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 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 的批评。 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 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 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 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 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有讽刺 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 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 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 医学人文精神 传统的断裂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 ,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 利他 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 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 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 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 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 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 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 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 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 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 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 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 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 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

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 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 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 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 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 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 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 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 一种规范化的照顾程序。在20世纪,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医院里装备了各种诊断仪器和设备 从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到自动生化 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设 备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肾透析机、心肺机、 起搏器、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 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有效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 意力从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 和功能变化上。
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 科和亚专科纷纷建立,在此病人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 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为了便于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病人的姓名也被半军事化的番 所 取代,病人的个性化被疾病分类的统一化所溶解。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医疗保健程 序的分解,在现代医学的词汇中病人一词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 素,病人的痛苦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于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 就这样逐渐地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尽管对病人的关照依然被提及,但 那已是现代医学技术范畴之外的事情了。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 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二、 技术至善主义 医学的异化
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当缓慢的,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实践中摸索 的经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在20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更本性

的变化,医学 不仅获得了消灭、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密码。随着医学技术的飞 速发展而形成的技术至善论将人们锁定在医学能做,必须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 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新技 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了医生花费更 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医生更加的躯体问题而忽视病人的情感,因为躯体问题能被测量,情感问题则不能,而且医生们相信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简而言之,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 医学的非技术维度。
现代化医院的环境也似乎很难有助于重视精神的价值。日常工作由机械性的拨 、 按钮和计算机统治着,所有操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诊断治疗的机械化 、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医生远离病人的非技术接触,导致了医疗程序的非人格化、装配 线化、超市化。死亡被看作是分子的瓦解,疾病被看作是细胞或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医院的操作程序很少病人的感觉,这或许应归结为尚未发明出对恐惧、苦恼和不 悦检验的有效仪器。由于时间就是金钱,那么,在提高效率的名义下,给予病人个人的 时间被压缩到最少。在强大时间压力下,面对候诊室外排满病人而感到精疲力竭的医务人员不可能是同情的来源。此外,还有医学发展本身未料到的后果 医源性和药源性疾 病――由于药物或诊断治疗过程而导致的疾病的增加。重视药物治疗,轻视其它控制疾病环节的管理,导致人们把全部信赖寄托在依靠药物和手术治疗上,以致于造成以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美国有人报道,有30~40%的手术是不该做的。在成千上万种药 物中,确切有效的仅占10%,可有可无的占30%,根本无效的占60%。英国的类似研究 表明确实有效的药物只占15%。 盲目地依靠诊断仪器数据而不全面询问、检查病人也导 致了临床误诊率的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