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随着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快速增长,对于工程教育质量的

认证和评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工程教育认证是指对工程教育的过程和成

果进行评估和认可,以确保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持续改进。为了确保工程教

育的认证具有普适性和可比性,需要制定通用的认证标准。

首先,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应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评估。这包括教

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教材教法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教学的设计和操作等。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

手段,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估措施。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认证标准还应包括对教学成果的评估。这包括学生的知识、技

能和 attitudes等方面的评估。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学生在工程实践和

实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展示创新和团队

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如跨学科思维能力、

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另外,认证标准还应关注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对工程教育

质量的监测和改进机制的评估。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学校应有有效的质量

保障体系,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定期评估和审查。此外,认证标

准还应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学生国际化的教育机会和

跨国合作的实践机会。

最后,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还应注重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对接。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工程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培养

符合产业要求的工程人才。认证标准还应关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

道德,促进工程教育的伦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应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成果的评估,关注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和产业需求的对接。这样的认证标

准可以促进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工程

师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随着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快速增长,对于工程教育质量的 认证和评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工程教育认证是指对工程教育的过程和成 果进行评估和认可,以确保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持续改进。为了确保工程教 育的认证具有普适性和可比性,需要制定通用的认证标准。 首先,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应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评估。这包括教 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教材教法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教学的设计和操作等。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 手段,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估措施。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认证标准还应包括对教学成果的评估。这包括学生的知识、技 能和 attitudes等方面的评估。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学生在工程实践和 实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展示创新和团队 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如跨学科思维能力、 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另外,认证标准还应关注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对工程教育 质量的监测和改进机制的评估。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学校应有有效的质量 保障体系,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定期评估和审查。此外,认证标 准还应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学生国际化的教育机会和 跨国合作的实践机会。 最后,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还应注重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对接。认证标准应明确要求工程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培养

符合产业要求的工程人才。认证标准还应关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 道德,促进工程教育的伦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应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成果的评估,关注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和产业需求的对接。这样的认证标 准可以促进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工程 师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评估和认可工程教育质量的机制,旨在提高工程教育的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评估工程教育质量的依据和指南,对于申请认证的学校、专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解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准的结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通常分为几个方面,如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育管理等。了解标准的结构有助于明确评估的重点和内容。 2. 标准的要求:标准中对于每一项评估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指标,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这些要求。可针对每个要求列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 标准的权重:标准中的不同要求和指标可能有不同的权重,需要了解哪些是评估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侧重改进工作力度。 4. 学校资料的准备:申请认证需要提交大量的学校相关资料,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材料等,需要提前准备和整理这些资料。 使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评估和改进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制定评估计划:明确评估的目标、范围和时间计划,确保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和准备申请认证所需的资料,包括学校教学文件、师资力量、学生毕业就业情况等。 3. 进行自评: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自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4.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自评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5. 实施改进措施:按照改进计划的要求,逐步实施改进措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6. 申请认证:准备好申请认证所需的材料,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要求进行申请。 7. 审核评估: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将对学校进行评估和审核,需要积极配合,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解读和使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校和专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教育质量,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1 版〕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21 年3月修订〕 说明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3.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4.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根本涵义是: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到达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展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展解释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标准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当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局部或全部: 〔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 〔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 〔3〕需要通过建立适宜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表达出创

造性; 〔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标准中; 〔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 〔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工程教育认证12条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12条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12条毕业要求是指在工程教育领域,学生在毕业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工程专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合格工程师。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12条要求的具体内容: 1. 科学和数学知识: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科学和数学基础,包括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以便理解和应用工程原理。 2. 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与所学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电子电路、材料力学、控制原理等。 3. 实验技能:学生应具备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的能力,熟悉实验设备和测量技术。 4. 工程设计能力: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并考虑到安全、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因素。 5. 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实现团队目标。 6. 有效的沟通能力:学生应具备清晰表达观点和思想的能力,包括口头、书面和图形等方式。 7. 伦理意识:学生需要理解和遵守工程伦理规范,保持职业道德,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8. 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应具备整合跨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 9. 持续学习能力:学生应具备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意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工程实践。

10. 建模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学会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进行工程系统的建模和分析,以支持决策和问题解决。 11. 项目管理技能:学生应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工程项目。 12. 终身发展意识:学生应保持积极的职业发展态度,不断发展个人技能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以上是关于工程教育认证12条毕业要求的介绍。通过满足这些要求,学生将能够成为具备全面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合格工程师,为社会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是指对工程学科及其相关专业进行评估和认可的一种制度,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教育质量的评估,提高工程教育的标准和水平,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本文将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认证标准和 程序、认证工作的意义以及认证工作的指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学校、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工程教育质量存在着差异。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让学生接受到更加规范和专业的培养,工程教育认证应运而生。通过认证,可以对学校和专业进行评估和认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专业素质。 二、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程序 1.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计划、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方面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工程知识和技能。 2.师资力量标准:包括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的要求,确保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教育。 3.实践环境标准:包括实验室设备的完备性、实习实训机会的丰富性 和校企合作的深度程度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认证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申请阶段:学校或专业主动申请认证,提交相关申请材料。 2.评估阶段:认证机构对学校或专业进行评估,包括对教学质量、师 资力量和实践环境等进行评估。

3.审核阶段:认证机构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决定是否给予认证。 4.认证结果公示:认证结果通过发布公告的方式进行公示,向社会公众、学生和企业等报告认证结果。 三、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 1.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认证,学校和专业可以对自身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教育质量。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认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优秀学校和专业的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人才。 3.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认证的学校和专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力会得到提升。 4.推动学科发展:认证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个学科的声誉和地位。 四、工程教育认证的指南 1.加强内外部交流:学校和专业应加强与认证机构、其他认证学校和相关企业等的交流,借鉴经验,开展合作。 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017年11月修订) 通用标准 1学生 1.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1.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1.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2培养目标 2.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2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3.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3.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建议收藏)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 (2018 版) 3 目录 1. 学生 2. 培养目标 3. 毕业要求 4. 持续改进 5. 课程体系 6. 师资队伍 7. 支撑条件 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1.学生 1.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内涵解释】“优秀生源”不能仅从分数衡量,要包括“质” 和“量”。“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生源对本专业的认识(认知度: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和认可(认可度:喜欢本专业的程度);二是他们具有相对好的成绩(如,新生高考成绩、在校学习专业分流(一年级、二年级)的成绩)。“量”表示生源的充足性。“优秀生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学校、行业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不同专业的表现形式不尽相

同。“制度和措施”重点关注学校对专业的要求和专业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专业自身优势分析、招生宣传、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在校生专业认可度分析等方面。制度措施应该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人员、条件保证执行和落实。此外,还应对制度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促进制度改进完善。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 (1)与专业招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包括学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2 校管理文件中赋予专业的责任和专业自主的制度等,特别是专业承担的提高生源质量的责任和落实责任的具体措施,对各项制度和措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情况。(2)专业对生源的期望,以及近三年生源状态和发展趋势分析,包括入学生源状况、在校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认可度以及学习意愿等; (2)保障有关工作正常有效进行的机制和执行情况。 【常见问题】 (1)仅列举学校层面招生制度,专业对于吸引优秀生源的责任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2)仅列举近年专业新生高考成绩或专业分流学业成绩,并未对生源状况(包括专业分流)的变化等进行分析 , 并采取相应措施; (3)对在校生的专业认可情况没有进行调查分析,更没有针对分析的结果采取措施,甚至对生源流失没有足够关注。 1.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2020年1月〕 1 总那么 〔1〕本标准适用于一般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差不多质量要求。〔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 通用标准内涵 2.1 专业目标 2.1.1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进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进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包括:1.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明确充分,有相应学科作依靠,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学校依照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进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要紧服务面向。 2.1.2 培养目标及要求 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可衡量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差不多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治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差不多能力。把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进展现状和趋势;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运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差不多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把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猎取相关信息的差不多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爱护和可连续进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关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阻碍; 6.具有一定的组织治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2021年1月〕 1 总那么 〔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根本质量要求。〔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 通用标准内涵 2.1 专业目标 2.1.1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开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开展规划,有明确的效劳面向和人才需求。包括:1.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明确充分,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开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效劳面向。 2.1.2 培养目标及要求 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可衡量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的学生必须到达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根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根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根底知识以及本专业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开展现状和趋势;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根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根本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开展的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2008年1月) 1 总则 (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类型指标内涵 通用标准专业目标 专业设置 培养目标及要求 质量评价 内部评价 社会评价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师资队伍 师资数量与结构 教师发展 支持条件 教学经费 教学设施 图书资料 产学研结合 学生发展 招生 就业 学生指导 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 质量控制 专业补充标准各专业的特殊要求

2 通用标准内涵 2.1 专业目标 2.1.1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包括: 1.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明确充分,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2.1.2 培养目标及要求 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可衡量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1.总则 (1) 2.通用标准 (2) 3.专业补充标准 (6) 机械类专业 (6)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7) 环境工程专业 (22) 地矿类专业 (28)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39)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45) 水利类专业 (52) 交通运输专业 (60) 安全工程专业 (6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f19281930.html,/s78/A08/gjs_left/moe_742/s5638/s3861/201110/t20111008_125419.html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2011年3月) 1.总则 (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通用标准 2.1 专业目标 2.1.1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 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 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