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幼儿教育史-----

中外幼儿教育史-----
中外幼儿教育史-----

一、论述文艺复兴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与积极意义。

1、文艺复兴运动概述。

2、特点(1)批判原罪说与性恶论;

(2)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观;

(3)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实施教育;

(4)重视幼儿体育、游戏。

3、意义:(1)历史意义:批判中世纪摧残儿童本性的教育;

(2)现实意义:根据儿童心性特点实施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由封建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转化和发展,表现在强调发展个性,培养生气蓬勃、身体健壮、知识丰富和积极参加日常生活的人(不是僧侣和骑士),以发展人格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以人文主义作指导,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批判了性恶论的儿童观,反对把儿童看成被“原罪”污染的有待赎罪的羔羊;认为儿童是自然的生物,应当得到成人的悉心关怀、照顾。他们重新提出了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塑造新人的教育理想,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差异,强调体育和游戏的重要意义。他们都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儿童虽然以7岁入学为宜,但在入学之前,儿童应该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预备教育,尤其是道德行为与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他们重视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要求父母、教师或保育人员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表率:在教育方法上,他们要求取消体罚,建议用儿童的荣誉心、竞争心去代替体罚,作为推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手段; 在教学工作上,他们注意到儿童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启发等。意义: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欧洲各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对于中世纪前期的家庭教育,不舍于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并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家庭教育。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因此,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

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然而,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从办园精神、教育制

度到教学内容等等,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因此“洋化”色彩十分浓厚。这既不利于中国幼教的发展,也不利于幼教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使广大平民百姓的子女失去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这种状况令有志于发展中国幼教事业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他们大声疾呼要改革幼儿教育现状,建立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陶行知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不仅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对如何创办中国式的幼儿园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在这些幼稚园里,除了幼儿和教师是中国人外,哪还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二是花钱病。由于这些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因此代价高昂,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因而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走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

在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问题的根源之后,陶行知指出,要想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因陋就简,以最少的投入办出好的幼儿园,使之“经济化”;加强对乡村幼儿师资的培养,在工厂区和乡村大量创办幼儿园,让平民的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之“平民化”。陶行知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可以发现的新大陆”,并对创办平民幼儿园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作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论证。陶行知指出,创办平民幼儿园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广大工人和农民朋友来说也是现实的需要。因为在工厂区,妇女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十分辛苦,但又无钱将孩子送入收费高昂的幼儿园。在中国乡村,幼儿园更是格外需要。农忙的时候,农夫、农妇们异常忙碌,村中幼儿不是跟前跟后,就是没人照应,小孩子就成为家长们的累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既能使小孩子受到教育,收费又便宜的幼儿园,家长们肯定都会乐意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就读。所以乡村幼儿园的功效比城市幼儿园还要大。陶行知进一步指出,乡村幼儿教育若能推广便可以为受过教育的妇女开创一个新的职业,从而使乡村幼儿园成为乡村妇女运动中心,促进乡村妇女的解放运动。可以看出,陶行知的上述思想主张完全是从民众利益出发的,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因此,陶行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陶行知提出的“省钱的(经济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这一办园原则,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中国幼教事业的“洋化”倾向,促进了幼教事业的重大转变,而且为中国幼教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使在今天来看,陶行知的这些理论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关于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陶行知提出了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两种途径。

1. 大力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陶行知提出“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幼稚师范院简章》中陶行知提出,乡村幼稚师范的宗旨在于造就能与乡村儿童妇女共甘苦,以谋乡村儿童妇女幸福之增进的幼稚园教师。在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他主张安排儿童文学、园艺、美术、音乐、自然科学、医疗卫生、家庭伦理以及幼稚园活动等。通过“教学做”的方法,使幼儿师范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出“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儿童的伴侣,乡村妇女的朋友和导师。”陶行知认为,唯有这样,方能在全国较早地普及幼稚教育。

2. 采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

何为“艺友制”呢? 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或可作手艺解。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在他看来,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养法,也

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和推广普及幼儿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的确,在当时,这种“艺友制的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乡村幼儿教师。该办法大致过程是:第一步为参观,第二步为参与,第三步为实习。即以乡村幼稚园为基地,由有经验的老师带两三个妇女作徒弟。按做中教,做中学的道理,徒弟跟师傅学习幼稚园的各项教学活动,并辅以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幼儿的技能、技巧。

大约经过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便可以独立工作,担任乡村幼稚老师。而且,她们同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幼稚园老师一样具有“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儿童的伴侣,乡村妇女运动之导师的素质。”该方法针对旧中国经济与教育落后的现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已越来越高,昨天那种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师资的方法,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从实际来看,取得一定学历的幼儿师范生参加工作后,还需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而且业务的提高,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可见,陶行知当时提倡的“艺友制”于今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使家长与社会对幼儿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幼儿教育的发展已由城市逐步推向农村,为更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真正面对“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儿童,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落实到儿童发展上,把握幼儿全面发展的概念,把幼儿教育总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目标,并把握发展目标和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之间的差距,有计划、有弹性地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这就是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在当代最好的体现。

当今的幼儿家庭在学前教育的投资方面越来越大,学前教育逐步又有了“洋化”和陶行知先生时代的“三种大病”的趋势了。目前,各大中城市都热衷于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瑞吉欧幼儿园”等洋式幼儿园,把幼儿园“洋化”推向了高潮,由于挂着尖端学前教育思想的牌子,学前教育投资很高,一些幼儿园只有权贵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尤其那些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幼儿”和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幼儿”,这些孩子的学前教育因为现实的制约出现了很多状况,很多“留守幼儿”和“流动幼儿”连最基本的学前教育都不能得到完整、连续、完善地接受。因此,从目前的学前教育现状来看,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更有独特的现实意义。比如能够根据现今流动家长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流动家长的“亲子教育”,让流动家长在重视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幼儿的早期教育。

本文只是探讨了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基本部分,除此以外,他还有许多丰富的教育思想,诸如在幼稚园课程、日程安排及重视幼儿科学训练,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性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也是极富创造性的。总之,陶行知作为我国一位早期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他所提出的幼教理论,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幼儿教育培养论文6篇

幼儿教育培养论文6篇 第一篇: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差异 一、社会环境的差异 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持续增强,但是,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社会竞争 日趋激烈。同样,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也促使幼儿园之间展开了 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最终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其直接后果就是家长 和部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拔苗助长,过早地开发孩子所谓 的“智力”,幼儿教育体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强调知识教育,却忽 视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为了迎合家长 们的需要,针对婴幼儿的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长 们趋之若鹜,孩子们的快乐童年被取而代之的是永无休止的培训、训 练和强化学习,于是厌学情绪来得更早了!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国家, 人口相对较少,资源丰富,社会竞争压力相对小,人力资源的竞争还 没有体现在幼儿教育阶段。德国非常重视早期家庭教育,认为家庭在 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德国父母享有带薪育儿假,而且育儿假时间长达两三年,为父母全身心照顾孩子提供了强有 力的法律保障。德国的早期教育投入相对于适龄学前儿童人口数量而 言是比较充足的,有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监督机制,且各个幼儿园 的软硬件环境和教育理念都差别不大,绝大多数家庭都能实现就近入学,家庭承担的学前教育经费只占当地家庭经济收入很小的一部分, 家庭负担相对较小。德国科技发达,生产方式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劳动力”是很稀缺的,对于各类职业不存有任 何偏见和歧视,认为每一种职业都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孩子们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父母不会因为孩子想选择某 种职业可能会“没前途”而对孩子的选择横加干预,孩子们的想法和 意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尊重。德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幼儿园 不得进行教育活动,即不得对幼儿阶段孩子开展知识教育。幼儿园更 加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孩子在幼儿园期间都是没有

浅谈中外幼儿教育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外幼儿教育文化的差异 近日我听了众多资深教育专家的讲座,让我对外国教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得到了很多启发。于是,课后我又多方查找了资料,深入的了解了一次外国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 通过学习,对比中外幼儿教育的文化和理念,中西方教育体制和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据了解,西方会在幼儿教育方面更尊重儿童智力及性格等方面发展的自然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不会束缚孩子的成长,多以引导孩子为主,极大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国内的幼儿教育机构大多数还是秉承传统的教育方式,但近几年一些好的幼教机构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这正说明了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适合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使多元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从现实中看,我们中式幼儿教育讲究的是权威式教育。虽然很多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很亲切、也很生动,听课的孩子们也喜欢。但是为了维持课堂的安静,往往会要求小朋友坐的端正,双腿并拢,双手放在后背或者放在腿上。这是因为如此,可能就拉长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感,使得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的思维模式。某

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及思维发散的能力。而我们看到一些外教在授课的时候,常常选择围坐方式,老师和孩子一起围坐在地板上,给孩子们一个平等的空间,进行互动式授课。使得老师和孩子很亲近,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一个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通过先模仿后自由发挥的模式,让孩子们在愉悦而没有负担的环境里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致和不断自我调整的。 从孩子本身的智力发展情况看。同样一道智力开发题,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完成,有的孩子或许研究很长时间都不能完成。当先完成的孩子得意洋洋的时候,未能完成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和自卑感,直接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遇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可能会单独辅导不会答题的孩子,结果辅导多次那个孩子还是不能完成,于是那个答题快的孩子在一边看得更加得意,答不出题孩子却泪流满面或许彻底放弃。其实国外幼儿教育者的一个不同做法就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他们竟然采取给那个很快完成答题的孩子一道较为难一点的题目,再给答不出题的孩子一道较为容易一点题目,结果两个孩子都在相当时间内完成了答题,都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表面看这是一个不妥的做法,但是从幼儿智力发展有先后差异的角度看,在幼教时期不能以成绩为目的,而应该把引导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信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面。 从家教引导方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更加明显了。中外父母在对待同一事件时,的确有不同反应。比如初冬

中外学前教育史重点教学教材

1.名词解释: 1.师保傅制 是指在宫廷内,为了对统治者及其继承者实施积极地影响和有效的教育,设置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其进行辅导和教育的制度。师保傅对太子实施的教育具有明确的分工,“师”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保”负责身体的保育、“傅”则负责培养道德。 2.生活教育 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3.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4.恩物 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幼儿进行游戏和其他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取名“恩物”,意思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的礼物。恩物可以统称为游戏活动材料。 5.“小先生制” 陶行知为了解决普及平民教育师资问题的穷办法,即即知即传人。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6.“科学下嫁” 陶行知提出来的为普及教育的一条途径,提倡自然科学下嫁给广大的平民,还要重视对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7.“五育”并举 蔡元培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指的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8.“艺友制” 陶行知提出来的,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解决幼稚师资紧缺的“穷办法”,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是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 9.“白板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反对天赋观念论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儿童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任你在上面写上什么或者把它塑造成什么。10.“白天的母亲” 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种,指的是政府提供少量的经费,让一些年轻的妇女在照管自己孩子之余,在白天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照管1-2个小孩,以解决其实际困难。 简答题: 1.简述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学前教育重心的转移;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政府日益重视学前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发展。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 一.儿童教育观念不同 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 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孩子“三观” 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比如,美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穿上小西装,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了解结交礼仪等。 2.幼儿园教育目标不同 发达国家的早期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 在我国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地交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幼儿教育便进行了改革,提出幼儿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生了重大的令人注目的变化。原六大领域(健康、自然、社会、音乐、美工、语言)改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两个领域不变,其余三个领域是:人际关系、环境、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感受力,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自我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放到了第一位,而这正是音乐、美术等一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比来说中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至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 教育方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儿童游戏对儿

中外儿童名著导读

中外儿童名著导读 中外儿童名著导读讲授纲目: 1.《学记》 2.《论语》 3.《师说》 4.《窗边的小豆豆》 5.《教育漫话》 6.《爱弥儿》 7.《大教学论》 8.《民族主义与教育》 参考书目: 1.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正平,肖朗《教育名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3.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 第一讲绪论 一、我的目标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少人认为,我们接触信息的机会越多,

实际获得的知识却越少。因而,阅读经典名著,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国外的一些大学,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把人文经典课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过去许多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朱自清、钱穆等人,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指导。这门课将提供几部中外著名的教育著作,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让名著的知识与思想成为第一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董卿 二、关于经典与名著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公主鞋个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上而言,那么 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1.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进入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

2.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是指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在水一方》等。 三、为何阅读传统经典名著 1.近百年的争论 在20世纪,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是否还拥有广泛的读者?这一问题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越来越远了。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应该说,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20世纪,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力。 (1)鲁迅的看法 1925年,在孙伏园主抚州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

儿童教育名著

?[图书]爱弥儿引证(4088) ?作者:(法)卢梭著 ?出处: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6 4册(786)页 ?ISBN:7-80723-134-3 ?主题词:教育思想(地点: 法国年代: 近代) 教育思想 ?摘要:本书是卢梭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著作。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引证(641) ?作者:(美)约翰·杜威(John Dewey)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 ?出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82页 ?ISBN:7-107-17461-4 ?主题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地点: 美国年代: 现代)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本书收六部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引证(468) ?作者:(瑞士)皮亚杰(Piaget,J.)著;卢燺选译 ?出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62页 ?ISBN:7-107-10704-6 ?主题词:教育理论 ?摘要:本书选译了作者的八篇文章,分别论述了儿童认识的发展、教学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点。 ?[图书]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引证(414) ?作者:余震球选译 ?出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97页 ?ISBN:7-107-17469-X ?主题词:教育理论(地点: 俄罗斯年代: 现代) 教育理论 ?摘要:维果茨基是20世纪苏联杰出心理学家,本书选译他的三篇重要专著:《思维与语言》、《学前教育与发展》、《学龄期儿童的教学和智力发展问题》。 ?爱的教育引证(243) ?作者:(意)亚米契斯原著 ?出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142页 ?ISBN:978-7-206-07255-0 ?摘要:本套书以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丰富儿童知识储备、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为主要目的,选择古今中外名著30篇,配以丰富的知识链接,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拓展知识领域。 ?童年的秘密引证(179) ?作者:(意)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著;马荣根译 ?出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14页 ?ISBN:7-107-17475-4

【免费下载】中外学前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学前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儿童之家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的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在那里,她将最初用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方法经 过适当修改,运用于正常儿童,也取得巨大成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南京鼓楼幼稚园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前身鼓楼幼稚园,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23年创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 3.《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 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 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 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 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4.教育爱 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爱大致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对教育对象真诚的、全身

心的、无保留的关心与热爱。其二是提升学童价值,指教育者在奉献一段时日的教育爱后,获得可贵的成果,受教育对象不仅改掉各种不良习气,学会自尊自爱,而且乐于助人,乃至造福人类。 5.福禄倍尔幼儿园 1837年,福禄贝尔在图林根州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在这里,他的教育思想和他设计的教学工具—-“恩物”在小部分孩子身上得到实践。后来,他把这个机构改名为幼儿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那种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再次,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献身教育事业,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 2.中国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儿童公有、儿童公育,即性质是公共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是对那个时代幼儿教育的最好描述。 (2)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

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 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4)教育的重心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 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 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 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 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的三十本中外名著

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的三十本中外名著 1、《西游记》吴承恩 2、《水浒》施耐庵 3、《朝花夕拾》鲁迅 4、《骆驼祥子》老舍 5、《繁星?春水》冰心 6、《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童年》(俄)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11、《论语》 12、《三国演义》罗贯中 13、《红楼梦》曹雪芹 14、《呐喊》鲁迅 15、《女神》郭沫若 16、《子夜》茅盾 17、《家》巴金 18、《雷雨》曹禺 19、《围城》钱钟书 20、《谈美书简》朱光潜 2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2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3、《歌德谈话录》艾克曼 24、《巴黎圣母院》雨果 25、《欧也尼*葛朗台》巴尔扎克 2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27、《复活》列?托尔斯泰 2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 29、《老人与海》海明威 3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昨天看了尹建莉老师的书,书中提到了中学生必读的30本好书,今天有空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说来惭愧,80%的书名都听过,而认真读过的书却寥寥无几,我特意问了一下我先生,呵呵,全部都读过,看来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这也是我先生和他兄弟成为湖州高考文科前三甲的主要原因吧。 如何诱发孩子的读书兴趣,首先要他感兴趣,并熟悉故事的主要任务和相关情节,推荐给孩子读第一本长篇小说是很重要,三国演义就是男孩的首选,在我小时候,我有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我想十一长假48本小册子对于儿子来说应该可以打发一点时间,并且能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然后在按照实际情况引导儿子将长篇小说读完。 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即一年的阅读量要达24万,一个月要达到2万,每天要有700的阅读量。这是一个比较

中外幼儿教育史-----

一、论述文艺复兴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与积极意义。 1、文艺复兴运动概述。 2、特点(1)批判原罪说与性恶论; (2)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观; (3)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实施教育; (4)重视幼儿体育、游戏。 3、意义:(1)历史意义:批判中世纪摧残儿童本性的教育; (2)现实意义:根据儿童心性特点实施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由封建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转化和发展,表现在强调发展个性,培养生气蓬勃、身体健壮、知识丰富和积极参加日常生活的人(不是僧侣和骑士),以发展人格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以人文主义作指导,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批判了性恶论的儿童观,反对把儿童看成被“原罪”污染的有待赎罪的羔羊;认为儿童是自然的生物,应当得到成人的悉心关怀、照顾。他们重新提出了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塑造新人的教育理想,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差异,强调体育和游戏的重要意义。他们都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儿童虽然以7岁入学为宜,但在入学之前,儿童应该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预备教育,尤其是道德行为与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他们重视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要求父母、教师或保育人员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表率:在教育方法上,他们要求取消体罚,建议用儿童的荣誉心、竞争心去代替体罚,作为推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手段; 在教学工作上,他们注意到儿童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启发等。意义: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欧洲各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对于中世纪前期的家庭教育,不舍于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并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家庭教育。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因此,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 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然而,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从办园精神、教育制

国外幼儿教育论文

国外幼儿教育论文 导读:篇一:国外幼儿教育模式与中国幼儿教育的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而提高、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方面家长与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限于学习方面、并且由于我国 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有良好的成效,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均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再者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大力提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参与了改革的队伍中、 本文就这种趋势查阅了有关美国幼儿园教育的一些理论模式,想就此与中国现代幼儿园教育进行比较,以对我国现代幼儿园教育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分析。 一、蒙特梭利课程模式(Montessori) 1、理论基础 (1)儿童发展的论点:强调儿童与大人是不同的,儿童在不停地成长与变化,不应以大人的价值观与行事规则来约束幼儿,不应忽视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步调、节奏、需要与价值意识。认为儿童成长的过程有既定的“自然程序表”,在发展过程中,身体与心智两个层面必须平衡互动发展,否则会有偏差行为出现。 (2)儿童学习的论点:认为人的学习欲望是由其内心的“自然

朝外发展的内在潜在力量”或称为“生命的行动”产生的。教育就是顺着儿童的特性,自然法则去协助儿童心智的成长。蒙氏针对儿童学习上的特性去设计教具,希望在不违反自然法则之下,帮助儿童在有秩序地的环境下,在敏感期时透过感官的反应操弄,去撷取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 3)自由观:强调儿童应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做什么和决定自己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的权利,但是要在儿童先有了知识和纪律之后才能拥有。除非儿童已经知道如何使用某教具,否则就不应自己选择该教具。 2、教育目标:协助儿童开始内在的潜能,为进入世界作准备,培养完美的人格。 3、教育内容: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算术教育,语文教育,文化课程(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音乐等)。 4、教师的角色:准备环境、观察、监督、示范提示。 二、河滨街模式(Bank Street Approach) 1、理论基础 (1)心理动力学理论:受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等人的影响,强调情绪动机以及自主性自我的发展。 (2)发展心理学理论:受皮亚杰和温拿等人影响,对当时教育目标强调内容仅限于认知发展有所批评。 (3)教育理论:以杜威的进步主义为基石,认为发展不是量的

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摘要: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文学界多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风貌、创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并侧重从文化传统角度指出造成这一系列差别的原因。但研究领域只局限在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文体方面,其他体裁如儿童诗歌和寓言等则鲜有问津。并且,多数作家在评论时只注重对原因的分析,很少指出突破局限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中西儿童教学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一 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在微观方面,冯昀的《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5],从狐狸这一经典儿童文学形象着手,以小见大,得出了与王黎君类似的结论: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外学前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学前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儿童之家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的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在那里,她将最初用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方法经过适当修改,运用于正常儿童,也取得巨大成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南京鼓楼幼稚园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前身鼓楼幼稚园,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23年创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 3.《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 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4.教育爱 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爱大致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对教育对象真诚的、全身

心的、无保留的关心与热爱。其二是提升学童价值,指教育者在奉献一段时日的教育爱后,获得可贵的成果,受教育对象不仅改掉各种不良习气,学会自尊自爱,而且乐于助人,乃至造福人类。 5.福禄倍尔幼儿园 1837年,福禄贝尔在图林根州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在这里,他的教育思想和他设计的教学工具—-“恩物”在小部分孩子身上得到实践。后来,他把这个机构改名为幼儿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那种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再次,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献身教育事业,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 2.中国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儿童公有、儿童公育,即性质是公共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是对那个时代幼儿教育的最好描述。 (2)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3)教育水平是原始的,教育还未从生产中分化出来,目的不明确,主要是 维持个体,保持种族。

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中外基础教育 王卫星 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

神。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的教育在“科学、民主、与个性独立,”思想基础上,把“强化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立国之本”。他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美国办学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壮、有社会竞争力、性格完善的人”。同时他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道德理性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性、有主见的人和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有的美国学校把“尊重学生个性”、“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列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好多年,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上,并没有做大的真正的手术,只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做了一些变动。搞公开课也好,上示范课也好,几乎是统统的一个模式,只是把上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不管是哪个派别,他们都被上级统一的考试牢牢地束缚着,这种形式的教育改革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汤不换药。因为我们科举式的考试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追求第一名,培养尖子生,考上重点大学;同时我们教学永远是按规定的教科书,循序渐进,大量练习。 在美国,他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而我们的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先天性的那点聪明都被抹杀了,大脑被紧紧地固定化了,思维被僵化了,那点本该有的活泼也被模型化了。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就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教案 第一章孔子及《论语》 第四章夸美纽斯及《大教学论》 一、夸美纽斯介绍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

中外学前教育比较

中美学前教育对比 第一,学费问题 中国的学前班教育实际上是羞羞答答,忧抱琵琶半遮面,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学前班教育这一项,但是各个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又得让孩子进行入学考试这一关,使得幼儿园学前教育风生水起,民营教育学前班开办得如火如荼。当然了,一箭双雕,各个机构都赚的盆满钵盈。家长们开始了囊中羞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银子花花地往外倒得心甘情愿。 美国的学前班是设置在小学中的,学费,书费,各种文件通知作业纸费,早餐费,午餐费通通免费,这一点,我们中国比不了,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也比不了。 第二,教学目标 中国学前班教育目标明确,培养孩子初步学会数学20以内加减法,熟悉所有汉语拼音,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幼升小考试,因为选择任何一所好学校都得通过考试这一关,说白了就是学前教育是送孩子幼升小的必由之路,通过了入学考试才能取得起跑资格,否则您的孩子连跑道都沾不上。目标清晰,压力陡增。 美国学前班教育目标也清晰,培养孩子初步熟悉数学这门学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些叮哩咣啷的美元钢嘣是和数学息息相通的,只有数清了钢嘣才能吃喝玩乐,五谷丰登。(所以儿子整天和我拿着那些我都搞不清楚的cent,nickle,dime,quarter,dollar数来数去)英语语音课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让孩子熟悉26个字母和相关的单词。因为上了学前班直接升入所在学校的一年级,美国学前班似乎是没有多大压力的,但是对于我儿子这样的外国人来说,一点都不轻松。 第三,教学步骤 中国学前班教学步骤是紧凑的,迅速在4个月内把20以内加减法算清楚,10以内的加减法是数苹果,对付10以上的加减法,中国的杀手锏是进位法,并且此招一出,立刻所有百位,千位,万位的加减法通通拿下,我记得当时那两天,儿子迅速成长起来,足以对付小学2年级的数学题。让我卓实地得意了一下。总之,中国的数学教育相当紧张高效,哗哗哗的数学习题做了一本又一本,不断温故而知新,通过海量的数学等式计算不断操练加深印象,以期做到百发百中。枯燥不枯燥不知道,反正通过填鸭式的训练,孩子们都会了。 美国学前班教育数学节奏是舒缓的,题目是幼稚的,过程是繁琐的,半本书了,也还是仅限于数数钱币,10以内的苹果涂涂颜色,10以上的钱币加起来是要靠数的。据说再大点的数要靠计算器了。 第四,教材 中国因为学前班教育定位的模糊,所以学前班没有统一教材,我儿子所在的那个私立幼儿园教材是幼儿园自己印刷的活页纸装订的,所选内容还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总体上还是让孩子们一定程度上能接受得了的。语文数学每学期各一本活页书。但是语文书编写的不如数学出色,因为语文教材中太多的绕口令,对于不认识汉字的孩子来说这些绕口令除了博得孩子们当时上课学习跟读时的哈哈一笑之外,对于孩子学习汉字和拼音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基本上课后成了摆设。 美国学前班教材正规,数学语文也是每学期各一本,应该说美国的教材还是经过了教育专家严格编写的,数学教材设计多变,可以涂色,可以剪贴,总之是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学习加减法。(数学节奏缓慢大概也是西方特色,中国人印度人的数学能力强大概是天生的。所以中国人精于算计,不过算计来算计去总是犯算计的错误,不知道算计好还是不好)美国语音书编写的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使用起来适用也实用。每一个英语字母大概都会占12-15页的篇幅,通过5、6种的不同方式的游戏练习熟悉相关单词,比如连线,涂色,分类,朗读,抄写等等。这样的设计非常有趣,既契合了5,6岁孩子绘画,模仿等等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