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算法和算法描述

第二节 算法和算法描述
第二节 算法和算法描述

第二节算法和算法描述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5学时数:40分钟(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②、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描述算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和熟悉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等清晰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确立算法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生活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自主探究能力;

②、通过算法描述,锻炼学生自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

的思维习惯;

③、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现意识,鼓励学生分享思想和反思自我的学

习理念。

2、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二第一章的内容,也是整个《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基础知识,本节内容对后续章节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计算机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本节内容在高一数学模块三第一章中学生已有初步接触,

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高一数学模块三中对算法的概念和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有初步的了解,且已初步了解面向过程的三种

结构,但未对算法形成抽象认识和理解;还不能对算法做出恰当的描述。

4、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堂理论性的课,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

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1、整个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条理清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开始的渡河游戏,一下子将学生从没有上机的失望中吸引过来;二是整堂课都在围绕实例进行讲解,同时有些内容是基于高一数学模块三中的已学知

识,知识点的难度小。如“课后延伸”部分的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经典方法在高一数学中已有介绍,所以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

2、本堂课内容略显偏多,由于时间问题,有些地方的讨论不够深入。

第二节 算法和算法描述

第二节算法和算法描述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5学时数:40分钟(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②、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描述算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和熟悉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等清晰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确立算法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生活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自主探究能力; ②、通过算法描述,锻炼学生自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 的思维习惯; ③、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现意识,鼓励学生分享思想和反思自我的学 习理念。 2、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二第一章的内容,也是整个《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基础知识,本节内容对后续章节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计算机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本节内容在高一数学模块三第一章中学生已有初步接触, 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高一数学模块三中对算法的概念和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有初步的了解,且已初步了解面向过程的三种 结构,但未对算法形成抽象认识和理解;还不能对算法做出恰当的描述。 4、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堂理论性的课,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 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算法与算法描述教学设计

算法与算法描述教学设 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算法与算法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充分理解掌握算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来准确地描述算法 3.认知流程图的六种基本符号,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4.理解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观察流程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算法设计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认识计算机只是工具,合理的指挥和控制计算机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1. 充分理解掌握算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学会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来准确地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来准确地描述算法 三、学生分析 在必修模块“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部分以及本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对VB开发环境有所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 本节课有关知识、问题与数学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具有相关的数学基础,因此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共同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2、学习方法:协作学习、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注重实践、互动交流;另外举例生动形象,简单明了,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较好的掌握了算法的概念,理解算法的设计和优劣的选择。学生初步接触编程,设计好这堂课的内容,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

1-2算法的描述与设计--教案

1-2节算法描述和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算法的定义及其表达方法; (2)认知流程图的六种基本符号; (3)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方法和过程 (1)理解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描述算法的优缺点; (2)掌握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算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算法的定义; 2、算法的三种表达方法; 3、流程图的六种基本符号; 4、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二)教学难点 5、算法的描述(三种); 6、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三、教学环境 1、教材处理 通过物理学中的实例了解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描述方法掌握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用多媒体教学网开展教学;用“先自主探究,后教学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学。 2、所需软件:学生机要安装VB6.0或以上版本。 3、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学时:1学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预期目标导入: 一、对算法的初步了解 1.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 书中例6-1-1:求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根据在物理课中学过的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学生讨论) 方法一: a) 测量出物体的质量m、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 b) 将测量所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c)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f=m*a,计算出加速度a d) 输出所得的结果 方法二: a) 测量出物体从静止开始移动的距离s、时间t b) 将测量所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引入物理学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 引导出算法的概念 介绍三种算法的表达方式,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设计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材处理 本节课以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第一章《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和第二节《算法描述与设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用一节课时间完成。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算法,如果只讲解算法的概念就要求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模、设计合理算法,感觉难度较大。因此,我从“人鬼过河”这一智力游戏开始,通过实例介绍算法的概念,再例举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学会设计算法,并让他们采用算法描述工具描述相应的算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算法的含义。 2.掌握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 3.了解算法的基本特征。 4.通过流程图形象直观地了解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难点:对算法概念的理解,设计出合理的算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VB小程序、网络教室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介绍游戏规则,让学生在“人鬼过河”这一Flash游戏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生活动:在游戏中亲身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算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如果一下子抛出算法的定义,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所以引入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①请个别学生讲解操作这个游戏的步骤,教师进行归纳

总结,用自然语言描述出来。 ②由解决游戏的步骤引出算法的定义――算法是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③算法需要将它描述出来才能为人所知。学生描述“人鬼过河”游戏的各步骤就是算法的一种描述方法――自然语言描述法。教师介绍如何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学生活动: ①理解算法的定义。 ②初步体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过程。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总结游戏步骤,由具体事例引出算法的概念。②学生体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过程。)(二)学生实践一 1.布置任务 教师活动:讲述“水仙花数”问题,让学生判断任一三位数是否为水仙花数,并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将自己设计的算法描述出来。 学生答案1:取百、十、个位数字,求他们的立方和,判断立方和是否等于原数,如果相等就是水仙花数,否则就不是水仙花数。 学生答案2:设x=abc,若a3+b3+c3=x,则x是水仙数,否则不是水仙花数。 2.指导实践

算法设计与分析C++语言描述(陈慧南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15P 1-3. 最大公约数为1。快1414倍。 主要考虑循环次数,程序1-2的while 循环体做了10次,程序1-3的while 循环体做了14141次(14142-2循环) 若考虑其他语句,则没有这么多,可能就601倍。 第二章 32P 2-8.(1)画线语句的执行次数为 log n ????。(log )n O 。划线语句的执行次数应该理解为一格整体。 (2)画线语句的执行次数为 111 (1)(2) 16 j n i i j k n n n ===++= ∑∑∑。3()n O 。 (3 )画线语句的执行次数为 。O 。 (4)当n 为奇数时画线语句的执行次数为 (1)(3) 4 n n ++, 当n 为偶数时画线语句的执行次数为2 (2)4 n +。2()n O 。 2-10.(1)当1n ≥时,225825n n n -+≤,所以,可选5c =,01n =。 对于0n n ≥,22 ()5825f n n n n =-+≤,所以,22 582()n n n -+=O 。 (2)当8n ≥时,2222 582524n n n n n -+≥-+≥,所以,可选4c =,08n =。对于0n n ≥, 22()5824f n n n n =-+≥,所以,22582()n n n -+=Ω。 (3)由(1)、(2)可知,取14c =,25c =,08n =,当0n n ≥时,有22212582c n n n c n ≤-+≤,所以 22582()n n n -+=Θ。 2-11. (1) 当3n ≥时,3 log log n n n <<,所以()20log 21f n n n n =+<,3 ()log 2g n n n n =+>。可选21 2 c = ,03n =。对于0n n ≥,()()f n cg n ≤,即()(())f n g n =O 。注意:是f (n )和g (n )的关系。 (2)当4n ≥时,2 log log n n n <<,所以2 2 ()/log f n n n n =<,2 2 ()log g n n n n =≥。可选1c =,04n =。对于0n n ≥,2 ()()f n n cg n <≤,即()(())f n g n =O 。 (3)因为log log(log )()(log ) n n f n n n ==,()/log log 2n g n n n n ==。当4n ≥时,log(log )()n f n n n =≥,

第一章第二节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

第一章第二节算法和算法的描述 一、课程内容标准: 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描述算法的过程 二、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采用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赏识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第2节的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有算法的概念、描述算法的过程、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本章是全书的开篇和概述,而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环节,是对前一节知识内容的进一步学习,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在本课前一节里,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3)了解算法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4)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发现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并把它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2)根据算法主题进行问题分析,选择适当的算法描述工具进行算法探究活动。 (3)通过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算法在社会生活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初步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取精神。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形成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用流程图来描述算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分层教学 七、学习方法:协作学习、自主学习 八、教学策略:情境创设→目标导航→任务引领→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总结拓展 九、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等。2.软件资源:office软件十、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 第二章 算法初步 2_2 算法框图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第2课时自我小测 北师大版必修31

高中数学第二章算法初步 2.2 算法框图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第2课 时自我小测北师大版必修3 1.对赋值语句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给变量提供初值②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③可以给一个变量重复赋值④不能给同一变量重复赋值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给出的赋值语句正确的是( ). A.3=A B.M=-M C.B=A=2 D.x+y=0 3.将两个数a=1,b=2交换,使a=2,b=1,下面语句正确的是( ). A.a=b,b=a B.b=a,a=b C.a=c,c=b,b=a D.c=b,b=a,a=c 4.阅读算法框图,若输入的a,b,c分别为21,32,75,则输出的a,b,c分别是( ). A.75,21,32 B.21,32,75 C.32,21,75 D.75,32,21 5.下面的语句执行后输出的结果为______. A=2; B=3; B=A*A; A=A+B;

B=B+A; 输出A,B. 6.阅读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若输入a=12,则输出a=________. 7.三个变量x,y,z,试将x置换给y,y置换给z,z置换给x,如图画出的算法框图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8.已知函数f(x)=3x-4,求f[f(3)]的值,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算法框图.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解析:“a=b”的含义是把b的值赋给a.选项A得到的结果是a=2,b=2;选项B得到的结果是a=1,b=1;选项C中c的值不明确;选项D正确. 答案:D 4.解析:算法框图的运行过程是: a=21; b=32; c=75; x=21; a=75; c=32; b=21; 则输出75,21,32. 答案:A 5.答案:6,10 6.解析:输入a=12,该算法框图的执行过程是 a=12, b=12-6=6, a=12-6=6. 输出a=6. 答案:6 7.分析:所给的算法框图表示的算法为: 1.y=x,使y的值变为了x; 2.z=y,此时的y应为上一步的y,而非原题中的y,因此其结果是z的值也变为了x;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 一、教学内容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 1.充分理解掌握算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来准确地描述算法 3.认知流程图的六种基本符号,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4.理解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5.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观察流程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学会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来准确地描述算法 2.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四、教学过程 (一)算法的的概念及自然语言描述 教师活动:说明”狼菜羊过河”的游戏规则 学生活动: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设计方案,比一比看哪组同学最快完成。记录实际过河过程,完成学案中相关应部分内容的填写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方案用规范的自然语言的形式表示(学案)样例:过河的方案: 第一步:人和羊过河,人返回,留下羊; 第二步:人和狼过河,人和羊返回,留下狼; 第三步:人和菜过河,人返回,留下菜; 第四步:人和羊过河。 教师活动:收集学生的过河方案,并将其用自然语言的形式展示于黑板上教师小结: 1、算法的概念 2、算法的特征 3、算法的择优 (二)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教师活动:介绍流程图的作用,讲解流程图所用的基本符号及功能 学生活动:在学案中完成流程图的拼接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流程图,对照自然语言表达归纳流程图表达的优缺点(三)用程序实现算法 教师讲解:编写程序即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

(四)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2、分支结构 3、循环结构 (五)课堂小结 1.算法形成的过程: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流程图表示的算法----算法的程序表示 五、教学反思 1、整个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条理清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两个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经典问题,二是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动手调试程序环节,将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同时本课很多内容都是基于高一数学模块三中的已学知识,知识点的难度小。如算法及其描述方式在高一数学中已有介绍,所以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 2、本节课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没有预想中的好,可能与教学内容和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于算法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老师提的问题不敢大胆发言。

高中算法与算法的描述

第一章算法与算法的描述 1.算法的定义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对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为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最核心过程。 2.法的特征 一个算法应该具有以下五个重要的特征: 1、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保证执行有限步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 3、输入: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所谓0个输入是指算法本身定出了初始条件; 4、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5、可行性:算法中执行的任何计算步都是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可执行的操作步,即每个计算步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也称之为有效性) 3.算法的描述方法 算法的描述:可分多种表达方法,一般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进行描述。 (1)自然语言描述法: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例1: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算法如下:(自然语言描述法) (1)输入半径r ; (2) 计算周长c=2*π*r ; (3) 计算面积 s=π*r*r ; (4) 输出周长c,输出面积s ; (5) 结束 例2: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9元,超过8小时的每小时增加15%的加班费,计算工人每天的应发的日工资。(1)输入工作小时X (2)判断X值,分别计算 ●X小于8,工资=X*9 ●X大于8,工资=X*9+(X-8)*9*0.15 (3)输出工资 (4)结束 练习:求三个数中的最大数。(用自然语言描述) (2)流程图描述:也称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3.2算法及其描述》20191009-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征。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了解算法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4.了解算法描述与算法的程序实现之间的区别。 5. 习惯计算机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基础知识梳理】 一、 算法 1.算法的概念 算法是在 求解某一问题所使用的一组 的规则。 即用计算机求解某一问题的方法,是能被机械地执行的动作或指令的有穷集合。 【自学探究】 一、 完成任务一:渡河问题的探究,总结过程,理解算法的概念。 注意: 要写明确共几个步骤,并标明序号。 渡河步骤: 二、 完成任务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究。 注意: 1.要写明确共几个步骤,并标明序号。 2.总结出这类问题的通用解决办法。(头的数量为m ,脚的数量为n ,无论给出什么数据,很快就能算出兔子的只数X 和鸡的只数Y )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用时间】 第6周 【编 辑】郭 亮 周治国 【审 核】 高一信息组 第三章 算法基础 3.2算法及其描述 项目:体验算法奥秘,让 数学题活起来

【精讲点拨】 2.算法的特征 1)有穷性。任何一种提出的解题方法都是在有限的操作步骤内可以完成 的,哪怕是失败的解题方法。一个算法在执行有穷步之后必须结束。 2)确定性。算法执行的每一个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不能出现模棱两 可的情况。 3)数据输入。一个算法必须有输入。 4)数据输出。一个算法必须有输出。以反映对输入 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5)可行性。解题方法中任何一个操作步骤可以被分解为的操作步骤,而且可以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下和逻辑思维中都能够 实施实现。 二、算法的描述 1.描述算法的常用方法 1)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是人们日常所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德语等,使用这些语言不用专门训练,所描述的算法也通俗易懂。 2)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让人感到算法的流程描述清晰简洁,容易表达选择结构;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从而有利于不同环境的程序设计。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设计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郭小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和理论,而算法的概念和理论都太抽象,讲起来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就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能轻松而又愉快的接受并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数学中已学过程序设计模块,对算法有一定的初步基础,学习了结构语言的三种结构,并能编写一些较简单的程序。但是学生对结构的掌握并不是很熟练,他们对编程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情感领域: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处理运用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对编程的兴趣,理解算法的概念和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为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四、教学重点: 1、算法的概念 2、算法的描述 3、算法的设计 五、教学难点: 1、算法的选择。 六、教学手段: 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式教学,以趣味智力题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故事事例和具体的程序运行对比,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学习能力。

1、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利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 环环相扣。 2、问题的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学生重点 与难点的把握。 3、举例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并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4、算法的选择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通过【问题三】【问题四】二大问题 的设置,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与消化。 5、网络教学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1f7329241.html,/wljx)的使用,极大的加强了师生 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提交的作业(https://www.360docs.net/doc/1f7329241.html,/wljx/wljxzpdp. asp?classid=5249)可以进行即时的点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数学模块中对算法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故对本节课的内容和数学模块中的算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把握是比较到位的。对于算法的选择,在数学中并没有过于深入的讲解,本节课通过问题三和问题四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此有较深入的理解,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2、从学生对问题二提交的算法来看,有部分学生对循环结构掌握得并不好,如do…loop until 写成do…until ;有些直接用条件语言IF来实现循环结构;有的对DO语句的条件写错。 3、本节课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调动

第2课 算法的描述与实现

第2课算法的描述与实现 我阅读我思考 我想知道: 学习目标: 1.了解算法的常见描述方法; 2.会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知道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语言; 3.通过对算法的描述,体验描述算法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养成清晰描述问题的习惯。 我探究我发现 活动一: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一个农夫带着一只狼,一筐菜和一只羊要从一条河的南岸到北岸。河边只有一条船,农夫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最让农夫担心的是,只要自己不在场,狼就会吃羊,羊会吃菜。怎样才能把狼、羊、菜安全地带到对岸呢? 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被称为 自然语言,如汉语、日语、英语等。大部分时候人们使用自然语言来描述遇到

为了鼓励节约用水,某市居民生活用水按阶梯式水价收费,分为两个等级:一级为20吨及以下的,每吨单价为2.85元;二级为超过20吨以上的,超出部分每吨单价为5.5 元。你能把水价的计算方法用清晰直观的图形来描述么? 流程图描述算法示例 设某居民用水量为x ,应交水费为y ,水费计算过程表示为:

活动三:计算机语言描述算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更快捷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计算机如何做,这需要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算法,也就是编程。 看一看 经典的打地鼠游戏,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将下面的计算机语言图标和名字用直线连起来: 连一连 我实践我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汉初年,大将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名将。一次阅兵时,韩信要求士兵排成3路纵队,此时末尾多出2人;改排成5路纵队,末尾多出3人;再排成7路纵队,末尾余下2人。这时,值勤官报告说:士兵共有262人。韩信立刻摇头说:不对,实际只有233人。值勤官又重新清点人数,果真是233人。部下们对韩信十分佩服,果然是有勇有谋的战将。韩信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试着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分别描述。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案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和理论,而算法的概念和理论都太抽象,讲起来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就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能轻松而又愉快的接受并理解。 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编程,那么在高中阶段初步接触编程,学生首先会感到很深奥,看到书中的程序语句,尤其是看到后面的长一点的程序语句更是觉得可怕,那教师必须要考虑在授课中如何正确引导,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生有没有兴趣学,往往看这个课是不是有意思,难不难学,一看难学又乏味,就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编程的兴趣,理解算法的概念和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为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算法的概念、算法的设计和选择。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教学方法: 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式教学,以趣味智力题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故事事例和具体的程序运行对比,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对编程的兴趣 (1)教师:同学们喜欢玩电脑游戏吗? (2)学生:喜欢!(说到游戏学生总是表现出很浓的兴趣。) (3)教师:在上机练习课的时候,总发现有个别同学偷偷的玩游戏,其实你们喜欢,老师也很喜欢,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编个游戏来玩呀? (4)学生:会不会很麻烦!(学生表现出好奇,又对编程心里还没有底。) (5)教师:不用担心,编程并不像你们所想像的那样难,很快你们就会编一些小游戏程序了。其实编程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编程,甚至会着迷的。 2、算法的概念 (1)教师:幻灯片出示一个经典的趣味性例子, 有一个牧羊人带着一头羊,一只狼和一颗大白菜准备过河,他找到一只很小的船,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去,可是如果让狼与羊单独在一起,狼会吃羊,让羊与白菜单独在一起,羊会吃白菜,牧羊人应如何过河? (2)教师:分组讨论,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橡皮擦放到一块,分别写上狼、羊、白菜,你们自己是牧羊人,现在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方案,把3样东西安然无恙的带过河。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同学最快完成。 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全都投入进去了,积极思考起来。 (3)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过河的方案: 第一步:人和羊过河,人返回,留下羊; 第二步:人和狼过河,人和羊返回,留下狼; 第三步:人和菜过河,人返回,留下菜; 第四步:人和羊过河。 (4)教师:同学们这个方案行不行? (5)学生:行。

1 2算法的描述与设计的第2课时

1-2节算法描述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了解问题分析与算法设计之间的关系 3、了解算法的基本特征 4、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描述算法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2、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描述算法 (二)教学难点 3、算法的描述(三种); 4、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三,教学过程: 1、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一般来说,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从具体问题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一个解此数学模型的算法,最后编出程序进行测试调整直道到最终解答。寻求数学模型的实质就是分析问题,从中提取操作的对象,并找出这些操作对象之间含有的关系,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加以描述。 2、了解问题分析与算法设计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其内容、性质、规模,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分析问题就是要确定用计算机做什么,接下来,就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算法。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有了算法才能转化成指令代码,计算机才能按照指令代码一步一步去执行,直到得到问题的解。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独立于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一个算法可以用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 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算法,应该通过分析、比较、挑选一种最优的算法。一个好算法必须用到科学的方法,应该好好学习各学科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了解算法的基本特征 一个算法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保证它的执行步骤是有限的,即它是能终止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含义,而不应当是模糊的,模棱两可的。 3)可行性:算法的每一步原则上都能精确运行 4)有零个或多个输入:所谓输入是指算法在执行时需要从外界获得数据,其目的是为算法建立某些初始状态。如果建立初始状态所需的数据已经包含在算法中了,那就不再需要输入了。 5)有一个或多个输出:算法的目的是用来求解问题的,问题求解的结果应以一定的形式输出。

第三章第二节算法及其描述(一)

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校训:公善勤实 课题名称:算法及其描述(一) 命题人、使用人: 审核人: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了解算法的概念,能够对算法进行描述。 -------------------------------------------------------------------------------------------------------- -------------- 【上节重点回顾】 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正确步骤是()1设计算法2调试运行程序3分析问题4编写程序 A、1 2 3 4 B、3 1 2 4 C、3 4 2 1 D、3 1 4 2 【导入】 有一个农夫带着一头羊,一匹狼和一颗大白菜准备过河,他找到一只很小的船,每次只能带一样东 西过去,可是如果让狼与羊单独在一起,狼会吃羊,让羊与白菜单独在一起,羊会吃白菜,农夫应如何过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农夫该如何才能安全的渡河,写下你们的渡河方案,看看哪一组最快? 【任务一】结合课本P48-51总结算法的概念及描述。 1、算法:是指在求解某一问题所使用的一组的。对计算机来说,算法就是用计算机求解某一问题的,是能被机械地执行的的集合。 2、算法的描述有三种:、、。 【任务二】 设计一个算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笼中有鸡、兔若干,已知有头a个,有脚b只,求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一、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不常用)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就是用人们日常所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来描述算法。 (1)开始 (2)输入a和b的值 (3)求x=2a-b/2 (4)求y=b/2-a (5)输出x、y的值 (6)结束 二、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大家掌握)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是用程序框图来描述算法的一种表示方法。 图形名称功能 开始/结束表示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输入/输出表示算法中变量的输入与输出 处理表示算法中变量的计算与赋值 判断表示算法中的条件判断 流程线表示算法中的流向 连接点表示算法中的转接

第1课 算法及其描述方法

第1课算法及其描述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算法的概念 ②掌握算法的五个特征 ③了解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 ④掌握流程图的各个框图的功能及画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协作讨论例题的方法,理解算法的概念和掌握算法的特 征。 ②学生通过思考和参与课堂练习的方法,熟练掌握流程图的各个框图的功能及算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体会和理解算法的概念,知道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 性。对常见事物和现象能提出问题,深入思考,进行自主和探究式学习 ②学生之间通过协作学习和课堂讨论,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性。 教学重点: 流程图表示算法 教学难点: 流程图表示算法 教学过程设计: 1、算法的概念 讨论:用没有刻度的3毫升量杯和5毫升量杯如何量出1毫升的水?请写出自己的解决步骤。 方法一: ①将3毫升的量杯装满 ②将3毫升量杯中的水注入5毫升量杯 ③将3毫升的量杯装满 ④将3毫升量杯中的水注入5毫升量杯,注满后,3毫升量杯中剩余的就是1毫升水。 方法二: ①将5毫升的量杯装满 ②将5毫升量杯中的水注入3毫升量杯,注满后5毫升量杯中剩余2毫升水 ③将3毫升量杯倒空

④将5毫升量杯中剩余的2毫升注入3毫升量杯 ⑤将5毫升量杯装满 ⑥将5毫升量杯中的水注入3毫升量杯,注满后5毫升量杯中剩余4毫升水 ⑦将3毫升量杯倒空 ⑧将5毫升量杯中的水注入3毫升量杯,注满后5毫升量杯中剩余1毫升水 结论: (1)算法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确定的、有限的求解步骤。 (2)算法不是唯一的,针对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有多种。 2、算法的特征: (1)有穷性 广义地说,“有穷性”一般指操作步骤的数量有限或能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全部操作。算法可以有重复执行的步骤,只要这些步骤的执行能够终止。有些算法虽然是有穷的,但它所花费的时间如果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如天气预报采用的算法若要几个月后才能计算出来,那就不能算是有效地算法。 例1:判断下列算法是否符合算法的特征 ①给s赋值为1 ②将s的值增加1 ③重复步骤② 解答:该算法的步骤②将被重复执行无穷次,不符合有穷性 (2)确定性 算法中的每个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含义,而不应当是含糊的、模棱两可的。 例2:判断下列算法是否符合算法的特征 ①L=10 ②输出L/自然数 解答:正整数没有具体指明是哪个数,不符合算法的确定性 (3)可行性 算法中每一个步骤都是要能够实际做到的,而且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例3:判断下列算法是否符合算法的特征 ①x= -2 ②计算x的平方根 解答:x是负数,没有平方根,该算法不可行,不符合算法的可行性。 (4)有0个或多个输入

2018青岛版信息技术初中第三册第一单元第2课算法的描述教案

第2课算法的描述 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沈玉新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常见描述方法。 2、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算法,能使用计算机语言描述一些简单算法。 3、通过对算法的描述,体验描述算法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养成清晰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对算法的描述 教学难点:计算机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学案、两瓶液体、空瓶、素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看图识故事——“农夫过河” 怎样才能把狼、羊、菜安全地带到对岸呢?——用语言描述 (二)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步骤——用语言描述下来或用文字写下来。 活动一: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小组代表发言) 1、什么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农夫能不能安全过河?你是怎样设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描述一下整个过程。

3、农夫安全过河的方法有几种。分别写出过河的算法。 4、小实验:这里有A、B两瓶不同液体,怎样在不混合的情况下,把两个瓶子内的液体互换?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互换的算法。 5、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感受到自然语言描述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各小组对问题回答做出评价或补充或建议) 活动二: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1、什么是“算法流程图”?它利用了图形的哪些特点? 2、常用的流程图符号及功能。 3、下面是居民用水水费计算方法,用自然语言描述其算法。用流程图表示算法。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的优劣。 4、完善医生给病人是否注射抗生素药的算法流程图。 5、条件:购物金额大于等于1000元,打八五折;购物金额小于1000元,不打折。用流程图来描述打折销售的算法。 活动三:用计算机语言描述算法 1、“百钱买百鸡”问题故事。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和算法描述教案沪教版

算法和算法描述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5学时数: 40分钟(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②、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描述算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和熟悉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等清晰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确立算法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生活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 探究能力; ②、通过算法描述,锻炼学生自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 维习惯; ③、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现意识,鼓励学生分享思想和反思自我的学习 理念。 2、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二第一章的内容,也是整个《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基础知识,本节内容对后续章节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本节内容在高一数学模块三第一章中学生已有初步接触,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高一数学模块三中对算法的概念和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有初步的了解,且已初步了解面向过程的三种结构,但未对算法形成抽象认识和理解;还不能对算法做出恰当的描述。 4、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堂理论性的课,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1、出示渡河游戏,要求学生给出 解决的办法。 2、怎样在全班同学中找出最高的 同学? 积极参与,发表观 点,说出解决的办 法。 运用学生感兴趣 的事物,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一)算法的概 念通过总结两个实例的算法分析过 程,引出算法的概念。 观看课件,与教师 探讨算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将感性 认识提升为理性 认知。 (二)算法的特 征 展示高一数学模块三第一章的三 个例题,找出算法还具有两个特 点:一个算法有0或多个输入、1 或多个输出。 继续总结渡河游戏,得出算法具有 有穷性、确定性和可行性。 思考和分析范例, 领会算法的特征。 回顾实例,寻找规 律,共同总结。 调动学生对生活 的认识和体会, 融入对算法的学 习和理解。 (三)算法的表示——自然语 言利用渡河实例,细致分析算法,介 绍自然语言描述算法设计。 领会算法设计的过程: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 提出问题:“求三个数中值最大的 数。”——分析问题——用自然语 言描述出算法。 分步骤讨论和分 析,会运用自然语 言设计实例的算 法。 对实例进行初步 算法设计,自然 语言易于理解, 为后续其他抽象 描述方法作铺 垫。 (四)算法的表示——流程图总结自然语言的优缺点,引出流程 图的表示方法,介绍流程图的基本 结构,分析其逻辑关系的表示。 提出问题:“求三个数中值最大的 数。”——分析问题——用伪代码 描述出算法。 积极探索、分析, 运用流程图描述 该问题的算法。 对比学习,加深 对各类算法设计 描述方法的认 识,培养学生设 计算法的能力。

算法的表示方法

算法的表示方法 算法的常用表示方法有如下三种: 1、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3、使用伪代码描述算法 我们来看怎样使用这3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去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求解sum=1+2+3 +4+5……+(n-1)+n为例。 第1种: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从1开始的连续n个自然数求和的算法 ①确定一个n的值; ②假设等号右边的算式项中的初始值i为1; ③假设sum的初始值为0; ④如果i≤n时,执行⑤,否则转出执行⑧; ⑤计算sum加上i的值后,重新赋值给sum; ⑥计算i加1,然后将值重新赋值给i; ⑦转去执行④; ⑧输出sum 的值,算法结束。

从上面的这个描述的求解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方法虽然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例如,当算法中含有多分支或循环操作时很难表述清楚。另外,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还很容易造成歧义(称之为二义性),譬如有这样一句话——“武松打死老虎”,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武松/打死老虎”,又可以理解为“武松/打/死老虎”。自然语言中的语气和停顿不同,就可能使他人对相同的一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又如“你输他赢”这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说,可以产生3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同学们不妨试试看。为了解决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中存在着可能的二义性,我们提出了第2种描述算法的方法——流程图。 第2种:使用流程图描述从1开始的连续n个自然数求和的算法 从上面的这个算法流程图中,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求解问题的执行过程。在进一步学习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之前,有必要对流程图中的一些常用符号做一个解释。

流程图的缺点是在使用标准中没有规定流程线的用法,因为流程线能够转移、指出流程控制方向,即算法中操作步骤的执行次序。在早期的程序设计中,曾经由于滥用流程线的转移而导致了可怕的“软件危机”,震动了整个软件业,并展开了关于“转移”用法的大讨论,从而产生了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程序设计方法。 无论是使用自然语言还是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仅仅是表述了编程者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都无法被计算机直接接受并进行操作。由此我们引进了第三种非常接近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算法描述方法——伪代码。 第3种:使用伪代码描述从1开始的连续n个自然数求和的算法 1) 算法开始; 2) 输入n 的值; 3) i ← 1;/* 为变量i 赋初值*/ 4) sum ← 0;/*为变量sum 赋初值*/ 5) do while i<=n /*当变量i <=n 时,执行下面的循环体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