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考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考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考

历史上,中国人口知多少?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是以中原王朝的统治作为“正统”来讲述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叫中国历史,非中原王朝一般不计入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中,比如匈奴,一个从春秋战国开始,和中原王朝做对了几百年,令中原几个朝代无奈采取以“女人换和平”的强悍民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别说最高级别的“本纪”,连个“世家”都没混出来,只争到了一个“列传”这样的最低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和匈奴同样命运的还有突厥、契丹、金国、西夏等等,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历史,也进入不了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法的由来。无论是北方的“完颜”还是蒙古草原上的“可汗”,你再牛,没拿到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中国历史的三明治里就没有你的份。

所以,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从夏朝开始,由于控制的地域不同,所以很难说清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

在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伴有战争,无数生命死于惨烈的战场,使人口锐减,有时,又由于民族的大融合,使合并后的朝代人口增加,比如元朝,蒙古族灭金夏和大宋,使原来属于三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合并为一个国家,这样,统计原来那个所谓的正统王朝的人口作为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此,要说清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显然不现实,再加上历史上无论那个朝代,都没有设置像今天“国家统计局”这样叫人怀疑的“权威”机构,全靠民间的努力做人口普查,所以要拿出一个可靠的数据根本不靠谱,因此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永远都是一笔糊涂账。

虽然是一笔糊涂账,但还是有人不辞辛劳的在做这项工作,比如东汉的皇甫谧等。他们的数字虽然不是精确数字,但也不是天方夜谭的瞎编乱造,虽然有出入,但还是比较接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考证,夏朝开始时期的约公元前2070年左右,“及禹平水土,……是以其时九州岛之地......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就是说打从大禹治水,天下太平以后,大禹的夏朝,人口约1355万,这个数字大概没有计算今天云贵和湘粤闽等当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交通和通信的限制,当时的夏王朝管辖范围尚不能到达此地。

商朝没有人口数量的任何记载,所以,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皇甫谧这样的牛人也无法考证。

后来还有人综合各种资料认为,到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043年,人口数量约为1371万。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人口1184万,这个数字依然不包括上述偏远地区的人口。

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开始到公元前684年的周庄王时期,在约1400年的时间里,虽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的数量还是比较稳定的,大致在1200万到1300万左右,

未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出现,这些数字绝对不是准确数字,是大是小不敢乱下结论,但肯定符合当时的国情,是可以信赖的。

到公元前221年,超级牛人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合并七国为大秦帝国,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数量约在1500-1800万之间。这大概是经过

统一战争洗礼后的数字,而且按照秦国的统治地域,这个数字应该包括上述大部分偏远地区的民众了,因为这时,秦国的统治区域已经到达南海广大地区。

和夏商周相比,秦朝控制的地域要广阔的多,所以人口数量多几百万也在情理之中,我推测,这个数字的增加应该是因为地域的增加所致,而并非人口出生率增加的结果。

根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到西汉汉昭帝元始二年,公元前85年,“民户千二百二十

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这个记载是说西汉元始2年,公元前85年,人口数量约为5959万。汉朝经汉武帝刘彻经营多年以后,地盘比较大,已经包含江南和云南,以及漠北地区,大致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所以人口数量也应包括这一地区的人口。虽然地域扩大使人口增加,但一下子多处好几倍的数量还是有一定疑问,所以我认为,班固的这个数字可能含有很大水分。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9年王莽篡汉到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由于战争的消耗,人口数量在2000万以下。

这是一时期的数字比较混乱,而且出现大起大落。从公元2年的5959万,到公元25年,23年的时间,人口数量大幅下降到2000万以下,死亡了4000万人!60%多的死亡率,这么大的人口超常死亡率历史事件上应该有痕迹,可是却找不到只言片语。而且这么大的死亡率除非用大规模杀伤武器,靠瘟疫饥荒和普通冷兵器战争并举也不一定能达此效果。23年间死亡4000万,那得经过血流成河的屠杀也不一定能完成,可这一时期虽然战争频频,但杀戮的人数还是有限的,而且历史上这一时期也没有大规模瘟疫的记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都在大仗,而且经过希特勒的大屠杀和日本“三光”的政策摧残,全世界死亡了7000万,而且这其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死亡1800万已经叫人非常震惊了,怎么可能2000年前的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局部战争死亡死亡4000万?一种最大的可能是5959万这个数字与实际出入较大,可信度差。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人口数量约2100万。这个数字可能更接近实际,前面前后的数字衔接比较合理。

《后汉书》记载,到东汉末年的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约5648万。

我来分析推测一下这些数字的真实性,公元57年,人口2100万,而公元157年,人口5648万,这两个数字中,估计公元157年5648万的数字不靠谱,因为那时的医疗条件不好,人口出生率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人到七十古来稀”,人的寿命普遍不高,100年间,在那样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出现人口翻一番还多,应该很难。而且从夏朝到东汉的历史看,历史上还找不到10年0间人口翻番的先例,除非一种情况,大家都铆足劲的生。而且这个数字也和后来的数字也相去甚远,不好衔接,因为到三国鼎立初期的公元220年,虽然有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的战争,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据记载在1000万左右,如果这个数字是从5648降下来的,则这一时期的死亡率还要更高,接近75%。

公元157年到公元220年,时间跨度仅为63年,这63年间,怎么可能死亡这么多人,这得大批量大面积死人才行,这样大面积大幅度的死亡的现象,同样在历史上找不到印记。而且,这样的死法也太惨重,简直惨不忍睹,一定是血流成河外加白骨遍地!

据此推测,无论是157年得5948还是220年的1000万左右,都不可信。我们可以从近代的二战的死亡数字去看看这些数字的真伪,与比较才有鉴别,数字显示,二战期间,全世界死亡7000万人,其中中国死亡1800万人。汉朝狗咬狗的冷兵器战争,和二战的现代战争比,无论是武器的杀伤力,还是战争的规模都有天壤之别,所以那是的中国局部战争,根本达不到这么惨重的死亡率,几乎相当于抗日战争两倍多。在冷兵器时代,要拿刀一个一个去砍,那也得敌我双方好好忙活一阵子!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根据《地理志》的数据,司马炎“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即人口数量约为1616万,这个数字可能比较接近实际,前后衔接较好。

从晋朝末年“五胡乱华”,国家再次分裂为五胡十六国,人口数量再次进入无法统计时期,直到隋炀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国家重新统一后,有数据显示人口约4601万。从公元280年到公元581年的三百零一年间,历史离开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也有空前发展,医疗技术也有提高,人口增加到3倍是可能实现的,所以,这个数字可信。

隋末的战乱,再次造成人口大幅下降,到唐朝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公元628年,有一种说法,这一时期人口约2500万。估计这个数字偏小,实际情况可能大于这个数字。我推测在4000万左右可能更能叫人接受,也可以更切实际的和后面的数字对接。

到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大唐王朝经过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开明统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以后,盛世大唐在一百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人口达到5291万,这个数字是合情合理的,无论这个数字来源于2500万还是4000万,这一是因为唐朝的地盘和汉朝差不多,甚至比汉朝还大,她的统治地域向北到达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向南到达今天的越南等广阔地域,这一点可从当时有些得罪皇帝的人被发配到越南这一历史事件得到佐证。所以,唐朝的人口应该包括今天俄罗斯部分地区,哈萨克斯坦等原苏联中亚几个加盟共和国以及越南等地的人口,地域面积大增,可能是人口数量达到5000多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这130年间,政府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持续发展,一派盛世繁荣景象,就算开始是2500万人口,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130年间出现人口翻番还是有可能。

唐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饥荒和天灾人祸的影响,导致人口再次出现大幅下降。所以,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时,人口据说有3000万左右,但我估计这个数字可能偏小。

北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人口数字进一步下降到1427万。这里的人口大幅减少,很可能和宋朝在金国接连不断的军事打击下,地盘逐渐变小有关,和这一时期的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无关,你想,底盘一天一天变小,统治的人口肯定一天一天变少。

不过,1003年的1427万这个数字就值得怀疑,因为北宋不像南宋,他的统治面积还是比较大的,至少包括北方黄河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就算有金国的侵略,但影响有限,怎么可能出现人口大幅减少的情况?只有一种解释是地盘在变小,而且宋朝的统治区域主要是黄河两岸和江南,就是这些地区,有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没有纳入大宋的版图。

宋朝大观四年,公元1100年,人口为4673万,这个数字可能和宋朝逐渐统一江南,使宋朝的地域逐渐扩大所致。

至南宋嘉定十六年的公元1223年,据记载,中国人口数量历史性地达到了7681万,这个数字偏大,有水份。因为这一时期的宋朝偏安江南(所以才叫南宋),北方大部地区已经不包括在他的管辖范围,包括黄河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所以这个数字的可信度值得推敲。

如果江南的南宋统治区域人口达到这个数字,那么,加上当时北方的的金夏蒙古统治区域,中国人口数量应该在宋朝时就有可能超过一亿了,即使达不到也接近这个数字。但是这个数字是金、西夏和大宋的总人口可能更合情合理,不专指大宋。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较多。到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人口数量为5883万。“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图。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地理志》)。据说成吉思汗忽必烈祖孙两个在建立元朝的过程中,基本是靠武力征服为主,杀人如麻,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南宋时期总人口(三国之和)7681万人口有一定的可信度。成吉思汗统一这期间,人口数量损失1700万,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死亡人数相当,虽然成吉思汗发动的不是世界大战,但无论是从战争的规模看,还是从地域看,和世界大战差不多,这么大的一场战争,虽然是冷兵器战争,死1700多万人还是有可能的。

经过朱元璋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战争,在明朝建立后的恢复性发展后,到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人口数量约为5987万。

明末的天灾人祸和到处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烧杀无度,再加上多尔衮率领的大清军队发动的残酷的灭明战争,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大衰退,数量锐减,到公元1656年,据说人口约1000多万,这个数字可信度太差,因为这一历史时期据现代较近,战争的规模和强度都有文字记载,死人就没有这么个死法。历史上那么多饥荒、灾害和战争,中国人口在1000万的情况实在不多,几乎回到夏朝的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入较大。

有说康熙年间,人口保持在2034万-2502万。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人口数量2735万。估计实际数字要大于这些数字,否则,以这样的基数,很难在90年后的1741年达到过亿水平。

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清朝经过约90年左右的和平和发展,康乾盛世的医疗技术大的提高,人口数量出现了激增,达到14341万,中国人口数量第一次“大跃进”,突破亿人大关。虽然历史上也有汉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我推测,由于人口基数处于较低水平,医疗条件的限制,所以人口数量没有出现飞跃式发展,清朝时期就完全不同了。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突破两亿,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狂飙至三亿大关,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人口突破四亿。清末的农民起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使人口出现衰减,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的公元1911年,人口约37767万。清朝的人口数量应该包括今天越南,外蒙古以及俄罗斯地区远东及贝加尔湖地区等地的人口。越南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法国人的教唆下,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虽然越南一直不服从管理,但历朝历代,一直没有改变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附属国地位,直到清朝末年。贝加尔湖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在1858年至1915年间,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取的,面积约150 多万平方。外蒙古一直想独立,但一直没有得逞,直到二战后期,斯大林用蒙古独立,在雅尔塔会议上要挟美英,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付日军,最后使外蒙于1945年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这些事件都在清道光时代之后,所以,清朝的人口数字如果是真,就应该包括上述地区的人口。

对于历史上的人口数量,科学地态度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有人说多少就是多少,得从当时的人口状况,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综合考虑。从上面这些不一定是真实,也不一定就是空穴来风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和平对人民的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呀!我们老百姓应该珍惜和平!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

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 …… 三、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教育改革在中国进一步深入。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大纲)。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试验大纲有了明显进步。比如,它提到历史学“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清世界发展进程,进一步了解国情”。基础知识方面,它强调要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力培养上“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思想教育方面,增添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养成“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等等。 但是,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试验大纲的局限性开始显现,表现在:历史教育的很多功能没得到充分发掘;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略;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照顾历史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体系则考虑不足;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它还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在智育方面充分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制订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这部大纲是在1996年国家教委编订的《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基础上修订而成。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经过几年的试验,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次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这部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进展。首先,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加全面。它规定,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 其次,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得到拓展。除继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 的失败。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 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22 单元小结: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条约内容分别P4,P17,P22) (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第6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P25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 1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测试题

第二学期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测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历史展室!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丰富的中国古代史,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从历史这面镜子中得到启示,找到答案,振兴中华,再现昔日的辉煌,延续华夏不败的文明。在过去几个月的学习中,相信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和体会,现在请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向你的大朋友们展现出来吧!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各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把答案填入答案卡内) 1、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 2、“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3、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4、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会经常处理下列哪些少数民族的事务? ①吐蕃②回鹘③突厥④靺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6、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辽②西夏③金④海东盛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7、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会风貌是可以看到的 ①在当时商业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②夏天,在夜市上、瓦子里你可以喝到冷饮 ③四川地区的人们可使用“交子” ④城市平民都住在四合院里,客商住宿可到邸店去 ⑤士大夫出行一般都骑马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A、赞美杭州的繁华 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C、咏写了西湖秀色与人的关系 D、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你可在此书中了解到哪些时期的历史: ①春秋②战国③汉朝④唐朝⑤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首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作者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1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余桂元 一、课时安排 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节活动课和1节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 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从学术的角度看,这四个单元的题目,不一定能完全概括相应历史发展时期的所有特点,但它肯定注意到了如何适合学生的特点。以第四单元为例,魏晋南北朝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门阀士族统治等,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但从以前的教学情况看,像门阀士族制度一类的知识,距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所以,尽管它们重要,在初中阶段我们还是暂不涉及。

八年级中国历史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期末学业水平综合测试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学业评价 (本卷4页,37个小题,时间120分钟,满分l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2.这是一处“神秘之地”,被称为“世界屋脊”,于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这处地方是( ) A.新疆B.云南C.西藏D.四川 3.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 ) 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改革开放4.1954年,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 A.通过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B.进行三大改造 C.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5.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6.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次严重错误,其本质是( ) A.过分强调公有制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盲目追求生产发展的高速度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1978年,安徽风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当年天遇大旱的情况下,18户农民辛苦干一年,结果喜获丰收。小岗村的其他10来户农户受灾减产。 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旱情不一样B.生产积极性不一样 C.生产工具先进程度不一样D.土地贫瘠肥瘦不一样 8.中共八大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因为( ) A.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作出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9.“文化大革命”中的“二月抗争”、全面整顿、“四五”运动三者共同说明的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 B.动乱中中国共产党已着手经济恢复工作 C.党和人民一直同“左”的错误进行斗争 D.“文化大革命”缺少群众的支持而失败 10.下列不能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是( ) A.中国加入WTO B.《英雄》在全球同步上映 C.沃尔玛超市开到我家门口D.中国收回香港、澳门 11.1992年11月,中共中央确定的哪项决策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 C.实行经营承包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2.把中国的基础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始于( ) 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C.“三个面向”的提出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3.下列成就不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的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 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 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 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 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 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 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

中国纪录片历史教学教材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90年代以后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1-14课)

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 (1—14课)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四条基本线索: 屈辱史: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 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严重侵华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p7八国洗劫北京p19、日军旅顺大屠杀p14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 背景 1.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时间:1839年6月3日—25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4.地点:广州虎门。(●★记:P3 虎门销烟图) 5.人物:林则徐(清朝道光皇帝时)。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6.鸦片的危害:P3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③、削弱军队战斗力。④、严重摧残人们体质。 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7历史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1842年8月)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专制主义》一书提出()与专制权力结构有关。(1.0分) 1.0分 ?A、 游牧 ? ?B、 商业 ? ?C、 赋税 ? ?D、 治水 ? 我的答案:D 2 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促使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的历史事件是()。(1.0分) 1.0分 ?A、 永嘉之乱 ? ?B、 安史之乱 ? ?C、 南宋灭亡 ? ?D、 贞观之治 ? 我的答案:A 3 酷吏主要依附(),用严酷的手段来打击官员或者民众。(1.0分) 1.0分 ?A、

君主权力 ? ?B、 宰相权力 ? ?C、 地方豪强势力 ? ?D、 地方刺史权力 ? 我的答案:A 4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族分支族群。(1.0分) 1.0分 ?A、 满 ? ?B、 汉 ? ?C、 朝鲜 ? ?D、 土家 ? 我的答案:B 5 汉时期,()是王朝礼法的象征。(1.0分) 1.0分 ?A、 金 ? ?B、 银 ?

铜 ? ?D、 玉 ? 我的答案:D 6 东后期,匈奴一分为二,其中()与汉朝关系很好,并获得汉朝的力量抗衡其他匈奴势力。(1.0分) 1.0分 ?A、 冒顿单于 ? ?B、 呼邪单于 ? ?C、 蒲奴单于 ? ?D、 北单于 ? 我的答案:B 7 《中国的亚洲陆边疆》的作者是()。(1.0分) 1.0分 ?A、 王明珂 ? ?B、 拉铁摩尔 ? ?C、 黄仁宇 ? ?D、 翦伯赞

我的答案:B 8 商朝的社会性质是()发展阶段。(1.0分) 1.0分 ?A、 社会 ? ?B、 原始社会 ? ?C、 封建社会 ? ?D、 奴隶社会 ? 我的答案:D 9 关于学者傅斯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 1.0分 ?A、 中国现代史学界领军人物 ? ?B、 于1948年去了 ? ?C、 著有《国史大纲》 ? ?D、 将西方治学方式传播到了中国 ? 我的答案:C 10 汉朝时期,羌人的活动区域以()为中心。(1.0分) 1.0分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 一、快乐点击(为下列的题目寻找最合适的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面哪个答案?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相同之处是 A、生活年代 B、生活地点 C、石器的制造方法 D、获得火的方式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4、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时,意思是“中国”。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某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彩陶,这个地方是在哪里? A、北京 B、广东 C、半坡 D、河姆渡 5、华夏族起源于() A、黄帝部落 B、炎帝部落 C、蚩尤部落 D、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的联盟 6、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A、尧 B、舜 C、蚩尤 D、禹 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 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远古人类时期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8、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0、下列哪一种制度西周没有实行过?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11、下列哪场战役使得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2、孔子的一个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牛耕最早大约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13、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 1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下列既称霸春秋,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是 A、赵国 B、晋国 C、燕国 D、齐国 16、欢欢在网上玩游戏,遇到了一道题,题目给出了“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巨鹿之战”、“四面楚歌”等提示语,他该选择下列哪个人物?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17、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A、秦统一六国 B、涿鹿之战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 18、夏商秦三朝覆亡留给后世的启示是 A、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B、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C、加强国防,充实军务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19、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下列四本书在焚书坑儒之后,秦朝百姓还能阅读到的是 A、《周易》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论语》 20、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21、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2、汉朝时期从西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有 ①道教②葡萄③魔术④佛教⑤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⑤ 23、下列哪个不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A、挟持汉献帝到许县 B、大兴屯田 C、在官渡大败袁绍 D、赤壁之战 24、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是文字记载,而今天我们能从文字中了解到的中国最早历史是从()开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

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