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1、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组织机构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政府为减少事故的社会危害,及时进行事故抢险,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的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高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协同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还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专业应急救援组织的建设也刚起步。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深人,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是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健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对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提出了要求。国家将在现有的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基础上,用2年的时间,分3步建立国家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笔一步是在半年内组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等国家级应急救援机构;第二步是在一年内组建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和公众安全等专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第三步是组建区域救援队伍和各级地方应急救援机构。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进行事故抢

险仍无法控制事态时,就应及时向政府请求应救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是政府的职责。政府按生产安全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不同的响应等级,对事故实行分级响应。应急响应级别分为四级:Ⅰ级为国家响应;Ⅱ级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响应;Ⅲ级为市、地、盟响应;Ⅳ级为县响应。

不同的响应等级对应不同级别的应急救援工作机构和指挥机构,同时,国家和地方建立若干应急救援组织以应对不同事故的抢险救援。这些不同级别的应急救援工作机构、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组织组成我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1)我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构想(图8一1)

2)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

国务院成立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救援工作领导机构由国务院领导,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人民解放军、武装部队的负责人组成,具体工作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

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1)研究提出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部署、指导协调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协调指挥涉及多个部门、跨地区、影响特别恶劣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3)根据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请调和协调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参加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救援工作;

(4)协调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构之间的关系;

(5)协调、处理境内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中涉外以及港、澳、台相关事务。

3)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国家设立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负责全

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具体负责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4)国家生产安全事故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国家建立生产安全事故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由国务院批准设立,负责本行业或者本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配合国家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5)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

国家建立的区域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主要承担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请求,区域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6)地方政府应急救援体系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本行政区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并根据需要建立重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市(地)级、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应当成立本行政

区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我们侧重从企业整体层面制定风险战略、完善内控体系、设计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职能等。我们帮助企业搭建风险管理的综合架构,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帮助企业达到以下目标: ·从企业战略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 ·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避免企业重大损失,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使所有企业利益相关人了解企业的风险,满足股东以及监管机构的要求 ·形成一套自我运行、自我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 风险评估 系统辨识客户企业面临的风险,将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统一的风险语言 ·确定风险列表和坐标图

·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明确风险的价值 · 风险管理诊断 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企业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评估核心风险的管理状况 ·满足合规的要求 ·找出风险管理现状与最佳管理实践之间的差距 · 风险战略设计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引入量化分析工具,确定风险偏好和承受度,设计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管理战略。 ·确定风险管理指导方针 ·确定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度 ·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模型 ·确定风险预警体系 · 风险文化建设 统一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语言,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责任感,建设与企业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文化。 ·普及风险管理知识 ·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集团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编制: 审核: 批准 : 2016年9月20日

目录 1.适用范围 (3) 2.编制依据 (3) 3.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4) 4.职责分工 (4) 5.术语和定义 (5) 6.风险点识别方法 (7) 7.风险评价方法 (8) 8.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8) 9.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 (8) 10.风险点识别及分级管控记录使用要求 (8) 附件A:风险点分类标准 (10) 附件B 作业风险分析法(TRA)——风险矩阵法 (15) 附件C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17) 附件D 过程管理表格样表 (17)

1.适用范围 为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特制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本实施指南规定了山东莒州浮来水泥有限公司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控制、精确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目标,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改进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本实施指南适用于山东莒州浮来水泥有限公司及所属管理部门、厂区、车间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建材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山东省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山东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303号) 《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审查要点》(山东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213号)《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8号) 《建材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0号 《日照市关于印发全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施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完整版)

山东冠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编辑:刘元生 审核:

批准: 2016年8月 1.适用范围 本实施指南适用于山东冠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共安全生产法》 《山东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修改稿)》(山东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303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0号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沂安【2016】21号

其他安全生产相关法规、标准、相关政策以及山东冠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等要求。 3.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根据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结合山东冠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实际,公司着手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3.1 总体要求:按照“全员参与,领导负责,职责明确,落实到位”的原则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在建设。各部门在安全科的组织下按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建议编制大纲要求,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模式。 3.2 工作目标:自本指南发布之日起,至2016年9月份完成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同时,每三年开展一次风险分级工作,并通过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做到有效遏制生产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产财产安全。 3.3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指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全面实施、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企主体责任。 4.职责分工 山东冠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组织领导和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其目的是解决“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 一、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衡量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水平的标准有四个,即:全(覆盖全面)、细(可操作性)、练(经过演练)、改(经常更新)。一个应急预案体系如果能全面体现全、细、练和改着四个方面,就能切实发挥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应发挥的提供应对指南的作用。仔细研究我国目前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不难发现,并没有完全体现这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依据缺乏科学性 预案编制工作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发生事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有序、科学、有效的救援,可以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把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应急预案制定的主要依据并

非建立在结合实际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其内容往往直接来源于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编制者往往只满足于对上述内容的简单梳理、排列组合甚至重复、抄袭,而缺少对时间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提炼,以及与同类预案的比对,更谈不上通过实战演练实现预案的循环更新,从而使应急预案丧失了作为一种具体工作方案应当具备的可操作性。 (二)应急预案的内容规定比较粗略 一个完备的应急预案,应当详细规范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问题及等级;二是确定目标和任务;三是做好方案的执行规划;四是做好各种预算等。我国的应急预案,在“确定问题及等级”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确定目标和任务”方面,总体目标规定较为详细,而对于细化目标领域和关键目标领域的规定就显得较为粗糙,甚至有些预案干脆没有规定。绝大多数预案规定了“执行方案”,但并不是可供选择的“多种”执行方案;在“方案的执行规划”方面,并未明确规定执行计划的具体方法或方法体系;在“做好各种预算”方面,虽然也做了一些规定,但不够细化,不够具体。 (三)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较差 应急预案作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计划或方案,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可操作性。纵观我国现有的应急预案,因其制定的主要依据并非建立在结合实际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而是主要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和政府文件,绝大多数的预案内容只是对上述内容的简单梳理、排列组合甚至重复、抄袭,因而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 (四)应急预案内容更新缓慢

关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关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接到《关于开展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后,按照要求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相关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局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基本原则及时制订了《*******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预案内容包括: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网络信息和保密安全事故等5类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成立了5个专项应急处置小组分别负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网络信息和保密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制订了相关的应急处置办法。 (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5个以班子成员为组长的专项应急处置小组。各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实行分工合作,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打总体战,确保了应急预案的高效有序运行,及时处置本局职能范围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二是加强学习培

训。组织学习了中央及省、市、县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学习了应急管理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全局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三是积极演练。严格落实了应急值班制度。在元旦、春节、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启动了相关应急预案。为确保假期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全局落实了24小时值班制度,局领导班子和值班人员保持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建立健全了隐患排查机制,切实加强了对危险源的排查和监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理大隐患,预防大事故。 (三)应急预案制定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应急预案防范范围不广。在制订应急预案时一般都站在单位的角度上,没有上升到全局或大范围的程面上,制定的应急预案在防范程度和范围上不能达到全方位整体防范的要求。二是综合演练次数相对较少,因部门人员少事情多,在综合性的应急演练方面就相应开展的少,只是针对特定时期启动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三是整体联动不强。应急预案以部门为主,没有形成几个部门联合的态势,协同作战配合能力不强,在一个部门出现紧急情况后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呼应和密切配合。 (四)加强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认识。在领导层面上应积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我们侧重从企业整体层面制定风险战略、完善内控体系、设计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职能等。我们帮助企业搭建风险管理的综合架构,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帮助企业达到以下目标: ·从企业战略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 ·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避免企业重大损失,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使所有企业利益相关人了解企业的风险,满足股东以及监管机构的要求 ·形成一套自我运行、自我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 风险评估 系统辨识客户企业面临的风险,将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统一的风险语言 ·确定风险列表和坐标图 ·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明确风险的价值 · 风险管理诊断 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企业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评估核心风险的管理状况 ·满足合规的要求 ·找出风险管理现状与最佳管理实践之间的差距 · 风险战略设计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引入量化分析工具,确定风险偏好和承受度,设计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管理战略。·确定风险管理指导方针 ·确定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度 ·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模型 ·确定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文化建设 统一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语言,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责任感,建设与企业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文化。 ·普及风险管理知识 ·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建立道德诚信准则 · 风险管理规划 帮助企业制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并协助客户将总体规划分解落实,明晰每步的工作内容和里程碑。 ·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确定预期效果与评估标准 ·确定实施的步骤 ·确定组织方式 ·确定资源配置方案 · 风险流程设计 基于企业现有的内控流程,结合已评估出的风险,找出流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梳理并细化具体控制内容,修改制度,增加监控指标,强化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内部风险控制。·协助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 ·公司整体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优化重大投资决策、财务报告、衍生产品交易流程 ·建立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系统 ·制定风险管理手册 · 组织职能设计 在企业内部管理职能的基础上,融合风险管理对岗位职责的要求,设计企业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方案和相应的职责要求、人员能力框架,补充和完善关键的考核内容和激励机制,构成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架构。 ·协助认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权限 ·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 ·明确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分工协调

xx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xx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x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机关、直属机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战略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大限度减少或降低风险损失,为实现公司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辨识与评估、选择风险管控策略、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方案、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实施评价监督与改进等内容。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第六条公司董事会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一)人员组成 主任委员:董事长 副主任委员:总经理 委员:董事会成员 (二)主要职能 1.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指导重大风险

管控工作; 2.审议并向董事会提交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3.审议年度风险管理工作的计划、风险评估结果、重大风险应对方案等; 4.组织对公司拟进入的行业和产业进行风险评估; 5.审议公司范围内重大决策、投资等项目的风险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 6.推动公司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24429 5F6D 彭M33721 83B9 莹-g24706 6082 悂 7.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风险管理办公室 公司成立风险管理办公室,与审计部合署办公,在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一)人员组成 主任:公司分管领导 副主任:审计部部长 成员: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审计部分管副部长、审计部风险管理专责人员。 (二)主要职能 1.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2.负责拟定年度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3.负责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重大风险管控情况; 4.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单位专项风险评估工作; 5.负责组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专责人员的业务培训; 6.负责起草年度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7.完成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有关工作。 第八条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风险管理工作要求,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明确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与岗位职责,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第三章风险辨识

县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2011年,在上级领导、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部署下,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工作大局,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妥善处置,把突发事件控制在掌握之中,较好的完成了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确保了学校财产、师生的安全。现将我校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1年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将应急管理工作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校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负责,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及班主任任组员。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安监办,安监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二是建立完善高效快捷运转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全面落实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责任。安监办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组承担具体工作,如水、火、毒、电由总务处负责,安全教育、课间管理、体育活动由教导处负责,值班由安监办、门卫负责。按照分组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作用。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完善现有预案。重新修订系统了《东平县聋哑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公共突出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防汛抗灾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防拥挤踩踏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防食堂食品中毒应急预案》等专项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汇总。二是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使全校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各班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三)建立健全值班值守机制,完善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制度 明确了学校保卫人员工作职责,制定、完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值班制度和门卫管理制度。要求安保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准擅自离岗,并认真做好值班记录。上课期间,关闭学校大门,严禁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入学校,确需进出学校的,要查验相关证件,经学校领导批准后方可放行。要对带入、带出学校的物品进行仔细检查,对人员和车辆进行认真核对和登记。在学生上学、放学的重点时段要加强治安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安全隐患和治安事件,确保不发生一起针对学生的伤害事件。 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要排出值班表,安监办要按照工作职责加强日常的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汇报,及时处理,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根据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加强安全保卫队伍建设,配齐2名专职保安人员。进一步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形成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要为保安人员和学校值班人员配备警棍、强光手电等必要的警用器械,积极筹措资金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及时更换不能正常工作的器械。 (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目前,我校建立了一支以所有男教工为骨干的应急救援队伍。紧扣直接关系学校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从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业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故等方面入手,认真做好隐患排查,防疫防灾,矛盾化解工作。二是组织应急救援演练。2011年我校共举行应急演练共4次,其中举行灭火应急疏散演练2次,防踩踏疏散及防震各一次。加强演练,为应急预案启动和应急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2006年第4期 科技管理研究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 2006N o 14 收稿日期:2005-06-07 文章编号: 1000-7695(2006)04-0012-03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杨春平,刘则渊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涵义,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就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 关键词:创新;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与技术创新 111 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发展进步的不朽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创新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指理论创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还可以是观念、体制的更新等等,是包括多项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素是取得新认识、新成果。创新是活动主体在已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智慧创造,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等等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获取原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求得新发展的过程。 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创前人没创过的,这就是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1A 1Schu m peter)于1912年在5经济学发展理论6中首次提出/创新0概念,并作为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就需要有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技术,这就必然产生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112 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机会,重组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由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熊彼特认为,经济由于创新而增长。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增强综合国 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创造市场需求,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 创新与发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发明属于知识形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创新是将发明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并获得商业价值的活动,能产生经济效益。科技界习惯地把创新与发明等同起来,经济学界理解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0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所以,企业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而且,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因此,某个产业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比发达国家在相同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如果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2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211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O ECD 总结其成员国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而提出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大举措。OECD 组织认为,/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为国家创新体系。0国家创新体系是围绕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使参与创新的社会各种机构组成一个共同体,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所谓国家创新体系,一般说来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和科技机构组成的共同体,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而形成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8839505.html,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作者:薛晓光张亚莉高秀春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其在世界竞争中并没有全面发挥其效用,因此,文章结合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实际历程和经验,加速优化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并按照实际的规划部署中实现2050年创新型强国的战略目标,针对中国的实际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创新型国家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现阶段参与国家竞争的方向一致,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总体方向基本不变,在各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间的实践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中国在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依旧存在,这与中国实际的国情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要全面把握中国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探索政府在不同时间段的实际作用。中国的创新行为由一个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更要正确地把握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 各项政策、规划的提出和完善均推进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2016年取得了显著成果,将逐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其现有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根据《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中的 有关数据显示,该年度研发经费投入高达1.5万亿元,与以往相比,它保持了10.6%的较快增长速度,与同期GDP相比高出了3.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从2005年的2 450亿增长到2016年的1.5万亿元,十年间上升了6.4倍。与此同时,中国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完善对应的政府政策体系,充分调动了各类人群的创新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企业、研究机构及大学研发经费投入出现了直线上长的趋势,具体到实际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各类企业进行的研发经费投入高达12 144亿元,相比于2015年来说,该数值增长约11.6%,贡献率高达83.8%,已经成为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除此之外,国家创新体系的其它两个创新主体—研究机构、大学也同样出现了研发经费直线上升的情况,2016年两者的研发经费支出高达2 260.2亿元、1 072.2亿元,增长较为迅猛,与2015年的实际研发经费支出相比增长高达5.8%、7.4%,增长幅度超过了2.8%、6.4%。 2.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5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增长,达到7 915万人,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5.4%。R&D人员总量375.9万人年,R&D研究人员161.9万人年,居世

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风险控制体系 第一部分:风险类别 依照风险的内容和来源,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企业风险分为:1.战略风险 2.财务风险 3.市场风险 4.运营风险 5.法律风险 结合我司现发展阶段,将公司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划分为两大板块,即公司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与公司业务风险控制体系。

? ?第二部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一、战略风险控制 (详见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二、财务风险控制 (详见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三、运营风险控制 (详见公司各项管理制度)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部门、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适当考虑把各业务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四、法律风险

建立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法律顾问牵头、企业具体业务部分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 对合同审批的内部控制(关键词“公司公章、合同章的管理”)公司应制定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以防止随意签署合同。 公司合同涉及到公司的法律责任、资金收付、税收支出等等,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完善的审批流程:此时的低效率有助于控制公司的风险、降低经办人员的责任。 1、对于常规合同,公司内部确定经领导、律师审核通过的标准文本;如果对方提出修改部分条款,需要走审批程序; 2、对于非常规合同,需要走经办人、经办部门经理、(财务总监)、法律顾问、总经理(乃至董事长)审批后,公司办公室、业务部门方可予以盖章。 3、主要审查: (1)合同主体;(2)业务的合法合规性;(3)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是否浮动、浮动的条款;(4)涉及到的全部税收计算;(5)相关约束商务条款是否合理;(6)权责利是否明确对等;(7)是否超过总经理、董事长、董事会的审批权限等等 第二部分:业务控制体系的建立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页脚内容1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 页脚内容2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制度【最新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制度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的预案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省、市和县应急管理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系统性。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大体一致,主要内容有机结合,预案之间无缝衔接,与上级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保持一致。 (二)科学性。深入研究、分析和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机理、影响的范围和发展的规律,科学设定预案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吸取以往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意见,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针对性。预案的制订要符合实际,要根据地区特点和部门自身的特殊要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应急性。应急预案的程序设计、组织结构和内容体系要体现高效率,突出反应的快速性和处置的果断性。 (五)操作性。应急预案内容具体规范,情况预想合理准确,处置程序措施切实可行,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环节的流程和执行主体明确。 第三条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应急办)是全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预案的起草编制和修订的组织计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预案管理工作。县直各单位(部门)和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机构)负责本单位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为五类三级,即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社会单元应急预案和大型活动应急预案五类。 第五条县级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县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县人民政府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按照以下编制审核程序制定和公布实施。 (一)立项。由县应急办提出书面立项报告,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批准后正式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