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二、教材要点

“王”的出现与“帝”的传说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文化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自己也成了夏朝国王。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代夏而立的商统治时间较长,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其政治特点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岳麓版)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人教版)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人教版,岳麓版说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功臣(待遇与亲族类似)和先代贵族。周人还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便于管理。周人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7、意义: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8、崩溃: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失去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更是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2、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内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大、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诸侯和大夫等具有双重身份。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由周天子和诸侯扩大到全国。②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4、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礼乐秩序

后世学者通常用“礼乐文化”来总结西周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中,“礼”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礼”讲究敬天法祖,也对现世人们做了要求,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乐”是辅从于“礼”的,在维护“礼”的同时,对“礼"进行了文化装饰,使等级森严的“礼"得以具备征服人心的感染

力。“礼”“乐”合用,曾被看作是维护等级差别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实际上,从历史的眼光看,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最为典雅、最为精致的内容。这样的礼乐秩序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西周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本目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运用有关黄帝的传说进行导入。

教学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

文字的成熟

城的出现

礼制的初步形成

史料链接: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4)核心:政治权力的产生与维护

早期政治权力的核心:“王”、“帝”(参看地图册P1中“历史传说中的‘帝王’分布)。

政治权力的维护:斧鉞:代表强权

城:战争防御;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祭祀:社会权力的集中;神权与早期政权的结合

战争:平定四方,确定政治管理秩序

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禅让”(或曰“传贤”)

(二)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王位世袭(家天下)制度的出现,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史料链接:

材料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

材料三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为禹之子)。

——〈史记·夏本纪〉

读史感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制度?请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新变化?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3王位世袭制是从何人开始的?

(2)商朝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a 分封的对象(子弟、功臣、先朝的贵族)

b受分封的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c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d实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宗法制:a 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b宗法等级(分析地图册P3示意图)

c最大的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读史感悟

读地图册P3《西周分封图》和教科书P6“资料卡片”,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说明燕、鲁、宋等诸侯国的形成情况。联系宗法示意图,思考: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②“资料卡片”中提到的“姬姓之国四十人”和“姬姓之国五十三人”的史实,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论从史出

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下表:

(3)礼乐秩序

“礼”的含义: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

“乐”的含义:辅从于“礼”,以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史料链接:

材料一《礼记》中说:“礼不下庶人”。《荀子》中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材料二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材用足,材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礼记》

材料三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

读史感悟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

○3“楚王问鼎”的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

小结

夏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代夏而立的商朝,其政治特点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用表格归纳如下: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层层分封给贵族,宗法制解决的就是贵族内部的财产和权力分配问题,因为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严格的嫡庶之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贵族分封所得的土地、人口就能有秩序的控制在大宗手裏,以此类推的传承下去,从而保证的了分封制下继承的制度性和有序性。所以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

_人民版必修 一 专题一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跟踪训练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人民版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跟踪训练 一、单选题 1.宗庙祭祀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周制,诸侯不能在其国内立王庙进行祭祀。这一规定 A.维护周天子天下大宗的独有权力B.保障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身份 C.确保了嫡长子对王位的合法继承D.保证了周王独享对祖先的祭祀权 2.“它是一种庞大、复杂而又井井有条的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后来由于诸侯国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姓氏,如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于是中国人的姓氏就逐渐增多。”这里的“它”是指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3.商王每逢战事便令巫师询问上帝,看看“帝若(诺)”或“帝不若(诺)”,然后才敢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商王也不断卜问上帝,看上帝是否支持自己的统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商代 A.国家权力机构不完备B.统治者注重以德治国 C.王权受到神权的控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4.《新唐书》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衬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由此可见 A.“家天下”的影响较大B.武周与李唐血缘疏远 C.武则天向男权社会妥协D.武则天执政能力不足 5.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都是周王的亲戚),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 A.齐鲁实力悬殊B.旧秩序仍有影响 C.鲁国信守盟约D.齐国破坏分封制 6.商朝的职官系统分为中央和地方,内服职官即中央王朝职官,由商王直接任免,享有世袭特权;地方可分为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即族尹,地方臣服于商。这反映出商朝 A.已建立起内外服制度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开始垂直管理地方 7.《史记》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从该材料中得出的主要信息是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019版高考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 答案 A 解析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材料与周代礼制有关。根据材料信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B 解析材料“小儿子”“夺取”“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8·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答案 B 解析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 )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答案 D 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 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 )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

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方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考古材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于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 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与运用,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祖国文明进程的认识,理解历史不断前进的规律,增强维护祖国历史光荣、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责任心。 使学生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国朝代更替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初中就已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能否准确背诵出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顺序?生:答后,学生齐声朗读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下面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 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 注: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晋、卫、鲁、燕均为周王室子弟的封国,占据主导地位,故A 项解读正确;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晋、卫和鲁的封地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故C项解读正确;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故D项解读正确。 答案:B 2.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 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 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 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到男女地位问题,体现不出男尊女卑思想,故排除A项;中国人重视姓氏与王权无关,体现不出专制王权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表明其重集体轻个人,故C项错误;重视姓氏说明中国人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家族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年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羊年,据统计,新年第一季度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预计2020年会有近5 000万成年男子成为光棍。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最早可上溯到(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重血缘亲疏的宗法制 D.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制 解析:重男轻女现象是重视血缘传承、血缘亲疏观念的具体体现,这是宗法制传统对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故选C。 答案:C 4.2015年3月26日,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福建土楼的精美图片。引起大量摄影爱好者好评。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位,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辨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到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B属于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A、D指最高统治者王位继承方式。 答案:C 5.《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④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意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部族,但上天赋予了它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它不断革新。西周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并使等级秩序稳定,实行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④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

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人民版(精品教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略讲)(一)国家的出现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氏族: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 部落:若干氏族组成部落 、出现的时间:年前 、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二)早期政治领袖——“王”的出现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早期的政治领袖兼有军事首长的身份(三)城的出现、军事防御功能和权力、地位象征、反映阶级对立尖锐化(四)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反映社会权力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集合 (五)社会不平等现象 、贫富分化的出现 贫富分化与产品积累、交换扩大有直接关系

、政治压迫的加重 (六)“帝”的传说——神话的史料价值值得重视 二、夏商的政治制度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段材料: 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叫一个学生翻译]。从这段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远古社会(原始社会)中,部落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有着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正所谓“大同之世”】 老师: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同学们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大禹。由于他的德高望重,根据传统的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大禹。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是却不给伯益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公元前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时的大禹还会是以前的那个大禹吗? 学生:(回答) 老师:这时的大禹因为自己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继承父亲的位置。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部落,最后得到了各部落的承认。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朝的建立、禅让制的废除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它标志着氏族公社制的瓦解,从“天下为公,选贤为能”的“大同”社会进入“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也就是阶级社会] 】 夏朝建立后,原来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的继承不再是“选贤为能”而是只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被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只有王室家族的人才有王位的继承权,不管这个继承者是否有德、有能;而非王室成员,不管是否有能力,是否受人爱戴,也不能继承王位。原始社会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商代政治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练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练习(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53082003】A.宗法观念已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A[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可以得出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 2.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D.缴纳贡赋 C[从材料中“率乃师……伐夙夷”可知,周天子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三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故选C项。] 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世袭制D.禅让制 B[宗法制是用来解决贵族父子间在权力、地位、土地上的继承问题,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 4.《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 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B[古文大意为:昔日周公因为两位叔叔不同心,所以把亲戚分封到各个诸侯国,屏卫周朝。这表明分封的目的是屏护周朝,故B项正确。] 5.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B[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 6.《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53082004】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C[题干中涉及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两种制度。C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A项只涉及分封制;B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7.“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53082005】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重庆九校联考)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A.巩固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贵族特权 C.强化了统治秩序D.冲击了封建统治 解析:选C从商代到西周臣民的变化体现了统治秩序的强化,故选C项;秦以前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题干中“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并未体现贵族特权,排除B项;“冲击了封建统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解析:选D第一则材料说明分封亲族比较多,第二则说明扩展了疆域,第三则是说分封先代帝王之后,第四则是武庚叛乱,被平定后,成王分封微子,由四则材料综合判断可推断出周王朝分封制相当发达,故选D项;题干中四则材料,只有《荀子·儒效》能说明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其他材料无法说明,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论述的是武王和周公辅政时期的事情,但并不能说明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排除B项;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属于历史结论,不是历史事实,排除C项。 3.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田氏代齐”可知,田氏之所以能够“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长期专擅国政”,其二,“周安王册命”,据此可知如此“册命”破坏了西周始创的宗法分封制度原则,故选B项;周安王之所以册命齐侯主要是因为其在齐国“长期专擅国政”,这不能凸显周安王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春秋五霸的出现,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C项;官僚政治出现于秦朝,排除D项。 4.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 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解析:选D据材料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在墓葬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礼乐制度向外传播,异族学习西周文化,故选D项;材料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不是贵族与平民的比较,凸显不出贵族特权,排除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且材料也未体现分封制巩固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 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 由此可见,秦朝() 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 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 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 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得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各地的政治待遇是平等的,呈现出地缘性特征,故选C项;贵族等级制度的基础是经济,而题干内容侧重的是政治地位,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所设立的郡县并没有打破地域关系,排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色彩,排除D项。 6.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

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题

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2.周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凡是国家的大典、官员的任命、战前的誓师、战后的行赏等,大都在宗庙中举行。这说明周代 A.借助宗法关系维护统治B.神权政治统治思想盛行 C.注重加强宗族内部团结D.家国一体政治开始形成 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B.世袭C.分封制D.宗法制 4."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 5.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 6.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B.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C.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D.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7.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 9.《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世袭制 10.西周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其字数与内容较商代相比均有了显著变化。在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何尊、大盂鼎等详细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周 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更加注重礼制的建设 C.青铜制造技术的发展D.汉字的运用日益广泛 11.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政归大夫、政出家门、国君形同傀儡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表明 A.宗法制度重新确立B.天子共主地位丧失 C.等级制度遭受冲击D.政治改革运动频繁 12.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较为稳定B.政权更迭频繁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1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齐国国君C.卿大夫D.士 14.中国古语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种思想的源头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C.宗法制度D.家天下观念 15.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 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练习题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题 1.“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 D )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B.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D.以血缘家族为纽带 2.2007年4月19日上午,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了主题为“和谐中原,和谐中华”的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一深具历史文化内涵的举动渊源于( B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丞相制 3.2008年的中秋节,中央电视台,把晚会主会场设在山东荣成,台湾也设立了分会场,这体现了海峡两岸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结,这一切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 C.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绝对的 D.等级森严,小宗要服从大宗 4.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 B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5.据新华社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与以往相比增加了民族传统节日的假期,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B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 7.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C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8.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D )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9.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B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10.下列西周诸侯国中属于同姓封国的是( B ) ①齐②鲁③燕④晋⑤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B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