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张再生李祥飞

[摘要]随着管理价值的彰显,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正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公共伦理、价值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个角度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理论前沿问题展开讨论,从科学技术进步、公

共职能流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功绩制、职业生涯管理等视角对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

践面临的新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关键词]公共部门;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2)09-0079-04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尤其是指在国家、政府等公共部门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国家公务人员。相对于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具有公共管理的四个本质特征:1.履行公共权力,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2.追求公共利益,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3.作用的对象是公共事务,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客体;4.具有公共责任,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因此,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开展的,依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招聘、考核、激励、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的管理与开发活动,都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前沿问题

1.公共行政伦理嬗变及其对公务员行政伦理的影响

公共行政伦理历来被认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或“政府职能过程中的伦理”。公共行政静态上就是国家公务人员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相应的,公共行政伦理就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总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是我国公共行政伦理发生嬗变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其间接地也使广大行政人员的道德风貌随之发生了嬗变。市场经济使个人利益得以凸显,个人主体意识增强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领域的分离,对公共人力资源的行政伦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夹杂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这种嬗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道德观薄弱的公务员队伍,成为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在此种情境下,公共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道德价值缺失。[2]因此,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为公共行政伦理的重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使得近几年来诸如荣辱观、公平、正义、公共利益等概念重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公共伦理与公共道德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也就是说,新时期公共行政伦理的嬗变必然要以协调由于利益分化与冲突所引起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紧张状态,维护社会和谐有序为价值取向,相应的,公共行政伦理的嬗变也对我国公务员群体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公共行政伦理失范问题,许多专家及实践者曾试图利用伦理体制的设计来解决,但无论体制设计的多完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给行政人员留下许多道德空场,使公共权力执行过程实际上演变成了部分国家公务人员“公”与“私”的一场博弈。[3]因此,在公共行政伦理嬗变过程中,强化和解决公务人员伦理道德问题,成为未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2.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及其对公职人员选拔中素质结构模型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个人意识的核心,是推动和指引其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原则和标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当某种价值观被广泛认可时,就会演变成为社会的规范并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着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价值观是影响个体人格和组织运行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在评价、解释、预测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环境下的公共部门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领域的价值观问题正逐步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之一。

公共部门人才选拔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考核人员的素质结构,然而素质结构的优劣不是简单地由一个因素

来决定的,而是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形式不同的人员素质结构模型,但不过是在自变量的数目和分类方法上有所区别,其内涵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基本观点是:员工的素质是由员工自身能力水平、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受到的激励作用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价值导向的动机往往比实际的导向动机更强、更广泛、更持久,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未来组织绩效的提高。[5]公共行政价值观理应作为公共部门人员的选拔最重要的考量要素,因此,既然人的行为受其价值观的支配,那么开展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人员选拔和雇用就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公务员的选拔与晋升的目的就是保证员工未来的行为和结果能够符合公共部门的目标。因此,开展基于价值观的公共部门人员选拔和管理,对解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难题提供了思路和突破口。

3.人力资本及其对公务员价值提升机制的影响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可以定义为体现在公务员身上的,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所开发形成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体能”、“智能”和“德行”。一名公务员表现在这三方面的素质越高,其人力资本的含量就越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形成实际上来源于公共部门对其进行的投资。通常来说,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三种形式:第一,保健投资。公务员的健康作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力资本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教育投资。主要是指公务员因接受学校教育而花费的一切有形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第三,职业培训投资。是指国家公共部门为提高公务员工素质能力,满足公务员岗位的需求,对公务员所进行的非学历特殊培训。

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借鉴其他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先进做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化、规范化的公务员人力资本投资体系。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对投资理念的认识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误区和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培训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环境不匹配、培训成本与收益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健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国内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加大对公务员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和实践方法的探索,对公务人员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体制变革和公共部门职能转变十分迫切和必要。

4.社会资本及其对公务员价值提升机制的影响

社会资本是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是个体获取和占有社会稀缺资源的能力,体现为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个人关系,它可以促进成员间的合作,促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增值。

公务员群体是社会中不同人际网络的交叉主体,除了与同事、家庭、朋友形成的社会资本外,也有与工作业务有关联的交易对象、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以及各种机构之间建立人际情报网络。这部分资本对于公务员群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其有无和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公务员个体工作的开展和职位的晋升。其原因有三:首先,社会资本的构建有利于公务员在其所在行业和工作领域内获得认可和肯定。因为公务员个体可以通过人际网络中的各种联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减少怀疑、增加信任,提高办事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其次,社会资本对公务员个体协调和完成相关部门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具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公务员群体同时也是各个社会网络的“连接点”,其具有协调和沟通各种信息的功能,对于维护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社会资本对公务员获得其行政和工作对象的认可和肯定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公务员群体与其服务对象总是存在于共同的社会网络中,而网络总是要涉及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义务即互惠关系。如此,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便将互惠规范内在化,由此互惠规范成了社会资本的内在属性,将互惠规范内在化的社会网络群体将会有一个整体的信任感。由此,身在某一社会网络中的公务员群体容易获得该网络其他成员的认可。

因此,正确运用公务员群体的社会资本对于通过其在社会网络中获取稀缺资源,保持公务员个人和组织整体的高绩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理应成为未来公公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前沿问题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同时也对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从工具、内容、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被赋予了知识和信息的内容和意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具备与信息技术进步的趋同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信息技术进步催生了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高速度、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运用将成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催生的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电子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社交网络的出现加快了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得内部之间及对外的知识的分享更趋易、更透明。云计算的出现对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提出了新挑战。人们参与管理、监督管理的渠道及信息获取和分享越来越便利,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开、公平、公正的追求更加凸显,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化和科学化要求将更高。这样的发展趋势表明,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和能力管理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将不再是纯粹的对人的管理,而将人的管理和信息的管理充分融合,充分体现人与知识结合资本价值的管理。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空间,由于通信技术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全球经济系统逐渐形成,“国际受雇”和“家庭工作模式”的假设已经不再停留在假象阶段,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让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本土化观念和地域观念。总之,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驶向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轨道。

2.公共职能流变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职能是政府存在和运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界定了特定时期

政府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领域和实现途径。公共职能的概念产生于公共管理学兴起之后,但其内涵的确定却与国家的产生同步,即国家的产生使公共职能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公共职能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事实证明,一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很大一部分是由该国的公共职能水平来体现的。从公共职能产生之日起至今,它经历了从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时代到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时代再到公共管理部门改革时期的转变,经历了从“守夜者”到“积极的干预者”再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转变,公共职能的每一次改革都会带来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并且决定了其价值、内容、目标的调整方向。

由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政府实现公共职能的重要内容,它与公共职能一样同样具有一个长期的变革过程,且必须要充分考虑与公共职能管理的匹配问题,基于公共职能的动态变革,公共人力资源的改革趋向于对环境导向型、任务导向型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体制的研究,这也成为近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共职能随之转变,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不断调整,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最终实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传统的公共职能日益民营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一方面要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向精简、高效、高能的模式转变,平衡公共管理的有限性与有限性,既要保证公共部门的协调干预功能又要限制公共部门的滥权行为,最终实现公共管理的理性化、有效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就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应逐步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例如可以将非核心人力资源任务外包,实现市场化,还可以通过将公共人力资源的培训交由专门的培训机构代理这样的方式扩大其民营化水平;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机制的不健全,我国的主流价值观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信用体系日趋脆弱,公共职能在这一时期势必要承担重塑公共形象和增强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相应地,道德管理成为了此种形势下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纠正、维护乃至重塑来适应公共职能转变的要求,辅助公共部门更好地发挥各种职能。

3.“公企人力资源管理”趋同下的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下,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师法企业”,公共部门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差异性愈发的不明显。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似,人才资源是是公共组织中最具战略性的优势资源。自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渐渐被引入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战略人力资源的概念实际上来源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企业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有预期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6]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人才资源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稀缺资源;(2)人力资源的配置纵向上要与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匹配,横向上要与组织内部活动开展相匹配;(3)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可以获得和充分利用人才这一稀缺资源;(4)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要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事实上,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提高组织绩效为导向,以充分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为手段,对行政性事务和人员配置制定短、中、长计划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实现相统一,放开对员工的管制,鼓励其参与组织决策,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为一种具有战略高度的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

公共部门的人才资源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战略性人才管理宏图的绘制者,这也为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除了事务性的管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将人才资源利用上升到组织战略的高度上,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而且从新时期的公共部门改革方向来看,公共部门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水平日益加强的需要与建设节约型政府和控制政府的支出成本的趋势形成一种矛盾。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服务好大众是公共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管理思想,建立科学规范、发展创新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利用竞争优势的人才资源配置来达到公共服务的目的。

4.“功绩制导向”及其对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影响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将功绩制解释为“建立基于才干而不是上级恩赐的录用制度”和“建立基于才干和业绩的内部晋升制度”。功绩制以结果为导向,指的是公共部门通过考试和考核的方法达到量才任职、优升劣汰的人事行政制度。在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初期就明确提出在国家公务人员的制度中实行功绩制原则,并将功绩制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和提拔的过程中,足见我国对功绩制原则效用的认可。实际上,功绩制代表了一种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也是公务员群体职业生涯前进的基本立足点。

从总体上来说,功绩制的实行有利于公共部门吸引拔尖人才,促进公共部门整体绩效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国家行政工作的高效运行。然而,我国受封建专制、人治思想、官本思想、机会主义思想、平均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功绩制导向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实践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长久以来,功绩制的绩效考核方式受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评价方法欠缺客观性和以年资为主要晋升模式。这导致了公务员功绩制导向的绩效考核的缺乏客观性。此外,现阶段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最终的公务员奖惩制度与其功绩挂钩并不显著,人事部门对于公务员的考核和晋升的重要指标仍旧是年龄和资历,严重挫伤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对我国的公共部门来说,功绩制导向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的层次,如何深刻的理解功绩制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可操作化方法,是未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职业生涯管理的兴起及其对公职人员职业发展与管理的影响

职业生涯教育源于西方的职业指导实践,产生于在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接纳和普及,相关的职业生涯课程也逐步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变成了大学生和研究生基本素质培训的必修课程。同时,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职业生涯教育业作为一种新鲜事物逐渐得到关注和认可。作为公务员,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对自己事业的期望值都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为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机遇和发展平台;除此以外,通过对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和有利引导,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满足基层公务员的兴趣和需求,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的统一。[7]此外,公平、公正、竞争的职业生涯实现平台对于激发公务员自身工作的热情和工作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得公务员个体在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理想的同时,更好的实现自己服务于公众的社会价值。

通过对公务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集中体现,合理的职业生涯引导可以使广大公务员正确认识自身的个体特征,发掘现有与潜在优势,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道路,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易于公共部门吸引真正高素质人才。目前,除了少数几个地方政府以外我国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尚未开始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推行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但随着职业生涯理论的深入人心,未来公务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将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开展生涯发展评

、自身发展目标与组

[References]

[1]吴琼恩等著.公共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Wu Qiongen et al..The Publ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

ment.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2]王文娟,李京文,宁小花.平衡权利与权力“天平”的又一“砝码”———行政伦理视角中的《行政强制法》草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

Wang Wenjuan,Li Jingwen,Ning Xiaohua.Another “Weight”in the Right and Power“Balance”———The Draft Law on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in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Perspective.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11(1).

[3]王云萍.公共行政伦理:普遍价值与中国特色[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Wang Yunp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Ethics:Universal Values versu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1(12).

[4]冯绍红,李东.基于工作价值观的公共科技服务员工激励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3).

Feng Shaohong,Li Dong.On Motivation Innovation of Public Sci-Tec Service Employees.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2(3).

[5]王建军,李海.基于价值观的绩效考核及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8(6).

Wang Jianjun,Li Hai.The Value-Based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ublic Sectors.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6).

[6]施杨,李南.国外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理论回顾、分析与展望[J].管理评论,2011(10).

Shi Yang,Li Nan.Review and Prospect of International High-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s Practices.Manage-ment Review.2011(10).

[7]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第四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Zhang Zaisheng.Career Planning(Fourth Edition).

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 Press.2012.

(作者:张再生,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祥飞,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2)

(责任编辑文哿)

The Forefront Issues of Public Human Resorce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Zhang Zaisheng Li Xiangfei

[Abstract]The publ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getting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manifestation of management valu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rontier theories of publ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rom four perspectives———public ethics,values,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Furthermore,it also discusses the new trend of public human resources man-

agement practices with the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public function rheology,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merit system,and career management.All of them are aim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of publ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public department,civil servant,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uthors]Zhang Zaisheng is Professor at Management College of Tianjin University;Li Xiangfei is Doctoral Candidate at Manage-ment College of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

浅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

浅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摘要:1887年,现代行政学鼻祖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了行政学的 开山之作《行政学之研究》,他将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行政学与美国本土特色相结合,借鉴法国和德国行政学的长处,将欧洲大陆的行政学本土化,使之具有美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他反思了当时的美国行政学研究中的不足:“行政科学并不是我们的创造,它是一 门外来的科学,很少使用英国或美国式的语言规则……如果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 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加以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 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这门产生于欧洲而被美国本土化的新型学科在20世 纪初期得以创建。在这门学科创建之时,也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之时,西方国家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转型。也正是在这场工业化的进程中,先觉的威尔逊借鉴欧洲大陆的行政学,促进行政学的本土化,得以使得美国行政学领先于世界。目前谈到西方行政学,也即美国行政学。20世纪后期,世界掀起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运动,中国 应把握住这次社会转型的机会,借鉴西方国家在工业社会中构建的公共行政理论,使之本土化,具有中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 这也是我国行政学学者们应肩负的使命,夏书章于1982年早就指出:“要搞好现代 化建设事业,就需要社会主义的行政学和行政法学。”张成福在分析中国行政学发展趋势 的文章中指出:“本土化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中国应当把握住 后工业化带来的机遇,本土化西方公共行政学前沿理论,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后工业社会的背景,而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则是本土化的首要任务。 本文所说的本土化既指理论的中国化,也指理论的应用化。理论的中国化与应用化是以我国实际为出发点,本土化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因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本土化的必 要性分析“行政学研究只有面向本土经验,了解和解释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才可能找到 合适的分析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工具。” 如果说行政学的本土化是为了借鉴先进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改革并解决我国实际问题,那么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也是很有必要的,是我国行政学科构建、社会转型和我国改革实践的迫切要求。学术背景:“他山之石”与中西差异。“他

人力资源管理热点前沿问题

1、浅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中国劳动力流动及户籍问题研究 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4、中国民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5、现代企业薪酬设计 6、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 7、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 8、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 9、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 10、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11、关于经营管理者称奇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 12、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 13、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14、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5、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 16、绩效考评方法体系研究 17、小型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18、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 19、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20、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 21、企业销售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22、浅议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23、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24、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25、论企业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26、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 27、成才素质研究系统 28、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29、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持股计划 30、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31、职工持股计划在高技术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32、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新发展 33、关于企业职工持股若干问题的研究 34、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 35、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36、战略与绩效考核的桥梁------平衡计分卡实施研究 37、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38、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39、国有企业绩效考评问题研究 40、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41、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 42、手机终端零售人员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研究 43、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研究 44、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 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2]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已经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POSDCORB 范式(计划、组织、人员、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转移到 PAFHRIER 范式(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外部关系)。 综合各国的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报告,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几个前沿问题:(1)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文章对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后新公共管理的演变理路进行述评,分析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脉络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建设的启发。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在70年代以前,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一直是政府研究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范式。它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原则、假定和方法以及范式特征。按照休斯的说法,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如下四个永久性的原则:第一,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原则建立,即政府管理体制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或模式为基础,严格坚持这一原则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运作的最佳方式。第二,一旦涉及政策领域,那么,它将通过官僚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换言之,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第三,主张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分开。行政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则是政治家们的事,据说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可以保证责任制的落实。第四,行政被当做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因此需要职业化的官僚,他们终身受雇,并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政治领导人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不稳定直接导致政府收入的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开支大幅上升,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之中。同时,由于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失控、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伴随着财政危机政府陷入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了改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西方各国政府改革运动的深入展开,“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领域(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的新范式以及政府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改革。这场改革后来也波及英联邦

公共管理系统前沿文献综述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报告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和重建。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六、七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挥“后发”优势,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①。 本报告以中国大陆发表的公共管理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同类文献;在公共管理研究文献的选取上,多与常用的“公共行政”相类,而不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行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完全一致;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中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围大致相同,不包括“三农问题”、“公共卫生与社会保障”、“社区治理”以及“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专业领域,尽管这些领域在近几年已成为公共管理的热点问题②。考察年限以2006年为主,但鉴于我国还没有发表过类似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回溯了此前的一些重要文献。因此,本报告也可以看作为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报告。 一、主题的确定 除期刊数据库以外,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中国①薛澜对此有过详细考察,参见“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2002 年第2期。 ②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编的《管理科学发展战略:暨管理科学“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对“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的分类。同时,该书对1994年至2003年期间“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作了统计分析。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

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答案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1、下列属于 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的是 A) 高质量√ B) 高效率√ C) 高响应度√ D) 低成本√ 2、在“三圈”理论中,下列属于外部支持对象的是 A) 上级机关√ B) 新闻媒体√ C) 下级机关√ D) 民众√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三圈”缺一不可√ B) 公共价值需要证明√ C) 能力建设不能忽视√ D) 外部支持不能想当然√ 4、下列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特点的是 A) 最古老的职业√ B) 最重要的工作√ C) 最年轻的学科√ D) 最困难的课题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战略管理√ B)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运营管理√ C)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宏观管理 D)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微观管理 6 下列有关公共组织管理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仅指公共组织内部管理 B) 仅指公共组织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C) 包含公共组织内部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 D) 自我管理 7、公共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 B)非政府组织 C)公共组织√ D)人民大众 8、下列不属于公共组织“三圈理论”内容的是 A)公共价值 B)能力 C)支持 D)权利√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B)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C)涉及私人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D)私人利益如果涉及公共利益,也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10、在本课中,主要讲述的内容是? A)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 B)政府管理 C)危机管理 D)非政府管理 11、公共管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正确√ 错误 12、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外部事务的管理,不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3、公共管理中的“顶天”是指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4、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刚刚起步与大量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成为一对尖锐的供需矛盾。 正确√ 错误 15、公共管理中的“立地”是指提高单位的运营管理水平。 正确√ 错误 16、当代公共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思维和行为的系统性、预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正确√ 错误 17、利用三圈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8、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9、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的四个目标是相互矛盾,很难统一在一起。 正确 错误√ 20、在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中,高响应度是指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和要求做出迅 速回应。 正确√ 错误

《人力资源管理最新前沿理念及方式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最新前沿理念及方式方法 讲师:陈琦 【课程收益】 陈述人力资源管理新角色定位 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及方法 掌握各类员工管理周期人力资源工具 【课程形式】 工作实务案例的分享及研讨(团体讨论与分享); 引进管理知识、工具与技巧(讲师讲述、实务演练); 教导学员学会运用各种管理工具与技能(角色扮演); 小组发表(讲师检核与评价) 【授课时长】 6小时/天,3天 18小时 【课程对象】 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培训经理以及相关中高层管理者 【课程内容】 引言:人力资源管理遇到新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讲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展概述 参考1:人力资源三支柱的陌路

1.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活动 1)HR职能发展趋势 2)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分析 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1)大数据时代下的hr新职能 2)点评:人力资源HRBP的发展 3)人力资源三支柱 vs 人力资源新智能 3.人力资源员工全周期管理 ?案例分享:学员就“选用育留”的真实问题进行研讨与演练 第二讲玩转“招聘面试”之力 参考2:招聘即营销 参考3:志同道合笼络人 1.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掌握数据:应聘者都在关注什么 2)预测未来:企业招聘品牌的提升 2.招聘面试的趋势 1)互动:组件一支球队夺冠的方法论 2)趋势:每位员工都是自媒体 3)改变传统招聘思维方法 ●慢工出人才 ●只聘用比你更优秀的人 ●模型:新时代的人才“四力”模型 3.招聘人员的新角色 1)招聘流程 2)招聘费用的投入

3)使招聘成为每个人的工作 4)一半艺术一半科学 ?经典案例分析 4.应聘体验 1)面试流程 2)面试礼仪 3)面试环境 4)面试的“四次”准则 ●体验:面试官的形象问题 5.面试动机心理学 1)面试者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面试者的“三质”——抗压、态度、欲望 五、面试评估 1)评价表的五要素 2)评估与改善 3)行为锚定面试评估 4)面试官评分记录反馈 第三讲开拓“绩效改进”之型 参考4:先技控,再人控 1.绩效考核的三大思维修炼点 1)愿景—替老板多想 2)转型—变老板想要的 3)基础—提升员工满意度 2.绩效角色认知与定位 1)新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与责任 2)直线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责任

公共管理经典文献书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列宁:《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选集》 5.《邓小平文选》 6.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着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9.《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彭和平编译中央党校出版社 10.《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12.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林成顺:《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易纲海闻:《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5.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 1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 19.施九青、倪家泰:《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 20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21.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简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24.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中国行政改革: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8.张尚仁,杨翟:《政府改革论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9.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30.沈亚平,吴志成:《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3.世界银行:《1997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34.刘熙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5.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7.洛克:《政府论》

公共管理选题

公共管理选题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大纲重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Barry Bozeman (ed.), Public Management: The State of the Ar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2.Donald F. Kettl, H. Brinton Milward(ed.),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蔡立辉:“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热门研究及前沿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热门研究及前沿理论 1.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所谓的股票期权,是公司所有者根据股票期权的计划规定,向其代理人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权利。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一种新的激励约束制度。现在股份制公司的管理实践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凸现,并由此形成了现代股份制公司中许多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特征。经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决策的适当程度都会影响到公司利润的实现。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一个道德危害。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委托人增加对经理人的监督是有意义的。然而监督是有成本的,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来调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上乘之选。 2.从人工低成本到人本高素质——绿色发展与多重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HR战略竞争优势转换提升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顺应全球“绿色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及国际竞争格局演化大趋势,立足中国“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以人为本深层开发、充分发挥中国(特别是企业)HR动态比较优势,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实现经济崛起、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的基本指向和战略要求。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历史性、战略性转变。中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时推动HR战略竞争优势从“人工低成本”到“人本高素质”的动态提升转换,就成为一个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从“中低端制造”走向“高科技创造”从而实现长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 3.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eHR-e Human Resource)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它通过现有的网络的技术相联系,保证人力资源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同步发展。 4.员工幸福感 员工幸福感是指员工对工作经历和职能的整体质量评价。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取向是主观幸福感的和心理幸福感,它们的哲学基础分别是快乐论和现实论。心理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都是工作绩效的预测因子,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比工作满意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1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 (3)公共管理的手段:法律、行政、经济 (4)公共管理的职能:计划(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 1.2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 (1).确定公共管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 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 (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1)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2)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并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方面。 (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政治经济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依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多门学科相融合。 (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 (5)更具现实性。 1.5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

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 (作者单位:邮编:) 内容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是在不断克服“身份危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100多年的公共管理发展史使其呈现出学术繁荣与多元格局,这与公共管理思想流派的争锋有很大关系。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分析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明晰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流派 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

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 D. 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1950)在《公共行政》精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张再生李祥飞 [摘要]随着管理价值的彰显,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正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公共伦理、价值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个角度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理论前沿问题展开讨论,从科学技术进步、公 共职能流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功绩制、职业生涯管理等视角对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 践面临的新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关键词]公共部门;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2)09-0079-04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尤其是指在国家、政府等公共部门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国家公务人员。相对于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具有公共管理的四个本质特征:1.履行公共权力,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2.追求公共利益,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3.作用的对象是公共事务,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客体;4.具有公共责任,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因此,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开展的,依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招聘、考核、激励、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的管理与开发活动,都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前沿问题 1.公共行政伦理嬗变及其对公务员行政伦理的影响 公共行政伦理历来被认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或“政府职能过程中的伦理”。公共行政静态上就是国家公务人员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相应的,公共行政伦理就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总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是我国公共行政伦理发生嬗变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其间接地也使广大行政人员的道德风貌随之发生了嬗变。市场经济使个人利益得以凸显,个人主体意识增强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领域的分离,对公共人力资源的行政伦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夹杂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这种嬗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道德观薄弱的公务员队伍,成为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在此种情境下,公共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道德价值缺失。[2]因此,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为公共行政伦理的重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使得近几年来诸如荣辱观、公平、正义、公共利益等概念重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公共伦理与公共道德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也就是说,新时期公共行政伦理的嬗变必然要以协调由于利益分化与冲突所引起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紧张状态,维护社会和谐有序为价值取向,相应的,公共行政伦理的嬗变也对我国公务员群体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公共行政伦理失范问题,许多专家及实践者曾试图利用伦理体制的设计来解决,但无论体制设计的多完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给行政人员留下许多道德空场,使公共权力执行过程实际上演变成了部分国家公务人员“公”与“私”的一场博弈。[3]因此,在公共行政伦理嬗变过程中,强化和解决公务人员伦理道德问题,成为未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2.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及其对公职人员选拔中素质结构模型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个人意识的核心,是推动和指引其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原则和标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当某种价值观被广泛认可时,就会演变成为社会的规范并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着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价值观是影响个体人格和组织运行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在评价、解释、预测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环境下的公共部门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领域的价值观问题正逐步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之一。 公共部门人才选拔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考核人员的素质结构,然而素质结构的优劣不是简单地由一个因素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五大取向,即从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转变等。另有学者指出,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责任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所形成的“职责同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条块分割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障碍。要解决“职责同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划分和调整政府的纵向职能:首先,区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国性,明确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体资格;其次,区分地方政府职责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厘清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关系;最后,政府职能的纵向配置,应自上而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递减趋势。 与上述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相联系,是关于“服务型政府”性质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宪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体现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行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的来临。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从政府的社会属性来看,自国家诞生以来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务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务型”政府;从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来看,一直以来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将“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模式提出是没有必要的。 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近五年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 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是对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放松管制,努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改革应充分考虑到政治制度和现实国情的差异,当前的改革方向应是谋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而非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有限政府”。 对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计划经济年代,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全面废弃政府对经济的审批管制。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指出,不应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都归于计划经济,这种看法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把行政审批制度看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势必会对它持彻底否定态度;而如果认识到许多问题并不是由计划经济造成的,而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我们就会对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这样才能搞清楚应当否定的和应当肯定的因素。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分权与集权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不规范,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应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权。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进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时,应重点考虑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在决定二者的分权程度时,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分权的力度与速度要与这两个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要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在行政学界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概括而言,近两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和讨论,主要是围绕《公务员法》的制定和实施来展开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公务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我国公务员的范围、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激励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制度建设方面。 其中,公务员的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制定公务员法必须合理确定公务员的范围,在我国应当将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和人员都纳入公务员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外的通行做法只是将行政部门列入公务员队伍,政党组织、立法、司法机关一般不作为公务员进行管理,因此,盲目扩大公务员队伍的倾向是向原有“干部”概念的复归,这与近年来进行的干部分类管理的改革方向相悖。 在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政府雇员制的探究。从2002年吉林省率先推行政府雇员制以来,全国不少地方陆续试行这一做法。随着各地政府“政府雇员制”的试行,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不断活跃。有一些学者通过与其他国家政府雇员制度的对比,认为在我国发展政府雇员制度有其现实意义:政府雇员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种补充,可以促进公务员制度自身的完善,可以解决我国机构改革、稀缺人才资源紧缺、公务员制度健全三者之间的矛盾。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现行的政府雇员制,事实上就是国家公务员制度所规定的聘任制。由于推行聘任制度的复杂性,存在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关系、职责的分工、传统行政价值理念的冲突等问题,因此要慎重实施“政府雇员制”。 四、关于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研究 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相对应,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涉及政府运作的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这个指导性文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政务公开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

公共管理论文选题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41、“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 42、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生态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