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1]丁炜. 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闫艳.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光陆. 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张斌.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李茂森. 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向晶. 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李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刘辉.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申宣成.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吕红日.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洪志忠. 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汪丽梅. 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和建伟. 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庄白. “高观点”下的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何千忠. 论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要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6]付小谧. 高校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郑丽芸.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8]陈亚君. 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田倩. 数学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0]贺晔.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1]宋静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2]徐蓓蓓. 物理DIS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和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3]孙荣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4]唐晓鹏. 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5]王孟初.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6]袁有雯. 高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个性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7]楼帅.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8]陶俞佳. 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9]汪肖楠. 中学生科学学习中坐标图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0]王世朋. 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及其对课程实施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1]吴先强. 基于标准的“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2]张贤金. 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3]祝炎. 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特征的微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4]陈磊磊. 上海地区化学教材与教学实践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程晨. 德国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6]郑静. 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7]朱丹萍. 高中古诗词课程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8]黄歆.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9]蒋芸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0]柳利萍. 试论朱自清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1]沈洁. 人教版选修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2]卜静静. 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历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3]丁洁. 高中优质地理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4]毛琦. 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5]金莉. 中国和英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6]臧丽娜. 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7]邹佳晨. 椭圆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8]陈慧. 高中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9]冯璟. 职前和在职数学教师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0]梁竹. 中国、新加坡初中教材平面几何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1]沈莲波. 上海高中生对向量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2]王会明. 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课堂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3]姚雪. 上海、香港、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4]李镌钊.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5]张晓蕾. 课堂教学生活中学生身体问题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6]秦冬梅. 中小学生学期学习报告单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7]莫海玲. 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8]李昂. 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9]贾鲁娜. 基于课程标准的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质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0]于晓晖. 中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1]陈燕.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2]张研.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3]蔡晶. 高中生解决化学“加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4]余轶. 青少年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5]尹静.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6]沈严惠. 高中“植物的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7]潘立晶.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8]魏秀. 俞子夷小学学科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9]韩少斐. 班级中处境不利学生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0]周骏.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1]赵永芝.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2]王泓萱.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3]张贺华. 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4]高琼琼.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5]许志毅.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6]王斌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7]赵黎. 教师的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8]刘润英. 首要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9]赵起月.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0]赵红霞. 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1]任维伟. 推进与阻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2]朱海粟. 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3]黄燕. 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4]张昭.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5]吴成业. 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6]许筱英. 我国新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7]张倩. 休闲教育视角下的春游活动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8]于庆军. 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9]祁灵. 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0]王苗. 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1]刘晨霞. 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2]郭青青. 美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3]朱佳丽. 八年级学生数学推理与证明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4]黄龙孙. 高二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5]罗程宏. 关于职前数学教师算法知识的调查与互助式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6]马晓华. 高一学生对数以及对数函数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7]原登慧. GTTM视角下的中美数学期望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8]黎文俊.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9]邱红娜. 中新初中地理教科书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0]帕孜来提. 中学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1]李春江. 基于3ds Max的计算机三维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2]王星乔. 基于测量模型的化学平衡知识的认知诊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3]朱丹. 作文仿写教学研究——心理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4]马冠中. 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定律主题中科学定律本质教学的描述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5]陶洁. 基于生物学科的初中生科学素养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6]黄若朦.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7]徐琰斐. 基于动态平衡思想的“变革性经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8]计清莹. “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9]高建军. 物理问题解决中基于问题近似的迁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0]张文静. 中美两种高中物理教材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1]张振宇. 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2]柳晓丹. 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3]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4]蒋德慧. 职前教师与职初教师关于斜率的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5]周小青. 新任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6]程林.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的标准化省(州)级学业成就测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7]陈玮. 关于数学师范生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8]陆立仪. 浅论蒋伯潜语文教育改革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9]隋文静. 中学生运用一般化的策略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0]郑丁丁. 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问题解决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1]吴婧.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2]夏婧. 拓展与延伸[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3]徐奕.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目标体系试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4]时晨. 初高中学生解决数学开放题认知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5]付黎黎.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备课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6]杨蓓蕾. 纸笔式表现性评价在中学生地理学业成就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7]郭锋涛. 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8]蔡鸿菲. 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9]黄静. 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0]尤蕾蕾. “微粒间作用力”概念系统形成过程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1]张玲. 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NChO试题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2]李秋芳.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3]李蔚.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4]孔散君. 互动卡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5]夏寅. 旨在专业发展的新教师培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6]范敏. 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7]胡美云. 论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需要[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8]豆雨松. 教师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和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9]许超. 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0]杨森.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1]王彩连.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2]陈颖.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与NCHO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3]李荟. 中、澳科学实验内容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4]刘蕊. 初三学生化学“突现性质”问题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5]彭石娟. 高中“生物进化”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6]兰璇.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优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7]陈玲玲. 旨在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8]翁文芸. 初任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9]谢蕾蕾. 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0]高芳祎. 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的研究观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1]李宏燕. 法国业士水平测试试题模型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2]左芳. 美国德克萨斯州青少年性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3]桂德怀. 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4]何珊云. 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55]谢赛. 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56]王中男. 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57]周杰. 倾听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58]李宝敏.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59]高振宇.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60]陈华. 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61]韦冬余. 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62]赵士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63]潘丽芳.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64]夏永庚.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65]余闻婧. 发现与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66]陆晓红. 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67]杨澄宇.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68]汪明帅. 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69]邵朝友. 基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0]潘义. 上海初中生英语暑期作业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1]黄一平. 美国K-8年级Health & Wellness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2]姜君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发展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3]李莉. 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4]刘金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5]罗玛.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6]李同灵. 化学课堂提问要素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7]朱娅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8]张燕. 21世纪初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79]王兴燕. 课程视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0]胡陶.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SSI、SSI教学的观点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1]何嘉. 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2]周坤亮.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3]纪媛媛. 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4]叶海龙. 教师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5]钟朋. 课程如何应对底层学生的教育冲突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6]桑雪洁. 美国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7]刘潇琳. 高中生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8]袁文娟. 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9]袁思情. 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0]施美.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91]俞莉丹. 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2]高靖. 基于学习难度模型的中外初中生物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3]张娜. 代数应用题任务特征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4]刘万稳. 数学系大一学生对标准差的概念性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5]随倩倩. 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6]王家伟.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7]黄洁. 地理系师范实习生课堂教学失误归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8]徐清清. 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健康教育(性教育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9]雷福英.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0]屠靥韵. 六年级学生对扇形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1]娄满想. 中国、美国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2]赵纪诺. 中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3]谢珺. 中国、新加坡和日本高中数学教科书复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4]阎珏雯. 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5]常元.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转化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6]崔文鑫. 高中生高层次数学认知能力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7]严丽.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8]张玉瑜.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9]焦方瑞. 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0]张路一. 上海市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1]余婧. 教师信念的传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2]赵萌萌. 校本课例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3]罗琴琴. 钱基博国文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4]吕长生.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5]傅彦. 基于证据的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6]陈传东. 奖励隐喻及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7]蔡文艺. 真实性评价在科学探究技能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8]程笑雪. 初中生代数应用题图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19]庞娟. 超越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的抵制与创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0]谌秀云. 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1]陈花蕊. 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的框架建构与测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2]王莹颖. 中学学生对幂与指数函数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3]卫芸. 代数应用题的类型、结构与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4]庞泓.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5]贺小燕. 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6]过晔俊.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测评版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7]金敏. 关于初中生对代数证明认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8]王柳娇. 利用概念转变解决概念混淆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9]谢柳. 基于问题图式的物理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0]周雪梅. 中美几何教材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1]鲁小莉.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2]陈清.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抽象性”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3]沈春辉. 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4]周慧. 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材中矩阵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5]张诚. 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6]钟意菁.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7]李小敏. 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8]尚金兰. 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9]陈康林. 建国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苏俄史内容的呈现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40]谢盛.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41]张勇智. 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42]盛清.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3]岳晓婷.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4]王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5]周亚军. 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6]李叶欣.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7]刘霞. 山东省英语高考命题变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8]周晓旭. 中国、德国、美国高中数学教材幂指对函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9]吴蕾.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0]田婷. 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评价任务的认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1]朱倩. 小学语文教师PCK中“学生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2]侯晓灿. 科学救国梦的开端[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3]杨正丽.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4]赵怡婷. 海峡两岸大学入学历史科目考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5]郎芳芳. 高中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结构特征和证明建构的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6]郭文娟. 学生作业的描述性反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7]王冰如. 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8]周芳芳.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9]邹逸. 新手科学教师与专家科学教师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0]尚永青. 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1]杨莉.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2]石亚兵. 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3]胥明雨. 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4]刘志伟.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5]陈琛. 小学阅读课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6]曲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小学课程结构变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7]顾若楠. 小学课堂纪律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8]张亚萍.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PCK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9]彭如倩. 六年级数学资优生数学能力特征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0]吴晨昊. 六年级学生数感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1]晁言芹. 小学生习作元认知的培养内容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2]甘敏.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3]程力. 基于合作的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4]陈加坤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5]张静静.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6]冯鲁红.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7]马永鑫. 代数应用题的回忆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8]刘彩玲. 中国内地与台湾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9]周梦琼. 美国Texas州高中健康教育教材《Glencoe Health》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0]易英华. 论王力古代汉语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1]党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戏剧单元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2]陈飞琴. 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古代诗歌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3]张培. 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4]杨晓. 中日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5]王雪婷.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6]胡恺岩. 中学教师的KCST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7]耿芬.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8]张燕.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9]段文宁. 地理高考试题中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0]陈丽娜.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语言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1]巢娜. 地理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2]黄婉庆. 高中地理作业生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3]周丹. 对高中数学核心能力及其水平划分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4]谢欢欣. 样例学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类比迁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5]陶磊. 高中生初等几何变换思维水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6]裘莹莹. 上海高中生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7]马丽娜. 上海高中学优生和学困生解决椭圆问题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8]陆琳琰. 抛物线的发生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9]安婷婷. 关于几种概率分布的高中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0]姚瑾. 初中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1]谢正敏.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2]卢晓晓. 初中生尊重他人态度测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3]潘梦梦. 优化语文课堂“学习场”[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4]应丹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5]安凤. 初中语文课堂口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6]来玉超. 高一学生数学信念与函数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7]岳文娟. 初中语文课堂涵泳法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8]王新燕. 探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9]吴旭聪. 免费师范生(生物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0]丁彩萍.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评价实施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1]潘沐. 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2]吴佳瑶. 美国纽约州语文新课程标准(6-12年级)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3]顾薇. 高中生英语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4]李学鹏. 数字化探究式中学地理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5]林园园. 白璧德新古典人文教育理想及其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6]王小平. 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7]董春亮. 从语文教科书中榜样人物看主流价值观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8]鲍孟颖. 运用DINA模型对5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问题解决进行认知诊断[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9]代玲玲. 清末小学地理教科书及其理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0]潘巧媚. 基于清单的小学写作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1]欧阳映. 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2]姜娜娜.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法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3]陈镯. 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察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4]陈玉旦. 在职教育硕士学习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5]于佳萍.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6]陈洁. 青少年普及型科技实践活动现状调查和结构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7]黄华胜. 学生对统计推断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8]干芸. 初中低年级学生关于平均数算法意义和统计意义理解的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29]张婉媛.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0]赵东霞. 中学数学课堂手势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1]王奎彩. 内地新疆班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2]孙婷.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推理论证能力测评[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3]徐佳银.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4]姜慧慧.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表征能力的测评[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5]何世得. 高中数学资优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6]黄婷. 利用否定属性策略的数学问题提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7]陈琼. 英国中学PSHE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8]孙雯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9]郑跃. 俄罗斯化学教科书元素知识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0]许祥龙. 华东地区部分省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1]张春燕. 化学教科书学科特征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2]郭凤苹. 冰心儿童观及其课程文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3]王荣. 教师对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理解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4]高渊露. 数学写作活动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5]刘彬彬. 沪教版小学语文教参中叙事性作品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6]邱欢辉. 课例研究推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7]潘敏.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案例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8]沈丹. 八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9]潘燕.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0]徐一欣. 高职学生汉译英作业错误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1]韩芳. 形成性评价在电大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2]方春香. 基于多媒体光盘自主学习与面授结合的开放英语教学模式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3]包卫芳. 高职学生的生活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4]许红敏. 南京晓庄学院顶岗实习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5]曹新. 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影响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6]瞿萍. 上海市初高中生命科学教材层次性与衔接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7]杜召凤. 生态课堂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8]齐东平. 探究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59]刘晓维. 高职英语反思性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60]俞彩凤. T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61]朱晓. 高师英语专业英语语法教学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2]孙洁. 不同课堂互动模式下学生参与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3]安淑红. 原版电影在高师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4]梁书兰. 学生资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5]陈珍珍. 基于需求分析的教材适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6]庄薇薇. 高职ESP课程开发现状调查与改进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7]曲欣欣. PCK理论对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8]陈秀蓉. 电子档案袋评价系统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69]鞠芬. 《新视野英语教程》的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70]任礼勤. 档案袋评价(音像)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71]陈春华.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72]吴艳华. 为实践性知识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73]陈雁. 高中专家教师、经验教师和职初教师的KCS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74]王晨璐. 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75]曾湧. 学生课程意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76]曹英. “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历史与科学本质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77]占惠娟.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Shanghai)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78]李少君. 承前启后,重建体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79]王立忠. 初中生平面几何解题错误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80]李珂. Bel Canto历史探源与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1]张良. 课程知识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2]王月芬.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3]范敏. 斯腾豪斯人文学科课程变革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4]冯加渔. 自传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5]孙岩. 教师集体备课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6]陈国明. S市M区初中生课业负担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7]陈贝. 从真实性评价视角分析中考命题的指向和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8]葛绍飞.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89]邓卓. 教师层面的教科书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0]陈新幻. 梅花香自苦寒来[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1]鹿春阳.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智慧的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2]陆思思. 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互动话语与学生论证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3]童璐. 课例研究中教师研究话语的转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4]隽国斌.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5]谢晨. Z市初中教师教学设计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6]孙玉. 环境教育在科学教材中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7]季婷婷. 沪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8]戴心雨. 地理教学中非认知系统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99]王玲玲. 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0]张佳琦. 3D打印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1]顾锦玉. 基于校园气象站的初中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2]林佳乐. 初中数学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3]沈苗. “开明精神”的继承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4]周淑琪. 外语阅读能力标准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5]刘登珲. 回归自身功能的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6]白丽莎.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7]张淑红. 教师关于脑科学的认识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8]张艳霞. 中学语文课堂潜教学的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09]陈鑫. 儿童成长课程视野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0]钟华. 样本微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1]孙佳琪. 大象无形,教有定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2]孙蒙蒙. 上海地区高二学生向量理解水平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3]叶柯达. 上海高校本地生源与非本地生源对于导数概念理解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4]田方琳. 数学史融入对数概念教学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5]杨珊. 清末新学制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6]王梦媛. 课例研究中教师PCK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7]王夏禹.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8]徐瑰瑰. 论教—学—评一致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9]陈小红. 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0]谢志瑞.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校外辅导现状及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1]程亮. 免费师范生(生物专业)教师信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2]张萍. 基于现状的髙中语文课前演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3]颜婷婷. 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4]冉蓉.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5]莫菲菲.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反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6]马露. 基于ARCS模型的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7]戴柳苑. 高中物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8]赵闻敏. 高一学生函数单调性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9]洪淼. 关于直线方程的教学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0]陈燕青. 王云五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1]倪露苹. 函数概念难点研究及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2]李佳.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3]朱楠. 清末地理教科书发展及中学堂地理教科书系统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4]杨蕊. 台湾中学健康与体育(健康教育部分)的课程纲要和教材康轩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5]曹梦婷. 台湾中学健康与体育(健康教育部分)的课程纲要和教材(翰林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6]李红萍. 初中生化学定量能力的特征及其测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7]朱秋红.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8]尹静. 清末中国初等化学教科书概念构成及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39]余秀娟.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课堂诊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40]陈雨.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题库构建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41]敬瑞玲. 高中生化学学习结果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华东师范大学2004数学分析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2004数学分析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2004数学分析 一、(30分)计算题。 1、求 2 1 20)2 (cos lim x x x x -→ 2、若)), sin(arctan 2ln x x e y x +=-求' y . 3、求 ?--dx x xe x 2)1(. 4、求幂级数∑∞ =1 n n nx 的和函数)(x f . 5、 L 为过 ) 0,0(O 和 )0,2 (π A 的曲线 ) 0(sin >=a x a y ,求 ?+++L dy y dx y x . )2()(3 xdx a x da dy x a y cos sin ,sin === 6、求曲面积分??++S zdxdy dydz z x )2(,其中) 10(,22 ≤≤+=z y x z , 取上侧. . 二、(30分)判断题(正确的证明,错误的举出反例) 1、若},,2,1,{ =n x n 是互不相等的非无穷大数列,则} {n x 至少存在一个聚点). ,(0 +∞-∞∈x 2、若)(x f 在),(b a 上连续有界,则)(x f 在),(b a 上一致连 续. 3、若 ) (x f , ) (x g 在] 1,0[上可积,则 ∑?=∞→=-n i n dx x g x f n i g n i f n 1 10)()()1()(1lim .

4、若∑∞=1n n a 收敛,则∑∞ =1 2n n a 收敛. 5、若在 2 R 上定义的函数 ) ,(y x f 存在偏导数 ),(y x f x ,) ,(y x f y 且),(y x f x , ) ,(y x f y 在(0,0)上连续,则),(y x f 在 (0,0)上可微. 6、),(y x f 在2 R 上连续,} ) ()(|),{(),(22 2 r y y x x y x y x D r ≤-+-= 若??=>??r D dxdy y x f r y x ,0),(,0),,(0 0 则.),(,0),(2 R y x y x f ∈= 三、(15分)函数)(x f 在).,(+∞-∞上连续,且,)(lim A x f x =∞ → 求证:)(x f 在).,(+∞-∞上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四、(15分)求证不等式:]. 1,0[,122∈+≥x x x 五、设) (x f n , ,2,1=n 在],[b a 上连续,且) (x f n 在],[b a 上一致 收敛于 ) (x f .若 ] ,[b a x ∈?, )(>x f .求证: , 0,>?δN 使 ],[b a x ∈?, N n >,. )(δ>x f n 六、(15分)设}{n a 满足(1); ,2,1,1000 ++=≤≤k k n a a n k (2)级数∑∞ =1 n n a 收敛. 求证:0 lim =∞ →n n na . 七、(15分)若函数)(x f 在),1[+∞上一致连续,求证: x x f )(在),1[+∞上有界. 八、(15分)设),,(),,,(),,,(z y x R z y x Q z y x P 在3 R 有连续偏导数,而且对以任意点) ,(00, 0z y x 为中心,以任意正数r 为半径的上半球面, ,)()()(:02202020z z r z z y y x x S r ≥=-+-+-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各研究所导师招生意向表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各研究所导师招生意向表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方向 姓名职 称 研究领域 办公 室 电话E-mail 王能终 身 教 授 计算机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安全、数字 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测试技术 信息 楼601 室 54345146 顾君忠终 身 教 授 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CSCW及其应 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计算环境;计 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高级系 统设计与综合,分布计算与普及计算 信息 楼603 室 54345147 吕岳教 授 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信息检 索,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视 觉,数据压缩,生物信息学 信息 楼621 室 54345115 张卫教 授 计算机网络组播协议和技术、计算机网络 管理、网络协议的一致性测试、网络教育 技术 信息 楼615 室 54345165 李志斌教 授 符号计算软件及其应用、非线性数学物理 信息 楼611 室 54345145 杨宗源教 授 软件工程、工具及环境:形式化、面向对 象、组件、中间件、分布计算、过程管理、 测试与度量、语言处理 信息 楼613 室 54345109 顾国庆教 授 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模式识 别和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研 究:原胞自动机和交通流模型的研究,复 杂流体的理论 信息 楼603 室 54535183 张桂戌教 授 软件设计方法与技术、图像处理理论与方 法 信息 楼330 室 54345108 gx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f18360655.html, 王紫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信息(617)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简答题部分: 1、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2、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3、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4、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答:课程概念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把课程作为学科,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晚近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之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5.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答: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针对当时“原罪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的种种约束、限制和惩罚而改变儿童的本性、根绝儿童的恶源的特点,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策略。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的全部教育不是从外部灌输道德与知识,而是使其本性、禀赋、能力免受外界影响,得以自由发展。但这种自然发展并非与社会环境不相容,只不过前提是人的自然天性充分展开以后再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灵的自然发展依然可加速进行。 6、主动作业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1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原理和事实。3作为科学的理解自然地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7、“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8、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答:(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把掌握知识和培养智力结合起来。(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 10.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答:(1)基本性,它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要求选择的范例能包含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2)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基础性原则要求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智力发展水平出发,教授的基本经验是能促使其智力进一步发展的东西。(3)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它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得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构化。 11.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答: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进行的基本保证。其中,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学科简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本学科在语文教学领域体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一。课程论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怎么教的问题,二者必须统一,而以课程论为主。本学科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本学科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给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热爱教育事业,有为语文教育事业献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4.具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力,能够承担语文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领导和管理语文教育实践,能够进入学科前沿并找到创造发明的突破口,具有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5.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创造性人才,能够适应高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适应文化、出版、宣传部门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 三、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至少修35学分。其中: 1.公共学位课修8学分; 2.学科基础课至少修6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4、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6、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数学课程论与教学 “课程是替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住务而设计的教育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根据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经过选择和教学祛加工的数学知识所形成的数学学科体系”。按照这种理解,中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学教学计划、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祖中学数学教材等项目。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健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科教学目的、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作了明确规定。教学大纲则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方面的基本要求。教材则是根振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一、今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看,中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l、和何确定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主要由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和学生因素所制约。 社会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中学数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然要反映这种需耍‘社会因素对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较之其他因素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大. 数学因素从19世末到本世纪初,数学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集合论的创建,数学的更加抽象化以及电子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不可遭免地影响着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尽管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会在教材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其中一些作用不大的陈旧了的内容必演射除、精简,并且要把一些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现代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中去。 学生因素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终要由教学的对象一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如果我们只强调社会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就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教育质量钓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同时还要受到教师、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比较一下1963年和1987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就不难看出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

华东师大数学分析答案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 第一 连续性概念 1.按定义证明下列函数在其定义域内连续: (1) x x f 1 )(= ; (2)x x f =)(。 证:(1)x x f 1 )(=的定义域为 ),0()0,(+∞-∞=D ,当D x x ∈0,时,有 001 1x x x x x x -=- 由三角不等式可得:00x x x x --≥ , 故当00x x x <-时,有 02 01 1x x x x x x x x ---≤- 对任意给的正数ε,取,010 2 0>+= x x εεδ则0x <δ,当 D x ∈ 且δ<-0x x 时, 有 ε<-= -0 011)()(x x x f x f 可见 )(x f 在0x 连续,由0x 的任意性知:)(x f 在其定义域内连续。 (2) x x f =)(的定义域为),,(+∞-∞对任何的),(0+∞-∞∈x ,由于 00x x x x -≤-,从而对任给正数ε,取εδ=,当δ<-0x x 时, 有 =-)()(0x f x f 00x x x x -≤-ε< 故 )(x f 在0x 连续,由0x 的任意性知,)(x f 在),(+∞-∞连续。 2.指出函数的间断点及类型: (1)=)(x f x x 1 + ; (2)=)(x f x x sin ; (3)=)(x f ]cos [x ; (4)=)(x f x sgn ; (5)=)(x f )sgn(cos x ; (6)=)(x f ???-为无理数为有理数x x x x ,,;(7)=)(x f ??? ? ???+∞ <<--≤≤--<<∞-+x x x x x x x 1,11 sin )1(17,7 ,71

计算机入门模拟卷A-华东师范大学

计算机入门模拟卷A-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 《计算机入门》模拟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注:答案统一做在答题纸上。 一、单选题(40分) 1..当前的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第四代计算机,它所采用的逻辑元件是__D____。 A.晶体管 B.集成电路 C.电子管 D. 大规模集成电路 2.时至今日,计算机仍采用“存储程序”原理,原理的提出者是____C___。 A.莫尔 B.比尔?盖茨 C.冯?诺依曼 D.科得( E. F.Codd) 3.衡量计算机存储能力的指标是___D___。A.字节 B.字长 C.处理速度 D.存储容量 4.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中,将打开窗口拖动

到屏幕顶端,窗口会__C_____。 A.关闭 B.消失 C.最大化 D.最小化 5.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中,显示3D桌面效果的快捷键是____C___。 A.“Win”+“D” B.“Win”+“P” C.“Win”+“Tab” D.“Alt”+“Tab” 6.文件的类型可以根据____C___来识别。A.文件的大小B.文件的用途 C.文件的扩展名D.文件的存放位置 7.中央处理器(CPU)可直接读写的计算机存储部件是_____A___。 A.内存 B.硬盘 C.软盘 D.外存

8. 磁盘和磁盘驱动器是微型计算机的外存储设备,可实现对信息的_____C__。 A.输入 B.输出 C.输入和输出 D.记录和过滤 9. 在Windows中,想同时改变窗口的髙度和宽度的操作是拖放____A____。 A.窗口角 B.窗口边框 C.滚动条 D.菜单栏 10. 安装程序时通常默认安装在____A______中的“Program Files”文件夹中。 A.C盘 B.D盘 C. E盘 D.F盘 11.任务栏中的“应用程序按钮”是用来___B_____。 A.打开应用程序的B.切换应用程序的 C.复制应用程序的D.删除应用程序的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38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P267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我发现手指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妙用,如在教授《Shapes》时,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摆出各种图形、画出各种图形,边说边摆,学生就会兴高采烈的摆来摆去、画来画去。在画图形时我又把图形与单词的发音结合起来,如triangle有三个音节,我们正好是三笔把它画完,学生边画边有节奏的把这几个单词说出来,很快就可以记住了。当他们对单词初步掌握后,就可以让他们玩我画你猜的游戏,即用手指在对方的背后画图形让对方来猜。经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单词。由于是自己参与活动,再学起来、说出来时就会更加起劲,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总之,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任务,书上的知识就会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仅有摘要)

1. 肖川 . 课程与教学 [J]. 教育科学研究 ,2007,(11) 【摘要】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既相互独立 , 又密不可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规划学习进程问题。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 , 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 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 , 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2. 王本陆 .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 [J]. 湖北教育 ( 教学版 ) , 2006,(11) 【摘要】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基本目标问题、基本策略问题,等等,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认真反思这些问题的论争,对于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董小平 , 靳玉乐 . 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 [J]. 基础教育课程 , 2006,(05) 【摘要】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影响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和实践的重要因素 , 过去的教育实践表明 : 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因此 , 反思当前课程与教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建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4. 刘晓玲 , 龚克 . 课程与教学 : 理念及关系的演进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4) .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从分离走向融合 , 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符合这种观念演进的逻辑。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华东师大数学分析试题

华东师大2019年数学分析试题 一、(24分)计算题: (1) 求011lim()ln(1)x x x →-+; (2) 求32cos sin 1cos x x dx x +?g (3) 设(,)z z x y =是由方程222(,)0F xyz x y z ++=所确定的可微隐函数, 试求grad z 。 二、(14分)证明: (1)11(1)n n +??+???? 为递减数列: (2) 111ln(1),1,21n n n n <+<=+????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 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三、(12分)设f(x)在[],a b 中任意两点之间都具有介质性,而且f 在(a ,b )内可导, '()f x K ≤ (K 为正常数) ,(,)x a b ∈ 证明:f 在点a 右连续,在点b 左连续。 四、(14分)设1 20(1)n n I x dx =-?,证明: 五、(12分)设S 为一旋转曲面,它由光滑曲线段

绕x 轴曲线旋转而成,试用二重积分计算曲面面积的方法,导出S 的面积公式为: 2(b a A f x π=? 六、(24分)级数问题: (1)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 “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设 sin ,01,0()x x x x f x ≠=?=??{}[]() x a,b ()()11()()n n n f x f x f x f x f x ∈? ?,求 ()(0),1,2,k f k =L (2)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_计算机应用基础

以下不属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是_______。 A.输入设备 B.中央处理器和主存储 器 C.输出设备 D.外存储器 答案关键: B 题目 2 of 100 1.0 得分 计算机系统中运行的程序、数据及相应的文档的集合称为 ________。 A.主机 B.软件系 统 C.系统软 件 D.应用软 件 答案关键: B 题目 3 of 100 1.0 得分 以下不属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是_______。 A.程序 B.程序使用的数据 C.外存储器 D.与程序相关的文 档 答案关键: C

下面各组设备中,同时包括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的是_____。 A.CRT, CPU、ROM B.绘图仪、鼠标器、键盘 C.鼠标器、绘图仪、光盘 D.磁带、打印机、激光印字机 答案关键: C 题目 5 of 100 1.0 得分 在微型计算机的各种设备中,既用于输入又可用于输出的设备是_____。 A.磁盘驱动 器 B.键盘 C.鼠标 D.绘图仪 答案关键: A 题目 6 of 100 1.0 得分 用语言、文字、符号、场景、图像、声音等方式表达的内容统称为______。 A.信息技 术 B.信息社 会 C.信息 D.信息处 理 答案关键: C

在下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 A.外存中的信息可直接被CPU处理 B.键盘是输入设备,显示器是输出设备 C.操作系统是一种很重要的应用软件 D.计算机中使用的汉字编码和ASCII码是相同的 答案关键: B 题目 8 of 100 1.0 得分 不可能在任务栏上的内容为________。 A.对话框窗口的图标 B.正在执行的应用程序窗口图 标 C.已打开文档窗口的图标 D.语言栏对应图标 答案关键: A 题目 9 of 100 1.0 得分 在Windows中,关于文件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文件夹是用来组织和管理文件的 B.“计算机”是一个系统文件夹 C.文件夹中可以存放驱动程序文件 D.同一文件夹中可以存放两个同名文 件 答案关键: D 题目 10 of 100 1.0 得分 Windows中可以设置、控制计算机硬件配置和修改显示属性的应用程序是________。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6)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际教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教学与科研、培训与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课程论 2.教学论 3.学前课程与教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自学与指导、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六、必修环节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者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3万字。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地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或专利至少1项。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进行答辩。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上册全集1-10章

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 导言数学分析课程简介( 2 学时 ) 一、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简介: 1.背景: 从切线、面积、计算 sin、实数定义等问题引入. 32 2.极限 ( limit ) ——变量数学的基本运算: 3.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数学分析以极限为基本思想和基本运算研究变实值函数.主要研究微分(differential)和积分(integration)两种特殊的极限运算,利用这两种运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研究函数, 并依据这些运算引进并研究一些非初等函数. 数学分析基本上是连续函数的微积分理论. 微积运算是高等数学的基本运算. 数学分析与微积分(calculus)的区别. 二、数学分析的形成过程: 1.孕育于古希腊时期:在我国,很早就有极限思想. 纪元前三世纪, Archimedes就有了积分思想. 2.十七世纪以前是一个漫长的酝酿时期,是微积分思想的发展、成果的积累时期. 3.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微积分的创建时期. 4.十九世纪上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分析学理论的完善和重建时期: 三、数学分析课的特点: 逻辑性很强, 很细致, 很深刻; 先难后易, 是说开头四章有一定的难度, 倘能努力学懂前四章(或前四章的), 后面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 只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一般是

可以听得懂的, 但即便能听懂, 习题还是难以顺利完成. 这是因为数学分析技巧性很强, 只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不辅以相应的技巧, 是很难顺利应用理论和方法的. 论证训练是数学分析课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最难的内容之一. 一般懂得了证明后, 能把证明准确、严密、简练地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书写出来,似乎是更难的一件事. 因此, 理解证明的思维方式, 学习基本的证明方法, 掌握叙述和书写证明的一般语言和格式, 是数学分析教学贯穿始终的一项任务. 有鉴于此, 建议的学习方法是: 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 必须记笔记, 但要注意以听 为主, 力争在课堂上能听懂七、八成. 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 先认真整理笔记, 补充课堂讲授中太简或跳过的推导, 阅读教科书, 学习证明或推导的叙述和书写. 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后, 再去做作业. 在学习中, 要养成多想问题的习惯. 四、课堂讲授方法: 1.关于教材及参考书:这是大学与中学教学不同的地方, 本课程主要从以下教科书中取材: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玉琏傅沛仁编,数学分析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谢惠民,恽自求等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马振民,数学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选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5]林源渠,方企勤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本课程按[1]的逻辑顺序并在其中取材.本课程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只介绍数学分析最基本的内容,并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星号的内容略讲或删去,相应的内容作为选修课将在数学分析选讲课开设. 3.内容多,课时紧: 大学课堂教学与中学不同的是, 这里每次课介绍的内容很多, 因此, 内容重复的次数少, 讲课只注重思想性与基本思路, 具体内容或推导, 特别是同类型或较简的推理论证及推导计算, 可能讲得很简, 留给课后的学习任务一般很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