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双边贸易历史

建交35年来,中欧双边关系在起伏跌宕、理解沟通之中渐渐地走向了成熟。在双方的不断努力下,以双边经贸往来为基础,各领域全面合作成果斐然,“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以确立。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正常关系,起步发展阶段(1975年至1989年夏)。

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的中国的经济需求越来越大,而第二、三、四次扩大,基本覆盖西欧、北欧和南欧的欧共体12国也亟需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双方互相伸出了橄榄枝,先是建立了中欧贸易混合委员会,然后又在1985年签署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欧洲大量企业借此踏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的市场——中国,而中国也获得了改革开放所急需的先进的工业产品、技术以及资金与管理经验,双方互惠互利平稳发展,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加深。直到1989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已由建交时的24亿美元攀升至139·8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12·5%,仅居日本之后,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则占全国的5·53%。这一阶段的双边经贸关系可以概括为“法律基础奠定,合作机制建立,贸易规模扩大,技术引进推进”。

第二阶段:起伏发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阶段(1989年至2001年)。

1989年,中国政治局势突变,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国家出于政治考虑,联合对中国实施制裁,严重影响了中欧双边贸易。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并于2001年底加入了WTO,在经济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欧盟为了自身利益,于1994年后逐步取消了除军售禁令以外的所有对华制裁措施,使中欧贸易发展重新回到正轨。欧盟分别在1994、1995、1998、2001年连续发布了《亚洲新战略》、《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实施情况及进一步加强欧盟政策的措施》,全面确立了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战略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欧双边贸易得以复苏,贸易额从1990年的137.5亿美元跃升至2001年的766.3亿美元, 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上升至15%,略低于同期同样发展迅猛的中日与中美贸易,而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则上升到全国的8·92%。这一阶段的双边经贸关系可以概括为“伙伴关系构建,多边推动双边,贸易继续拓展,引资作用增强”。

第三阶段是高速发展,战略提升阶段(2002年至2005年)。

进入WTO后,经过一轮“倒逼式”的发展,中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年过渡期,中国成为了WTO全权成员,正式成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一部分,经济增长大幅提速的同时,对外贸易也飞速发展。同一时间,10个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使欧盟实现了历史上最大一次扩张,迈出了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步,国际地位及经济地位再次提升。2003年,欧盟发布了《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问文中将中欧从“全面伙伴关系”改称为“成熟的伙伴关系”。同年,作为回应,中国发布了首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正式确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此为契机,中欧双边贸易迅猛增长,进出口额由2002年的867·5亿美元快速攀升至2005年的2173·1亿美元,一跃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上升至9%左右。这一阶段的双边经贸关系可以概括为“伙伴战略提升,贸易重大突破,两大瓶颈依旧,难题摩擦显现”。

第四阶段是全面发展,战略调整阶段(2006年至今)。

中国经济的崛起性发展引来了欧洲各国的关注。随着英、法、德等传统大国被逐一赶超,“中国威胁论”逐渐成为了欧洲政商界的主流论调,欧盟在对华经贸方面也渐渐转向强硬的态势。2006年,欧盟首次公布了一份题为《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的对华贸易战略性文件。文件中指出,未来的对华经贸关系中,“竞争挑战”和“公平协商”

是欧盟贸易政策的核心。随着中欧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各种摩擦与争端也不断涌现,要求中国承担更多义务的“中国责任论”也开始在欧洲盛行。而中方的态度则一如既往,保持中欧经贸发展持续、稳定、健康的同时,也呼吁欧盟方在重大问题上要正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的立场,为双边贸易稳定繁荣提供政治保障。这一阶段的双边经贸关系可以概括为“战略策略调适,机制整合完善,贸易地位稳固,投资互动增强”。

中欧双边贸易曾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贸易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这更加提醒了双方只有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携手应对危机,才能共渡难关。中方在双边关系中显示出了极大的诚意,先后5次派出政府采购团赴欧采购,而当欧盟面临欧债危机困境时,更主动积极购买欧元债券,对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伸出援手。在科技、金融、能源、环保、教育、人员往来、文化、海关等多项领域,双方和谐合作频繁交流,G20、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多边领域的合作也深入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危机中日臻成熟与完善。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47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14%。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也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并跃居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除此之外,欧盟更成为了仅次于香港和日本的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2010年,欧盟对华投资65·89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23%,欧盟更是在对华技术转让方面高居发达国家首位,占中国引进技术总额的50%左右。作为回报,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在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21·3亿美元,增长297%,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3·61%。

回顾中欧交往数十年,中欧双边经贸合作可谓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1975年最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就是欧洲三大共同体之一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之后欧共体经历更名、扩大最终合并,中国始终保持一贯的支持态度,不断加深、扩大与欧盟各国的经贸关系,中欧在贸易、投资及技术领域等的合作也使双方尝到了双赢的甜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双边关系的深入,深层次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欧洲大陆弥漫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为中欧双边关系蒙上一层阴影,一些人开始对中国经济崛起有所恐惧,这些都或多或少地阻碍了中欧经贸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贸易敏感问题上中欧间摩擦渐渐升级,欧盟对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政府采购、自主创新等问题上的态度也越发强烈。站在中方立场而言,欧盟迟迟不肯回应中方提出的长期以来制约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两大瓶颈——欧盟对华军售解禁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而相反欧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以及繁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盛行,使得中国企业进入欧洲之路布满荆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