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野外鉴定

火成岩野外鉴定
火成岩野外鉴定

火成岩野外鉴定(from 小木虫)

学会用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来鉴定火成岩,是野外地质旅行的基本功之一。特别在填绘地质图、测制剖面图、研究侵入体及其相互穿插关系,观察侵入体与其围岩的关系,以及各种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野外鉴定火成岩,大体上应从以下几项步骤入手。

首先观察岩石的颜色、含石英的分量、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这三项指标,估计遇到的火成岩应归属于哪一个大类。比如淡红色、浅灰色,含石英晶体的颗粒较多,而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较少的,大体上是属于酸性火成岩。如果岩石呈灰色、灰绿色,铁镁矿物的含量相当明显,而石英晶体的颗粒大为减少,或偶尔可见者,大体应属于中性火成岩。如果岩石的颜色黝黑,并略带橄榄绿,完全看不到石英颗粒,铁镁矿物几乎成为岩石的全部组分,则应属于基性岩类。

基本上分辨出酸性、中性和基性三大类岩石以后,接着就应该鉴定其具体的名称了。这时候,认识岩石中所含的矿物名称是鉴定的关键,因此,熟悉一下最基本的几种造岩矿物很有必要。

石英:晶体多为六方柱体及菱面体的聚形,晶面有横纹。颜色多种多样,纯净者无色透明,称之为水晶。常见者有白色、灰色乃至暗灰色。如含锰质,呈紫色;含有机质,呈烟黄色、烟褐色、墨色。玻璃光泽。断口不平,有如贝壳状。硬度7,超过铁器,故刀口针尖均难以刻画。

正长石:晶体短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表面可见解理裂缝。颜色多呈肉红色、浅黄色。玻璃光泽。硬度6,与铁器相近。

斜长石:板状、板柱状晶体,多为白色、浅灰色,有时为浅绿色、浅红色。常为不规则的粒状。玻璃光泽。硬度6~6.5。

黑云母:晶体常呈板状、柱状。片状解理发育,极易剥落成薄片,故可用小刀、指甲拨开。具玻璃-珍珠光泽。硬度低,2~3。薄片富有弹性。颜色呈黑、褐色。易风化,成为绿泥石。

白云母:晶体形状与黑云母相同。片状解理亦发育,极易剥成薄片。玻璃-珍珠光泽。硬度2~3,颜色白、浅黄,浅灰、浅绿。不易风化。

普通角闪石:晶体常呈柱状,横断面为假六边形,颜色为黑色。绿色、褐色。玻璃光泽。有时可见金属光泽。其解理裂缝的交角为60°。硬度5.5~6。

普通辉石:晶体呈短柱状。其横剖面为假八面形。颜色多为黑色、墨绿色及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裂缝的交角呈90°。

橄榄石:它的颜色比较特殊,通常呈橄榄绿、黄绿色,有些则呈黑色。有较强的玻璃光泽。断口呈贝壳状。硬度6~7,因其极易风化,表面常见浅红色的锈斑。它常见于基性及超基性岩类中,成为判断此类岩石的标志性矿物。

石榴石:晶形发育良好,有时也呈颗粒状。能见到菱形的晶面。玻璃光泽较强。颜色为红褐色、褐绿色、褐色。硬度为6.5~7.5。比重较大。因其形态如石榴子,故名。

掌握了识别上述最基本的造岩矿物以后,再结合酸性、中性和基性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就可以进一步具体地鉴定各种火成岩的名称了。

从岩石的颜色看,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都呈肉红色或灰白色。而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有无石英--正长岩不含石英,而花岗岩中的石英含量可达20%以上。

相当于花岗岩的喷出岩就是流纹岩,多具斑状结构,其斑晶即由石英和长石构成。另外,还具有流纹状构造,少数也具有气孔状构造,这些气孔多呈拉长的顺流纹层延伸的方向。

相当于正长岩的喷出岩称为粗面岩,亦具斑状结构,其斑晶由长石、黑云母或角闪石之类构成。

也很相似,但花岗闪长岩中的石英含量较花岗岩为少,一般在20%~15%左右;而其中的暗色矿物则显著增加,达10%~15%。另外,花岗闪长岩中多含斜长石,而花岗岩中则含大量的钾长石。

色调较深,因所含的暗色矿物较多,一般不少于15%~20%,其中以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含量为最多。闪长岩中一般是见不到石英的,有时可见极少量散落的石英晶粒,后者称之为石英闪长岩。

相当于闪长岩的喷出岩称为安山岩,一般呈红褐色、浅红色或灰绿色。属细粒岩类,具斑状结构,其斑晶多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构成,斜长石有时也作板状晶体存在。安山岩具块状或气孔状构造。如气孔被次生的碳酸盐、硅质矿物充填时,则形成杏仁状构造。

多呈黑色,灰色或微带红的深灰色。一般为中粗粒结构。灰白色的斜长石和黑色或古铜色的粒状辉石均匀地间杂分布,有时尚有黄绿色的橄榄石和深黑色的磁铁矿颗粒散布其间。辉长岩是基性侵入体中常见的岩类。

相当于辉长岩的喷出岩称玄武岩,一般是黑色或灰黑色的细粒致密的岩石,风化后常呈暗红色、黑褐色、暗绿色。气孔构造是玄武岩的重要特征,气孔的形状常随熔岩流动的状态而变化。当气孔很多时,组成多孔或熔碴状构造。如气孔被次生的矿物充填,则形成杏仁状构造。玄武岩也常见斑晶,后者多由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等组成。橄榄石风化以后变为褐红色的伊丁石,故在黑色的底色上显示出棕色的斑点。

超基性的侵入岩就是一般多呈黑色、暗绿色或黄绿色。主要由橄榄石、金属矿物组成,也夹少量的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通常为细粒、粗粒或致密块状

结构。

以上所述的几种岩石,都是最常见的,在野外凭肉眼就能识别。至于各主要岩类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则视情况而定,更正确的名称,有待于室内磨制成薄片以后放在显微镜下鉴定。另外不大常见的岩石,此处也毋需赘述。

成岩的结构(texture)与构造(structure)

火成岩的名称,固然与其所含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但了解这些物质组分的形态面貌也十分重要,后者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火成岩命名时的另一基本原则,就要考虑它的结构和构造。这是因为同样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岩浆,当其沿裂隙上升到某一部位时,冷凝后表现出来的结构和构造也是不同的,这样,岩石的名称也就自然有差别了。例如在酸性岩类中,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基本矿物形成晶体时,呈粒状结构,就称为花岗岩;而当其喷溢出地面,虽然其物质组分相同,但颗粒结构不清楚,有时还出现流动的带状构造,这样,就不能称做花岗岩,而叫流纹岩了。

由此可见,火成岩的野外定名,不可不注意其结构和构造。

什么是岩石的结构?简单地说,是指岩石物质组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什么是火成岩的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各部分(集合体)在形成岩石时,在排列充填其空间方式上所构成的岩石特点;或者也可以说,是集合体的排列、配置与充填方式的关系。

具体地怎样认识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呢,现分别予以阐述,先谈结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①岩石的结晶程度。我们把岩石中的矿物形成晶体的,称为结晶物质,简称晶质;把另一种未能形成晶体的物质,称为玻璃质,简称非晶质。所谓岩石的结晶程度,即指晶质与非晶质之间的比例关系。

此种比例关系,大体分为三大类:

全晶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形成晶体,例如花岗石。

玻璃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是非晶质的,跟玻璃十分相似,主要见于某些火山喷出岩,如黑耀岩。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矿物晶体,又有玻璃物质,火山喷出岩类颇为常见,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②矿物颗粒的形状。这是由于矿物的习性和结晶空间约束的变化,使晶体形成不同形态的颗粒。这些颗粒的形状有:粒状(如石英),柱状(如角闪石及辉石),板状(如长石),片状(如云母和绿泥石),针状(如金红石),纤维状(如蛇纹石)。放射状,这是纤维状和针柱状的矿物作放射状排列而成(如电气

石和磷灰石)。

③矿物颗粒的大小。指肉眼能分辨得出来的显晶质颗粒的体积而言,按其直径分为:

粗粒>5毫米

中粒5~1毫米

细粒1~0.1毫米

微粒<0.1毫米

如果矿物晶体的颗粒更细小,肉眼难以分辨,需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的,则称为隐晶质。如果比隐晶质更小,一般显微镜底下也难以辨认的,即见不到晶体形状的,则称为非晶质。

在野外观察矿物结晶颗粒的大小,隐晶质和非晶质均无实际意义,只有显晶质才有用处。这样,为方便我们描述火成岩特征起见,把显晶质矿物的大小归纳为三种情况,即三种颗粒结构类型:

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大致相等,多见于侵入岩类。

不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的大小不等,多见于侵入体的边缘及浅成侵入岩类。

斑状或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很清楚地分为两大群类,大晶体明显可见,小晶体十分微小,但细心观察也能见到(岩石学称之为基质),因此,晶粒在基质的衬托之下,呈现出斑状结构,多见于浅成侵入体或喷出岩类中。

④矿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如在某些火成岩中,它表现为矿物晶体彼此之间的镶嵌关系,于是这种结构反映出由交错穿插而形成的各种花纹图像:或作条纹、或作蠕虫状、或作环带状、或作卷曲状,百态千姿,十分绚丽。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火成岩的构造,比较常见的构造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块状构造。这是由于岩石中的矿物组分均匀分布所造成的一种构造,十分普通,侵入岩与喷出岩类中均有所见。

②斑状构造。这是一种非均一的构造,由于岩石中的矿物组分在结构上或成分上均有差异而形成,特别在颜色和颗粒大小方面极不一致,于是呈现出斑驳陆离的面貌。

③带状构造。形成此种构造的原因与斑状构造相同,故本质上应归于斑状构造,只是其斑驳的色调具有定向性的条带而已。

④球状构造。这是一些矿物围绕着某些中心,呈同心状分布而形成一种球体状的构造,最多的见于一些花岗岩类岩石中。

⑤气孔和杏仁状构造。此种构造常见于火山喷出岩中,当岩浆沿地壳裂隙喷溢于地表,在流动冷凝过程中,所含的挥发物质向外逸散,留下空洞,有圆形、椭圆形及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这样,此类喷出岩就具有气孔状构造了。假如气孔特多,占总体积的90%以上者,岩石很轻,能在水面浮动,称为浮岩。有人放置于金鱼缸内,充作观赏之用;如浮岩产量较多,可开采作高层建筑的石材之用。当气孔构造被后来的其他矿物(如沸石、方解石)充填,在暗色岩体上显示出白色或其他浅色的斑体,形似杏仁,故称杏仁状构造,玄武岩类、安山岩类岩石中常有所见。

⑥晶洞构造。侵入于地壳上部的岩浆,停留在某处冷凝过程中,岩体的内部有时会留下空隙,在此空洞周围的洞壁上发育了密集的某些矿物(最多的是石英)的晶体,形态多姿,精美绚丽,称为晶洞构造。

⑦枕状构造。基性熔岩有时在水下的火山通道喷溢出来,骤然遇到低温,加速冷凝,在熔岩体的表层先呈半固结状,而其内部仍高温流动,在流动受阻的情况下出现了扁球状、扁椭球状的枕状构造。如四川峨眉山二叠纪时曾发生海底火山喷发,玄武岩层形成许多枕状构造,若万千睡枕,成堆垒叠,蔚为奇观。

⑧流纹状构造。多见于火山喷出岩。当岩浆流溢于地表,由于其中的矿物具有色调的差异性,在流动过程中,造成条带状构造,有如行云流水,或如飘带飞舞,形成逗人喜爱的花纹,最典型的莫如流纹岩中所见者。如杭州西湖宝椒山所见。

⑨柱状节理。当火成岩形成时,由于热量的散逸,熔融体逐渐冷凝收缩,岩石就按一定的方向发生自然破裂,就形成节理,把整体的岩石分割成无数多边形的柱体,如玄武岩常以垂直的六边形或多边形的柱状节理发育为特征;也有成圆弧状的节理,如辉绿岩常具球形节理,沿节理面风化剥落以后,使辉绿岩在野外露头上呈现为一个个好似排列起来的石球。还有如花岗岩常呈三个方向的节理发育,当其风化以后,形成"万笏朝天"奇观,如苏州天平山所见。

火山岩地区由于柱状节理特别发育,满山柱体林立,构成奇特的景色,往往能招徕大批游客前来寻奇探胜,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如苏格兰的"神仙台阶"、浙江临海桃渚镇海滨(当地称珊瑚石)、江苏六合桂子山的"火山石柱林",都十分壮观。

火成岩的产状

上面所谈的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基本上是用肉眼在一块手标本上,或者在一米见方的野外露头上就能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可以说是一项"微观"考察吧!现在要谈的,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考察,也可说是一项"宏观"项目吧!这就是火成岩的产状。

所谓火成岩的产状,是指火成岩体在地壳中产出(存在)的状态,具体地说,就是野外所看到的整个岩体的模样。当然,这也是在火成岩发育地区旅行时所必须了解的内容。

火成岩体产状的具体内容,包括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与围岩之间的关系,这是由构造环境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当我们对火成岩体的产状有所了解以后,对火成岩的成因、形成的条件等方面也就有所认识了。

先谈火山岩的产状,它的特点与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是中心式的喷发,则形成许多锥形的火山岩堆积,组成古火山群,例如山西大同所见到的第四纪火山群就属于此种类型。如果是沿着地壳的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岩,或者说是由裂隙式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则出现线状分布的火山群,如南京地区所见到的第三纪火山群。

各地火山岩组成的物质也有所不同,有的以熔岩为主,有的则以火山碎屑为主。如以现代的活火山为例,勘察加汝帕华火山和夏威夷的基拉韦亚火山以熔岩为主,喷溢之时,犹如河流奔泻,或如飞瀑高悬。以火山碎屑物为主者系爆炸式火山喷发而来,火山灰数量极大。有的则两者兼备,此种类型倒是比较普遍的。

至于侵入岩的产状,情况远比火山喷出岩复杂,因而形式也较多样,就野外所见者,基本上有以下各类。

①岩基。这是一种规模巨大的岩体,其面积可达60平方千米以上,其周围还有若干小岩体。当我们在这样的岩基所在地作地质旅行时,往往整天,甚至几天穿越其剖面尚未能抵达边界。岩基多由花岗岩组成,其地形外貌,或作高山峻岭,或作丘陵缓岗,逶迤起伏,连绵不绝。如我国南岭地区不少中生代的花岗岩即构成岩基,在普通小比例尺的地质图上看到的一块块标注红色的符号者,多为岩基所在地。

②岩株。这是一类规模中等的岩体,其面积在60平方千米以内,周围没有什么零散的小岩体,与其他围岩的接触边界,相当陡直。

③岩墙或岩脉。这是一类小型的侵入体,其长度自几米至几千米,宽度自几厘米至几百米。在野外视野范围内基本上看得清楚。它的存在形式有几种,或为围岩(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均有)发生断裂,岩浆顺裂隙侵入而成;或由另一岩体的支脉侵入而成。有的是孤单的一条岩墙,有的是多条的交错岩墙组合而成。如果遇到岩墙本身的岩石比其围岩坚硬,则在风化露头上往往构成一道延伸挺直、俨如城墙屹立、气势非凡的景色;如果岩墙本身的岩石较之围岩软弱,则往往侵蚀为一条沟壑;若岩墙与围岩的风化程度相似,无分高低时,地形特点不显,则凭其岩石性质相异而辨识之。

岩墙是很普通的侵入体,一般地质旅行途中颇易见到。

④岩床。这是一种沿着地层层面入侵的侵入体,往往夹在上下两个沉积岩(或火山岩、变质岩)层之间,具有一定厚度,延伸较为稳定,一般多由基性岩组成。岩床的规模不大,一般在数十至数百米的露头上就能见到,但也有数千米者。

⑤岩盖。其基本形态与岩床相同,只是其中心部位厚度较周围为大。

⑥岩盆。其基本形态亦与岩床相同,只是其中心部位下凹,呈盆的形状。

我们在地质旅行时,为什么要注意侵入岩的岩体形态呢?这是因为许多矿床同这些岩体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成因类型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有的矿床分布在岩体内部,有的则分布在岩体与围岩相邻的接触带上,有的却分布到远离岩体的围岩中去了。究其原因,这种种分布规律,与岩体的产状、成分、内部构造、围岩性质以及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均有一定联系。通过华南地区各种花岗岩体的研究表明,钨、锡、钼、铍等矿床往往与各岩体的较晚期形成的小岩株有关。吉林某地的铜镍硫化矿床与基性至超基性岩盆有关,而且矿体位于盆底部位。由此可见,研究岩体的特点有助于指导矿产的找寻。

岩石野外鉴别描述

主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 一、岩浆岩类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虽然很多,但常见的只有二十几种,称为造岩矿物,而最常见的造岩矿物就更少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前四种含铁镁高,称铁镁矿物,矿物颜色较深,又称暗色矿物;后三种含硅、铝高,称硅铝矿物,含有色元素少,矿物颜色较浅,又称浅色矿物。这几种造岩矿物相对于岩浆岩分类命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的肉眼鉴定特征及方法如下: 1、橄榄石(Fe,Mg)2SiO4 它的出现往往表示岩石中SiO2的含量处于不饱和,常分布在超基性岩和部分基性岩中,与辉石或基性斜长石共生。常见的橄榄石是富含镁的,故颜色一般较浅为橄榄绿色,但少数含铁多时可适于黑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不规则粒状,常见有贝壳状断口。次生变化常见,在喷出岩中往往变成红棕色片状伊丁石,有时还保留橄榄石的外形——假象。而在侵入岩中则变成为黄绿色至黑色(由于析出细粒磁铁矿之故)致密蛇纹石,或由叶蛇纹石集合体组成橄榄石假象。它在标本上由于光线的照射而具“闪光面”,这种现象在超基性岩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2、辉石和角闪石 这两类矿物性质上很相似,故常混淆,因此在这里一起叙述。它们都是暗色柱状晶体,与橄榄石在颜色、晶形、节理和次生变化等方面不同。前者颜色一般比较深,呈柱状晶体,有两组解理(110)和

(110)发育。辉石和角闪石的一般鉴别特征可归纳成下表: 在岩浆岩中常见的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常常颜色均为深灰黑色至黑色,光泽亦很相似,这时形状和断面就比较重要,对标本要注意其断面交角,辉石近直角,而角闪石近于菱形,常常要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 辉石类除了普通辉石外,在岩浆岩中还有斜方辉石,如古铜辉石、紫苏辉石等,与普通辉石不同的是如含铁少时,颜色较浅,为淡棕色或碎片状,有些带褐黄色,随着铁含量增多而颜色变深,为暗褐色至褐黑色。另一种为少见的碱性辉石,呈针状、长柱状,两头尖呈箭头状,黑带绿色,这时注意不要把它误认为角闪石,可根据共生矿物产况来识别。 3、黑云母 通常较易鉴别,黑色至褐黑色,具有较强的珍珠光泽,黑云母有时退色,颜色变浅,呈金黄色,底面呈六边形,(001)节理极完善,常呈片状,其纵断面常成为长条状,有时易误认为角闪石;但可以用小刀挑一点到手心上,用放大镜观察,呈片状并具有弹性。这个办法可同时区别于片状的绿泥石和蛭石。次生变化后,颜色变为绿褐色、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具体步骤可为: (1)首先观察岩石的构造。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比如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表面上似难区分,此时应结合岩石结构特征的观察进行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斑状结晶结构,其中的石英斑晶与基质矿物间呈结晶联结;而石英砂岩具有沉积岩的碎屑结构,碎屑之间呈胶结联结;另外,岩石中的石英颗粒本身也有显著差异----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 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石英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则呈浑圆状,玻璃光泽已经消失,用锤击或小刀刻划岩石中胶结不牢的部位时,可以看到石英颗粒与胶结物分离后在胶结物上留下的小凹坑。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2)对岩石结构的深入观察,可以对岩石进一步的分类。如火成岩中的深成侵入岩类多呈全晶质、显晶质、等粒状结构;而浅成侵入岩类则常呈斑状结晶结构。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化学岩(如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成份及其联结方式。 (3)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的分析,对岩石的命名和分类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与火成岩的命名关系尤为密切。如斑岩和玢岩,同属火成岩中的浅成岩类,其主要区别在于矿物成份。斑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正长石和石英,玢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和黑色矿物。沉积岩中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石膏、褐铁矿等不可能存在于新鲜的火成岩中。变质矿物如绿泥石、滑石、石棉、石榴子石、红柱石等,则为变质岩所特有。因此,根据某些矿物成分的分析,也可以初步判定岩石的类别。 (4)在岩石命名方面,如果由多种矿物成分组成,则以含量最多的矿物与岩石的基本名称紧紧相连,其他较次要的矿物,按含量多少依次向左排列,如“角闪斜长片麻岩”,说明其矿物组成是以斜长石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角闪石,其他火成岩、沉积岩的多元命名涵意也是如此。 (5)最后应注意的是在肉眼鉴定岩石标本时,常常有许多矿物成份难于辨认。如具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的火成岩,泥质或化学结构的沉积岩,以及部分变质岩,由结晶细微或非结晶的物质成份组成,一般只能根据颜色深浅、坚硬性、比重大小和“盐酸反应”等进行初步的判断,火成岩中深色成份为主的,常为基性岩类:浅色成份为主的常为酸性岩类。沉积岩中较坚硬的多为硅质胶结的或硅质成分的岩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及鉴定表 对沉积岩或沉积物的研究,其目的是:(1)确定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其中所含化石等,并给予正确的命名;(2)通过对岩石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物质成分及其结构、构造特点的研究,来确定它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生阶段所发生的变化,以便恢复原生沉积特征及性质;(3)对岩石进行相分析,其目的是再造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状况;(4)搞清岩石某些性质,以确定其在国民经济上的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因此对沉积岩的研究应该是全面的、综合地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近代的沉积岩石学研究方法很多:野外地质学研究法;室内的专门的技术性质的研究法;综合相分析法等。下面仅就沉积岩肉眼鉴定方面作概略的介绍。 一、沉积岩肉眼鉴定要点及描述内容 在各论中我们介绍了五个主要岩类的沉积岩即:陆源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硅质岩类。现分述如下: (一)陆源碎屑岩类 陆源碎屑岩按其碎屑粒径可划分为: 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2mm 中碎屑岩(砂岩类)2—0.05mm 细碎屑岩(粉砂岩类)0.05—0.005mm 每类碎屑岩其相应粒度的碎屑含量必须在50%以上。如含有砾石50%以上的岩石才能称作砾岩,以此类推。碎屑岩的命名是以含量占50%以上的粒级来确定岩石的基本名称:若其他粒级含量在25—50%之间,则在基本名称之前冠以“**质”;若其含量在5—25%之间,则以“含**”表示。 1、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1)颜色:尽可能指出总的颜色,并注意它的成因。 (2)砾石成分:鉴定各种砾石的成分,确定砾石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如为复成分砾岩,还需估计各种成分砾石占全部砾石的百分含量。 (3)砾石大小及分选性:如分选不好时,应指出一般大小及最大最小的。 (4)砾石的圆度、球度及形状。 (5)胶结物成分,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胶结物本身的性质;胶结类型等。 (6)其它:砾石有没有定向排列,胶结的致密程度,有无次生脉穿插等等。 由于砾岩在地层学上常作为沉积间断的标志和划分地层的依据;同时砾岩的沉积大部分距陆源供给区很近,易于利用砾岩成分来推断古地理情况,故对砾岩的野外研究还应当注意下列方面: (1)层位和分布概况; (2)岩层产状及其变化(如透镜体); (3)层理及层面构造; (4)与上下层的接触关系及其在剖面上的位置; (5)砾石的倾向、倾角和长轴方向。 2、中碎屑岩——砂岩类 砂岩通常按碎屑粒径又可分为:(1)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粒砂岩(0.25—0.1mm);微粒砂岩(0.1—0.05mm)各不同粒径的砂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有: (1)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2)碎屑颗粒的大小,分选程度,如大小不均匀,应指出最大、最小和一般的直径以及各种颗粒含量的百分比 (3)碎屑颗粒的形状及磨圆度;

浅谈三大类岩石的野外肉眼鉴定方法(Ⅲ)

浅谈三大类岩石的野外肉眼鉴定方法(Ⅲ) 3.变质岩类 是由原来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气体、液体成分的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 ⑴物质来源:三大类母岩。 ⑵常见矿物: A. 原来岩石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 云石等; B. 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等。(变质岩特有的 变质矿物) ⑶形成时的环境:高温、高压或在外来气体、液体的加入。 ⑷形成的岩石: 片理状岩类 A.片麻岩: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变晶或变余结构,因发生重结晶, 一般晶粒粗大,肉眼可以辨识。片麻岩可以由岩浆岩变质而成,也可由沉积岩变质形成。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长石,其次有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此外有时尚含有少许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 B.片岩:具片状构造,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是一些片状矿物, 如云母、绿泥石、滑石等,此外尚含有少许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 B.千枚岩:多由粘土岩变质而成。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 石等。结晶程度比片岩差,晶粒极细,肉眼不能直接辨别,外表常呈黄绿、褐红、灰黑等色。由于含有较多的绢云母,片理面常有微弱的丝绢光泽。 块状岩类 A.大理岩:由石灰岩或白云岩经重结晶变质而成,等粒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遇稀盐酸强烈起泡。 可与其他浅色岩石相区别。大理岩常呈白色、浅红色、淡绿色、深灰色以及其他各种颜色,常因含有其他带色杂质而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大理岩强度中

等。 C.石英岩:结构和构造与大理岩相似。一般由较纯的石英砂岩变质而成, 常呈白色,因含杂质,可出现灰白色、灰色、黄褐色或浅紫红色。强度很高⑸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结构:和岩浆岩类似,几乎全部是结晶结构。但变质岩的结晶结构主要是经过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所以在描述变质岩的结构时,一般应加" 变晶" 、" 变余"二字以示区别。如粗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等。 变余结构:变余砾状和角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等。 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 构造:主要的是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片理构造是变质岩所特有的)。 比较典型的片理构造有下面几种: 板状构造:片理厚,片理面平直,重结晶作用不 明显,颗粒细密,光泽微弱,沿片理面裂 开则呈厚度一致的板状,如板岩。 千枚状构造:片理薄,片理面较平直,颗粒细密, 沿片理面有绢云母出现,容易裂开呈千枚 状,呈丝绢光泽,如千枚岩。 片状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片状、板状或柱状 矿物沿片理面富集,平行排列,片理很薄, 沿片理面很容易剥开呈不规则的薄片,光 泽很强,如云母片岩等。 片麻状构造:颗粒粗大,片理很不规则,粒状矿物 呈条带状分布,少量片状、柱状矿物相间 断续平行排列,沿片理面不易裂开,如片 麻岩。 ⑹产出状态: 变质岩的产状视变质作用类型不同表现不同,如动力变质岩延断裂带分布(带状或线状);接触变质岩延岩体边缘分布呈带状;区域变质岩成面状或带状。 ⑺变质岩分类

三大类岩石特征比较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 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 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

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 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 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 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 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 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

沉积岩的鉴定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 一、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颜色往往反映了岩石的成分和生成的环境。白色的沉积多为纯净的高岭土、石英、盐类等成分组成;深灰色到黑色一般说明岩石中含有有机质成分或分散状硫化铁等杂质,是在还原环境下生成的岩石;肉红色或深红色的岩石可能含有较多的正长石或氧化铁,含三价铁氧化物的沉积岩是在氧化环境下生成;含二价铁的硅酸盐组成绿色沉积岩,代表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 二、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中物质成分的分布特点及排列方式。沉积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层状构造,即层理和层面构造。 1、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特有的构造。它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在外观上是由于上下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与层之间的接触面称为层面,每个单层厚度不等,它可以分为: 块状层:单层厚度>1m 厚层:单层厚度0.5-1m 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薄层:单层厚度0.01-0.1m 极薄层:单层厚度<0.01m 按形状还可以分为:平行层理 斜层理 交错层理 波状层理 递变层理 2、层面构造:是各种地质作用在沉积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沉积岩形成的条件,主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泥裂、雨痕、虫迹等。

波痕:系运动介质(流水、波浪、风)在砂质等非粘土沉积物层面上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构造,它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呈线性延长的波峰和波谷组成,波形对称或不对称,延长方向一般垂直于介质运动方向。 泥裂:泥质或灰泥质沉积物因曝晒所发生的收缩龟裂纹,平面上呈不规则网格状,剖面上常呈“V”形,并为上覆沉积物充填。 雨痕:偶尔阵雨降落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撞击形成的小凹穴,呈圆形成椭圆形。 3、生物构造 含化石构造:岩石中包存了石化的生物遗体。 生物遗迹构造:是指保存在沉积层面上及层内的生物活动的痕迹。(虫孔、虫迹、足迹)。 4、化学成因构造: 结核构造:是一种成分、结构或颜色与围岩截然不同的矿物包裹体。成因可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和后生结核。 缝合线构造:是碳酸盐岩石常见的一种构造,它在岩石剖面中呈锯齿状曲线,像动物头盖骨中的缝合线而得名,层面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面。 三、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是指组成沉积岩的物质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构与沉积成因紧密相关,可分为碎屑岩所具有的碎屑结构;化学岩所见的化学结构;泥质岩特有的泥质结构;以及生物成因的生物结构等。 碎屑结构:由各种碎屑物质和胶结构所组成。按碎屑大小又可分为: 砾状结构:碎屑直径大于2mm。 砂状结构:碎屑直径介于0.05-2mm之间。 粉砂状结构:碎屑直径介于0.005-0.05mm之间。 泥质结构:由各种粘土矿物组成,质点大小皆小于0.005mm。 化学结构:矿物是通过胶体溶液或真溶液中以化学方式沉淀而生成的结构。它可以是隐晶的,也可以是显晶的。 生物结构:岩石中几乎全部或大部分由生物遗体(如贝壳等)组成。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调查要点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调查要点 一、沉积岩岩石类型及野外描述要点 (1)主要岩石类型,见表1-1。 表1-1 主要沉积岩类型表 (2)泥质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2。 表1-2 泥质岩描述要点 1

(3)砂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3。 表1-3 砂岩描述要点 (4)砾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4。 表1-4 砾岩描述要点 2

(5)碳酸盐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5。 表1-5 碳酸盐岩描述要点 3

(6)岩层厚度术语。 <0.01m,极薄层状;0.01~0.1m,薄层状; 0.1~0.5m,中层状;0.5~2m,厚层状; >2m,巨厚层状。 二、沉积岩结构描述术语 1.粒度(单位:mm) 0.03 0.06 0.25 0.5 2 4 泥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细砾 16 64 126 256 中砾粗砾细卵粗卵漂砾 2.圆度 高棱角状→棱角状→次棱角状→次滚圆状→滚圆状→高滚圆状 3.分选性 分选差→分选中等→分选好→分选很好 4.成熟度 成熟度低→中等→高 5.胶结类型 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 三、沉积构造描述术语 沉积构造描述术语见表1-6。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特殊沉积构造很难解释或判别其成因,也无现成的描述术语,要注意观察描述。 4

表1-6 沉积构造分类术语表 5

四、化石野外工作 (一)大化石野外观察与采集要求 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好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主剖面和辅助剖面。 (2)逐层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剖面的岩石性质、岩相特征及横向变化、厚度变化、化石群面貌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除有文字描述外,必要时辅以素描图或照相。 (3)重要的地层界线附近(如界与界、系与系、统与统之间的界线)分层要精细,一般按厘米计。化石和各种样品按层采。界线处应附素描图和照相。 (4)一般要求对露头岩性岩相全面充分研究之后, 特别要对露头上各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古生态观察、描述、素描和照相之后,方能对化石进行系统的采集。但也可边观察边采集(表1-7)。 (5)必须逐层系统全面采集剖面上的化石。采集时应从数量上保证足以达到鉴定种的目的,对一些新类型和具特殊意义的化石(如能反映系统演化等)应尽量多采。采集时要特别注意采全生物群,不能只选完美或易采者,更不能偏重某类生物化石采集,所有类别的化石都要全面系统采集。化石采集中须及时编录,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标本都不能相混。 6

三大类岩石识别

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图文)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 三种常见的岩浆岩: 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四种常见的沉积岩: 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

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变质岩:地壳中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这种促成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叫做变质岩,例如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而成的板岩,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变质岩常有片理构造。三种常见的变质岩: 1.大理岩由石灰岩或白云岩重结晶变质而成。颗粒比:石灰岩粗,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遇酸剧烈反应,一般为白色,如含不同杂质,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大理岩硬度不大,容易雕刻,磨光后非常美观,常用来做工艺装饰品和建筑石材。 2.板岩由页岩和黏土变质而成。颗粒极细,矿物成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实习五常见沉积岩的观察与鉴定

常见沉积岩的观察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2.观察、熟悉主要的沉积构造(原生构造); 3.掌握碎屑岩、碳酸盐岩的鉴定特征。 二主要沉积构造(原生构造)类型及观察内容 许多沉积构造可在野外大范围出露,应做宏观描述。室内手标本应注意观察较微细的构造部分。 1.层理:描述手标本上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的识别特征,注意观察小型交错层理中细层与层理的关系。 2.层面构造:包括波浪、雨痕、泥裂、生物痕迹等。注意观察泥痕和延伸方向;泥裂的“V”形特点,识别上层面与下层面。 3.缝合线:仔细观察灰岩中的缝合线,注意“面”与“线”的关系,了解缝合线的成因和意义。 结核:观察钙质结核,铁质结核,注意结核的物质成分及形态的差异。 三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一)颜色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的组分和形成环境。如石英砂岩由于成分单一,颜色多为浅色;岩屑砂岩则因成分复杂,颜色多为灰绿、灰黑色等。另外,对次生(风化)色有时亦需描述。 (二)结构 若为砾状结构的岩石,可用尺子直接测量颗粒的大小、圆度、球度,目估各种粒径砾石的含量,以确定其分选性。对具砂状结构的岩石应尽量目估其颗粒大小,同时估计各粒级的百分含量以确定其分选性。在目估粒度时,可用已知粒级的砂粒管进行对比。用肉眼(包括放大镜)观察并确定碎屑的磨圆程度。对磨圆度的观察描述,一般对中砂和大于中砂粒级的岩石才具有意义。

分选性:肉眼描述时,目估同一粒级颗粒的含量,>75%为分选好;75~50%为分选中等;<50%为分选差。 磨圆度:肉眼或用放大镜观察颗粒的磨圆程度。 (三)构造 若手标本上能见到层面和层理构造则应尽量描述。若手标本上能见不到特殊的构造,则表明该岩石的岩层厚度较大,一般将其称为块状构造即可。 (四)成分 碎屑岩的成分主要描述碎屑颗粒和胶结物两部分的物质成分。 1.碎屑成分:碎屑岩中的碎屑物质包括矿屑和岩屑二类。常见的矿屑有石英、长石和白云母。岩屑多出现在较粗的碎屑岩中,常见的岩屑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燧石和中酸性岩浆岩等。在观察鉴定岩石时,要求鉴定出主要矿物和岩屑名称。 2. 胶结物成分:常见的胶结物成分有钙质、硅质、铁质、泥质四种。主要区别如下表: (五) 碎屑岩的命名 碎屑岩主要是根据碎屑粒级确定岩石的基本名称(砾岩、砂岩、粉砂岩等),再根据岩石的颜色和成分(碎屑成分和胶结物成分)予以定名。即:颜色+(胶结物成分)+(次要碎屑成分)+主要碎屑成分+基本名称,如:黄褐色钙质石英粗砂岩,灰色长石石英细砂岩等。

如何用肉眼辨别三大类岩石

如何用肉眼辨别三大类 岩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如何用肉眼辨别三大类岩石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 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5、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主要识别标志如下。 (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1、波痕:是由风、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层面上留下的一种波状起伏痕迹。 2、泥裂:又叫龟裂,指在粘土质或砂质沉积岩表面,由于干燥收缩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纹。 3、雨痕:雨滴打击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迹。但比较少见。(三)、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岩结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 2、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形成的结构。 3、化学结构。是通过化学溶液沉淀结晶而成。 4、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如介壳结构等。 (四)、生物遗迹:指岩层中含有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或遗骸,即化石。这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沉积岩都具有的特征。

三大岩类鉴别

三大岩类鉴别 浅谈三大类岩石的野外肉眼鉴定方法(Ⅰ)2010-10-27 22:11:12|分类:岩石学知识|标签:|字号大 中 小订阅 岩石的肉眼鉴定,对学地质的学生和刚刚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须逾越、不可回避的难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哈哈,无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学习,去积累。后有附言。 利用假期写了点有用就踩踩 岩石随处可见,它构成了地球的表层——地壳。岩石记录了地壳变迁的历史,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要认识地球就得从识别岩石开始。目前,已知的岩石种类不下万种之多,精确地区分岩石需要用精密仪器或显微镜。但概略鉴别时,凭肉眼观察岩石的某些特征也可以识别岩石的大致种类。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各类岩石的形成、矿物的组成和岩石特征,都与其物质组成、成因有关,是其形成环境的物质反映。因此,在进行岩石的肉眼鉴定之前,应对三大类岩石,各自的物质来源、它们的形成环境、以及在形成后可能产生的变化,心中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所以扎实的矿物学知识与矿物肉眼鉴定技能,是野外肉眼鉴定岩石的基础。 下面我就自然界中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将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两个方相面结合,进行最为概略的介绍。 一、三大类岩石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常见矿物类别、产出状态 1.岩浆岩类 地表之下,由成分复杂但主要是硅酸盐为主的,并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各种其他的气体的高温熔融体硅酸岩浆,冷凝而形成岩石。 ⑴物质来源:为高温的熔融体,称为岩浆。(1000℃以上) ⑵形成的常见矿物:鲍文系列中的八种(族、系列)矿物及其它矿物。 A.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浅色矿物:白云母、石英、斜长石系列、钾长石系列; C.以及一些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例如:磁铁矿、赤铁矿、钛铁矿、铅锌矿、萤石等等。 ⑶形成时的环境:地表以下和地表面。高温液体岩浆冷凝结晶矿物集合而成。 ⑷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类 A.深成岩(约距地表3km左右):由于岩浆压力和温度较高,温度降低缓慢,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良好。肉眼清晰可见矿物晶体。 B.浅成岩(距地表较浅处):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降低较快,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较细小。大部分矿物晶体肉眼可见,有些不可见。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及鉴定表 对沉积岩或沉积物的研究,其目的是:(1)确定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其中所含化石等,并给予正确的命名;(2)通过对岩石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物质成分及其结构、构造特点的研究,来确定它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生阶段所发生的变化,以便恢复原生沉积特征及性质;(3)对岩石进行相分析,其目的是再造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状况;(4)搞清岩石某些性质,以确定其在国民经济上的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因此对沉积岩的研究应该是全面的、综合地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近代的沉积岩石学研究方法很多:野外地质学研究法;室内的专门的技术性质的研究法;综合相分析法等。下面仅就沉积岩肉眼鉴定方面作概略的介绍。 一、沉积岩肉眼鉴定要点及描述内容 在各论中我们介绍了五个主要岩类的沉积岩即:陆源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硅质岩类。现分述如下: (一)陆源碎屑岩类 陆源碎屑岩按其碎屑粒径可划分为: 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2mm 中碎屑岩(砂岩类)2—0.05mm 细碎屑岩(粉砂岩类)0.05—0.005mm 每类碎屑岩其相应粒度的碎屑含量必须在50%以上。如含有砾石50%以上的岩石才能称作砾岩,以此类推。碎屑岩的命名是以含量占50%以上的粒级来确定岩石

的基本名称:若其他粒级含量在25—50%之间,则在基本名称之前冠以“**质”;若其含量在5—25%之间,则以“含**”表示。 1、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1)颜色:尽可能指出总的颜色,并注意它的成因。 (2)砾石成分:鉴定各种砾石的成分,确定砾石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如为复成分砾岩,还需估计各种成分砾石占全部砾石的百分含量。 (3)砾石大小及分选性:如分选不好时,应指出一般大小及最大最小的。 (4)砾石的圆度、球度及形状。 (5)胶结物成分,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胶结物本身的性质;胶结类型等。 (6)其它:砾石有没有定向排列,胶结的致密程度,有无次生脉穿插等等。 由于砾岩在地层学上常作为沉积间断的标志和划分地层的依据;同时砾岩的沉积大部分距陆源供给区很近,易于利用砾岩成分来推断古地理情况,故对砾岩的野外研究还应当注意下列方面: (1)层位和分布概况; (2)岩层产状及其变化(如透镜体); (3)层理及层面构造; (4)与上下层的接触关系及其在剖面上的位置; (5)砾石的倾向、倾角和长轴方向。 2、中碎屑岩——砂岩类 砂岩通常按碎屑粒径又可分为:(1)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粒砂岩(0.25—0.1mm);微粒砂岩(0.1—0.05mm)

三大岩石鉴定

岩 石 鉴 定这个检索是为了帮助鉴定岩石标本而设计的。第一步,判断岩石是岩浆岩、变质岩还是沉积岩;第二步,确定颗粒的大小,按照检索,就能找到正确的分类位置,符号眼睛代表粗粒,放大镜代表中粒,显微镜代表细粒;第三步,必须考虑岩石的其他特征(颜色、构造、矿物组合)。 第四步,则是对沉积岩的鉴定检索。 第一步 判断岩石是岩浆岩、变质岩还是沉积岩 岩浆岩 ? 紧密连结的晶体难以从岩石中剥离 晶 体 不 规 则 岩浆岩呈晶质结构,是由矿物晶体互相连结聚集而成。岩石里的晶体或无规律聚集,或是显示出某种方向性。 岩浆岩没有沉积岩的层理构造,也没有变质岩的片理构造。有些熔岩充满气孔。不含化 石。 变质岩? 呈波状片理的片麻岩 变质岩分为两大类,区域变质岩有独特的片理构造,常呈波浪 状,不像沉积岩层理面那样干坦,接触变质岩晶体呈较不规则排列。 沉积岩? 石英颗粒松散地 胶结在一起 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颗粒连结松散,用手指可蹭下颗粒。石 英是许多沉积岩的主要成分,方解石是石灰岩的重要组分,沉积岩含化石,依此可与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别。

第一步确定岩石成因类别之后,下一步就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划分。 这里指的是组成岩石的颗粒的大小,而不是嵌生于其中的个别晶体的大小 第二步通过上两步你已确定手持标本属于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并已确定其颗粒的大小,如果是岩浆岩,那么下—步就是观察颜色, 酸性岩富含密度小的淡色硅酸盐,颜色很浅,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富含密度大的铁镁矿物,颜色深, 中性岩恰如其名,其矿物含量处于前两类之间,因此,颜色深浅也居中。 如果是变质岩,那么应观察片理(某些矿物的定向排列)和无片理(结晶,无明显的构造),确定手持标本的所属, 然后按表中提供的岩石名称,以获取进一步的鉴定资料。 第三步 对沉积岩,首先观察它的矿物成分,是由岩屑,即岩石碎屑组成的呢?还是主要由石英组成? 石英通常呈灰色,且很坚硬,易于辨认。 富含碳酸钙的石灰岩颜色浅淡,与稀盐酸作用,起泡。 手持标本如果主要是由碳酸钙和石英以外的其他矿物组成的,那么就要判断它属于 下列四类中的哪一类,然后按照提供的岩石名称、页码查看进—步的鉴定资料。

(整理)岩石的野外鉴定.

一、三大类岩石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常见矿物类别、产出状态 1. 岩浆岩类 地表之下,由成分复杂但主要是硅酸盐为主的,并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各种其他的气体的高温熔融体硅酸岩浆,冷凝而形成岩石。 ⑴物质来源:为高温的熔融体,称为岩浆。(1000℃以上) ⑵形成的常见矿物:鲍文系列中的八种(族、系列)矿物及其它矿物。 A. 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 浅色矿物:白云母、石英、斜长石系列、钾长石系列; C. 以及一些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例如:磁铁矿、赤铁矿、钛铁矿、铅锌矿、 萤石等等。 ⑶形成时的环境:地表以下和地表面。高温液体岩浆冷凝结晶矿物集合而成。 ⑷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类 A. 深成岩(约距地表 3km左右):由于岩浆压力和温度较高,温度降低缓慢, 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良好。肉眼清晰可见矿物晶体。 B. 浅成岩(距地表较浅处):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降低较快,组成岩石的矿 物结晶较细小。大部分矿物晶体肉眼可见,有些不可见。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的条件下,温度降低迅速,矿物来不及结晶或结晶较差。肉眼不易看清楚。 ⑸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岩浆岩的结构特征,是岩浆成分和岩浆冷凝时物理环境的 综合反映。 据矿物结晶程度可分为:

据矿物粒度大小可分为:分为显晶质(肉眼可见);隐晶质(肉眼不可见); 据相对大小: A. 等粒结构(全晶质):同一种矿物的结晶颗粒大小近似者。 B. 似斑状结构(全晶质):岩石中的同一种主要矿物,其结晶颗粒如 大小悬殊。 C. 斑状结构(半晶质):由结晶颗粒和基质(隐晶或玻璃质)组成。据绝对大小(针对全晶质结构中) A. 粗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大于 5mm B. 中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 5~ 2mm C. 细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 2 ~ 0 .2mm D. 微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小于 0.2mm 据矿物自形程度可分为: 自形晶:岩石主要由自形晶组成。 半自形晶结构:岩石主要由半自形晶组成。 它形晶结构:岩石主要由它形晶组成。 ?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构造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浆冷凝时的环境。岩浆岩常见构造 A. 块状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杂乱无章,不显层次,呈致密块状。如花岗岩、 花岗斑岩等一系列深成岩与浅成岩的构造。 B. 流纹状构造:由于熔岩流动,由一些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等定向排 列所形成的流动状构造。这种构造仅出现于喷出岩中,如流纹岩所具的构造。 C. 气孔状构造:岩浆凝固时,挥发性的气体未能及时逸出,以致在岩石中留下 许多圆形、椭圆形或长管形的孔洞。气孔状构造常为玄武岩等喷出岩所具有。 D. 杏仁状构造:岩石中的气孔,为后期矿物(如方解石、石英等)充填所形成 的一种形似杏仁的构造。如某些玄武岩和安山岩的构造。气孔状构造和杏仁状构造,多分布于熔岩的表层。 E. 其它构造:带状构造、晶腺和晶洞、枕状构造等 ⑹产出状态:岩基、岩株、岩墙、岩脉、岩床、岩盘等。 ⑺岩浆岩分类(据SiO 的含量) 2

野外岩石的鉴定步骤

野外岩石的鉴定步骤 变质岩, 岩浆岩, 沉积岩, 晶体 第一步判断岩石是岩浆岩、变质岩还是沉积岩 岩浆岩 岩浆岩呈晶质结构,是由矿物晶体互相连结聚集而成。岩石里的晶体或无规律聚集,或是显示出某种方向性。岩浆岩没有沉积岩的层理构造,也没有变质岩的片理构造。有些熔岩充满气孔。不含化石。 变质岩 变质岩分为两大类,区域变质岩有独特的片理构造,常呈波浪状,不像沉积岩层理面那样平坦,接触变质岩晶体呈较不规则排列。 沉积岩 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颗粒连结松散,用手指可蹭下颗粒。石英是许多沉积岩的主要成分,方解石是石灰岩的重要组分,沉积岩含化石,依此可与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别。 第二步确定岩石成因类别之后,下一步就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划分。 这里指的是组成岩石的颗粒的大小,而不是嵌生于其中的个别晶体的大小 第三步通过上两步你已确定手持标本属于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并已确定其颗粒的大小,如果是岩浆岩, 那么下—步就是观察颜色,酸性岩富含密度小的淡色硅酸盐,颜色很浅,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富含密度大的铁镁矿物,颜色深, 中性岩恰如其名,其矿物含量处于前两类之间,因此,颜色深浅也居中。 如果是变质岩,那么应观察片理(某些矿物的定向排列)和无片理(结晶,无明显的构造),确定手持标本的所属, 然后按表中提供的岩石名称,以获取进一步的鉴定资料。 第四步 对沉积岩,首先观察它的矿物成分,是由岩屑,即岩石碎屑组成的呢?还是主要由石英组成? 石英通常呈灰色,且很坚硬,易于辨认。 富含碳酸钙的石灰岩颜色浅淡,与稀盐酸作用,起泡。 手持标本如果主要是由碳酸钙和石英以外的其他矿物组成的,那么就要判断它属于下列四类中的哪一类,然后按照提供的岩石名称、页码查看进—步的鉴定资料。 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具体步骤可为: (1)首先观察岩石的构造。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比如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表面上似难区分,此时应结合岩石结构特征的观察进行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斑状结晶结构,其中的石英斑晶与基质矿物间呈结晶联结;而石英砂岩具有沉积岩的碎屑结构,碎屑之间呈胶结联结;另外,岩石中的石英颗粒本身也有显著差异----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石英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则呈浑圆状,玻璃光泽已经消失,用锤击或小刀刻划岩石中胶结不牢的部位时,可以看到石英颗粒与胶结物分离后在胶结物上留下的小凹坑。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地质工作者野外鉴别岩石方法

[转]岩石的鉴定,是地质系的都转载,太精辟了 一、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全晶质 显晶质 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 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 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 隐晶质 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半晶质 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 玻璃质 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6)岩石定名: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 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 岩浆岩的分类定名,初学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观颜色、初定类:岩石的颜色反映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石分类命名的直观依据。但需指出,在估计暗色矿物含量时,易产生肉眼视觉上的误差。浅色矿物覆于暗色矿物之上时,由于它的透明性,易把它看成暗色矿物,故对暗色矿物含量的估计,往往偏高。另尚要注意次生变化的颜色的影响。 (2) 辩矿物定大类:在据颜色分成三大部分基础上,再根据矿物种类、含量和共生组合特征把岩石分成(1)超基性岩,(2)基性岩,(3)中性(钙碱性)岩,(4)酸性岩,(5)碱性岩等五类,即可确定岩石属哪一大类。 方法:指示矿物分两头,暗色矿物分中间,共生矿物来检验。石英>20%为酸性岩;橄榄石(+辉石,或角闪石)>90%为超基性岩;中、基性岩皆为斜长石+色暗矿物;中、基性岩的划分除色率外,主要有以下两点规律:①暗色矿物种类:中性岩石以角闪石为主,基性岩以辉石为主;②共生矿物种类:基性岩与超基性岩可找到少量橄榄石;中性岩与酸性岩相邻,可找到少量石英和肉红色钾长石。酸性岩和碱性岩颜色都是近肉红色,两者的区分主要根据:碱性岩的石英和斜长石(灰白色)含量都很少。 对具斑状结构的喷出岩和浅成岩,基质是隐晶质,肉眼则难以鉴定其成分,主要依靠斑晶来定名。因为斑晶一般是由岩石中的主要矿物组成的,故据斑晶矿物也可定类名。 对于无斑晶的隐晶质结构岩石,则只有根据岩石颜色和致密坚硬程度大致判断。含SiO2较高的酸性隐晶质岩石往往硬度较大。 (3)看结构(构造),推环境(产状):同类岩石成分相同,但每类根据不同的产状分成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种,分别给以不同的岩石种名。岩石产状即岩石生成环境,主要反映在结构、构造上。 自然界中的岩石类繁多,并且在各类之间存在许多过渡类型。如某岩石中以角闪石、斜长石为主,次要矿物为石英(达5—20%)、钾长石(达20%)、黑云母等,岩石应介于中酸性之问,定为花岗闪长岩;有的介于喷出岩和浅成岩之间,称之超浅成岩。 (4)根据岩石的颜色、主要,次要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构造详细定名。 对于侵入岩:颜色+结构+基本名称如:黑灰色中粒辉长岩 对于喷出岩:颜色+构造+基本名称如:黑色气孔状玄武岩 岩浆岩的系统分类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