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一二章重点)

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

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

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

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

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

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

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4)究范围的扩大

90年代后的新趋向

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

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P42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

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

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认为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群体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优势团体总是通过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

是源于社会学中的互动论,有时也称之为解释学。认为对具体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强调对现实本身的剖析,重视探讨日常现实的过程和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主观目的性怀交互作。对一学校生活的解释,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对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个体行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解释和理解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一、要求掌握的概念: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同辈群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它具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二、了解传统教师社会形象与现代教师社会形象的不同之处P 68

三、能够正确理解教师社会地位这一概念,并了解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几个因素。P72

四、从教师权威的来源、合法性、权威的变化三个角度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威。

1、涂尔干强调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个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2、沃勒强调“个人权威:与“制度权威”;

3、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提出教师权威四层面说: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四者互动共构成教师的实际权威。

五、了解不同社会和不同学生年龄阶段教师权威的变化

1、从制度层面看:教师的权威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从个人层面看,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也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六、了解教师角色冲突P80

七、掌握学生重要他人及其影响P97

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理解明星偶象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要求掌握的内容:

1.教育规范的概念、类型;

2.学校失范的理论解释;

3.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4.学校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5.社会控制、教育控制的概念

6.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考核内容:

一、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财结。

二、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包括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掌握三者在适用范围、约束力和强调重点上是不同之处。

了解教育规范的类型: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

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

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了解教育规范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和控制性。

三、失范行为

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四、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体质变态说”(了解)

2、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挫折侵犯说”(了解)

3、社会学解释(掌握):“差异交往说”、“控制缺乏说”、“失范说”、“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群理论”,其他理论(了解)

4、文化剥夺或社会处境不利的解释模式;

五、掌握学校中失范行为的类型:

依据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一切社会行为可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由此学校失范行为可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

六、了解失范行为的主要形式

第一,根据违规行为的场所来规定:课堂中的违规行为、课堂外的违规行为和学校外的违规行为;

第二根据违规行为的所有者进行分类,相对于教师的违规行为、相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相对师生双方的违规行为。

第三,根据青少年违规行为的程度分类:不适当行为、异常行为、暴力行为。

七、掌握造成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直接社会原因:

1、帮派群体的影响

2、同伴之间的压力

3、传媒的影响

4、其他因素的作用

学校教育原因:1、教学内容问题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问题;3、学校文化及评估标准的适应性问题,4、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

做到能对学生失范行为加以归因。(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角度)

八、了解教师的非正常行为P120

九、掌握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策略与措施

1、理论方面:对实际失范行为的控制和改造;对失范行为的预防工作;

2、实践层面,动员全社会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控制。

3、加强对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范成本;

4、全社会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5、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和方法;

6、实施补差教育;

7、建立立体德育网络。

第三编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一、课堂中的互动

(一)掌握课堂互动冲突处理技巧

给予注意、避免滥用权力、“中性力量”处理

二、课堂控制

(一)、课堂控制的概念: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二)、了解课堂控制的类型

三、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1、了解什么是学生问题行为?

按不同标准认定有:、心理学模型、标签理论、生理学理论、文化学因素

2、掌握学生问题行为成因

心理学:性格、态度、动机、智力等;社会学:家庭文化差异、同伴群体等;

生理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发育不良等;学校教育规模、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掌握教师处理课堂问题技巧: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尽量做到前后台行为的一致性、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行为

第六讲教育知识

掌握教育知识涉及三种内容:

显性知识:学科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

隐性知识:学校生活经历及非正式教育影响

生活经验:交往活动中的日常生活经验

一、课程的分析模式

了解: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和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

功能主义范式、解释论范式、新马克思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

二、课程与社会控制

要求掌握: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对课程进行社会控制的主体

三、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一)对隐性课程的早期研究(了解)

杜威:“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

克伯屈:“伴随学习”(simultaneous learing):1、正题学习、关联性学习、并行性学习

杰克逊、德里本:学校不只提供正规的教学,还为学生提供成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行为准则。

(二)隐性课程的结构(掌握)

杰克逊认为由三个要素组成:群体:规则、规定和常规;表扬:评价性群体的班级,与教师的价值取向一致;权力:权力差异显著是班级最显著的特征。

四种社会规范决定了学校潜在课程的结构:独立、成就、普遍性、特殊性

课堂中的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水量的各种经验。(掌握)

第七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一、了解关于班级研究的不同观点:

(一)班级成员的界定

(二)班级组织的目标、结构

(三)掌握班级组织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个性功能、保护功能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系。

积极面: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幸免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

消极面:容易导致班级成员间的小圈子,不利于班级正式活动的展开。

四、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五、了解班集体的建设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可以使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获得比较合理的对待,从而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生特色,提高班级凝聚力,加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一、掌握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兼有各种社会组织的不同特性,又具有明显特点

(一)、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

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带有强制性。

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是学校组织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是种功利性组织

对教师来说是种功利性组织,对学生来说具有功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是基本价值,对学生则是辅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具有普遍性,对学生不具有;

对教师价值具有双向性,对学生只有单向性。

(三)学校对师生来说均为规范性组织

(四)学校组织还带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根据学校的运作过程看: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

三、了解各种组织理论对学校管理的论述

科层制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权变理论、科层制理论

(1)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按此进行;(2)设置职务系列,分工明确,分权合理;(3)在等级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关;

(4)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5)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6)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7)重视专家权威;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

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间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办界功能;根据子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功能。

权变理论

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组织的总目标要受到其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目标的影响和牵制;组织的效率了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于管理者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管理者无法了解他周围信息的变化;对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与学校

目标管理法: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

1、目标的设定,具体可行,形成目标链;

2、过程管理,采用管理控制技巧使员工完成各自的任务;

3、考核绩效,对照既定的目标考评效果。

人际管理与学校

X、Y理论——出于对人性的某种假设而采用不同的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措施

X理论代表传统的指挥和控制观点,其假设为:人类具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或惩罚的手段侃侃他们进行工作;人们有一种逃避责任的倾向。宁愿接受指挥,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Y理论

工作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能对从事的工作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因而对控制和惩罚并非是唯一的管理方法;人们的工作报酬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满足;一般的人在恰当的条件下会追求责任;现代社会多数人的智慧只能得到部分发挥。

(掌握)Z理论

人性是复杂的,组织管理应因人因地而宜地进行,其假设是:个人加入组织的动机和需要是十分多样的,主要是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的人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需要;

当组织、个人、职业达到最佳配合时,自我实现感能最大程度地被满足;不存在任何适用一切的管理措施,组织管理因人因地而宜。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掌握制度的含义: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

理解有三层含义:1、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制度;2、社会具体制度;3、社会规范、规则意义

二、掌握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三、社会变迁的含义: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四、理解社会变迁内容与教育变迁内容之间的关系,社会变迁类型与教育变迁内容之间的关系。

特别掌握体制转型、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的关系。

体制转型的三种情况:1、旧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新体制取代不了旧体制;2、旧体制虽已在形式上打破,但新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导致旧体制的实际运行;3、旧体制在形式上已完全打破,新体制也已完全建立,但新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旧体制的影响还存在。

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对教育系统中的成员有着深厚影响,导致学校成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失范行为”:1、社会体制转型能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2、社会体制转型也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3、社会体制转型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4、社会体制转型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

观念转型是社会转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基本前提和精神动力。观念转型涉及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不同新观念或不同旧观念之间的冲突。表现在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关系没有理顺:价值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并存以及不良社会风气。

观念转型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巨大。教育在本质上是个履行观念的过程,首先依赖于改造教育观念。观念转变可直接或间接诱发教育失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失范。在现阶段观念转型所致最标本的教育失范是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过于膨胀,以自身利益取向为准则。从而使教育者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社会代表者的资格。

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了解经济结构的含义:可以指社会经济结构,即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可以指国民经济结构,即从各个角度考察的社会生产和现生产的构成类型。

掌握经济结构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教育制度中的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功能的影响。经济结构对教育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了解不同经济类型下的教育结构特征。

了解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计划经济时代教育低产教育浪费问题、专业结构的偏差、毕业生不适应市场需求、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二、了解政治结构的含义:是指国家政权中的权力分配及其动作模式。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基本制度,直接受制于政治的控制和制约。

了解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三、掌握人口的的概念:人口是在一定地域和时间的人的群体。

人口与教育相互影响的模示:

教育影响人口

掌握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一、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实质P273

二、了解社会问题与教育的一般关系P272、能分析社会问题对教育的影响P272、理解教育问题反作用于社会问题的两重性P273

三、教育问题的含义

1、了解广义教育问题含义;P272

2、掌握狭义的教育问题含义P272

3、了解教育问题的特征:普遍性、变异性、历史性、反复性、多元性、潜伏性。

四、理解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社会稳定时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社会剧变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

(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

(三)伴生性教育问题

(四) 失范性教育问题

(五)过程性教育问题

(六)失误性教育问题

五、教育不平等问题

(一)了解教育机会均等内容: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机会等;获得知识和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机会均等;国际范围内教育资源、学业成功等方面的均等。

(二)了解教育平等的含义

1、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教育平等含义四个重点:人即目的;教育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

2、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原因

教育系统外部原因:城乡经济差别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别。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制度化教育;应试化教育;教育指导思想问题;学业成败标准。

3、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的概念。

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课题:教育制度的合理性问题;教育制度的公正性问题;教育平等问题的研究;

4、学习压力问题

了解学习压力的概念、现状、学习压力的影响、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分流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家长的过高期望

5、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观念变革;综合治理;系统变革

第十七讲教育制度的功能

一、教育制度的功能

?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整合功能与限制功能;导向功能与传递功能。

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1、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形式主义阶段;瓦解阶段。

2、教育制度功能失调的概念

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地为,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这种现象称之为“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原因;

教育制度优劣判断标准

教育制度的创新

?面临的问题:

教育制度的改革如何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理论的系统应用;

与教育系统内外部结构的协调

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教育观念变革。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

社会化理论

分配理论

重点掌握合法化理论

教育合法化效果

教育合法化效果的四种类型

?教育作为

?知识理论

?教育作为

?人事理论

教育合法化的理论假设

1、把教育体系作为某一英才的培养基地有助于建立并扩大其权威;

2、扩大英才教育体系造就和支持了更多的英才阶层,他们有权掌握更多的社会职务;

3、大众教育扩大了民族化

第十八讲教育与个体发展

?掌握概念:

1、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点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了解社会化的生物学条件:人类具有满足生物需要的本能;有进行脑力劳力的条件;人有较长的生物依赖期;人为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2、握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大基本途径实现

的。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是通过社会化的媒介其执行者对个体进行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教化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人格特征、

思维方式的过程。

3、掌握过分社会化与社会化失败的概念:过份社会化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郎提出的概念相当于社会过分整合,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社会化失败意指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

了解儿童社会的几个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2、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3、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4、埃里史森的“人格发展理论”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十九讲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

(一)掌握影响社会流动五类因素;

(二)掌握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基本关系

1、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着个体角色与地位的获取途径;

2、社会流动方式的不同影响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使教育目标与内容发生变化;

3、社会流动的频率或数量也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4、社会用人制度影响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教育是影响个体流动的主要因素:学历和文凭成为升迁的主要标准;个体的经济收入与个体受教育程度正相关;社会声望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教育是影响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教育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

1、责任感教育;

2、环境教育;

3、人口教育;

4、国际理解教育;

5、新的价值观教育

劳动社会学考试重点归纳

2013年劳动社会学的重点 第一章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 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 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3、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 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 1)实际观点 2)实证观点(不加任何评价,实实在在表现出来) 3)整体观点(要看作整体,不能孤立的看) 4)发展的观点 5、具体的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6、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7、劳动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多、简)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8、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9、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客命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10、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综合各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1、劳动力性别结构(简);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完整word版)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绪论 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 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 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名词解释】 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

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名词解释】 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 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名词解释】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 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选择】 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1.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2.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答:1)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2)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3)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4 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社会关系和4、社会规范(包含制度)2、语言和符号3答:1、价值观念、物质产品社会组织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4.、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答:1 、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2、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3 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文化传播:答: 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我国现阶段,对待亚文化。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7.解释概念:社会化镜中之我“主我”“宾我”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镜中之我:它是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 主我: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 宾我:是指意识到了社会的规则、价值和要求的社会化的自我。 8.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1感觉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9.讨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如何构建个人的人格体系 答: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 人格体系:是指个人需求意向与使之满足的能力和方法体系,也就是决定个人行为方式的独特生理、心理和精神特质。有时将其称为“人品”。 10.如何理解社会角色 答: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 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docx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 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 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

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

1:[论述题] 二、联系实际论述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参考答案: 二、参考答案要点: 1、说明班级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 2、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分析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3、联系实际。 2:[论述题]三、目前我国社会,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比较松散和半专业化,这种状况已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请你谈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应如何走教师专业化道路?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具有专门知识 2、提供专业服务 3、具有专业自主 4、接受专业教育 4、接受专业教育 有以上相近方面论述即可给分 3:[论述题]五、列举两种比较常见的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例如比较功能论和互动论 1、功能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2、互动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3、进行比较: 功能论或冲突论都关注宏观的教育现象,互动论则强调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两者差异体现在: 1、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假设:宏观研究强调社会结构外要于个体却又控制着个体,个人行为是社会的产生;微观研究强调个体具有社会约束背景中的更多自由,社会未必具有强大控制力; 2、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的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的研究。 3、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方法如多变量分析,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个体。 4:[论述题]四、根据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分析如何通过"家校合作"的途径,从而使儿童得到良好的社会化?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学校校阅和其他社会化因素的关系 3、列举一些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5:[论述题] 一、请运用教育社会学课程中的调查研究方法自行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对现代学校教育或者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 参考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 在西方,法国的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6.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17.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18.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19.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0.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1.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2.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3.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4.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5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汇编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2. 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D)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5.(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6.(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7.(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8.(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10.( 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活产)人数。 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人口分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 环境意识:是指人类对于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与人口关系的解释和认识。人们常说的“大地是母亲”、“人定胜天”等拟人化的说法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人类世界观和信仰的一部分。不同的环境意识形成不同的人类行为。 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由政府颁布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的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 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即人们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从现代学术视野地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地科学.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地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地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它地最终目地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地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b5E2RGbCAP 2、学科地位地理解 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地一门中介学科.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地.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地新学科.p1EanqFDPw 3、本学科独特地观点 从社会学地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地意义.<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地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地因素上.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地木偶,我们地身上都绑满了无形地线,受著社会地操纵而不自知.<2)教育地社会学理解所重视地是公共议题地解决.C.W.MiLLS《社会学地想像》:情境中地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地公共议题.DXDiTa9E3d 4、研究方法:质地研究方法和量地研究方法及比较 <一)量地研究 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地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 2、对量地研究地争议:

<1)把教育当作孤立地实体; <2)测量工具不完整; <3)专注于容易测量地特质; <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 <5)不当地分析与比较; <6)研究者对构架地主宰; <7)研究利用地困难. <二)质地研究 1、质地研究是对量地研究缺失地反省. 2、质地研究地特性: <1)以实地为焦点; <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 <3)注意事物地个体性和特殊性; <4)重视解释; <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地采用; <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地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地陈述; <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地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地研究与质地研究地差别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word精品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一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一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一二章重点) 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 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 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 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 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 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 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4)究范围的扩大 90年代后的新趋向 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 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P42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 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 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分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满分:2分 3.现代教育体系越制度化,教育的()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因果联系就越强,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体系。这使得知识的学习便具有了合法化的意义,也加强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合法性。 A. 分配 B. 规范 C. 制度 D. 文化 满分:2分 4.鲁杰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 A. 特殊 B. 普通 C. 个别 D. 一般 满分:2分 5.()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A. 文化失调 B. 情绪失调 C. 行为失调 D. 认知失调 满分:2分 6.()是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A. 教师的自我概念 B. 学生的自我概念 C.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D.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满分:2分 7.()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分 8.()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分 9.()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分 10.在班级形成之初,()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因 A. 任务 B. 座位 C. 熟悉程度 D. 性别 满分:2分 11.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的转型,并必然引发教育制度变迁。 A. 文化体制 B. 教育体制 C. 政治体制 D. 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