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导游词

塞罕坝导游词
塞罕坝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所要游览的景点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森林公园总面积141万亩,其中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5.2%。

塞罕坝,蒙语是指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是一处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殖的天然林苑。这完美的生态环境可以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辽金时期史称千里松林。1681年,康熙帝将此处辟为木兰围场,用来“肄(yi)武绥藩”。咱们塞罕坝就是木兰围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由于开围放垦,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1962年,林业部在此组建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三百六十九名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塞罕坝,在常年平均气温零下一点九度、全年无霜期只有六十天的高寒坝上,对塞罕坝实施机械造林和封山育林。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几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在创造绿色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其中最感人至深的是夫妻望火楼的故事。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有一座孤零零的望火楼,是塞罕坝的制高点,远离人烟,无电、无水、无路。在1984年至1996年的12年时间里,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就工作在这里,他们昼夜重复着单调枯燥的防火瞭望工作。这里生活条件极差,最低温度零下四十多度,大雪封山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见不到人,几乎与外界隔绝。每天窝头就咸菜,夏天喝几公里外背上来的沟膛水,冬天大雪封山就喝雪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夜里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就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家当。夫妻二人守着这些家当,一干就是十二年。生活上的艰苦可以忍受,精神上的煎熬更是难以想象。为什么呢?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对吗?当他们寂寞难耐几近崩溃的时候,他们排遣寂寞的唯一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登上高山之巅,面向林子大声的呐喊,然后紧紧地闭住嘴吧听山谷的回音,就好像有人在跟他们对话一样。那他们的孩子呢,他们的儿子陈曦就出生在望火楼,一直长到六岁,由于营养不良、人烟少至,缺乏交流和良好的教育,小陈曦两岁还没出牙,三四岁仅会叫爸爸、妈妈,七八岁上学时说话还像四五岁的小孩儿话都说不利索。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孩子“傻不楞”的,实际上真的是我们的孩子傻吗?不是,实在是封闭的太久了!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来说,真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大家请看车窗外那郁郁葱葱的茫茫林海,是否对塞罕坝的绿色功臣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