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

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

在西方,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例,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真正拥有新闻自由的国度。“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的同时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手段。”[4]而中国经历过相当漫长的封建时期,社会主义历史仅有六十余年,新闻自由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的地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虽然新闻自由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最终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历史及其价值(定稿)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理性主义视阈下的传媒业思考 彭海星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所以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的价值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因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关键词] 价值; 新闻自由; 理性; 群体认知原理 一、中国语境下的现代传媒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

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二、理性视域下的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的向度都以其所欲塑造的个人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巴雷特对此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

中西方新闻自由比较

中西方新闻自由的比较 新闻传统不同: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外部侵略产物 西方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追求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经过了数世纪的发展,其追求自由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新闻研究者要求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维护新闻自由的环境。而西方政府在长期的斗争中,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或不制定法律约束新闻界,或指定法规保障新闻界。在西方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新闻自由可以不断壮大。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则是鸦片战争输入的产物,且在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自由”这个概念本身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政局的变化,就不断经受着多方挑战。中国新闻界几次利用短暂的宽松环境不断壮大自己,但是最终都受到了压制。 中国新闻界先是与政府严厉的出版条例抗争,在抗争未果的情况下,先是质疑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认为西方新闻自由不适合中国,奉劝国人不要太看好自由。再是向政府妥协,沦为政府发布新闻的工具。最后,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不自由的言论环境,中国新闻界还是寄希望与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法规来保护新闻自由。 新闻本体价值观不同: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通过中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领域的研究,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产生于西方人的信仰,“人人平等”是西方新闻自由的哲学基础,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注重人的个性的舒张和主体性的发挥,追求绝对自由,是对自然权利的诠释和解读。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来自于西方,是在西方殖民侵略活动中流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物。它迎合了几千年来戴着沉重的封建镣铐跳舞的中国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渴望,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在西方新闻自由流入中国的过程中,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被中国人认可并继承下来,但是对价值理念并没有被中国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学者将新闻自由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否定了西方绝对自由的理念,而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被中国国人认可的新闻自由观念。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 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 在西方,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例,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真正拥有新闻自由的国度。“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的同时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手段。”[4]而中国经历过相当漫长的封建时期,社会主义历史仅有六十余年,新闻自由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的地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虽然新闻自由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最终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 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 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 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 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 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 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 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 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 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 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 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 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 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 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 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 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 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 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

《一则新闻给我的启示》优秀精选作文

《一则新闻给我的启示》优秀精选作文今天,我看到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新闻内容是这样的:20XX 年4月11日上午11时41分,湖北高速交警仙桃大队微博发布消息成功挽救一名被拐儿童,并现场截获一名女嫌疑人。20XX年4月11日上午,湖北仙桃市一名不到6岁的女童在上学途中被一女子强行带走。接到协查通报后,仙桃大队高速警察迅速出动。据监控视频显示,今日上午8点23分,沪渝高速962公里+450米处,一着粉色棉衣的中年女子手牵一名穿红色马甲的小女孩,正沿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往武汉方向行走,小女孩右手拎着一个书包。行走过程中,中年女子频频扬手,似乎想要拦车。而在她们身旁,疾驰的车辆呼啸而过,现场情形十分危险。8时38分,高警仙桃大队二中队民警赶至现常未待民警开口询问,小女孩便奋力挣脱中年女子,跑到民警身边一把抱住民警的腿,边哭边喊:“她不是我妈妈!她不是我妈妈!……”见状,中年女子情绪激动,几次欲将小女孩抢回,被民警制止。调查中,民警发现该中年女子穿着脏乱,语速较快且含混不清,很难正常交流。通过女童书包背带上的名字和号码,民警最终联络上了小女孩的爷爷,并将女童送回身边。经初步调查,带走小女孩的女子胡某,现年47岁,家住龙华山办事处六组,有间歇精神病史。早上,当刘雪孤身一人在候车点等候校车时,被胡某哄骗并强行带走。目前,该案已移交仙桃市公安局龙华山派出所进一步处理。 读到这里,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中小学生应该增强安全防范知

识。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不要走偏远的小路,应走大路;假如发生危险,想规定扑灭火苗;外出不要带贵重物品,以免引起不法分子,惹祸上身。只要我们懂得自我保护,就可以避免再有类似的悲剧发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为悲剧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历史及其价值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研究路径概述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故而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之价值则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故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现代传媒的必要性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理性主义视域下的现代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都以它所将塑造的个人形象作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对此,巴雷特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经完全扮演了一个认识论主体——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记录感觉材料,提出命题,进行推理,确定知识,而不是当作一个在这一切现象低下,出生、受苦、死亡的人。” 以此为背景,经过“思想自由市场”这一命题的转化,个体的认知使命得以与传媒的认知使命接轨,传媒的认知使命又与文化的认知使命接轨。因此,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文化是作为群体认知的实践而存在的,它被具体反映为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报道原则。于事实层面,现代传媒人秉持着与科学类似的工作原理,后者以物作为客体,前者则与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一同构成“事实”的认知链条。 因此,现代传媒文化与理性主义本身相同,都以求真为己任,以塑造认识论主体式的个人作为表征。这便解释了李普曼描绘下现代传媒人呈现的形象:“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新闻自由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理论篇之7新闻自由 写在前面的话: 在这样举国沸腾的日子里,还是有很多同学找我问复习的问题,可见大家学习热情之高。很多人已经着手在复习专业课了,这是件好事。但我发现,不少同学问的问题都不对头,方向、大略、细节、方法都是不着边际的。这样下去,势必缘木求鱼。于是我找时间写了点具体的东西,贴在这里,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些帮助。若有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跟贴提问。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请大家不要再发站内信息了,太多了我实在是看不过来,不能一一回复。且很多问题是有共性的,请大家跟在帖子后面吧,我也可以集中回答,此外很多论坛里的好心人也会帮忙的。请大家体谅! 刘翔受伤了,我很难过。但是答应大家的事还是要坚持完成,今天来说一下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个非常大的论题,知识点好背,但道理不好讲。与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类似,新闻自由也属于新闻理论的核心概念。理解核心概念最怕什么呢?最怕标签式解读。就像一提到张艺谋的创意,很多人(包括很多媒体)马上就想到红灯笼、敲大鼓、兵马俑一样。现在有些同学一提新闻自由,马上就会皱眉头或者撇嘴。你们去百度这四个字,也能发现很多颇有意思的东西。但是,我们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研究者(考研的同学也应当提前进入研究者的角色,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不能满足于这种街谈巷议式的言论,肤浅或深刻暂且不谈,参加入学考试,我们要的是严谨与规范;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说,面试的时候坐在那和老师们一聊,你的见识要是和胡同口不识字的老太太们没什么两样,校方录取你干什么呢?关于理论的书千千万万,为什么选高教版的这一本作为教材?因为它相对严谨。我们从严谨的教材中吸取养分,答题时才能自圆其说。自圆其说,乃是最低层次的学术要求。所以,这一章我们可以广泛联系新闻理论的其他方面,复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整体性。在看我写的这篇字之前,大家可以先拿笔,把这个当成论述题在纸上写一写,看看都能写出哪些要点,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之后再加以对照,印象就深刻了。 我们知道,新闻自由首先是一种政治权利,而任何人都懂得新闻自由不能和为所欲为划上等号,法学修养再深一些的人还会说,自由是和责任相伴而生的。但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呢?自由主义本身是一套关于社会、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论,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历史的概念。在最新的译著中,liber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被称作“自由至上主义”。至于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有条件的同学,还是应该去读一读新闻学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之后就会明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精神——强调媒介的独立性,也就是认为,媒介是“社会公器”而非政治家手里的“利器”。但“社会公器”这个概念能不能进入我们的理论体系呢?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会详细解释。如果你非常坚持,一定要把它写在卷面上的话,那么专业课你就别想过了,这属于很严重的认识问题。下面我们来看新闻自由的具体方面。 首先,在纸上马上写一遍“新闻自由”的概念,如果手头没有笔和纸,就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检验一下你的答案中有没有“宪法”两个字,因为这是个概念中的关键词。要记住,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我们一般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相对完备规范:“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一则新闻的启示

一则新闻的启示 一则新闻的启示 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小新闻:“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的八旬老外,在回国之际,带走了他这几十年里用过的废旧电池。”虽然这只是一段小报道,而且放在了很不起眼的刊位,但我却看到了那位老外的素质修养。 这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无以为奇,但你是否能拍胸自称,我们也能自觉做到?虽然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文明在汉唐时备受瞩目,但当代中国人,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很多都不曾特别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以才有了当今许多不文明现象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还记得曾有一本书叫做《丑陋的中国人》,这并不是我们刻意贬低自己,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同时作者一定也希望我们改变现状,构建真正的文明国度。 在一次巴黎的画展中,有一双手任意地在一些画的相框中抚弄;在美国的街道上,在拥挤的人群中,一群中国留学生粗鲁地推开了人群,为赶自己的时间,而无视旁人的存在向前“飞奔”,引起一阵阵骚动。在国外有很多警示标语,如:“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等都用中文做了标注,这是对国人的讽刺呀!如此记载都是一些我们国人的“伟绩”啊!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雄厚了不少,国民经济总值如今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可我国的人民素质并没有等速提升。今年,在我国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有了相当深刻的体现。不少中国游客为了尽快进入各国馆内,投机取巧地进入绿色通道而出现自带轮椅、假扮残疾,“8岁巨婴”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另外有一位网友拍下一群游客在园区外买卖拐杖、租售轮椅的照片,这种赚钱方式既不符合道德观念同时又怂恿了以上几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在俄罗斯馆里的梦幻花园里,清馆人员发现了装着“尿”的塑料袋,一位网友看到如此情景,气愤地留下一句评论:“那些人吃完自带食物说不定还拿人家馆的国旗擦手呢!”如今,一份拥有各馆盖章的“签证”可在网上拍卖到5000元,于是,不少游人入馆后不排队疯狂地抢着盖章。一位瑞典馆的工作人员说:“不少游人盖了章就离开,我们很失望。” 可见自身的修养影响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了,“被带出国门的旧电池”也已不只是自身品德的体现,那位8旬老人用自己很细小的行动展现了她所属国家与民族的文明与修养,而我们是否也应有所行动?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我们从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我想到那时,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文明大国,中国人才真正受人尊敬。我们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从现在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让文明高尚之风伴随“世博”、“亚运”的举行在我们这文明古国里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西方新闻自由观现状分析及其未来走向

西方新闻自由观现状分析及其未来走向 发表时间:2011-03-23T09:50:06.980Z 来源:《学园》2011年1月上期供稿作者:张鹏[导读] 较强调自由在传播的过程及效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上升至人权与言论的自由。张鹏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摘要】对于新闻自由观的演变,尤其是西方社会的新闻自由,迫切需要转换视角而依据逻辑关系进行的重新把握,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演变,研究难点则是各新闻自由观的范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创新力求避免以往零散、浅显的理论介绍,从思想史和思想根源角度入手,立足于观念的影响和地位,以各新闻自由观演变中的内在逻辑和结论为依据,寻找各种范式的思想渊源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其加以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西方自由观新闻自由演变【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66-01 新闻自由观虽然以一种动态趋势出现,但并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新闻自由观的著述和研究者,在各自时代中,以各人的价值观方法论,根据各人的学术假设,不断改良、丰富,演化出新闻自由多种的形态和范式,演变为各种新闻自由思潮。而其成因、影响及效果,能够从各个思潮的核心原则和逻辑发展中找到突破口。以往关于新闻自由观的抽象界定,都无法呈现其复杂丰富的内涵,似乎也只填补了思想史的领域,而无法满足研究者对其理论模式的逻辑梳理。 关于新闻自由观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一个准确无误的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新闻自由无论作为一个词汇还是一种思想都是舶来品,有必要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 首先是概念的范畴。一旦涉及到思想史角度,新闻自由的范畴就会比较混乱,首要原因是关于新闻自由的载体的演变——在电视广播等新媒体出现之前,传播媒体由报纸一统多年,新闻自由主要由报纸等印刷物实现;而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言论表达、人际交流、政治制度的自由呼声和看法早已有之。这些呼声和看法直接作用影响于报纸等媒体上实现的新闻自由,而本文“新闻自由观”指新闻自由基本的认识和看法,其中有些人士明确给出了新闻自由的主张,有些人用自己的自由思想理论影响着新闻自由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在本文研究之列。史学上的思想根源对行文论述的意义重大,更是不能将其抛开。目前也有学者认为“新闻自由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已成为一种新的话语流向”,即认为“新闻自由”其实是一种权利上的自由。那么为了概念的统一表达,文中将用“新闻自由”一词,泛指所有以新闻信息为内容的传播活动的自由。 一般来看,人际交流、言论表达、组织传播、政治制度交流方面的自由也属于传播自由问题,与其相应的引自唐海江的《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潮新论》。自由观也可视为传播自由观,故划入本文的研究范围。明确了概念的范畴,就可以来看词汇的界定。严格地讲,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中press一词指的是印刷品,但前文已提到,在印刷媒体出现很长时间以前,新闻自由的观点已有之。而在新媒体盛行后,也出现过对press一词的界定。新闻自由委员会主席哈斯钦说过:“新闻自由委员会决定把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这些主要的大众传播机构都纳入其调查范围,无论‘新闻界’一词在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物的何处出现,它均为这些媒介的总称。”此处的“新闻界”使用的是press,含义包括所有新闻媒体。施拉姆也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指出:“我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而言。”此处“报刊”仍是press一词,含义也仍然指所有新闻媒体。展江等翻译学者也认为,如将“新闻自由”改为“传媒自由”则难以接受。鉴于前人的论著和概念范畴的明确,本文中“新闻”亦使用press一词。再来看关于新闻自由观。 除了早期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传播自由观不能称之为新闻自由,而只看作新闻自由观的源头——自由传播观的萌芽,其他时期,都可将新闻自由视为一种思潮,或一种看法,因一段时期的一个总体特征归为一种流派。如:以人文主义为主题思想的新闻自由观、以自然权利为根基的新闻自由观等,这也正是本文试图梳理出的逻辑顺序。而在特定的大环境下,新闻自由有时会表现为新闻自由权并延伸至政治权利,其作为民主制度的鲜明的标志,在民主主义为根源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想中得到了强调,并在诸多新闻自由流派中得以确认。但更多的时候,新闻自由观倾向为一种主张,如自由主义传播观的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在批判书报检查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认识、自由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做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较强调自由在传播的过程及效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上升至人权与言论的自由。 基于以上,各时期的新闻自由不能同一而论,各时代的新闻自由观亦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时期新闻自由观的产生,自有其背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哲学方面的渊源,相对的新闻自由观也因此呈现不同层次。只有置于这种前提下,才能得出其最贴合的论述,才能做出最实事求是的研究。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VS 负面报道 一.负面报道的定义以及中西正负面报道的比例 1.定义: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 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和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挑剔批评后 者的政策;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有一个宽阔的空间地带,那就是“一般报道”,它是一种中性报道,它不提倡、暗示什么,也不警醒和暴露什么,直话直说,是一种大量存在的报道样式。 2.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一般报道都是中、西方共同采用的方法,但它们在双方媒体中所占比例是很不同的。其中,“一般报道”的分布,双方比较均衡,但正面报道、 负面报道的比例就非常失调。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报道方式是负面报道: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日报最吸引观众的是事故、凶杀、自然奇观、政坛风云、税收事务和犯罪; 再以美国普利策奖为例,2006年4月第90届普利策奖中,14项大奖中有11项颁发给了纯粹的负面报道新闻,占总比例的78.6%,其余三项颁发给了中性报道。而在中国,举例在1995 年到1998 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节目《新闻纵横》中有60 %至70 %为正面报道, 国内的其他主要传媒也大体是这个比例。尽管中国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加 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产生了不少类似“渤2 事件”、“商业部部长吃请”一类的暴露和批 评的负面报道,但正面报道仍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种不平衡形成了区别中西新闻报道方法的重要分界。 二.西方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 1.西方新闻理论基石——专业主义精神:“真实、客观、公正” 2.西方新闻理论中的两大要素——反常和冲突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纽约太阳报编辑John B. Bogatt Good news is no news, bad news is good news——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16年) 澳大利亚著名记者鲍勃加文在探讨新闻嗅觉时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 报馆派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去采访一个婚礼,该记者按时赶到教堂后,发现教堂在婚礼前一小时被一场大火焚毁,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报馆,报告说一场糟糕的大火使婚礼改期举行,所以没有新闻。老板拍案而起:“天啊,那糟糕的大火就是新闻!”结果,这名记者被辞退。 三.西方负面报道的实践根源 1.市场决定一切,为受众服务:暴露社会阴暗面的引人入胜的故事,采用人情味和煽情手法去描写有关性、丑闻或犯罪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 2.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舆论监督传统: 耙粪传统: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的一股新闻报道浪潮,彼时美国处于纸醉金迷的一些记者和报刊致力于深入调查报道黑幕,揭发丑闻,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揭示。这场持续日久的运动对净化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起到了极大正面作用,也成为美国乃至西方媒

西方新闻观的根本政治指向

西方新闻观的根本政治指向 近些年来,西方新闻观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思想议题。受其影响,有人要求“信息自由流动”,行使新闻媒体作为“无冕之王”的“第四权力”;有人不仅质疑“党管媒体”原则,还肆意曲解“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新闻舆论关乎旗帜和道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当前,需要加强辨析引导,进一步把握西方新闻观的根本政治指向。 西方新闻观的理论观照 观者,总看法也。新闻观是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基本问题的总看法,是世界观、价值观在新闻方面的体现。从西方新闻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比较中,能够看到它们的重大差异。 整体看来,西方新闻观在“新闻自由”口号下展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党性原则”为前提,由此形成了几个重要区别:一是在性质定位上,前者反对政府干预新闻活动,寄望在“思想自由市场”的争论中得到正确结论,后者认为新闻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需要在政府管理下开展工作;二是在职责功能上,前者把新闻媒介说成“社会公器”,强调它具有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第四权力”,后者认为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需要遵守宣传工作纪律;三是在报道内容上,前者宣称新闻报道要“客观中立”,保持超然态度,后者要求把握导向,发挥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根据“报刊的四种理论”,西方新闻观当属自由主义理论传统的当代延续。在早期,这种报刊理论在普及知识、开启民智、反封建束缚、促社会发展方面,有其历史进步性。同时也要看到,这种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媒介观念上的反映,如同放任市场作用会导致经济危机一样,建立在抽象理性人基础上的“思想自由市场”也可能导致社会危机。进入20世纪后,西方片面追求“新闻自由”使资本控制了媒体,垄断扼杀了思想自由市场,煽情新闻大行其道,揭丑报道充斥眼球,建立“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呼吁日显迫切。 在冷战时期,“新闻自由”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武器。指导冷战斗争的《十条诫命》曾说:“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成功了一半。”21世纪以来,有西方国家提出,在国际博弈中媒体是决定性的对抗平台,因为“虚拟冲突和认知伤害与现实冲突、现实伤害一样重要”,并且认为用非军事行动(劝说和激励)赢得意识形态对抗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样,西方新闻观演化为一些国家开展和平演变的工具。 西方新闻观的实践考察 在实践中,“新闻自由”受到种种约束,不仅在“政治正确”要求下,上至总统议员,下至新移民,言论都不能触碰红线,更在新闻符码构建、信息报道、知识生产中展现着无所不在的权力图景。

浅析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论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谈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到社会责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道德经》 摘要:如果历史真的如河,那么我们肯定是在这条河的其中一段,下面的景色不会总归不会改变。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周章,每个人都在自然的顺水而下就好了。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正是万物莫不尊道也。 …… 我只是想说,少说些理论,多做些事情。 呼唤英雄的时代是悲哀的,但是这并不是最差的结果。最可悲哀的是当一个时代呼唤英雄尚且没有人能够站出来。 只是希望已经写就的情节出现了,需要我们了,我们能够挺身而出。 足够了。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是的,大巧不工,不管这个世界怎么改变,不管我们要面对什么,顺其自然,只要守住自己心灵最初的那份坚持,始终让自己生活在最美的那片芳草地。 关键词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社会责任论 翻开我们的历史课本,在这条被时间所涤荡的河床上并不缺少理论、主义。 新闻的产生、发展到现在虽然不过短短的几个百年,但是依然依循着历史的车辙一路走来。 但是事实上,历史该是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相比之下,我们都只是在书里规定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出现,之后遇见一些人或者事情——弥尔顿们也都是这样。只不过作为人,这个让我们自己引以为傲的名词,比之故事里的角色我们多了些努力,多了些自己的情感而已。 但是历史是客观的,马克思说,我们不能脱离客观的事物而存在。 于是,我们看到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以及社会责任论不过是历史的沉沙,在当时看来十分权威的言语在现在看来只是螳臂挡车的可笑闹剧罢了。而当下的这个时代也许仍旧不能醒悟数千年前中国道家的老祖宗的话,依旧如从前一样演绎着现在看来或许能够叫人仰慕、膜拜,多年的多年以后被人指指点点的悲哀。 不仅新闻传媒如此,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一样。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去遵循,人也一样,所以,我说,费这个劳什子力气干嘛?! 何况所谓苦苦追寻的“真理”真的是为了这个世界,为了全人类么?我不敢苟同,只想说,太大言不惭了。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一.新闻自由的涵义 新闻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内容和基础。 1.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 2.出版前不须请领执照或特许状,也不须交纳保证金。 3.政府不得以重税或其他经济力量迫害新闻事业,亦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贿赂新闻事业。4.自由报道、讨论及批评公共事务的自由。 5.自由接近新闻来源及保障采访的自由。 6.自由传播新闻并免于检查。 7.自由阅读、收听,包括不阅读不收听之自由 二.新闻自由的源起及发展 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从中世纪到18世纪,出版自由始终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扩充自己实力的一种手段,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列宁称:“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直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 新闻自由经历了从提出观念到形成制度的发展过程。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新闻自由的基本假设 (1)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社会的目标,人是独一无二的,是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所以,个人的自我实现是终极目标——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社会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强烈否认国家是人类奋斗的最高体现,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个人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环境。当它不能推进这一目标时,就会变成一个障碍,必须被废弃或进行彻底的改革。自由主义理论不接受这样的命题:社会是一个独立实体,这个实体比组成它的个体成员更重要。 (2)理性能力是上帝赋予的。理性依据感官经验行事,它不像前人那样盲从一切权威思想。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 2.弥尔顿的观点 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诗人、《失乐园》的作者约翰·弥尔顿因是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出版了《论出版自由》,英国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1644年他出版纠纷被传到议会答复质询。他的答词后被印成小册子,即《论出版自由》,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中心论点是:言论、出版自由式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具体而言: (1)理性是人的标志,所以人天生就能分辨是非和真伪; (2)理性的光辉和作用是在自由讨论中呈现并发展(有人说坏书应当禁止,但是谁来判断哪些是坏书;历史证明,检察官的水平往往低于作家;即使某些检察官有水平,也可能会被偏见和流俗所蒙蔽,在这种情况下,查禁出版物的结果,有可能是查禁真理本身;尽管出版物可以查禁,但是却无法禁止其中的思想的流传,因此这种行为最终是徒劳的;由此得出结论,正确的做法是“让真理和虚伪交手,谁又见过真理在放胆地交手时吃过败仗呢?”);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 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 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 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 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开头,我想读者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心中会马上涌出这样的感叹:朝鲜要出大事了,主席死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儿子就要继承。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被唤醒,就会接着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条新闻。其次,文章在介绍金正日逝世时有意识的提到了金正日喜欢美食和名酒,这些信息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感受,更容易满足读者贴近新闻,和猎奇的心理。在结尾反面简短的对朝鲜的现况做了分析,如“让这个高度军事化、正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和电力严重短缺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简短却很公正的评价,如画龙点睛,信息饱满却字字玑珠,真正的做到了一切从读者出发。 在新闻结构方面,是典型的“DEE结构”即Descriotion、Explain、Exclusion。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

一则新闻的启示_600字

一则新闻的启示_600字 前几天,晚饭过后,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照例看中央13台的《晚间新闻》。突然,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 新闻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这是发生在扬州的一件事。扬大附中的学生徐砺寒在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不小心蹭到了一辆宝马车。顿时,宝马车的车身上出现了一道刺眼的刮痕,后视镜也被撞到了地上。他却没有溜掉,而是坚持要留下来等待车主。二十分钟过去了,却依然不见车主的身影。为了上课不迟到,他只好在一张纸条上写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车主能找到他,承认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对这件事负责。 电视看完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爸妈都感叹道:“这孩子真好,在现在的社会里有像他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他这种行为让我十分敬配。 这则新闻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昨天放学时,一位骑摩托车的中年男子撞到了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他不但没有停下来道歉,反而还骂了一句:“他妈的!走路没长眼啊!”就扬长而去了。路边的人都见惯不惯了,漠然的走着自己的路。我很疑惑:这就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吗? 通过鲜明的对比,我更觉得高中生徐砺寒刮车留条的行

为非常高尚。如今社会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的事了。现在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推脱、尽量逃避责任。传统的道德信念已经在不少人的脑海中几无痕迹。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更缺少诚信。徐砺寒这小小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美好的品德。这光明的小心灵使得眼前的世界都明亮了。 这则新闻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要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做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