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晋商研究述评_殷俊玲

近二十年晋商研究述评_殷俊玲
近二十年晋商研究述评_殷俊玲

收稿日期:2003-02-10

作者简介:殷俊玲(1965-),女,山西五寨人,太原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现为山西大学历史系博士生。2003年4月

第30卷第2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 pr .,2003Vol .30 No .2

近二十年晋商研究述评

殷俊玲

(太原师范学院社科部,山西太原030012)

摘 要:晋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一个世纪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20

世纪30年代至今,学术界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围绕着晋商兴衰

的原因,票号兴亡的过程,晋商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以及晋商与政治、文化、民俗等相关问题的

关系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今后应全面突破“就晋商言晋商”的视野局限,关注“晋商

与社会变迁”这一历史性课题,进一步挖掘晋商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晋商;晋商研究;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K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3)02-072-05

晋商是中国明清时代的重要商帮之一,由于其资本实力雄厚,活动区域广阔,活跃时间久长而雄踞群帮之首饮誉海内外。特别是晋商首创票号,开近代银行之先河,在中国近代经济长河中的辉煌业绩更令人刮目。因此,研究晋商,对于揭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丰富内涵,总结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意义重大。下面主要就近二十多年来有关晋商研究的情况作一简要评述,以期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就对晋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对票号尤为关注,出版有陈其田的《山西票庄考略》(华世出版社,民国26年)、卫聚贤的《山西票号史》(说文社,民国32年)等专著,还发表了一些有关山西票号的调查资料和研究论文,如《山西票庄盛衰之调查》(《中外经济周刊》,119号,民国14年)、《山西票庄在今昔经济之地位》(《钱业日报》15卷7号,民国24年)、《记山西票号》(《上海银行周报》78号)、《山西票庄之今昔》(《民族》第4卷第3期,民国25年)等等。这一时期,日本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山西票号的调查资料和论文发表。所有这些对晋商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都表明了学者们对晋商及其票号的关注和重视,但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或过于简略,或局限于资料排列,没有能深入探究晋商票号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晋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山西文史资料》自1959年10月创刊至1966年“文革”前,先后发表晋商史料多篇,如《祁县乔家在包头的复字号》、《晋中第一家票号———平遥日升昌》、《介休侯家和蔚字号》、《太谷曹家商业资本兴衰记》等。与此同时,山西财经

学院财政金融系组织了《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在全国范围内搜集资料,以补山西票号史料之不足。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努力,编写出六七十万字书稿并交中华书局审阅付印。但随之而起的“文革”风暴,使国内晋商研究销声匿迹,《山西票号史料》也未能如期面世。

“文革”阴霾散去后,中断的晋商研究重又回到学者案前。1979年,山西财经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联合,重新开始了《山西票号史料》的编纂工作。几经作者辛勤搜罗,细心审辨,《山西票号史料》终于在1990年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2年又出版了《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同时,研究晋商的专著、资料和论文也交相问世,形成了80年代国内晋商研究的热潮。如田际康、刘存善的专著《山西商人的生财之道》(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张正明、薛慧林主编的《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论文主要有郝建贵的《值得研究借鉴的山西票号》、《谈谈山西票号的经济资料问题》、张正明的《禁榷制度与河东池盐业》、孔祥毅的《近代史上的山西商人与商业资本》等等。与此同时,国外特别是日本学术界对晋商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作了系列研究,其成绩主要有寺田隆信的专著《山西商人研究———明代的商人和商业资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译本),论文有《清代的山西商人》(《史林》60卷1期,1977年)、《山西商人发展的原因》(张正明等译,《晋阳学刊》1983年2期)、《苏州的全晋会馆》(《史泉》第24辑1991年),资料汇编有滨下武志等的《山西票号资料集·书简》(《东洋学文献丛库》第60辑)等等。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一道共同推动了晋商研究的深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晋商研究在国内再度升温,尤其在山西,形成持续的晋商研究热风。1992年2月,山西省文史研究馆组织召开了“晋商文化研究座谈会”,《文史研究》杂志连发三期“晋商文化研究专号”。第二年,晋商文化研究会在太原成立,同年8月,晋商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和太原市工商银行共同筹备召开了“晋商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海外学者及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四川、山西的专家学者共同与会,交流研讨,予晋商研究以有力推动。这期间,专门的晋商研究新作竞相亮采,主要有葛贤慧、张正明的《明清山西商人研究》(香港欧亚经济出版社,1992年),史若民的《票商兴衰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年),张正明的《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张巩德的《山西票号综览》(新华出版社,1996年),葛贤慧的《商路漫漫五百年———晋商与传统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刘文峰的《山陕商人与梆子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张正明的《晋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1998年),张正明、邓泉的《平遥票号商》(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年),董继武、景占魁的《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刘建生等的《晋商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其它的论著也兼及晋商研究,如刘建生的《山西经济史》,渠绍淼、庞义才的《山西外贸志》,郝建贵等的《山西金融志》等。除此之外,大量的晋商研究和史料如潮而涌,如李希曾主编的《晋商史料与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穆雯英主编的《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史若民等编著的《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此外,山西各地文史资料相继编辑成册,对晋商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和考证。随着平遥县城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和以祁、太、平为中心的山西民宅大院的风采再现,对晋商的关注和研究也必将与时俱进。

从上述晋商研究概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晋商研究已为各界学人所关注,研究成果蔚为大

观。综观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着意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探析晋商崛起、发展至衰败的原由。张正明在其专著《晋商兴衰史》中对明清晋商的兴起作了这样几点归纳:第一,明政府为北边各镇筹集军饷而推行开中制,为晋商兴起提供了契机;第二,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流要冲,是晋商兴起的地理条件;第三,明代山西盐铁等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为晋商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第四,明代晋省南部地狭人稠,是晋人外出经商谋生的重要原因;第五,晋人勤俭、礼让、诚信的民风是晋商兴起的人文因素。黄鉴晖也撰文论述了晋商兴起的原因,他认为,晋商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山西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如盐铁业、丝棉织品生产业、烟草业的发展,为山西商人贩卖外出、开铺设店提供了条件。渠绍淼在其《晋商兴盛溯源》中对晋商兴起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他特别强调了晋商艰苦创业、崇尚信誉、捕捉商机、严于管理、商帮团结、应变图存的主观因素对晋商兴起的重要作用。关于晋商衰败的原因,张正明认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政府的腐败和内乱外患,封建政府肆意压榨,近代交通发展引起的贸易线路的改变诸方面是造成晋商衰落的客观因素;晋商依附于清廷,“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是其衰落的主观因素。刘建生认为,晋商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也是造成其破落的原因之一。王明星论及晋商衰败原因时总结了三点:一是山西商人后期没有大规模投资于新式产业;二是平祁太三帮票号的中心没有随全国金融经济中心南移上海;三是培养人才失误。总之,晋商没能超越自身而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导致了自身的衰败。

2.研究了山西票号兴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史若民在其专著《票号兴衰史》中对山西票号的兴起、发展直至衰败的历史过程作了清晰的梳理,对山西票号的业务情况、组织制度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释和肯定。他通过对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考察,结合建国以来整理的相关文献和新发现的清初会票实物,说明了山西票号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他认为山西票号一直承担着本应由近代银行承担的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应视之为中国经济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银行,而非封建高利贷金融组织。作者还特别肯定了票号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肯定了票号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提供了管理经验。黄鉴晖的《山西票号史》对山西票号的发展过程作了明确的时间划分,对山西票号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经营状况、盛衰原因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董继武、景占魁等在其《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一书中论述了票号在金融上的创新举措,如股份制、两权分离制、风险防范意识等,肯定了山西票号在中国近代财政金融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垄断了国内汇兑和存放款业务;二是支持了中央政府的军政费用;三是起到了国家金库和银行的职能。张正明、邓泉的《平遥票号商》专门对平遥票号作了详细的研究,其中述及平遥二十二个票号的兴衰之路。

3.探讨晋商的经营理念和伦理价值观念,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晋商的深刻影响。葛贤慧在其《商路漫漫五百年———晋商与传统文化》一书中指出,山西商人的根扎在山西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山西商人依靠黄土文化赋予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诚信笃实、刚健有为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创业进取之路。重商与重文并行,家法与商规齐备,形成了晋商秩序井然的管理机制;以义求利,取信于人,培育了廉商诚贾的晋商形象;讲究协作,以人为本,用人唯贤,成就了晋商数百年的辉煌。张正明在其《晋商与经营文化》一书中对晋商的气质与商术作了探究。他指出,晋商以义制利,儒贾相通,经商爱国,谋略竞争,修身正己,是其经营价值观的内

涵;敬业精神,进取精神,群体精神是其经营精神之精髓;兴创家业,信奉神灵,积德行善是其精神追求。对晋商的经营管理,张正明总结道:审时度势,灵活机动,薄利多销,慎重对待同行,重视商业信息,善待顾主,注重商业宣传艺术是晋商独特的经营术;节俭、诚信、坚忍、谦和、稳健是晋商良好的经营作风;经理负责制、学徒制、人身顶股制、号规制和账簿制共同构成了晋商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

4.对晋商与地方政治、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张正明在其《晋商与经营文化》中对晋商与政治的关系作了分析,他指出,晋商以其财力结营仕宦影响政治政策的制定,而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总能得到晋商的财力支持。刘建生等在其《晋商研究》中对晋商与政府结合的经济动因作了探讨。认为晋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无法取得独立合法的法人地位,是其结托政府和官吏的基本原因;特定的产权制度,使商人对特定产业的经营权需借助政府才能获得,同时,节约交易成本,需借助政府关系才能顺利实现,这是晋商结托政府的经济动因;特殊的合约锁定关系,使官商互利互惠,是官商结合的纽带。通过与政府结合,晋商在实现预期理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自己的衰败埋下祸根,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经济绩效逐渐递减;二是交易成本不断增加;三是风险逐步递增。对于晋商与戏剧文化的关系,刘文峰在其《山陕商人与梆子戏》一书中指出,晋商对中路梆子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经济支持,而且有的还亲自参与对梆子戏的艺术实践和改良,促进了中路梆子的繁荣发展;同时,梆子戏也反映和丰富了商人生活,表达了商人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晋商与戏剧互相推动,共同繁荣。寒声在其《晋商在晋剧形成中的历史功绩》一文中指出,在晋剧形成的漫长过程中,晋商不仅作其经济后盾,而且在社会声望的支持与戏班经营管理、后继人才培养,直至声腔艺术改革创新方面,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5.对晋商在全国各地的会馆及会馆文化作了研究。张正明在其《晋商与经营文化》一书中探讨了晋商会馆的产生发展过程,指出晋商会馆是随着晋商经商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会馆在各地的增多,更表现在会馆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和会馆管理制度的完善上。张正明探讨了晋商会馆的功能和作用,他指出,晋商会馆具有联络乡谊,会聚公议,维护同行利益,馆内设市,祭祀神灵,聚岁庆典,帮助同乡的功能;晋商会馆体现和传播了地域文化,推动了商人在交流中走向融合。刘建生认为,晋商会馆通过联乡情、笃乡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方便仕商、办理善举等活动,使晋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此外,许多学者还对晋商家族与个人的历史、晋商的边贸情况、商规号规等问题作了研究。

以上研究既论述晋商物质层面的问题,也兼及精神方面的内涵;既有宏观概论,也有阐微索隐。总之晋商研究日盛,氛围正浓,局面殊为可喜。

综观晋商研究,尽管成绩斐然,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就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对晋商本身的研究上,即就晋商言晋商,显示出研究视野的局限性。同时研究中雷同现象、人云亦云、就地徘徊情况严重,缺乏高屋建瓴的透视和剖析,宏观上的审视和把握仍显薄弱。事实上,晋商作为一个称雄数百年的商帮,必然与其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晋商与社会变迁”当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因此,对晋商的

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对晋商本身的关注和剖析上,还应把晋商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以晋商为社会坐标中心,在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空间中探寻它对周围社会经济生活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理清晋商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张正明关于“晋商与经营文化”的研究已涉及到这一问题,但研究还有待深入。同时,以晋商为研究范本,可以认识商业资本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解读商业资本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可以说,这涉及到区域史与整体史的关系。区域是整体的细胞,只有深入研究区域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史。因此,把握区域与整体的关系,透过区域的窗口,去审视整体的社会,也是晋商研究者应该填补的空白。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还是采用传统史料学派的实证方法,从史料中发现历史,解构历史,再现历史。如对票号的研究,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史志资料和票号史料中钩沉掘隐,以理清票号产生的来龙去脉,了解票号的业务情况,再现票号的盛衰历史。这种研究方法无疑仍是未来研究晋商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近来,有学者开始认识到应该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多角度审视晋商,如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心理学、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晋商及其相关问题,因为晋商作为一个足迹遍天下的商帮,已成为经济学和历史学共同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晋商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故而研究晋商,需要借助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对这些方法进行科际整合的基础上,多层面地剖析晋商及其相关问题。如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晋商的经营类别、商号数量、从业人员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解读商人心理及商人影响下的民众心理;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作实地调查,以补充文字资料之不足等等。目前,此方法的运用还是空白,即使偶有涉及,也基本上是简单模仿,仅当作一种操作技能,机械地照搬,生硬地套用,缺乏对其内涵的真正领会,故而在研究中不能够得心应手,无法洞穿研究对象的真正内涵。事实上,各种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需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而有所选择,同时,必须依托于传统的史学方法,在坚持传统史料学派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鉴西方的经济理论、史学理论,融会贯通,才能推动晋商研究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晋商研究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的缺乏,给晋商研究以很大的限制。而国外,尤其是日本保存有晋商的相关史料,同时又有区别于国内晋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所以,应加强交流,共同促进晋商研究向纵深发展。总之,晋商研究在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拓展,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提升晋商研究的内涵,使晋商研究真正能给现实以有益的启示。在方法上,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避免孤立的、封闭的研究,要走向田野,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晋商研究像历史上的晋商一样,令人瞩目,给人启迪。

A Commentary on the Studies in S hanxi Merchant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IN Jun-ling

(T aiyuan Normal College,Taiyuan,Shanxi03001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 r reviewed the study in Shanxi merchants o f M ing and Qing dy nasties and summarized it,then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problems ex is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Key words:Shanxi M erchant;Study of Shanxi M erchant;Social changes

史达祖——《龙吟曲》

史达祖——《龙吟曲》 【年代】:宋【作者】:史达祖——《龙吟曲》【内容】陪节欲行,留别社友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 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 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 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 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 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鉴赏】:词题有陪节欲行之语,《绝妙好词笺》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 词中有断肠秋早句,据此推断成行时间在初秋。 查《金史。 章宗纪》,每年九月朔日为金章宗完颜璟生辰,称为天寿节,南宋例于六月遣使往贺;《金史。 交聘表》记在八月,则为宋使抵达燕京之期。 盖六月派遣,七月初启程。 史达祖得以随同前往,应在他为韩侂胄堂吏时。 韩侂胄于宁宗庆元元年(1195)执政,至开禧二年(1206)北伐(此年宋金交兵,不遣使),这十一年中间,派遣史达祖随行使金都有可能。

《四库全书总目。 梅溪词提要》谓必李壁使金之时(按为开禧元年事),侂胄遣之随行觇国(侦察金人动静),此说可备参考。 这首词是作者即将离开临安时,为诗社社友赠别而作。 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写他平素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二是写他出发时的心情,从中多少反映了他感叹中原未复的忧国忧民之情。 词的上阕写其第一方面的内容,共分三层意思。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是第一层,写他平日仰慕高人逸士的隐逸和狂放情趣。 他把自己称为修道、学道的道人,身穿越布单衣而爱作孙登、阮籍一类高士隐者的狂啸长吟。 这正是南宋一般文人大都具备的形象。 有时以下六句则写他的另一种生活情致:自己经常陪伴着贵族子弟,过着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喝住明月不令落)的豪奢生活。 但是以上两层还只是表面文章;就其骨子里而言,则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于神州未复的深沉遗憾和感叹。 此处用了慵登眺,其实是正话反说;其正说即是不敢登眺。 词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承着上阕的末句,词情展开了新的曲折: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自己平时连登楼北望都不愿做,这次却要甘冒风沙去作万里之行!这里,他插以敢辞劳一个短语,表达了公务在身、不得

新词语研究

学号 1212080213 科研论文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2006—2010年新词语研究 院系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对外汉语 学生姓名:茹长淑 指导老师:李会新

新词语研究 内容摘要: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新借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语。新词语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它都会随着社会现象以及新生事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这不仅表现为词汇对社会的依附作用,更表现了词汇对客观环境的应变能力。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界定,构成方式,特征以及新词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里等角度来阐释一下新词语,以期更加深入全面的反映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征。 关键词:新词语;特征;词性;构成方式;社会文化;民族心理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词大量涌现,但汉语并没有变坏。新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状况,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科技进步的速度。研究和记录新词语不仅对语言学界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对我国的新生活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摘录最近五年出现的新词语系统分析一下。 ⒈新词语的界定及范围 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新借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语。这里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起作用,其中“新创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 1.1新词语的基本特征 ⑴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新创造的但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新的词或短语。 ⑵是否具有新鲜感,新词语的个性就是新鲜性。 ⑶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是否新,如为表示新事物或新概念而创造的词。 ⑷词典是否收录,所谓新词新义是指现有的语义词典未收录的词目或义项。 1.2新词语的范围 新词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新词形,也应该包括旧词形所包括的新意义。新词语一般指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和新义,固有词语赋新义新用法,虽然没有增加汉语词汇量,但是却使词汇的质上发生了变异,其价值并不亚于新创造的词语。 1.3 广义与狭义的区分 对于新词语的界定需要站在语言的基点上,通过挖掘它们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出来的种种性质来确定,新词语的界定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词语是指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和新义。而狭义的新词语是指进入民族共同语、的具有稳定性、规范性,能准确地表达新思想或新概念的词语。 2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2.1新事物需要得到及时的反应和表现 新词语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它都会随着社会现象以及新生事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这不仅表现为词汇对社会的依附作用,更表现了词汇对客观环境的应变能力。 2.2趋时求新、表露个性的社会心态需要得到及时的体现和满足 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刻有明显的社会心态的印记,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刺激了人们的求新心态,人们再也不愿意囿于旧有的程序中了。反映在词汇是人们不愿意使用一些用久了、用烂了的词汇了,而喜欢别出心裁的构造出一些“人无我有”的新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3新词语词性的分布

新书通报(2011年第4期)2011

新书通报(2011年第4期)2011.8.28 题名责任者出版者索书号《文学论文索引》全编.上中下刘修业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Z89/9 《云南文史丛刊》目录汇编.1985-20云南文史研究馆编云南省文史研究会Z87/14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陈佳贵,李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F123.2/17 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科学文献D668/14(2011) 2011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中国社科院预测科学研科学出版社F123.2/16 安徽三大家族与近代中国实业研究施立业,李良玉主编合肥工业大学F429.54/1 宝树园文存.六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C53/146 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张海惠主编中华书局K207.8/4 辩论“中国模式”丁学良著社会科学文献D616/12 博弈与妥协:晚清预备立宪评论周叶中,江国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D921.02/4 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主编中国政法大学D091/6 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主编中国政法大学D521-61/1 城乡福利一体化:探索与实践都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D632.1/9 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美)阿兰·B.阿尔清华大学出版G206.2/7 传统与现代之间韦政通著中华书局B2-53/10 创新、模仿、知识产权和全球经济增长庄子银著武汉大学出版F062.4/7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著中华书局B234.52/1 从工具选择到价值认同:民国立宪评论周叶中,江国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D921.02/2 当代农村社会建设研究:基于安徽的调查与思宋蓓主编安徽人民出版F327.54/8 滇考校注云南省参事室,云南省云南民族出版K297.4/5 滇考校注云南省参事室,云南省云南民族出版K297.4/5 滇诗丛录简编王运生编选、注释云南民族出版I222.7/22 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鲁苓著社会科学文献H087/1 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治理(美)安瓦.沙主编清华大学出版D501/11 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瑞典)亚历山大.佩武汉大学出版D90/45 焚书;续焚书(明)李贽著中华书局B248.914/1 顾颉刚读书笔记.十七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G792/2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十二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K220.7-53/2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王学典,李梅,孙延杰中华书局K825.81/16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二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K892-53/1 顾颉刚日记.十二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K825.81/15 国计学:修订版程碧波著社会科学文献F0/40 汉语的历史探讨:庆祝杨耐思先生八十寿诞学龙庄伟,曹广顺,张玉中华书局H1-53/6

新词发现综述

新词发现综述 廖先桃 摘要:中文自动分词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而随着新词的不断出现,它使中文分词结果中出现过多的“散串”,影响了分词的准确率。因此,新词识别已经成为中文自动分词的一个难点和瓶颈问题。本文从新词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新词发现的技术及发展。 关键词:新词发现 中文分词 1 引言 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由于中文自身的特点,它不像英文那样在词与词之间有空格间隔,因此,中文自动分词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词语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涌现。据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曾做的一个保守统计,中国自改革开放的20年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1][2]。新词的出现,使得自动分词结果中出现过多的“散串”,从而影响了分词的准确率。最近的研究还显示,60%的分词错误是由新词导致的[20]。因此,有效地识别新词,将为观察研究分析语言现象的动态变化、规范语言文字以及提高中文自动分词的总体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新词的概念 目前,在中文分词领域出现了新词(New Words)和未登录词(Unknown Words)两种概念。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对未登录词和新词加以区别,认为它们是一样的[12][13]。通常,未登录词被定义为未在词典中出现的词[3][4][5]。(Chen,1997)通过对一个规模为300万词汇的语料统计,将未登录词分为五种类别,包括 (a) 缩略词(abbreviation),如“中油”、“日韩”; (b) 专有名词(Proper names),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如“张三”、“北京”、“微软”; (c) 派生词(derived words),主要指含有后缀词素的词,如“电脑化”; (d) 复合词(compounds),由动词或名词等组合而成,如“获允”、“搜寻法”、“电脑桌”; (e) 数字类复合词(numeric type compounds),即组成成分中含有数字,包括时间、日期、电话号码、地址、数字等,如“2005年”、“三千”。 新词虽然也是未在词典中出现的词,属于未登录词,但它和未登录词还是不同的。(周,et al.,2004)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把握新词的定义,(1)从词典参照的角度来说,新词语是指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具有基本词汇所没有的新形式、新意义或新用法的词语[6]。即鉴定新词语的参照系是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词形、词义和词语的用法。(2)从时间参照角度来说,新词语是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内或自某一时间点以来所首次出现的具有新词形、新词义或者新用法的词汇[7]。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汉语中的新词语按照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6]: (1) 命名实体:包括人名、地名、商品名、公司字号、机构名等; (2) 缩略语:如“非典”、“计生委”等; (3) 方言词:如“靓”、“埋单”等; (4) 新造词:如“伊妹儿”、“美眉”等;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 二十年》(一) (八)农业经营方式、结构、规模与城乡关系问题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而且我国农民人口在世界农民人口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局面。29]因此,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新中国农业经济史方面的论着较多。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已出版了《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的林业》、《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当代中国的畜牧业》等书。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合编了《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林业部编辑了《全国林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渔业统计四十年》于1991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陈守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全国性的新中国农业史专着:林毅夫撰写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出版)获1993年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王耕今、张宣三主编的《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则研究分析了1949年至1989年的农业积累问题。陆学艺主编的《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记实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典型资料。陈吉元等编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

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区域农村经济研究方面近年出版了:山东省农科院编写的《山东农业发展历程与新趋势》(山东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洪惠良等编写的《绍兴农业发展史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江苏省农村厅编写的《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河北省农调队编写的《河北农村四十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书。在论文中,陆学艺的《四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第2期),顾海《四十年来我国粮棉油猪生产增长规律的实证研究》(载《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张森福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政策》(载《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7期),翟振武的《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1949-1979)》(载《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邢建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历史分析》(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3期)等均是通过纵观新中国数十年农业历史阐述某一方面观点的文章。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大量成果集中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余年。其中焦点集中于研究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以及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其中的诸多观点虽然不是针锋相对的,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差异很大。关于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问题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及农业政策等等诸多方面。杜润生的《中国农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6540022.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一、1978年以来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要求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借鉴和比较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纵观近现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无一不对经济史有浓厚的举和扎实的功底。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史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建立在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以严中平先生为代表的,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已经从科研单位到高校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硕果累累的专业队伍。相对而言,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 义经济史的研究,则起步迟缓,力量薄弱得多。除了“文革”以前寥若晨星的 个别著作以外,由国家予以关注、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始于七十年代中叶以后。当时国务院采纳了于光远等同志的建议,由齐燕铭同志直接领导,在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筹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由赵效民同志负责。这就是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此后,在十余年的时间中, 与财政部合作,开展了对新中国的前身——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的研究。 抢救了一批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一批学术资料书籍和学术专著。其中专著如《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等。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大量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丁?八十年代中叶以后,其中主要成果有:较早出版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陆续出版的马洪、邓力群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各个经济部门卷,中国土地改革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农业合作化史等经济史专题著作;较为详尽的有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84);下限至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孙健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杨坚白等撰写的专著《新中国经济的变迁和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建国以来至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及其得失,得到经济学界的好评。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薄一波撰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虽然不是经济史专著,但是对经济史的许多重耍问题作了研究阐述,对经济史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部门经济史专著也不乏真知灼见,如汪海波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商业经济研究所的《新中国商业史稿》、左春台等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赵梦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49?1991》、曹尔玢等的《新中国投资史纲》、夏泰生、李震的《中国投资简史》、庄启东等的《新中国工资史稿》、叶善蓬

史达祖《夜合花》全词翻译赏析

史达祖《夜合花》全词翻译赏析 夜合花 史达祖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翻郎。经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注释】 ①蝶梦:梦境。 ②潘郎:指晋潘岳。岳少时美容止,故称。潘岳字安仁,晋中牟人。美姿容,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交。《晋书》有传。南朝陈徐陵《洛阳道》诗之一:"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宋史达祖《夜行船》词:"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明叶宪祖《夭桃纨扇》第一折:"河阳城里斗丰神﹐好映潘郎彩色新。"宁太一《秋兴四叠韵》之二:"潘郎老去情丝减﹐谁与重栽一县花?"后亦以代指貌美的情郎。 ③徐妆:半面妆。《南史梁元帝徐妃传》载:“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典故:徐氏,徐昭佩(?—554年),东海郯县(今山东省剡城北)人,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孙权姑母孙女,其先嫁同郡陆尚为妻。陆尚卒后,徐氏因貌美出众,姿色艳丽,被孙权选入后宫,不久便成为孙权的宠妃。孙权因徐氏是姑母的孙女,又是屡立战功的徐琨之女,鉴于这几层关

系,孙权曾要谢夫人让位,准备让徐氏为正妃,但谢夫人坚决不让。这样孙权便与谢夫人关系破裂。之后,孙权又爱上了步氏,对徐氏开始冷落。徐氏非常嫉妒,后被孙权打入冷宫。 由于梁元帝是独眼,一次临幸时,徐妃只作“半面妆”(半面梳妆,半面未妆),知道她是有意嘲笑自己,盛怒之下,指袖而去,一连几年不再理睬徐氏。这就是“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李商隐《南朝》诗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之句,后世以“妆半”来称赞其美貌。 ④芳机瑞锦:指织机织出龙凤彩绵。 ⑤疏狂:张狂、任意姿情。 ⑥花房:闺房。 【译文】 浓密的柳阴遮住了黄鹂的倩影,也听不到它的歌唱。蝴蝶翻飞于鲜花上,不知是庄周还是蝴蝶令人迷惘。我知道自己的两鬓已白,就像当年的潘郎。我没有用罗衫遮掩面庞,只是把眼泪偷偷掩藏。回忆往事,飞逝的时光令我畏惧。早春再回人间,我偷偷地看一看那落着细雨的池塘,不由得暗自神伤,只见一朵梅花正绽开一半,含情脉脉,宛如徐妃的半面粉妆。微风丝雨撩起寸寸柔肠,你曾为我曼声歌唱,更牵惹我的惆怅。在歌宴旁惹起愁恨,在花烛下萦绕馨香。华丽的织机织出龙凤采锦,却为何没有织上鸳鸯?我独自酒醉,月光依墙闪亮。想当初,谁敢放荡轻狂?如今只能在这漫漫的长夜中,各自守着空房,独自思量。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关于一条材料的标点理解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 210093) 明代隆庆年间,徽商黄汴撰有5天下水陆路程6一书,初刊于隆庆四年。1993年,5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第82题名5水陆路程便览6收在子部#丛书类。1992年9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正泰先生的校注本。卷七有一段文字,杨校注本标点为/御史朱昌,端州府人,嘉 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0。 1对此标点,人们多无异议,并进而理解为苏州等府不征门摊税,因而促进了该地商品流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如陈学文先生在其5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6o第19页称,/税收在正史中虽有记载,但对苏州的不收门摊税则缺记,苏州商业、城市的繁荣与此关系甚大。据壮游子5水陆路程6记:-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可见苏州的兴盛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收门摊税则是一大因素也。0在第46页称,5士商要览6/也介绍了苏州之所以繁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5士商要览6记:-门摊客货不税,于是商货益聚于苏州。.在5水陆路程6卷七更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苏州。.0在第110页主张:/顺便说一下,过去学者研究苏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是由于丝织业发展与丝绸商品贸易所推动的,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与苏州不收门摊商税很有关系,-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0在第161)162页介绍5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6时说:/苏州几乎是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其所以经济特别繁荣,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门摊不收税。卷下第四十三条:-朱昌瑞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准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0在第192页介绍5士商要览6时说:/该书有一条资料很有意思,不经意地却传达出明代苏州为什么这么繁荣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未引人注意,说明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负面效应甚大。第十条5杭州府由苏州至扬州府水路6中写到:-江南苏松常镇嘉湖等府,皆系门摊客货不税,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云云.。,,0 不独陈先生据此理解为嘉靖七年后苏州等府不再征收门摊税,反复强调,而且台湾中兴大学罗丽馨教授也在其5十六十七世纪手工业的生产发展6一书?中作如是理解,但又无法理解当时的征税现实,故称:/5天下水陆路程6一书载:御史朱昌,端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 # 149#1o?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黄汴撰、杨正泰校注:5天下水陆路程6,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古倾向】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柳开、田锡、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而此前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肪、徐铉及其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西昆”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西昆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都能诗,唯黄庭坚能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苏轼并称苏、黄,对宋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以其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作诗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其诗被称为“山谷体”。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诗风瘦硬,被称为“后山体”,是典型的宋诗。 【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 三宗之一。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 陈师道的影响,南渡之后取法杜诗,突 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 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被称为简 斋体。 【江西诗派】指宋朝时影响最大的一个 诗歌流派。黄庭坚在世时,其周围和身 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 格的诗人群,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 一说。黄庭坚去世后,吕本中作《江西 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所创作的 诗歌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一改以往宋 诗瘦硬生涩的旧格,以师法自然的白描 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 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成为南 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朱熹生平】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家, 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 《诗集传》、《朱文公文集》、《韩文考异》 等。 【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诗坛的四位诗 人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由于他 们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诗风极为 相近,又都是永嘉人,故被视为同一诗 派,称“永嘉四灵”。四灵作诗以唐诗 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体,诗风清苦 冷僻、局度狭小。 【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 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的 《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人大都是一 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官场失意的小吏, 流落于江湖之中,在相互酬唱间自然形 成一种相近的诗风。后人以《江湖集》 内诗气味皆相似而称之为江湖派。江湖 派诗人多效四灵体和晚唐体。代表人物 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沧浪诗话》】是宋代理论性最强、影 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专著。他以禅喻诗, 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黄 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 这对宋以后诗歌创作宗唐之风气的形 成,以及历时持久的唐宋诗风之争,影 响很大。 【清雅词派】【史达祖】《梅溪词》 【周密】《草窗词》【王沂孙】《碧山乐 府》【张炎】《山中白云词》、《词源》 咏物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 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造语清俊 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一种特殊的风 格。 与吴文英《梦窗词》旨趣相近,在当时 并称“二窗”。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 情别绪为多,而且往往融入黍离之悲, 颇多沉咽凄楚之音。 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因物起兴,触 景生情,感时伤世,但含蓄蕴藉,寓骚 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 提出“清空”“骚雅”之说,推举姜夔 词风。张炎是宋词的结束者,以后便是 新兴散曲的时代了。他根据自己的创作 实践,于理论上总结了宋词、尤其是南 宋清雅词派的创作经验。 “元诗四家”的作家都是元大德、延佑 年间才活跃于文坛的,因有文才而被选 入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子羡慕的著名 人物而称誉诗坛。 虞集:在元中期文坛名声最大,擅长诗 文,又是当时膺服程朱理学的道学家。 杨载:作诗非常重视诗法,著有《诗法 家数》。 范椁:曾编集唐人诗作为写诗的格式。 揭傒斯:从现存作品看,其诗歌内容在 四家里最丰富,风格也比较多样。 【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 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延相、徐 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七子中,康海、 王九思的主要成就在散曲和戏曲;徐祯 卿能诗,议论比较稳重;边贡、王延相 创作和理论均无特色。七子提出的文学 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 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 “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 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 门径。但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

2010年至2014哈萨克语新词语研究

2010 年至2014 哈萨克语新词语研究 摘要】文章从新词语的定义规范、新词词典编纂、 研究价值等方面对2010 年至2014年哈萨克语新词语进行研 究。 关键词】新词语的定义及规范;研究价值、哈萨克语新词语 的定义及如何规范的问题 新词语一词概念存在异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 文字工作委员会、民族语言名词术语规范审定委员会编的 汉哈规范名词术语词典》一文,指出新词语是一个最近创造的词语,它代表新的概念,表述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是一个旧词语的新含义,也即包括词汇性新词和语义性新词;木拉提?苏丹提出了关于哈语(哈萨克语)的简称名词术语规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应用的一些方法、如一词多译、一词多用、使用歧义词等方法,这些造词的方法会导致新词的乱用 等情况。对这些方法作者提出了一些积极修正的建议和希 望。2010年至2014年,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分别召开了蒙 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 个语种的“少数民族新词术语统一规范”翻译专家工作会议,从此以后每年都召开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 个语种的“少数民族新词术语统一规范”翻译专家工作会议,会议对近几年来收集整理的新词术语进行研讨和审定,听取与会专家、学者对新词语规范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翻译业务交流。 、哈萨克语新词语词典的编纂 木拉提?苏里堂主编的《汉哈规范名词术语词典》一文,

指出了哈语每年大约有400 个新词出现;2010 年以后每年大约出现500 个,2013 年以后每年大约有300 到350 个;新词语的大量出现,要在规范词典中把它们全部收入,这是不现实的。因此,编写各种新词词典便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新词词典是一种描写型断代语言的词典,这种新词语词典的描写型特点也在2002 年出版的《现代哈语》中得到体现。该词典因收录了“ optjkaliq tal??q ”、(光纤)“ alt?n kun jn?enerjasi”(金太阳工程)、“ ?mbebap kart??ka” (一-通)、 “y? Dlik basw ”(3D 打印)“ qala araliq temir ?ol ”、(城铁) “arna qobdji ”(机顶盒)、“ kilt 门卡)等反映科kart??ka ” 技技术发展的新词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影响。《语言与翻译》 2013 年5 月15 日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新词语规范审定委员会表示“ y? Dlik basw ”(3D 打印)等应收入词典》为题,明确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态度:词典收录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现象的词语是为了提供研究和阅读、应用的参考,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哈萨克语词汇也在丰富的正能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一、1978年以来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发生 了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要求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不唯上、不唯书, 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借鉴和比较国际上 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研究是经济 学研究的基础。纵观近现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无一不对经济史有浓厚的举和扎 实的功底。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史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建立在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经济 史研究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以严中平先生为代表的,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 中国近代经济史已经从科研单位到高校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硕果累累的专业队伍。相对而言,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 义经济史的研究,则起步迟缓,力量薄弱得多。除了“文革”以前寥若晨星的 个别著作以外,由国家予以关注、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始于七十年代中叶以后。 当时国务院采纳了于光远等同志的建议,由齐燕铭同志直接领导,在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筹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由赵效民同志负责。这就是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此后,在十余年的时间中, 与财政部合作,开展了对新中国的前身――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的研究。抢救了一批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一批学术资料书籍和学术专著。其中专著如《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等。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大量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叶 以后,其中主要成果有:较早出版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社会主 义经济简史》,陆续出版的马洪、邓力群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各个经济部 门卷,中国土地改革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农业合作化史 等经济史专题著作;较为详尽的有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经济史》(1949~1984);下限至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孙健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杨坚白等撰写的专著《新中国经济的变迁和 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建国以来至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及其得失,得到经济学界的好评。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薄一波撰写的《若干 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虽然不是经济史专著,但是对经济史的许多重要问题 作了研究阐述,对经济史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部门经济史 专著也不乏真知灼见,如汪海波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商业经济研究所的《新中国商业史稿》、左春台等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赵梦涵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49~1991》、曹尔?d等的《新中国投资史纲》、夏泰生、李震的《中国投资简史》、庄启东等的《新中国工资史稿》、叶善蓬 的《新中国价格简史》、李子超的《当代中国价格简史》、董志凯的《跻身国 际市场的艰辛起步》、袁伦渠的《新中国劳动经济史》、路建祥的《新中国信 用合作发展简史》、迟孝先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史》、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编 的《中国社会主义物资管理体制史略》、财政部编的《中国农民负担史》、宫 成喜的《中国财政支援农业简史》等专著也在一个方面填补了新中国经济史的

《夜合花·柳锁莺魂》翻译赏析

《夜合花·柳锁莺魂》翻译赏析 夜合花·柳锁莺魂① 史达祖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②。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③。向锁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④。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注释】 ①夜合花:晁补之创调。 ②潘郎:潘岳。 ③酥:乳酪。 ④徐妆:《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译文】 杨柳未召回黄莺的精魂,春花还属于蝴蝶的幻梦,我已自知愁绪染白了双鬓。春寒尚深,轻衫未着,我先将泪滴偷偷地掩藏起来。回忆往事,心怯光阴飞逝,可春天早已悄悄地在窥看那细雨如酥的池塘了。在我黯然消魂、怅然凝神处,梅花将脸儿绽开了一半,她那徐妃的半面妆却有着无限的情

思。 微风牵动我心中一缕柔情,它曾在她清歌旁惹起我的憾恨,也曾在烛光下与她的香气一起萦绕。姑娘的.机杼能织出有祥瑞图案的锦缎来,为什么就不能织出鸳鸯呢?当初是人带朦胧醉意,月儿挂在墙头,谁又敢漫狂放肆呢?只是尽拣些闲言废话来讲,我们在花房里直到夜深,然后各自细想着这番相会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词通过春愁写相思。上阕写景。柳、花使“莺魂”“锁”而“蝶梦”“翻”,都为“愁”字作铺垫。下阕写相思之苦。柔肠寸寸,全因昔日芳情,而有情人未成眷属,爱心终未向对方表白,只能暗藏心中。全词缠绵、高雅,能使人忆起初恋的清香与苦涩。 【《夜合花·柳锁莺魂》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史达《夜合花·柳锁莺魂》翻译赏析 2.夜合花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3.翻译赏析 4.《约客》的赏析与翻译 5.《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6.古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7.《问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8.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 二十年》 (三)第一五年计划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的夙愿。一百年来数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全国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从产值结构判断。从就业结构及城乡人口结构看仍表现出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并且自八十年代以来与世界现化化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工业化问题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长期的热点。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范畴。它涉及到经济体制、产业结构、阶级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经扼要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然而1957年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对于资源配制作用甚小,加之在政治运动中,又将工业化道路问题与社会制度问题简单等同起来,“以至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长期得不到解决。重工业自我循环的资源配置状况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于在建国以后的30年间,我国在经济落后和国际环境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提出了不同看法。近年来,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作为我国

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其中如刘国光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探索较早的著作。其着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工业化道路问题作了历史分析。该书认为:1953年8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奠定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这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情况的,执行的结果也是好的。”(88页)“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这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著作中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上却没有这样做。‘一五’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年间,基本上走的是以重、轻、农为序的工业化的道路。实际上‘一五’后期,农轻重之间已出现了不协调的苗头……‘二五’以后,除了个别时期外,农、轻、重的关系长期陷于严重的结构性失调”(143页)。林毅夫的《中国的奇迹一一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出了否定的看法:“这一经济战略是在建国以后50年代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所选。作为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从而继扭曲的宏观政策之后,在逻辑上便导致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与当时中国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矛盾,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因此就需要由政府出面,人为压低制率、汇率、能源和材料价

中国古代文学史__名词解释

第三部分宋元文学试题题库 一、名词解释 1.西昆体 2.晚唐体 3.香山派 4.江西诗派 5.豪放派 6.婉约派 7.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 9.四灵诗派 10.江湖诗人 11.散曲 12.词牌 13.科范 14.套数 15.话本 16.入话 17.诗话 18.南戏 19.元末四大南戏 20.元曲四大家 21.套曲 22.《董西厢》 23.《录鬼簿》 24.“张三影” 25.自度曲 二、填空 1.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3.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是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李春风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_________。 9.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悲切。 12.惜春常怕花开早,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1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宋初“香山派”师法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称梅妻鹤子。 18.大小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宋代的__________事件将李清照人生分成两个时期,其词集的名称__________;“词别是一家”是她的《__________》一文中著名的观点。 20.苏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苏门四学士长于词者___________,长于诗者____________。 22.江西诗派“一祖”__________;三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元好问是_______代重要诗人,其以_______形式作诗论批评,题名为________________。 24.元杂剧每一幕称_______,南戏中则称_______;南戏中动作提示语“介”,杂剧为________。 25.元早期杂剧家中本色派的代表是____________,文采派的代表是____________。 26.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______________》,经金代________所作的《诸宫调西厢记》而获重大成功。 27.元末四大南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8.柳永的词集_________,秦观的词集________,周邦彦的词集_________。 29.苏轼的词集,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的词集,_______________。 30.晏殊的词集___________。欧阳修的词集____________。贺铸的词集___________。李清照的词集____________。 31.陆游的诗集______________。杨万里的诗集_____________。范成大的诗集_______________。 32.《明妃曲》的作者______________;《荔枝叹》的作者______________。 33.《后催租行》的作者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作者____________;《论诗绝句》的作者____________。 34.《岳阳楼记》的作者____________;《秋声赋》的作者____________;《六国论》的作者____________。 35.《留侯论》的作者____________;《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