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病机与防治

2型糖尿病的病机与防治
2型糖尿病的病机与防治

糖尿病防治指南考试

您已完成摸底考试,答对题数9道,正确率为60% ?1、(单选题)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首选: A.ACEI或CCB B.ACEI或ARB C.ARB或CCB D.ARB或β受体阻滞剂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成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A.10g B.15g C.25g D.35g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磺脲类药物禁忌症是: A.1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大手术者 D.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若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时需: A.继续基层医院进一步治疗 B.请示上级医生后,继续基层医院治疗 C.立即转诊至上 级医院D.建议患者出院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其减重目标为: A.1个月减轻体重5% B.1个月减轻体重10% C.3-6个月减轻体重5%-10% D.3-6个 月减轻体重20%-30% 正确答案:C ?10、(多选题)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降糖 B.降压 C.调脂 D.抗血小板治疗 E.生活方式干预 1、(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A.二甲双胍 B.胰岛素促泌剂 C.α-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E.胰岛素 正确答案:ABCDE 2、(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 A.17.1% B.10.4% C.8.2% D.15.3% C.8.2% D.15.3%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A.正常血糖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异常可能 D.糖尿病 正确答案:C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 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 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影响;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种重要的疾病,而且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1-2]。本研究我们将从人体自身代谢水平的角度,对比各项生化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DM+HP组患者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5.21±12.73)岁;DM组患者96例,其中男36例,女60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5.21±18.3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本次入选患者均应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2型糖尿病,应当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应当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中,对于同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例如心脏病等可能影响到研究中生化指标,应当排除在本次研究之中。 1.2 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采集分析:对于两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这些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其中基本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米)2,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应空腹10 h,并停止服用降糖药物以及降血压药物,于清晨时间采集患者血液,化验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

浅谈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

浅谈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8-06-06T16:15:51.6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魏辰承 [导读] 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并列举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 210039 [摘要] 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并列举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表明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都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健康教育,才能让糖尿病患者系统地掌握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基本知识,才能合理的使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寻找到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情控制除药物治疗外,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自身管理和控制。因此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药物治疗 1.1 口服降糖药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苯甲酸衍生物。 1.1.1 磺酰脲类 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分泌,通过与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释放胰岛素。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苯脲、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其中格列苯脲降空腹血糖效果好;格列吡嗪(瑞易宁)能降低餐后高血糖;格列齐特(达美康)因作用比较温和,更加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格列喹酮不需经肾排泄,是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格列美脲(亚莫利)则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锻炼未能控制血糖的患者。为使胰岛素的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此类药物必须在餐前30min服用,才能有效降低餐后1h的血糖。需要注意的是,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多,要注意防范。 1.1.2 双胍类 常用药物二甲双胍,主要机制是增加基础状态下糖的无氧酵解,抑制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输出,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是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或伴有高脂血症、高三酰甘油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患者的首选药。因其安全性较高,也成为唯一批准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为了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 1.1.3 а-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可逆性抑制或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а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延迟多糖、双糖转化为可吸收的葡萄糖,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不但能减轻对胰岛素的抵抗,还能降低糖基化血红蛋白,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和伏格列波糖(倍欣)等,一般用来降低餐后高血糖,是基础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患者的首选药物。因其胃肠道反应较大,服用时应餐前整片吞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用。 1.1.4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针对胰岛素抵抗,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增强胰岛素作用。这类药物是一类新型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目前使用的有罗格列酮(文迪雅)、恩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但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因其主要在肝脏代谢,可能引起肝损害,还具有水钠储留引起水肿及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的不良反应。此类药物最好清晨空腹时服用,此时组织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强。 1.1.5 苯甲酸衍生物 第一个餐时体内血糖调节药,能使胰岛素快速释放,主要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这类药物作用时间短,起效迅速,适宜餐前给药,餐时刺激胰岛素分泌,餐后形成胰岛素分泌高峰,达到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目的。可以根据进餐时间灵活掌握服用时间,又称“餐时血糖调节剂”。在空腹和进餐时均能良好吸收,并且主要在肝脏代谢,更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及老年糖尿病病人。 1.2 胰岛素治疗 多功能的蛋白质激素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药物。 1.2.1 胰岛素 按作用时间可分为:①超短效:注射后15min起作用,高峰浓度1~2h,持续2~5h,如门冬或赖脯胰岛素;②短效(速效):注射后30min起作用,高峰浓度1.5~3.5h,持续7~8h,如诺和灵R;③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1.5h起效,高峰浓度4~12h,持续24~28h,如诺和灵N;④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h起效,高峰浓度4~20h,持续24~36h。⑤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预先混合,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min),高峰浓度2~8h,持续时间长达20~24h。市场有70%中效和30%短效预混,如优泌林70/30,诺和灵30R;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如诺和灵50R。 1.2.2 胰岛素类似物 能够最接近地模拟餐后胰岛素的生理效应,常用的有三种:一是赖脯胰岛素,具有类似胰岛素的生物效应[1],如优泌乐25R;二是门冬胰岛素,如诺和锐,注射后10~20min起效,高峰浓度1~3h,持续3~5h;还有诺和锐30,注射后10~20 min起效,高峰浓度1~4h,持续时间可达24h;三是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在第一次注射后2~4d血清胰岛素浓度达到稳态。这类药物使胰岛素的使用时间更能适应正常的胰岛素峰值和餐后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的需要。 1.3 联合用药 单用一种药物很难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往往需要联合使用2~3种降糖药或联合胰岛素使用。如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联用,能明显降低血脂及体重,减轻磺酰脲类降糖药引起的体重增加;与阿卡波糖联用,能使患者血糖24 h保持相对平稳,有利于血糖的长期控制;与瑞格列奈联用,可用于磺酰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患者[2];与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总用量、空腹血糖达标率均优于单一使用胰岛素[3];与诺和灵N联用,每日仅需睡前皮下注射一次,不但避免了高胰岛素血症、体重增加

糖尿病自我管理问卷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调查问卷 一、有关人口社会学和疾病的一般情况 1、您是否被医师明确诊断患有糖尿病? 0-否(您不属于本次调查的目标人群,请退出调查,感谢您的配合!) 1-是 2、您被医师明确诊断患有哪型糖尿病? 1)Ⅰ型糖尿病2)Ⅱ型糖尿病 3)不清楚 3、您的年龄:_______岁 4、您的性别:1)男2)女 5、婚姻状况:1)未婚2)已婚3)丧偶4)离婚 6、受教育程度: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5)本科6)硕士及以上7、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 1)≤1000元2)1001~3000元3)3001~5000元4)5001~9999元5)≥10000元 8、从您被初次确诊为糖尿病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______年(填写具体年数) 9、您最近一次测量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如何? 1)<7.0% 2)在7.0~9.0%之间3)≥9.0% 4)不清楚 10、您最近一次测量的空腹血糖(HbA1c)水平如何? 1)≤7.8mmol/L 2)空腹血糖>7.8mmol/L 3)不清楚 11、您目前采用采用何种药物治疗方法? 1)口服降糖药2)注射胰岛素3)以上二者皆有4)以上二者皆无 12、您有无出现过以下糖尿病并发症情况:(可多选)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高渗性昏迷3)低血糖昏迷 4)眼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5)心脑血管病6)神经病变 7)下肢坏疽病变8)性功能障碍9)无以上情况

13、您是否因为患有糖尿病而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治疗? 0)否1)是

二、来自医务人员的自我管理支持情况 1、在饮食方面,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或健康宣教人员等各种类型的医务人员)给过您下列哪条建议?(可多选) 1)培养低脂饮食习惯 2)限制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复合糖类食物 3)降低热量的摄入总量,以控制体重或减肥 4)多吃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5)多吃水果/蔬菜(每天不低于5种) 6)少吃糖(如:甜食、饮料、糖果等) 7)其它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有,请列出) 0)从未接受过来自医务人员的饮食建议 2、在运动方面,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或健康宣教人员等各种类型的医务人员)给过您下列哪条建议?(可多选) 1)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如:快步走、游泳、爬山、骑自行车等) 2)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活动(包括“散步”等) 3)将锻炼融入您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爬楼梯代替乘电梯、离目的地还有一个街区时就提前下车/ 停车改为步行等) 4)进行特定类型的锻炼,并达到一定的耗能、时长和强度 5)其它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有,请列出) 0)从未接受过来自医务人员的运动建议 3、在监测体内糖含量水平方面,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或健康宣教人员等各种类型的医务人员)给过您下列哪条建议?(可多选) 1)定期在家中进行血糖自我监测 2)定期到医院利用静脉血和专门的生化测量仪器测量血糖水平 3)定期到医院测量尿中的糖含量水平 4)其它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有,请列出) 5)从未接受过来自医务人员的糖含量水平监测的建议 4、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或健康宣教人员等各种类型的医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 ≥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医院公卫科、村卫生室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 ≥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浅谈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5-16T11:31:04.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周慧[导读]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周慧(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加格达奇 165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373-01 【摘要】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日上升,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在20—60岁年龄段的男性,糖尿病、肥胖、内分泌紊乱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且明显高于同龄女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对滞后,患糖尿病的人数和潜在高危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缓。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在第十六届国际糖尿病大会上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教育”[1]。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从我国国粹中药入手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糖尿病中药中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2]。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清热、养阴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清热药、补阴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麦冬、茯苓、白术和人参等。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3],糖尿病初期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症。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通过调节糖尿病人的内分泌代谢,改善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水平,抑制胰高血糖素等途径达到降血糖之目的。同时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改善肾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性激素水平、保护营养神经及调节微量元素等作用,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起着积极作用。 中成药作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武器之一,由于其能够在临床上解决一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糖尿病患者的欢迎。而中成药究竟应该如何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患者甚至包括医生在内也知之甚少,而且存在不少误区。更有一些不法企业和单位,针对患者对中成药疗效的不正确认识和过高期望,把某些降糖西药掺入所谓中成药当中,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花费,而且还可能因用药不当,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甚至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其实,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中医中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主要不是用它来降糖,而是通过滋阴、活血、补肾等方法来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因此,中药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导药,只能是起辅助治疗作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消渴丸,也并非纯中药,其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所加的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此,如果经济条件好,或有一些慢性并发症,可以选用一些中药,但必须选用“国药准字”中成药,或经相关部门批准注册的正规医院的制剂。 今后我们应进一步深入开展探讨研究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调节: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脾、肺、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所以治疗方面中医认为必须重视整体调节,旨在通过全身性调理,达到治疗糖尿病、防治并发症的目的。(2)要把中西药降糖机理的研究与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来深入研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更为详尽的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发展,加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步伐。(3)应突出复方的整体调节优势,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在人体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来治疗糖尿病。(4)慢性并发症防治:高血糖为糖尿病主要或唯一原因,但并非是并发症唯一原因。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好而并发症仍然不降低,这归于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需要对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四高进行综合控制,以减轻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正符合中医多渠道、多靶点的整合作用。(5)应突出中医特点,中医药有本身固有的特征和理论体系,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医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控制血糖固然是评价治疗糖尿病疗效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评价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终点目标和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相信随着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及其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必将具有更广泛的前景。(6)科学评价,合理对待。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合理的评价,正确对待,抵制舆论的错误引导[4]。参考文献 [1]蔡伟红,郭艳芹.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35.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3]高志扬.从养阴益气化瘀治疗糖尿病[J].四川中医,2002, 20(8):39-40. [4]李正军.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进展.2010,1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1.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2.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3.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4.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A) 2.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A) 3.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B) 更新要点七 血糖监测章节,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B)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最新资料推荐 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 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 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 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 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 或血糖3.9mmol/L ;收缩压180mmHg和/ 或舒张压 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 次/ 分钟);体温超过39 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 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1 / 9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 ),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 )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 周时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四)健康体检对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 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 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 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三、服务流程四、服务要求(一)2 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

浅谈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

浅谈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初发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意义包括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等。对今后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快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现将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的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外源胰岛素治疗是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主要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 1997年,Ilkova等[1]首先将CSⅡ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3例患者中有9例可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数年不需药物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空腹血糖>11.1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不仅能使血糖快速稳定达标,逆转糖毒性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同时,迅速降低血糖也可解除糖毒性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2]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目标。 最近一些资料表明[3],空腹血糖<7.8mmol/L的时候能够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但是空腹血糖<6.0mmol/L的时候才能够预防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 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 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2020版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的效果评价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该中心2014年1—12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患者采取强化管理和一般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两年后的血糖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评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并发症 2型糖尿病是社区中常见的慢性疾病,有资料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到9 240万,其患病率高达9.7%[1]。社区门诊在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用药指导、随访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对患者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2014年1—12月通过社区强化管理和一般管理的比较,对血糖控制情况、自我管理情况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中心就诊的2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58~82岁,平均(73.6±5.7)岁;病程6~17年,平均(9.4±3.2)年。 1.2 纳入标准 年龄>18岁;该社区居民;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无冠心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牙周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1.3 排除标准 非2型糖尿病者;合并有严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无法沟通、不能配合的患者。 1.4 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患者的血糖监测、定期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 2 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 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 1 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 4 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 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 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 100次/分钟);体温超过 39 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 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 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 周时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四)健康体检对确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 1 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 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 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三、服务流程四、服务要求(一)2 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目录:

一、编写说明 贾伟平陆菊明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2 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 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还报道了2013年部分少数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 三、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本版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与2013年版相同。关于血脂和血压的控制目标与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即血脂一级预防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二级预防控制目标为LDL-C<1.8 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本版指南修订了伴高危心血管病变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年龄为≥50岁。五、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治疗中增加了新的治疗方法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用于治疗中心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六、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 关于糖尿病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进一步强调了二甲双胍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包括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鉴于预混胰岛素多次注射与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多次注射方案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相似,因此该二种方案可以互换。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位置上。此外,本版指南及时跟进了各种降糖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并更新了相关内容,已在附录中全部列出。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摘登 1 2型糖尿病的诊断 我国采用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如无特殊提示,文中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靠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确定。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年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ADA 的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5.6mmol/L,但目前对空腹血糖在 5.6-6.0 mmol/L 的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故我国血糖异常切点仍沿用 WHO1999年标准。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急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 升高,若无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急消除后复查。 糖代谢分类mmol/L 糖代谢分类WHO 1999年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正常血糖<6.1 <7.8 IFG 6.1-6.9 <7.8 糖耐量减低(IGT) <6.1 7.8-11.0 T糖尿病(DM)≥7.0 ≥11.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mmol/L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加随机血糖(指不 考虑上次用餐时间,1d中任意时段的血糖。或空腹血糖(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 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 ≥7.0 11.1 2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测血糖以明确诊断 2 糖尿病的治疗 2.1 口服降糖药 基于2型糖尿病的2个主要异常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 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 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吸收。 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联合治疗。 饮食和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者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1.1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该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 糖,许多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亚 组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此外,双胍类药物还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进展。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并有降低体质量的趋势,但常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联用可增加 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女性>12.8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得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得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 1 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得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得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 4 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与血压,并评估就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 与/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 100次/分钟);体温超过 39 摄氏度或有其她得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得其她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得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与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 /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得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得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得降糖药物,2周时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得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得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得患者进行针对性得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 (四)健康体检对确诊得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 1 次较全面得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 ?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与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三、服务流程四、服务要求(一)2型糖尿病患者得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得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得连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