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张伟利,贺水林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E-mail: 2115714@https://www.360docs.net/doc/1f7014742.html,

摘要:DDT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虽然大部分国家早已禁止使用,但在土壤中仍有大量残留。植物修复是目前DDTs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土壤中DDTs残留现状,并从植物体对DDTs的吸收和代谢,根系分泌物促进DDTs的降解及根际微生物的降解等方面系统的综述了植物对DDTs污染土壤的修复。同时,通过当前植物对DDTs 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成果的阐述,展望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DDTs,残留,植物修复,土壤

中图分类号:X53

1. 引言

1874年德国化学家宰特勒合成了滴滴涕(DDT),在1939年发现具有杀虫性,由于其“物廉价美”,1945年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森林、果树及蔬菜的害虫防治,曾经对人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DDT具有较大的毒性且降解缓慢以及生物的持久累积等特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如导致鱼类死亡,鸟类生殖缺陷,人类疾病以及优势种群数量减少等[1]。为此,瑞典在1970年首先开始禁止使用DDT,随后许多国家相继禁止或限制了DDT的生产和使用[2, 3]。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曾大量生产和使用DDT,累计用量约40多万吨,占国际用量的20 %,1983年开始限制生产和使用,并且目前仍作为三氯杀螨醇的生产原料[4]。

DDTs在土壤中降解缓慢,虽然早已被禁用,但至今在土壤中仍有大量残留[5]。目前,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植物修复是生物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PHAs、有机氯农药等)的植物降解修复的报道不断增多。本文阐述了目前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现状,并将近年来国内外DDT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概况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此方面的研究开拓思路和提供材料。

2. 土壤中DDTs的残留现状

DDTs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物质,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甚至在南极、北极地区仍可检测到DDTs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然而,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储藏库”与“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大部分残留于土壤环境介质中。而DDT在土壤中降解又比较缓慢,相关研究表明[6]表层土壤DDT降解50 %需要16~20d,90 %需要1.5~2年;与土壤结合的DDT降解50 %需要5~8年,90 %需要25~40年。可见,尽管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停止生产和使用DDT等有机氯农药,但其在环境中的残留依然存在。

我国从80年代开始限制和使用DDT,经过近20年的自然降解,从总体看,我国土壤中DDTs残留量已有明显下降。2003年黄淮海地区土壤中DDTs残留检测结果表明,DDTs的残留量平均值为11.16 ±17.29 μg/ kg [7];2002~2003年对昆明地区土壤中的DDTs农药残留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DDTs残留量平均值为20.89 μg/ kg (未检出~153.00 μg/ kg )[ 8];2005年珠江三角洲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平均值为4.05 μg/ kg (0.16~32.8 μg/ kg)[ 9];2001年香港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的平均值为0.52 μg/ kg (0.04~5.7 μg/ kg)[10]。从这些数据可见,某

些地区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总体已经有了可观的下降,并且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DDTs的一级标准50 μg/ kg。但是,DDTs在有些地区,特别是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量仍处在较高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1000 μg/ kg)。如2005年浙北农田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的平均值为44.68 μg/ kg,最大残留量为1500 μg/ kg [11];2003年北京市农田土壤中DDTs残留量的均值为77.18 μg/ kg,最大残留量为5910.80 μg/ kg [12];2002江苏省水稻田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均值163 μg/ kg,最大残留量为1115.4 μg/ kg [13]。

在国外,部分国家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已经相对较低,如比利时,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均值为6.8 μg/ kg (0.6 μg/ kg~22.4 μg/ kg),意大利为26.2 μg/ kg (1.8 μg/ kg~60.4 μg/ kg),希腊为24.1μg/ kg [14]。但也有部分国家的残留量同样相当的高,如罗马尼亚,DDTs

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的均值为96.0 μg/ kg,最高到达561.4μg/ kg [14]。

3. 植物修复DDTs污染土壤

植物修复是一种经济、有效、非破坏型的污染土壤修复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易为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机构接受的有潜力的修复工程技术[15]。植物常通过

以下三个途径修复有机污染土壤[16]:①直接吸收污染物,然后同化成为植物的组成部分;

②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各种酶类,加速化学降解进程;③通过根系分泌物,刺激根际微生物活性,加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3.1 植物体对土壤中DDTs吸收和代谢

植物可以通过根系从土壤中直接吸收DDTs及其代谢产物,并将其转移、贮存在植物茎叶,通过收割植物达到去除土壤中的DDTs污染物。另外,植物从土壤中吸收DDTs等农药污染物后,可在植物体中分解并通过木质化作用使其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也可通过挥发、代谢或矿化作用使其转化成CO2和H2O或转化成为无毒性的中间代谢物储存在植物细胞内[17],也有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大的污染物质[18]。

Gao等[19]研究发现,无菌条件下水生植物鹦鹉毛、浮萍、伊乐藻在6天内可以富集全部

水环境中的DDT。可见,植物可以直接吸收DDT,达到去除的目的。在国内,安凤春等[20]

实验研究表明,在DDT污染的土壤中植草3个月后,草中的DDT含量为0.675~12.055 mg/ kg,且土壤中DDT浓度愈高,相应的草中所富集DDT的量也愈大。另外,DDT在植物各个部位

的富集量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DDT在植物根部的浓度和质量均高于叶中的[21, 22],说

明植物吸收DDT后,部分会随着植物体内的养分和水分等迁移至植物的茎叶中。White等[23]研究表明,黑麦 (Lolium multiflorum)、芥菜 (Brassica juncea)、棕榈 (Trachycarpus fortunei)、野豌豆 (Vicia villosa)、木豆 (Cajanus cajan)、三叶草 (T. incarnatum)、花生 (Arachis hypogaea) 和羽扇豆 (Lupinus albus)中,p, p' -DDE的转移系数(植物茎中污染物含量与根中污染含量之比)为0.04~0.37。

DDTs被植物体吸收后,可在植物体内降解代谢。Gao等[19]研究三种水生植物对o, p' -DDT 和p, p' -DDT的吸收和转化,结果表明,DDT可以在植物体组织内降解,其主要产物是DDD 和DDE。Chu等[24]从两种湿地植物水稻 (Oryza sativa)和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的不同部

位提取酶,检测植物体内的酶对DDT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P.australis 植物体内的酶系统降解和转化DDT比 O.sativa 中的有效,o, p' -DDT 和p, p' -DDT在 P.australis 的不同部位的酶溶液中逐渐消失,转化成DDD和少量的DDE,其中在根的酶溶液中DDT的降解量最明显,有17 %的o, p' -DDT 转化成o, p' -DDD,16 %的p, p' -DDT 转化成p, p' -DDD;而DDT在茎

的酶溶液中和叶的酶溶液中降解转化成DDD的量很相近且比较低(<6 %)。万大娟等[22]研究表明,在植物种植的初期,大蒜和黑麦草对土壤中的p, p' -DDT吸收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植物体内的DDT含量也相应增加,而生长后期(60d后)植物体内的p, p' -DDT含量下降,可能是p, p' -DDT在植物体内被分解吸收和分泌排泄至体外所致或是植物吸收能力下降。DDTs在植物组织内降解,主要是脱氯化氢酶(dehydrochlorinase)、氧酶(oxygenase)、卤化物水解酶(halidohydrolase)的作用[19]。另外,DDT与植物组分可形成结合体,Garrison等[25]在加拿大伊乐藻中发现了DDT残基与木质素共价结合。

然而,在植物修复过程中,通过植物对DDTs的吸收和转化途径去除土壤中的DDTs的作用是很小的[21, 23, 26],主要还是通过根际环境中的微生物对DDTs的代谢降解。

3. 2 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土壤中DDTs的降解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各种有机化合物总称。通常讲的根系分泌物是狭义的,是指通过溢泌作用进入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物。据估计,根系分泌的有机化合物一般在200种以上[27],低分子分泌物主要有有机酸、糖类、酚类和各种氨基酸,高分子分泌物主要包括粘胶和外酶[28]。植物释放到根际土壤中的酶和有机分泌物能有效地促进农药降解[29, 30]。

植物酶对各种杀虫剂、除草剂等外源有机物的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31]。美国佐治亚洲Athens的EPA实验室从淡水的沉积物中鉴定出五种酶:脱卤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漆酶和腈水解酶,这些酶均来自植物。植物中的脱卤素酶和漆酶可降解有机氯农药[32]。同时,植物释放到土壤中的物质,能促进土壤中酶的活性。丁克强等[33]的研究表明,有植物生长的土壤中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无植物生长的。另外,栽种植物后土壤的pH值比不栽种植物的高,而土壤中pH值较高时农药DDTs的消失速度较pH值低时要快[34]。植物根系分泌的部分低分子有机酸可提高DDTs的植物去除效果,如White等[35]研究表明,一些低分子有机酸(如琥珀酸、酒石酸、苹果酸、丙二酸、酢浆草酸、柠檬酸及EDTA) 可以提高p, p' -DDE的生物有效性,提高南瓜(Cucurbita pepo)去除p, p' -DDE的效率。

3. 3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对DDTs的降解

1904年,德国微生物学家Lorenz Hiltner提出了根际的概念,根际是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界面的一个微区,也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与其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场所。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能够促进根际区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Lynch等[36]研究表明,根系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比非根系土壤中高10~100倍,Nichols等[37]的研究结果同样说明了植物根际微生物明显比空白土壤中多。而土微生物对DDTs降解起着重要作用。杜丽亚等[38]研究表明,土壤不灭菌时,DDT的降解速率总是快于灭菌处理后的降解速率。土壤中根系的存在,增加了微生物的活动区域和生物量,加快对DDT的降解。安凤春等[39]对附着在草根上的土壤(约1~2 mm) 与盆中土壤总DDT的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根际区土壤中的总DDT含量比全土壤中的DDT含量要低。朱雪梅等[34]的研究表明DDT在根际土壤中的降解快于非根际土壤,说明根际环境及根际微生物是植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导场所和因素。另外,植物根际的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作用,有其独特功能。Katayama等[40]做了根际真菌降解DDT方面的研究,证实了根际微生物能对DDT的降解起作用,降解原因可能是植物根系分泌物刺激了微生物的活动。

4. 小结和展望

目前,植物修复DDTs污染土壤研究在国内外相当的多,通过栽培植物,能够达到土壤中的DDTs含量的减少。植物能够直接从土壤中吸收和吸附DDTs,并能在体内转化代谢。另外,在植物根系分泌物及根系周边微生物的作用下,DDTs在根际区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无植物栽培的土壤中。但是,植物修复DDTs污染土壤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DDTs被植物体吸收后,在植物体内降解成DDD、DDE、DDMU和一些未知的物质[41]对这些未知物质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及DDTs能否在某些特殊的植物体能降解成无毒的物质也是有待研究和寻找的。

(2) 根系分泌物能促进DDTs的降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根系分泌物,甚至同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分泌物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根系分泌的哪些物质,特别是哪些酶物质,能促进或降解DDTs,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在植物根际区,DDTs的吸收、吸附、降解、矿化速率受土壤中的哪些物理因素影响,比如土壤的粒度、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等等,哪些对植物吸收降解DDTs是有利的影响因素,哪些是不利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rco J A M, Kishimba M A. Concentration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Grasses and Sedges due to Point

Source Contamination and the Ind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Risks, Vikuge, Tanzania [J]. Chemosphere, 2005,

61 (9): 1293-1298.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合编.环境卫生基准(9) DDT及其衍生物[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987.

[3] Vladirnir T, Valery R, Lorenzo T. Dichloor-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 Ubiquity, Persistence, and

Risks[J]. Research Review, 2002, 110(2): 125-129.

[4] 刘明和.有机氯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及监控对策[J].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3, 15(1): 35-38.

[5] 唐除痴, 李煜昶. 农药化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29-45.

[6] WHO.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83(DDT and it Derivatives一Enviornmental Aspects)[M] .Geneva:

WHO, 1989.

[7] 赵炳梓, 张佳宝, 周凌云, 等. 黄淮海地区典型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残留量研究

Ⅰ.表层残留量及其异构体组成[J]. 土壤学报, 2005, 42 (5): 761-768.

[8] 陈建军, 张乃明, 秦丽, 等. 昆明地区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分析[J]. 农村生态环境, 2004, 20(4): 37-

40.

[9] 章海波, 骆永明, 滕应, 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类型土壤中DDT残留及其潜在风险[J]. 土壤, 2006, 38

(5): 547-551.

[10] Z hang H.B., Luo Y.M., Zhao Q.C., et al.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Hong Kong Soils[J].

Chemosphere, 2006, 63(4): 633-641.

[11] 邱黎敏, 张建英, 骆永明. 浙北农田土壤中HCH和DDT的残留及其风险[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6): 1161-1165.

[12] 张红艳, 高如泰, 江树人, 等. 北京市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空间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 (7): 1403-1410.

[13] 安琼, 董元华, 王辉, 等. 苏南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规律[J]. 土壤学报, 2004, 41(3): 414-419.

[14] C ovaci A., Manirakiza P, Schepens P.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Soils from Belgium, Italy,

Greece, and Romania [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02, 68: 97-103.

[15] A lkorta I, Garbisu C.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s[J]. Bioresource Technol., 2001, 79

(3): 273-276.

[16] S chnoor J L, Licht L A, Mccutcheon S C, et al.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and Nutrient Contaminants[J].

Environ. Sci .Technol., 1995, 29 (7) :318-323.

[17] 卢桂宁, 党志, 陶雪琴, 等. 农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06, 37(1): 189-193.

[18] 沈德中.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J]. 生态学杂志, 1998, 17 (2): 59-64.

[19] G ao J, Garrison A W, Heohamer C, et al. Uptake and Phytotransformation of o, p' -DDT and p, p' -DDT by

Axenically Cultivated Aquatic Plants[J]. J. Agr. Food Chem., 2000, 48 (12): 6121-6127.

[20] 安凤春, 莫汉宏, 郑明辉, 等. 化学农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环境化学问题[J]. 环境化学, 2003, 22

(5): 420-426.

[21] 安凤春, 莫汉宏, 郑明辉, 等. DDT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 3 (7):

39-44.

[22] 万大娟, 陈娴, 贾晓珊. 受多氯代有机化合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初探[J].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6 (7):

1145-1151.

[23] W hite JC, Parrish ZD, Isleyen M, et al. Uptake of Weathered p, p′- DDE by Plant Species Effective at

Accumulating Soil Elements[J]. Microchem. J., 2005, 81 (1): 148-155.

[24] C hu W. K., Wong M.H., Zhang. J..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DT and PCBs by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Oryza sativa L.: II. Enzyme Study [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6, 28: 169-181.

[25] G arrison A W, Nzengung V A, Avants J K, et al. Phytoremediation of p, p' -DDT and the Enantiomers of o,

p' -DDT[J]. Environ. Sci. Technol, 2000, 34 (9): 1663-1670.

[26] 梁潘霞, 董元华, 安琼, 等.稻改草后土壤中DDT及其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J]. 土壤学报, 2006, 43 (4):

624-628.

[27] E lory, A. C., Truelove B.. The Rhizosphere[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eidelberg, 1986.

[28] M arschner, H. 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5.

[29] A nderson T A, Kruger E L. Coats J R.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Pesticide Wastes in the Root Zone of Soils

Collected at an Agrochemjical Dealership[A]. Anderson T A, Coats J R ed.. Bioremediation through

Rhizosphere Technology[C].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4, 199-209.

[30] D rew M C, Root Function.Development Growth and Microorganisms[A]. Lunched J M. The Rhizosphere[C].

AFRC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al Research: Little Hampton. 1989, 35-37.

[31] M acel T, Machova M, Kas J. Exploitation of Plants for the Remove of Organic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J]. Biotechnol. Adv., 2000, 18 (1): 23-24.

[32] 刘慧君, 刘维屏. 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1, 2 (2): 74-80.

[33] 丁克强, 骆永明, 刘世良. 黑麦草对土壤中苯并[a]芘动态变化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4, 41(3):

348-353.

[34] 朱雪梅, 陶澍, 林健枝. 根际土壤中DDTs的残留与转化[J]. 环境化学, 2004, 23 (2): 157- 162.

[35] W hite J C, Mattina M I, Lee W Y, et al. Role of Organic Acids in Enhancing the Desorption and Uptake of

Weathered p, p′-DDE by Cucurbita pepo [J]. Environ. Pollut., 2003, 124 (1) :71-80.

[36] L ynch, J. M., Whipps J. M.. Substrate Flow in the Rhizosphere[J]. Plant and Soil, 1990, 129: 1- 10.

[37] N ichols T. D., Wolf D. C., Rogers H. B., et al.Rhizosphere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Contaminated Soils[J].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1997, 95:165-178.

[38] 杜丽亚, 章钢娅, 靳伟. 不同pH值条件下微生物和胡敏酸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5): 120-123.

[39] 安凤春, 莫汉宏, 明辉, 等. 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J]. 环境化学, 2003, 22 (1):

19-25.

[40] K atayama A, Matsumura F. Degrada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Particularly Endosulfan, by

Trichoderma Harzianum[J]. Environ. Toxicol. Chem., 1993, 12: 1059-1065.

[41] S uresh B., Sherkhane P.D., Kale S., et al. Uptake and Degradation of DDT by Hairy Root Cultures of

Cichorium intybus and Brassica juncea [J].Chemosphere, 2005, 61: 1288-1292.

DDTs Residual in Soils and Reviews on Phytoremediation of

DDTs-contaminated Soils

Zhang Weili,He Shuil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Hohai University , Nanjin,PRC,(210098)

Abstract

DDT is one kind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lthough the most countries have forbidden using DDT, it still has a great quantity to leave in soils. At present, phytoremedia- 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medy DDTs- contaminated soils. This paper discussed in brief DDTs residual in soils from home and abroad, reviewed in detail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DDTs- contaminated soils from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root-exudates-stimulated degradation and rhizospheric microbial degradation.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utilizing plants to remedy DDTs-contaminated soils, this paper looked in the fields that needed to study further in the future.

Keywords:DDTs,Residual,Phytoremediation,in Soils

作者简介:张伟利,女,1982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环境生物化学与有机污染控制研究。

植物修复案例

拿什么拯救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中毒”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广西、云南、湖南等一些受到重金属污染区的土地上,原本正常生长的农作物会被超标的重金属毒死,人们难觅蔬菜和粮食的踪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环保部此前估算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也称,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告诉记者,因矿产资源采掘不当而使废弃采矿地大量裸露,并通过水流等途径污染农田,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 他说,土壤污染问题的“弱势”,跟其隐蔽性和滞后性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比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有砷、镉、汞、铬、铅、镍、锌、铜等,尤其是砷中毒的事件,我国每年都有报道。 但土壤的安全,又涉及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 ——谁来拯救——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传统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陈同斌研究员说,像淋洗法修复土壤,用化学溶剂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把重金属洗去,

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是淋洗法除了耗费巨大和工程量大之外,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相对来说,借助植物特殊功能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技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全世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陈同斌主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建立了第一个植物修复示范工程。他们的研究证实,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千分之八,大大超过植物体内的氮磷养分含量。 “植物修复可以细分成植物富集、植物稳定、植物阻隔等很多类型。但是目前植物修复的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去除重金属为目的的植物萃取技术。植物修复萃取技术首先需要筛选和培育特种植物,特别是对重金属具有超常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俗称‘超富集植物’,种植在污染的土壤上,让植物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收起来,再将植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加以回收利用。”陈同斌说,“大部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都集中在根部,而超富集植物地上部分的吸收量要高于根系的吸收量。能成为超富集植物,一是植物在有毒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生物量不能减少;二是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含量应该高于土壤中的含量。这样的超富集植物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专家释疑 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植

(整理)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技术研究进展 1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概述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 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重污染对人体以及动植物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其循环过程中不能被降解的特殊性无疑给科学家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虽然在局部小范围的修复中应用效果明显,但其治理成本高,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而且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程度较轻的土壤难以实施应用。近年来,应用生物(包括植物和微生物)来修复重污染土壤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生物修复方法对土壤生态环境不会有影响.是保证土壤生态健康和农业叮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1]。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研究得最早、最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修复方法。它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土着微生物或特效外源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在人为优化的环境条件下加速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降解与去除[2]。 植物修复 '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生物技术.能在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的情况下.通过植物的根系直接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吸收.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分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植物修复的机理通常包括植物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立志当早,存高远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在地球表面,土壤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是连接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然而,各种人为因素如工业污泥、垃圾农用、污水灌溉、大气中污染物沉降,大量使用含重金属的矿质化肥和农药等等,使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原有土壤理化性质退化、丧失耕作价值,并危及食物链安全与人类自身健康。 我国城市与工业废水年排出镉、汞等重金属为2700 吨左右,且相当一部分污染物通过灌溉途径进入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了耕地。灌溉水源中的镉、汞、铜、锌等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会被农作物吸收,从而残留在农产品中。受污染的水源和农作物还会危及畜禽健康,使畜禽产品受到污染。 在造成环境污染的重金属中,危害最大的是汞、镉、铬、铅、砷等,毒性稍低的是镍、铜、锌、钴、锰、钛、钒、钼、铋等。汞进入人体后被转化为甲基汞,有很强的脂溶性,易进入生物组织,并有很高的蓄积作用,在脑组织中积累,破坏神经功能,无法用药物治疗,严重时能造成死亡。镉进入人体后,主要贮存在肝、肾组织中,不易排出,镉的慢性中毒主要使肾脏吸收功能不全,降低机体免疫力以及导致骨质疏松、软化,引起全身疼痛、腰关节受损、骨节变形,如八大公害之一的骨痛病,有时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等。铅对人体也是累积性毒物,铅能引起贫血、肾炎,破坏神经系统和影响骨骼等。砷是一种类金属,也是传统的剧毒物。 植物修复是一门新兴的环境治理技术。广义的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提取、吸收、分解、转化或固定土壤、沉积物、污泥或地表、地下水中有毒有害

植物在污染土壤的修复中的应用

植物在污染土壤的修复中的应用 植物修复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植物修复的对象 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因而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之一。当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量超过了土壤基准值时,就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有机、无机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问题。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农药、重金属、石油等。据粗略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亿hm2。,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达到2000万hm2,受农药、化学试剂污染的农田达到6000多万hm2,污染程度达到了世界之最。植物修复作为生物修复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具有低耗费、治理效果明显、不易产生 副作用、资源可回收等特点。 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机理 重金属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包括植物自身的吸收、运输以及植物的根际行为两方面的机制。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包括植物根系的吸收、植物向地上部分运输及在植物体内贮存。②植物的根际行为。植物根系由于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活动,形成了一个不同于非根际的微生态系统,它是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也是水分、养分和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门户。 有机污染物有机化合物能否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发生转移,完全取决于有机化合物的亲水性、可溶性、极性和相对分子量。植物主要通过3种机制降解有机污染物:①植物从土壤中直接吸收代谢有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一部分有机污染物会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挥发到大气中,但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在植物的生长代谢活动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或降解,被转化成对植物无害的物质(不一定对人畜无害),储存在植物组织中,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被完全降解、矿化成二氧化碳和水。②植物产生的酶可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植物的根和茎本身具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而且这些活性是可以被诱导的,植物释放到根际土壤的酶等根系分泌物可以直接降解有机污染物。③根际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根际是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的根土界面的一个微区,也是植物一土壤一微生物与其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场所。植物的根系分泌物中含有的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物质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源,使其聚集在根际区域,从而有利于根际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表明,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区高几十倍乃至几百倍,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也比原土体高,从而提高了植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植物对污染环境的适应模式 长期生长于污染土壤中的植物对环境胁迫往往形成了三类适应模式,各自特点为:①抵御:与根际周围的各类真、细菌组成菌根,形成防御体系共同抵制外界污染物质的侵害。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 曾冰纯 指导教师: 杜瑞卿 摘要:当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其机理主 要是通过某些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和转化,达到减轻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 的。与传统的处理土壤污染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简单和高效等优点。简 要介绍了植物修复的几种类型,论述了当前国内外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涉及 了其中的植物提取和植物稳定两种修复类型,当它们与其他诸如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等相结合时,可以提高植物的修复效果。而超积累植物由于其独有的生理 特性非常适用于大规模应用。最后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一些不足、 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植物修复; 重金属; 土壤; 引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大量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不仅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等特点,而且可经水、植物等介质进入人体,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如何控制和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已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也正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恢复的难度大,迄今仍未找到理想的方法[1].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自然净化过程十分漫长,一般需要上千年时间.采用物理与化学治理技术(如客土法、淋溶法、施用化学改良剂等),不仅费用昂贵、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和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而且大多只能暂时缓解重金属的危害,还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种植超富集植物或一些对重金属抗性强、具有一定吸收富集能力且生物量大的特殊植物逐步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而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植物修复技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且被认为具有巨大的商品化前景。 1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污染概述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环境生物技术》结课论文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年级:三年级 姓名:郑洪胜 学号: 0809030311 教师:白宁宁 2011-6-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在评述了金属污染物来源和分布的基础上,概括了植物修复的 核心——超积累植物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它的优缺点及技术发展方向,旨在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超积累植物 土壤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间接或直接进入土壤中,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化能力时,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将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影响。 重金属是土壤重要污染物之一。重金属系指密度4.0以上约60种元素或密度在5.0以上的45种元素。砷、硒是非金属,但是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砷、硒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钒等污染物。目前,世界各国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t、Cu为340万t、Pb为500万t、Mn为1500万t、Ni为100万t。土壤中进入的重金属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重金属物质一旦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光靠土壤本身的自净功能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降解或者转化。某些重金属土壤污染靠土壤稀释、自净化作用是无法消除的。土壤污染一旦发生, 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往往很难恢复, 必须靠人工主动修复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是多途径的,首先是成土母质本身含有重金属,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所形成的土壤含有重金属量差异很大。此外,人类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等也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以下主要就受人为作用影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介绍。 1.1 不同工矿企业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工业过程中广泛使用重金属元素,工矿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使得它们周围的土壤容易富集高含量的有毒重金属。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中也含有重金属,并最终通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水洗等,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固体废弃物也可以通过风的传播而使污染范围扩大。 1.2 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农业生产,尤其是近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含重金属的化肥、有机肥、城市废弃物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污水灌溉等,都可以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质,化肥中品位较差的过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3 屈 冉1,2  孟 伟1  李俊生 133  丁爱中2 金亚波 3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2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3 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 摘 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范围广泛,使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成本高,对环 境扰动大,而利用植物修复的效果较为明显,易于操作。本文论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单一植物、植物与微生物联合、植物与化学方法相结合的修复方法,着重介绍了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研究和植物体内螯合肽(PCs )的合成。生物螯合剂的应用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修复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土壤污染;重金属;植物修复中图分类号 X1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8)04-0626-06Research progress on phytore m ed i a ti on of heavy m et a l con t am i n a ted so il 1QU Ran 1,2 , ME NG W ei 1,L I Jun 2sheng 1,D ING A i 2zhong 2,J IN Ya 2bo 3(1 Chinese R esea rch A cade m y of En 2 vironm ental Sciences,B eijing 100012,Ch ina;2 College of W ater Sciences,B eijing N or m al U niver 2 sity,B eijing 100875,Ch ina;3 A g ricultu ral College of Guangxi U niversity,N anning 530005,Chi 2na ).Ch 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27(4):626-631.Abstract:The conta m inati on har m by s oil heavy metals is extensive .The cost of traditi onal phys 2ical and che m ical re mediati on methods is expensive .Moreover,the disturbance of traditi onal methods on envir onment is severe .It has been p r oven that phyt ore mediati on is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methods and easily operate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hyt ore mediati on technique of single p lants,co mbinati on of p lants and m icr obes,as well as combinati on of p lants and che m ical treat 2ment,and e mphatically intr oduced the research of hyperaccumulati on p lant and the synthesis of phyt ochelatin (PCs ).It is f orecasted that future disquisitive e mphases are the app licati on of bi o 2chelat or al ong with co mbinati on re mediati on of ani m als,p lants and m icr obes .Key words:s oil conta m inati on;heavy metal;phyt ore mediati on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40036)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30770306)。33通讯作者E 2mail:meng wei@craes .org .cn 收稿日期:2007206224 接受日期:2007212203 土壤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 质基础之一。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间接或直接进入土壤中,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化能力时,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将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影响。重金属是土壤重要污染物之一。粗略统计,在过去的50年中,排放到全球环境中的Cr 212×104 t 、Cu 9139×105 t 、Pb 7183×105 t 和Zn 1135×106t,其中大部分进入土壤,致使 世界各国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Singh,2003),中国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也十分严重(王新和周启星,2004)。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可以作为中 心离子与土壤中的水、羟基、氨以及一些有机质中的某些分子形成螯合物,并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易于被植物或微生物吸收利用,继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各种生理功能改变,导致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慢性中毒、致癌和致畸等。因此,有必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 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有排土填埋法、稀释法、淋洗法、物理分离法和化学法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开始起步,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修复技术。与传统的处理方式相比,植物修复的主要优点是成本低,处理设施简单,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持,对环境扰动小, 具有美学价值等特点。植物修复是生物修复(bi ore 2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 ogy 2008,27(4):626-631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摘要: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利用绿色植物自身对污染物的吸收、挥发、固定、转化与累积功能,以及为微生物修复提供有利于修复的条件,来转移、容纳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由于这种方法成本低、效果较好、不破坏环境,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 植物修复特点优缺点展望 正文: 一、植物修复的基本概念 植物修复的基本概念源于它对生物修复过程的重要贡献,一是植物自身对污染物的吸收、固定、转化与积累功能,二是为生物修复提供有利于修复完全进行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无害化。研究表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对污染物的去除起重要作用。通过吸附、吸收转入植物组织的途径,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带走一部分污染物。植物代谢过程也能起到转化和矿化污染物的作用。植物根际圈与细菌、真菌的共生关系,可以增加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加速土壤污染物的降解。植物生物修复被专家们普遍认为是一向十分有发展前途的生物修复新技术。 二、植物修复主要类型 从原理上来讲,植物修复有六种类型: 1、植物富集。这种技术是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运到可收割的部位;然后收割植物富集部位,并经过热处理、微生物、物理或化学的处理,减少植物的体积或重量,以达到降低加工、填埋和人工操作费用的目的。 2、植物固定。利用特殊植物将污染物钝化/固定,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及迁移性,使其不能为生物所利用,达到钝化/稳定、隔断、阻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的目的,以减少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植物枝叶分解物、根系分泌物以及腐殖质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等都可以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 3、植物挥发。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一些植物能将土壤中的Se、As和Hg等甲基化,从而形成可挥发的分子,释放到大气中去。 4、植物降解。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物(CO2、H2O)或无毒物质,以减少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优缺点,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植物修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土壤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日本的痛骨病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难迁移,又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价态变化复杂,使得治理非常困难[1]。目前,常用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如客土法、淋溶法、施用化学改良剂等)[2],大多只能暂时缓解重金属的危害,还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出现的植物修复技术由于成本低、效果良好、环境友好等优点,正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3,4]。 1.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理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回收)后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体,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5]。根据机理不同分以下4种: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转化。 植物萃取又称植物提取技术。重金属经植物根系吸收后,继而转移、贮存到植物茎叶,然后收割茎叶,从而达到去除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目的。植物萃取技术利用的是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富集能力的特殊植物,要求所用植物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对多种重金属较强的富集能力(即超富集植物)[6],植物萃取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修复方式,此技术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和诱导出超级富集体。 植物稳定是耐性植物利用其自身的机械稳定作用和吸收沉淀作用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的方式,包括了分解、沉淀、螯合、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这些过程可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防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然而植物稳定并没有将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只是暂时的固定,使其对环境中的生物不产生毒害作用,并没有彻底解决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植物挥发是指利用植物去除土壤中的一些挥发性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又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植物挥发只限于挥发性的污染物(如Se,As和Hg等),应用范围小,且此方法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中,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植物转化是指利用植物的根部及其它部位通过新陈代谢作用等生理过程将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101 姓名:刘忠臣 学号:20100114103 完成日期:2012-12-29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4) 第1章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概念及特点 (5) 1.1 植物修复法定义 (5) 1.2 植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6) 第2章超积累植物及其概念 (6) 第3章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机理 (7) 3.1 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 (7) 3.2 重金属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 (8) 3.3 植物地上部重金属的积累 (8) 第4章提高植物对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措施 (9) 4.1 调节土壤pH (9) 4.2 添加螯合剂等添加剂,提高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率 (9) 4.3 施加植物营养,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10) 第5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刻不容缓,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以其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受关注。科学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也越来深入,其配套技术也越来越完善。本篇论文主要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做完整的介绍,并对其技术特点及应用做了详细的描述。对土壤重金属有超积累现象的植物的寻找与培育是今后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超积累植物

引言 土壤重金属以其特殊化学性质,对环境污染的持久性以及强烈的生物毒性,一直被世界各国环境科学工作者作为研究的重点。近几十年来,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废水或污水灌溉、工业废渣与垃圾填埋渗漏和大气沉降等,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改变土壤化学组成,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土壤的生态结构,通过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积累,进而影响农产品安全乃至人体健康。据估算,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约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左右,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数百万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对我国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亟须解决。 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主要有植物修复技术、工程措施、热解吸法、玻璃化技术、电动修复、电热修复/电磁法修复、土壤淋洗、土壤固化技术、有机质改良法、重金属拮抗作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联合修复技术。 本文主要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防治一直是国际上的难点和热点研究课题。当前,主要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工程治理、化学治理、农业治理和生物治理等四种措施,其中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二次污染小等优点,被誉为绿色修复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剧。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重金属污染是“十一五”凸显的重大环境问题,国务院已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列为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力争到2015年,进一步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的结构,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可见,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将是未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植物修复技术是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课程论文 摘要针对2014年4月环境环保部公布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撰写我国最严重的耕地污染中主要污染物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污染;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中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迫在眉睫的主要污染物为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1]。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它已成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由于我国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在农田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物镉、镍、砷、有机污染物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超标最严重,对这些污染物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本文重点阐述针对这5种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 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土壤的活性有机胶体,比表面大、带电荷和代谢活动旺盛,在重金属污染物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微生物可以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固定、移动或转化,改变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可促进有毒、有害物质解毒或降低毒性,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3]。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富集 (如生物积累、吸附作用)、生物转化(如生物氧化还原、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以及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配位降解)、生物固定(如与S2-的共沉淀)、生物滤除(如细菌的淋滤作用)等作用方式。 镉污染 将具有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天然蛋白或人工合成肽展示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可以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Kuro da等[4]改造了微生物表面蛋白使得当酵母金属硫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植物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植物修复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利用植物资源与净化功能的植物修复技术迅速发展。所谓植物修复技术,指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前提下利用自然生长或经过遗传培育筛选的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固定、吸收、转移、富集、转化和根滤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得以消除或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到可接受水平的土壤修复方法。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超积累或积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复、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扩散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植物稳定修复、利用植物代谢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复、利用植物转化功能的植物挥发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过滤修复等技术;可被植物修复的污染物有重金属、农药、石油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炸药、放射性核素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研究,已经应用于砷、镉、铜、锌、镍、铅等重金属以及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并发展出包括络合诱导强化修复、不同植物套作联合修复、修复后植物处理处置的成套集成技术。 这种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筛选具有高产和高去污能力的植物,摸清植物对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近年来,中国在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应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引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但是,虽然开展了利用苜蓿、黑麦草等植物修复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石油烃的研究工作,但是有机污

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田间研究还很少,对炸药、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则更少。 植物修复技术不仅应用于农田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而且同时应用于人工湿地建设、填埋场表层覆盖与生态恢复、生物栖身地重建等。近年来,植物稳定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更易接受、大范围应用、并利于矿区边际土壤生态恢复的植物技术,也被视为一种植物固碳技术和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为寻找多污染物复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案,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发展植物杂交修复技术;利用植物的根圈阻隔作用和作物低积累作用,发展能降低农田土壤污染的食物链风险的植物修复技术正在研究。 超富集植物 一般定义为对Mn、Zn积累达10000mg/kg以上,Cd为100 mg/kg,Au为1 mg/kg对Cr、Ni、Pb、Cu、Co等的积累量在1000 mg/kg 以上的植物。植物修复的重点是超富集植物的筛选,筛选的标准主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生物富集系数大于1、转运系数大于1、生物量大、生长旺盛、具有对高浓度的重金属有较强的忍耐性能力等。当前国内外发现的超富集植物达700多种,广泛分布于约50个科,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 植物修复的类型 植物提取 植物提取又名植物萃取,是指利用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的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然后将其转移、贮存到植物茎、叶等地上部位,通过收割地上部分并进行集中处理,从

植物修复案例

拿什么拯救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中毒”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广西、云南、湖南等一些受到重金属污染区的土地上,原本正常生长的农作物会被超标的重金属毒死,人们难觅蔬菜和粮食的踪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环保部此前估算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也称,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告诉记者,因矿产资源采掘不当而使废弃采矿地大量裸露,并通过水流等途径污染农田,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

他说,土壤污染问题的“弱势”,跟其隐蔽性和滞后性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比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有砷、镉、汞、铬、铅、镍、锌、铜等,尤其是砷中毒的事件,我国每年都有报道。 但土壤的安全,又涉及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 ——谁来拯救——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传统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陈同斌研究员说,像淋洗法修复土壤,用化学溶剂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把重金属洗去,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是淋洗法除了耗费巨大和工程量大之外,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相对来说,借助植物特殊功能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技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全世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陈同斌主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建立了第一个植物修复示范工程。他们的研究证实,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千分之八,大大超过植物体内的氮磷养分含量。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阮迪申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我国土壤污染问题颇为严峻,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已成为当今的一大研究热点。这篇文章以目前常见的修复技术为主线,较为全面地综述了物理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三大技术的原理、优缺点、现有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并展望了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认为,植物修复技术投资小、生态效益高、兼容环境美学,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植物修复;综述 0引言 目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污染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我国现有耕地1亿hm2,其中近2000万hm2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土壤污染会造成粮食减产,作物中污染物含量超标,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发展经济而又高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很多,按原理可大致分为物理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这些修复技术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目前,我国在植物修复和微生物强化修复领域已有一些成功案例[2]。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几种修复技术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评价和研究展望。 1物理化学修复 物理化学修复是指利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主要的方法有翻土、客土、热处理、固化/稳定化、土壤性能改良、淋洗/浸提、电动修复等。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两种方法。 电动修复电动修复是通过在污染土壤两侧施加直流电压形成电场梯度,土壤中污染物质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泳的方式被带到电极两端从而修复污染土壤。美国Electrokinetics公司对As和Zn污染的土壤进行电动修复,7周后,土壤中As浓度由400~500mg/kg降低到30mg/kg,土壤中Zn的浓度在8周后由2410mg/kg降低到1620mg/kg。该项技术对环境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费用(20~30$/m3)较其他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要小。不足之处是该项技术不适用于非极性的有机物。 淋洗/浸提技术该项技术通过溶剂的浸提,去除土壤中难以降解的有机物。美国Terra-Kleen公司已利用该技术修复了大约2×104m3被PCBs和二噁英污染的土壤和沉积物,浓度高达2×104mg/kg的PCBs被减少到1mg/kg,二噁英的浓度减幅甚至达到了99.9%。 从总体上来看,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彻底、稳定的优点,其共同的不足是工程量和投资较大。此外,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且未能同时考虑生态效益。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核心提示: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植物转化 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植物转化技术使用于疏水性适中的污染物,如BTEX,TCE,TNT等军用排废.对于疏水性非常强的污染物,由于其会紧密结合在根系表面和土壤中,从而无法发生运移.对于这类污染物,更适合采用之后提到的植物固定和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 根滤作用(Rhizofiltration) 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的治理。进行根滤作用所需要的媒介以水为主,因此根滤是水体,浅水湖和湿地系统进行植物修复的重要方式,所选用的植物也以水生植物为主。 植物辅助生物修复(Plant-AssistedBioremediation) 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有些元素如Se、As和Hg通过甲基化挥发,大大减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如B.Juncea能使土壤中的Se以甲基硒的形式挥发去除。还有的研究表明烟草能使毒性大的二价汞转化为气态的零价汞。Rugh等将细菌的汞还原酶基因转入Arabidopsistfialiana中,发现该植物对HgCl2的抗性和将Hg2+还原为Hg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植物挥发要求被转化后的物质毒性要小于转化前的污染物质,以减轻环境害。由于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应用范围很小,并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和(或)异地土壤中对人类和生物又一定的风险,因此,它的应用将受到限制。 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 原理: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植物提取作用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该技术利用的是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和富集能力的特殊植物。要求所用植物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对多种重金属较强的富集能力。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和诱导出超级富集体。 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 原理: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植物在植物稳定中主要有两种功能: 1.保护污染土壤不受侵蚀,减少土壤渗漏来防止金属污染物的淋移; 2.通过金属根部的积累和沉淀或根表吸持来加强土壤中污染物的固定。 应用植物稳定原理修复污染土壤应尽量防止植物吸收有害元素,以防止昆虫、草食动物及牛、羊等牲畜在这些地方觅食后可能会对食物链带来的污染。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核心提示: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植物转化 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植物转化技术使用于疏水性适中的污染物,如BTEX,TCE,TNT等军用排废.对于疏水性非常强的污染物,由于其会紧密结合在根系表面和土壤中,从而无法发生运移.对于这类污染物,更适合采用之后提到的植物固定和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 根滤作用(Rhizofiltration) 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的治理。进行根滤作用所需要的媒介以水为主,因此根滤是水体,浅水湖和湿地系统进行植物修复的重要方式,所选用的植物也以水生植物为主。 植物辅助生物修复(Plant-AssistedBioremediation) 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有些元素如Se、As和Hg通过甲基化挥发,大大减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如B.Juncea能使土壤中的Se以甲基硒的形式挥发去除。还有的研究表明烟草能使毒性大的二价汞转化为气态的零价汞。Rugh 等将细菌的汞还原酶基因转入Arabidopsistfialiana中,发现该植物对HgCl2的抗性和将Hg2+还原为Hg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植物挥发要求被转化后的物质毒性要小于转化前的污染物质,以减轻环境害。由于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应用范围很小,并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和(或)异地土壤中对人类和生物又一定的风险,因此,它的应用将受到限制。 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 原理: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植物提取作用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该技术利用的是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和富集能力的特殊植物。要求所用植物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对多种重金属较强的富集能力。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和诱导出超级富集体。 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 原理: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植物在植物稳定中主要有两种功能: 1.保护污染土壤不受侵蚀,减少土壤渗漏来防止金属污染物的淋移; 2.通过金属根部的积累和沉淀或根表吸持来加强土壤中污染物的固定。 应用植物稳定原理修复污染土壤应尽量防止植物吸收有害元素,以防止昆虫、草食动物及牛、羊等牲畜在这些地方觅食后可能会对食物链带来的污染。 然而植物稳定作用并没有将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只是暂时将其固定,使其对环境中的生物不产生毒害作用,但并没有彻底解决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