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骨折固定包扎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前臂骨折固定包扎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前臂骨折固定包扎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第十章.绷带包扎与石膏固定

绷带包扎与石膏固定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绷带包扎和石膏固定的方法。 实习内容: 普通绷带 绷带借助物理作用,达到固定与治疗患部的目的。如固定敷料、出血伤口的加压包扎、肢体支持与悬吊以及和夹板、石膏一同应用固定骨折等等。运用绷带包扎机体的各个部位,要求牢固、舒适、整齐、美观并符合节约的原则。包扎绷带是临床外科最常用的基本技术之一,每个实习生都应很好地掌握。 一、绷带包扎注意事项 (一) 绷带包扎前的准备: 包扎部位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对皮肤皱襞处,如腋下,乳下,腹股沟等处应用棉垫、折叠纱布遮盖,骨隆突处用棉垫保护。 (二) 绷带包扎的体位: 在满足治疗目的的前提下,病人位置应尽量舒适。对肢体应保持功能位或所需要的体位。 (三)绷带选用: 根据包扎部位选用不同宽度的绷带。手指需用3厘米宽,手、臂、头、足用5厘米宽,上臂、腿用7厘米宽,躯体用10厘米宽的绷带。 (四)包扎操作: 一般应自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开始处作环形两周固定绷带头,以后包扎应使绷带平贴肢体或躯干,并紧握绷带勿使落地,包扎时每周用力要均匀适度,并遮过前周绷带的1/3~1/2,太松易滑脱,太紧易致血运障碍。一般指、趾端最好暴露在外面,以观察肢体血循环情况。包扎完毕,要环形包绕两周用胶布固定,或将绷带端撕开结扎,但注意打结处不应在伤处及发炎部、骨突起处、四肢内侧面、病人坐卧受压部位及易受摩擦部位。 (五)绷带拆除: 拆除绷带应先自固定端,顺包扎相反方向松解,两手相互传递绕下,在紧急和绷带已被 伤口分泌物浸润干涸时,可用绷带剪剪开。为了节约起见,如果绷带还干净,可重新卷起再用。

二、绷带基本包扎方法 (一)环形包扎法: 用于肢体较小或圆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额部,亦用于各种包扎起始时。绷带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将绷带展开约8cm(图1),左拇指将绷带头端固定需包扎部位,右手连续环形包扎局部,其卷数按需要而定,用绞布固定绷带末端。 (二)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周径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从远端开始先环形包扎两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缠绕,每卷重叠前一卷2/3,末端胶布固定(图2)。在急救缺乏绷带或暂时固定夹板时每周绷带不互相掩盖,称蛇形包扎法。 (三)螺旋反折包扎法: 用于周径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开始先做二周环形包扎,再做螺旋包扎,然后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带上面正中处,另一手将卷带自该点反折向下,盖过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须整齐排列成一直线,但每次反折不应在伤口与骨隆突处(图3)。 图1 持绷带的正确姿势图2 螺旋形包扎法图3 螺旋反折包扎法 (四)“8”字形包扎法: 用于肩、肘、腕、踝、等关节部位的包扎和固定锁骨骨折。以肘关节为例,先在关节中部环形包扎2卷,绷带先绕至关节上方,再经屈侧绕到关节下方,过肢体背侧绕至肢体屈侧后再绕到关节上方,如此反复,呈“8”字连续在关节上下包扎,每卷与前一卷重叠2/3,最后在关节上方环形包扎2卷,胶布固定(图4~8)。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的急救知识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的急救知识 (一)止血 1、出血的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 (1)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2)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3)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4)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二)包扎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扎法如下: 1、环形绷带包扎法。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 方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用扣针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固定。 注意事项: (1)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向外,由下至上,从远端至近端。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2)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 (3)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4)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否发凉等。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

骨折固定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骨折固定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考生编号: 总分: 项目内容操作要求标准分扣分及原因实得分观察周围环境,评估安全并报告(2分)10 表明身份(1分) 初步判断伤情(意识、截瘫)(1分) 告知伤者不能随意活动(1分) 准备物品,做好操作准备(5分) 急救员位置正确(4分) 助手使用头锁手形正确(5分) 准备 调整颈颈椎损伤安置 颈托 检查判助手体姿正确,手指不遮盖双耳(4分) 部位置 术者食指置伤者胸骨正中指引,助手调 整颈部位置(4分) 术者使用胸锁手形正确(5分) 术者体姿正确,手指不遮盖口鼻(4分) 助手检查颈部手法正确(4分)

颈托使用方法正确,安置得当(5分) 全身查体顺序和方法正确(5分) 检查并报告伤情(3分)夹板长度合适17 18 断伤情5左股骨干骨折(4分),位置放置正确(4分),棉 垫保护(4分),宽带从身体空隙处穿过(4),宽带放置位置正确(4分), 捆绑顺序正确,松紧适当(5分),打 结位置正确(4分),趾端外露(4分), 检查血运(4分)。 选手操作手法规范,口令简洁,动作交5 替流畅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时从评判长宣布 操作开始到操作完毕,8分钟完成)40 整体质量 评委签名:5 骨折固定操作流程 伤者病情概述: 伤者高处坠落,颈部疼痛,四肢感觉障碍,左大腿肿胀畸形,无软组织损伤。 救护体位:

卧位 (一)颈椎损伤的固定原则 术者正面走向伤者,表明身份;告知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助手位于患者头侧进行协助。在操作过程中,应先稳定自己,再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用“颈椎固定手法”徒手固定颈椎后再用颈托固定; (二)徒手固定操作规范 1.头锁: 伤者仰卧位,助手双膝跪在伤者头顶位置,并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上或地上),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轻按额,食指和中指固定其面颊,无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不可盖住耳朵。术者食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助手调整颈部位置。 2.胸锁: 伤者仰卧位,术者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伏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三)颈椎损伤的固定操作流程 1.初步判断伤情。助手行头锁固定伤者头颈部后,术者行胸锁,助手进行颈后部查体,发现异常,初步判断颈椎损伤。助手再行头锁固定伤者头颈部,由术者放置颈托。 2.放置颈托时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紧度适中。 3.颈托固定后,术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顺序由上到下,由躯干到四肢,发现左股骨干闭合性骨折。 4.两人配合进行股骨(大腿)骨折双夹板固定。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评分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评分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的操作:共100分,该考题灵活一般是在模拟人跟前一边口述一边操作。 物品准备:(10分) 1.木质、铁质、塑料制作的夹板或固定架。 2.就地取材,选用适合的木板、竹竿、树枝、纸板等简便材料。 操作内容: (1)肱骨(上臂)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将上下两端固定。肘关节屈曲90 度,前臂用小悬臂带悬吊。 2 .无夹板固定法将三角巾折叠成10~15cm 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处,将上臂固定在躯干上,于对侧腋下打结。屈肘90 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尺、挠骨(前臂)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长度超过肘关节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内外侧(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前臂外侧)并在手心放好衬垫,让伤员握好,以使腕关节稍向背屈,再固定夹板上下两端。屈肘90 度,用大悬臂带悬吊,手略高于肘。 2 .无夹板固定法采用大悬臂带、三角巾固定法。用大悬臂带将骨折的前臂悬吊于胸-前,手略高于肘。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上臂带一起固定于胸部,在健侧腋下打结。 (3)股骨(大腿)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用两块夹板(内侧夹板长度为上至大腿根部,下过足跟;外侧夹板长度为上至腋窝,下过足跟)分别放在伤腿内外两侧(若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伤腿外侧),并将健肢靠近伤肢,使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关节处及空隙部位均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带先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固定,然后分别固定腋下、腰部、膝、跖等处。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2 .无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健肢靠近伤肢,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在关节处与空隙部位之间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条将两腿固定在一起(先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4)胫排骨(小腿)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夹板长度超过膝关节,上端固定至大腿,下端固定至跖关节及足底。并将健肢靠近伤肢,使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关节处及空隙部位均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带先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固定,然后分别固定大腿、膝、踝等处。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下肢包扎和骨折固定

外伤急救四项技术 一、包扎——肢包扎 1、腹部包扎: 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两底角围绕到腰部后打结,顶角由两腿间拉向后面与两底角连接处打结。 2、单侧臀部包扎: 三角巾叠成燕尾式,夹角约60度朝下对准外侧裤线,伤侧臀部的后大片压着前面的小片,顶角与底边中央分别过腹腰部到对侧打结,两底角包绕伤侧大腿根打结。 3、手(足)包扎: 三角巾展开,手指或足趾尖对向三角巾的顶角,手掌或足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指缝或足缝间插入敷料,将顶角折回,盖于手背,两底角分别围绕手背或足背交叉,再在腕部或踝部围绕一圈后在手背或足背打结。 4、膝部带式包扎: 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带状,将中段斜放于伤部,两端向后缠绕,反回时两端分别压于中段上下两边,包绕肢体一周打结。 二、现场骨折固定: 现场骨折固定是创伤救护的一项基本任务。正确良好的固定能迅速减轻病人疼痛,减少出血,防止损伤脊髓、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也是搬运的基础,有利于转运后的进一步治疗。如不固定,在搬动过程中

骨折端会刺破周围的血管、神经,甚至造成脊髓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 当受到猛烈的外力撞击、旋转、弯曲和肌肉过度牵拉时,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完全或不完全的断裂,称为骨折。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特有体征:畸形(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具有以上三个骨折特有体征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 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边疆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双可分为:裂缝骨折、青枝骨折;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边疆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骨骺分离; (三) 骨折固定的目的: ●减少伤病人的疼痛;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血管、神经; ●减少出血、肿胀; ●防止闭合性骨折转化为开放性骨折; ●便于搬动病人。

创伤急救的四大基本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急救的四大基本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急救的四大基本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止血 编者的话: 创伤出血是我们最常遇到的意外伤害,不论是刀割碰伤,还是车祸碰撞,都需要尽快处理。然而,创伤急救的四大基本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却未被大多数人熟知。本版邀请急救专家温新华介绍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一旦遭遇意外,在急救人员到来前,你能为自己、为他人,科学施救;在急救人员到来后,你能协助他们搭建一条绿色的生命通道。 止血出血部位要抬高 “外伤出血”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外伤,小到割伤、划伤,大到创伤后的大面积出血。一般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当失血超过血量的15%时,血压降低,会出现口渴、冒冷汗等症状;当超过40%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出现意识不清、休克等症状。因此,在创伤急救中,快速止血最为重要。止血前应先识别出血的类型。动脉出血时,出血速度很快,呈喷射状,并且颜色鲜红;静脉出血时,出血速度较慢,呈暗红色;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慢慢渗出,呈鲜红色。针对创伤后外出血,常用止血方法是加压包扎法和指压动脉法。此外,创伤后还存在“内出血”的情况,皮肤完整而血管破裂或内脏出血。如怀疑内出血,应减少患者活动,尽快送医院诊治。 加压包扎法是外伤出血时最先考虑的方法,方法简单易行,身体各处伤口均可使用。操作方法分为三步: 1."让伤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部位; 2."用消毒纱布或干净透气、无黏性、吸水性好的临时敷料覆盖伤口,急救者用手直接在纱布上施压5—10分钟; 3."止住血后,用绷带卷、三角巾或布条、手帕等紧紧缠绕、包扎伤口。

有条件的话,覆盖伤口前应用洁净的水清洁污染的伤口,出血速度快时,就应先止血;如果血液浸湿覆盖伤口的纱布,最好不要取掉,应往上再加敷料,然后用绷带包扎。 紧急情况下,可直接用手按压住伤口止血。 指压动脉法就是用手指压住伤口近心端的动脉血管,使血管被压在骨头上,从而阻断血流。指压动脉法适用于手部、足部等四肢组织,但此法影响组织的血液供应,所以只能短时间使用,不宜超过10分钟。常用方法包括: 上肢出血时,一手握住伤者前臂抬高,另一手放在上臂中部,用力按压肌肉块下缘,感觉到血管跳动后,拇指和四指捏紧;手指出血时,让伤者将手高举过胸,捏紧手指根部两侧;下肢出血时,立即给伤者脱去或剪开裤子,屈起伤者大腿使肌肉放松,在大腿根部中点稍下方找到血管搏动处,用力下压。此外,足部出血可按压足背动脉,小腿出血可按压膝盖后方血管搏动处。 包扎关节处缠人字形包扎的主要目的在于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常用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在紧急情况下,可用布块或衣物代替。无论使用什么材料进行包扎,必须注意松紧度。受伤肢体会不断肿胀,因此,每隔10分钟就应检查循环情况。血液循环不好时,局部皮肤会发白或发紫,并伴有局部刺痛或麻痹。 自制绷带时可将布料撕成长条,包扎上肢时,绷带宽度以5厘米为宜,包扎下肢最好为 7."5厘米。包扎伤口的常用方法是螺旋形包扎法和人字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最为简单,加压止血后,从放置敷料下方,自下而上、由内向外缠绕,每一圈应遮盖前一圈2/3,直至敷料被完全遮盖。此法适用于前臂、上臂、小腿等地方的伤口止血包扎。 人字形包扎法(见图一)更适用于肘部、膝部、足跟部等关节处伤口的止血包扎。加压止血后,将肘部、膝关节做90度弯曲,绷带放在肘部、膝关节中央,先绕一圈固定敷料,再由内向外做人字形缠绕,每一圈遮盖前一圈的2/3,缠完3个“人”字后,最后缠绕一圈做固定。

骨折外固定

症状: 1、舒适度的改变与疼痛有关 2、自理能力下降与关节活动度变小,负重能力减轻有关 3、焦虑与意外受伤及担心不良预后有关 4、相关疾病知识缺乏与缺乏外固定护理相关知识及康复锻炼技能知识有 关 5、潜在并发症感染、神经血管受损、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等 护理诊断和措施 1、患肢用垫枕抬高放置,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减轻或预防肢体肿胀。 2、密切观察被固定患肢的远端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 3、术后指导患者早行功能锻炼,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4、保持外固定器针道清洁、干燥,预防针道感染。 骨外固定器的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1、针道感染和渗液:针道感染和渗液的主要原因在于:针与骨体结合不紧 密,造成松动。钻速过高,引起针道周围的烧伤,形成针道周围肌肉的坏 死、液化。穿针没有垂直骨干造成应力不均衡。对针道的护理不仔细,不 能及时处理等。针对上述原因,应采取如下措施:①保持针道的清洁,减少患肢的活动。②要及时应用抗生素。③若经精心针眼护理、换药后,感 染仍然得不到控制,可在骨折端基本稳定后拆除外固定器,改用小夹板或 石膏等其他外固定方法,并不会影响骨折治疗的固定效果。 2、断针:断针是金属疲劳所致,最易产生金属疲劳的地方是针与连接杆的接合部。不多次紧旋固定钢针的螺钉或在固定夹面上加放非金属垫圈,以及钢针只1次性使用,可防止断针。 3、皮肤压迫性坏死与神经、血管损伤:这在肢体水肿时尤易发生,应扩大针孔皮肤切口,抬高患肢,同时组装外固定器时,保持皮肤与连接杆之间的间距不少于3cm,即可避免皮肤压迫性坏死。神经与血管损伤、关节功能障碍、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穿针部位骨折等,这些并发症可以通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与细心护理来避免。 4、骨折延缓愈合与不愈合:这是外固定器治疗骨折的另一个主要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有骨折损伤严重、软组织挫伤严重、骨折难愈合部位、外固定器的应力遮挡、外固定器固定欠稳定等。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有准确复位;对有骨折端间隙与骨缺损的骨折可采用早期自体松质骨移植术和带血管骨瓣、肌瓣移位修复骨质缺失和改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1.疼痛:与骨折部委神经损伤和水肿有关 疼痛疼痛一般手术后24 h内最为严重,轻者可给予安慰及转移注意力等使症状减轻,药物镇痛,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恢复。抬高患肢,并密切观察患肢变化,重视患者及家属主诉,观察患肢感觉、皮温、色泽、如发现足趾不能背伸或足下垂,应立即报告医生。 术后护理 3.1 麻醉后护理下肢手术一般采用硬脊膜外腔麻醉,硬膜外麻醉阻滞了交感神经,血压受到影响,回病室过床时动作要轻稳,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h,

包扎、固定评分标准

伤口包扎(一)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100分 序号项目分 值 扣 分 得 分 1 检查并报告伤情10 2 正确处理伤口(消毒、冲洗)10 3 无菌原则取敷料10 4 敷料放置正确、适度10 5 绷带包扎方法正确10 6 绷带包扎压力适中10 7 敷料无外露,绷带卷无脱落10 8 头部包扎不能包压耳廓,如有骨折应正确处理关节处10 9 暴露患肢指端检查末梢循环10 10 患肢患处的放置位置与角度正确10 (二)目的: 1.预防感染,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防止外界的细菌感染。 (三)注意事项: 1. 包扎伤口时,先简单清浩伤口,再盖上消毒纱布,然后绷带包扎。 2. 根据包扎部位,选择适宜的绷带及三角巾等。 3. 包扎时松紧适宜,过紧导致组织损伤,过松易致滑脱。操作时动作谨慎,不要触及伤口。 4. 包扎时使病人处于舒适的位置。皮肤皱褶处如腋下、乳下、膝下、腹股沟等,要隔以棉垫或纱布,骨突处也要用棉垫保护。四肢包扎时,必须使之处于功能位。 5. 包扎原则上从下向上,由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固定绷带的结应放在肢体外侧面,禁忌在伤口处、骨突处部位打结。 6. 解开绷带时,须先松开固定结或胶布。若绷带被伤口分泌物渗透干涸时,可用剪刀剪开。

骨折固定(一)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100分 序号项目分 值 扣 分 得 分 1 检查并报告伤情10 2 畸形正确复位10 3 正确选用夹板、护具10 4 夹板、护具防止位置正确10 5 固定松紧度适中10 6 出血包扎,敷料位置放置正确10 7 绷带捆绑位置正确10 8 暴露肢体指端,以便固定后检查血运* 10 9 患肢患处的放置位置与角度正确10 10 遵循骨折急救基本原则10 (二)目的: 1.避免搬运时断端移位而更多地损伤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 2.骨折固定后即可止痛,有利于防止休克; 3.便于运输。 (三)注意事项: 1.遇有呼吸、心跳停止者先行复苏措施,出血休克者先止血,病情有根本好转后进行固定。 2.院外固定时,对骨折后造成的畸形禁止整复,不能把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只要适当固定即可。 3.代用品的夹板要长于两头的关节并一起固定。夹板应光滑,夹板靠皮肤一面,最好用软垫垫起并包裹两头。 4.固定时应不松、不紧而牢固。 5.固定四肢时应尽可能暴露手指(足趾)以观察有否指(趾)尖发紫、肿胀、疼痛、血循环障碍等。

前臂骨折卷式夹板固定技术流程

前臂骨折卷式夹板固定技术流程 课目前臂骨折卷式夹板固定技术 想定伤情伤员右前臂开放性骨折 条件室外平地或草坪,面积50mX10m,卫生员背囊1个,新式三角巾急救包(密封)4个,卷式夹板1个,厚棉垫 4个,伤标2条(红、白各1条),笔1支。每组2人 (军医、卫生员各1人)。 方法选手物品准备完毕到达比赛场地后向裁判员报告:“裁判员同志,XX号选手准备完毕,请指示”,裁判员下达: “前方25米处发现一名伤员需要救治,救护者准备, 开始救护。”口令,开始计时。操作者背上卫生员背囊, 接近伤员,检伤。对右前臂开放性骨折者采取前臂骨折 卷式夹板固定技术。考核总时间160秒为合格,计时从 裁判员下达“开始救护”口令起,至伤员搬运到位(救 护组全体过线)后止,在规定时间内每提前10秒加1 分,每超过2秒扣1分,不足2秒按2秒计算,以此类 推。 标准要求 1. 着装:参赛队员统一穿07式夏季迷彩服,佩带红十字 袖标,穿军用作训胶鞋或迷彩胶鞋,扎外腰带。女队员 发不过肩,不准戴首饰。仪表端正,着装整洁,报告词 声音洪亮,吐词清晰,精神面貌好。

2. 接近伤员:敌情观念强,动作迅速,救护中注意观察敌 情;爱伤观念强,动作轻而迅速,准确到位。 3. 操作方法正确,松紧适宜。 4. 伤口包扎:前臂开放性骨折处需加敷料垫,位置(以覆 盖伤口为宜)准确;松紧适宜,封闭严密;打结时应避开伤口或不宜压迫的部位,打结方法位置准确;包扎动作要求快、准、轻、牢、细。 5. 骨折固定:固定部位、方法正确,骨突出部位、关节处 和空隙部位加垫,用三角巾或绷带打结固定,大悬臂带悬吊。固定要牢固可靠,并挂伤标。 6. 将伤员双人扶持25米远距离,回到原位。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本操作技能评分标准: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本操作技能评分标准: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 四肢骨折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为了避免骨折断端对血管、神经、肌肉及皮肤等周围组织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便于搬动与转运伤员,故凡发生骨折或怀疑有骨折的伤员,均必须在现场立即采取骨折临时固定措施。 物品准备:(10分) 1.木质、铁质、塑料制作的夹板或固定架。 2.就地取材,选用适合的木板、竹竿、树枝、纸板等简便材料。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的操作:共100分,该考题灵活一般是在模拟人跟前一边口述一边操作。 (1)肱骨(上臂)骨折固定法(70分)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将上下两端固定。肘关节屈曲90 度,前臂用小悬臂带悬吊。 2 .无夹板固定法将三角巾折叠成10~15cm 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处,将上臂固定在躯干上,于对侧腋下打结。屈肘90 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尺、挠骨(前臂)骨折固定法(70分)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长度超过肘关节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内外侧(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前臂外侧)并在手心放好衬垫,让伤员握好,以使腕关节稍向背屈,再固定夹板上下两端。屈肘90 度,用大悬臂带悬吊,手略高于肘。 2 .无夹板固定法采用大悬臂带、三角巾固定法。用大悬臂带将骨折的前臂悬吊于胸-前,手略高于肘。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上臂带一起固定于胸部,在健侧腋下打结。 (3)股骨(大腿)骨折固定法(70分)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用两块夹板(内侧夹板长度为上至大腿根部,下过足跟;外侧夹板长度为上至腋窝,下过足跟)分别放在伤腿内外两侧(若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伤腿外侧),并将健肢靠近伤肢,使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关节处及空隙部位均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带先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固定,然后分别固定腋下、腰部、膝、跖等处。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2 .无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健肢靠近伤肢,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在关节处与空隙部位之间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条将两腿固定在一起(先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4)胫排骨(小腿)骨折固定法(70分)口述(10分)

骨折固定操作考核评分参考

德清县红十字会现场救护骨折外固定操作考核评分参考 (边口述边操作 100分) (1)肱骨(上臂)骨折固定法(4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将上下两端固定。肘关节屈曲90 度,前臂用小悬臂带悬吊。 2 .无夹板固定法将三角巾折叠成10~15cm 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处,将上臂固定在躯干上,于对侧腋下打结。屈肘90 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尺、挠骨(前臂)骨折固定法(4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长度超过肘关节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内外侧(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前臂外侧)并在手心放好衬垫,让伤员握好,以使腕关节稍向背屈,再固定夹板上下两端。屈肘90 度,用大悬臂带悬吊,手略高于肘。 2 .无夹板固定法采用大悬臂带、三角巾固定法。用大悬臂带将骨折的前臂悬吊于胸-前,手略高于肘。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上臂带一起固定于胸部,在健侧腋下打结。 (3)现场提问:(20分) 1、问题:骨折临时固定注意事项有哪些?(8分:每小点2分) 答:骨折临时固定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①.如为开放性骨折,必须先止血、再包扎、最后再进行骨折固定。 ②.下肢或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尽量不要移动伤员。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固定骨折的近端,后固定骨折的远端。夹板必须托扶整个伤肢,骨折上下两端的关节均必须固定。绷带、三角巾切忌绑扎在骨折处。 ③.夹板等固定材料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垫、衣物等柔软物垫好,尤其是骨突部位及夹板两端。 ④.固定四肢骨折时应露出指(趾)端,以便随时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有苍白、发维、发冷、麻木等表现,应立服松开重新固定,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2、问题:用夹板固定,绷带捆绑位置?(4分) 答:近关节处各捆绑一绷带,二者之间再捆绑一绷带,绷带活动度以上下活动1cm为宜 3、问题:无夹板时应如何固定上肢或下肢骨折?(4分) 答:下肢可与健肢一起固定,上肢与肢体一起固定。 4、问题:固定时为何超过两个关节?(4分) 答:限制活动,防止再次损伤。

骨科各种手术记录大全

骨科各种手术记录大全 1、髌骨骨折 1. 平卧位 2. 常规消毒铺巾。 3. 在右膝关节作横弧形切口,切开筋膜层,显露髌骨骨折端,及断裂的髌韧带扩张部,冲洗膝关节腔,清除血肿,见骨折粉碎,移位,将骨折复位,以巾钳维持,平行髌骨纵向钻入两枚克氏针,再以钢丝“8”字环绕绑扎,取1—0Dexon线环绕髌骨缝扎两周,以固定。 4. 冲洗术野,彻底止血,逐层缝合。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麻醉平稳后,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取右膝前正中长约8厘米纵行切口,切开皮肤浅深筋膜,分离显露骨折处。 2.术中可见髌骨骨折,呈粉碎性,关节腔可见有大量凝血块,髌腱膜于骨折处横断。 3.手术清除骨折端处凝血块,将骨折复位后,暂用巾钳固定。于髌骨旁纵行切开关节囊,手指探查髌骨关节面复位良好,以髌骨记忆合金张力钩固定,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关节腔及切口,用粗丝线缝合修补髌腱膜及关节囊。 4.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2、肱骨骨折 手术程序: 1. 臂丛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左上臂置于胸前,左上臂根部绑止血带,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 2. 驱血至300mmHg,上止血带,自尺骨鹰嘴至肱骨下段后方切开约长10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肱三头肌及腱膜,显露出尺神经,牵开尺神经以免损伤,自肱三头肌中线切开直至肱骨骨膜,将肱三头肌向两侧拉开,显露肱骨骨折端,见远端向前成角移位,将骨折端血肿清除,牵引复位骨折并维持,取5孔肱骨重建钢板预弯后置于肱骨后侧,钻孔,攻螺纹,拧入螺钉固定,并使骨折端加压,检查骨折固定稳定,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 3. 冲洗伤口,彻底止血,留置胶管引流1条,逐层缝合。 4. 麻醉满意,术程顺利,术后予左上肢石膏托外固定。 左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次骨折 1.麻醉平稳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沿原手术切口切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显露桡神经,游离桡神经并牵开保护,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可见左肱骨骨折,内固定物松脱,骨折断端处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有碎骨块,骨折断端错位成角,骨折端骨质硬化,髓腔封闭。 3.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清理骨折断端处肉芽组织,咬除骨折断端硬化骨质,打通髓腔,于右髂骨处凿除部分髂骨,于肱骨大结节上方开口并以髓腔锉依次扩髓,打入8×220毫米带锁髓内针主针,针尾穿至平肱骨结节水平。安装瞄准器、压力定位杆,依次经切口、钻孔、测深、攻丝后,拧入远端锁钉1枚,再同理锁入近端锁钉1枚,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以所取髂骨植于骨折断端。 4.术中观察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固定牢靠。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 5.C臂机下观察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患者安返病房,回房血压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的急救知识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得急救知识 (一)止血 1、出血得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与内出血二种: 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得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得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小。 2、失血得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得症状。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得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就是一种简单有效得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得走向,在出血伤口得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得目得,然后再选择其她得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与四肢得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就是急救中最常用得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得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得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与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与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得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4、注意事项: (1)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2)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3)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得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4)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得时间与放松止血带得时间。 (二)包扎常用得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得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得肢体与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与加压止血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

骨折固定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骨折固定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考生编号:总分: 评委签名:

骨折固定操作流程 伤者病情概述:伤者高处坠落,颈部疼痛,四肢感觉障碍,左大腿肿胀畸形,无软组织损伤。 救护体位:卧位 (一)颈椎损伤的固定原则 术者正面走向伤者,表明身份;告知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助手位于患者头侧进行协助。在操作过程中,应先稳定自己,再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用“颈椎固定手法”徒手固定颈椎后再用颈托固定; (二)徒手固定操作规范 1.头锁:伤者仰卧位,助手双膝跪在伤者头顶位置,并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上或地上),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轻按额,食指和中指固定其面颊,无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不可盖住耳朵。术者食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助手调整颈部位置。 2.胸锁:伤者仰卧位,术者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伏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三)颈椎损伤的固定操作流程 1.初步判断伤情。助手行头锁固定伤者头颈部后,术者行胸锁,助手进行颈后部查体,发现异常,初步判断颈椎损伤。助手再行头锁固定伤者头颈部,由术者放置颈托。 2.放置颈托时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紧度适中。 3.颈托固定后,术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顺序由上到下,由躯干到四肢,发现左股骨干闭合性骨折。 4.两人配合进行股骨(大腿)骨折双夹板固定。 (四)股骨(大腿)骨折固定法 1、患者仰卧位,用两块夹板,一块长夹板从伤侧腋窝到外踝,一块短夹板从大腿根内侧到内踝。 2、在两个夹板顶端及膝关节、踝关节骨突部等处放棉垫保护。 3、用七条三角巾折成的宽带固定。宽带应从腰部、膝下、踝部穿过进行固定。先固定骨折近端,再固定骨折远端,然后分别固定腋下、腰部、髋部、小腿及踝部。宽带应从腰部、膝下、踝部穿过进行固定,在外侧夹板处打结固定。 4、“8”字法固定足踝。将宽带置于踝部,环绕足背交叉,再经足底中部绕回至足背打结,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5、趾端露出,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石膏外固定技术评分标准

石膏外固定技术评分标准 (适应症: 1?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固定。 2?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炎症。 3?四肢神经、血管、肌健、骨病手术后的制动。 4?躯干和肢体矫形手术后的外固定。 禁忌症: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细菌感染者。 2?进行性浮肿患者。 3?全身情况恶劣,如休克病人。 4?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水患者禁用大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石膏前准备: 1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皮肤应用肥皂水洗净,若有伤口应换药 3.石膏固定术的各种用具,应准备齐全。如泡石膏绷带的水桶或水盆、石膏刀、剪、衬垫、卷尺、有色铅笔等 4.参加包扎石膏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如浸泡石膏者,扶托肢体维持功能位置者,进行包扎石膏者 操作步骤 1、石膏覆盖的部位都应覆以衬垫,在骨隆突处和软组织稀少处尤应加厚。常用衬垫有棉织套筒、棉纸、棉絮垫等

2、水桶或面盆盛以温水(40?42C,以手试之,不烫即可),将石膏绷带轻轻平放于桶内,使其全部浸透,卷内气泡全部排出后,双手握石膏绷带卷两端缓缓与水面平行取出,用两手向石膏绷带卷中央轻轻对挤,挤去多余水分,不可用双手拧石膏卷,以免石膏浆过多流失,影响固定效果。术者应逐层用手掌 均匀抚摸,促使各层紧密接触,一般要5?8层,如不放置石膏托,则需10?14 层。在石膏绷带边缘部、关节部、骨折部应多包2?3层加固 3、固定时应使肢体关节所处功能位 手与腕关节: (1)拇指对掌位(2)其他手指与拇指成对掌位。 (3)整个手的功能位即掌指关节轻度屈曲,手指分开,各指间关节稍许弯曲,拇指内旋正对示指,呈握球姿势。 (4)腕关节背屈15。?30°向尺侧偏斜约10。(在挠骨下端骨折有移位时)如执笔姿式。 (5)前臂呈中立位。 肘关节: 屈曲90° 踝关节: 中立位足背伸90°与小腿成直角。 膝关节: 屈曲5°?10°幼童可伸直位。注: △ ”代表骨折部位,-”代表固定范围,“ ?代表必要时增加固定的部位石膏末干前,潮湿的石膏容易折断、受压变形,病人须卧木板床,应用软枕妥 善垫好石膏、冬季注意保温,可用灯烤、烤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石膏,但应防触电与灼伤。

石膏外固定技术评分标准

石膏外固定技术评分标准 (适应症: ? 1.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固定。 ? 2.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炎症。 ? 3.四肢神经、血管、肌健、骨病手术后的制动。 ? 4.躯干和肢体矫形手术后的外固定。 禁忌症: ?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细菌感染者。 ? 2.进行性浮肿患者。 ? 3.全身情况恶劣,如休克病人。 ? 4.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水患者禁用大型石膏。 ?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石膏前准备: 1.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皮肤应用肥皂水洗净,若有伤口应换药 3.石膏固定术的各种用具,应准备齐全。如泡石膏绷带的水桶或水盆、石膏刀、剪、衬垫、卷尺、有色铅笔等 4.参加包扎石膏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如浸泡石膏者,扶托肢体维持功能位置者,进行包扎石膏者 操作步骤 1、石膏覆盖的部位都应覆以衬垫,在骨隆突处和软组织稀少处尤应加厚。常用衬垫有棉织套筒、棉纸、棉絮垫等 2、水桶或面盆盛以温水(40~42℃,以手试之,不烫即可),将石膏绷带轻轻平放于桶内,使其全部浸透,卷内气泡全部排出后,双手握石膏绷带卷两端缓缓与水面平行取出,用两手向石膏绷带卷中央轻轻对挤,挤去多余水分,不可用双手拧石膏卷,以免石膏浆过多流失,影响固定效果。术者应逐层用手掌均匀抚摸,促使各层紧密接触,一般要5~8层,如不放置石膏托,则需10~14层。在石膏绷带边缘部、关节部、骨折部应多包2~3层加固 3、固定时应使肢体关节所处功能位 手与腕关节: ?(1)拇指对掌位 ?(2)其他手指与拇指成对掌位。 ?(3)整个手的功能位即掌指关节轻度屈曲,手指分开,各指间关节稍许弯曲,拇指内 旋正对示指,呈握球姿势。 ?(4)腕关节背屈15°~30°,向尺侧偏斜约10°(在挠骨下端骨折有移位时) 如执笔 姿式。 ?(5)前臂呈中立位。 肘关节: 屈曲90°。 踝关节:中立位足背伸90°与小腿成直角。 膝关节:屈曲5°~10°,幼童可伸直位。

常见骨折手术过程记录

1、髌骨骨折 1.平卧位 2.常规消毒铺巾。 3.在右膝关节作横弧形切口,切开筋膜层,显露髌骨骨折端,及断裂的髌韧带扩张部,冲洗膝关节腔,清除血肿,见骨折粉碎,移位,将骨折复位,以巾钳维持,平行髌骨纵向钻入两枚克氏针,再以钢丝“8”字环绕绑扎,取1—0Dexon线环绕髌骨缝扎两周,以固定。 4.冲洗术野,彻底止血,逐层缝合。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麻醉平稳后,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取右膝前正中长约8厘米纵行切口,切开皮肤浅深筋膜,分离显露骨折处。 2.术中可见髌骨骨折,呈粉碎性,关节腔可见有大量凝血块,髌腱膜于骨折处横断。 3.手术清除骨折端处凝血块,将骨折复位后,暂用巾钳固定。于髌骨旁纵行切开关节囊,手指探查髌骨关节面复位良好,以髌骨记忆合金张力钩固定,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关节腔及切口,用粗丝线缝合修补髌腱膜及关节囊。 4.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2、肱骨骨折 手术程序: 1.臂丛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左上臂置于胸前,左上臂根部绑止血带,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 2.驱血至300mmHg,上止血带,自尺骨鹰嘴至肱骨下段后方切开约长10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肱三头肌及腱膜,显露出尺神经,牵开尺神经以免损伤,自肱三头肌中线切开直至肱骨骨膜,将肱三头肌向两侧拉开,显露肱骨骨折端,见远端向前成角移位,将骨折端血肿清除,牵引复位骨折并维持,取5孔肱骨重建钢板预弯后置于肱骨后侧,钻孔,攻螺纹,拧入螺钉固定,并使骨折端加压,检查骨折固定稳定,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 3.冲洗伤口,彻底止血,留置胶管引流1条,逐层缝合。 4.麻醉满意,术程顺利,术后予左上肢石膏托外固定。 左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次骨折 1.麻醉平稳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沿原手术切口切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显露桡神经,游离桡神经并牵开保护,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可见左肱骨骨折,内固定物松脱,骨折断端处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有碎骨块,骨折断端错位成角,骨折端骨质硬化,髓腔封闭。 3.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清理骨折断端处肉芽组织,咬除骨折断端硬化骨质,打通髓腔,于右髂骨处凿除部分髂骨,于肱骨大结节上方开口并以髓腔锉依次扩髓,打入8×220毫米带锁髓内针主针,针尾穿至平肱骨结节水平。安装瞄准器、压力定位杆,依次经切口、钻孔、测深、攻丝后,拧入远端锁钉1枚,再同理锁入近端锁钉1枚,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以所取髂骨植于骨折断端。 4.术中观察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固定牢靠。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 5.C臂机下观察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患者安返病房,回房血压 130/70mmHg。 3、外踝骨折 手术程序: 4.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