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褐斑病

柑橘褐斑病
柑橘褐斑病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

症状又称柑橘褐斑病、柑橘棒孢霉叶斑病、棒孢霉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侵染当年生成熟嫩梢和果实。病斑圆形或不正圆形,大小3~17(mm),一般5~8(mm)。发病初期,在叶面散生浅色小圆点,后渐扩大,形成穿透叶两面、边缘略隆起深褐色、中部凹陷黄褐至灰褐色的典型病斑,此斑外缘具明显的黄色晕环。一张叶上,常出现病斑一至数个,少数叶多达十余个。在柑橘溃疡病发生区,两者病斑易混淆,应注意区别。天气潮湿多雨时,病部长出黄褐色霉丛,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孢子,病部黑腐霉烂。气温高时,叶渐卷曲,重病叶大量焦枯脱落。由于品种不同,上述症状的表现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果实和梢上的病斑近圆形,褐色内凹,大小2~4(mm),病斑外缘微隆起,周围无明显的黄色晕圈。果上病斑较光滑,木栓化龟裂程度小或不裂开,隆起度无溃疡病斑突出,中部凹区较宽坦。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坏死组织中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梗越冬,暖热地区分生孢子也可越冬。次年春季,产生侵染丝,从叶面气孔侵入繁殖,8~9月出现大量病斑。继后,从新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在叶内潜育或形成小病斑越冬,翌年4~5月,再次出现为害高峰,干燥气候下发病轻,雨日多或橘园通风透光差、修剪不好的果园发病重。

根据在贵州进行的调查,常见品种都可受到侵染,橙类发病相对较重,橘类次之,柚类偶见。就树龄和寄主生长期而言,老年树重于幼树,春梢及成熟叶片重于夏、秋梢和嫩叶。一般情况下,此病不会造成严重灾害。目前,褐斑病经济重要性虽不大,但应引起关注和监测。

防治方法 (1)加强橘园管理,抓好科学用水和用肥,合理修剪,培育壮树,提高寄主的自身抗病性。

(2)合理防治矢尖介壳虫和柑橘红蜘蛛等害虫,在喷雾时加人70%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50%多菌灵或疫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至800~1000倍液,效果良好。

植物病害分类

植物病害分类 一、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真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要用显微镜观察。真菌是多细胞体,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真菌不能自已制造养分。真菌的繁殖和高等植物近似,每种孢子折生成和形态均具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主要根据。在条件适合时,产生的孢子,借风、雨、虫等扩大再传染,往往造成病害的流行。 鞭毛菌亚门 卵菌纲水霉目 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 水霉属腐生水霉、寄生水霉水稻烂秧 丝囊霉属萝卜丝囊霉萝卜根腐 霜霉目 腐霉科 腐霉属 能引起各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 的猝倒、茎基腐、根腐和果腐等病 害:猝倒病、根腐、瓜果腐、果蔬 软腐、茄瓜绵腐等 疫霉属 为害植物的根、茎基部,少数为 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 病害。如山楂根腐病、牡丹疫病、 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菠 萝心腐病、番茄晚疫病、柑桔褐腐 疫病、辣椒疫病、草莓红心病、瓜 类疫病等 指疫霉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芽腐、叶枯、山楂根腐病、百合基 腐病、荔枝霜疫(霉)病、 马铃薯疫病等 白锈科白锈属如:苋菜、白菜等的白锈病 霜霉科 霜霉属 葡萄、菊花、月季霜霉病、十字花 科植物、瓜类、烟草霜霉病、白菜 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属瓜类霜霉病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菊科霜霉病 指梗霉属谷子白发病

根肿菌纲根肿菌属十字花科根肿病、白菜类根肿病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 多粘霉属无明显症状,但传播病毒病 壶菌纲节壶属玉蜀黍节壶菌玉米褐斑病丝壶菌纲 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柄锈菌属麦秆锈病、草坪草锈病等胶锈菌属梨锈病 多孢锈菌属玫瑰锈病 单孢锈菌属菜豆锈病 层锈菌属枣树锈病 栅锈菌属亚麻锈病 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粉病条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水稻叶黑粉病腥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梁散黑粉穗病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实球黑粉菌属慈菇黑粉病 隔断菌目隔断菌属(大多是介壳虫的共 生物) 果树膏药病 银耳目银耳属 木耳属 卷担子菌属花生紫纹羽病 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引起茶科、杜鹃科植物的叶果幼梢变形肿胀,如杜鹃和山茶的饼病 子囊菌亚门 半子囊菌纲畸形外囊菌桃树缩叶病 梅外囊菌梅、可缩叶病、膨叶病李囊菌李囊果病(李袋果病)樱桃外囊菌樱桃丛枝病 酵母属

苹果褐斑病

苹果褐斑病 Apple Leaf Brown Spot 苹果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它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危害严重年份,造成苹果早期大量落叶,削弱树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对花芽形成和果品产量、质量都有明显影响。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和叶柄。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为0.5~3.0cm 的褐色大斑,边缘绿色,不整齐,故有绿缘褐斑病之称。病斑表面有黑色小粒点和灰白色菌索。受害严重时叶片变黄并脱落。病斑在脱落的叶片上仍可扩展。病斑可分为3种类型。①同心轮纹型。叶片发病初期,在正面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病斑中心为暗褐色,四周黄色,外有绿色晕圈。病斑中央产生许多呈同心轮纹排列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背面中央深褐色,四周浅褐色,无明显边缘。②针芒型。病斑呈针芒放射状向外扩展,无固定的形状,边缘不定,暗褐色或深褐色,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小,数量多,常遍布叶片。后期叶片逐渐变黄,病部周围及背部仍保持绿褐色。③混合型。病斑很大,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亦产生小黑点,但不呈明显的同心轮纹状排列。后期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仍保持绿色,有时边缘呈针芒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大斑。3种类型病斑的共同特点是后期叶片变黄,但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形成绿色晕圈,而且病叶易早期脱落,尤其是风雨之后病叶常大量脱落。 果实发病,初为淡褐色小点,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褐色,稍下陷,边缘清晰,直径6~12mm ,散生黑色小点。病斑表皮下果肉变褐,坏死组织不深,呈海绵状干腐。 叶柄发病,产生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常常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 有性态为苹果双壳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 ,属子囊菌亚 门双壳属;无性态为苹果盘二孢 Marssonina coronaria (Ell.et Davis)Davis ,异名为Marssonina mali (P.Henn)Ito 。病菌的有性态在山东 烟台有报道。子囊盘肉质,杯状,淡褐 色,大小为120~220μm ×100~150μm ,侧丝有1~2个分隔,约与子囊等高,宽为2~3μm ,顶部稍宽。子囊阔棍棒状,大小为55~58μm ×14~18μm ,有囊盖,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香蕉形, 直或稍弯曲,通常有1个分隔,有的在分隔处稍缢缩。子囊孢子顶端圆或尖,大小为24~30μm ×5~6μm 。无性态产生菌索。菌索多分枝,粗20~40μm ,细胞深褐色,穿行于表皮下,交叉点上方着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初期埋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径为100~200μm ;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单胞,无色,棍棒状,大小15~20μm ×3~4μm 。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上胞大且圆,下胞窄且尖,分隔处缢缩,内含2~4个油球,大小为20~24 图8-5 苹果褐斑病菌 (示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玉米的生长过程

玉米的生长过程 玉米各阶段的生长周期的划分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叫做玉米的一生。它经过若干个生育阶段和生育时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判断玉米生育期不能纯粹以天数衡量,而应以叶片数来估算某个生育时期,从而纠正生育期的天数误差,这对玉米收购商、玉米种植大户很关键。)(一)生育阶段在玉米的一生中,按形态特征、生育特点和生理特性,可分为3个不同的生育阶段,每个阶段有包括不同的生育时期。这些不同的阶段与时期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 1.苗期阶段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该阶段又分以下两个时期。a.播种——三叶期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埋入土中,当外界的温度在8度以上,水分含量

60%左右和通气条件较适宜时,一般经过48个小时,即>6天即可出苗。等到长到三叶期,种子贮藏的营养耗尽,称为“离乳期”,这是玉米苗期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土壤水分是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所以浇足底墒水对玉米产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种子的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到出苗的快慢,出苗早的幼苗一般比出苗晚的要健壮,据试验,播深每增加2.5厘米,出苗期平均延迟一天,因此幼苗就弱。b.三叶期——拔节三叶期是玉米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玉米从自养生活转向异养生活。从三叶期到拔节,由于植株根系和叶片不发达,吸收和制造的营养物质有限,幼苗生长缓慢,主要是进行根、叶的生长和茎节的分化。玉米苗期怕涝不怕旱,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2.穗期阶段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雄穗等生

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性:绵羊最怕湿热,南方分布少;瘤牛耐热性较强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二、采食性能:牛羊是草食性家畜,味觉和嗅觉敏感,喜欢青绿的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喜欢 采食带甜味的块根饲料与带咸味的饲料(能依靠牧草的外表和气味识别不同的植物)牛:依靠灵活有力的舌卷食饲草,咀嚼后将粉碎的草料混合成食团吞入胃中,牧草矮于5厘米,不易牛的采食。 山羊:靠灵活的上唇采食牧草,喜欢采食牧草幼嫩的尖叶部分与灌木叶。 三、合群性:牛羊的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牛羊通过角斗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 序列(当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的个体混群时,打斗较为明显,尤其为公牛、种公牛),育肥群体一般不随意加入陌生个体。 一般羊比牛合群性要强,绵羊比山羊强,粗毛羊最强,长毛羊和肉毛羊较差。 四、抗病力性能:牛羊的抗病力很强,在潮湿且多寄生虫的地方也能很好生存。牛的抗病性 能强于羊的抗病力,牛羊疾病多见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五、爱清洁:牛羊爱清洁,对有异味、受粪便污染的草料及水源拒食(尤其为山羊),所以不 管是放牧还是舍饲,都应搞好舍内外的卫生,舍饲时最好设置草架以方便采食。 牛羊的消化特点:牛羊是典型的反刍动物 一:唾液腺及唾液分泌:牛羊主要是靠腮腺分泌唾液,其唾液中不含淀粉酶,所以牛羊在口腔中对富含淀粉的精饲料消化不充分,但含有大量的碳酸氢盐和磷酸盐,可中和瘤胃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维持瘤胃内的酸碱平衡。注:牛羊唾液可混合嗳气中的大部分NH3,重返回瘤胃吸收。 成年母牛的腮腺1天可分泌唾液100~150升、高产奶牛1天分泌唾液可达250升 二:反刍和胃的组成 (一)、反刍:牛羊摄食时,饲料不经过充分咀嚼即吞入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 在休息时,较粗糙的饲料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黏膜的感受器,能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饲料逆呕到口腔,经仔细咀嚼后重新混合唾液在吞入胃,这一过程即为反刍。 反刍时,网胃在第一次收缩之前还有一次附加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到口腔。 反刍的生理意义:把饲料嚼细,并混入适量的唾液,以便更好的消化。 牛的日反刍时间一般为6~8小时,翻出周期14~17次,食后反刍来临时间1~2小时。 犊牛:一般在生后3周出现反刍。 (二)胃 瘤胃:体积最大,是细菌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牛的94.6升,羊为23.4升饲料内的可消化干物质的70%-80%,粗纤维约50%经过瘤胃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同时还可合成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网胃:又称蜂窝胃,靠近瘤胃,功能同瘤胃。网胃是水分的贮存库。同时能帮助食团逆呕和排除胃内的发酵气体。网胃体积最小,成年牛的网胃约占宗伟的5%(金属异物被吞入胃中,易留存在网胃,引起创伤性网胃炎。 瓣胃:也称‘百叶肚或千层肚’,主要起过滤作用,位于瘤胃右侧面,占总胃的7%。 皱胃:也称真胃,胃体部处于静止状态,皱胃运动只在幽门窦处明显,半流体的皱胃内容物随幽门运动而排入十二指肠。 三:食管沟及食管沟反射:食管沟是由两片肥厚的肉唇构成的一个半关闭的沟。 四:瘤胃发酵及嗳气:瘤胃内的饲料发酵和唾液流入产生的大量气体,大部分必须通过嗳气排除体外(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当瘤胃气体增多、胃壁张力增加时,就兴奋瘤胃背

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学习资料

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 虫害防治

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玉米全生育期可分为播种、出苗、拔节、大喇叭口期、抽雄、孕穗、成熟6个时期。其中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和孕穗期病虫害较多,是玉米栽培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时期。 (1)玉米苗期。 ①地下害虫逐年上升,造成缺苗断垅,特别是蛴螬和金针虫,一般应在播种时药剂拌种即可大大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可用包衣种子来防治地下害虫,但一般包衣种子的价格较高,一般农民朋友难以接受。 ②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秸杆覆盖成了普遍的现象,这就加重了瑞典蝇、玉米蓟马的危害。主要在出苗后到一叶一心时危害,瑞典蝇靠近玉米心叶危害生长点,成卷曲状。苗期蓟马危害心叶,使心叶破碎,植株畸形,要注意防治早播和带茬播种的田块。 ③表现为苗枯病,常造成叶尖或整叶干枯,种子变黑,严重地块造成死苗;如果苗期缺钾造成枯边叶,生长势弱。 ④近几年田间调查发现,玉米耕葵粉蚧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给玉米生产造成一定威胁。玉米耕葵粉蚧的危害,在贴近地面的叶鞘基部或根部危害,造成根系松散细弱,根上形成许多黑色斑点,部分根系肿

大,主根易断,根尖发黑腐烂。受害玉米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推迟玉米拔节,造成生长缓慢。 ⑤二代棉铃虫、二代粘虫的危害,特别是二代粘虫分年度危害严重。 综合防治苗期的病虫害,在6月底至7月上旬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毫升,或用10%毗虫啉20克,加50%多菌灵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如果玉米耕葵粉蚧危害严重的地块,在喷雾时去掉喷头盖,主喷玉米茎基部,使药液渗到玉米根茎部防效较好。 (2)玉米大喇叭口期。 近年来,由于小麦、玉米的重复倒茬所导致的土传病害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如玉米纹枯病随着麦田纹枯病的日益加重,纹枯病的病菌能长期留存于土壤中,玉米田又大多施用封闭性除草剂,造成土壤较板结,不利于根系发育,使其抗性下降,加重了土纹枯病的发生。 ①玉米茎腐病。茎腐病常表现为茎基部1~3节变软或皱缩,叶片很快萎蔫,青绿色枯死,果穗倒挂,籽粒秕,无光泽。发病田玉米表现症状为地下根部发褐,种子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发黄,下部1~2叶叶缘和叶尖变黄发褐,甚至干枯。主要发病期为玉米乳熟期。这种病的病菌存在于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病菌从根部侵入,因此,在播种时进行药剂播种能减少早期侵染。此外,由于现在

苹 果 病 害

苹果病害 苹果枝溃疡病苹果干腐病苹果轮纹病苹果白粉病苹果树盐碱害烂根苹果软枝病苹果斑点落叶苹果银叶病苹果轮斑病苹果疫腐病苹果树水涝烂根苹果小叶病病苹果灰斑病苹果黑星病苹果花腐病苹果褐斑病苹果圆斑根腐病苹果黄叶病苹果树腐烂病苹果褐腐病苹果花叶病苹果煤污病苹果铜制剂药害苹果水心病苹果白纹羽病苹果霉心病苹果蝇粪病苹果根癌病苹果树旱灾伤害苹果缩果病苹果紫纹羽病苹果炭疽病苹果青霉病苹果锈果病红玉苹果斑点病 苹果绿皱果病苹果根朽病苹果发根病苹果化肥害苹果树日灼病 苹果幼树抽条苹果苦痘病苹果曲枝病苹果雹伤金冠苹果果锈 苹果幼树冻伤苹果衰退病苹果虎皮病苹果锈病苹果痘斑病 梨病害 梨绣病梨果冷害梨青霉病洋梨干枯病梨铜制剂药害梨树根癌病 梨黑星病梨石痘病梨白粉病梨叶炭痘病梨果柄基腐病梨褐斑病 梨轮纹病梨黑皮病梨褐斑病梨树腐烂病梨幼树冻害梨树白纹羽病 梨干枯病梨叶疹病梨顶腐病梨树干腐病梨树疫腐病梨炭疽病 梨煤污病 桃病害 桃缩叶病桃褐腐病桃白锈病桃茎痘病桃潜隐花叶病桃根结线虫病 桃疮痂病桃黑霉病桃根癌病桃缺钙症桃黄化卷叶病桃细菌性穿孔病桃白粉病桃流胶病桃根朽病桃矮缩病桃杂色花叶病桃坏死环斑病 桃线纹病桃日灼病桃缺锰症桃裂果病桃霉斑穿孔病桃退绿叶斑病桃树腐烂病桃褐锈病桃枝折病桃缺钾症桃缺锌症 李病害 李痘病李假痘病李红点病李缩果病李黑结病李锈病李袋果病李焦叶病李矮缩病

杏病害 杏痘病杏线纹病杏穿孔病杏顶枯病杏褐腐病杏细菌性穿孔病樱桃病害 樱桃叶斑病樱桃疮痂病樱桃矮缩病樱桃皱花叶病樱桃斑驳叶病樱桃变异嵌合体樱桃穿孔病樱桃锉叶病樱桃流胶病酸樱桃黄化病樱桃锈斑驳病樱桃西方X病 葡萄病害 葡萄卷叶病葡萄斑点病葡萄黑腐病葡萄毛毡病葡萄星花叶病葡萄铬黄花叶病葡萄栓皮病葡萄黑痘病葡萄灰霉病葡萄根朽病葡萄脉坏死病葡萄根结线虫病葡萄扇叶病葡萄霜霉病葡萄蔓枯病葡萄顶枯病葡萄皮尔斯病葡萄细菌性凋萎病葡萄茎痘病葡萄白粉病葡萄褐斑病葡萄缺氮症葡萄梢坏死病葡萄穗轴褐枯葡萄金黄病葡萄白腐病葡萄苦腐病葡萄缺钾症葡萄小黄点病病葡萄缺锌症葡萄炭疽病葡萄黑霉病葡萄缺锰症葡萄盐害葡萄干旱伤害葡萄变异嵌全体葡萄耳突病葡萄针点病葡萄缺铁症葡萄锈病葡萄日灼伤害 山楂病害 山楂树腐烂病山楂干腐病山楂枯梢病山楂青霉病山楂黑星病山楂锈病 山楂花腐病山楂干枯病山楂斑枯病山楂叶斑病山楂白粉病 柿病害 柿树干腐病柿圆斑病柿蝇粪病柿疯病 柿角斑病柿白粉病柿炭疽病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和名称 香菇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子菌亚纲、伞菌目、白蘑科、香菇属(斗菇属)。 香菇由于树种、光照、温湿度、纬度、海拔高度等生活条件差异、其形态、品种、色泽上亦有变异,目前香菇已有许多符合人们经济目的的品种。例如按季节分,有春、夏、秋、冬出菇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引进适宜的品种培养、驯化使用,通江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温度、湿度变化大,所以我县主要选用春、秋品种。 二、香菇的形态结构 香菇是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器官子实体组成,两者均由无数的菌丝交织而成。 1、菌丝体: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支。细胞壁薄,粗2—3微米。菌丝体全是香菇的营养器官,由许多菌丝体连接而成,互相结合呈蛛网状,可以在枯木、木屑和秸杆培养基中漫延生长,不断繁殖,聚合菌丝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条件下,菌丝体会组结成盘状组织,继而分化出菇蕾,逐渐形成子实体,这是香菇菌丝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子实体:子实体是香菇繁殖器官(如同高等植物的果实),成熟香菇子实体,象一把撑开的小伞,可以明显地看出有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子实体分单生、丛生或群生(图一)。

菌盖:又叫菇盖、菇伞,圆形,位于香菇的顶部,半肉质,肥厚,直径3一10厘米,有时达20厘米。幼小时边缘开头内卷呈半球形,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毛状菌膜连接,而后菌盖平展呈伞状。 在低温、干燥气候的作用下菌盖上面分裂成菊花状的裂纹,露出白色的菌肉组织,称花菇。 菌褶: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呈辐射状排列,白色、柔软、刀片状结构,褶子表面的子实体层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生着4个孢子,数目众多的担子,能产生大量的担孢子。 菌柄:又叫菇柄,菇脚,生于菌盖下边,圆柱形或稍扁,是支撑菌盖、菌褶和输送养料的器官。幼时柄上有纤毛。子实体开伞后,菌柄残留环形白色膜状物,称菌环,它不久便会自行消失。 1、菌盖 2、菌褶 3、菌环 4、菌柄 5、菌丝束 三、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孢子成熟后,从菌褶中弹射出来,随风飘散,当落到被砍伐的适合香菇生长的树皮缝里或木屑堆里,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孢子就会生出芽管,芽管进行顶端生长并分枝发育成菌丝。由于这种菌丝没有核,叫第一次菌丝。两根性别不同的第一次菌丝丁肌质结合后,组成每个细胞含有一个核的菌丝,也叫做第二次菌丝。两个单核

苹果褐斑病解决方法

苹果褐斑病解决方法

1、苹果褐斑病发病原因 苹果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是由苹果双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苹果上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果实和叶柄。 苹果褐斑病在中国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苹果褐斑病是苹果树早期落叶病的一个主要病害,也是苹果树落叶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苹果褐斑病发生后,导致苹果树早期落叶,减少了苹果树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不足,树势衰弱、果实小、果实黑点病较多,直接影响果品产量和品质,减少了果农的经济效益。 近年,褐斑病已成为引发苹果树早期落叶的头等病害。其发作起来快且猛,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三五天工夫便造成叶片大量脱落,严重影响当年果实彭大和下年花芽分化。故进入六月份后,尤其是随着雨季来临,对此病防治也要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褐斑病之所以“抬头”,主要原因有: ?树势偏弱的原因 效益的不如人意,直接影响果农的投资的积极性,在投资方面能省就省,果树连年“忍饥挨饿”还得干活,枝细、叶薄、树弱、郁闭在所难免。而褐斑病菌属弱寄生性真菌,专拣"软柿子捏”,果区普遍偏弱的树势给其蔓延传染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空间。生产中不难发现,谁家的果园树势弱,谁家的果树就落叶严重。 ?铜制剂用量偏少的原因 传统上人们对铜制剂的认识仅停留在波尔多液上。的确,九十年代以前,它作为果园的一个主要杀菌剂被大量使用。由于褐斑病菌对

铜子较为敏感,所以很难发作。然而近年来随药剂种类的增多和波尔多液配制的麻烦等诸多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铜制剂的使用。这就好比没有了猫,老鼠就会泛滥一样。铜制剂的缺失已成为诱发褐斑病菌“抬头”的一个主要因素。 ?病害认识不清 当前,还有不少人将褐斑病引发的早期落叶误认为是斑点落叶病在用药,防效当然大打折扣。 上年病菌基数大小和当年雨水多少是决定果园褐斑病轻重的两大要素。因此,建议雨水偏多或上年早期落叶严重的园,7~8月份最好用1~2次铜制剂。 2、植保方法 ①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壮树膨果,提高抗病力。7~8月果实膨大期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冲施肥,一般冲施 2~3次,具体配方:高钙、高钾型动力钾 3桶 60kg+黄腐酸钾 25kg+高蛋白霉素 5kg,兑水700~800kg,冲施 0.13~0.17hm2,用追肥枪施入,每株树 8~10个点,4~6d见效。 ②实行阳光树冠提倡四季修剪,特别加强冬、春季修剪,做到“三稀三密、五去五留”,拉大层间距,保持阳光树冠。每天日照上午、下午各 4~5h,达到枝枝见光、叶叶见光、果果见光。 ③合理负载, 计划套袋对树势中庸、偏弱的树要计划套袋,坚决避免超负荷套袋,形成过多的 60~65mm 果,丰产不丰收。套多不如

玉米实验报告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 受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为验证其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 田中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的作用,我站特安排本试验,为该 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供试秸秆腐熟剂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由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2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自2013年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县进行,种植作物为小麦。 2.3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表1 试验地块基本肥力 土壤类型有机质 (g/kg) 11.8 速效氮(mg/kg) 74.7 速效磷(mg/kg) 14.2 速效钾(mg/kg) 116 2.4玉米秸秆中的养分含量 表2 玉米秸秆养分含量 作物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2.5供试腐熟剂用法 将玉米粉碎均匀平铺在田间,均匀撒施腐熟剂2 kg/亩,并根据当地施肥习惯施适量的n、 p、k肥。 2.6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0 m2(10 m*6 m) 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培管理相同。 处理1:对照(常规施肥不施秸秆); 处理2: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 处理3: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阿姆斯秸秆腐熟剂)。 3.结果与分析 3.1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如表3,玉米秸秆还田后施用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颜色转变、手感软化程度、 腐烂度提早5-10 d。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黄微黄褐黄褐黄黑黄微软软轻度腐烂腐烂腐烂霉味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 味腐臭味 微黄褐黄黑黄黑黄黑软腐烂腐烂腐烂腐烂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 浓腐臭味 秸秆颜色 秸秆手感软化程度 秸秆气味 3.2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的养分含量相比,处理2的有机质含量提高65.3%, 速效氮含量提高39.0%,速效磷含量提高39.4%,速效钾含量提高2.5%;处理3有机质含量

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不同氮效率玉米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1)204~211 ΞJ ournal of Plant Ecology(Chinese Version) 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不同氮效率玉米生理 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陈小莉1 李世清1,23 任小龙2 强 虹2 吉春容2 闫登明2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该试验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s)装置,在两种大气NH3浓度水平(大气背景浓度值为10nl?L-1 和高NH3浓度1000nl?L-1)和两种供氮介质水平(高供氮介质和低供氮介质)下,对两种氮效率玉米(Zea mays)基 因型(‘氮高效5号’(NE5)和‘氮低效四单19’(S D19))的叶绿素指标值(S P AD值)、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 生物量和根冠比等生物学和生理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各生 理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与大气背景NH3浓度相比,当大气NH3浓度为1000nl?L-1时,生长在高供氮介质 中‘氮高效5号’的S P AD值、P n和G s分别降低7.0%、14.0%和6.5%,而‘氮低效四单19’的对应指标分别降低 9.0%、11.0%和6.9%;生长在低供氮介质中的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各生理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氮高效 5号’的S P AD值、P n和G s分别增加5.7%、7.1%和17%,‘氮低效四单19’的对应指标分别增加7.0%、11.0%和 22.0%。高供氮介质中NH3浓度升高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冠层生物量抑制作用小于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的抑制效 应,而低供氮介质中NH3浓度升高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冠部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的促进作用 (p<0.05);两种大气NH3营养下玉米根冠比的变化与采样时期有关。说明从大气中吸收NH3有利于改善生长在 低供氮介质上玉米的氮素营养状况,而且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的促进作用比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更加显著。 关键词 玉米 NH3浓度升高 氮效率 基因型 生理指标 INF L UENCE OF INCREASE D ATMOSPHERIC NH3ON PH YSIOLOG Y IN DEX AN D BIOMASS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N EFFICIENCY CHE N X iao2Li1,LI Shi2Qing1,23,RE N X iao2Long2,QI ANG H ong2,J I Chun2R ong2,and Y AN Deng2Ming2 1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Institute o f Soil Eros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Yan2 gling,Shaanxi712100,China,and2College o 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Northwest A&F Univer 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 China Abstract Aims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various physiology indexes, e.g.,chlorophyll index value(stand for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chlorophyll,S P AD value),net photosynthetic rate(P n),stomatal conductance(G s),and root shoot ratio(R/S)in tw o genotypes of maize(Zea mays)to NH3concentration enrichment. Methods We grew maize on H oagland s olution in PVC pots in open top chambers(OT Cs).The experiment was a split2split plot design,which main treatments were tw o NH3concentrations(10and1000nl?L-1).The sub2plot treatment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tw o levels of nitrogen(high and low),and sub2sub2plot treatments were tw o N efficiency genotypes(high N efficiency,‘NE5’,and low N efficiency,‘S D19’).Air flow in OT Cs was controlled by small fans and atm ospheric NH3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accurately by tw o methods (NH3determination tubes and G T L2C atm osphere detecting apparatus). Important findings Under elevated atm ospheric NH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for physiology indexes between the tw o varieties,‘NE5’and‘S D19’.Under high N medium,com pared with10 nl?L-1atm ospheric NH3concentration,the S P AD value,P n and G s of‘NE5’treated with1000nl?L-1de2 creased7.0%,14.0%and6.5%,respectively,and the corresponding targets of‘S D19’decreased9.0%, 11.0%and6.9%,respectively.Under low N medium,various physiology indexes of the tw o varieties signifi2 cantly increased,i.e.,the S P AD value,P n and G s of‘NE5’increased5.7%,7.1%and17%,respec2 Ξ 收稿日期:2006210230 接受日期:2007202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116和30670326)  3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2mail:spl@https://www.360docs.net/doc/1f1997557.html,

育种学玉米资料

育种学(玉米) 一、名词解释 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阔、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种质优良的育种基础群体。杂种优势模式:是指两个不同的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相互配对成为强杂种优势的模式。 一环系:从地方品种、综合品种以及改良群体中选出的自交系。二环系:将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测验种:用来测定自交系配合力的品种、自交系、单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等,统称为测验种。 测交种:杂种一代称为测交种。 二、填空 1.美国用于杂交玉米种子的种质来源可以归纳为4个杂种优势群:第一群为Reid Y.D种质,第二群为Lancaster种质,第三 群为爱阿华马齿(Iodent),第四群为其它种质。 2.我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来源可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改良瑞得、改良兰卡斯特、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

3.从我国玉米育种的实际经验分析,美国玉米带的各类玉米材 料是现在最有价值的外来种质,而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质在今后玉米育种中将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4.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材料有:地方品种、各种类型的杂交 种、综合品种以及经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 5.优良的玉米自交系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农艺性状好,配 合力高,具有适宜繁殖制种的性状。 6.玉米杂交种有多种类别: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品种×自 交系)、自交系间杂交种(单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和综合杂交 种)。目前生产上主要是用自交系间杂交种,且以单交种为主。 三、试述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常规方法 答:①种植原始材料,获得自交果穗。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原始材料,每个材料种一小区,在生长期间认真观察,按育种目标选优株套袋自交。收获前进行田间考评,淘汰不良单株,收获的果穗经室内考种,当选的自交穗分别收回。 ②自交后代的直观选择。将当选的自交(S1)果穗种成穗行在生

玉米的分类

玉米的分类 玉米类型的变化:本身类型很丰富,气候、土壤环境的变化,人为的育种追求,对玉米用途的要求,引起玉米类型的变化之众多。(1)硬粒型 植物学特征 ①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有光泽; ②胚乳以角质淀粉为主; ③子粒有黄、白、红、紫等颜色,以黄色最多,白色次之。 ④穗轴以白色为多。 生物学特性 一般硬粒型品种具有早熟、结实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

(2)马齿型 形态特征 ①果穗多为圆柱形,子粒较大; ②胚乳以粉质淀粉为主。 ③子粒顶部凹陷呈马齿状,凹陷程度随子粒粉质淀粉含量而不同,粉质淀粉含量越多,凹陷越深。 ④子粒颜色以黄色为多,次为白色,其他颜色 (紫色、红色)较少。生物学特性 马齿型品种增产潜力较大,是栽培品种的主要类型。 (3)半马齿型(中间型)

子粒形态 ①玉米果穗长锥形或圆柱形,与马齿型比较,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显白顶。 ②角质淀粉较多,品质比马齿型为好,系马齿型与硬粒型的杂交种衍生而得到的。 (4)糯质型 糯质型亦称蜡质型,胚乳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无光泽如蜡状,色泽有黄色和白色。淀粉呈黏性,遇碘显红色反应。 糯质型是玉米引入我国后形成的一种新类型。由于起源于我国,故有“中国蜡质种”之称。栽培面积不大。 (5)甜质型

甜质型玉米(甜玉米) 普通甜玉米 (su 1) 超甜玉米 (sh 2 ) 乳熟期含糖15%-18%。 甜玉米为玉米属的1个甜质型玉米亚种,可分为普甜型、超甜型、加强甜型、甜脆型和甜糯型。 甜玉米子粒在乳熟期含有较多的糖分,含糖量达10%-20%,为普通玉米的2-8倍;水溶性多糖为普通玉米的2.5-10倍;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鲜嫩多汁,又称“水果玉米” (6)爆裂型

(完整版)低磷胁迫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苗期生物量的研究毕业设计

低磷胁迫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苗期生物量的研 究 Study on Biomass in Different Sweet and Waxy Corn Seedling Stage under Low Phosphorus Stress 学生姓名陈应标学号 所在学院农学院班级农资1111班所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申请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指导教师郭荣发职称教授副指导教师职称 答辩时间2015年5月30 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1前言.............................................................................................................................. 1.1........................................................................................................................ 1.2低磷胁迫下玉米的缺素症状表现研究................................................................. 1.3湛江土壤特性......................................................................................................... 1.4低磷胁迫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1.5研究目的与意义.....................................................................................................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 2.2实验设计 ..................................................................................................................... 2.2.1准备工作............................................................................................................... 2.2.2实验步骤............................................................................................................... 2.3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数据分析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3.1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株高的影响 ................................................................. 3.2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茎粗的影响 ................................................................. 3.3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根体积的影响 (1) 3.4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根数的影响 (1) 3.6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冠干重的影响 (1) 4结论与讨论 (1) 4.1结论 (1)

大豆生物学特性

大豆生物学特性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对温度的要求大豆是个喜温的作物,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发芽最低温度在6—8℃,以10一12℃发芽正常;生育期间以15—25℃最适宜;大豆进入花芽分化以后温度低于15℃发育受阻,影响受精结实;后期温度降低到10—12℃时灌浆受影响。全生育期要求1700—2900℃的有效积温。大豆的幼苗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一般温度在不低于零下4℃时,大豆幼苗只受轻害,超过零下5℃时幼苗全部受冻害。幼苗的抗寒力与幼苗生长状况有关,在真叶出现前抗寒力较强,真叶出现后抗寒力显著减弱。 2.对光照和光周期的要求大豆是喜光作物,对光照条件好坏反应较敏感。由于大豆花荚分布在植株上下部,因此上下部各位置叶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阳光,以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以便将有机养分输送到各部位花荚。所以栽培过程中要保证大豆群体生长植株透光良好,每层叶片都能得到较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产量。大豆是个短日照作物,就是说在一昼夜的光照与黑暗的交替中,大豆要求较长的黑暗和较短的光照时间。具备这种条件就能提早开花,否则生育期变长。这种对长黑暗、短日照条件的要求,只在大豆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有此反映,即当大豆的第一个复叶片出现时,就开始光周期特性反应。这种反应达到满足的标志,是花萼原基开始出现。从此之后即使放在长光照条件下也能开花结实,对光周期反应结束。大豆光周期反应的这一特性,在大豆引种时应特别注意。品种所处的纬度不同,对日照反应也不同。高纬度地区品种生长在日照较长的环境下,对日照反应不很敏感,属中晚熟品种。因此由北向南引种会加速成熟;半蔓型的会变直立,植株变矮,结实减少。相反由南向北引种,会延长生育期,植株变得高大,所以南北不宜大幅度调种。 3.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大豆需水较多,每形成 l克干物质,需耗水600一1000 克,比高梁、玉米还要多。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在不同生育期是不同的。种子萌发时要求土壤有较多的水分,满足种子吸水膨胀萌芽之需,这时吸收的水分,相当种子风干重的120%一 140%。适宜的土壤最大持水量为50%一60%,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45%,种子虽然能发芽,但出苗很困难。种子大小不同,需水多少也不同。一般大粒种子需水较多,适宜在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地区栽培;小粒种子需水较少,多在干旱地区种植。大豆幼苗时期地上部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较快,如果土壤水分偏多根系人士则浅,根量也少,不利形成强大根系。

玉米基础知识

玉米基础知识 02通用教材二:玉米基础知识起源和历史 玉米是神奇的作物,是印地安文明的基础,也是印地安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为玉米是印地安人长期选育驯化的结果。玉米已经完全失去了其野生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玉米会立即灭绝。 说玉米神奇在于它广泛的适应性、类型的丰富及不同于其他作物那样具有明确的祖先。玉米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它的祖先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与任何近缘种属都有显著的差异,它的起源另科学家大伤脑筋,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至今未有定论。 多数人认为,玉米大约起源于7000~8000年前的中美洲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它的果穗由2.4厘米增加到现在的25厘米左右。 1500~1510年间,玉米传入我国,传入途径大约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是通过船只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陆路是由印度传入西藏,再传入四川及内地。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更换了5次单交种,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很多。

玉米带和玉米的分布 玉米(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俗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以北美洲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这一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5%。 玉米带的主要特点是,种植的海拔高度由东北向西南增加。东北地区种植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较为集中,华北海拔1200米以下,集中在300-700米,四川、湖北、湖南海拔1700米,在西南高原种植高度到2500米,集中在500-1500米。 玉米的分布:南起海南岛崖县北至黑龙江黑河,东至台湾,西至新疆、西藏等地均有玉米种植,全国又可分为六个种植区: 1、北方春播玉米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和甘肃的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