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第四讲商业的发展

(一)课标及考纲

1、课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考纲: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帮

(二)知识结构

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崛起

秦汉以前商业

唐代商业

商业的发展唐宋元商品经济发展与初步繁荣北宋商业

元代商业

徽商

明清的商帮

晋商

(三)重难点解析

1、考点精要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中原商品市场和城市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抑商政策、坊市分区)→宋元(坊、市时空限制打破,纸币流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2、考点升华

角度1 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角度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曲折。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朝贡贸易。

(4)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镇商业发展,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6)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知识拓展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

1.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岳麓: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3.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人教)。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观点:“商人”的叫法,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朝遗民地位低下,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从事商品买卖。)

4.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岳麓、大象)。

[百度百科: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工商食官”按三国时韦昭解释是:“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网上也有人解释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官来吃饭。靠谁吃饭就要被谁桎梏。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国语·晋语》:“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5.春秋战国时期:

⑴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人民)

⑵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如弦高、子贡、陶朱公范蠡、吕不韦等)。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岳麓、大象)。(岳麓)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6.秦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②统一局面的形成。③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⑤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

⑵市的发展:①在县治以上的城市,特定位置一般都有集中贸易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坊”是严格分开(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②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也立军市。③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没有垣墙楼屋的定期集市比战国时期增多。

⑶商业的发展:①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行曰商处曰贾”)。②对外贸易发展(商业突破了中国本土)。③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五都”。(春秋战国时期的商品主要是各地的土特产,两汉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从《史记·货殖列传》“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可以看出,全国性的市场尚未形成。)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今新疆和葱岭以西),目的是军事外交,结盟大月氏、乌孙对付匈奴。结果:虽未达成使命,但开通西域道路,促成中西文化交流,史称“凿空”,打通了与西方国家的交通与商务关系。路线:长安→敦煌→西域→大秦(罗马帝国)。]

⑷对商业的管理:①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违者受罚。②汉官府设市令(长安)和市长对市进行管理;市周围有垣墙,市门按时开闭。(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③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统一生产和销售。(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这些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这些行

业收归国家经营。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④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人民)。

⑸秦汉以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人教)。原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赋税沉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

7.南北朝:发展相对缓慢

⑴原因:社会动荡不安。(由于种族文化的歧异及人为的新仇旧怨,造成族群间的残酷杀戮与破坏,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⑵表现: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

⑶市的发展: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注:草市出现的时间,不同版本的教材表述不一,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汉代说、魏晋说、东晋说、唐代说。有论者称,“草市尉”至迟在东晋业已存在。)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8.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⑴商业发展的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凿,交通发达。③对外政策开放。④国家统一。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它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便利了南北交通,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沿线一些新兴商业城市的发展;它使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加强了全国的统一。当然,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⑵市的发展: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称为“行”。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③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

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人民)。

⑶商业的发展:①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②对外贸易发展。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管理外贸;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安史之乱后转移到东南海道。③水陆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人民)。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最早的银行雏形,是由供客商堆货﹑寓居的邸店衍生出来的。飞钱又称“便换”,出现于唐代中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⑷对商业的管理:与汉代一样,市的设立与废止都决定于朝廷,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与坊仍然分开,交易时间受限制(《唐六典》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铮三百声,而众以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官职为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注:从“应然”状态看,唐朝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未取消;但从“实然”情况看,从唐代中后期起,坊市分立制度有所松动,交易时空有所突破。商业开始越出两市渗入坊间,如长安城的中宣坊、延寿坊都相继设店肆。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五代时,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到了北宋,坊市分区的封闭格局被彻底打破,民居与商业区融合为一体。]

9.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⑴原因:①国家走向统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④一定程度上的租税货币化(如王安石变法“以钱代役”)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⑵市的发展:①商业突破了汉唐时期“市”“坊”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市”不再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住户和商店可以朝着大街开门);时间早晚都可经营,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夜市直至三更尽,纔五更又复开张”)。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草市已经具备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岳麓、人民:城郭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③(百科)宋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⑶商业的发展:①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交子”,是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③汴京城内,随处都是商铺、邸店、酒楼、食店,还有许多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大象)。④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岳麓)。开始使用“商标”以加强对质量的保证。⑤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人民)。⑥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增加(如勾栏瓦肆,风俗年画)。

⑷对商业的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⑸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北宋之前,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两宋时期,“纯商业”的城镇就开始出现。“纯商业”市镇多居江南)。(镇在宋代以前仅是军事据点,北宋时逐渐向农村经济中心地演变。)

(注:有人从广义的角度考察宋代文化与前代的不同: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重大转折时期;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变时期;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

10.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⑴原因:①国家统一。②疏通漕运(重新疏浚了大运河)。③开辟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抵达天津)。④遍设驿站,丝路繁荣。

⑵表现: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商业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11.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⑴商业发展的原因: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地丁银制度,赋税征银,使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岳麓)。从国外引进大量经济作物(补)。

⑵对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而且关卡林立,限制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⑶城镇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农副产品(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和会馆(供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大象:徽商和晋商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形成全国市场)。④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⑤清朝时出现票号(由晋商独占经营,类似于今天的银行)。

[注:徽商,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朝后期,徽商逐渐衰亡。晋商一般指指明清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jué,武则天之父。李渊父子就是凭借太原军队和武氏财力始夺取政权的)。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拜关公崇忠义)和团结乡人。晋商在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衰落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帮的进一步发展。晋商与徽商:①经营思想,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贾”(山西常氏家训);徽商重官不重钱,追逐财富只是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②经营方式,晋商精打细算,以经营票号、高利贷为主;徽商崇尚文化与政治,

亦儒亦商,与政治极力结缘。③经营地域,晋商主要通过“走西口”,以骆驼为主要运载工具,向晋北、内蒙古甚至白俄发展,徽商则主要在两淮、江浙或长江中下游,有时顺运河或海路北上京津。④人员组成:晋商以乡人为主,其用人“避亲用乡”;徽商一般聚族经商,大修宗祠,以通过宗族的尊卑长幼加强对族众的控制。⑤尊崇对象,晋商以关公之义在经商处建会馆以结帮;徽商尊朱僖制定的“家典”“族规”,把理学作为家族内行事和经商活动的准则⑥文化理念,晋商“学而优则商”,让家族中一二流子弟经商,三四流子弟参加科考;徽商好儒,喜欢文化,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互济。⑤婚姻家庭,晋商长期只身在外,一去数年,赚钱方归,晋商里有很多家明文规定不能在外取妾;徽商受移民风俗影响,往往举家外迁,随遇而安,多纳妻妾,及时行乐。等。关公,山西解州人;朱熹,原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

12.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⑴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⑵农业、手工业发展。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⑷交通条件的改善,运输业的发展。⑸对外贸易的发展。

⑹政府政策的影响等。

1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⑴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城市中开始有固定的区域,宋朝以后取消限制。⑵交易内容的变化:开始主要是土特产品、奢侈品,后平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也在市场中流通。⑶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后来发展为金属货币,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⑷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宗族亲缘组织,后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⑸商品开始时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等。)

二、古代大城市的繁荣

1.城市的功能: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古代的城指城墙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2.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⑴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⑵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⑶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⑷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3.主要朝代的重要城市(略。注意城市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南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仅见人教版)

1.正常的对外贸易

⑴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

⑵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官署名为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注:隋唐时期,一大批商业都市脱颖而出,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网。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都市发展较快,而西北地区的城市渐趋衰落。这种趋势的出现,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外族入侵、东南交通

的开发及海外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⑶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②经济重心南移。③政府重视。宋朝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岁币”沉重,不得不想法开辟新财源。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大大增强。⑤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越来越多地出入我国沿海口岸。

(补: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为西夏、吐蕃所阻。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宋代以前并未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⑷元朝: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2.朝贡贸易

⑴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⑵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3.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明朝“海禁”主要在明初和中后期。明太祖立下“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想巩固海防;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红夷(荷兰)和倭奴(日本)入侵。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而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完全关闭国门,而是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并由特许的十三洋行进行。

四、货币的发展(仅见岳麓版,本部分有所扩充)

1.新时期晚期到夏:天然贝壳。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最

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等充当过货币。贝类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和计数,因而流通最广。

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币。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货币需求量增大,自然海贝无法满足需求。在商代晚期,出现青铜仿贝(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铜币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

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造币,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剧,货币形状很多,如铲币(赵)、刀币(齐)、环钱(秦)、蚁鼻钱(楚)等。

4.秦到唐:统一币制。圆形方孔式的“秦半两”通行天下,汉代铸“五铢钱”(通行七百多年),唐高宗铸“开元通宝”(以后的货币的范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全国的通行(大宗交易用黄金),结束了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刘邦建汉后,允许地方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汉武帝时,地方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都由中央直接经管。五铢钱一直用到唐高祖时期,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的货币。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24铢为1两)。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指开创新纪元,“通宝”指通用宝货)。开元通宝

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标重量,我国古代货币由标明重量向抽象化、符号化的通宝、元宝、重宝演变。

5.北宋:铜、铁、金、银各色货币并存,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大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剧增,由于铜料紧缺,政府大量铸造铁钱。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便应运而生。宋真宗时,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宋仁宗时,政府垄断了“交子”的发行权。“交子”使用统一的纸张,有一定的形制,印有复杂的图案,并有防伪密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后期,由于钱荒和纸币的信用危机,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明显增加,为明代白银上升为主币奠定了基础。

6.元朝:以纸币为主币(由于通货膨胀,未发展为现代纸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统一的纸币制度,发行“中统元宝钞”,元朝成为第一个以纸币为基本货币的朝代。

但是,由于政府滥发没有储备金的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结果明清又恢复了金属货币(银子和铜钱)。(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中国进入现代纸币流通时期。)

7.明朝:明初禁用金银交易;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法定的货币。明初曾一度禁用金银交易,明英宗时解禁。清初沿袭明朝,以白银为主币。银块没有固定形状,称量使用。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形状繁多,成色不一,换算起来十分不便。鸦片战争前后,外国银元陆续输入中国。由于洋银计枚核值,使用时不必称量,民间都乐于接受。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钱局,购进英国机器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中国进入机器铸币时代。

8.与货币有关的其他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劣币泛滥,出现了“重物轻币”现象。十六国期间的成汉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年号钱形成制度是在宋代(始于宋太宗“太平通宝”),此后历朝帝王改元登基都要铸造新的年号钱。唐玄宗时出现银行的雏形“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唐宪宗时出现“飞钱”,是早期的汇兑业务。清朝时出现由晋商独占经营的票号,类似于今天的银行。

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课标要求,各版均不见)

1.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发展,商业功能日趋突出。

2.商业的发展依附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出现很早。

4.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5.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6.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8.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形成商帮。

9.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10.商业活动不断打破时间和地点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步减少(宋朝是重要转折)。

11.商人由宗族亲缘组织向地缘(商帮、会馆)和业缘(行会)发展演变。

六、(附)一些重点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

1.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4.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

5.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市场+环境+…

(1)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官府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如:秦代制定法律以管理“市”,汉代有专门机构管理“市”,六朝时政府甚至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唐代朝廷严禁官吏参与商业性经营等。

(3)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其中最突出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

“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团。商帮是在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的流通范围在本地狭小范围内满足不了需要了,因此就需要结帮联伙走出去采购或者是推销。作为一个“商帮”,应该是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在这个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第二,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许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竞争的需要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联合;第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晋商学而优则贾

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晋帮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这就表明,晋商学而优则贾的理念深深隐藏在心中。正因为如此,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高的,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在他们身上萌芽。晋商不仅是商人,也是有学识之人,言传身教,治商有方,并在家族内形成重教之风。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

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

浓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使他们在商界赢得了信誉,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这可以说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由此看出,徽商身上,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他们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经商第二的准则。商人的务实和精明,加之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处处体现着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总之,儒商是属于有知识、有道德、有谋略、会赚钱的人。

(五)【易混知识】(1)中国古代的坊与市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

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唐初两者有严格的区分。按唐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北、西三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市。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市内店铺一般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出售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因而有笔行、铁行、肉行等不同的名称。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2)中国古代的城与市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城市”是由“城”──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也”,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为此,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面积多达几到几十平方千米,城内有大片农田、园圃等。城的数量也相当多,遍及全国。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也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备课资料 商业的产生并不重要 教科书从什么是商品,怎样产生交换,专门从事“交换的人”说起,因此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这些知识对高考实无必要。那么,夏商时期形成商业重要吗?我认为也不重要。夏朝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充足的证据,很多说法只是学者的推测。根据河南二里头的考古发现,学者也仅仅能想象出“宫殿”的规模。夏朝有城市吗?谁也说不清。殷商时期有城市,安阳的考古可以证明,也可以推测商业得到发展,但是具体情况还是不得而知,因为文字记载太少,至今甲骨文能够识别的,并被大家认可的也不足2000个字。那么,商业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有更多的材料证明。 西周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但是,青铜器都是为贵族使用制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体现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是禁止买卖的。西周时的武士是贵族的“士”,打仗的士兵是平民,也就是农民,奴隶是不被信任的,只能作为贵族的家奴,不能用于参战。所谓“工商食官”是指当时的手工业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所谓“百工”不可理解为自由手工业者已经有了很多工种。这一时期商业受生产力的制约,规模有限。 夏商周三代的商业只有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有应试价值,那就是商代的殷已经开创了政治型城市之先河,后来古代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大都如此。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商业随之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越国的范蠡;魏国的白圭、吕不韦,等等。流通的币种很多,且数量大,反映出商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秦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但赋税徭役太重,不可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后,承接了战国以来商品交换活跃的势头。东汉总的来说商业发展水平受到田庄经济的制约,发展变慢。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第一个高潮时期,特点有: 第一,商人阶层形成。公元前516年,齐景公请教晏婴如何治理国家,晏子回答“民不迁, 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就能够维持统治。可见,从事商业的人数及其社会价值得到政治家的认可。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精品教案】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即兴之作。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寥寥数字,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几座长江大桥。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 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 提示: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史料展示: 史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史料二:国民党退往台湾时掠走的财富。

3.教师提问: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4.史料展示: 史料一: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续表 史料二: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5.教师提问:上述两则史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战略取向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战略取向 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明显增强。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与以往的经济周期性变化相比,目前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恢复到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水平,而且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结构性特点,预示着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从近两年经济增长及其结构变化趋势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三个明显特征。 1、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增长 20XX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轻工业增长率为%,20XX年则分别提高到%、 %和%。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提高到%。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XX年工业增长为%,同期GDP增长为%,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20XX年GDP增长%,工业增长%,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20XX年GDP增长%,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增长速度的提高,不是短期因素所为,而是由长期积累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未来结构变动的趋势。 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高增长。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与近几年消费增长平稳和净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相比,投资的增长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讲,投资高增长是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支撑经济高增长的必要前提,与前期以轻工业为主和后期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相比,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伴随着投资的大量增加。20XX年我国工业投资14460亿元,同比增长%,提高了个百分点。带动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工业行业大多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据20XX年统计公报显示,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电解铝增长%,水泥增长%,汽车增长%,纺织增长%,煤炭增长%。另外,就长期趋势而言,投资增长的作用也反映在近几年我

五年级品社下册 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教案 冀教版

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工业产品并试着分类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2、对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了解自己喜爱的一样工业食品生产过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继农业以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我们今天就生活在工业社会。 二、说一说: 1、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工业产品? 提示:教室里——电扇、日光灯、课桌、凳子、门窗、班训、垃圾桶等 学习用具——书包、课本、本子、笔、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个人穿戴——衣服、帽子、鞋袜、红领巾等 家里用品——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沙发、电脑、餐桌、炊具、餐具等、 2、你对“工业”有怎样的认识? 三、练一练:试着给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 四、议一议:冰激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当你吃到甜美的冰激凌时,你知道有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劳动?(结合P75插图) 五、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另一种工业食品,画一画这种食品的生产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穿衣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衣料生产过程、衣服缝制过程,认识穿衣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衣料生产过程、衣服缝制过程,认识穿衣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远古人类没有衣服穿,冬天披兽皮保暖。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毛编制成柔软的织物,这是最初的纺织品。今天,纺织工人用纺织机把棉、毛或人造纤维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将纱线织成布料,经过漂洗和染色,制成各种各样的布料和纺织品。 二、衣料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1、观察P77插图,了解衣料生产过程。 2、说一说:衣料生产过程 棉花、蚕丝、动物毛等天然纤维→纱线→布料→布料纺织品 木材、煤、石油等原料经过化学合成制造出来的化学纤维 三、衣料怎样变成漂亮衣服穿在我们身上的呢?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第四讲商业的发展 (一)课标及考纲 1、课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考纲: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帮 (二)知识结构 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崛起 秦汉以前商业 唐代商业 商业的发展唐宋元商品经济发展与初步繁荣北宋商业 元代商业 徽商 明清的商帮 晋商 (三)重难点解析 1、考点精要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中原商品市场和城市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抑商政策、坊市分区)→宋元(坊、市时空限制打破,纸币流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2、考点升华 角度1 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角度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曲折。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朝贡贸易。 (4)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镇商业发展,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6)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知识拓展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 1.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岳麓: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3.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人教)。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观点:“商人”的叫法,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朝遗民地位低下,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从事商品买卖。) 4.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岳麓、大象)。 [百度百科: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工商食官”按三国时韦昭解释是:“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网上也有人解释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官来吃饭。靠谁吃饭就要被谁桎梏。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国语·晋语》:“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5.春秋战国时期: ⑴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人民) ⑵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如弦高、子贡、陶朱公范蠡、吕不韦等)。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岳麓、大象)。(岳麓)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6.秦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②统一局面的形成。③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⑤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 ⑵市的发展:①在县治以上的城市,特定位置一般都有集中贸易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坊”是严格分开(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②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也立军市。③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没有垣墙楼屋的定期集市比战国时期增多。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国际国内贫富差距巨大,短期内不会大幅度减少。 发展中国家定义: ①车维汉:原先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②刘易斯: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 ③世界银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划分标准逐年变动 ④谭崇台: [1]低下生活水平 [2]低下生产率 [3]高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比 [4]较严重劳动力不得其用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6]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研究对象: ①广义: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及一般规律 ②狭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 学科发展意义: ①内在需求 ②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诉求 ③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④出于对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 ⑤不发达的永久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并不是改善大众生活水平的充分条件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描述国家内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定义: ①熊皮特:对现存劳力、土地、资本服务实现新的组合创新 ②古雷特:生存、自尊、自由 ③阿码蒂亚·森:基本需求改善,扩大人民权利和能力 发展必要条件:生产要素组合变化 发展目标: ①经济增长和收入得到理性的公平分配 ②经济结构的改变 发展道路:初级产品→发展初期→制造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 库滋涅茨共同发展模式:农业→制造业→服务业

罗斯托增长阶段论: 传统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工业化过程)→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 费雪-克拉克的部门学说: ①进入工业社会是摆脱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 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构的改变也可以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扩) 工业化与增长: ①卡尔多增长规律:资源转至工业活动时,增长加快且生活水平提高 ②农业部门的需求决定早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③出口和规模经济推动后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产出结构的多样化:人均收入达到相对高的水平后,产业机构再次出现专业化硬着陆:经济急剧衰退 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后增长急剧放缓 中国目前的危机:内需+外需的不足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

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西方经济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生产和成本 一、思考题 1.试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2.谈谈你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看法。 3.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学上的有关概念不同? 4.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5.为什么长期和短期的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 6.什么是规模经济?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 7.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企业行为分析还有现实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 8.为什么MR=MC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确定产量的基本原则? 二、计算题 1.对某一小麦农场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生产函数:Q=KA0.1L0.1E0.1S0.7R0.1,式中,Q为每一时期的产量;K为常数;A为土地的投入量;L为劳动的投入量;E为设备的投入量;S为肥料和化学药品的投入量;R为其他资源的投入量。 (a)该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递减还是不变?为什么? (b)当所有的投入量增加100%时,产量增加为多少? 2.某公司的短期总成本函数为:C=190+53Q,式中,C为总成本,Q为总产量;二者均以万计。 (a)该公司的固定成本是多少? (b)如果该公司生产了100,000单位产品,它的平均可变成本是多少? (c)其所生产的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多少? (d)其平均固定成本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1)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2.答:所谓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收益递减,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 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这是因为,一定的技术规定了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有一个数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组合比例所

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案3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张钢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

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课后练习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2.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3.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扬州的草市很繁华 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C.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 D.扬州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 ) A.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出现商业交换 B.甲骨文卜辞的资料记载有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 C.西周时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 D.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8.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9.唐代的一位波斯商人到中国长安做生意,这位商人可以( ) A.到“草市”购买中国特产 B.逛夜市欣赏长安城的夜景 C.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产 D.在每条街道都能听到叫卖声 10.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此诗说明宋代的草市( ) A.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B.买卖有严格的地域限制 C.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D.已经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11.客舍、邸店、车坊等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商业运输的发展 C.旅途盗劫盛行D.官吏参与兴办 12.《续资治通鉴》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下列对此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四川地区 B.“交子”是用塑胶制作出来的货币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教案第一课时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3?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现状。 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明白工业的分布特点,与我们地区相关。 2?初步学会阅读《我国工业分布图》,能够在地图上查找主要的工业基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我国工业的分布,培养学生对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工业的现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讨论分析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刖学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物品,都是工业产品。因为生产要求不同,自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一持续协调发展工业。(使用“学乐师生”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工业与我们它们往往产APP拍照

师:刚才我们说到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物品,都是工业产品 请思考:说说教室里有哪些工业产品,哪些是产自本地? 学生代表发言(粉笔,电脑,课桌,书,文具等) 师:回答的好,这些都是工业产品,有工业产品就要生产,哪什么是工业生产呢? 师:请你们把书上第82页画起来,工业生产的概念。 师:工业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对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国防等有重要影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请思考: 工业对国防、交通、农业有什么影响?(书上第82页思考题) 师:显而易见,影响是巨大的!现代工业是国防和交通的支柱,工业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对于现代,没有工业就没有国防和交通!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和交通的发展!工业与农业是一对兄弟,也是一个矛盾体,可以这么说,没有农业做基础,就不可能有工业(人都吃不饱,怎么工作?)。同时工业的高度发展必须缩减农业的份额,且会造成环境污染,透支以环境为基础的农业!对于一个国家必须平衡发展工农业,合理规划,科学利用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工业的分布 我国工业分布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请同学们分组交流。阅读书上83页至85页,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 ?说说我国工业城市分布的东西差异? 3?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是怎样? 学生轮流代表发言。 生1:气候因素:气候决定农业的分布,决定人口的分布,良好的气候因素必然使该地 区拥有众多的人口,必然使使该地区出现各种工业成为可能。 地形因素:地形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山地人口相对较少,而大平原人口则相对较多。人口的多少也会决定部分工业的分布。 海陆因素:河流因素会决定该地区的交通状况,从而影响该地区的工业分布。例如:沿海、长江流域就有许多发达的城市,它们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该地区发达的海水运交通。 政治因素:人为的改变一个地区的交通状况将会对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影响,进而影 第2页 响该地区的工业水平,政治中心也必然会有大量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的配套第三产业和轻工业、部分

第4课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商业的发展》评测练习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张倩云 一、选择题 1、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 张生非常勤奋,每天经营所开店铺到深夜 B.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肆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官府监管的夜市 3、(201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抑商政策废弃 C. 坊市制度形成 D. 自然经济瓦解 4、(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当时扬州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6、(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7、 (2015年镇江模拟卷)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C.城市商业发展逐渐摆脱时空限制 D.商业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8、 (2015年南通模拟卷)《梦粱录》中载:“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国际国贫富差距巨大,短期不会大幅度减少。 发展中国家定义: ①车维汉:原先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②易斯: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 ③世界银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划分标准逐年变动 ④谭崇台: [1]低下生活水平 [2]低下生产率 [3]高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比 [4]较严重劳动力不得其用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6]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研究对象: ①广义: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及一般规律 ②狭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 学科发展意义: ①在需求

②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诉求 ③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④出于对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 ⑤不发达的永久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并不是改善大众生活水平的充分条件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描述国家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定义: ①熊皮特:对现存劳力、土地、资本服务实现新的组合创新 ②古雷特:生存、自尊、自由 ③阿码蒂亚·森:基本需求改善,扩大人民权利和能力 发展必要条件:生产要素组合变化 发展目标: ①经济增长和收入得到理性的公平分配 ②经济结构的改变 发展道路:初级产品→发展初期→制造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 库滋涅茨共同发展模式:农业→制造业→服务业

罗斯托增长阶段论: 传统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工业化过程)→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 费雪-克拉克的部门学说: ①进入工业社会是摆脱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 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构的改变也可以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扩) 工业化与增长: ①卡尔多增长规律:资源转至工业活动时,增长加快且生活水平提高 ②农业部门的需求决定早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③出口和规模经济推动后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产出结构的多样化:人均收入达到相对高的水平后,产业机构再次出现专业化硬着陆:经济急剧衰退 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后增长急剧放缓 中国目前的危机:需+外需的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现阶段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A、C、D说法错误。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解析:B只有建立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确, 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3.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9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 ①将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经济保障②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③将为消除社会差别和收入差距提供物质保证 ④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此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②④观点都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的正确分析。③错在〝消除〞。 5.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以下措施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①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②限制工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③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重视社会效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对工业应该调整和优化,而不是限制,排除②。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很大联系,排除③。①④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D.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 解析: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A正确。 7.我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由〝黑色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政府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这同时也告诉我们() A.全面小康社会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以低碳为指标 B.要逐步降低能源生产部门的产量 C.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教案——第二课时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工业发展面对的挑战我们怎样去克服。 3.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我国主要高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分布是怎样。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明白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初步学会阅读《高兴技术主要分布图》,能够在地图上查找高新技术的主要分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应多学习文化知识,为工业的发展付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 1.工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2.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和发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充分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在前面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生产是什么。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对国防、交通、农业的影响是什么。我国工业的分布是怎样,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国的工业

现状又是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不知道你们课后复习了没有。 学生:复习了。 教师:好,那我们就来提提问,看下你们复习的怎样。请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回答正确,我国工业的分布怎样? 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好,还有其它问题还要多去复习巩固,接下来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工业要发展肯定要遇到困难,那我们如何去面临挑战?另外,要不断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工业发展的更快,今天我们就针对这样的问题继续学习——持续协调发展工业。(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6页至87页。思考: (1)我国工业发展的变化是怎样? (2)工业的发展会面临什么挑战? 教师: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在教材86页。 1949年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第一位,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教师:那位同学来说说第二个问题。 学生,好,哪位同学来说说。 教师:不错,回答正确。在教材87页。 我国工业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第一,工业分布不均,不同地区工业发展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研究和开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等7则 来源:《求是》期号:2013/08 作者:曾培炎等曾培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有:第一,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由于基数的增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下,今后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可能不会成为常态。但是,中国还处在经济发展成长期,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准提高,将释放出巨大而持续的投资消费需求;每年约一千万农民进城,能够弥补适龄劳动人口下降的影响;教育水平和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将形成新的人力资本红利。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7%—8%的水平上是完全可能的。第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目前,中国经济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四个方面存在不平衡。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形成新的经济竞争力,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决定未来新兴大国的走势。第三,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时期,往往也是社会各种矛盾显现的时期。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也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第四,改革进入“攻坚期”。三十多年来,不断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但近些年来,改革已到深水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臹慧,坚决破除

一切妨害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臸机臸弊端,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选准突破口,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瞭望》2013年第11期)易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首先,中国经济升级版是速度和质量的紧密结合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做到对“稳”和“进”两方面“度”的精确把握。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臸潜在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要聚焦于稳中求进,在稳住“量”的同时,尽力实现“质”的提升。其次,中国经济升级的新动力来自创新、内需和改革。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推动转型,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力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再次,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改善民生,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编织起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这些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促进社会公正,从臸度上为所有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和创业、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这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经济升级与改善民生、社会公平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推动改善民生和提供社会公平,是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人本属性”。(《人民日报》2013年3月25日) 张维为:中国模式更具凝聚力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