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上 数 学 课

爱 上 数 学 课

爱上数学课

发表时间:2015-06-17T17:03:45.16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3期供稿作者:马文函

[导读]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

山东省东营市盐窝中学马文函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和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一味强调升学率的今天,我们已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就只有一个要求:只要会算题,能得高分就行了。既不给他们讲有关的历史,也很少向他们介绍这些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致于使学生怕上数学课,不愿意上数学课;为什么刚学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野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还得对症下药。对此我仅代表个人提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多思善问,就会发现很多和数学知识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数学绝对不仅仅只是和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抽象演绎打交道,或者是玩那些煞似好玩的数字游戏,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让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应用于数学教学,让数学更加具体化、趣味化,例如我们在学习集合时,就可以用这样一段对话来引入它的概念(这是一个姑姑和6岁小侄儿的对话):姑姑问:“你的脸在哪儿?小男孩儿指指鼻子。“不对,那是鼻子。”小男孩儿又指指腮帮子。“那是腮帮子呀!”小男孩儿接着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最后,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这么一圈儿,才是你的脸。然后我们再给学生集合的定义:“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肯定比一上来就给学生集合的定义,或者只是把书本的例子重复一遍印象更深刻。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的时候,如果能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学习,那么这些公式一定会更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气的气球为什么是圆的?买西瓜为什么要买大的、圆的?……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搬入课堂,学生们的积极性能不高吗?就拿易拉罐为形状设计来说吧?为了减少用料最省.降低成本,所以易拉罐是用金属薄片做成的封闭圆柱体,因为对于柱体,在给定面积的情况下,制作出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不得不考虑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美观、方便等等,所以我们看到的易拉罐形状才各具特色。

再比如在教学“对称图”时,教师创设逛游乐园的情境,让学生一边看各种游乐项目的录像,一边用手势,身体模拟自己正在玩滑梯,转转盘、蹦蹦床等动作,从而感受平移与旋转两种运动,产生了研究这两种运动的极大兴趣。教师把树叶、蜻蜓、蝴蝶、飞机、天平等对称图案带入课堂,把歪脸、袖长不同的衣服等不对称的图案也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实物情景中,感受对称与不对称的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研究对称的浓厚兴趣。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不会厌倦。

第二、如果我们一味的代替学生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性,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差,自信心也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长方体的时候,我提前一天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让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学生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能不活跃吗?此法也可以用于学习其它“多面体”。再比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为你的讲解内容创设情境,如在教循环小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些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东西,这样先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我相信这样要比我们纯粹的使用数字说明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走到学生中去。很多学生往往都是因为爱老师才爱上这门课的,而爱学生,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朋友,这不仅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生所渴望的。而往往很多老师缺少的就是这个。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我们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能经常和学生交谈(可以找学生谈心,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闲聊),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的给予帮助,我相信在学生爱上我们的那一刻,他们也会爱上这门课。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