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的主要行为表现有哪些

智力障碍的主要行为表现有哪些
智力障碍的主要行为表现有哪些

智力障碍的主要行为表现有哪些

智力障碍的主要行为体现有哪些?孩子生下来以后从不哭闹,吃吃睡睡,很少给你添麻烦,你不要认为这孩子很“乖”,其实,这孩子可能有智力方面的问题。这种“乖”的体现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缺少爱好,注意力和反响才能较差的原因。及早一定要了解智力障碍的体现及时的为孩子进行医治,那么,智力障碍的主要行为表现有哪些?

智力障碍的表现

1. 很晚才出现微笑。正常婴儿2-3个月会微笑。

2. 视觉功能发育不良,不注意注视周围人和事物,眼神不会跟踪亮光或物体。

3. 对声音或声响缺乏反应。

4. 咀嚼晚,喂养困难,当给固体食物时,易出现吞咽障碍和呕吐。

5. 会走路后两脚依然相互乱撞,到2-3岁仍有这种现象。

6. 正常孩子在3-4个月时,经常躺在床上看自己的双手。但智力低下的孩子在6个月后持续有这样的行为。

7. 正常孩子在6-12个月后,经常将东西放进嘴里,当手的动作比较熟练时,就不再用嘴。但智力发育落后的孩子用嘴的动作持续到很晚,有时到2-3岁还把玩具放进嘴里。

8. 正常孩子在15-16个月后就不再把东西随地乱丢,而发育迟缓的孩子持续的时间要长。

9. 正常孩子在1岁时停止淌口水,有缺陷的孩子持续时间要长。

10. 在清醒时,智力低下孩子有磨牙动作,而正常孩子没有。

11. 智力低下的孩子有时需要反复或持续刺激后才引起啼哭,哭时经常发出喉音,有时哭声尖锐或尖叫,有时哭声无力。正常孩子的哭声常有音调变化。

12. 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或兴趣短暂、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是智力低下儿童的重要特点。

13. 智力低下儿童多表现为多睡和无目的地多动。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绪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责任感等产生晚、发展慢。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情感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性联系狭窄、不深刻的缘故,常常变换迅速,很不稳定。但有时候又表现为情绪情感的固着现象,行为刻板,缺乏应变能力。 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较常人要多,他们逐渐的就会丧失自信,对从事的工作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开始,就觉得无法成功.放弃自己的努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不足。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一般较差,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动作,不会按照比较远的目标去行动。 智力障碍儿童有不可遏止的冲动性。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做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很原始的反应,以冲动的、瞬时的行为来回答。 智力障碍儿童易受暗示和固执。智力障碍儿童在接受别人的影响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况,一方面是易受暗示,另一方面又

是脾气固执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1、感知觉迟钝、缓慢 生活中,只有刺激物十分醒目、鲜明、体积大,并且呈现的时间长,他们才能感觉到,因而单位时间内接受外界信息明显少于正常儿童。 2、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常表现为不能专注听讲。 3、机械记忆力尚可 这是智障儿童最好的心理能力,许多需要思考来学习的内容,他们是靠机械记忆力学下去的。 4、语言能力薄弱 语言问题比较大,80%都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即使有极少数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会说话,但说的也是极简单的句型,内容极为贫乏,往往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5、抽象思维能力极差 智障儿童对抽象概念,如颜色、形状、数等,很难真正学会,往往是靠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来学的,想象力不丰富。如果把他们认识的东西换了个位置,就难以辨认。 6、比较容易兴奋 智障儿童多动、一刻也不停,而且行为无组织;抵制型的儿童退缩、胆小、不合群。这两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中国期刊资讯网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2009-04-1614:52来源:作者:论文库网友评论0条浏览次数194 摘要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身体素质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有的特别容易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表现为少动,或经常萎靡不振。因此,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决不能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音乐康复和音乐审美的价值。本文将就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视听治疗课、律动训练课、综合主题课、生态导向课、自主实践课。这些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与普通音乐课程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特殊音乐教育的康复训练价值,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 关键词智障儿童主要特点音乐课程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过程中,智障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关心地面对这个群体,积极地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典型例证:智残人舟舟的智商仅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水平,甚至不能从一数到十。但他在指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奏《北京喜讯到边塞》、《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音乐才华,赢得了阵阵喝彩。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和积极的矫治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把音乐教改的聚焦点集中在普通音乐教育的时候,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包括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领域,许多老师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或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改变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呼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承担了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对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我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教育价值,以及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探讨。本文将根据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探讨其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智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残疾,定义多种多样,至今没有普遍公认的定义。美国智障协会(AAMR)对智力障碍进行过多次定义,例如2002年的最新定义是:智力障碍是一种以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性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 的和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1。任何国家、种族都有相当数量的智障儿童。 1987年我国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智力残疾下的定义是: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 从以上两条定义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智力障碍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智力低下和适应行为障碍。但是我国的学者认为智力障碍不仅发生在18岁以前,它还可以发生在人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这样的定义就更准确地表述了智力障碍者的特征。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智能迟缓协会(AAMD)的智力残疾(现称为智力障碍)分级标准,按其智商(IQ)及社会适应行为,可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和四级智力残疾(轻度)。根据智障儿童等级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就学形式。例如,轻度智障儿童可以选择随班就学,而中度以上的智障儿童可以选择到特殊教育学校就学或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进行学习。本文主要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为研究对象。 一、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 (一)生理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点是哪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点是哪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的儿童会有差别,有着自己的情感特点。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 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绪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责任感等产生晚、发展慢。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情感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性联系狭窄、不深刻的缘故,常常变换迅速,很不稳定。但有时候又表现为情绪情感的固着现象,行为刻板,缺乏应变能力。 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较常人要多,他们逐渐的就会丧失自信,对从事的工作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开始,就觉得无法成功.放弃自己的努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不足。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一般较差,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动作,不会按照比较远的目标去行动。 智力障碍儿童有不可遏止的冲动性。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做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很原始的反应,以冲动的、瞬时的行为来回答。 智力障碍儿童易受暗示和固执。智力障碍儿童在接受别人的影响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况,一方面是易受暗示,另一方面又是脾气固执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1、感知觉迟钝、缓慢

生活中,只有刺激物十分醒目、鲜明、体积大,并且呈现的时间长,他们才能感觉到,因而单位时间内接受外界信息明显少于正常儿童。 2、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常表现为不能专注听讲。 3、机械记忆力尚可 这是智障儿童最好的心理能力,许多需要思考来学习的内容,他们是靠机械记忆力学下去的。 4、语言能力薄弱 语言问题比较大,80%都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即使有极少数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会说话,但说的也是极简单的句型,内容极为贫乏,往往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5、抽象思维能力极差 智障儿童对抽象概念,如颜色、形状、数等,很难真正学会,往往是靠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来学的,想象力不丰富。如果把他们认识的东西换了个位置,就难以辨认。 6、比较容易兴奋 智障儿童多动、一刻也不停,而且行为无组织;抵制型的儿童退缩、胆小、不合群。这两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 7、意志力差 遇见很小的困难都会哭或者去找老师,他们没有办法独自努力去做有难度的学习,如折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及早期干预的支持依据。此外,本文还概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大纲,包括以父母为主和以家长--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有有密尔瓦基大纲、波特奇计划、母子家庭大纲等。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了家庭的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智力障碍、早期干预 1、前言 “智力障碍”是一个伸缩性的描述性概念,自其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美国智力与发展协会(The America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简称AAIDD)2010年版《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之前[1]。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力功能明显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很是重视,若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鉴别智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和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既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早期干预的依据 2.1生理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发展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而大脑的发育决定着认知的发展。年幼儿童的脑部功能障碍虽然无法单独用药物予以改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表现出更多和更好的功能,这些训练越早进行,其效果越好。另外,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非常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与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2]。 2.2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被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或转变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3]。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的研究运用到儿童早期发展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种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鉴定 早期干预的明确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在特殊教育中主要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迟缓或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教育与支持的过程[4],其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现与鉴别,二是早期教育与训练。现在 [1]转引自: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3]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25.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关于“智力障碍”的有关用语相当多,如早期的“低能”、“呆子”、“白痴”、“笨瓜”、“傻瓜”、“蠢材”等。在特殊教育中,一般采用“弱”、“智能障碍”、“智力残疾”、“智力缺陷”、“智能低下”等术语,这些术语,虽然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被交互使用。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对智力障碍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有差异,如: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弱智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先后进行了九次修订。在1959年之前,以IQ分数为标准,即IQ 低于70为弱智。1959年(第五版)的智力障碍定义,除智商外,增加了适应行为,要求必须同时具有低IQ和适应行为障碍才能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均以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下述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1992年和2002年对智力障碍所作的定义。 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 - 10)中把智力障碍定义为精神发育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致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三)日本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将智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停滞,从而形成智慧能力的低劣,在处理自己身边事物及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显著困难的人。 (四)我国的定义 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修订了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障碍的定义,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之间仍有很多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3)发音、构音迟缓、异常;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一、幼儿依恋的意义 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由依恋感的衍生、发展而迁移创生的。为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依恋感,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依恋的类型及行为特点 Ainsworth与同事(1978)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①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③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回避型依恋与矛盾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三、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传统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影响幼儿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幼儿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因而主张“气质决定论”。随着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及教师的引导等同样影响着幼儿依恋的形成,这就对幼儿进行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 (一)遵循儿童的自身特点是必要前提

04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 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人类行为特征分类

人类行为特征分类 1)安静 halcyon dormant pastoral placid quiescent sedate sedative static stationary tranquil hush reposeful repose serene phlegmatic silent unflappable imperturbable impassive 2)卑鄙 ignoble ribald scurvy shabby sordid base reptilian underhanded turpitude 3)不重要 inconsequential marginal peripheral periphery menial trivial trivia trifle venial paltry negligible auxiliary ancillary subsidiary niggling nugatory peddling trumpery trashy eclipse overshadow nonentity 4)惩罚 castigation castigate chastise chasten condemnation condemn culpable culpability recriminate exoneration exonerate impunity penance penalty 5)陈腐、破旧、无聊、乏味 antediluvian antiquated shibboleth decrepit decrepitude dilapidated dilapidation dowdy tattered shopsoiled conservative reactionary conventionality stereotype clichéplatitude banal banality hackneyed stale threadbare trite commonplace drab drabness dreary menial stodgy stodge insipid tedious tedium humdrum grind drone monotonous prosaic prose 6)胆量大小 audacious audacity daredevil forwardness hardihood temerity bravado dauntless gallant gallantry valiant valorous valor intrepid stouthearted prowess venturesome nervy perky outface embolden spunk pluck mettle courage cowardice pusillanimous recreant timorous craven gutless poltroon spineless dastard abject daunt 7)放纵、放荡 dissolute extravagant immoderate intemperate unconscionable liberated unbridled wanton rambunctious debauchery debauch raffish laxity bacchanalian bacchanal indulge cocker abandon 8)讽刺 acidulous acrimonious acrimony acerbity caustic vitriolic mordant tart vinegared nipping pungent pungency flippant flippancy raillery chaff ridiculous ridicule taunt twit barbed poke jibe gibe jeer sneer contempt disdainful disdain mock persiflage pillory ironical irony derisive derision snide innuendo spoof scoff sardonic sarcastic sarcasm satirical satire lampoon burlesque caricature epigram quip parody 9)抚慰 appease placate mollify propitiatory propitiate reassurance reassure lull solace conciliation conciliate consolation console 10)概要 compendious compendium prospectus abstract synoptic synopsis syllabus précis epitome tabloid excerpt digest configuration profile sketchy sketch summarily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着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着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着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6.68%。 6.中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12011304 课程学分与学时:2分/32学时(课堂讲授 20学时,实验实践 12 学时,自主学习 0 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导论、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 适用专业:教育康复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为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特殊儿童的干预技术是特殊教育和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而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是特殊儿童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类别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具体方法。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更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智力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障碍类别儿童的早期预防、早期鉴别和早期干预,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概述(4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起源、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方式、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能够灵活运用早期干预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概念,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的指导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概念以及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难点是特殊

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对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实践的指导意义。 4、教学内容 第一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起源 第二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方式 一、家庭干预 二、学校干预 三、社会干预 第三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一、美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二、英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三、日本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四、我国台湾地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五、我国大陆地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第四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一、早期干预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二、早期干预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和早期鉴别(4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早期鉴别、早期治疗与矫治。掌握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各个障碍类别儿童的早期鉴别以及矫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早期预防与早期鉴别的概念,理解如何进行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早期鉴别、早期治疗与矫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特殊儿童早期预防与早期鉴别,难点是特殊儿童早期预防与早期鉴别的方法,尤其是如何鉴别不同障碍类别的幼儿。 4、教学内容 第一节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 一、个体出生前的早期预防 二、出生过程中不利因素的预防

ICD-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使用说明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章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版本。此版本《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适用于一般临床、教学和服务事业。 学习总引言,并仔细阅读某些类别开头的附加介绍和解释,对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对于F23.-(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以及F30- F39节(心境{情感性}障碍)尤其重要。鉴于长期以来关于这些障碍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些著名的难题,我们对本分类的编制过程做了特别详细的解释。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行了描述。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诊断要点还应有助于促进临床教学,因为它们提示了临床实践的关键所在,而诊断的完整形式可见于大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在研究的诊断标准并不需要更精确(因此也更严格)的情况下,诊断要点也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它们仅仅是一系列症状和评论,许多不同国家的众多顾问和专家业已同意将其作为精神障碍分类中划分各个类别界限的合理基础。 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F30-F39心境[情感]障碍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 ICD一10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

智力障碍儿童的表现

智力障碍儿童的表现 智力低下也称为智力落后或精神发育不全。一般是指在发育年龄阶段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指智商或发育商<65,智力低下是发生在发育时期的智力残疾,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更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它的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六大方面。 1.面容、体态异常。有些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宝宝在面容体态上就有异常表现。比如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国际脸”.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身材特别矮小,苯丙酮尿症的皮肤异常白,毛发颜色特别浅等。 2.运动发育缓慢。智力低下的宝宝比正常宝宝明显运动发育迟缓。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的起始年龄都比正常同龄儿要晚。往往要到2.5~4岁或4~5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 3.各种水平发育迟缓。语言水平、思维水平、记忆水平等均差于同龄宝宝。 4.呆滞,漠不关心。正常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对环境中的人、事开始感兴趣,只要醒着,他总要东张西望。不过智力落后的婴儿却对环境漠不关心。整天非常安静,很少哭闹。这类婴儿往往因为其过度安静而受到表扬,一般很容易被忽视他的智力问题。 5.无法理解的多动。和过于安静的婴儿相反,多动也是某些智力落后宝宝的一个特点。很多智力落后的宝宝不能安静地呆一会儿,无时无刻不在活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2.5-5岁的儿童身上。这种多动

与正常儿童的活泼、淘气不同,他并没有什么目的,仅仅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而已,碰到什么就摸什么,碰倒椅子和凳子,也不知扶起来。 6.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落后宝宝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他们比正常宝宝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到5-6岁时,集中注意某个东西的时间也不超过5-6分钟。

动物行为分类解读

动物行为分类解读 动物通过各种行为适应环境,而动物行为可因分类依据不同而有不同分类。分析如下: 一、依据行为的产生划分 包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对两类行为的学习,主要应注意: 1.概念:先天性行为——由遗传决定,与学习和生活经验无关,对同种生物而言,无个体差异,如婴儿吃奶、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类营巢孵卵、性行为等。后天性行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与学习和生活经验有关,又被称为学习行为,不同个体差异显著,如知识的学习。 2.区别:一是先天性行为仅由遗传决定、与学习和生活经验无关、同种生物无个体差异,而后天性行为主要与学习和生活经验有关、不同个体差异显著;二是先天性行为中的“先天”不等于“生来就有”,如迁徙、繁殖虽然是先天性行为,但并不是出生时就具备;后天性行为虽然与学习和生活经验关系密切,但并不是与遗传物质无关;三是行为的产生时间:后天性行为全部是后天形成,但先天性行为却不一定出生就有,有的要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能表现,如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类营巢孵卵、性行为等,只是“不需要学习就会”。 3.联系:先天性行为是后天性行为形成的基础,为个体生存所必需;而后天性行为可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环境。 二、依据行为的功能划分 包括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相关,对一种生物而言,往往多种行为同时存在,主要应注意:1.领域行为中的“领域”是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的区域,是一个“空间范围”;占有空间的动物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体。 2.攻击行为是个体为了获得食物、空间或配偶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同种生物(如争夺配偶)或不同种生物(食物、空间)之间均存在。 3.防御行为区别于攻击行为的是:它是捕食关系中的特有行为,是被捕食者通过一定的方式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如动物的保护色或毒刺。 4.繁殖行为,不仅仅是哺乳行为,它还包括:两性识别、繁殖空间占有、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后代的抚育等。 5.节律行为,即周期性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钟”。如海滩动物的潮汐行为是适应潮汐而产生的行为,某些动物的日节律行为(白天活动或夜晚活动)是适应光照强弱的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雌性个体的月经周期是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季节性繁殖有利于营养供给,鱼类和候鸟等的迁徙、鸟类换羽和哺乳动物换毛有利于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等。 6.社会(群)行为,广泛存在于昆虫和某些哺乳类动物中,其显著特征是群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利于繁殖、取食及躲避敌害等。如蜜蜂中的蜂后(正常雌蜂,只有一只)、雄蜂和工蜂,蚂蚁中的蚁后(雌蚁,有几只)、工蚁、雄蚁和兵蚁,非洲狮、灵长类动物和狼等哺乳动物的群居行为。

客户行为分类

恩客-优质客户 心理特征:热情、善良、待人和气、有一定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有明确的保健意识。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没有特别重的防范心理。 行为方式:1:容易被新主意打动。2:敢于冒险。3:想象力丰富。4:有一定的智慧但不狡猾。5:态度积极。6:容易有头脑发热的情形。 对策:顺应客户的心理,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给予客户愉悦的心情。展示产品的优越性。让她体会到你的亲切。照顾她的感受和切身利益,他会把你当亲人一样来对待。 实际运用:最容易成交的客户,应采取速战速决的成交方式。在谈判中突出重点,不要过于引导其他的事情。客户了解的越少,成交的越快。时间拖的越长,越不容易成交。 VIP客户-准优质客户 心理特征:身处高位或优越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个自我优越感。资金量一般都比较庞大。 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太在乎金钱,只要是真正对他有利的事情,不会太过排斥,但同时也必须是在认可你本人的前提下,会愿意给你一个机会,属于理智型。喜欢诚实真诚的人。讨厌虚伪。 对策: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顺应客户的心理,坦率承认自己的经验不足,表现出一种低姿态,获取对方的信任和好感,同时要诚恳,不卑不亢表达公司的实力。语言要简洁明了,切中要点,不可拖沓。 2:适当进行感情投资,让客户认为你就是他的朋友或者子侄,在客户认同你和公司的基础上,会很爽快的签约。 实际运用:在有新的信息或者对客户有用的信息时,给客户通报一声。每个节假日前,提前打电话问候客户及家人。保持不间断但是不频繁的联系。这类型客户不成交则已,成交必是大单。 牛客-劣质客户 心理特征:坚决、强硬、经常提出很多额外上的要求,喜欢引用竟争对手作比较。 行为方式:在别人主动和他沟通的时候,总是会摆上一种高姿态,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善于挑剔。有的还很粗鲁或轻浮。 对策:(1)对于这类客户无理的价格要求,不要轻易做出让步。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教训。(2)如果客户引用竞争对手做比较,就要向他阐明自己的优势所在,让他购买我们的产品。 实际运用:如果在三通电话之内,发现客户是典型的牛客,直接pass掉。等到空闲时间可以偶尔去个电话,告之我们客户情况。或许有一天,他会改变想法。但不宜在这样的客户身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DISC行为风格类型解释

行为风格课程工具 DISC典型组合类型解释 一、D型(低I、S、C):结果定向者(Result-Oriented pattern) 1、行为描述 控制、果断,您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他人,好发号施令,大胆、好竞争、好冒险。在工作上,您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进取心强、好竞争,而且不顾一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您还显得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强。 人格关键词是:征服、行动迅速(Efficiency)、自我激励和独立。 2、团队合作 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强势、理性,一般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由于您过于专注成就和目标达成,而会影响您与周围他人之间的人际合作。在极端情况下,您认为他人只不过是帮助您达成目标的一个手段。沟通时,往往说多于听。由于您有很强的竞争性一面,使您看到周围的挑战和对立面比比皆是,同时,您的同事会感到您带给他们的压力较大。 3、优势 自信的决策者,在掌握较少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决策。在周围他人都认为压力过大的环境下能够很好的适应。在困境下,有不服输的冲劲,可以承担大任。 4、劣势 攻击性太强,容易与人结怨;说的太多;不喜欢表扬下属,激励和影响他人的方式往往不对头;有时显得过于自信和武断;在团队决策与自己决策相左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执行团队决策。在压力下,会变得苛刻、吹毛求疵。 5、激励因素 您喜欢自己的工作能够为您提供机会,来显示自己具备控制、影响周围环境的能力;您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现在:能够获得不断的成功 6、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您需要: 主动与他人分享信息和资源;多听听他人对实现目标的看法和建议;真诚的关心他人;学会谦虚,培养自己的耐性。 二、DI型(低S、C):灵感启发者(Inspirational pattern) 1、行为描述 您是高度自信的人,既表现出自我肯定、大胆和直接的一面,也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魅力。您具有明确的生活和工作目标,并能坚持和投入地实现此目标。在平时的工作中,您希望借助自己的人际关系、竞争、权威实现自己控制周围环境和他人的目的,使周围他人不仅喜欢您,而且敬畏您。 人格关键词是:自我激励、独立、热情和自信。 2、团队合作 在团队中,您善于与人打交道,往往具备较高的沟通影响力和社交技能。影响他人的手段是:个人魅力、通过命令、表扬、奖励等。尽管您平时显得比较亲和,但也经常采取强势和命令的手段影响他人,特别是您处在压力的情况下。 在与团队成员沟通时,能够平衡自己的说和听。由于您好交际,不怕冒犯他人,且行动迅速、直入主题的特点,与优柔寡断、委婉表达的人相处比较困难。 3、优势 善于思考,高进取心,喜欢抓大方向;挑战自我、软硬兼施、成就、说服力,而且行动迅速,喜欢接受挑战和竞争;处理事务果断,而善于说服和激励他人接受自己的方案。 4、劣势 可能过于关注人的因素,而忽视数据、理论和事实;关注自我多于关注他人;可能不太注意主动与他人分享资源、共享信息;面对多重任务时,主可能次不够分明。压力过大时,会玩弄权术、喋喋不休,或者形成其他不良嗜好。 5、激励因素 获得成功而又得到别人的认可,对您来说这是最能体现您个人价值的事情。您喜欢接受困境的挑战,如果您能够坚持目标、保持干劲,您的优势将得到较好发挥。 6、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您需要: 真诚和蔼的对待他人;明确下属的优劣势,发挥其特长,帮助其成功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由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公布。本电子书由包括了ICD-10第5卷:“精神与行为障碍”之:“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的全部内空,是精神医学与心理学一般研究、临床、教学和服务工作的备必工具。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行了描述。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它们仅仅是一系列症状和评论,许多不同国家的众多顾问和专家业已同意将其作为精神障碍分类中划分各个类别界限的合理基础。 引言 本节所包括的各种精神障碍是基于共同的、可被证实的病因而被归入同一组的。其病因是大脑疾病、脑损伤或其它导致大脑功能紊乱的伤害。其功能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如直接或主要影响脑的疾病、损伤和伤害;或继发性的,如某些全身性疾病和障碍,脑只是众多受侵害的器官或系统之一。因为将所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归为单独的一节有利于临床应用,所以酒和药物所致的脑功能障碍虽然按逻辑应属于本组,却被分类在F10-F19之下。 尽管本节所包括的各种精神障碍具有丰富的心理病理表现,但其基本特征不外乎两类。其一,一些综合征固定的和最主要的特征或者是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智能及学习功能障碍),或者是感觉中枢障碍(如意识和注意障碍);其二,另一些综合征最突出的表现在知觉(幻觉)、思维内容(妄想)、心境和情绪(抑郁、高涨、焦虑)或人格和行为的总体形式方面,而认知或感觉异常却很轻或很难被发现。与前一种障碍相比,后者归类于本节的基础并不牢固,原因是它所包含的许多障碍与那些归类于其它节(F20-F19、F30-F39、F40-F49、F60-F60中的状态在症状上相似,而且已知其发生不件广泛的大脑病理改变或功能紊乱。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少大脑和全身性疾病的病因与这类精神障碍有关,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在这个临床取向的分类中如此安排这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