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刘冲

(赤峰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在中国传统殡葬观念中,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两条主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殡葬与殡葬文化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殡葬习俗人文化特征,逐渐与现代文明日相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殡葬;殡葬观念;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27-02 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殡葬行为方式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葬观念(以儒家、墨家为主),并且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使中国的殡葬习俗成为文明传承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殡与殡葬

殡葬,即殡殓埋葬。周制:利用“属纩”方法确认亲人生命终结,次日举行“小殓”仪式,即在卧室为死者净身着寿衣。第三天举行“大殓”仪式,即在堂前东阶上(即主位)进行入棺仪式。亡人入殓后要停柩待葬,迁柩于西阶(客位),即“殡”。《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1]。《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2]停柩待葬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社会性活动以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感情。“殡”还可以理解为“埋葬”,如《荀子·礼论》:“三月之殡。”此处的“殡”就有“埋葬”的意思[3]。“葬”有“藏”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4]狭义的殡葬一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活动并不是从人类之初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5],这种比较原始的埋葬方式,谈不上殡葬。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待死者便由无意识的处理转变为有意识的安葬,殡葬观念逐步形成。当时的殡葬非常简陋,人死后用荒草包裹好后,埋入土中即可,不用棺椁,不起坟堆,无任何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殡葬活动和是在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当时的遗址中,对死者遗体有了“化妆”处理(如将遗体染色),死者有了随葬品。这说明氏族社会的人们开始对血缘关系有了认同,对死者的遗体有了保护意识,对祖先有了追念意识。“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6],当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来对待死者时,殡葬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产生了殡葬伦理观念。

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当时从事殡葬工作的人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汉代皇帝指派官员来“典丧事”,东汉时已经有了专门制造棺椁的机构,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槨为业,赁輀车为事”

[7]。不过当时的殡葬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操作。殡葬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很快得到汉族人认可,寺庙承担殡葬事宜,僧人诵经,为死者超度灵魂。“焚尸之所”,就是寺庙经营的火葬场。由于佛教的日益传播,丧葬活动在民间推广开来。

二、殡葬观念的发展

殡葬文化是传统文明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一直承袭着儒、墨两家的两种殡葬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和“孝”,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厚葬的殡葬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普通民众。孔子主张“慎终追

远”[8]、“事死如生”[9]、“三年守丧”[10],其殡葬观念影响深远。“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11],其弟子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作为殡葬观的内核贯穿始终。

孟子对孔子的“孝悌为本”以及“礼”的思想有所超越和发展。“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他认为父母在世时要侍奉他们,这是最大的事情[12]。但同时孟子又强调“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3],可见孟子把为父母“送死”看的更重。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了孟子厚葬母亲之事[14],孟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节省钱财。荀子将儒家的厚葬主张进一步系统化,他的“君子敬始而慎终”与孔子的“慎终追远”一脉相承。荀子在《礼论》中强调:“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15]可见荀子是把生死终始若一的理论与儒家的礼紧密结合,视为为人的最高准则,人不能厚生而薄死。墨家的“节葬论”直接针对儒家的“厚葬论”。据《淮南子》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16]墨子对儒家厚葬久丧、劳心伤财等进行直接否定,认为“……久丧伪哀以谩亲”[17],直接导致“丧天下”:“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18]春秋战国时期,厚葬之风已经波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厚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库府,……若殉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19]贵族极尽奢侈,厚葬随葬场面大盛。厚葬导致国库空虚,社会财富遭受巨大损失。儒家殡葬观从社会礼制以及伦理道德出发,有它的合理性一面,而墨家的丧葬观是从底层社会出发,亦具有节俭、安民的积极意义。庄子对死亡则持一种超然态度。《庄子》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20]这不仅表明了庄子对死亡的超然态度,更表明了他对世俗厚葬的不屑一顾。列子对生死的态度比庄子更为豁达,列子曾说:“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21]可见列子对死后的火葬、水葬、天葬、埋葬等都持无所谓的态度,他的这种豁达,难能可贵。在《吕氏春秋》的《节丧》、《安死》中亦有反对厚葬的论断。

中国社会厚葬风气长盛不衰的原因错综复杂。首先,厚葬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系。人们只有在有了剩余产品的前提下,厚葬才有可能。其次,厚葬与原始的灵魂不灭观念以及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有关。灵魂不灭观念认为,人死精神在,灵魂能够干预人事,祸福后人。其三,厚葬与宗教信仰有关。人人都有“善终”的愿望,厚葬既是对逝者的“善终”,又能给世人带来心灵的慰籍。佛教对于死亡问题上的轮回转生观,对人们影响很大。其四,厚葬与儒家所提倡的殡葬观念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和“孝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汉代儒家以其“独尊”的特殊地位,为业已存在的厚葬风气推波助澜,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殡葬观念及实践体系。

三、中国现代社会的殡葬改革

在现代社会,殡葬与殡葬文化同样不可或缺,只是进行了改革,以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中国的殡葬改革始于鸦片战争。1844年,在上海出现了第一个外国公墓。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由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殡仪馆,殡仪馆以恢复中华传统礼仪为口号,布置庄严肃穆的祠堂。从1949年至1981年,中国殡葬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的法制化建设与管理等工作都进一步加强,人们的丧葬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殡葬礼俗逐渐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殡葬经济。殡葬礼仪的根是文化,反映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殡葬习俗也不断变异,渗入了诸多现代文明元素,使得古老的祭奠仪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民众的世俗化生活。如端午节祭屈原,关帝庙祭关公,岳王庙祭岳飞,

烈士陵园祭英雄等,都表达了对“忠”的崇敬。清明节为先人扫墓,是对“孝”的弘扬。我们应当正视忠、孝文化,充分肯定儒墨等诸子百家对于殡葬文化的巨大贡献。要秉承“崇俭黜奢”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优秀的现代殡葬文化。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1: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

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邻居家陈老太太去世了,她的三对女儿女婿为她操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送葬仪式。在家门口搭起了戏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敲打了三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办喜事。昨天晚上可能是仪式的高潮阶段,整条街就听见她家在闹,两个主持人兼表演者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又打又闹,荤的素的一起来,底下围观的人们像是在看马戏团表演,笑声不断。搞不懂这场表演跟为老太太办丧事有什么关联。 我国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重视孝道精神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革除了佛道的超度仪式,大力推广召开追悼会的丧葬新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火葬。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的丧葬改革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追悼会丧葬形式被抛弃,大做道场的传统超度形式死灰复燃,并呈愈来愈强之势,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农村对丧事大操大办已蔚然成风,陋俗的表现与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事丧葬的职业与半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在村庄中普遍有道士班存在,每班道士有6到7人,除此之外,还有乐师、地仙、摄影等近几十人。在一个几万人的小镇上,各色丧葬人员总数近300人。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职业人员。这些职业与半职业人员每年从做道场中赚到的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高好几倍。 2、丧葬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丧葬习俗的复古,在某些农村中停尸时间人为拖长现象很普遍。造成停尸时间拖长的原因有二:一是埋葬日期不能随意确定,须根据道士的推算,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二是超度仪式的时间延长。没钱人或没有后人的丧家一般做半天超度,大多数丧家选择做半天醮,家境较好或子女较多的丧家选择做两天半醮,富裕人家则选择做三天甚至七天的醮事,不做道场的几乎很难找到。 3、丧葬的哀悼性质变味 时下很多地方丧家办丧事不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想通过办隆重的丧事来向社会炫耀财富与地位;有权势的地方领导干部或爆发户们则把操办丧事当作收取贿赂、聚敛钱财的好机会,扭曲了儒家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价值观念。 4、操办丧事给贫寒之家带来沉重债务 丧葬的开销是多方面的。请道士做道场要钱,请乐师与管弦乐队烘托气氛要钱,请地仙看地与拣返山日子要钱,为道士超度准备科仪什物要钱,大办招待要钱,借桌凳碗筷请帮工要钱,烧纸钱点白烛放爆竹要钱。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办餐与从事道场超度两大项。据统计,开销除却收入,丧家为一次丧事实际支出在20000元左右。这对于贫寒之家是一笔不小的债务负担。 5、操办丧事易产生矛盾不利团结 操办丧事产生矛盾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丧家的内部矛盾通过丧事操办而被激化。费用分摊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收受到的礼物与礼金如何分配是产生内部矛盾的另一因素。操办丧事也可能制造其他社会矛盾,如道士因抢夺生意而发生到丧家现场闹场子现象,宗族之间因位子摆设闹矛盾的情况也不少,道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 二〇一五年五月

序 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开吊分两种:一种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不管是素吊还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地方的风俗。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古人云: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第四节孝布的用法 第二章牌位的写法 第三章丧棚挽联 第四章参考联 第五章怎样写落款 第六章起程前的准备 第七章搭桥板的写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1、老人临终前要给老人剃头洗澡剪手脚指甲,以及照相留念。 2、老人临终前一定要把亲人叫到跟前,如果是女的要把娘的亲人叫到跟前,让老人在临走前看上亲人一眼。 3、老人在快要咽气的时候,要给老人穿上送老的衣服,同时,穿上袜子、鞋、带上帽子,裤角和腰部要勒上红线 4、买三尺三寸蓝布做披肩布。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1、盖上蒙脸纸。 2、用六尺红绸布将老人遗体盖上。 3、烙打狗饼。就是烙一块薄饼,按照死者的年龄切成小块分成两半,用柳枝穿上,放在死者的袖拢里。 4、点上一盏素油灯。因为冥都的天是黑暗的,这叫照明灯。

5、老盆一只。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儿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1、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一天叫出殡。 3、一切工作都在加奠这一天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如果准备不好,那么第二天‘开门’就会手忙脚乱,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4、开门的日子定下来以后,要把死者家庭需要带的亲友全部写下来,好安排人员各路去带,带亲戚时一定要讲清开门日期,以防误差。 5、顾响手。要向响手说明开门的日期和哪些纸折等。 6、求举重。有棺材的要请八个人,砌墓的少点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发布时间:2020-05-24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软件工程(嵌) 0927403112 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 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 每每逢场作戏, 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 洋相百出, 颇遭世人非议。在《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曾扮演过此种角色,却慌忙跑到丧礼对面的结婚场地去了,找来一顿暴打。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 死者入殓时穿戴的服饰称为“殓服”, 俗称“寿衣”。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 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 延请名师精工细作, 极尽奢华; 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 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 铭旌有一定的等级, 历代制度不尽相同, 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周海娟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和守孝礼节 一、古代对帝王诸侯死后的称呼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出自《礼记,曲礼下》 1、帝王之死,称“崩”多用组合词“驾崩”。 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2、诸侯、宠妃之死,称“薨”。 相关:薨落(死的意思.通常指诸侯之死);薨奄(指王侯死亡);薨殁(指王侯死亡);薨殂(指王侯之死);薨背(犹薨殂);薨逝(犹薨殂);薨谢(薨殂) 3、普通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殁”。 4、官员、将领死为“逝”。 5、大夫之死,称“卒”。 6、士死,称为“不禄”。 称去世的皇帝,儿子称父亲为“先帝”,称去世的诸侯,儿子称父亲为“先王”。 对再前的帝、王、诸侯可以称庙号,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文宗之类。也可称谥号 二、父母去世——丁忧。 起源: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丧不必去官。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父、母丧后一周年(即第十三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小祥";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大祥"。)卒哭(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古代,孝子自父母始死至殡,哭不绝声;殡后思及父母即哭,不择时间,称“无时之哭”。卒即终止,卒哭祭为终止“无时之哭”的祭礼,自此改为朝夕各一次哭奠,称“有时之哭”。周代礼制,士三月而葬,自葬日开始接连举行三次虞祭,卒哭祭举行在第三次虞祭后的一个刚日(天干纪日法,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乙丁己辛癸日为柔日)。此时距始死约百日。后世,民间的“百日祭”即源于“卒哭”礼。)等忌日另给假日。 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在丁忧期间夫妻要分开,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坟前旁边,停止一切的娱乐和应酬,守孝三年期间不得进行婚嫁庆典等喜事。丁忧就是要报父母的恩,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对父母晚年要尽心尽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想念他们,至少在坟前守孝三年。 三、古代帝王丧葬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中国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称为“卤簿”。卤簿一词,本意是记录帝王出行时护卫、随员及仪仗、服饰等的册籍,后常以其称呼仪仗卫队本身。根据出行不同的出行目的或活动场合,皇帝身边的随员数量、仪仗形制等都有不同,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礼制规定来执行。)全部设齐。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斋戒期满以后,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等。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古代殡葬礼仪

古代殡葬礼仪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多民族的礼仪之邦,礼的中心内容是承认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别,礼强调以亲统疏以尊统卑,以长统幼,在下者敬在上者。以此制定各人的行为规范,礼的基本精神是“孝”和“敬”,疏敬亲,卑敬尊,幼敬长,孝就在其中。 特别是红白喜事方面,更是隆重,民间办丧事无论贫富举动大小一般都会请法师来做法事,由于人们受“儒、释、道”三教园融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往往佛道不分,有的甚至把道教当成佛教,关于法事的内容形式,丧家未必全懂,主要是由了事的一手安排。 凡做法事诵径,有用九位、十一位、十三位不等,个别情况可多至十五位、四十九位,少则三位、五位,一般情况根据家属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人数。 《动土、安放礼仪程序》 一、准备供品 香一扎、烛一对、水果五种、杯碟若干、纸钱、鞭炮若干、酒、茶各一。 二、贡品摆放顺序 A、蜡烛 B、香 C、生果 D、酒 E、茶 F、其他 三、程序 1、摆放供品: ①香、烛②五色果(生果五盘摆单数)③三茶五酒(酒在茶前面) ④其他 2、动土或安放(长子亲自安放) 3、封穴 4、跪拜 (先子、媳、后女儿、女婿、再孙儿、孙媳、再子侄、朋友等;手拿三柱香,跪拜三次,起身,躬三次即礼成) 5、化宝(烧纸) 6、燃放鞭炮 7、礼成 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这体制改革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的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长礼仪式非常之繁琐,到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中仍归结有二十多条之多,这一繁锁的丧礼程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治理,现代丧祭礼仪源于代丧祭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演变和革新新式治丧礼仪注重简捷哀思四个字。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俭、殓、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在人快要临终前,子女等直系亲属守其侧,听取遗言,証实死亡之后要亲属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帖,通报死讯,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式布巾覆其脸上以衷对死者的尊重。 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整容,然后入殓入殓时注意:死者头朝里脚朝外,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殡的时间地点因人而异,亲属换丧服,戴孝帽,要进行悼念,超度设灵等,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按隆重礼义,行三跪九叩之礼,出殡的前一天晚,长家整夜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显示哀伤的气氛,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每每逢场作戏,口

丧葬礼仪《丧帖诸称呼总目列论》

乡党应酬丧帖诸称呼总目列论

论讣字之忌 讣者赴也、自遭惨祸△△已故急告于亲友曰(讣闻),内宜写讣闻二字、若停柩在堂、择日而葬。内写预闻二字套面写(报疏)二字、祖父在母及父母故、有子孙承帖写泣状、惟伯叔、侄承帖写制状。 论全帖和单帖及讣闻 凡丧事、全帖、讣闻、单帖、封套都用白纸。主要亲全帖和讣闻八至十页,每页折五行、一般亲用单帖。全帖面(第一页正中)不论父、母、祖父、祖母死俱写泣状二字,惟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侄承帖则写制状二字,套签、若讣闻报丧、写一讣字。安葬写(报疏)二字。 内称呼应用红纸签下面按父蓝、母黄纸贴之。 封套外称呼用红纸签理父蓝、母黄纸衬之。单帖用封套套外用红纸签写称呼。套内用一张写事项为单帖。 论自称格式 有承重孙当中一条写承重孙、其他左右两边排。无承重孙当中一条写孤哀子、其他左右两边排。当中一条比左右要高一格、孤哀子和承重孙要平格。凡写自称呼时、占下半页不宜超过上半页。 期服孙△△△抆泪稽颡 承重孙△△△泣血稽颡 孤哀子△△△泣血稽颡 杖期孙△△△抆泪稽颡 五月齐衰孙△△△抆泪稽首******************************************************************************* 请治丧格式(列壁单式) 泣状 △等不孝、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名△姓老府君(慈母△门△氏老孺人)不幸痛于 △月△日△时寿终正(内)寝距生于△年△月△时享年 △△岁尊礼成服停柩在堂、抱憾终天泣择于△月△日△ 时扶柩安葬祖(新)莹 匍匐泣请 列列鸿才(用签) 共勷厥事、殁存均感、谨列司事于后 大堪舆 △△△先生(用签) 大法师 △△△先生(用签) 相礼(主要亲、每各用签写好、按主次排列贴于后[签式] 大称呼△府(甫){字写侧半个字位}△名△称呼大人或先生台下 其他事项按秩序同前格式用签贴上(陪光、理事、理宾、司库、司厨、司水、司茶、司菜、司酒、司桌櫈、司碗筷、司饭、掘井、扶柩、做花圈、鸣金、表路銭、顶幢幡、顶花圈、顶晚联、挑灰、 自称呼(按前格式) 房侄△△代告

古代希腊的丧葬礼仪

古代希腊的丧葬礼仪 来源: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 丧即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葬即埋葬,是对死者遗体的安排。和生命的诞生一样,人类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也反映了对待生命的方式,由此而形成的丧葬礼仪则是这种观念的直观表达。丧葬礼仪不仅仅是人们对自身肉体的安置,更反映了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宗教和世界观。尤其在古代,丧葬仪式是作为家庭、宗教、国家等团体以确认传统和延续世系的手段的。本文试对古代希腊人的丧葬礼仪进行论述,用这种管中窥豹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探寻古代希腊人的生活观念和宗教信仰以及产生其的原因。 一.丧葬仪式 古希腊人将埋葬死者视作其亲属的神圣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是虔诚敬神的表现,是遵守祖训的象征。 坟墓的出现源于对祖先崇拜的需要。米诺人在其文化发展的早期就开始修建被称为“陶勒斯”(tholos)的合葬穹顶墓。到了青铜时代的旧王宫时期,原来流行的氏族集体墓葬已不流行,去而代之的是单人葬墓,随葬品主要为日用品和私人印章等。此时王族豪华陵墓尚未发现。到了新王宫时期,陶棺葬石室墓十分流行,有的陶棺相当讲究,外壁饰有表现祭祀场面的图画,随葬品已出现金银饰品等。 克里特的克诺索斯陵墓是这一时期陵墓的最具特色的代表,展示了米诺斯贵族葬礼的盛大与奢侈。它位于克诺索斯王宫南部,用方正的巨大石块砌成。墓室中有庭院、圆柱厅、神堂、内室等,内部有走廊与各室相通。圆柱厅中的墙壁上绘有象征权力的双面斧。整座分明是依照王宫的布局修建的,而且规模丝毫不逊色于王宫。死去的国王俨然是做为至高无上的判官审判着阴间的一切的。 迈锡尼时期,普通百姓被埋在山坡上或是岩石的地下室中,死者有一个存储器皿、武器和装饰品。国外的安息地则是当时流行的竖穴墓。坟墓高大宏伟,随葬品有各种贵重物品。晚期的迈锡尼文明中,王族墓流行圆顶墓,随葬品一般为十分精致的金银制品。其中“阿特柔斯王宝库”的园顶墓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陵墓特色。墓高13米,直径14.5米,东侧有宽6米,长35米的墓道,大门高10.5米,有重达120吨的巨石做盖。 从荷马时代到古典时代,希腊人的丧葬仪式的基本程序一直延续下来,没有多大改变。即清洗尸体、涂油尸裹、停尸举哀、焚烧或土埋。其间必须有亲朋好友的恸哭,送葬的人群,主祭人的祈祷奠酒,奉献祭品牺牲,最后是葬礼宴会。 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忽略的。对死者的清洗、涂油、包裹是一种仪式化的洗涤,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家人的悲痛有一整套仪式化的行为来表达:死者的亲属拔掉自己的头发,撕破衣服,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翻滚在脏杂的污秽里,发出悲戚的长号,呼唤着死者的名字——这不仅能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是一种对于死者的义务,只必需的。尸体一般停放三天后出殡,富人多用马车装载棺木。在送葬的队伍中,通常是男人走在最前面,妇女跟在棺木的后面。每个家族有自己的墓地。葬礼有死者最亲近的人来主持。他负责向死者献祭,祈祷并行奠酒礼。如果是火葬,还需要他从灰烬中将死者的遗骨收拾起来,放在骨灰翁里。祭献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生活用品,对男人多祭献武器、刀剑和男人的饰品;对女人多祭献珠宝、衣服和纺织用品。也有床、椅、陶罐、水瓶等,这些物品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泥土捏制的代制品。另一类是食品和动物牺牲。在祭献死者是,人们总是小心地在坟墓旁将牛奶、葡萄酒以及动物的鲜血注入地下,以供死者享用。一些富人的墓前还有

丧葬服饰礼仪

丧葬服饰礼仪 丧葬服饰礼仪 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民族间的差异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一、原始禁忌

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态。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白昼下他们的心理仍暴露无遗。面对成为猛兽牺牲品的危险,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是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其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五时衣”中的白色,对应的是秋季。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 隋、唐至宋,皇帝命百官也穿着“五时衣”服饰“迎气五郊”。明、清时,“五时衣”流行于民间。而西方文化中,颜色象征意义少了一些神秘,白色象征意义主要来自白色本身,如下雪、白花等,白色只意蕴高雅纯洁,黑色才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象征着死亡、灾难。 二、崇尚先人 中国丧服“尚白”礼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编辑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是葬礼的第一步。目录1送终2报丧3入殓4守铺5搁棺6居丧7吊唁8接三9出殡10落葬11居丧1送终编辑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2报

丧编辑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3入殓编辑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4守铺编辑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5搁棺编辑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6居丧编辑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古代殡葬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殡葬礼仪 篇一: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摘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满着人情味,弥漫着儒家伦理色彩,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当然,从古至今向来是倡导薄葬

的。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免的。 此墓如果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高潮。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十分宏大。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浓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然没有改变。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清代的丧葬礼仪有详细的描写。“清代的丧事也非常奢侈,其中京师尤重。” [3]亦有诗为证“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 [4],摘取自得硕亭的《草珠一串》。在这一时期的清代各地方志中也不乏奢华糜烂的厚葬之风的记载: 山东;邹平县“丧葬颇崇外饰”;淄川县“丧葬则专事繁华”;新城县“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长清县“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平原县“唯婚娶丧葬,专事华摩”;高苑县“士硷民贫??尤重婚丧之礼”;临肋县“丧祭宴会稍奢华”;安丘县“丧化靡侈,用音乐”;阳信县“丧葬婚嫁,为费不赀”;蒙阴县“婚姻不沦财,祭葬必竭力”;巨野县“丧葬礼仪,侈靡特甚人”??[5] 山西;平阳“婚论财礼,丧用浮奢”;绎州“厚葬级敬神明”??[6]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篇一: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其大意为,远古时人死之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于是就把尸体放在野地里,然后盖上树枝,既不挖坟墓,也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丧葬礼仪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在宗教迷信的影响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一改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就演变为死后对亲人尸体进行埋葬的习俗,当时的人们一般采用土葬的形式。据历史记载,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相对于先民们把死者置于野外而言,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当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古代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大事,所以殡葬礼仪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人类开始鬼魂崇拜后,葬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首先,为了讨好鬼魂并使之早日升天等,尸体就不能再简单地一埋了事了,而是要想方设法使之不受损伤、长期保存。最初是用麻一类的东西将尸体裹起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发明了瓮棺、木棺、石棺等,不仅如此,棺材外面还要用木椁框起来,所谓“棺椁数重,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如唐代的《通典》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从文献上,埋葬行为是从“弃尸”到“野葬”,然后才出现掘坑而葬,这样坟墓便出现了。通常埋棺之处(坑)日墓,也叫茔;墓地范围以内的区域日“兆域”。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起土丘,日坟,或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自坟出现以后,两字遂不分,民间统称“坟墓”。中国古代历来有在墓区植树的习俗,尤多植松、柏以及敬杉等树,取先人如松柏长青之意。故 后世常以“松柏”喻指墓地,并常于挽联中写某人“松柏长青”之类。 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在丧礼中,头一项就是“招魂”,即招魂复魄。“哭丧”,在阶级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葬礼也越来越隆重。棺椁愈来愈讲 究,随葬品的种类和数目都在不断增多,坟墓的建造规模也越来越宏大。比如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中的史前墓葬,一般都没有专门建筑墓室,此外当时用棺者也是十分少见的,这可能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的限制,通常只是挖一个坑将尸体和随葬品埋下葬礼也就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