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初中常用11个虚词

1、之

“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之”

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

“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依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把)

徐喷以烟(用)

以衾拥覆。(拿)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

“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

②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同”、“到”等。

例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或不译。

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贤于材人远矣。

④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受制于人。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而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关系)

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焉

“焉”可作代词,相当于“之”、“哪里”,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且焉置土石”。这里只讲其作助词、兼词时的用法和意义。

(1)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

例如: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那)里”、“从这(那)里”。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那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这里)

6、为

“为”可作动词,表判断,相等于“是”。如“中轩敞者为舱”;或可译为“做”、“成为”“认为”,如“孰为汝多知乎”。下面讲“为”作介词、连词、助词的用法。

(1)介词

①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替”等。

例如:为天下唱。(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等。

例如:愿为市鞍马。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表示被动,译为“被”,有时与“所”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山峦为晴雪所洗。

(2)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语尾助词,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例如:夫子何命焉为

7、其

“其”可作代词,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的”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也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这里着重讲“其”作副词时的用法。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与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不译。

例如:其恕乎(大概)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不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译为“可要”)

8、乃

“乃”作代词时,相当于“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

(1)副词

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③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如: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

蒙乃始就学。

9、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或不译出。

例如:卜者知其指意。(……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的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的地方)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

(2)用在主语之后表达停顿,一般不译出,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或引出说明。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3)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似的”。

例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纵然”。

例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欲言,无可进者。

故虽有名马,祈辱于奴隶人之手。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11、然

“然”作实词时,可以作形容词,相当于“对的”,如“吴广以为然”。它还可以作指示代词,这在文言文中很常用,因此这里着重提出来加以说明。“然”作指示代词时,译作“这样”、“如此”。例如:“父利其然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子墨子自曰:‘然,胡不已乎’”。

“然”作虚词有下面两种用法:

(1)连词,表转折关系,评作“然而”“但是”等。

例如: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2)助词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或“……的样子”。

例如:杂然相许。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补充:由指示代词“然”组成的固定结构主要有:

①虽然:两个词,连词“虽”意为“虽然”、“即使”,代词“然”意为“这样”,合起来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例如: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受地于先王。

②然后:即“这之后”、“这样以后”,表示承接,也可大致译为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

例如: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然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么(就)”。

例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乐耶

④然而:“然”是“这样”,总结上文的内容,“而”引起下文的转折,组合起来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例如: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初中常考50个实词

(1)故

故虽有名马。——《马说》(所以)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因此)

广故数言于亡。——《陈涉世家》(故意)

(2)间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夹杂)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中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

(3)绝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群响毕绝。——《口技》(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观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景观)

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

(5)病

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

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不堪)

(6)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信)

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写)

(7)上

上使外见兵。——《陈涉世家》(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拜见)

才没不外见。——《马说》(通“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口技》(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狼》(一会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年轻的)

(11)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随从,跟随)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从,听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

(1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给,分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

分)

(13)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

文过饰非。

(掩饰)

(14)世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时代,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世上)

(15)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出师表》(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砍伐)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讨伐)

(21)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

朝晖夕阴。——《岳阳楼记》(阴暗)

(22)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

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同上)

(23)极

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极点,极端)

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尽,穷尽)

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到)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

(24)国

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

(25)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完备)

众妙毕备。——《口技》(具备,齐备)

(26)径

少时,一狼径去。——《狼》(径直,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

(27)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统率)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将帅,将领)

(28)顾

顾野有麦场。——《狼》(看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访问)

(29)胜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陈涉世家》(尽,全部)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

(30)复

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又)

(31)称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赞许)

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号称)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称呼)

不能称前时之能。——《伤仲永》(符合)

(32)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量词,辆)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

(33)章

又用篆章一。——《核舟记》(印章)

(34)惊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受惊)

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振起)

(35)属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一类)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

(36)策

执策而临之。——《马说》(鞭子)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记载)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

(37)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口技》(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零数)

(38)许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上下、光景)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答应)

(39)舍

便舍船。——《桃花源记》(丢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房屋)

(40)志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记)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

(41)寻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找)

寻病终。——《桃花源记》(不久)

(42)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正道)

(4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

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本来)

(44)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

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 (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 (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 (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 6.出: (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 (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 (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 (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9.从: (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 (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最新上海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150个文言实词简表 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 1 比①并列,靠近 ②比较,相比 ③及,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核舟记(七上) 捕蛇者说(九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下) 陈涉世家(九下) 2 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为学(六上) 曹刿论战(七下) 出师表(九下) 3 兵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兵士 兵革非不坚利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葛婴将兵徇靳以东 行收兵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出师表(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4 病①疾病,生病 ②疲劳,困苦不堪 ③毛病,缺点,弊端 ④辱,耻辱 未果,寻病终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桃花源记(九下) 捕蛇者说(九下) 问说(八上)(非考试篇目) 橘逾淮为枳(六下) 5 察①明察,考察,考核 ②观察,细看,识别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曹刿论战(七下) 出师表(九下) 6 彻贯通,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石潭记(七上) 愚公移山(七上) 7 乘①坐、驾(车) ②趁,引申为“冒着” ③(shang)量词。辆,古 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公与之乘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曹刿论战(七下) 登泰山记(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8 从①跟从,跟随 ②听从,顺从 ③自,由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战则请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从小丘向西百二十步 乃大惊,问所从来 伤仲永(七上) 小石潭记(七上) 曹刿论战(七下) 狼(八下) 醉翁亭记(九上) 曹刿论战(七下) 孔孟论学(八上) 陈涉世家(九下) 小石潭记(七上) 桃花源记(九下) 9 当 ①在(某时、某处) ②占着,挡着 ③对着,面对 ④应当,应该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咨臣以当世之事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当奖率三军 卖油翁(七上) 出师表(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出师表(九下)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马说》(所以)

新课标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词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 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初 中 文 言 文 实 词 虚 词 归 纳 整 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a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专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何以战?(凭借);④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⑤以弱为强(由、从)。 2、作连词,①表目的,可译作“(用)来”;②表顺接时,相当于“而”;③表结果时, 可译作“以 一、中考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及举例 致”;④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之(重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3、动词,可译作“认为”。如: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有闻。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④大道之行也。【于(重点)】 3、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1、表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 意暇甚。“跟”、“对”、“给”等。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 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①人固有一死, 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之。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乎】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这是“之”的本义。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1、表反问的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相当于“吗”、“呢”。: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4、语法作用。1、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可不译。例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同“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 【者】 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 【而(重点)】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为之,则难者亦 l.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而且”、“又”。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 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舟记》)。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即 2.承接关系的连词,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者,,也”,表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为】 道多助,失道寡助》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 为” 3.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等。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因为,由于。W 4.修饰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èi)。 5、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然而”。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 【其(重点)】成为)③为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 一、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① 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动作名,指“一喜一悲”的两种心理活动)4、句末语气 “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词。表疑问或反诘。如:夫子何命焉为? 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焉】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doc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二是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三是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 四是文言文阅读。除了考查对关键字词的了解以外,主要考查三点: (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3)鉴赏写法。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 力。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五是文学文化知识与课内外名篇名句名言的背诵默写。文学常识涉及作家、作品、文体等,复习时要善于归类,如作家按朝代归类,诗歌按体裁或表达方式归类,题目中表示文体的和不表示文体的归类等。 一、关于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文言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 1.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一词多义。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 义。复习时,一是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 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 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3.古今异义。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常见有四种情况: ① 词义的扩大;② 词义的缩小;③ 词义的转移;④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今义则专指“男人的配偶”,属词义的缩小。古今异义在教材中大部分已有注释,如“牺牲”、“交通”等,复习时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就可以了。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另外一类词的作用。复习时要将课本中出现的活用的 字词加以归类整理,理解记忆。 二、关于文言虚词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 刿论战》) ② xx 胜佐之,并杀两尉。(《xx 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 xx 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cha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成都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语文 四川专用 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川中考考情追踪及趋势分析: 近几年中考,对实词的考查以解释为主,也有少数地区采用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对虚词的考查,全是选择题题型。在四川中考语文试卷中,这一讲的内容是多年不变的考查重点,题型和分值都比较稳定,各省市出题分值一般均在6至8分之间。对实词的考查预计重点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几个知识点上。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之、而、为、以、其、于、也”等虚词上。

一、(2019·广安)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中考文言实词与虚词训练题

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一向,平素 (2)乃把.晖臂曰:握,持 (3)举手未敢对.:答复,回答 (4)子孙窃怪.之:感到奇怪 【解析】“素”可以联系“吴广素爱人”,“怪”可联系“固以怪之矣”理解。“把”“对”要结合语境理解,把理解得出的含义放入原句,符合句意即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A项顺承连词,可译为“来”。B项译为“因为”。C项介词,译为“凭”。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释】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至子所.:处所 (2)不乐依.人焉:依附,依靠 (3)燕不喻.而去:知道,明白 【解析】“所”,结合语境是“处所”的意思,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所”意思一致。“依”是“依靠”的意思。“喻”是“明白”的意思,如“不言而喻”。分析时结合课内所学知识比较理解。 2.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 A. 鸥于.海渚遇巷燕

(完整)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 个实词虚词详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 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 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chèn 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 chēng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中考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