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性能测试综述

防火墙性能测试综述
防火墙性能测试综述

防火墙性能测试综述

摘要

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网络安全产品,防火墙设备本身的性能如何将对最终网络用户得到的实际带宽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对防火墙的常用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建立包括网络性能测试、IPSec VPN性能测试及安全性测试在内的完整测试体系及衡量标准的必要性。

1 引言

防火墙是目前网络安全领域广泛使用的设备,其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对合法流量的保护和对非法流量的抵御。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网络带宽(包括核心网络及企业边缘网络)总的趋势是不断的提速升级,然而从网络的整体结构上看,防火墙恰处于网络的末端。显而易见,防火墙的网络性能将对最终网络用户得到的实际带宽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骨干网上使用的千兆防火墙,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正常应用。所以,目前防火墙的网络性能指标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防火墙测试工作中性能测试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网络互联设备,参考RFC1242/2544对其在二、三层的数据包转发性能进行考量,是大部分网络设备性能测试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同时进行二、三层的测试也可以帮助确定性能瓶颈是存在于下层的交换转发机制还是在上层协议的处理,并检测所采用的网卡及所改写的驱动程序是否满足性能要求,它有利于故障的定位。作为防火墙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对4~7层的高层流量进行一定的控制,这就必然对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多大,会不会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就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据此,我们认为完整的防火墙网络性能测试应该由网络层测试、传输层测试和应用层测试三部分组成。

2 网络层性能测试

网络层性能测试指的是防火墙转发引擎对数据包的转发性能测试,RFC1242/2544是进行这种测试的主要参考标准,吞吐量、时延、丢包率和背对背缓冲4项指标是其基本指标。这几个指标实际上侧重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对不同的网络设备之间作性能比较,而不针对仿真实际流量,我们也称其为“基准测试”(Base Line Testing)。

2.1 吞吐量

(1)指标定义

网络中的数据是由一个个数据帧组成,防火墙对每个数据帧的处理要耗费资源。吞吐量就是指在没有数据帧丢失的情况下,防火墙能够接受并转发的最大速率。IETF RFC1242中对吞吐量做了标准的定义:“The Maximum Rate at Which None of the Of fered Frames are Dropped by the Device.”,明确提出了吞吐量是指在没有丢包时的最大数据帧转发速率。吞吐量的大小主要由防火墙内网卡及程序算法的效率决定,尤其是程序算法,会使防火墙系统进行大量运算,通信量大打折扣。

(2)测试方法

在RFC2544中给出了该项测试的步骤过程及测试方法:在测试进行时,测试仪表的发送端口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帧,并计算所发送的字节数和分组数,在接收端口也计算

所接收的字节数和分组数,如果发送的帧与接收的帧数量相等,那么就将发送速率提高并重新测试;如果接收帧少于发送帧则降低发送速率重新测试,直至得出最终结果。一般测试仪表都采用二分法来找到最大的转发速率。吞吐量测试结果以bit/s或fit/s表示。

SPIRENT公司的SmartApplications和IXIA公司的IxAutomate都是对RFC1242/2544指标测试的自动化测试软件。在对防火墙吞吐量的测试中,我们遵照RFC建议,采用64,128,256,512,1024,1280和1518字节等7种不同长度的数据帧来进行。为了全面衡量防火墙的吞吐能力,一般采用双向测试,测试时长为120s。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考虑防火墙处理规则时要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为了比较安全策略规则对转发性能的影响,我们在防火墙上加载多条规则和一条规则,分别测试其吞吐量。在有些厂商提供的测试数据中指出吞吐量测试是在“Acceptable Loss”,即允许丢包率为多少下的吞吐量测试结果。这其实不是吞吐量的结果,因为哪怕数据流丢失一个数据帧也会引起明显的延迟。测试的吞吐量是允许丢包率为0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即使丢包率设为万分之一,所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差距。

2.2 时延

网络的应用种类非常复杂,许多应用对时延非常敏感(例如音频、视频等),而网络中加入防火墙必然会增加传输时延,所以较低的时延对防火墙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测试时延是指测试仪表发送端口发出数据包经过防火墙后到接收端口收到该数据包的时间间隔,时延有存储转发时延和直通转发时延两种。

因为直通转发技术不管数据包的整体大小,而只根据目的地址来决定转发方向,所以它的时延是固定的,取决于设备解读数据包前6个字节中目的地址的解读速率。设备只要检查到帧头中所包含的目的地址就立即转发该帧,而无需等待帧全部被接收,也不进行错误校验。存储转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转发方式,它把输入端口的数据包先存储起来,然后进行CRC检查,在对错误包处理后才取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通过查找表转换成输出端口送出数据包。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的设备由于必须要接收完整的数据包后才开始转发,所以它的时延与数据包大小有关。数据包大,则时延大;数据包小,则时延小。

IETF RFC1242中对时延也做出了定义和计算方法。对存储转发设备,时延按照LIFO

的方法计算,即从数据帧的最后一位进入输入端口开始计时,到数据帧的第一位出现在输出端口结束,这期间的时间间隔。而对直通转发设备,时延按照FIFO的方法计算,即从数据帧的第一位进入输入端口开始计时,到数据帧的第一位出现在输出端口结束,这期间的时间间隔。

由于防火墙工作在第三层,数据包转发机制都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机制。所以,我们考察在给定的速率下(保证防火墙在此速率下不丢包),防火墙存储转发的时延。IETF RFC2544中给出了该项测试的步骤过程,首先测定防火墙在每种数据帧长下的吞吐量大小。以一定数据帧长在测定的对应发送吞吐量速率下发送数据流穿过防火墙,测试过程一般延迟120s,测试重复至少20次取平均值。

2.3 丢包率

在IETF RFC1242中对丢包率作出了定义,是指在正常稳定的网络状态下,应该被转发,但由于缺少资源而没有被转发的数据包占全部数据包的百分比。较低的丢包率,意味着防火墙在强大的负载压力下,能够稳定地工作,以适应各种网络的复杂应用和较大数据流量对处理性能的高要求。

在IETF RFC2544中给出了丢包率的计算方法:以一定的发送速率发送特定数量的数据帧穿过防火墙,测试并统计被防火墙转发的数据帧。丢包率由以下等示计算:[(输入数据帧统计输出数据帧统计)×100]/输入数据帧统计。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一般要测试防火墙在不同负荷下丢弃包占收到包的比例,这里的不同负荷通常指从吞吐量测试到线速,步长一

般使用线速的10%。即第一次测试应按照输入媒介帧速率的100%来运行,然后依次以90%,80%重复以上测试,直到没有丢包产生。

2.4 背靠背缓冲

背靠背缓冲是测试防火墙设备在接收到以最小帧间隔传输的网络流量时,在不丢包条件下所能处理的最大包数。该项指标是考察防火墙为保证连续不丢包所具备的缓冲能力,因为当网络流量突增而防火墙一时无法处理时,它可以把数据包先缓存起来再发送。单从防火墙的转发能力上来说,如果防火墙具备线速能力,则该项测试没有意义。因为当数据包来得太快而防火墙处理不过来时,才需要缓存一下。如果防火墙处理能力很快,那么缓存能力就没有什么用,因此当防火墙的吞吐量和新建连接速率指标都很高时,无论防火墙缓存能力如何,背靠背指标都可以测到很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指标就不太重要了。但是,由于以太网最小传输单元的存在,导致许多分片数据包的转发。由于只有当所有的分片包都被接受到后才会进行分片包的重组,防火墙如果缓存能力不够将导致处理这种分片包时发生错误,丢失一个分片都会导致重组错误。可见,背靠背缓冲这一性能指标还是有具体意义的。

在IETF RFC2544中给出了背靠背缓冲的计算方法:从空闲状态开始,测试仪表以给定的传输媒介最小合法间隔极限的传输速率向待测防火墙发送相当数量的固定长度的帧并计算由防火墙转发的数据帧数,如果发送数据帧数等于转发数据帧数,则增加发送数据帧的数量重复测试。如果转发数据帧数少于发送数据帧数时,则减少发送帧数重复测试。它的值是一定大小的帧数,该帧数是防火墙在没有丢包情况下的最长突发数,即当出现第一个帧丢失时,所统计发送的帧数。在RFC2544中推荐每次测试至少运行2s并且应该重复至少50次得到平均值。

3 传输层性能测试

传输层性能测试指的是测试与防火墙状态相关的性能和扩展性,它主要包括TCP并发连接数(Concurrent TCP Connection Capacity)和最大TCP连接建立速率(Max TCP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Rate)两项指标的测试。

3.1 TCP并发连接数

并发连接数是衡量防火墙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IETF RFC2647中给出了并发连接数(Concurrent connections)的定义,它是指穿越防火墙的主机之间或主机与防火墙之间能同时建立的最大连接数。它表示防火墙对其业务信息流的处理能力,反映出防火墙对多个连接的访问控制能力和连接状态跟踪能力,这个参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防火墙所能支持的最大信息点数。

像路由器的路由表存放路由信息一样,并发连接表存放防火墙的并发连接信息,它可在防火墙系统启动后动态分配进程的内存空间,其大小也就是防火墙所能支持的最大并发连接数。大的并发连接表可以增大防火墙最大并发连接数,允许防火墙支持更多的客户终端。尽管看上去防火墙的并发连接数似乎是越大越好。但是与此同时,过大的并发连接表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并发连接数的增大意味着对系统内存资源的消耗。其次,并发连接数的增大应当充分考虑CPU的处理能力,CPU的主要任务是把网络上的流量从一个网段尽可能快速地转发到另外一个网段上,并且在转发过程中对此流量按照防火墙的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许可检查、流量统计和访问审计等操作,这都要求防火墙对并发连接表中的相应表项进行不断地更新读写操作。如果不顾CPU的实际处理能力而贸然增大系统的并发连接表,势必影响防火墙对连接请求的处理延迟。

IXIA公司的IxLoad测试软件有对防火墙并发连接数的测试套件。在做并发连接数测试的时候,所采用的参数不同,得出的测试结果也会有较大差距。例如,选用的传输文件大小

就会对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如果在传输中高层流量很大的话,被测设备将会占用很大的系统资源去处理包检查,导致无法处理新请求的连接,引起测试结果偏小。反之,测试结果会大一些。所以,没有测试条件而只谈并发连接数是难以定断的。从宏观上来看,这个测试的最终目的是比较不同设备的“资源”,也就是说处理器资源和存储资源的综合表现。尽管并发连接数仅仅用于描述一个状态而不需要数据的传输,但并发连接也假定所有存在的连接实际上均有能力传输数据。如果数据在一个连接上不能被发送,则这个连接不应该被计算在并发连接数中。

IxLoad测试软件是按照二分法找出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并发性能指标,并且给出简单明了的测试报告,图1是一台并发连接数为19万的防火墙利用IxLoad测试的结果。

图1 一台并发连数为19万的防火墙利用IxLoad测试结果

3.2 最大TCP连接建立速率

该项指标是测试防火墙维持的最大TCP连接建立速度,本测试用以体现防火墙更新状态表的最大速率,考察CPU的资源调度状况。这个指标主要体现了被测防火墙对于连接请求的实时反应能力。对于中小用户来讲,这个指标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设想一下,当被测防火墙每秒可以更快地处理连接请求,而且可以更快地传输数据的话,网络中的并发连接数就会倾向于偏小,防火墙的压力也会减小,用户看到的防火墙性能也就越好,所以TCP连接建立速率的确是个很重要的指标。

理想的测试工具可以帮助使用者搜索到被测防火墙能够处理的峰值。IXIA公司的IxLoad测试软件有对新建连接速率的测试套件,它是按照二分法找出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性能指标,图2是一台新建连接速率为每秒1600个的防火墙利用IxLoad测试的结果。

图2 一台新建连接速率为每秒1600个的防火墙利用IxLoad测试的结果

4 应用层性能测试

参照IETF RFC2647/3511,应用层测试指的是获得处理HTTP应用层流量的防火墙基准性能,主要包括HTTP传输速率(HTTP Transfer Rate)和最大HTTP事务处理速率(Max HTTP Transaction Rate)。

4.1 HTTP传输速率

该测试指标主要是测试防火墙在应用层的平均传输速率,是被请求的目标数据通过防火墙的平均传输速率。该算法是从所传输目标数据首个数据包的第一个比特到最末数据包的最后一个比特来进行计算,平均传输速率的计算公式为:传输速率(bit/s)= 目标数据包数×目标数据包大小×8bit/测试时长。其中,目标数据包数是指在所有连接中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总数,目标数据包大小是指以字节为单位的数据包大小。统计时只能计算协议的有效负载,不包括任何协议头部分。同样,也必须将与连接建立、释放,以及安全相关或维持连接所相关的比特排除在统计之外。由于面向连接的协议要求对数据进行确认,传输负载会因此有所波动,则应该取测试中转发的平均速率。

该项指标的测试也是我们常说的有效吞吐量(Goodput)测试。当我们谈起吞吐量时,大多都是指二/三层的测试结果。但是随着测试面向的流量转为四层以上,有效吞吐量的概念就显得重要起来了。这个概念通俗点讲,就是除掉TCP因为丢包和超时重发的数据,实际的每秒传输有效速率。通过这个测试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呢?首先,我们可以知道测试中的时延和丢包对最终用户的影响有多大。因为最终用户是不关心二/三层的,他们的大部分应用都是运行在四层以上。如果有效吞吐量性能不好,即使二/三层的转发性能很好,仍会导致整个主机看起来运行缓慢。其次,这个测试也有助于帮助厂商定位问题及找到系统的未来发展空间。可以将此结果和基准测试中的结果作一对比,确定是第三层的转发引擎还是第四层的状态检查影响了系统性能。

4.2 最大HTTP事务处理速率

该项指标是测试防火墙所能维持的最大事务处理速率,即用户在访问目标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率。测试过程通过多轮测试,二分法定位来获得防火墙能维持的最大事务处理速率。对于不同轮次的测试,模拟的HTTP客户端对模拟HTTP服务器的GET请求速率是不同的,但在同一轮次的测试中客户端必须维持以恒定速率来发起请求。如果模拟的客户端每个连接中有多个GET请求,则每个GET请求中的数据包大小必须相同。当然在不同测试过程中则可采用不同大小的数据包。

5 结束语

以上各项测试指标是目前我们常用的防火墙性能测试衡量参数。除以上三部分的测试外,由于越来越多的防火墙集成了IPSec VPN的功能,数据包经过VPN隧道进行传输需要经过加密、解密,对性能所造成的影响很显著。因此,对IPSec VPN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也很重要,它主要包括协议一致性测试,隧道容量测试,隧道建立速率测试以及隧道内网络性能测试等。同时,防火墙的安全性测试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因为对于防火墙来说,最能体现其安全性和保护功能的便是它的防攻击能力。性能优良的防火墙能够阻拦外部的恶意攻击,同时还能够使内网正常地与外界通信,对外提供服务。因此,我们还应该考察防火墙在建立正常连接的情况下防攻击的能力。这些攻击包括IP地址欺骗攻击、ICMP攻击、IP碎片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特洛伊木马攻击、网络安全性分析攻击、口令字探询攻击、邮件诈骗攻击等。国内外在防火墙的安全性测试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测试的手段和方法也比较单一,缺乏权威性的、具有说服力的评测标准和体系。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分析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由于不同的应用系统,不同的测试目的,不同的性能关注点) 查找瓶颈时按以下顺序,由易到难。 服务器硬件瓶颈-〉网络瓶颈(对局域网,可以不考虑)-〉服务器操作系统瓶颈(参数配置)-〉中间件瓶颈(参数配置,数据库,web服务器等)-〉应用瓶颈(SQL语句、数据库设计、业务逻辑、算法等) 注:以上过程并不是每个分析中都需要的,要根据测试目的和要求来确定分析的深度。对一些要求低的,我们分析到应用系统在将来大的负载压力(并发用户数、数据量)下,系统的硬件瓶颈在哪儿就够了。 分段排除法很有效 分析的信息来源: 1)根据场景运行过程中的错误提示信息 2)根据测试结果收集到的监控指标数据 一.错误提示分析 分析实例: 1)Error:Failed to connect to server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023381.html,″: [10060] Connection Error:timed out Error: Server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023381.html,″ has shut down the connection prematurely 分析: A、应用服务死掉。 (小用户时:程序上的问题。程序上处理数据库的问题) B、应用服务没有死 (应用服务参数设置问题)

例:在许多客户端连接Weblogic应用服务器被拒绝,而在服务器端没有错误显示,则有可能是Weblogic中的server元素的 AcceptBacklog属性值设得过低。如果连接时收到connection refused消息,说明应提高该值,每次增加25% C、数据库的连接 (1、在应用服务的性能参数可能太小了;2、数据库启动的最大连接数(跟硬件的内存有关)) 2)Error: Page download timeout (120 seconds) has expired 分析: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A、应用服务参数设置太大导致服务器的瓶颈 B、页面中图片太多 C、在程序处理表的时候检查字段太大多 二.监控指标数据分析 1.最大并发用户数: 应用系统在当前环境(硬件环境、网络环境、软件环境(参数配置))下能承受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在方案运行中,如果出现了大于3个用户的业务操作失败,或出现了服务器shutdown的情况,则说明在当前环境下,系统承受不了当前并发用户的负载压力,那么最大并发用户数就是前一个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的并发用户数。 如果测得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到达了性能要求,且各服务器资源情况良好,业务操作响应时间也达到了用户要求,那么OK。否则,再根据各服务器的资源情况和业务操作响应时间进一步分析原因所在。 2.业务操作响应时间: 分析方案运行情况应从平均事务响应时间图和事务性能摘要图开始。使用“事务性能摘要”图,可以确定在方案执行期间响应时间过长的事务。 细分事务并分析每个页面组件的性能。查看过长的事务响应时间是由哪些页面组件引起的?问题是否与网络或服务器有关? 如果服务器耗时过长,请使用相应的服务器图确定有问题的服务器度量并查明服务器性能下降的原因。如果网络耗时过长,请使用“网络监视器”图确定导致性能瓶颈的网络问题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Xxx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拟制:****日期:****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1.概述 1.1.编写目的 本次测试报告为xxx系统的性能测试总结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性能测试工作,并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xxx系统的性能需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 1.2.项目背景 腾讯公司为员工提供一个网上查询班车的入口,分析出哪些路线/站点比较紧张或宽松,以进行一些合理调配。 1.3.测试目标 (简要列出进行本次压力测试的主要目标)完善班车管理系统,满足腾讯内部员工的班车查询需求,满足500个用户并发访问本系统。 1.4.名词解释 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注意,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线程都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别,所以,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得到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求。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所有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cache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cache在测试过程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数。通常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如果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天的工作时间来统计。

防火墙测试报告

防火墙测试报告 2013.06.

目录 1 测试目的 (3) 2 测试环境与工具 (3) 2.1 测试拓扑 (3) 2.2 测试工具 (4) 3 防火墙测试方案 (4) 3.1 安全功能完整性验证 (4) 3.1.1 防火墙安全管理功能的验证 (5) 3.1.2 防火墙组网功能验证 (5) 3.1.3 防火墙访问控制功能验证 (6) 3.1.4 日志审计及报警功能验证 (6) 3.1.5 防火墙附加功能验证 (7) 3.2 防火墙基本性能验证 (8) 3.2.1 吞吐量测试 (9) 3.2.2 延迟测试 (9) 3.3 压力仿真测试 (10) 3.4 抗攻击能力测试 (11) 3.5 性能测试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测试目的 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设备,其目的是要在内部、外部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控制点,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 本次测试从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表现等多方面综合验证防火墙的技术指标。2测试环境与工具 这里描述的测试环境和工具应用于整个测试过程。具体的应用情况参见测试内容中不同项目的说明。 2.1 测试拓扑 本次测试采用以下的拓扑配置: 没有攻击源时的测试拓扑结构 有攻击源时的测试拓扑结构

2.2 测试工具 本次测试用到的测试工具包括: 待测防火墙一台; 网络设备专业测试仪表SmartBits 6000B一台; 笔记本(或台式机)二台。 测试详细配置如下: 3防火墙测试方案 为全面验证测试防火墙的各项技术指标,本次测试方案的内容包括了以下主要部分:基本性能测试、压力仿真测试、抗攻击测试。测试严格依据以下标准定义的各项规范:GB/T 18020-1999 信息技术应用级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 GB/T 18019-1999 信息技术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 RFC2544 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for Network Interconnect Devices 3.1 安全功能完整性验证 目标:验证防火墙在安全管理、组网能力、访问控制、日志、报警、审计等必要的安全功能组成的完整性以及集成在防火墙中的其它辅助安全功能。

性能测试测试方案

性能测试详细测试方案 前言 平台XX项目系统已经成功发布,依据项目的规划,未来势必会出现业务系统中信息大量增长的态势。 随着业务系统在生产状态下日趋稳定、成熟,系统的性能问题也逐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每天大数据量的“冲击”,系统能稳定在什么样的性能水平,面临行业公司业务增加时,系统能否经受住“考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性能测试来给出答案。 1第一章XXX系统性能测试概述 1.1被测系统定义 XXX系统作为本次测试的被测系统(注:以下所有针对被测系统地描述均为针对XXX系统进行的),XXX系统是由平台开发的一款物流应用软件,后台应用了Oracle11g数据库,该系统包括主要功能有:XXX等.在该系统中都存在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操作以及日报、周报、年报的统计,在本次测试中,将针对这些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的查询、统计功能进行如预期性能、用户并发、大数据量、疲劳强度和负载等方面的性能测试,检查并评估在模拟环境中,系统对负载的承受能力,在不同的用户连接情况下,系统的吞吐能力和响应能力,以及在预计的数据容量中,系统能够容忍的最大用户数。 1.1.1功能简介 主要功能上面已提到,由于本文档主要专注于性能在这里功能不再作为重点讲述. 1.1.2性能测试指标 本次测试是针对XXX系统进行的全面性能测试,主要需要获得如下的测试指标。

1、应用系统的负载能力:即系统所能容忍的最大用户数量,也就是在正常的响应时间中,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多的客户端的数量。 2、应用系统的吞吐量:即在一次事务中网络内完成的数据量的总和,吞吐量指标反映的是服务器承受的压力.事务是用户某一步或几步操作的集合。 3、应用系统的吞吐率:即应用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据量,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应用系统针对不同的负载压力,所能完成的数据量。 4、TPS:每秒钟系统能够处理事务或交易的数量,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5、点击率:每秒钟用户向服务器提交的HTTP请求数。 5、系统的响应能力:即在各种负载压力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就是从客户端请求发起,到服务器端应答返回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网络传输时间和服务器处理时间。 6、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即在连续工作时间状态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即在连续工作时间段内没有出错信息。 1.2系统结构及流程 XXX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系结构跟本次性能测试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是一样的,交易流程也完全一致的。不过,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本次性能测试的硬件平台跟实际生产环境略有不同. 1.2.1系统总体结构 描述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硬件组织体系结构、网络组织体系结构、软件组织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组织体系结构. 1.2.2功能模块 本次性能测试中各类操作都是由若干功能模块组成的,每个功能都根据其执行特点分成了若干操作步骤,每个步骤就是一个功能点(即功能模块),本次性能测试主要涉及的功能模块以及所属操作如下表

xxx大数据性能测试方案-V1.0-2.0模板

编号: 密级: XXX大数据平台 性能测试方案 [V1-2.0] 拟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2016年06月08日]

文件变更记录 *A - 增加M - 修订D - 删除 修改人摘要审核人备注版本号日期变更类型 (A*M*D) V2.0 2016-06-08 A 新建性能测试方案

目录 目录................................................................................................................................................................... I 1 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测试目标 (1) 1.3读者对象 (1) 1.4 术语定义 (1) 2 环境搭建 (1) 2.1 测试硬件环境 (1) 2.2 软件环境 (2) 3 测试范围 (2) 3.1 测试功能点 (2) 3.2 测试类型 (2) 3.3性能需求 (3) 3.4准备工作 (3) 3.5 测试流程 (3) 4.业务模型 (4) 4.1 基准测试 (4) 4.1.1 Hadoop/ Spark读取算法的基准测试 (4) 4.1.2 Hadoop/ Spark写入算法的基准测试 (5) 4.1.3 Hadoop/ Spark导入算法的基准测试 (6) 4.1.4 Hadoop/ Spark导出算法的基准测试 (7) 4.2 负载测试 (8) 4.2.1 Hadoop/ Spark并行读取/写入算法的负载测试 (8) 4.2.2 Hadoop/ Spark并行导入/导出算法的负载测试 (9) 4.3 稳定性测试 (10) 4.3.1 Hadoop/ Spark并行读取/写入/导入/导出算法,7*24小时稳定性测试 (10) 5 测试交付项 (12) 6 测试执行准则 (12) 6.1 测试启动 (12) 6.2 测试执行 (12) 6.3 测试完成 (13) 7 角色和职责 (13) 8 时间及任务安排 (13) 9 风险和应急 (14) 9.1影响方案的潜在风险 (14) 9.2应急措施 (14)

《Web项目测试实战》性能测试需求分析章节样章

5.1.2性能测试需求提取 复习了一些常见的理论概念后,我们开始性能测试需求的提取。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测试失败,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得到确切的性能指标,而导致测试无法正常开展。性能测试需求提取一般的流程如图5- 1所示。 图5- 1性能测试需求提取流程 分析提取指标 在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中,会给出系统的功能、界面与性能的要求。规范的需求规格说明书都会给出明确的性能指标,比如单位时间内访问量要达到多少、业务响应时间不超过多少、业务成功率不低于多少、硬件资源耗用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中,这些指标都会以可量化的数据进行说明。如果,实际项目并没有这些正规的文档时,项目经理部署测试任务给测试组长时,一般就会说明是否要对项目的哪些业务模块进行性能测试,以及测试的要求是什么的。最麻烦的就是项目经理或者客户要求给出一个测试部门认为可以的数据,这样非常难做的。可是“甲方”往往都是提要求的,“乙方”只能“无条件”接受! 表5- 1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性能要求 表5- 1给出的指标非常明确,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只需收集用户登录模块的响应时间、登录成功率、并发数、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的数据,然后与表5- 1的指标进行比较即可,通过的,就认为达到了客户要求的性能,未达到就分析原因,并给出测试报告及解决建议。 大多数是没有明确的需求,需要我们自己根据各种资料、使用各种方法去采集测试指标。以OA系统为例,假设《OA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并未指明系统的性能测试要求,需要测试工程师自己分析被测系统及采集性能衡量指标。 分析OA系统的结构,所有功能中仅有考勤模块可能是被测系统最终用户经常使用的业务点,那么我们的重点应该在放在该模块上。一般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确定性能测试点: 第一、用户常用的功能。常用的功能一旦性能无法满足,比如登录功能,从输入用户名与密码点击登录按钮到显示成功登录信息,花了5分钟,这样的速度是 人无法忍受的。而对于用户不常用的,比如年度报表汇总功能,三个季度甚 至是一年才使用,等个10分钟也是正常的,这些是跟用户的主观感受相关 的,得根据实际情况区分。

性能测试基础知识

性能测试基础知识 一、性能测试概述 1、性能测试定义 所谓性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性能指运行速度的快慢。广义的性能涉及很多内容,如可靠性、可用性、功耗、环境适应性、兼容性、安全性、保密性、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利用率、性能价格比、速度等。 性能测试是通过自动化的测试程序或工具模拟多种正常、峰值以及异常负载条件来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 2、性能测试目的 真实环境下检测系统性能,评估系统性能以及服务等级的满足情况 预见系统负载压力承受力,在应用实际部署之前,评估系统性能 分析系统瓶颈,优化系统 二、主要性能指标 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点击率、资源利用率 1、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指的是客户端发出请求到得到响应的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响应时间=网络传输时间*2+服务器处理时间+客户端显示时间。 2、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流经被测系统的数据流量,一般单位为b/s,即每秒钟流经的字节数。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客户请求的数量,直接体现软件系统的性能承载能力。 TPS的概念,每秒事务数。确实TPS会随着负载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不会无限制的一直增加。比如,到了300用户后就会出现连接服务失败,那可能说明系统进入了繁忙期,从而产生了失败的事务,从而使得每秒的事务数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少。 TPS就像是一个抛物线,可分为3部分,轻负载区、重负载区、负载失效区。 一开始上升的部分就是轻负载区,最顶端的部分就是TPS的峰值(重负载区),然后随着负载的继续增加,TPS会慢慢下降,从而进入我们所谓的负载失效区。 3、并发用户数 指在某一给定时间内,某个特定点上进行会话操作的用户数。是陆陆续续交替执行的。 随着用户数的增加,HIT PER SECOND开始逐渐减少,说明系统已经开始有失败的VUSER 和事务出现。 4、资源利用率 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利用率、网络带宽利用率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及运行性能测试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及运行性能测试 实验目的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测试高效液相色谱仪运行性能的指标和方法,验证各部件及整机的性能。 实验器材 高效液相色谱仪,LC-ATvp高压泵、SCL-10Avp程序控制器、SPD-M10Avp二极管阵列检测器、CTO-10Asvp温度控制器。Shim-packVP-ODS C18 150×4.6mm分析柱、20μl进样器、AS3210型超声波发生器。无水甲醇和双蒸水各500ml(脱气处理)、萘、咖啡因(均为色谱纯或分析纯)。 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相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由于应用了各种特性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仪器描述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LC-2010和Agilent1100型为单泵型,适于单一流动相的洗脱;LC-10Avp型为双泵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适于程序洗脱。单泵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示意见图9-1。 实验步骤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岛津LC-10A为例) 1.依照顺序开机,自检完毕后进入操作模板; 2.设定洗脱程序、检测器的条件及测定报告; 3.完成实验过程,打印试验结果,依照顺序关机。 (二)性能测试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性能检查分为单个部件的验证和整机验证。验证时一般先验证泵、柱温箱、自动进样器的性能,接着是检测器的性能,最后是整机的性能验证。验证目的是检查并确认高效液相色谱仪运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1.验证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高效液相色谱仪各验证部件的验证项目的合格标准见表9-1。 表9-1 高效液相色谱仪各验证部件的验证项目的合格标准 验证部件验证项目合格标准 输液泵流量设定值误差Ss 0.5ml.min-1: < 5%; 1.0ml.min-1: < 3% 2.0 ml.min-1: < 2% 流量稳定性误差SR 0.5ml.min-1: < 3%; 1.0ml.min-1: < 2% 2.0 ml.min-1: < 2% 柱温箱柱温箱设定值误差ΔTs< ±2℃柱温箱控温稳定性Tc ≤1℃ 自动进样器进样量准确度误差≤±2% 检测器基线噪声≤2×10+5AU 最小检测浓度≤1×10-7g.ml-1(萘的甲醇溶液) 基线漂移≤5×10-4AU.h-1 整机性能定性测量重复性误差RSD≤0.5% 2.验证步骤 (1)输液泵泵流量设定值误差SS、流量稳定性误差SR的检定 将仪器的各部分联接好,以甲醇为流动相,流量设为1.0mL.min-1,按说明书启动仪器,待压力平稳后保持10分钟,按表16-2设定相应数值,待流速稳定后,在流动相排出口用事先清洗称重过的容量瓶收集流动相,同时用秒表计时,准确地收集,称重。按式(1)、式(2)计算SS和SR,结果填入数据记录与处理的表9-3中。 表9-2 流量、次数、收集时间表 流量设定值(mL/min)0.5 1.0 2.0 测量次数 3 3 3 流动相收集时间(min)10 5 5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案例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V1.0 撰稿人:******* 时间:2011-01-06

目录 1.测试系统名称及测试目标参考 (3) 2.测试环境 (3) 3.场景设计 (3) 3.1测试场景 (3) 3.1测试工具 (4) 4.测试结果 (4) 4.1登录 (4) 4.2发送公文 (6) 4.3收文登记 (8)

1.测试系统名称及测试目标参考 被测系统名称:*******系统 系统响应时间判断原则(2-5-10原则)如下: 1)系统业务响应时间小于2秒,用户对系统感觉很好; 2)系统业务响应时间在2-5秒之间,用户对系统感觉一般; 3)系统业务响应时间在5-10秒之间,用户对系统勉强接受; 4)系统业务响应时间超过10秒,用户无法接受系统的响应速度。 2.测试环境 网络环境:公司内部局域网,与服务器的连接速率为100M,与客户端的连接速率为10/100M 硬件配置: 3.场景设计 3.1测试场景 间

间 间 3.1测试工具 ●测试工具:HP LoadRunner9.0 ●网络协议:HTTP/HTTPS协议 4.测试结果 4.1登录 ●运行1小时后实际登录系统用户数,用户登录后不退出,一直属于在线状态,最 终登录的用户达到9984个;

●响应时间 ●系统资源

服务器的系统资源表现良好(CPU使用率为14%,有15%的物理内存值)。磁盘等其他指标都表现正常,在现有服务器的基础上可以满足9984个在线用户。 4.2发送公文 运行时间为50分钟,100秒后300个用户全部加载成功,300个用户开始同时进行发文,50分钟后,成功发文数量如下图所示,成功发文17792个,发文失败37 个;

性能测试方案

XXX系统--版本号XXX 性能测试方案 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1简介 (1) 1.1目的和软件说明 (1) 1.2内容摘要 (1) 1.3适用对象 (1) 1.4术语和缩略语 (1) 1.5参考文档 (1) 2系统概述 (2) 2.1项目背景 (2) 2.2系统架构 (3) 2.2.1架构概述 (3) 2.2.2运行环境 (3) 2.2.3处理流程 (4) 2.3技术方案设计 (4) 3测试目标 (5) 4测试范围 (6)

4.1测试对象 (6) 4.2需要测试的特性 (6) 4.3不需要测试的特性 (7) 5 4. 测试启动/结束/暂停/再启动准则 (8) 5.1启动准则 (8) 5.2结束准则 (8) 5.3暂停准则 (8) 5.4再启动准则 (9) 6测试人员 (10) 7测试时间 (11) 8测试环境 (12) 8.1系统架构图 (12) 8.2测试环境逻辑架构图 (12) 8.3测试环境物理架构图 (12) 8.4环境配置列表 (12) 8.4.1生产环境 (12)

8.4.2测试环境 (13) 8.4.3环境差异分析 (13) 8.4.4测试客户机 (14) 8.5测试工具 (14) 9测试策略 (15) 10测试场景设计 (16) 10.1总体设计思路 (16) 10.2业务模型 (16) 10.3测试场景设计 (17) 10.3.1......................................... 单交易负载测试 17 10.3.2....................................... 混合交易负载测试 18 10.3.3............................................. 稳定性测试 18 10.3.4...................................... 有/无缓存比对测试 19 10.3.5....................................... 网络带宽模拟测试 19 11测试实施准备.. (21) 11.1................................................. 测试环境准备 21

软件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总结

软件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总结 平均响应时间:在互联网上对于用户响应时间,有一个普遍的标准。2/5/10秒原则。 也就是说,在2秒之内给客户响应被用户认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用户体验。在5秒之内响应客户被认为“比较不错”的用户体验,在10秒内给用户响应被认为“糟糕”的用户体验。如果超过10秒还没有得到响应,那么大多用户会认为这次请求是失败的。 定义:指的是客户发出请求到得到响应的整个过程的时间。在某些工具中,请求响应时间通常会被称为“TTLB”(Time to laster byte) ,意思是从发起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收到最后一个字节的响应所耗费的时间。 错误状态情况分析:常用的HTTP状态代码如下: 400 无法解析此请求。 401.1 未经授权:访问由于凭据无效被拒绝。 401.2 未经授权: 访问由于服务器配置倾向使用替代身份验证方法而被拒绝。 401.3 未经授权:访问由于ACL 对所请求资源的设置被拒绝。 401.4 未经授权:Web 服务器上安装的筛选器授权失败。 401.5 未经授权:ISAPI/CGI 应用程序授权失败。 401.7 未经授权:由于Web 服务器上的URL 授权策略而拒绝访问。 403 禁止访问:访问被拒绝。 403.1 禁止访问:执行访问被拒绝。 403.2 禁止访问:读取访问被拒绝。 403.3 禁止访问:写入访问被拒绝。 403.4 禁止访问:需要使用SSL 查看该资源。 403.5 禁止访问:需要使用SSL 128 查看该资源。 403.6 禁止访问:客户端的IP 地址被拒绝。

403.7 禁止访问:需要SSL 客户端证书。 403.8 禁止访问:客户端的DNS 名称被拒绝。 403.9 禁止访问:太多客户端试图连接到Web 服务器。 403.10 禁止访问:Web 服务器配置为拒绝执行访问。 403.11 禁止访问:密码已更改。 403.12 禁止访问:服务器证书映射器拒绝了客户端证书访问。 403.13 禁止访问:客户端证书已在Web 服务器上吊销。 403.14 禁止访问:在Web 服务器上已拒绝目录列表。 403.15 禁止访问:Web 服务器已超过客户端访问许可证限制。 403.16 禁止访问:客户端证书格式错误或未被Web 服务器信任。 403.17 禁止访问:客户端证书已经到期或者尚未生效。 403.18 禁止访问:无法在当前应用程序池中执行请求的URL。 403.19 禁止访问:无法在该应用程序池中为客户端执行CGI。 403.20 禁止访问:Passport 登录失败。 404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1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网站无法在所请求的端口访问。 需要注意的是404.1错误只会出现在具有多个IP地址的计算机上。如果在特定IP地址/端口组合上收到客户端请求,而且没有将IP地址配置为在该特定的端口上侦听,则IIS返回404.1 HTTP错误。例如,如果一台计算机有两个IP地址,而只将其中一个IP地址配置为在端口80上侦听,则另一个IP地址从端口80收到的任何请求都将导致IIS返回404.1错误。只应在此服务级别设置该错误,因为只有当服务器上使用多个IP地址时才会将它返回给客户端。404.2 文件或目录无法找到:锁定策略禁止该请求。 404.3 文件或目录无法找到:MIME 映射策略禁止该请求。

项目性能测试报告

XXX项目or府门户网站性能测试报告

目录 第一章概述 (4) 第二章测试活动 (4) 2.1 测试用具 (4) 2.2 测试范围 (4) 2.3 测试目标 (5) 2.4 测试方法 (5) 2.4.1 基准测试 (5) 2.4.2 并发测试 (6) 2.4.3 稳定性测试 (6) 2.5 性能指标 (6) 2.6 性能测试流程 (6) 2.7 测试术语 (7) 第三章性能测试环境 (8) 3.1 服务器环境 (8) 3.2 客户端环境 (8) 3.3 网络结构 (8) 第四章测试方案 (10) 4.1 基准测试 (11) 4.2 并发测试 (12) 4.3 稳定性测试 (13) 第五章测试结果描述和分析 (15) 6.1基准测试性能分析 (15) 6.2并发测试性能分析 (20) 6.3稳定性性能测试分析 (27) 第六章测试结论 (28)

摘要 本文档主要描述XXXX网站检索和页面浏览性能测试中的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策略等。 修改历史

第一章概述 由于当前对系统要接受业务量的冲击,面临的系统稳定、成熟性方面的压力。系统的性 能问题必将成为焦点问题,海量数据量的“冲击”,系统能稳定在什么样的性能水平,面临业务增加时,系统抗压如何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性能模拟测试来给出答案,通过测试和分析为系统性能的提升提供一些重要参考数据,以供后期系统在软硬件方面的改 善和完善。 本《性能测试报告》即是基于上述考虑,参考当前的一些性能测试方法而编写的,用以 指导即将进行的该系统性能测试。 第二章测试活动 2.1测试用具 本次性能测试主要采用 HP 公司的 Loadrunner11 作为性能测试工具。Load runner 主要提供了 3 个性能测试组件:Virtual User Generator, Controller,Analysis。 ●使用 Virtual User Generator 修改和优化脚本。 ●使用 Controller 进行管理,控制并发的模拟并发数,记录测试结果。 ●使用 Analysis 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2测试范围 此次性能测试实施是对吴忠市门户网站系统性能进行测试评估的过程,我们将依据系统 将来的实际运行现状,结合系统的设计目标和业务特点,遵循着发生频率高、对系统或数据 库性能影响大、关键和核心业务等原则选取需要进行测试的业务,模拟最终用户的操作行为, 构建一个与生产环境相近的压力场景,对系统实施压力测试,以此评判系统的实际性能表现。 根据与相关设计,开发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本次测试主要就是针对大量用户在使用吴忠 市门户网站进行信息查询,而选取的典型事务就是用户使用检索进行关键字搜索以及界面浏 览和反馈回搜索结果,这是用户使用最频繁,反应最多的地方,也是本系统当前以及以后业 务的一个重要压力点所在。所以本次测试只选取检索业务的性能情况和界面浏览进行记录和

防火墙概述的教案

防火墙概述的教案 【篇一:《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安全技术案例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学分: 开课单位: 先修课程: 编写: 3.0 电子信息工程系任靖 课程性质: 学时: 适用专业: 编写时间: 审核: 专业必修课 2012年7月16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密码技术、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黑客入侵与防范、网络与信息安全实训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组成 和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维 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 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的攻、防、测、控、管、评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概论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 (2)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的威胁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脆弱性 (4)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发展过程 (5)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三个层次 (6)网络安全的设计和基本原则 (7)安全技术评价标准 2. 实体安全与硬件防护技术 (1)实体安全技术概述 (2)计算机房场地环境的安全防护 (3)安全管理 (4)电磁防护 (5)硬件防护 3. 计算机软件安全技术

(1)计算机软件安全技术概述 (2)文件加密技术 (3)软件运行中的反跟踪技术 (4)防止非法复制软件的技术 (5)保证软件质量的安全体系 4.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网络安全概述 (2)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3)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5. 备份技术 (1)备份技术概述 (2)备份技术与备份方法 (3)备份方案的设计 (4)典型的网络系统备份方案实例 6. 密码技术与压缩技术 (1)密码技术概述 (2)加密方法 (3)密钥与密码破译方法 (4)常用信息加密技术介绍 (5)outlook express下的安全操作实例(6)数据压缩 7. 数据库系统安全 (1)数据库系统简介 (2)数据库系统安全概述 (3)数据库的数据保护 (4)死锁、活锁和可串行化 (5)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6)攻击数据库的常用方法 (7)数据库系统安全保护实例 8.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1)计算机病毒概述 (2)dos环境下的病毒 (3)宏病毒 (4)网络计算机病毒 (5)反病毒技术

性能测试测试方案

性能测试详细测试方案 、八、- 前言 平台XX项目系统已经成功发布,依据项目的规划,未来势必会出现业务系统中信息大量增长的态势。 随着业务系统在生产状态下日趋稳定、成熟,系统的性能问题也逐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每天大数据量的“冲击”,系统能稳定在什么样的性能水平,面临行业公司业务增加时,系统能否经受住“考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性能测试来给出答案。 1第一章XXX系统性能测试概述 1.1 被测系统定义 XXX系统作为本次测试的被测系统(注:以下所有针对被测系统地描述均为针对XXX系统进行的),XXX系统是由平台开发的一款物流应用软件,后台应用了Oraclellg数据库, 该系统包括主要功能有:XXX 等。在该系统中都存在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操作以及日报、周报、年报的统计,在本次测试中,将针对这些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的查询、统计功能进行如预期性能、用户并发、大数据量、疲劳强度和负载等方面的性能测试,检查并评估在模拟环境中,系统对负载的承受能力,在不同的用户连接情况下,系统的吞吐能力和响应能力,以及在预计的数据容量中,系统能够容忍的最大用户数。1.1.1 功能简介 主要功能上面已提到,由于本文档主要专注于性能在这里功能不再作为重点讲述。 1.1.2 性能测试指标 本次测试是针对XXX系统进行的全面性能测试,主要需要获得如下的测试指标。 1、应用系统的负载能力:即系统所能容忍的最大用户数量,也就是在正常的响应时间中,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多的客户端的数量。

2、应用系统的吞吐量:即在一次事务中网络内完成的数据量的总和,吞吐量指标反映的是服务器承受的压力。事务是用户某一步或几步操作的集合。 3、应用系统的吞吐率:即应用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据量,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应用系统针对不同的负载压力,所能完成的数据量。 4、T PS每秒钟系统能够处理事务或交易的数量,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5、点击率:每秒钟用户向服务器提交的HTTP青求数。 5、系统的响应能力:即在各种负载压力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就是从客户端请求发起,到服务器端应答返回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网络传输时间和服务器处理时间。 6、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即在连续工作时间状态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即在连续工作时间段内没有出错信息。 1.2系统结构及流程 XXX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系结构跟本次性能测试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是一样的,交易流 程也完全一致的。不过,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本次性能测试的硬件平台跟实际生产环境略有不同。 1.2.1系统总体结构 描述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硬件组织体系结构、网络组织体系结构、软件组织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组织体系结构。 1.2.2功能模块 本次性能测试中各类操作都是由若干功能模块组成的,每个功能都根据其执行特点分成 了若干操作步骤,每个步骤就是一个功能点(即功能模块),本次性能测试主要涉及的功能 模块以及所属操作如下表

性能测试案例分析

1.简要场景描述: 被测项目的数据库服务采用ORACLE 10g,测试功能点选择的是一个新建录入保存业务。当并发20用户时,数据库资源占用正常,处理业务响应时间正常,当并发40用户时,数据库服务器CPU占用率突增到100%,系统几乎不响应。 2.对ORACLE 10g进行监控: 2.1首先打开监控开关: exec dbms_monitor.serv_mod_act_trace_enable (service_name=>''); 在oracle安装目录\product\10.2.0\admin\gsp\udump目录下每个session形成.trc文件。 2.2通过tkprof进行分析: 根据日期选择相应的.trc文件,在命令行下通过tkprof进行分析: tkprof servname_ora_2336.trc utput=servname_ora_2336.txt SORT=(EXEELA, PRSELA, FCHELA) 形成结果文件servname_ora_2336.txt。 2.3查看分析结果文件: 发现存在大量的建临时表语句,耗用了大量的CPU资源,而且花费的时间很长。 create table myHelp4879f036d (Rowp int PRIMARY KEY,OID varchar(1000),Code varchar(1000),Name varchar(1026),ZJM varchar(100),Path varchar(40)) call count cpu elapsed disk query current rows ------- ------ -------- ---------- ---------- ---------- ---------- ---------- Parse 0 0.00 0.00 0 0 0 0 Execute 1 19.06 196.34 24 751455 1552 0 Fetch 0 0.00 0.00 0 0 0 0 ------- ------ -------- ---------- ---------- ---------- ---------- ---------- total 1 19.06 196.34 24 751455 1552 0

性能测试计划 完整版

性能测试方案

目录目录

前言 平台XX项目系统已经成功发布,依据项目的规划,未来势必会出现业务系统中信息大量增长的态势。 随着业务系统在生产状态下日趋稳定、成熟,系统的性能问题也逐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每天大数据量的“冲击”,系统能稳定在什么样的性能水平,面临行业公司业务增加时,系统能否经受住“考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性能测试来给出答案。 本《性能测试计划书》即是基于上述考虑,参考科学的性能测试方法而撰写的,用以指导即将进行的系统的性能测试。 1第一章XXX系统性能测试概述 1.1被测系统定义 XXX系统作为本次测试的被测系统(注:以下所有针对被测系统地描述均为针对XXX系统进行的),XXX系统是由平台开发的一款物流应用软件,后台应用了Oracle11g数据库,该系统包括主要功能有:XXX等。在该系统中都存在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操作以及日报、周报、年报的统计,在本次测试中,将针对这些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的查询、统计功能进行如预期性能、用户并发、大数据量、疲劳强度和负载等方面的性能测试,检查并评估在模拟环境中,系统对负载的承受能力,在不同的用户连接情况下,系统的吞吐能力和响应能力,以及在预计的数据容量中,系统能够容忍的最大用户数。 1.1.1功能简介 主要功能上面已提到,由于本文档主要专注于性能在这里功能不再作为重点讲述。

1.1.2性能测试指标 本次测试是针对XXX系统进行的全面性能测试,主要需要获得如下的测试指标。 1、应用系统的负载能力:即系统所能容忍的最大用户数量,也就是在正常的响应时间中,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多的客户端的数量。 2、应用系统的吞吐量:即在一次事务中网络内完成的数据量的总和,吞吐量指标反映的是服务器承受的压力。事务是用户某一步或几步操作的集合。 3、应用系统的吞吐率:即应用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据量,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应用系统针对不同的负载压力,所能完成的数据量。 4、TPS:每秒钟系统能够处理事务或交易的数量,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5、点击率:每秒钟用户向服务器提交的HTTP请求数。 5、系统的响应能力:即在各种负载压力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就是从客户端请求发起,到服务器端应答返回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网络传输时间和服务器处理时间。 6、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即在连续工作时间状态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即在连续工作时间段内没有出错信息。 1.2系统结构及流程 XXX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系结构跟本次性能测试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是一样的,交易流程也完全一致的。不过,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本次性能测试的硬件平台跟实际生产环境略有不同。 1.2.1系统总体结构 描述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硬件组织体系结构、网络组织体系结构、软件组织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组织体系结构。

性能测试流程规范

目录 1前言 (2) 1.1 文档目的 (2) 1.2 适用对象 (2) 2性能测试目的 (2) 3性能测试所处的位置及相关人员 (3) 3.1 性能测试所处的位置及其基本流程 (3) 3.2 性能测试工作内容 (4) 3.3 性能测试涉及的人员角色 (5) 4性能测试实施规范 (5) 4.1 确定性能测试需求 (5) 4.1.1 分析应用系统,剥离出需测试的性能点 (5) 4.1.2 分析需求点制定单元测试用例 (6) 4.1.3 性能测试需求评审 (6) 4.1.4 性能测试需求归档 (6) 4.2 性能测试具体实施规范 (6) 4.2.1 性能测试起始时间 (6) 4.2.2 制定和编写性能测试计划、方案以及测试用例 (7) 4.2.3 测试环境搭建 (7) 4.2.4 验证测试环境 (8) 4.2.5 编写测试用例脚本 (8) 4.2.6 调试测试用例脚本 (8) 4.2.7 预测试 (9) 4.2.8 正式测试 (9) 4.2.9 测试数据分析 (9) 4.2.10 调整系统环境和修改程序 (10) 4.2.11 回归测试 (10) 4.2.12 测试评估报告 (10) 4.2.13 测试分析报告 (10) 5测试脚本和测试用例管理 (11) 6性能测试归档管理 (11) 7性能测试工作总结 (11) 8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1.1 文档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在于明确性能测试流程规范,以便于相关人员的使用,保证性能测试脚本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提高测试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增加测试的可靠性、重用性和客观性。 1.2 适用对象 本文档适用于部门内测试组成员、项目相关人员、QA及高级经理阅读。 2性能测试目的 性能测试到底能做些什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系统开发人员,维护人员及测试人员在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如下的问题 1.硬件选型,我们的系统快上线了,我们应该购置什么样硬件配置的电脑作为 服务器呢? 2.我们的系统刚上线,正处在试运行阶段,用户要求提供符合当初提出性能要 求的报告才能验收通过,我们该如何做? 3.我们的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为了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直能够提供 给用户良好的体验(良好的性能),我们该怎么办? 4.明年这个系统的用户数将会大幅度增加,到时我们的系统是否还能支持这么 多的用户访问,是否通过调整软件可以实现,是增加硬件还是软件,哪种方式最有效? 5.我们的系统存在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性能要求,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 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 6.在测试或者系统试点试运行阶段我们的系统一直表现得很好,但产品正式上 线后,在用户实际环境下,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莫名其妙的问题,例如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变慢,某些应用自动退出,出现应用挂死现象,导致用户对我们的产品不满意,这些问题是否能避免,提早发现? 7.系统即将上线,应该如何部署效果会更好呢? 并发性能测试的目的注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真实的业务为依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的业务操作设计测试案例,以评价系统的当前性能;当扩展应用程序的功能或者新的应用程序将要被部署时,负载测试会帮助确定系统是否还能够处理期望的用户负载,以预测系统的未来性能;通过模拟成百上千个用户,重复执行和运行测试,可以确认性能瓶颈并优化和调整应用,目的在于寻找到瓶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