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竖式的认识》说课稿Word版

《除法竖式的认识》说课稿Word版
《除法竖式的认识》说课稿Word版

《除法竖式的认识》说课稿

______周凤英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0,71页中《除法竖式的认识》例1,例2,“试一试”和“课堂活动”第1,2题。

一.教材分析: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的。本节课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与起点。学生学习表内除法时是应用口诀求商,并用横式写出运算的结果。现在要求学生用竖式进行书写。本节内容学习表内除法竖式的写法,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学好本单元内容,有利于整个小学阶段除法知识的学习。本节教学重点是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而这些知识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不但是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插花,分桃子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通过口算表内除法的学习,加法,减法竖式的学习,学生已经掌

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课前了解到,我们班基础较好的同学已经知道除法竖式的一些知识,就是书写时有些难度,对竖式计算除法每一步的含义不是很理解,商的位置怎么确定把握不好。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要解决的学习目标是: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计算的步骤和每一步的含义是什么,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三.学习目标:

结合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订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情景图的观察和自学例题初步认识除法竖式,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通过“分一分”活动在探索中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认真书写的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常规的学习用具,12根小棒。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除法竖式的认识》这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难易适中。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除法竖式的各部分名称和含义,会用除法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几个小提示:让学生在自学是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我进行巡视指导,对学困生给予指导,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先指导他们写竖式的方法,再指导计算竖式的步骤。同时,也发挥小组长(优等生)的作用

,引导他们积极地帮助小组成员,对有错误的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出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在自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促使他们形成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2)沟通关系。

教师(

板书厂):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5.总结列除法竖式的方法。(再次巩固除法竖式的写法,将除法竖式写法编制成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巩固练习,精练提高。

小试身手(巩固训练除法竖式写法),数学诊所(巩固竖式相应知识),动脑筋(拔高训练)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在用除法竖式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练习,加深学生对除法竖式的正确掌握。)

四、回顾例题,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家庭作业

今晚回去和爸妈讨论一下,除数横式和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初识word软件教学说课稿

《初识word软件》说课稿 姚世朝 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内容是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中的第四课《初识word软件》。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节课《初识Word软件》一节内容,是四年级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初识Word软件》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已经学过的“块操作”及“美术创意”,同时为学习其他“修改文档”、“板报设计”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解Word 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从而更有效、更直观化、更形象化地提高“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重难点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巩固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游戏上。加上学生的来源不同,本地生之间的差异性,本地生与外来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设置较高层次、一般层次、较低层次教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了解word的启动方法及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3、形成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意识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4、让学生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 2007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 2007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2、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3、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4、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展示用Word编写出的各种诗歌、日记、短文等作品。图文并茂的文学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认识Word的教学埔平道路。 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教师所展示的各种文学素材。 师:这些漂亮的作品都是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制作的。Word功能强大,我们可以做word来写作文、记日记,还可以在文章中插入漂亮的图片,做好以后,还可以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让我们开始学习word 吧。

word公开课说课稿

《Word表格制作》说课稿 一、教学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从最初将计算机当作学习的对象,已经转化为将计算机当作收集、整理、辨析信息的工具,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不单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应是努力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养成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使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Word文字处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是人们利用电脑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利用word 制作课程表。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第四章第4节《制作word表格》。介绍了如何在Word文档中制作表格、编辑表格和修饰表格,在Word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表格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完成表格的制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使其在探索中进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因此让学生掌握插入表格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对表格的创建和编辑的操作中学生容易出错,掌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表格的编辑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表格的创建、编辑 难点:表格的编辑 三、说学生

学生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兴趣高,但实践操作少;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快、有一定的探究发现能力、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差。使用word制作表格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应用,部分学生以初步了解,部分学生还对计算机操作很陌生,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很大差异。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及练习法。 演示法:依据本节的内容特点,我运用多媒体教室的演示和广播功能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培养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教学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为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继续使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法的使用,能逐渐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法: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教师的讲解与演示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信息技术课与其它知识的渗透,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符合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office软件。 五、说学法 主动探寻法:现代化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学方法是主动探寻的学习,是为应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记忆知识而学习。因此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实际操作中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法: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协作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5分钟)

(完整word版)PPT课件制作教程.docx

Powerpoint制作培训教案 培训教师:王展展 教学目标 介绍 PowerPoint 的软件界面、普通演示文稿的制作流程,学会 制作精美课件。 教学流程 一、熟悉PowerPoint的工作界面 ①标题栏:显示出软件的名称(Microsoft PowerPoint )和当前文档的名称(演示文稿1);在其右侧是常见的“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关闭”按钮。 ②菜单栏:通过展开其中的每一条菜单,选择相应的命令项,完成 演示文稿的所有编辑操作。其右侧也有“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关闭”三个按钮,不过它们是用来控制当前文档的。 ③“常用”工具条:将一些最为常用的命令按钮,集中在本工 具条上,方便调用。 ④“格式”工具条:将用来设置演示文稿中相应对象格式的常 用命令按钮集中于此,方便调用。 ⑤“任务窗格”:这是 PowerPoint 新增的一个功能,利用这个 窗口,可以完成编辑“演示文稿”一些主要工作任务。 ⑥工作区:编辑幻灯片的工作区,制作出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就在这里向你展示。

⑦备注区:用来编辑幻灯片的一些“备注”文本。 ⑧大纲区:在本区中,通过“大纲视图”或“幻灯片视图”可 以快速查看整个演示文稿中的任意一张幻灯片。 ⑨“绘图”工具栏:可以利用上面相应按钮,在幻灯片中快速 绘制出相应的图形。 ⑩状态栏:在此处显示出当前文档相应的某些状态要素。 二、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 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般要经历下面几个步骤: 1、准备素材:主要是准备演示文稿中所需要的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 2、确定方案:对演示文稿的整个构架作一个设计。 3、初步制作:将文本、图片等对象输入或插入到相应的幻灯片 中。 4、装饰处理:设置幻灯片中的相关对象的要素(包括字体、大 小、动画等),对幻灯片进行装饰处理。 5、预演播放:设置播放过程中的一些要素,然后播放查看效果,满意后正式输出播放。 三、制作第一份演示文稿 一份演示文稿通常由一张“标题”幻灯片和若干张“普通”幻灯片组成。

(完整word版)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三角形是学生在小学里就已熟悉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分类,学好本节内容可为下面学习三角形的其它性质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成功的 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内角和外角的概念,组成三角形的条件。 2.能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四)教学难点: 1.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2.掌握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判断三条边是否能组成三 角形。 二:教材方法: 1.教法:引导探究为主,讨论与实践相结合。 2.学法: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效率。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给他们展式 事先剪好的几种三角形与ppt上的三角形,让他们观察几种三角形之间 的异同点。该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讨论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 性,激起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学完三角形概念以及一些性质后,通过几个简单 的小问题提问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回答正确者给予表 扬,对回答错误者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word的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word》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广东省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中的第一课《认识word2010》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游戏上。加上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有的学生家里可能还没有电脑,所以今后学习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设置较高层次、一般层次、较低层次教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本节课《认识Word》一节内容,是四年级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认识Word》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已经学过的“块操作”及“美术创意”,同时为学习其他“修改文档”、“板报设计”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解Word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学会word的保存和编辑 2、认识word的窗口组成以及了解word的启动方法 3、3、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这节课重难点就是: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2.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4.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完整word版6和7的认识说课稿

《6和7的认识》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信计专业的杨洪翠,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6和7 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六个方面来谈。 、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 6和7”部分的第一课时“ 6和7的认识”,即 教材第39到40页的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这两页可以分为五个部 分:情境导入、6和7的表示、5、6、7的大小关系、 的内容还有第43页练习九中的1?3小题。 V ””二”等符号的表示,第1到第5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后,我们还要学习 8和9的认识、10的认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为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0?5的认 0~5的大小比较、第1到第5的认识、0~5的书写;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6和7的认识、5、6、7的大小比较、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6和7的书写;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8、9、10的认识、& 9、10 的大小比较、8、9、10的书写、11~20各数的认识。 从这个图上我 们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在 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促进这节课的学习, 在这节 课的延伸中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 在教材分析之后,我又进行了课标 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6?10 7与第7的区 别(也可以说是基数与序数的区别)、6和7的书写。 与本节课相关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 0?5的认识, 识、 11?20各数的认识。 识、

(二)课标分析 在新课标中对“数的认识”的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数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由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所采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不同。所以,我又进行了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中我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单向思维、表象思维、自我中心阶段。 那么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比较敏感。 同时,维果斯基曾说过“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那么,这个阶段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是会认、读、写0?5、会比较0?5大小关系、了解第1?第5。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从1数到乙知道可以用点子图、小木棒来表示这些数。但对6、7这两个数认识、直观感受、书写、大小意义、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等内容的理解并不很清楚。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在如何在第一个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第二个发展水平。 (四)我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课标的分析、学情分析,引发了我以下 两点思考:如何使学生在第一个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第二个发展水平?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熟练地数出6和7、会读、写6和7、能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完整word版)Photoshop教案及课件(全套).docx

程名称PS像理授学2程型新授目名称初始 Photoshop cs3件 任内容了解 PHOTOSHOP的的学方法、像的常用知,以及Photoshop cs3 的下及安装方法。 目要求要求掌握 PHOTOSHOP像的常用知, 目重点像的常用知 目分析 目点常用工具的、文件保存格式 知目介如何使用Photoshop 目目 能力目学生能正确安装photoshop 件教学方法授法、任法 前准教案、件 教学活 教学 堂入 生好并清点人数,鞋套及手机上交情况 利用事先准好的广告宣片、LOGO、婚影作品 学生欣,引起学生的趣。揭秘些片都是件加入效 果理之后的,个件叫做什么名字呢? 1、准好一本笔本。 2、做好每堂的作。 3、自己从以下四方面来做学好PHOTOSHOP的准。 要有一定的算机基知,会操作机器,会管理文件,会排除的 故障; 要精通件操作,拿到一个任,或者面客提出的要求,上知道 使用哪些操作命令、技能方法能意; 要有一点灵感,得益于知和的累,文学、画、影,印刷、广 告、网??都需要涉。 二、像的基本概念 1、photoshop 色模式 ①位色模式 使用两种色(黑色或白色)之一表示像中的像素。②灰度 色模式 生活目的 学生猜 想是真 存在的 是件 理的。 中快 捷 多,一定 要主要日 常的累

授课过程使用灰度等级多达 256 级,灰度图像中的每个像素都有一个 0 (黑色)到 255(白色)之间的亮度值。看起来类似传统的黑白 照片,除黑,白二色之外,尚有 254 种深浅的灰色。图象分辨率 图象分辨率 : 指图象中存储的信息量。这种分辨率有多种衡 量方法,典型的是以每英寸的像素数来衡量。图象分辨率和图象 尺寸的值一起决定文件的大小及输出质量,该值越大图形文件 所占用的磁盘空间也就越多。图象分辨率以比例关系影响着文 件的大小,即文件大小与其图象分辨率的平方成正比。如果保持 图象尺寸不变,将图象分辨率提高一倍,则其文件大小增大为原 来的四倍。 色光三原色 (R.G.B) RGB是色光的彩色模式, R 代表红色, G 代表绿色, B 代表蓝色。因为三种颜色每一种都有256 个亮度水平级,所以三 种色彩叠加就能形成 1670 万种色彩了(俗称 " 真彩 " )。这已经 足以再现这个绚丽的世界了。 以用手机 或者照相 机拍照的 例子,用 放大工具 放大 N倍 的时候, 显示器会 出现方 格,这个 方格就被 称为像素 点。 RGB模式因为是由红、绿、蓝相叠加形成其他颜色,因此该 模式也叫加色模式(CMYK是一种减色模式)。在该色彩模式 下,每一种原色将单独形成一个色彩通道( Channel), 在各通道 上颜色的亮度分别为 256 阶,由 0-255 。再由三个单色通道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word说课稿图文稿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 w o r d说课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word》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小学信息技术》中的一课《认识word》。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节课《认识Word》一节内容,是四年级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认识Word》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已经学过的“块操作”及“美术创意”,同时为学习其他“修改文档”、“板报设计”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解Word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从而更有效、更直观化、更形象化地提高“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重难点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巩固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上。加上学生的来源不同,本地生之间的差异性,本地生与外来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设置较高层次、一般层次、较低层次教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了解word的启动方法及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初识Word》说课稿

初识Word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1课《初识Word》,是了解和认识Word2003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按Word2003的启动、Word窗口的组成,保存Word文档、退出Word顺序编写的,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四个知识点。 二、说学生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电脑基本操作的基础,并且已经掌握在“记事本”中进行文字录入的操作方法。四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如何合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成相关操作,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2)掌握Word的启动与退出、文件的保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设计多种活动形式,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学习、了解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4.行为与创新 借助所学知识,尝试用计算机表达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方法;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2.教学难点

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主要功能;Word文件的保存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设置了名侦探柯南进行成员招募的活动情境,以“小侦探侦察行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导入阶段,我先以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名侦探柯南为切入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招募启事”,思考、寻找制作的软件,明确本节课侦查的目标——Word。 在介绍Word软件的环节,我考虑到如果光靠语言讲述,比较死板,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用课件出示了“Word档案卡”,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展示Word制作出的各类精彩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Word软件的作用和运用范围,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参与探究,通过观察发现之前展示的作品图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W,细化了Word图标的特征,为接下来打开Word这个操作任务奠定基础。 “打开Word”的第一种方法双击图标操作学生完全能自己掌握,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探究另一种方法,我适时引出柯南的任务,请学生按照要求在“开始”菜单中找到Word并打开。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学我课前分发的“侦查报告”多种形式自主完成任务,加深了对操作方法的印象,并乐于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从而为自己的小组夺得“侦探徽章”,学习激情相当高涨。 “Word窗口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设计了阶梯式的教学环节和任务,让学生先从已经学过的“记事本”窗口出发,对比word窗口和它的共同点:标题栏、菜单栏、插入点、编辑区,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既唤起他们的旧知,又掌握了新知,再出示Word窗口更丰富的组成部分,带着学生一起了解并认识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任务窗格、状态栏,学生掌握了窗口各部分组成名称之后,出示“记忆力大考验”,进一步巩固了Word窗口组成部分的名称。由于Word窗口组成部分较多,要探究各部分的作用难度较大,我将此任务进行了划分,让学生分组侦查窗口组成的作用。学生在“侦查报告”中寻找“秘籍”的帮助,通过小组讨论、对窗口组成部分尝试单击的方式理解相关栏目的作用。最终汇总请小组代表上来介绍探究结果,学生在该行动中既掌握了自己小组探究的内容,又通过同学的介绍掌握了其他组成部分作用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化简成学生触手可及的知识。效果较好。 通过课件中出示菜单栏和常用工具栏两部分的对比,学生能直观理解到工具栏和菜单栏有相同的功能,如保存、打开等,而工具栏也有更快捷完成操作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寻找工具栏”的必要性。学生通过查看“侦查秘籍”和小组合作,成功完成了打开和关闭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的任务。 成功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我以“柯南想认识各位同学”为契机,请学生尝

小学信息技术word教学课件

小学信息技术word教学课件 小学信息技术word教学课件 小学信息技术word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会精确设定自选图形的大小。 2.会给文本框设置图片背景。 3.会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剪贴画、艺术字等。(背景图案应尽量符合名片持有者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也可以体现地理位置的特征。名片的背景还常写上单位的经营项目、服务宗旨、个人的座右铭、富有哲理的名言等。) 【教学重点、难点】 文本框中添加图片,各自选图形添加文字。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 出示一张名片,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说起名片它有悠久的历史。(课件:名片的由来──最早的名片出现在秦朝,经过历代的演变,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叫法)那么名片发展到今天你知道我们是通过名片上哪些信息来进行相互沟通的吗?生回答教师板书:姓名、职务、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地址。(展示两张名片) 你们看,一张名片既能了解到他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又可以通过

电话和他人取得联系。那你们说名片的作用大不大?今天我们就学习用word来制作名片。(板书:制作名片) 二、教学过程 1.自主探究 师:这是我专为我们实验小学设计的一张名片,大家想不想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也把这张名片设计出来? 学生操作:下面大家打开我的电脑中的E盘下的“设计实小名片”文件进行设计,名片中所用到的文字可以进行复制。 开始操作教师巡回帮助并及时发现问题。 (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例如文本框的大小、背景、文本框中插入剪贴画、图片的方法) 师:(解决问题)你刚才在制作的过程当中遇到哪些问题?学生反馈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背景图片的插入等。 (2)名片大小9*5.5厘米。 (3)插入文字的方法。 (4)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5)插入图片的方法。 (6)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 (生)再次完善练习。 2.拓展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把这张名片设计完成了,接下

道路工程课件word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道路现状评价 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数量少 (1)公路通车总里程: 2010年底通车里程预计达395万公里,(2008年底373.02万公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差较大。如美国为630万公里。 (2)公路密度: 公路密度即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的公路里程数。从总体上讲,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密度偏低。美国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67公里,英国为160公里,法国为147公里,日本为303公里,印度为61公里,而我国只有不到40公里。 每万人拥有公路长度,美国为242公里,英国为63公里,法国为140公里,日本为91.5公里,印度为22公里,而我国不超过20公里。2.公路网等级低、高等级公路相对较少、路面质量差、标准低。 在通车里程中,二级以上的公路,只占公路总里程的10.7%多,等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为74.5%,还有达不到技术标准的等外公路96.16公里。 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53.5%。 3.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差距较大,平原区与山区差别大。 公路密度各省市差距大。 4.通行能力低。 通行能力大、运营效益高的公路主骨架未全部形成。 5.服务水平低。 公路运输服务不满足要求。 发展规划 1990~2010年,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形。 至2007年年底,贯通“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2010年,基本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公路通道;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五射两纵七横”共14条路线,并力争到2010年基本贯通。 第二节道路的分类及分级 一、道路的分类

二、公路的分类及分级 三、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分级 一、道路的分类 按其交通性质和所在位置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 1、公路 是连接城市、乡村、工矿和林区的道路,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交通设施。 2、城市道路 是城市范围内的道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交通设施,并有形成和促进城市结构布局、提供通风、采光空间,作为上下水道和煤气、电力、通信设施埋设通道的功能。 二、公路的分类及分级 1、道路的分类 按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与地位分为国家干线公路、省干线公路、县公路、乡公路和专用公路。 2、公路的分级 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公路按其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技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 ①国家干线公路 是指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②省干线公路 是指有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③县公路 是指具有全县性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简称县道。 ④乡公路 是指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简称乡道。 ⑤专用公路 是指专为企业或其它单位提供运输服务的道路。如:厂矿道路,林区道路。 ①高速公路 a.专供汽车分向、分道行驶; b.全部控制出入; c.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道;

(完整版)《Word的基本操作》说课稿

《Word的基本操作》说课稿 大悟三中陈建飞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Word的基本操作》是根据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改编而来。《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在高中一年级的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了解Word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从而更有效、更直观化、更形象化地提高“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重难点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巩固和提高。 2、教材的处理 《Word的基本操作》容量较大,涉及的操作点多,动手能力强,例如Word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保存文档等,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拘泥于教材,要求学生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中的所有操作点,是根本无法贯彻新课标精神的,所以本节课我把“文档的编辑”、“保存文档”两点作为重难点内容来教学,其他内容则作为一般技能学习教学。这样安排既不耽误一般的技能教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如此处理教材的目的是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脱离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是难的怪圈,得以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2、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和使用。 3、掌握Word的文档的新建保存和在文档中输入文字等。 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使用Word进行基本文字处理操作。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本课时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 WORD2003是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用来处理文字的录入、修改、排版和输出等一整套文字处理工作,将文字组合后变成信件、单位公函、学术论文、书籍、报刊等。 接下来展示用word制作出来的作品,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一)启动word 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指向“程序——Microsoft Office 2003”,单击“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命令,启动Word。 (1)从菜单启动: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指向“程序——Microsoft Office 2003”,单击“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命令,启动Word。 (2)直接启动:双击桌面上创建好的快捷方式,启动Word。 (3)鼠标右键—新建-- Microsoft word文档。

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认识Word》

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认识Word》 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掌握word的启动、退出方法和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认识word》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认识word》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掌握word的启动、退出方法和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扩展思维,培养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培养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兴趣。 4.创新与行为: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二、教具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电脑教室教学系统。 3.课件、找茬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让学生在会用记事本、写字板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word 2003的教学,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学习新知,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自主探究word 2003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感知到word 2003是一种功能强大,更适合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文字处理软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采用“设疑—尝试—探索—讲解—归纳—建构”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自己说”。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初识word 1.同学们,一上课呢,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电脑作品。想不想看,好,注意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 2.展示用word制作的各种优秀的小报素材。(图例如下) 3.学生观看课件后,回答问题。(作品中有图片、文字,有丰富的颜色等。)

word 说课稿

《撰写旅行计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及其课时安排,《学习领域三笔随人意的好秘书—word文档的操作》分为八课时四项目完成教学。《撰写旅行计划》为其第一项目。依据教学内容和难度,本项目将分为两课时来展开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进行word软件的熟悉、文档录入、文件保存等操作,熟悉word界面、学习文档录入方法及保存等知识点;第二课时完成文档的简单编辑,主要学习文本的选择、复制、剪切等操作方法。本说课稿主要说明第一课时。 2、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本章节是在学生认识计算机功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编排的。word 软件的使用,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前面学习的书信撰写和个人博客等知识点,而且为今后个人简历和板报等的设计打下基础,因此,本章节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而且在本教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为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Word窗口功能,掌握新建、关闭Word窗口的方法; ◆了解Word窗口命令,认识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 ◆了解Word字处理功能,学会输入文字、新建文档及文件保存。 (2)能力目标: ◆认识Word窗口命令,学会常用工具按钮的使用; ◆训练学生键盘操作技能,讲究心手合一; ◆提高学生文字的输入能力,学会新建文档及文件保存。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word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性和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

(完整word版)《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认识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说教学流程 游戏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分月饼游戏导入,先分四个月饼给两位同学,再分两个月饼给两位同学,最后一个月饼分给两位同学引出没人一半,也就是1/2。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1/2。 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这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让学生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1/2的理解。 探究新知: 1、深入认识1/2。 组织学生利用正方形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形成1/2的表象。 体验不同折法,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 判断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沟通一半与1/2的联系,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随机板书:1/3、1/4、1/5…… 让学生利用各种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word》说课稿 (2)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word》说课稿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节课《认识Word》一节内容,是四年级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认识Word》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已经学过的“块操作”及“美术创意”,同时为学习其他“修改文档”、“板报设计”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解Word 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从而更有效、更直观化、更形象化地提高“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重难点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巩固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游戏上。加上学生的来源不同,本地生之间的差异性,本地生与外来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设置较高层次、一般层次、较低层次教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了解word的启动方法及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3.形成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意识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4.让学生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2.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3.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4.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展示用Word编写出的各种诗歌、日记、短文等作品。图文并茂的文学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认识Word的教学埔平道路。

word文档教学课件

word文档教学课件 word文档教学课件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是想通过综合应用“画图”和word操作,制作图文并茂的以成语故事为内容的电子文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画图”和word 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一堂教学成果验收课,教师应放开手让学生操作。但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辅助学生完成作品,真正充当课堂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帮助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word软件中插入图片、图文混排等基本操作 (2)熟悉画图软件中绘图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源,亲手动手尝试,综合应用“画图”和word软件中基本操作,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绘制动物图片,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提供的故事情节,用“画图”软件创作相应插图 2、图文混排 教学难点:根据提供的故事情节,用“画图”软件创作相应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请生说出该成语故事的名字。 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和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闻鸡起舞、守株待兔、杯弓蛇影…… 师:讲述成语故事声情并茂,才能打动听众。同样,制作成语故事的电子文档,如果图文并茂,更能吸引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利用“画图”和word软件制作图文并茂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电子文档。 二、对比欣赏 展示井底之蛙成语故事文档1和文档2。

认识word的说课稿

信息技术《认识word2000》说课稿 教材分析 《认识word2000》是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本课是学生能够熟练使用word2000工具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word启动和退出的方法,理解word2000窗口各部分的功能。单纯的从知识点来看内容比较枯燥,平淡。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今后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WORD2000窗口的组成 2、学会启动和退出WORD2000的方法并能独立操作。 3、学会打开和关闭WORD2000窗口中的工具栏。 4、对WORD2000的功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从生活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WORD2000工具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 1、WORD2000的启动和关闭。 2、WORD2000的窗口组成及功能。 教学难点: 工具栏打开和关闭。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对Windows98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启动“Word2000”程序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时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后,大胆进行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Word2000”窗口的组成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也是进行实际操作的关键。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 教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为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由于本课时是新授课,我选择了讲授、演示,练习操作,讲评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阶段时,我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时,我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调控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良好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完成任务”。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