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性质活泼的氧气 课时2学案

2.2 性质活泼的氧气 课时2学案
2.2 性质活泼的氧气 课时2学案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第2课时)

1.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有:

(1)氧气的工业制法,它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___________不同分离出氧气。具体步骤是:首先将空气___________除去杂质等,然后在___________的条件下,使空气___________,控制温度蒸发液态氮气,沸点较低的___________先蒸发出来,余下的是沸点较高的___________色液态氧气,贮存使用。

(2)在实验室里,常用某些含氧物质分解放出氧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如: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1. 如下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仪器的名称A. ___ 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 ________

(2)用酒精灯_____焰加热(填“内”或“外”),因为__ ____ _____;

(3)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____倾斜(填“上”或“下”),原因是___________;

(4)收集氧气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当集气瓶口处有_________冒出时,表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还可以用瓶口向

___ _排空气法 (填“上”或“下”),这是因为__________ _。

(5)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

例:如图所示的装置中

(1)其中收集氧气可选用_________

(2)若对C 装置略作改动,此装置可用作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装置,方法是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①根据氧气不易溶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在通常情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可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导气管口应接近集气瓶瓶底,以便把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出,得到较为纯净的空气。故本题应选B.D 。

②对C 装置改动的方法如右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水,用带导气管的双空橡皮塞塞紧瓶口,氧气进入的玻璃管应稍露出橡皮塞,排水的玻璃管要插到接近集气瓶瓶底。

1.下列用途中利用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冶金.炼钢

B. 液态氧用于制造炸药

C.工业上利用空气制取氧气

D. 急救病人时输氧气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先把手掌紧贴容器外壁,再把导管深入水中

B.加热时,先对试管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C.在装配仪器时,先对试管预热,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D.收集气体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气管移出水面

3.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B.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当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才能进行收集

C.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D.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4.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内水变成红色,其原因是()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B.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C.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D.没有进行均匀加热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内并用带有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②点燃酒精灯先给试管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撤去酒精灯,

停止加热,⑤当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才能进行收集氧气,⑥把导气管移出水面,⑦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位置固定试管。

正确的操作顺序的序号是

________ __

6.某同学按下图做了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实验,结果伸入烧杯水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冒出,请你帮助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1)

(2)

(3)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7.在化学实验中,可以采用把稀的双氧水(含3%过氧化氢水溶液)加到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反应装置中,用排水法收集放出的氧气,如下图所示,请你从装置特点.能源和环境的角度,分析该实验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比较其优点是:

参考答案

基础评价

1、C

2、B

3、D

4、C

5、(3)(1)(7)(2)(5)(6)(4)

6、(1)装置漏气(2)先用手掌紧贴试管外壁后把导气管插入水中(3)环境温度过高

7、(1)装置较简单(2)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3)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等。

九年级化学 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沪教版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 置的区别。 学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获得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课堂学习: 一、引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 [问题情景]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持恒定? 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 二、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33—34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 [问题情景]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实验演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 [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教师讲解] 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示范教案(14包身工)

14 包身工 从容说课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拟定三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文学常识,接着与上一节课衔接,继续分析作者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采用分组包干的方法合作完成。 第三课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分析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时,教师可以作范例分析(比如最后三段),归结方法,让学生分析起来有方法、有依据。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4.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制取氧气的学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2.能记住收集氧气及验满的方法。 3.通过练习连接仪器,熟练基本操作。 4.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难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 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 氧气已集满。 7.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 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 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⑦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 造成试管炸裂。 课堂讨论(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上—团 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拓展⑴氯酸钾为白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可巧记为“白加黑,制氧气”)。高锰酸钾为暗紫色(或紫红色)固体。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方法①微热法:先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可以观察到导 管口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中的液面会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方法②降温法:如果气温较高,先将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沾有冷水的毛巾或 将容器浸于冷水中,若观察到导管内液面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的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认识碳、铁、蜡烛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

氧气(四瓶)、木条、木炭、细铁丝、蜡烛、细沙、燃烧匙、火柴。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 导入二:氧气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同学们从图片上可以了解到氧气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而我们也知道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那么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推进新课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请学生观察并阅读书上P77页的活动天地,然后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分析]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讲解]要想证明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氧气,就还必须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学生阅读书上P78页的实验步骤,安排学生完成该实验) 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思考: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热,3.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 学案博苑 08-24 0618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3、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重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难点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明确: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3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3 教学博苑 08-24 0627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3 学习目标: 1、积累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 3、领悟的思想情感。 课前活动(共10分钟) 一、导入(3分钟) 二、课前积累(7分钟) 1、作家作品及文体。 夏衍,原名,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并改编鲁迅《》、矛盾的《》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有:、、。 2、互查字词给黑体字注音注音。 蠕动( ) 拎着( ) 赚( ) 抹( ) 执拗( )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粉 ( ) 蹒跚( ) 皮辊( ) 谄媚( )

噩梦( ) 怔住( ) 锭子( ) 3、背景:本文是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新课活动(20分钟)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 么? 问题2、制作包身工挡案卡片,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三、本课整体把握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点读课文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着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第三个场景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概括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二、细部探微 2.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句话揭示了什么样的深刻内涵? 点拨半裸体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表明感觉迟钝、心理麻木。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这两句是对包身工精神方面的描写,在资本家及其帮凶的折磨和摧残下,包身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3.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包括药品、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初步学会气体制备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信息引导设计实验装置。 2、在阅读交流中总结化学知识,掌握操作要点。 3.、视频欣赏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 2、通过阅读归纳培养自学能力。 3、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 4、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设计及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制取氧气的操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学生;学案指引学生;自学阅读训练学生;实验操作锻炼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课堂阅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⑤⑥ A1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水雾,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12、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点燃木炭 B.点燃铁丝 C.点燃红磷 D.点燃蜡烛 A13、通常情况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非常活泼B.比较活泼 C.极不活泼D.无法确定 B14、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而不混入其他气体,最好用,因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且比较容易被点燃。 B15、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 ___ 。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 (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 __ __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 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反应 (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 (6)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______ ____; 在空气中________(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______ __ 。 B16、某同学对一个储气桶内存放的气体探究如下:收集满两瓶气体,按下图所示 进行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木条 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该气体可能 是,它具有的性质是: (1)(2)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 甲乙

《包身工》教学案

《包身工》教学案 【预习思考】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7.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一、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二、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人。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第二课时)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第二课时)学案人教新 课标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2.能记住收集氧气及验满的方法。 3.通过练习连接仪器,熟练基本操作。 4.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5.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氧气的一些主要化学性质。 【课前预习】 1.空气中有多少体积的氧气? 2.实验室有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将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写在下面,如果你能知道各种物质的化学表达符号(物质的化学式)请在相应物质下面注明。 3.请说出每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所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观察】请用3分钟仔细观察课本P38~39图2—15和2—17。 (1)在图2—15和2—17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此装置适合于用哪种方法来制取氧气? (3)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讨论交流】阅读课本P39~41页的《活动与探究》,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一下问题。 (1)加入药品之前,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什么在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否则会产生什么后果)(5)说出实验室可以利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它们是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6)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收集? (7)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时需要验满?如何验满? (8)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归纳小结】 1.实验室装配仪器的一般顺序是什么? 2.总结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形成全班共识后记在下面。 【实验探究】参考课本P38~40页内容,小组合作制取2瓶O2。 【实验探究】动手做一下木炭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文/ 杨连向/ 化学化工学院09级/222009316011106 授课班级:九年级8班科目:化学时间:2011 11 2 一、课题: 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鲁教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三学生,通过观察氧气、阅读教材,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正确率达到95%;〈2〉、初三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演示实验,掌握氧气与木炭、铁丝、石蜡反生反应的实验现象、表达式和注意事项,正确率达到85%以上; 〈3〉、初三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几个反应的特点,认识氧化反应,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过程与方法: 〈1〉、让初三学生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方法; 〈2〉、培养初三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科学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初三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逐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化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炭、铁、蜡烛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表达式、注意事项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对学好中学化学至关重要,在学习本节内容中,特别是氧气的化学性质要做重点掌握,结合氧气与物质反应的物理性质加以理解、掌握。教材中介绍了氧气与木炭、蜡烛、铁丝三者的反应,着重让学生了解、掌握同一物质在不同浓度的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表达式,教师在时间充裕的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的几种方法,他们对氧气这种物质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学习了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些知识,不过,在以前的知识经验中,他们还不清楚氧气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剧烈燃烧,教师在做的几个演示实验中,这个实验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要注意学生有时往往仅注意实验现象而忘记了要学习、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以提示或暗示。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指导课件与习题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3)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认识氧化反应。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4)认识水的组成;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 (5)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知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6)了解天然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体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间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4)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水的组成。 (5)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来水的一系列净化过程,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使用硬水带来的危害;了解水的净化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等形式来了解水资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利用电解水实验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5)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增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能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关心、保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水资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本章是具体从化学角度系统的研究物质开始,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本章以学生熟悉的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为载体,围绕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分析与讨论、调查与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化学领域。 本章教材共分为“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的水”等三个课题,其主要内容有:氧气的性质及制法、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等概念;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所用的试剂、装置及收集方法的原因等知识;水的组成与净化,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同时,又以水为载体,将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以上内容也都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教学园地 10-08 2236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制取氧气学案

导学案 课型:主备人:审核人:审定人: 班级:小组:姓名:时间: 活动与探究:制取氧气(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 问题2: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问题3:实验室采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气呢? 问题4:课本39页图2-17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问题5:课本39页图2-17中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6: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问题7: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问题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宜立即收集? 问题9: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还是先再熄火酒精灯?如果先熄火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问题10: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为什么坩埚钳应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问题11:做铁丝燃烧这个实验时,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那加少量水? 三、目标检测 1、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②熄灭酒精灯;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将以上步骤的序号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KClO3)、过氧化氢(H2O2)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A.氧化物B.氧元素C. 氧分子D.氧气 3.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和漂白剂等,在有少量催化剂(如MnO2)的条件下,它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四、配餐作业 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若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可以按照下图所示的各步操作实验: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 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实验2-2 ] 至[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 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 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资料图片展示、媒体放映。【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5%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 夹)、棉花、酒精灯、集气瓶,水槽·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氧气 2、过氧化氢制氧气 3、氯酸钾制氧气 二、重难点 1、催化剂 2、分解反应【教学反思】【素材链接】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1课时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探究点一空气的成分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有关“空气成分”卡通图,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填写下列数据: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是混合物,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和氧气,还含有其他气体,如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氧气的性质 [情景展示1] [问题探究]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区别?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这是因为木炭、石蜡等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更剧烈,这跟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继续探究] 在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为了使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时应将它们从上而下缓慢伸入,如果伸入过快,可能会使得大量氧气受热逸出,影响实验效果。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问题探究]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和空气中燃烧有什么区别?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