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练习: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人民选修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共同目的是( )

A.尊王攘夷

B.革新制度

C.统一国家

D.争雄称霸

解析:A项是春秋时期齐国所打旗号,B、C两项是战国时期变法目的,只有D项是共同目的。

答案:D

2.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材料中店主不仅知道商鞅颁布的变法令,而且能够依照法令行事,说明变法深入人心,所以A项是正确的;B项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不存在的;C、D两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结果不符。

答案:A

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解析:从保甲法的内容看,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一是为了维护地方治安,二是为了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寇乱”的理解。古代封建统治者把农民起义者称为“寇”或“贼”,“寇乱”指农民起义。因此应该选A。

答案:A

4.“(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 )

①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②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吏缘为奸③王安石变法使国家的财富大量增长,影响了人民生活④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王安石变法“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却使“公私皆病矣”,所以并没有使国家获得利益。“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表明人民负担加重。

答案:D

5.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为田开阡陌封疆”。两者的相同点是( )

A.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B.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都是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力的提高

D.都是为了确立新的社会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相地而衰征”和“为田开阡陌封疆”都属于生产关系变革,A项是二者造成的结果和影响,B、C、D三项都是错误说法。

答案:A

6.某人在评价商鞅时说:“他的一生虽然以悲剧结束,但他的事业是成功的。”商鞅“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其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发展潮流

B.他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他有能力并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D.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时期,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是商鞅“成功”的根本原因。

答案:A

7.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题目中的“范君”和“希文”指的是范仲淹和他的字。他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答案:D

8.(2011银川模拟)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规定,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借鉴了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特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两幅图片,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答案:A

10.(2011唐山模拟)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

B.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C.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

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解析:王安石指出了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不能选拔实用型人才的弊端。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早在王安石变法前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属于北宋初年科举制度发展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1.(2011宁波模拟)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时人和后人对变法褒贬不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2: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3: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4:(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

(1)据材料1,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2分)结合材料2分析其持此态度的原因。(4分)

(2)据材料3,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3)据材料4概括易中天的观点。(2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10分)

解析:第(1)问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态度可从材料1中进行概括;材料2中反映原因的语句是“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第(2)问“态度”从材料3中可以明显看出,“原因”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入手分析。第(3)问易中天分析了青苗法的弊端,他的“观点”据“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概括。“观点”对错的问题,一般而言,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必须给出一定的理由。

答案:(1)反对。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2)肯定。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

(3)观点:变法帮了腐败的忙。(意思相近即可)

第一种答案:不正确。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

第二种答案:有一定道理。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言之有理即可)

12.(2011鹤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宋史·苏辙传》材料2:“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材料3: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

乱(靖康之变)。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4:(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荆公》

(1)材料1、2是围绕王安石变法的哪一具体措施展开的议论?他们的立场和观点有何相同之处?你如何评价这一措施?

(2)你赞成材料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吗?说出你的理由。

(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试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课本中对王安石变法已有明确的评价,回答问题时应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回答第(3)问时,应将梁启超的观点放在戊戌变法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来评价。

答案:(1)青苗法。都是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青苗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即国家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百姓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2)不赞成。因为他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甚至认为王安石变法直接导致北宋灭亡。事实上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有利于巩固政权。北宋灭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他的评价有正确的一面,因为新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过分夸大了变法的作用,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解决,是不可能一扫弊政的。梁启超“高度”评价王安石变法是要为戊戌变法制造历史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