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教学设计

《千字文》教学设计
《千字文》教学设计

《千字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天地物君

单元备课指南

本单元由《天地四季》、《物中珍品》和《古代帝君》三篇课文组成,分别从天地云雨、人间物产、帝王明君三大方面引入,《天地四季》概括了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四季交替和雨露云霜的相互变化;《物中珍品》详细介绍了珍贵、稀有、富饶的人间自然物产,果菜佳品以及大海、河流、鱼儿和众鸟等;《古代帝君》讲述了远古以来广布仁德的贤帝明君、将相大臣。

教师备课时应熟读课文,充分了解本单元的内容构成,理解每句含义,用最通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掌握内容中所蕴含的故事,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1. 天地物君

教学内容

学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冬收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教学目标

1. 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 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读促学、以读带学,粗通文意。

难点:在读中体悟“宇宙洪荒”的意象。

课前准备

1. 录制配乐故事:《盘古开天地》。

2.《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

3.古琴乐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正文“经典链接”中《盘古开天地》(见《千字文》第14页)的故事。

(2)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读起来也非常动听,老师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3)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念一念,感受它的韵律美,好吗?

二、初读感知。

1. 对照拼音读一读。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练习一下,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宙”、“洪”、“荒”、“盈”、“昃”、“辰”、“宿”的读音。

2. 参考注释看一看。

(1)看一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内开火车一句一句的读一读。

(2)再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能做到流利的朗读吗?有困难就多读几遍。

3. 自己尝试讲一讲。

同桌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或词是什么意思,能说多少是多少,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问老师。

三、熟读悟意。

1. 默读,想一想,你读懂了哪句话?

2. 指名交流:你是怎么读懂的?

3. 游戏:我说意思,你猜原句。

4.结合平时了解到的宇宙知识,把脑海中宇宙的样子画下来。

5.关于这部分千字文还有一个神话传说,讲故事《神农播五谷》。

6.总结:(出示投影)学了这则千字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诵吟知韵。

1. 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但要读得再好一点儿还要注意四个小标点呢!逗号和句号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停顿,我们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呀!如果

读音准确,声音响亮,注意停顿,这样读起来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 发现“黄、荒、张、藏、阳、霜”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ang,这四句都是押ang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3. 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拍手拍手踏脚踏脚/ 拍手拍手踏脚踏脚)。

4. 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韵律美。

5.背诵、吟诵练习。

五、导之以行。

1.结合文中故事,描述粮食劳作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增进对劳动的珍重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2.积累:“天”“地”“日”“月”“星”这五个字常常出现在成语里,比如“开天辟地”“日积月累”“披星戴月”。

3. 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的五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2)爷爷奶奶种菜种豆的时候,你也去播种一粒种子,然后培育它长大。

板书设计

1. 天地四季

天地宇宙日月辰宿

寒暑秋冬云雨露霜

2.物中珍品

一、教学内容

学习: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理解韵文含义。

3. 正确、流利诵读韵文。

三、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韵文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A. 导:

(一)直接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千字文第二课《物中珍品》,去感受祖国的魅力。

板书:物中珍品指导书写

B.读:

(二)初读韵文、字词教学: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词:

大屏幕出示:芥、姜、巨阙等词语。

齐读——指名读

借助注释,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说一说。

你不理解哪个词语?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借助图片解答。

3.把这些字词送到课文中,同桌互相读——小组4个人分工来读,一人一句——挑2个小组展示读——教师给予评价。

C.悟:

(三)理解韵文

过渡: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这一课,了解其含义。

1. 金生丽水

借助注释,来猜一猜这句话的含义。

生交流

师:大家想不想去金沙江看一看?

大屏幕出示:金沙江组图,师介绍:这就是金沙江及江边淘金人。

2. 玉出昆仑

过渡:黄金是财富的象征,中国有句古话“黄金有价,玉无价”,古代君子喜欢佩戴玉,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组美玉图片,大家想不想观赏:

出示昆仑玉组图

你们知道这美轮美奂的玉石出自哪里?生答

师:有的同学已经从注释中了解到出自昆仑山,这就是昆仑山。

出示昆仑山组图

师介绍昆仑山

3. 剑号巨阙

过渡:古代君子除了喜欢佩戴玉,还喜欢佩戴宝剑,古人认为剑有君子的美德,代表正直、仁义、忠勇。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古代名剑巨阙剑,想不想一睹名剑风采。

出示:巨阙剑

师讲解巨阙剑的传说

4. 珠称夜光

猜到了“剑号巨阙”的含义,肯定也能说出“珠称夜光”的含义。

借助注释猜一猜含义

我们来一睹夜光珠的风采,出示夜光珠图片,师介绍夜光珠

5. 借助注释,猜一猜后4句的意思

生猜后,师总结

生吟诵后两句

D.诵:

(四)深化理解,诵读韵文

1.游戏:师说意思,同学们说相对应的句子。

齐说——小组比赛说

2.看板书,诵读

3.比赛读

4.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玉、剑、珠宝、水果、蔬菜等方面的知识,难怪人们称千字文是一部微型百科全书,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吟唱。

5.播放《千字文》吟唱视频。

E.行:

㈤巨阙剑、昆仑玉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样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板书: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教学反思

《千字文》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物产、历史以及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知识,堪称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

一、巧用过渡,整合内容

千字文在学习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内容繁杂,而且互相联系性很小,为此,这成为我备课时,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我采用的方法:

1.在解读了文本之后,我把这些归一大类——祖国物产,并通过导入语:“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千字文第二课物中珍品,去感受祖国的魅力。”开始新课,这样学生就会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

2.通过过渡语,将每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如:金和玉,用“黄金有价,玉无

价”联系;“玉和剑”,用“古代君子喜欢佩戴玉,还喜欢佩戴宝剑”过渡。

3.内容上联系不起来的,我用猜意思来过渡:“猜到了剑号巨阙的含义,你们肯定也能猜出“珠称夜光”的含义。”这样将这个看起来内容繁杂的韵文,有机联系在一起。

二、图片故事,加深理解

韵文中提到的许多知识:金沙江产金,昆仑产玉,以及巨阙剑、夜明珠、芥菜等,学生比较陌生,为此,我采用大量形象直观的图片,并通过教师讲解,以及典故的引用,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解决学生对古文理解上的困难。事实证明,通学图片及故事,学生对这些事物印象深刻。在一节关于传统文化的课上,一谈到中华传统这个话题,学生首先联想到国学课上了解的巨阙剑、昆仑玉。

三、小组比赛,强化记忆

课堂上,我设计一个游戏“师说意思,同学们说相对应的句子”,分小组比赛,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效率达到最优化。

3.古代帝君

一、教学内容

学习: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二、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帝君》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古代帝君》并尝试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文中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利剑的最上乘制作,宝珠最珍贵的夜光珠的来历等。

四、教学过程

A.导

㈠、师导入新课内容: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B.读:

㈡、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C.悟:

㈢、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解析句子。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是。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愿归服贤君。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千字文教学设计

《千字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二、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 国文 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4. 掌握学习国学《千字文》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好文我来诵 孩子们,欢迎来到国学殿堂,每堂国学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汉字、 经 典诵读的魅力,现在,又到了你们的自我展示时间了。准备好了吗? (二) 乱字成文、介绍作者和《千字文》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奇妙无穷。你们刚才展示了那么多的经典,它们都 和平小学 周婷 1. 2. 3.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是由中国汉字一字一字排列组合,构成了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诗文。看看黑板上,这简简单单的8个汉字,黄、地、宙。。。。这8个毫无关联的汉字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重新排列组合,就变成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佳句。这句话也是我们本学期学的《千字文》的第一句。《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共一千字。字不重复,句句押韵,有条不紊地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做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 知识全书。有谁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周兴嗣是如何写这本书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谁来为我们讲一讲? (相传,梁武帝时候,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多读些书。可是当时没有一本合适的启蒙读物,开始,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命他将这一千字编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 边吟边书,终于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写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三)复习所学 《千字文》这本书,这学期以来,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还记得所学的内容吗?看着黑板上,咱们来开火车,小火车在哪里?一起来背一背,记不住的就看看黑板。 (四)引出新知 1、出示所学(知读音)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后面四句。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要多注意红色字的读音。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反复诵读,看谁读得既通顺又流利。谁来读一读?(请五个孩子),分男女生读。齐读。 2、讲方法 古代诗文和我们的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代诗文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在学的时候应该注重方法。诵国学经典,伴一路书香。从三个方面

千字文诵读教案

《千字文》(一)诵读教案 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属小学李珊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诗导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把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背诵一下。注意打好节拍。生齐背。 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 《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

千字文全册教案

《千字文》教案 一、简介 根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都曾加以记录,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4 字一句,共250 句,一千个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此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一些古人曾试图加以修改,如宋人吴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其用韵数字是7 个。 《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千字文》在内容上熔各种知识于一炉,并通篇贯穿以统一的思想,脉络清晰,语言洗炼,这些长处是此前读物所缺少的。由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份,他们称之为四章。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份;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份;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为第三部份;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份。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 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

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和国学经典精读,本期教学内容主要是“千字文”和《论语》和古诗词。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四、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 《论语》内容:“学而时习之”。 1 2 《论语》内容:“孝悌为仁之本”。 1 3 《论语》内容:“三省吾生”。 1 4 《论语》内容:“入则孝,出则悌”。 1 5 《论语》内容:“敏于事,慎于言”。 1 6 《论语》内容:“学与思”。 1

7 《论语》内容:“吾亦欲无加诸人”。 1 8 《论语》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 9 诗歌:内容:《明日歌》 1 10 诗歌:内容:《满江红》、《竹石》 1 11 散文:内容:《少年中国说》 1 12 散文:内容《岳阳楼记》 1 13 散文: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 1 14 散文:内容《钱思公记》 1 15诗歌:内容《观沧海》 1 16 内容:复习 1 17 内容:复习 1

(完整word版)千字文教案

千字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天地玄黄》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天地玄黄》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 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 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玄,天也;黄,地之色也;洪,大也;荒,远也;宇宙广大无边。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昃:读音zè ,意为太阳偏西。 4、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拓展活动:神奇汉字 五、课外延伸:二十四节气歌。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 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二、解释句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国学《千字文》第一课时教案

国学《千字文》第一课时教案

国学第三册《千字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 教学内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 2. 理解意思,懂得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3.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 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1. 歌曲《弟子规》 1. 故事:《盘古开天地》 2. 歌曲《千字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上的同学都非常聪明的,不但诗背得好,歌也唱得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唱一下我们在一年级时背的《弟子规》。(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唱歌《弟子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千字文》》的兴趣。师: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南朝人周兴嗣所作。他将一千个汉字联串成一篇文章。《千字文》是四言长文,句句押韵,文笔优美,朗朗上口,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不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更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对《千字文》有了大概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本科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自然章)前面八句。 师:好的书籍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先了解学习《千字文》的方法。 二、介绍学习《千字文》的学习方法。 1、字正腔圆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2、手舞足蹈读节奏 可以利用手脚拍打节奏读《千字文》 3、借助资料知其意 利用图片,注释来理解每一句千字文的意思。 4、摇头晃脑出感情 可以学习古人那样摇头晃脑有感情地读千字文。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千字文》是形式多样,生

千字文校本课程 教学计划

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的精神层面与现在人的精神层面比较,所传达的是心灵的关怀,是启迪良知,明心见性。学习国学,我们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灵体验,你会拥有更深邃的眼光和更深沉的情感,因此我们选择了〈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把国学融入到校本课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国学《千字文》,体会并理解其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能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了解千字文,传承国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诵读、理解、创新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千字文》,体会国学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千字文》,体会和理解其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 (3)能结合所学的内容,把千字文融入到创编操和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在玩中学到知识,有所收获,形成学校校本特色。 (三)学段目标 千字文是国学中的经典著作,它涵盖了天文地理以及道德伦理等内容,涉及面较广,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是非观,将孝敬父母、爱祖国、忠诚自然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深入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对国学产生兴趣。四年级学生基于有过《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对于国学《千字文》的接受能力还较强,但其中有部分生僻字,

学生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故在教学中应分清重难点,把握好四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其在学习中真正的有所收获。 (四)教学目标以一课为例举出三维目标: 以《千字文》第一课时为例,本课通过让学生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汇报介绍千字文的来历,初步感受千字文的精华、韵律美四、课程实施 1、教学时间: 课程为每两周一节课; 2、授课内容: 千字文内容以及所涉及到的知识及道理; 3、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改变了原有的教和学的方式,用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千字文,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创编了“千字文健康操”,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增强身体的锻炼,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弥补了学校活动空间小,不能大范围活动的缺陷,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课程评价: 根据小组评价形式,进行同学之间互评,教师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方式,形成特色的校本评价。 千字文课程教学实例 1.认识千字文。 听诵读千字文。 师: 同学们知道现在我们听的是什么吗?

国学--千字文教案

天地玄黄 备课时间月日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是“昃”“闰”等字。 2. 学生通过自读、互读、游戏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能初步识别日、月、星宿等天体,秋、冬等四季,云、雨等天气现象。 重难点能初步识别日、月、星宿等天体,秋、冬等四季,云、雨等天气现象,了解全文的大致意思。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导入新知,未成曲调先有情 1导入新学:《千字文》歌曲 2.解读课题 3.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千字文》,齐读“天地玄黄”。 二、初读文段,字正腔圆读正确 1.自读课文。 2.反馈 (1)带拼音读,读正确。 (2)带部分拼音读,正音:昃、云腾致雨、闰、律等多音字、易错字 (3)去掉拼音读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 三、精读理解,解惑答疑溯根源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依据回答学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2.看地图,知晓“星宿”概念 3. 朗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4.看视频,理解文句含义 5.反馈(1)二十八星宿(2)图画 6.朗读背诵。 四、融读于戏,寓学于乐爱诗文 1.小组准备 2.反馈 3.点评 五、了解四季更迭,自然变化 1.知晓四季更迭的规律 2.了解星宿图 3.了解汉字“月” 作业背诵所学内容 总结提升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1.天地玄黄日月盈昃自然之美寒来暑往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金生丽水 备课时间月日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要注意“阙”“奈”“芥”“鳞”“潜”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初步了解各种物产如金玉矿产、宝剑明珠、果品菜蔬的名称及其简况。 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初步了解各种物产如金玉矿产、宝剑明珠、果品菜蔬的名称及其简况。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说话引入 1、看插图,图上有什么,请自由说说。 2、读课题。 二、正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听音频范读。 2、认读生字。字音上要多注意“阙”“奈”“芥”“鳞”“潜”等字音。 三、正读。(读准节奏、停顿、语气) 1、跟着音频读。 2、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3、指名读,一人读一句。 4、齐读。 四、读文释义 1、激发学生兴趣,范读正音,配乐诵读。 2、理解大意,提供丽江,昆仑山的图片。 3、理解剑号巨阙,珠称夜光。跟学生讲述巨阙宝剑的故事。 4、“果珍李奈,菜重芥姜”。水果里的珍品是李子和奈果,菜蔬则以芥菜和姜最为重要。 5、“海咸河淡,鳞潜羽翔”。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长鳞的动物在水里潜行。长羽毛的动物在空中飞翔。 五、背诵全文。 1、师领诵,生跟着试背。 2、男女生分别背诵。 3、齐背诵。 作业背诵所学内容 总结提升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2、金生丽水“阙”“奈”“芥”“鳞”“潜” 教学反思。

学校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学校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篇一: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合阳县第三小学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工作计划 根据合阳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安排意见》的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我校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工作计划。 一、领导小组 组长:张增彬副组长:崔恒敏 成员:贾鹏辉李英姿王根斌成立娟 二、实施小组 组长:贾鹏辉副组长:刘英 成员:梁艳丽赵亚梅党艳张雪艳 田景玲雷丽萍 三、各年级辅导员一年级梁艳丽二年级赵亚梅三年级党艳四年级张雪艳五年级田景玲六年级雷丽萍四、辅导员职责 1.辅导员要对学生及家长,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理念,让学生、教师、家长积极配合诵读工作。 2.动员广大家长勇跃给试点学生购买中华经典的诵读课本,以及碟片、磁带等学习资料。 3.按时给相关班级上好辅导课,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工作计划。

4.按学校的实施安排,做好诵读文艺节目的排练、表演,为推广诵读工作起到宣传作用。 五、本学期教学安排表 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合阳县第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工作计划 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篇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xx小学 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文学、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1.四人小组一篇千字文,一支记号笔。 2.教师准备一张放大的千字文。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一:【数数比赛】 师:现在我们来一个数数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数,要注意看数数的要求,哪个小组数完了就大声的告诉大家“我最快。” (1)从36数到48,一个一个的数; (2)从50数到90,五个五个的数; (3)从10数到100,十个十个的数。 2.刚刚大家都数得很棒,我们很早就和100以内的数交上了好朋友。 课前活动二:【读千字文】 师:请你自由、大声的朗读这篇文章。 ……铃响上课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奇怪吗?傅老师给大家上数学课,准备的怎么是一篇古代的文章啊,哪位小朋友听说过这篇文章? 生:…… 师:让老师来介绍一下吧!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可见,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宝贝,是祖国的骄傲。今天就让它伴随着我们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新的知识。 二、借助文字,探究新知 (一)1000的认识 1.估。 师:首先,请你来猜一猜这篇文章有多少个汉字组成? 生:…… 师:大家都觉得比100个要多,那么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今天这节课我

《千字文》第十六课时教学设计

《千字文》第十六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罗源学校设计人:苏玉莲 一、教学内容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北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二、教学目标 1. 教学“都邑华夏,东西二京。北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3.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前准备 1. 录制配乐故事 2.《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 3、古琴乐曲。 六、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正文(见《千字文》第25页)的故事。 (2)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读起来也非常动听,老师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3)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念一念,感受它的韵律美,好吗? 2. 初读正字音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练习一下,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邑”、“邙”、“郁”、“泾”、“殿”、的读音。 (4)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都邑”、“浮渭”、“飞泾”、“盘郁”、的意思。 (5)指名领读。 (6)齐读。 (7)(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同桌的两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

千字文校本课程 教学计划

《千字文》门类校本课程方案目标及要求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或需求 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的精神层面与现在人的精神层面比较,所传达的是心灵的关怀,是启迪良知,明心见性。学习国学,我们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灵体验,你会拥有更深邃的眼光和更深沉的情感,因此我们选择了〈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把国学融入到校本课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国学《千字文》,体会并理解其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能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了解千字文,传承国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诵读、理解、创新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 1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千字文》,体会国学语言的节奏感 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千字文》,体会和理解其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 (3)能结合所学的内容,把千字文融入到创编操和自己喜欢的游戏中, 在玩中学到知识,有所收获,形成学校校本特色。 (三)学段目标 千字文是国学中的经典著作,它涵盖了天文地理以及道德伦理等内容,涉及面较广,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是非观,将孝敬父母、爱祖国、忠诚自然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深入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对国学产生兴趣。四年级学生基于有过《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对于国学《千字文》的接受能力还较强,但其中有部分生僻字,学生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故在教学中应分清重难点,把握好四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其在学习中真正的有所收获。 (四)教学目标以一课为例举出三维目标: 以《千字文》第一课时为例,本课通过让学生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汇报介绍千字文的来历,初步感受千字文的精华、韵律美及具有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共同诵读,使学生初步掌握内容,初步理解其意思。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启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编独特的诵读形式,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

部编一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课程

第一单元 1 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汉语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雨字头1个偏旁。正确认读8个生字。 2、正确书写3个生字:风飞入。练习横斜钩的书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朗读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四季的特点。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着重指导读好生字“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分部分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2)让学生选读课文,重点引导说说春天景物的变化,教师相机点拨。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看图学习课文第1部分词语 (1)出示“春风”图片,指名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认读词语“春风”。

(3)引导想象表达,春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呢? (4)指导识记“春”“风”二字,并口头比赛组词。 (5)指导书写“春”和“风”。 (重点指导:“春”在田字格中上宽下窄,“风”的“横折弯钩”不同于以前学过的“九”,“钩”部分写时要稍斜一点。) 2.引导总结“春风”一词的学习方法。 3.出示学习导航,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夏雨、秋霜、冬雪”等词。 (1)小组同学看图自学以上三个生词。 (2)全班交流: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秋天和冬天呢?教师相机讲解“霜”和“雪”的区别。 (3)指导学生朗读三个词。 (4)指导书写生字“冬”“雪”,并展示交流。 4.指导整体诵读四个词。 5.多媒体课件出示:风声、雨景、霜降、下雪的场景。 (1)用连线题形式学习新词: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 (3)认读新字:吹、落、降、飘。6.再次总结四季特点。 四、归类观察,评价书写 1.再次观察四幅图,感受四个季节气象特点。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字形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组织展示评价。 板书设计:

《千字文》教学设计

《千字文》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相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教学内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准确认读汉字。 2、使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理解汉字,理解意思。 2.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 1. 录制配乐故事:《盘古开天地》 2. 古琴乐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2、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千字文了。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每一句为四字,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走进千字文,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韵律美。 二、初读正字音。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自由练读)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练读; (2)指名同学分行读(随机纠正“宿、调、丽”等字的发音)(3)齐读 2、去掉拼音读

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诗导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背诵几首名篇(慕剑青、蔡兴辉领诵)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

千字文教学计划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3、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4、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5、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6、认识常用汉字,使80%的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低幼读物。 7、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 本学期五年级学习《千字文》。 《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不仅汉民族用作儿童启蒙教材,

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传到了日本。《千字文》问世1400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如此,我把《千字文》诵读与赏析定位五年级学生“国学经典进课堂”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二)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三) 在读背古文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学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四)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想象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

《千字文》教学设计

《千字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天地物君 单元备课指南 本单元由《天地四季》、《物中珍品》和《古代帝君》三篇课文组成,分别从天地云雨、人间物产、帝王明君三大方面引入,《天地四季》概括了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四季交替和雨露云霜的相互变化;《物中珍品》详细介绍了珍贵、稀有、富饶的人间自然物产,果菜佳品以及大海、河流、鱼儿和众鸟等;《古代帝君》讲述了远古以来广布仁德的贤帝明君、将相大臣。 教师备课时应熟读课文,充分了解本单元的内容构成,理解每句含义,用最通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掌握内容中所蕴含的故事,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1. 天地物君 教学内容 学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冬收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教学目标 1. 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 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读促学、以读带学,粗通文意。 难点:在读中体悟“宇宙洪荒”的意象。 课前准备 1. 录制配乐故事:《盘古开天地》。 2.《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 3.古琴乐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正文“经典链接”中《盘古开天地》(见《千字文》第14页)的故事。 (2)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读起来也非常动听,老师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3)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念一念,感受它的韵律美,好吗? 二、初读感知。 1. 对照拼音读一读。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练习一下,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宙”、“洪”、“荒”、“盈”、“昃”、“辰”、“宿”的读音。 2. 参考注释看一看。 (1)看一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内开火车一句一句的读一读。 (2)再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能做到流利的朗读吗?有困难就多读几遍。 3. 自己尝试讲一讲。 同桌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或词是什么意思,能说多少是多少,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问老师。 三、熟读悟意。 1. 默读,想一想,你读懂了哪句话? 2. 指名交流:你是怎么读懂的? 3. 游戏:我说意思,你猜原句。 4.结合平时了解到的宇宙知识,把脑海中宇宙的样子画下来。 5.关于这部分千字文还有一个神话传说,讲故事《神农播五谷》。 6.总结:(出示投影)学了这则千字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诵吟知韵。 1. 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但要读得再好一点儿还要注意四个小标点呢!逗号和句号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停顿,我们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呀!如果

最新《千字文》修身篇教案

《千字文》教案 陈天云 教学内容:修身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能背诵修身篇。 2、理解文字意思,说出大致理解。 3、补充相关知识,促进理解,有感情诵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了《千字文》了。谁知道千字文是怎样的文章? 2、我们先把以前学的《千字文》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好不好? 3、看大屏幕,跟着读,跟着唱。 4、我们知道:《千字文》一共分为八类篇章,今天,我们学习“修身篇”。 二、教学指导 1、出示“修身篇”的内容:共7句,分为3小节。 2、还记得我们学习《千字文》的三步曲吗? 第一步:字正腔圆知字音 第二步:查阅资料知其意 第三步:摇头晃脑出感情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小节。(出示第一小节) 下面进行第一步:(出示字正腔圆知字音) 师: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示范读。谁能比老师读得好? (2)指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读:他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 (3)生领读。

(4)对着大屏幕自由练读。 (5)开火车读。 (6)齐读。 师评:第一步字正腔圆大家基本合格。 2、下面进行第二步:(出示查阅资料知其意) (1)师:这四句话,你理解吗?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四句话,借助《新柳文苑》,说说句子的意思。 (2)学生自学。 (3)指名交流句意,齐读句意。(找3-4名表达,说出大意即可)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间应该友爱,要如同大树一样连根同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结交朋友要志趣相投,要能互相切磋劝勉。 3、过渡:古人用“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简洁的八个字,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关爱。古代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老师这里请大家欣赏一则小故事,题目叫《李绩焚须》。 (1)学生听故事。 (2)师提问: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3)交流:(1)姐姐为了李绩终身不嫁。 (2)姐姐生病李绩亲自为姐姐熬粥,把胡须都给烧了。 (3)李绩的话让人感动。(再指名读) (4)师评:多么情真意切的话啊!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这八个字为我们诠释了真朋友的含义,读读这八个字,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朋友?真朋友之间应该怎么做? (交流:朋友应该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切磋,一起学习,朋友遇到挫折,应该勉励他,给他鼓励,给他帮助。朋友犯错误时,应该劝诫他)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交朋友的?希望大家交朋友都能做到“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4、刚才,我们查资料,了解了句意,下面让我们摇头晃脑,读出感情,读出你的理解。(出示第三步摇头晃脑出感情)

2017年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朗读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四季的特点。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着重指导读好生字“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分部分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2)让学生选读课文,重点引导说说春天景物的变化,教师相机点拨。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看图学习课文第1部分词语 (1)出示“春风”图片,指名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认读词语“春风”。 (3)引导想象表达,春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呢? (4)指导识记“春”“风”二字,并口头比赛组词。 (5)指导书写“春”和“风”。 (重点指导:“春”在田字格中上宽下窄,“风”的“横折弯钩”不同于以前学过的“九”,“钩”部分写时要稍斜一点。) 2.引导总结“春风”一词的学习方法。 3.出示学习导航,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夏雨、秋霜、冬雪”等词。 (1)小组同学看图自学以上三个生词。 (2)全班交流: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秋天和冬天呢?教师相机讲解“霜”和“雪”的区别。 (3)指导学生朗读三个词。 (4)指导书写生字“冬”“雪”,并展示交流。 4.指导整体诵读四个词。

(1)用连线题形式学习新词: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 (3)认读新字:吹、落、降、飘。6.再次总结四季特点。 四、归类观察,评价书写 1.再次观察四幅图,感受四个季节气象特点。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字形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组织展示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识生字,初悟四季的美。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本节课我也花了大量时间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上,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