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5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5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5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析老年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疾病特点。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患者情况以及检查结果,同时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有32例患者存在胸闷症状,所占比例为64.00%;共有11例患者存在头晕情况,所占比例为22.00%;有30例患者存在心悸症状,所占比例为60.00%;17例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所占比例为34.00%;有4例患者存在晕厥情况,所占比例为8.00%。共有3例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所占比例为6.00%;有6例患者存在糖尿病,所占比例为12.00%;有35例患者存在高血压,所占比例为70.00%;有28例患者存在冠心病,所占比例为56.00%;有9例患者存在舒张功能减弱方面的疾病,所占比例为18.00%;有1例患者存在肺心病,所占比例为2.00%。结论:心律失常主要体现为心跳节律不够整齐,一般患者都会存在头晕、胸闷、胸痛、心悸以及晕厥等情况。对于老年心率失常患者的治疗,调整患者心率状态、改善心肺功能、避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等是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心率失常的发生与人的年龄有着较大的关系早期的预防非常关键,掌握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关的疾病特点,重视老年人基础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

标签:老年人;心律失常;基础疾病;心悸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开始衰退,因此老年人出现基础性疾病的几率开始逐渐升高[1],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轻度的心律失常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2],但是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则应该引起重视,否则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本文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疾病特点,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防止老年心律失常的出现。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36例,女性患者例数为14例。患者年龄在6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2岁。病程在0.5~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7年。大多数患者都患有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冠心病、舒张功能减弱方面的疾病以及肺心病等基础性疾病,并伴有胸闷、头晕、心悸、胸痛以及晕厥等症状。

方法: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患者情况以及检查结果,同时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数

什么是脑梗死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塞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15%~20%。只要产生栓子的病因不消除,脑栓塞就有反复发病的可能。2/3的复发均发生在第1次发病后的1年之内。 主诉 患者主诉多为面瘫、上肢单瘫、偏瘫、失语、抽搐等症状。偏瘫以面和上肢为重,下肢相对较轻。感觉和视觉可能有轻度影响,但一般不明显。抽搐大多数为局限性,如为全身性大发作,则提示栓塞范围广泛,病情较重。约有1/5的患者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 诊断 1.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伴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 (1)一般特点: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急性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模糊,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

发或继发出血。 (2)临床类型: 1)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 2)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痪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2.辅助检查 (1)CT、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诊断。许多患者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未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继发梗死后出血,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是确定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证据。脑栓塞作为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并不少见,更需注意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证实存在心源性栓子。颈动脉超声检查可评价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斑块,对证实颈动脉性栓塞有提示意义。 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一般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引起严重脑水肿和继发脑疝,小脑梗死也易发生脑疝,应积极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行大颅瓣切除减压术。心房颤动患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发病后数小时内可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或尼可占替诺600~900mg静脉滴注,可收到较满

病例分析题库

病例分析题一: 男性,55岁,胸骨后压榨性痛,伴恶心、呕吐2小时 患者于2小时前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呕吐过两次,为胃内容物,二便正常。既往无高血压和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余年,每天1包 查体:T36.8℃, P100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无皮疹和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部有S4,肺清无罗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 心电图示:STV1-5升高,QRS V1-5呈Qr型,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冠心病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Ⅰ级 (二)诊断依据: 1. 典型心绞痛而持续2小时不缓解,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无效,有吸烟史(危险因素) 2. 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 3. 查体心叩不大,有期前收缩,心尖部有S4 二、鉴别诊断(5分) 1. 夹层动脉瘤 2. 心绞痛 3. 急性心包炎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 继续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动态变化 2. 化验心肌酶谱 3. 凝血功能检查,以备溶栓抗凝治疗 4. 化验血脂、血糖、肾功

5.有条件时首先考虑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性治疗,恢复期可行运动核素心肌显像、Holter、超声心动图检查,找出高危因素, 四、治疗原则(3分) 1. 绝对卧床休息3-5天,持续心电监护,低脂半流食,保持大便通畅 2. 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无出凝血障碍及溶栓禁忌证,可用尿激酶、链激酶或t-PA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溶栓后用肝素静滴,口服阿司匹林 3.有条件时及时行介入治疗 4. 吸氧,解除疼痛:哌替啶或吗啡,静滴硝酸甘油;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病例分析题二 女性,60岁,上腹痛2天 2 天前进食后1小时上腹正中隐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仰卧、咳嗽或活动时加重,伴低热、恶心、频繁呕吐,吐出食物、胃液和胆汁,吐后腹痛无减轻,多次使用止痛药无效。发病以来无咳嗽、胸痛、腹泻及排尿异常。既往有胆石症多年,但无慢性上腹痛史,无反酸、黑便史,无明确的心、肺、肝、肾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查体:T39℃,P104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急性病容,侧卧卷曲位,皮肤干燥,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上腹部轻度肌紧张,压痛明显,可疑反跳痛,未触及肿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明显叩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稍弱,双下肢不肿。 化验:血Hb120g/L, WBC 22×109/L, N86%, L14%, plt 110×109/L.尿蛋白(±),RBC 2-3/高倍,尿淀粉酶34U(Winslow法),腹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和液平,肠管稍扩张,血清BUN 7.0m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持续性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后腹痛不减 2.查体有上腹部肌紧张,压痛,可疑反跳痛和腹水征及麻痹性肠梗阻征象 3.化验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腹平片结果不支持肠穿孔和明显肠梗阻 4.既往有胆结石史 二、鉴别诊断(5分)

心律失常

模块二 任务1-3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案例】 张先生,65岁,2003年因胸痛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发病后7天于某医院行介入治疗成功,述放入支架一枚。以后患者一直感觉尚可,偶有胸闷和气短。今日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心悸,呼叫急救中心后经救护车送来医院。查体:发现脉率155次/分,律齐,立即吸氧行心电监测。建议住院治疗。 初步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 思考: 1.该患者患此种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最主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对未确诊患者进行心电图机操作的能力、对需要进一步确诊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机使用的能力、对重症患者进行电除颤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心律失常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心室颤动者抢救配合能力、能够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心律失常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分化的传导组织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导最终到达心房与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起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均可引起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成为心律失常。 二、病因及分类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是引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 (一)病因 1.窦性心动过速 病因:生理性:健康人饮咖啡、剧烈运动等器质性:甲亢、发热等 2.窦性心动过缓 病因:生理性: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病理性:颅内高压、甲减。临床表

现:胸闷、头晕 3.房性期前收缩 病因:生理性:过度疲劳、过度吸烟、饮酒,病理性:二尖瓣损害、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4.室性期前收缩 病因: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 5.心室颤动 病因:常见于风心病 (二)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律不齐。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2)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 3)心房扑动、心房颤动。4)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3)冲动传导异常: 1)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临床表现 视频:心律失常你知多少? 小组讨论:心律失常主要症状 1.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50次/分。 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律,PP间期<0.60s,成人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 处理:一般不需处理,必要时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减慢心率。 2.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律,PP间期>1.0s。常伴窦性心律不齐,即最长与最短的PP间期之差>0.12s 处理:生理性无需处理,病理性用阿托品,更严重者可安装心脏起搏器。 3.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①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与同导联窦性P波有所不同。 ②P’-R间期>0.12s。 ④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窦性P波之间的时限常短于2个窦性P-P间

护理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朱某,男55岁,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近日天气变冷,突发呼吸困难入院,入院时口唇紫绀,检查PaO2为50mmHg,PaCO2为80mmHg,请问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该类病人如何给氧为什么 答:该病人诊断为Ⅱ型呼吸衰竭,吸氧方式是持续低流量给氧。(1-2L/min) 持续低流量给氧的理由是:1.呼吸主要由缺氧刺激:因此类病人的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反应差,故呼吸的维持主要由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若吸入高浓度氧,PaO2迅速上升,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了刺激,导致病人呼吸变慢而浅,肺泡通气量下降,PaCO2随之上升,严重时引起肺性脑病;2.避免加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吸入高浓度的氧,解除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使肺内血流重新分布,加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无效腔增大,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从而使PaCO2进一步升高;3.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特性:在严重缺氧时,PaO2稍有升高,SaO2便有较多的增加。 2.(外科题型)女性,46岁,持续性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8小时,10小时前曾进食较多油腻食物,有胆结石史14年,体检:体温oC,血压120/75mmHg,腹平软,左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少,血白细胞12×109/L,血清淀粉酶1240U/L,对于该病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主要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答:1、最可能的诊断:急性胰腺炎。 2、主要的处理措施:1.禁食;2.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维持热能供应;4.解痉止痛: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肌注,每日2-3次,疼痛剧烈还可加用哌替啶;5.抗生素:常选用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及头孢菌素等;6.抑酸治疗:静脉给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腺分泌;7.抑制胰酶活性:常用抑肽酶20万-50万U/d,分2次溶于葡萄糖溶液。

脑梗死辅助检查

脑梗死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心电图等。 2.头颅CT:发病后24h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可有一 些轻微改变)。24h以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2周左右梗死病灶(由于水肿减轻,吞噬细胞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等密度,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 3.MRI:梗死后数小时,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可发现脑干、小 脑梗死和小灶梗死。DWI(弥散加权成像)和PWI(灌注加权成像)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检 测到缺血性改变。 4.血管造影:DSA、CTA、MRA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闭塞、狭窄及其他血管病变。 5.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可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 6.SPECT和PET:可在发病后数分钟显示脑梗死的部位和局部脑血流变化。 7.CSF检查:一般正常。目前已不再广泛应用于诊断一般的脑卒中。 除血、尿等常规检查外,应注意血糖、血脂、血尿酸、 血黏度、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及心电图等的检查, 以便找到致病因素进行相应处理。影像学检查,有条 件者首选:MRI,因为发病后2小时即可发现病灶,并 能清晰显现脑干和小脑的病灶,为超急性期治疗提供 依据。cT检查在发病当天,特别是6小时以内无异常 地进行超急性期的治疗。24~48小时后方能发现梗死 区出现低密度灶,但对于脑干梗死则显示欠佳。脑血 管造影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可以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代 偿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脑局部血流量测

定等,均可发现异常,有助于诊断。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目前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同时脑脊液检查也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如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2.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其他辅助检查: 1.脑CT扫描脑梗死的脑CT扫描的主要表现为:①病灶的低密度:是脑梗死重要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能系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所致。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脑CT扫描显示有占位效应。此征象可在发病后4~6h观察到。③致密动脉影:为主要脑动脉密度增高影,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栓或栓子较对侧或周围脑组织密度高而衬托出来。部分患者在缺血24h内可出现。 2.脑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脑MRI检查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脑MRI弥散成像能反映新的梗死病变。MRI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评价中已显示出优势,近年来超导高档磁共振设备投入临床应用,基于平面回波(EPI)技术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加权成像(PWI)的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甚至在急性脑梗死区血流灌注变化以及病理生理过程的相关性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3.DSA、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此3项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价格便宜、方便,能够及早发现较大的血管(如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等)的异常。脑MRA检查简单、方便,可以排除较大动脉的血管病变,帮助了解血管闭塞的部位及程度。DSA能够发现较小的血管病变,并且可以及时应用介入治疗。

病例分析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分级:轻度FEV1 ≥80%中度50%≤FEV1<80%重度30%50%极重度30% 老年人+咳、痰、喘=慢性支气管炎 桶状胸+过清音=肺气肿 老年患者+咳、痰、喘+桶状胸+过清音+肺功能=COPD 慢性呼吸系统病史+右心衰体征=肺心病 鉴别诊断:1.支气管哮喘2.支气管扩张 进一步检查:1.肺功能检查2.胸部影像学检查3.血气分析4.痰培养 治疗原则:1.控制性氧疗,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CO2潴留(2)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3)支气管舒张剂:抗胆碱药和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4)短期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 (二)肺炎 青壮年+受凉+高热+湿哆音+铁锈色样痰=大叶性肺炎 婴幼儿+咳、喘+呼吸困难体征(鼻翼扇动+三凹征)=支气管肺炎 发绀+鼻扇征(+)、三凹征(+ )+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湿罗音+呼吸快、心率快=左心衰 肝大+双下肢水肿=右心衰 儿童+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头痛及胸骨下疼痛+关节疼(肺外并发症)=支原体肺炎 鉴别诊断:(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2)急性肺脓肿(3)肺癌 进一步检查:(1)X线胸片(2)胸部CT(3)痰培养+药敏试验(4)痰找癌细胞(5)痰找结核杆菌(6)必要时行纤维气管镜检查 治疗原则:1.抗感染使用抗生素2.对症治疗退热、祛痰等 (三)支气管哮喘 青少年+过敏性鼻炎+发作性喘憋+满肺哮鸣音=支气管哮喘 鉴别诊断:1.心源性哮喘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进一步检查:1.动脉血气2.胸部X线检查3.肺功能检查 治疗原则:1.吸氧2.可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3.支气管舒张剂4.急性发作控制后综合防治 (四)肺癌 中老年人+吸烟史+刺激性咳嗽(or痰中带血)+毛刺(边缘不整齐)=肺癌鉴别诊断:1.肺炎2.慢性支气管炎3.肺结核 进一步检查:1.胸部CT 2.纤维支气管镜及活检3.痰脱落细胞检查,或CEA检测4.腹部B超 治疗原则:1.手术切除2.化疗、放疗配合 (五)呼吸衰竭 老年患者+慢性呼吸系统病史+紫绀+血气=呼吸衰竭 1型呼衰PaO2 < 60 mmHg 2型呼衰PaO2 < 60 mmHg + PaCO2 > 50 mmHg pH < 7 . 35酸中毒 pH > 7 . 35碱中毒 慢性呼吸系统病史+意识障碍=肺性脑病

内科 案例分析

内科案例分析: 一、病人,男,22岁,淋雨后寒战,高热达40℃,伴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检查:神志清楚,呈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呼吸急促,T39.7℃,P102次/分,R32次/分,BP100/70mmHg,右下肺部闻及管状呼吸音;X线示:右下肺大片状阴影,呈肺段分布;痰涂片可见肺炎球菌。结合上述病例请思考: 1、医学诊断是什么病?(1分) 2、举出2个常见的护理诊断?(2分) 3、简述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10分) 4、该病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2分)应采取哪些抢救措施?(10分) 答:1、肺炎球菌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 2、①体温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②气体交换受阻:与肺部感染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3、①病情观察: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②休息与环境: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病室应尽可能保持安静并维持使用的温、湿度;③饮食: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④高热护理: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烧药;⑤口腔护理:口唇疱疹者局部涂抗病毒软膏,防止继发感染;⑥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4、感染性休克。①体位:取仰卧中凹位,头胸部抬高约20°,下肢抬高约30°,以利于呼吸和静脉血回流; ②吸氧:给予中、高流量吸氧,维持PaO2>60mmHg;③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补液;④用药护理:(a)遵医嘱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注意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组织坏死;(b)有明显酸中毒时可应用5%碳酸氢钠静滴,因其配伍禁忌较多,宜单独输入;(c)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控制感染时,应注意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二、患者,男性,42岁,因腹痛加重,伴反酸、嗳气、呕吐2周就诊。患者4年前曾因进食后上腹不适,伴嗳气就诊,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因症状较轻,工作繁忙,且自觉年轻体壮,未规律治疗。此后每年冬春之交发作。近2周来因工作量加大腹痛加重,为钝痛、灼痛,一般于餐后1h内发作,经1-2h缓解,至下次进餐时疼痛再次出现,伴反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夜间睡眠早醒。自行服药效果不明显,来院就诊。患者常年出差,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食物,经常吸烟、饮酒。入院查体:T36.3℃,P72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胃镜检查于胃小弯侧发现1.0×0.9cm溃疡,表现覆盖黄白色分泌物,幽门螺杆菌(+)。粪便隐血试验(+)。问题: 1.该患者发生了什么疾病? 2.该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3.怎样做好病人的饮食护理? 4.请提出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 答:1、胃溃疡。 2、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3、①饮食原则要掌握: 营养均衡,有规律进餐,少量多餐.4—6次/日.避免暴饮暴食; ②进餐方式要了解:定量,少量,细嚼,采取煮.蒸.炖.烩方法; ③食物选择要记牢:可进食物;不可进食物,忌食酸辣、生冷、过硬、过热﹑咖啡、浓茶﹑油炸﹑多纤维素食物、烟酒,还有产气食物:如葱头、芹菜、末经加工的豆类和粗糙的米、玉米及干果; ④进餐情绪要调好。 4、①疼痛:上腹部痛:与胃肠粘膜炎症,溃疡或溃疡穿孔引起有关; 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物摄入减少及胃肠道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③焦虑(恐惧):与担心疾病及治疗效果有关; ④知识缺乏:与缺乏对疾病及治疗认识有关; ⑤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症。

小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小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T13:43:30.1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6月(上)总第193期供稿作者:孟繁莉刘国晶 [导读] 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可早期正确诊断,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孟繁莉刘国晶(山西省太原市太钢总医院神经内科山西太原 03000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小脑梗死临床症状差异性大,头颅CT早期诊断具有局限性,头颅MRI检出率高,18例患者8例经CT确诊,10例经颅脑MRI确诊,经治疗后病情缓解16例,2例死亡,死亡率11.1%。结论: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可早期正确诊断,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关键词】小脑梗死;预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58-01 小脑梗死因发病急,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又容易被继发的脑干损害症状所掩盖,临床容易发生误诊。现将18例经脑CT、部分经MRI核查确诊的小脑梗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5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4例,有糖尿病史9例,有冠心病史5例,有嗜烟史8例,有饮酒史5例。 1.2临床表现: 18例患者中以眩晕或头晕为首发症状的14例,占77.8%,头痛伴呕吐起病的4例,占2 2.2%。18例病例中出现恶心、呕吐的12例,伴行走不稳的12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1例,眼球震颤10例,构音障碍8例,眼球运动障碍7例,交叉性感觉障碍5例。 1.3颅脑CT及MRI: 18例中经CT证实8例,另10例颅脑CT未能确诊,行颅脑MRI检查做出诊断。其中在一侧小脑半球13个,小脑蚓部3个,双侧半球的2例。其中重症小脑梗死3例,CT早期未发现梗死灶,但呈现中脑水管扩张,第三脑室、侧脑室扩大,第四脑室受压等征象,说明脑干受压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1.4治疗及预后: 给予甘露醇脱水等抗脑水肿药物,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改善循环等药物,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积极处理合并症,病情缓解16例,2例死亡,死亡率11.1%,死亡原因为:小脑扁桃体疝1例,肺部感染1例。 2讨论 小脑梗死在发病早期因小脑受累症状不明显,头颅CI在早期又没有明显的表现,因此临床上易误诊或漏诊[1]。小脑梗死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达到高峰。多数患者在梗死灶形成前有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要表现的前驱症状,常伴恶心、呕吐,且常呈反复性发作。眩晕或头晕为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组18例中,14例有眩晕或头晕(77.8%),恶心、呕吐也是本病常见的症状,本组中12例(66.7%)有此症状,由此可见,眩晕、头晕以及伴随出现的恶心、呕吐,在小脑梗死中是十分常见的,发生率高,出现时间早。并且易反复发作,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极其相似,临床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比较常见,而小脑梗死则比较少见,容易被忽略。半数以上患者有眼球震颤,可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或混合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站立不稳,持物不稳,肌张力低下,指鼻、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等症状与体征,可出现于半数或半数以上患者。共济失调和眼震是小脑病变的特有体征,具有诊断定位意义[2]。小脑半球损害为肢体共济失调,小脑蚓部损害为躯干性共济失调,可因眩晕卧床而掩盖,也可以因为症状轻微在体检时被忽略。 有一部分意识清楚的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上小脑体征十分轻微,甚至缺如。部分患者可有复视、一侧瞳孔散大、眼球运动障碍、耳鸣、周围性面瘫、球麻痹及交叉性瘫痪等脑干受损的症状与体征。当梗死范围较大时,或梗死灶周围小脑组织水肿、压迫第四脑室,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时,患者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严重者发生小脑幕切迹上疝乃至小脑扁桃体疝。 有学者按病情进展不同将小脑梗死分为3型[3]: (1)良性小脑梗死,常见,预后良好;(2)假肿瘤型小脑梗死;90%的数小时至10天(平均5天)出现继发性意识障碍及体征加重。(3)昏迷型小脑梗死:发病后短时间内出现昏迷,预后不良[4]。本组18例从临床表现来看,有15例属良性小脑梗死,另3例分别在病后54~72h出现脑干受压症候,属假肿瘤型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由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需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做诊断。脑梗死CT检查24h内常呈阴性,且对脑干和小脑的显示差,故早期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对小脑梗死充分认识。掌握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方可早期正确诊断,以便采取及时有力的治疗方法,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心脏病、心房纤颤。糖尿病作为动脉硬化的原因,在小脑梗死中也是常见的病因[5]。动脉炎、血液高凝状态等则是十分罕见的病因。小脑的血液供应来自椎基底动脉发出的3对动脉:①小脑后下动脉(PICA)②小脑上动脉(SCA);③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梗死常因其供血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气体或脂肪栓塞所致。其中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小脑梗死中最多见。 影像学检查是小脑梗死的重要确诊手段。因此,对于临床上有眩晕、恶心、呕吐而疑似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小脑梗死如及时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只有少部分大面积梗死易引起颅内压增高、脑疝而导致死亡,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开颅解压或行脑室穿刺引流脑积液减压[6]。 参考文献 [1]罗燕青.小脑梗死12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61. [2]Sotm SI,Lee H,Lee SR,et a1.Cerbrellar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0f the medial branch of the superior cerebrellar artery [J].Neurology,2006,66(1):115—117. [3]Amarenco P. The spectrum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s[J].Neurology,1991,41(7):973-979. [4]李智军.小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2. [5]Komiyama M,Morikawa T,Nakajima H,et a1.Embolic cerebellar infarction caused by spontaneous dissection of the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包括:诊断及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项目、治疗原则(15分钟 22分) 病种 75种: 1、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癌、呼吸衰竭、血胸和气胸、肋骨骨折) 2、心血管系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脏瓣膜病、结核性心包炎) 3、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穿孔、胃癌、肝硬化、 肝癌、胆石病、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结、直肠癌、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肛管、直肠良性病变、腹外疝、腹部闭合性损伤) 4、泌尿系统(含男性生殖系统)(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慢性肾衰竭 5、女性生殖系统(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癌、卵巢囊肿蒂扭转) 6、血液系统(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糖尿病) 8、神经系统(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硬膜外血肿) 9、运动系统(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大关节脱位)

10、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11、儿科疾病(小儿肺炎、小儿腹泻、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12、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炎、艾滋病) 13、其他(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乳腺癌、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病例分析 1、病例分析与医疗查房相似,每份病例分析题均提供病例摘要,应试者根据摘要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诊治意见(进一步诊治方法)。 2、要得出正确答案,首先要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要在15分钟内用书面方式作出回答,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即应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按以下步骤,做出初步诊断和鉴别,提出诊治方案。 一、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1、初步诊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项。 循序阅读、思考分析。注意病例的四个部分: (1)主诉:是浓缩的病历(性别、年龄和主要临床表现及时间)读完主诉应对病人患的是哪一类疾病有初步的了解和一个大致的范围。(2)病史:对主诉的进一步描述和说明使可疑诊断范围缩小。(3)查体:是有重点进行的,(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体检: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Murrphy征阳性)。 (4)辅助检查:是诊断和鉴别的客观指标。

案例分析1.doc

案例分析题 一、患者,男,25岁,以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2h就诊。该患者由于昨晚会餐饮酒,午夜出现上腹隐痛,2h后疼痛加剧,持续性呈刀割样,并向左腰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黄绿苦水,无虫体及咖啡样物,吐后疼痛仍不缓解,病来无发冷、发热,二便正常,曾与当地医院注射阿托品、安痛定各1支,症状不缓解而急诊来院。既往健康,护理体检:T36.8℃,P80次/分,BP16.0/10.0Kpa,急性痛苦面容,辗转不安,大汗淋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正常,服部平软,左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及减弱,辅助检查:血淀粉酶512μ(苏氏法)。请问: 1、该病人最可能医疗诊断是什么? 2、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 3、针对疼痛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答: 1、急性胰腺炎 2、疼痛:与胰腺化学炎症及腹膜炎有关②体液不足:与体液丢失过多,不能正常摄入有关 3、绝对卧床休息:指导和协助病人取弯腰、曲膝侧卧位,有助于缓解疼痛,因剧痛而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安者防止患者发生坠床 ②密切观察和反复评估病人腹痛的程度、部位、范围、性质有无改变,是否出现新的伴随症状如腹肌紧张、腹胀等 ③禁食:多数病人需完全禁食1-3天,禁食期间应做好口腔护理和输液管理,给予足量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静滴 ④胃肠减压:进行持续胃肠液引流来减少胰液分泌,从而达到减轻腹痛和腹胀的目的 ⑤解痉镇痛:按医嘱给予解痉镇痛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异丙嗪,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地吸盘和哌替啶以缓解疼痛 ⑥心理支持 二、病人,女性,40岁,发病前曾进油腻食物,半夜出现右上腹持续性剧痛,向右肩发射,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急诊入院。以往有胆石症病史。体检;T39.2℃,血压11/8KPa,急性病容,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巩膜深度黄染,口唇干燥,剑突下偏右季肋压痛,肌紧张,有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白细胞计数22×109/L,中性粒细胞88%。分析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病人目前的医疗诊断是什么? 2、如病人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护理要点是什么? 答: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 2、①观察生命体征、给氧 ②遵医嘱输液、给予抗生素 ③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 ④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流质饮食 ⑤观察有无胆道出血和急性肝衰竭等并发症 ⑥做好T管的护理,包括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形状、引流量及病人症状改善的情况;适时协助医生拔管。 三、病儿,男,10个月。因阵发性哭闹20小时来诊。其母亲述说;12小时前患儿开始哭闹,呈阵发性,哭闹发作时患儿面色苍白、惊慌、蜷缩体位,不让抚摸腹部,不哭闹时仍玩耍,但不想吃奶。10小时以前出现呕吐,为所进奶水,,共呕吐4次,量约300ml。发病后无大便,也

案例分析经典内科病例汇总

案例分析经典内科病例汇总 一、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1、慢性支气管炎【病例】 病人,女,55岁,咳嗽、咳痰10余年,每年秋冬季节明显,且持续3?4 个月。近1周咳嗽加重,伴发热。查:T38C, P116次/分,R32次/分,BP130/75mmHg 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初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护理诊断/问题:①清理呼吸道无效或低效与无效咳嗽、痰液粘稠有关。②体温过高与慢支并发感染有关。 2、阻塞性肺气肿【病例】 病人,男,69岁,吸烟40年,反复咳嗽、咳痰30年,每年发作持续超过3 个月。近5 年开始出现呼吸困难。2 天前开始发热,咳黄粘痰,痰不易咳出,喘息加重。体检:体温38.6 °C,脉搏102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30/70mmHg 病人神志清楚,消瘦,口唇发绀,胸廓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低,叩诊过清音,呼吸音粗,双肺满布哮鸣音,肺底散在湿哕音。血常规:白细胞12.2 X 109/L。X线胸片:两肺透亮度增加。初步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期)。护理诊断/问题:①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阻塞、肺组织弹性降低、残气量增加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有关。②清理呼吸道无效或低效与呼吸道炎症、阻塞、痰液过多、痰液粘稠、无力咳嗽有关。 ③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呼吸困难、疲乏等引起食欲下降、摄入不足、消耗量增加有关。④知识缺乏:缺乏对疾病的基本知识与康复知识的了解与缺 乏院前指导或缺少信息来源有关。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例】 病人,男,67岁,吸烟40余年,慢支病史20余年,气短5年。体格检查: T36C,P96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触觉语颤减弱,肺泡呼吸音减弱。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0cm。辅 助检查:白细胞11.0 X 109/L,N78%,L22%。X线胸片:双肺透亮度增加,肺动脉扩张。初步诊断为:慢性肺心病(代偿期)。护理诊断/问题: ①气体交换受损与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肺血管阻力增咼有关。②活动无耐力与心、肺功能减退有关。③潜

脑梗死

脑梗死 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酸的形成,脑酸塞,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酸的形成 病因病理 病因1、动脉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病,两者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管径500μm 以上的动脉,其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可见于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任何部位,以动脉分叉处多见,如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椎动脉进人颅内段,基底动脉起始段及分叉部。 2、动脉炎如结缔组织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均可导致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病理1、病理脑梗死发生率在颈内动脉系统约占80%、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约为20%。闭塞好发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一基底动脉等。闭塞血管内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改变、血栓形成或栓子。局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脑梗死多为白色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常可继发红色梗死(即出血性梗死)。缺血、缺氧性损害表现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 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①超早期(1-6小时):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②急性期(6-24小时):缺血区脑组织苍白伴轻度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改变;③坏死期(24-48小时):大盘神经细胞脱失,胶质细胞坏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④软化期(3日至3周):病变脑组织液化变软;⑤恢复期(3-4周后):液化坏死脑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此期持续数月至2年。 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炎性脑梗死以中青年多见。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局灶性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不同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 (1)颈内动脉闭塞的表现:严重程度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颈内动脉闭塞常发生在颈内动脉分叉后,30 % - 40%的病例可无症状。症状性闭塞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蒙,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或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远端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不良,可以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或)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体检可闻及颈动脉搏动减弱或闻及血管杂音。 (2)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表现: 1)主干闭塞:导致三偏症状,即病灶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舌瘫和肢体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伴头、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象障碍,患者可以出现意识障碍。主干闭塞相对少见,仅占大脑中动脉

小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小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摘要】小脑梗死因临床症状重,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又容易被继发的脑干 损害症状所掩盖,头CT容易有阴性结果,临床容易发生误诊。现将21例小脑梗 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关键词】小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78-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7-2009年住院病人共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5岁。有高血压病史18例,脑血栓形成病史7例,糖尿病史5例,冠心病史4例(其中有2例房颤病例)。 1.2 临床特点 活动时起病4例,休息不良后发病6例,晨起发病者11例,21例患者均有 头晕,18有旋转感伴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其中枕部疼痛5例,呈持续性头痛,有早期视乳头水肿2例,水平性眼震10例,旋转性眼震2例,耳鸣2例。一侧 指鼻不稳8例,一侧肌力弱4例,发病时均无意识障碍。21例中有2例眩晕、频 繁呕吐及步态不稳,被耳科以眩晕症、梅尼埃病收入院。2例发病54h后突然出 现意识丧失、双侧瞳孔缩小、四肢强直性发作等脑干受损征象。 1.3 辅助检查 颅脑CT及MRI 21例中经CT证实16例,另5例颅脑CT未能确诊,行颅脑MRI检查做出诊断。共查出小脑梗死灶在一侧小脑半球14例,病灶小脑蚓部7 例。其中8例合并大脑半球梗死病灶。8例小脑梗死患者CT早期未发现梗死灶。 3例在发病5天后CT示小脑半球多发性梗死灶,另5例MRI示小脑半球及大脑 梗死灶。 1.4 治疗 21例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一般处理:①常规建立静脉 通道,以备急需;②控制血糖:对5例血糖增高者均给予应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③保持呼吸道通畅,2例重症病人均给予吸氧;④维持水 及电解质平衡:及时检查电解质防止其紊乱,2例重病人均通过血气分析纠正酸 碱平衡失调。(2)高颅压治疗:5例病人应用20%甘露醇125ml静滴每8h用药 1次,3例维持1周,2例重症病人用药10天。(3)应用金纳多20ml 静滴,每 日1次,部分病人应用丹奥80mg静滴,根据病情每日一至二次,疗程为10~15天。治疗过程中加用胞二磷胆碱0.5g 静滴每日1次;合并应用脑蛋白水解物。2 例重症病人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抗栓治疗:21例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 100mg/d,4例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口服氯比格雷75mg/d。(5)抗凝治疗:2例 房颤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共用5-7天。(6)21例患者均未做溶栓治疗。 2 结果 19例轻者平均住院18天,眩晕消失,生活自理;2例重症小脑梗死患者住院28天,随访1例生活不能自理,长年卧床。 3 讨论 本文所收集的21例小脑梗死其中5例早期的表现就与小脑病变相差甚大,2

执业医病例分析万能公式1

张博士万能公式 第一日:七、病史采集张博士万能公式张银合博士每日一分 回答病史采集类题目,即使在不会的情况下也可以写出病史采集,依据张博士万能公式写出至少得到10分以上。 病史采集张博士万能公式 (一)现病史 1.根据主诉(主要症状+时间)及相关鉴别问诊 ①病因、诱因1分 ②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诉2分 ③伴随症状2分 ④全身状态,即发病后一般状态2分 2.诊+疗经过 ①是否到医院看过?作过哪些检查?1分 ②服用过何种药物?效果如何?1分 (二) 相关病史 1.其他有关病史1.5分 2.药物过敏史、手术史(一定要提及!)1.5分 黑体字为必写内容,临场只需适当发挥即得满分。 第二日:八、病例分析张博士万能公式 回答病例分析类题目,正确诊断是答题的关键,即使在不会的情况下也可以写出病例分析,依据张博士万能公式而至少得到16分以上。 病例分析张博士万能公式 (一)诊断(注意关键词,根据疾病诊断张博士关键词公式是病例分析题目诊断的关键) 1.完整有序。如梗阻性黄疸待查;胆道肿瘤,胆道结石待除外 2.常见疾病典型特征要掌握。胃溃疡的节律性、周期性上腹痛,急性阑尾炎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等 3.诊断规范。如高血压病Ⅰ期(2级,中危组) (二)诊断依据 1.将题中信息转换为答案 2.按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 2)症状、 3)体征、 4)辅助检查以及既往相关病史的顺序列出 3.一个诊断写完相应依据后,再写另一个诊断及其依据 第三日:(三)鉴别诊断(本系统,相关系统) 1.要围绕所诊断疾病的部位及特征写出最相关或最易误诊的疾病,包括已能排除和还不能完全排除的病变,一般要3~4种 2.简要说明鉴别、排除的理由 (四)进一步检查(一般+特殊检查) 1.目的是进一步明确诊断,所以一定要围绕诊断进行。心肌梗死可进一步做24h动态心电图、动态监测血清心肌酶等

脑梗死分型完整版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 —tack ,TIA) :症状、体征 持续时间 <24h。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aldeficit ,RIND) :症状、体征持续 >24h, <3周。 (3) 小卒中 (minor stroke) :症状、体征持续 <1周。 (4) 大卒中(major stroke) :症状、体征持续>1周。根据缺血时间分型的方 法始于CT'可世之前,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此方法需在患者发病后数周方能完成分型,对发病几小时内的早期患者无诊断价值,故有其局限性;同时小卒中与大卒中分型的临床意义也不十分明确。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 (1) 梗死灶面积 <1.5 cm 为腔隙性梗死 (1acunarinfarcts , LACI) 。 (2) 梗死灶面积1. 5?3 cm为小梗死。 (3) 梗死灶面积 >3 cm 为大梗死。 (4) 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为阴性。在多数情况下,患者发病数天 后其CT检查才能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范围,故对超早期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分型较为困难。

二尖耕狭窄越携趣房魅〔*草纯性曲斷、 近期心肌腴死H問內、护张费心站病左室奎柠段性楚动不能心帛縊港稱 左室血检 左葩显附览血栓屮倩因寧________ ______ 二貳— 无";師的二尖霜狭咿 屈司阳动脉瘤 卵圆建未酬 屛扑 粗地性!】;序 城红歯性血栓性心内號岚 託血件心力薙竭 斥宅輩节穫性运动不良心脏牛物轿膜 三、根椐病因分型 TOAS分型。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 artery atheroscle . rosis)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 %), 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⑵ 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 5 cm。(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二)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由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致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若患者于发病前有1根以上血管所支配区域的TIA或脑卒中,或存在系统性栓塞,则支持心源性栓塞型的诊断,应可以确定至少有一种栓子是来源于心脏(表1)。 应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对于存在心源性栓 塞中度危险因素且无其他病因的患者,应定为“可能”心源性栓塞。 安1心漁性桂塞型脑卒中患吉的高度珏中度危睦因秦 (三)小动脉闭塞型(small — artery occlusion)此亚型在其他分型方法中被称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等,无大脑皮质受累的表现。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