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数学建模A题不确定性下的最短路径问题CUMT赖增强

五一数学建模A题不确定性下的最短路径问题CUMT赖增强
五一数学建模A题不确定性下的最短路径问题CUMT赖增强

2015年暑期数学建模培训第一次模拟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数学建模联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本队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它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我们授权数学建模联赛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为(从A/B/C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

参赛组别(研究生或本科或专科):本科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赖增强

2. 兰卫旗

3. 李康杰

日期:2015年8月11日获奖证书邮寄地址: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桃4B5032邮政编码:221116

收件人姓名:赖增强联系电话:

2015年暑期数学建模培训第一次模拟

编号专用页

竞赛评阅编号(由竞赛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评阅记录

裁剪线裁剪线裁剪线

竞赛评阅编号(由竞赛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参赛队伍的参赛号码:1(请各参赛队提前填写好):

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路径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如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下寻找一条可靠、快速、安全的最优路径的问题,考虑到交通堵塞、恶劣天气、路途成本等不确定因素对司机路径选择的影响,建立多个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路径模型。

对于问题一,我们在各个路段所用时间服从正态分布N(μ,δ2)的基础上,建立了在不确定条件下求最短路的NP 模型,给每个路段设定一个预留到达的时间t ,为了尽可能准确的到达目的地,选取95%的概率,满足P{T ≤t}?95%,那么最优路径的定义就是预留时间最小的那个路径,将其转换为标准的正态分布,通过标准的正态分布得到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车辆从起点到终点预留时间的数学表达式:t=μ+Φ?1

δ。计算得对应的t (绕城)=,t (市区)=,那么最优路径为绕城快速路。

对于问题二,在第一问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Bool 系数β(a ,k ),在搜集得到的具体的交通网络中,建立了一个从起点到终点路径为

∑β(a ,k )n a =1T a link 的正态分布,通过求最小预留时间t (min)=E[T k path ]+Φ?1√Var [T k path ] ,得出最优路径的算法。其中E [T K

path ]=∑β(a ,k )n a =1E[T a link ],Var [T k path ]= ∑β(a ,k )n a =1Var [T a link ],但Var [T k

path ]的根式不具有线性可加性。不能用经典的dijkstra 算法求解。对此采用基于双目标规划的思路,利用第K 短路径算法,分别对E[T k path ],Var [T k

path ],运用matlab 编程,找出各自前十条最短路径。之后在其并集中找出最优

路径:V1→V3→V4→V8。由此建立了求最短路的NPK 模型。最后从时间的渐进性态上分析模型的复杂性和收敛性。

对于问题三,我们只考虑各路段空间上的相关性,并用概率论中的协方差来表示这种耦合关系,建立了NPK 模型。得出可靠时间的数学表达式

t= E [T K path ]+Φ?1(ρ)√∑δ(a ,k )V ar [T a link +∑cov (a ?1,a )n a =2n a =1;求解得最

优路径:V1->V3->V5->V8。

关键词:NPK 模型,K-短路,预留时间,正态分布,渐进性态。

一.问题重述

目前,交通拥挤和事故正越来越严重的困扰着城市交通,如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寻找一条可靠、快速、安全的最优路径,已经成为所有驾驶员的共识。传统的最优路径就是行驶时间最短的路径,这是基于理想交通情况下分析的,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例如:交通工具、恶劣天气、突发事件,导致车辆的行驶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为了减少交通阻塞所耽误的时间,尽可能快的到达目的地,解决不确定性性条件下的最优路径问题,现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一)针对一般的交通网络,假设已知每条路段行驶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请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定量地分析车辆行驶时间的不确定性,然后给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车辆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并将此模型应用到图1的例子中会选择哪条道路。

(二)根据第一问的定义,假设已知每条路段行驶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设计算法搜索最优路径,并将该算法应用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中,用计算结果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从理论上分析算法的收敛性、复杂性等性质。

(三)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下游路段发生交通拥堵使车辆减速或者排队,导致上游路段发生拥堵的交通路段之间驾驶时间的相关性,并将此相关性应用到第一问和第二问的最优路径搜索问题中,并设计算法解决考虑相关性的最优路径搜索问题,给出算例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从理论上分析算法的收敛性、复杂性等问题。

二.基本假设符号说明

基本假设

各个路段所用时间服从正态分布。

假设仅相邻两条路段之间具有相关性。

假设任意两条相邻路段组成的协方差矩阵为一个随机的正半定矩阵。

市区道路均值30分钟,标准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火

符号说明

T n link两相邻节点之间的路段

T m path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β(a,k) Bool系数。当路径a通过此路段k时为1

Var[T]对随机变量T求方差运算

Φ?1

标准正太分布累计概率函数的逆函数

(ρ)

cov(t1,t2)随机向量t1,t2协方差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问题一

问题分析

本问题是对于题设的交通网络,已知每条路段行驶时间的均值μ和标准差δ条件下。定量分析车辆行驶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给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最优路径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

假设各个路段所用时间服从正态分布N(μ,δ2)模型,利用MATLAB 模拟(附录一)两条路径的正态分布图[1]:(图)

图给每个路段设定一个预留到达的时间t,为了尽可能准确的到达目的地,选取95%的概率,满足P{T≤t}≥95%。那么最优路径的定义就是预

留时间最小的那个路径。

模型建立与求解

已知到达目的地所用时间和预留时间满足:P{T ≤t}≥95%,将其转换为标准的正态分布:P{

T δμ-< t δμ-}≥95%,得到Φ0(t δμ-)≥95%,t δμ-≥Φ0-1(ρ),(其中ρ为95%)即可解得每条路段的t ≥μ+δ,取t=μ+δ。

我们将上诉模型称之为不确定条件下的NP 模型。

应用已知的数学表达式,将图1所给的数据:

μ 1=33, δ1=1;

μ 2=30, δ2=15;

带入公式计算出:

t (绕城)=,t (市区)=,最优路径为绕城快速路。

问题二

问题分析 根据第一问中的最优路径定义和相关数学表达式,对于一般交通网络,可以结合K 短路径算法建立NPK 模型,最后从时间的渐进性态上分析其复杂性和收敛性。

模型建立与求解

对于一般交通网络,为了方便设计算法找到最优路径,搜集了八个城市之间路段的时间均值和时间标准差,列表如下(表:

表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图论问题。将八个城市看做节点构成一个节点集:

V={V1,V2,V3,V4,V5,V6,V7,V8}

各个城市之间的道路看做边集:

E={V1→V2,V1→V3,V1→4,V1→V5,V1→V6,V1→V7,

V2→V3,V1→V4,V2→V7,V3→V4,V3→V5,V4→V5,

V4→V8,V5→V6,V4→V8,V6→V7,V6→V8,V7→V8}

则可将八个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图看做一个无向赋权图G (图.)每条路为图中的边。

八个城市之间交通网络数据图

图.在第一问定义的基础上,针对每条路段引入Bool 系数β(a ,k ),当该路段被选择时为1,否则为0。那么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可表示为∑β(a ,k )n a =1Τk path ,可知其服从正态分布。通过求该路径的最小预留时间

t (min)=E[T k path ]+Φ?1 (ρ)√Var [T k path ] ,得出最优路径。[2]

对于t (min )= E [T k path ]+Φ?1 (ρ)√Var [T k path ],其中:

E [T k

path ]= ∑β(a ,k )n a =1 E [T a link ] Var [T k

path ]= ∑β(a ,k )n a =1Var [T a link ]

由于Var [T k path ]的根式不具有线性可加性。不能用经典的dijkstra 算

法求解。对此我们基于双目标规划的思路[3],分别将E [T k path ],Var [T k

path

]作为边权,运用matlab 编程(附录二),求出前十条最短路径。 表

表根据上述两表数据,运用公式:

t (min )=E[T k path ]+Φ?1 (ρ) √Var [T k path ]

求出并集中的前16条最优路径的预留时间(表)

表为了直观进行对比,将上表用excel 制得如下柱状图:(图)

(图)

由图可知最优路径为V1→V3→V4→V8。(图

V7

V2

V3(20,10)(60,10)(图)

收敛性分析:两个多项式时间算法之和还为多项式时间算法,其复杂性比列举的低。当问题的规模趋向无穷大时,时间复杂度的数量级将表现为渐进性态。即当路径K 趋于无穷时,该模型一定收敛。

问题三

问题分析

在问题三中,要求进一步考虑各路段之间行驶时间的相关性。我们用概率论中的协方差来表示这种耦合关系,并建立推广的NPK 模型。 模型建立与求解

在问题二中我们已得出最短预留时间的数学表达式:

t (min )= [T k path ]+Φ?1 (ρ) √Var [T k path ]

为方便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在此我们假设仅相邻两条路段之间具有相关性。根据协方差的性质Var (T1+T2)=Var(T1)+Var(T2)+2cov(T1,T2);可以得出

t= E [T K path ]+Φ?1(ρ)√∑δ(a ,k )Var [T a link +∑cov (a ?1,a )n a =2n a =1]

称t 为可靠时间。[4]

以下图为例:

图图为从A 到B 的一条路径。可靠时间t = E [T k

path ]+Φ?1 (ρ) √Var [T k path ],其中E [T k path

]=E[T1]+E[T2],√Var [T k

path ]=√Var [T1]+Var [T2]+cov [T1+T2]。

由于问题二中,我们没有给出任意两条路段其时间随机向量(t1,t2)的密度函数。无法具体求出协方差cov[t1+t2]。对此我们假设任意两条相邻路段组成的协方差矩阵为一个随机的正半定矩阵。在matlab 中随机函数rand()基础上得出如下协差阵(附录三):

表对问题二找出的预留时间最小的前16条路分别求其可靠时间(表): 表运用excel 制图直观比较可靠时间大小(表):

表故得出最优路径为第三条V1->V3->V5->V8.(图)

表五.模型评价

本论文针对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求解最优路径的问题,建立了以求最小

预留时间t为目标的NP模型,并对问题一给出了合理的解答。在此基础上运用双目标规划的思想,结合求k短路径的方法,在没有考虑非相邻路段间相关性基础上,针对更一般的问题建立了推广的NPK模型。复杂性低,并随k增大具有较强收敛性。但在求均值与方差最短的并路径时,没有设计出相应的算法,且本文只针对k较大时有效。

六.参考文献

[1] 袁东,肖广冰.详解matlab快速入门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11,73-80.

[2] 邵虎,林兴强,孟强,谭美琳.基于出行问题可靠性的交通分配流问题.

管理科学学报.(5):1-4.

[3] 百度百科,多目标规划,桂云丽.变分不等式的算法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1-8.

附录一.

%二维正太分布图

function Y=fun1(x);

Y=(1/(2*pi*1))*exp(-(x-33)^2/(2*1*1));

Y=(1/(2*pi*15))*exp(-(x-30)^2/(2*15*15));

subplot(1,2,1);

[x y]=meshgrid(25::40);

z = 1/(2*pi*1).*exp(-(x-33).^2/(2*1*1));

h= mesh(x,y,z);

set(h,'edgecolor','none','facecolor','interp');

subplot(1,2,2);

[x y]=meshgrid(-50::100);

z = 1/(2*pi*15).*exp(-(x-30).^2/(2*15*15));

h= mesh(x,y,z);

set(h,'edgecolor','none','facecolor','interp');

附录二

%第K短路算法

function [shortestPaths, totalCosts] = kShortestPath(netCostMatrix, source, destination, k_paths)

if source > size(netCostMatrix,1) || destination > size(netCostMatrix,1)

warning('The source or destination node are not part of

netCostMatrix');

shortestPaths=[];

totalCosts=[];

else

k=1;

[path cost] = dijkstra(netCostMatrix, source, destination);

%P is a cell array that holds all the paths found so far:

if isempty(path)

shortestPaths=[];

totalCosts=[];

else

path_number = 1;

P{path_number,1} = path; P{path_number,2} = cost;

current_P = path_number;

%X is a cell array of a subset of P (used by Yen's algorithm below):

size_X=1;

X{size_X} = {path_number; path; cost};

%S path_number x 1

S(path_number) = path(1); %deviation vertex is the first node initially

% K = 1 is the shortest path returned by dijkstra():

shortestPaths{k} = path ;

totalCosts(k) = cost;

while (k < k_paths && size_X ~= 0 )

%remove P from X

for i=1:length(X)

if X{i}{1} == current_P

size_X = size_X - 1;

X(i) = [];%delete cell

break;

end

end

P_ = P{current_P,1}; %P_ is current P, just to make is easier for the notations

%Find w in (P_,w) in set S, w was the dev vertex used to found P_

w = S(current_P);

for i = 1: length(P_)

if w == P_(i)

w_index_in_path = i;

end

end

for index_dev_vertex= w_index_in_path: length(P_) -

1 %index_dev_vertex is index in P_ of deviation vertex

temp_netCostMatrix = netCostMatrix;

%Remove vertices in P before index_dev_vertex and there incident edges

for i = 1: index_dev_vertex-1

v = P_(i);

temp_netCostMatrix(v,:)=inf;

temp_netCostMatrix(:,v)=inf;

end

%remove incident edge of v if v is in shortestPaths (K) U P_ with similar sub_path to P_....

SP_sameSubPath=[];

index =1;

SP_sameSubPath{index}=P_;

for i = 1: length(shortestPaths)

if length(shortestPaths{i}) >= index_dev_vertex

if P_(1:index_dev_vertex) == shortestPaths{i}(1:index_dev_vertex)

index = index+1;

SP_sameSubPath{index}=shortestPaths{i};

end

end

end

v_ = P_(index_dev_vertex);

or j = 1: length(SP_sameSubPath)

next = SP_sameSubPath{j}(index_dev_vertex+1);

temp_netCostMatrix(v_,next)=inf;

end

%get the cost of the sub path before deviation vertex v

sub_P = P_(1:index_dev_vertex);

cost_sub_P=0;

for i = 1: length(sub_P)-1

cost_sub_P = cost_sub_P + netCostMatrix(sub_P(i),sub_P(i+1));

end

%call dijkstra between deviation vertex to destination node [dev_p c] = dijkstra(temp_netCostMatrix, P_(index_dev_vertex), destination);

if ~isempty(dev_p)

path_number = path_number + 1;

P{path_number,1} = [sub_P(1:end-1) dev_p] ; %concatenate sub path- to -vertex -to- destination

P{path_number,2} = cost_sub_P + c ;

S(path_number) = P_(index_dev_vertex);

size_X = size_X + 1;

X{size_X} = {path_number; P{path_number,1} ;P{path_number,2} };

else

%warning('k=%d, isempty(p)==true!\n',k);

end

end

%Step necessary otherwise if k is bigger than number of possible paths

%the last results will get repeated !

管理学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_案例分析

6 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课业名称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 决策方法应用 课业类型定量分析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电子商务班级071班 与本案例相关的知识概述1)期望值是一种方案的损益值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 2)决策树就是用树枝分叉形态表示各种方案的期望值,剪掉期望值小的方案枝,剩下的最后的方案即是最佳方案; 3)悲观法即保守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小损益值(即最不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个方案的最小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4)乐观法即冒险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即最有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5)后悔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计算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某方案在某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并找到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进行比较,吧最大后悔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

案例一 案例一:某企业为了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出甲、乙、丙三个方案。甲方案是从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需投资800万元;乙方案是改造原有生产车间,需投资250万元;丙方案是通过次要零件扩散给其它企业生产,实现横向联合,不需要投资。 根据市场调查与预测,该产品的生产有效期是6年,在6年内销路好的概率为0.7,销路不好的概率为0.3。在销路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可以盈利43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210万元,丙方案可盈利105万元;在销路不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将亏损6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35万元,丙方案可盈利25万元。问题:试用决策树法选择决策方案。 滞销 畅销 0.3 0.7 甲方案 -60万元 430万元 乙方案 35万元 210万元 丙方案 25万元 105万元 甲方案的期望值:-60 * 0.3 + 430 * 0.7 = 283万元 乙方案的期望值: 35 * 0.3 + 210 * 0.7 = 157.5万元 丙方案的期望值: 25 * 0.3 + 105 * 0.7 = 81万元 所以采用甲方案; 35 210 25 105 0.3 0.3 0.7 0.7 A B -60 430 0.7 0.3 方案 损益值 概率 市场 状态 决策 C

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仿真模型验证及校准方法研究

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仿真模型验证及校准方法研究模型验证与校准在仿真可信度评估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得到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对仿真模型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建模仿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逐渐得到重视,相应的模型验证与校准工作也必须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 如何实现考虑不确定性影响时的仿真模型验证与校准是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 首先,研究了建模仿真中的不确定性描述与传播方法。在给出基于概率框架的随机变量以及基于非概率框架的区间变量、模糊变量、不精确随机变量以及模糊随机变量等不确定性描述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非概率不确定性描述方法在不确定性传播方面存在的困难,分别给出相应的概率框架转化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概率抽样的异类不确定性联合传播方法,实现采用不同不确定性描述方法建模描述的不确定性变量的联合传播,为后续的模型验证与校准奠定了基础。 其次,研究了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仿真结果验证方法。针对输入仅含有固有不确定性的仿真结果验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的仿真结果验证方法,通过特征提取,建立结果数据特征验证矩阵,进而利用贝叶斯因子法实现仿真结果验证;进一步,针对输入同时含有认知和固有不确定性,并且参考数据也含有不确定性的仿真结果验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验证方法,通过验证数据的证据理论统一建模与描述方法,将验证数据转换到证据框架,采用一种基于加权平均算子的证据融合算法实现多元验证数据的综合;最后提出一种基于证据距离的验证准则实现仿真结果验证,为存在多种来源不同种类不确定性的仿真模型验证提供了方法支持。

再次,研究了多元输出仿真模型校准方法。针对复杂系统模型校准存在的输出数量多、数据类型多样、不确定性因素众多以及校准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优化和元模型的多元输出仿真模型校准方法。 采用基于概率抽样的异类不确定性联合传播方法,实现不同种类不确定性的传播;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及Mahalanobis距离的多元输出一致性度量模型,解决具有不同数据类型的多元仿真输出的一致性度量;采用基于随机Kriging和遗传算法的快速校准方法,将复杂的双层嵌套校准过程转化为静态的优化问题,提高了校准效率。同时,为保证元模型拟合的高效性与准确性,提出一种用于元模型建模的序贯试验设计方法。 最后,设计实现了仿真模型验证与校准软件平台。针对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仿真模型验证与校准工作涉及到的大量的仿真运行、海量的仿真数据和繁琐的数据处理方法,开发了仿真模型验证与校准软件平台,主要包括不确定性建模与描述、不确定性传播、仿真结果验证以及模型校准四大功能,并将其应用于某飞行器纵向平面内末制导模型的验证与校准工作中,验证了工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应对

分析的方向: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及应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1202 姓名:王健 学号:12111408042 所在院系:商学院

供应链管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企业要共同协调起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共同防范和规避供应链管理风险. 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由原材料不断增值为最终用户产品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整个供应链由一个企业运作或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运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其只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就极大的减少了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投资风险;但就整个供应链而言,由于它是多个独立企业的联合,因此就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而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远非别的企业能够控制。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供应链的风险。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简言之,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4)、四是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一般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就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存在分歧,影响供应链的稳定。5),经济波动的风险。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的上升。另外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小的如交通事故,海关堵塞,停水停电等等,大的如政治因素、战争等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可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测定和预见。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供应链环节的不确定性。造成不能按时供应的原因很多,如运输问题,供应商自身的货源问题等等都会造成其在承诺的提前期内无法交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出现在供应链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 2).来自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设备的故障,关键人员的临时短缺以及受供应链环节影响造成的缺货停工。困难还在于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有时还相差很大。 3).来自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充分的供给导致需求的多元化,消费群体的不稳定。客户有了很多的选择,很容易就从一个产品转向别的产品,供应链复杂的协调运作依靠完善的计划控制,而计划的编制来源于对需求的预测。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就造成整个供应链的混乱。 供应链风险的两种表现形式

矿大采矿学复试题库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学》复试题库 《采矿学》题库一 一、解释名词(10分) 开采水平与辅助水平下山开采与主要下山开采 采煤方法与采煤工艺倾斜分层采煤法与长壁放顶煤采煤法 DK615-4-12与DX918-5-2019 二、回答问题并画图(15分) 某普采工作面采用单滚筒采煤机破煤和装煤,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顶板,正悬臂齐梁直线柱布置,三、四排控顶,梁长与截深相等,采煤机采用单向截割方式。 说明该工作面正生产期间的工艺过程; 说明采煤机单向割煤方式的适用条件; 画示意图说明普采工作面单滚筒采煤机端部斜切进刀过程。 三、画图并回答问题(25分) 以下(一)、(二)两题任选一题: (一)某采区开采缓倾斜近距离煤层两层,上部的M1煤层为中厚煤层,下部的M2煤层是围岩稳定的薄煤层,该采区在走向方向上足够长,沿倾斜划分为四个区段,为该采区服务的运输大巷布置在M2煤层底板岩层中,回风大巷位置或采区风井位置自定。 1、说明该采区巷道布置方案; 2、画出采区联合布置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平面图上要反映出第一区

段M1煤层正在生产时的工作面和相应的回采巷道,并在相应位置处设置风门和风窗; 3、图中用数字标出采区生产时必须开掘的巷道,图外用文字解释数字代表的巷道名称; 说明采区运煤、通风和运料系统。 (二)某带区倾斜长度足够长,该带区开采近距离中厚煤层两层,M1煤层在上,M2煤层在下。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均布置在开采水平附近,运输大巷布置M2煤层底板岩层中,回风大巷布置M2煤层中,两大巷间的水平投影距离在30m左右。 1、说明该带区巷道布置方案; 2、用双线画出该联合布置带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平面图要上反映出一个或两个同时开采的倾斜长壁工作面及相应巷道,在相应位置处设置风门或风窗; 3、图中用数字标出带区生产时必须开掘的巷道,图外用文字解释数字代表的巷道名称; 4、说明带区运煤、通风和运料系统。 四、回答问题(20分) 试分析确定采煤工作面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求给出必须用的计算公式)。 五、回答问题(10分) 试述走向长壁综采工作面的区段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的布置特点。 六、画图并回答问题(10分)

基于区间理论的不确定性无功优化模型及算法

基于区间理论的不确定性无功优化模型及算法电力系统数据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新能源机组出力的间歇性、负荷的不确定性、网络参数测量误差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造成电网电压的波动、闪变和越限,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 为保证不确定性环境下电网电压的安全,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类:1)基于随机规划的无功优化;2)鲁棒无功优化。但随机规划需要采集大量数据来构建不确定性因素的概率分布函数,在求解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蒙特卡洛模拟,且获得的电压控制策略无法在理论上保证电压在安全限内运行;鲁棒优化法需对潮流方程进行凸化等近似处理,所获得的控制策略并不能保证电压满足精确模型的安全约束。 为克服以上两类方案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区间理论的区间无功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区间无功优化模型是将不确定性数据(如新能源机组出力和负荷的功率)表示成区间形式,状态变量(如负荷电压、相角、发电机无功出力)的值视为区间,控制变量(如变压器变比、无功补偿、发电机机端电压)的值当作一般的实数。 这个模型的含义是寻求一组最优的控制变量,使得状态变量的区间处于所设定的安全约束内,同时使得运行成本(如网损水平)最小。区间无功优化模型是一个离散非凸的带区间参数的非线性规划问题,目前尚未找到这一类规划问题有效的求解算法。 为求解区间无功优化模型,本文先采用区间潮流算法求解区间潮流方程,处理区间无功优化模型中的区间非线性方程。以此为基础,基于不同的思想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区间无功化算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构建了区间(动态)无功优化模型。该模型将不确定性功率数据表示成区间形式,以网损为目标函数,考虑电网的运行约束和安全约束,目的是寻求不确定性环境下使状态变量满足安全约束的(动态)电压控制策略。 2)提出了精度更高的区间潮流算法。目前最有效的区间潮流算法是基于区间仿射理论,其本质是采用噪声元的线性组合形式逼近潮流区间,存在切比雪夫近似误差。 为提高区间潮流精度,一方面,提出了基于仿射算术的混合坐标区间潮流算法,该算法可以消减切比雪夫近似误差;另一方面,提出了基于优化场景法的区间潮流算法,该算法不存在近似误差,理论上可获得精确的区间潮流结果。3)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区间无功优化算法。 一方面,在遗传算法中引入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用于获取多目标区间无功优化模型的Pareto前沿。另一方面,为提高遗传算法的计算效率和寻优能力,在算法中采用更精确的区间潮流算法,并将约束条件表示成罚函数的形式,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区间无功优化模型。 4)提出了区间无功优化模型的线性化近似算法。利用区间函数的泰勒公式,将区间无功优化模型进行线性近似,构建了求解区间无功优化模型的线性化近似迭代算法。 同时,利用正曲率二次罚函数处理模型中的离散变量。采用基于仿射算术的区间潮流算法提高状态变量区间的估计精度,以提高线性化近似算法的精度和收敛性能。 5)提出了基于区间序列二次规划的区间无功优化算法。在线性化近似算法的

管理学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案例分析

课业6 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课业名称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 决策方法应用 课业类型定量分析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电子商务班级071班 与本案例相关的知识概述1)期望值是一种方案的损益值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 2)决策树就是用树枝分叉形态表示各种方案的期望值,剪掉期望值小的方案枝,剩下的最后的方案即是最佳方案; 3)悲观法即保守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小损益值(即最不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个方案的最小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4)乐观法即冒险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取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即最有利的状态发生),然后,在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中去最大值对应的方案; 5)后悔法,在方案取舍时,首先计算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某方案在某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并找到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进行比较,吧最大后悔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

案例一 案例一:某企业为了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出甲、乙、丙三个方案。甲方案是从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需投资800万元;乙方案是改造原有生产车间,需投资250万元;丙方案是通过次要零件扩散给其它企业生产,实现横向联合,不需要投资。 根据市场调查与预测,该产品的生产有效期是6年,在6年内销路好的概率为,销路不好的概率为。在销路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可以盈利43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210万元,丙方案可盈利105万元;在销路不好的情况下,甲方案将亏损60万元,乙方案可盈利35万元,丙方案可盈利25万元。问题:试用决策树法选择决策方案。 滞销 畅销 甲方案 -60万元 430万元 乙方案 35万元 210万元 丙方案 25万元 105万元 甲方案的期望值:-60 * + 430 * = 283万元 乙方案的期望值: 35 * + 210 * = 万元 丙方案的期望值: 25 * + 105 * = 81万元 所以采用甲方案; A B -60 430 35 210 25 105 方案 损益值 概率 市场 决策 C

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供应链上的库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库存,一种是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保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但库存也同时产生和掩盖了管理中的问题。 (1)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①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衔接不确定性,需要增加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性。②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供应链上不确定性的来源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供应者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意外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运输延迟等等。 生产者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生产计划是一种根据当前的生产系统的状态和未来情况做出的对生产过程的模拟,用计划的形式表达模拟的结果,用计划来驱动生产的管理方法。但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生产控制的有效措施能够对生产的偏差给以一定的修补,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顾客不确定性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预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假设条件,假设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表现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需求预测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3)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巨灾模型在巨灾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巨灾模型在巨灾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巨灾模型作为一种特定的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和精算评估工具,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目前,在巨灾模型行业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三大模型公司,即:AIR环球公司、RMS风险管理公司和EQECAT公司。中国人保财险于2006年开始使用AIR环球公司的中国地震模型,标志着巨灾模型开始直接进入 中国保险行业;2010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引入RMS风险管理公司的中国地震模型,标志着巨灾模型领域在中国 保险行业进入多元化时代。 其实在业内,并没有一个针对巨灾模型的标准定义,但巨灾模型的功能可以普遍理解成是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现有的人口、地理及建筑等方面信息,来评估某种自然灾害或其他人为巨灾对于给定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些行外人误以为巨灾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下一次地震或飓风,其实,巨灾模型并不能用来预测具体巨灾事件的发生,而是对给定区域或风险标的集合遭受巨灾打击的概率及受损程度进行估计。简单来说,模型可以告诉你某一地区发生里氏八级地震的几率是百年一遇,地震一旦发生造成的平均损失是150亿,但却无法预知这个百年一遇的地震是在 接下来的第一年还是第一百年发生。 三大巨灾建模公司的模型虽然在方法细节及参数假设方面不尽相同,但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却已趋同。巨灾模型总体上分三个模块,分别是灾害模块(Hazard Module)、易损性模块(Vulnerability Module)和金融模块(Financial Module)。灾害模块,也称自然科学模块(Science Module),是由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等方面 的科学家对自然灾害本身的研究,此模块的成果为“事件集(Event Set)”,即在给定区域可能发生的所有巨灾事件 的集合。易损性模块,也称工程模块(Engineering Module),融合工程、建筑等方面专家的知识,研究在给定区 域某一灾害事件发生时对于特定风险标的(比如建筑物)的破坏情况。金融模块,由精算师等保险领域专家负责,将前两个模块的结果转化为保险损失,并应用于不同保险条款。可以说,前两个模块是个体巨灾事件对于个体标的造成损失的研究,再由金融模块转化为若干风险标的集合面对某种巨灾所产生损失的统计量。 随着巨灾模型在中国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应用的逐渐广泛,人们对巨灾模型的输出结果及其在保险和再保险定价中的应用越发关注。很多人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风险组合的评估结果存在差异?为什么不同的再保险人依靠相同的巨灾模型给出的风险评估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这里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些有趣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不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巨灾风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针对巨灾模型构成的三大模块,即灾害模块、易损性模块和金融模块,不同的巨灾模型公司在建模方法和技术处理上均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灾害模块和易损性模块上,这是导致不同的巨灾模型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巨灾模型公司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力学等方面的不同研究成果。自巨灾模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首次开发出来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间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保 险市场需求的刺激,巨灾模型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涉及的巨灾险种越来越丰富,涵盖的地区越来越全,模型本身也做得越来越精细,能够考虑进的细节也越来越多。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上计算力瓶颈的限制,模型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假设和简化。公平地讲,巨灾模型的前两个模块是极大受制于基础科学的水平的,而自然灾害和工程力学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与自我超越,因此,巨灾模型由这方面引入不确定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为什么不同的再保险人依靠相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巨灾风险组合也会给出不同的评估结果呢?这

管理中不确定性决策的主要方法及案例分析

管理中不确定性决策的主要理论及案例分析 摘要:决策指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决定或者选择,根据决策结果的自然状态确定与否,决策又分为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在管理实践当中,管理者需要根据所处的情况进行决策,而往往管理者无法掌握到完全的信息,于是管理者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决策。于是掌握不确定性决策的具体方法并且从各种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决策,对于企业、组织、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不确定性决策的主要方法包括:PERT决策法,赫威兹(Hurwicz)决策 法,小中取大决策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概率决策法等 在介绍各决策方法之前,先对决策问题进行一般性描述。决策问题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动方案、自然状态和损益函数(Alternative, State of Nature, Payoff)。首先,任何决策问题都必须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通常用A i (i=1,…,m)表示某一具体的可行方案,用A= {A1,A2,…,A m}表示方案集。其次,任何决策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案,都面临着一种或几种自然状态,对应着不同的收益。决策冋题中的自然状态是不可控制因素,因而是随机事件。通常用S (j=1,…,n)表示某一具体的状态,用S= {S1,S2,…,S n}表示状态集。第三,在某一具体的状态下,作出某一具体的行动方案(决策),必然会生产相应的效果,这种效果通常用损益函数来描述。设在状态S j下,作出决策 为A i,则其产生的效果可用函数r ij=R (A i,S)来表示。 一、PERT决策法 PERT决策法需要对未来市场的三种状态进行估计,作出最乐观的估计、最保守的估计以及最可能的估计。在行动方案A i下,最乐观的盈利为X i,最保守 的盈利为y i,最可能的盈利乙,于是可以计算期望收益: (A)=x^z_^ (1)6 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得到各方案的期望收益,从而选取期望收益最高的方案。 例1:某工厂现有三种生产计划,A1, A2,A3,并且在估计市场三种状态:最乐观、最保守、最可能的估计下,各行动方案的收益如下所示。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一、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从需求方达现象中我们看到,供应链的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供应链上的库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库存,一种是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保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但是库存另一方面也同时产生和掩盖管理中的问题。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1 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不确定性,需要增加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性。2.另一种不确定性是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地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变现形式各不相同。 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便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以外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运输延迟等等。 生产者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生产计划是一种根据当前的生产系统的状态和未来情况做出的对生产过程的模拟,用计划的形式表达模拟的结果,用计划来驱动生产的管理方法。但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顾客不确定性愿意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预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假设条件,假设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变现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需求预测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家具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1.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从需求方达现象中我们看到,供应链的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供应链上的库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库存,一种是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保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但是库存另一方面也同时产生和掩盖管理中的问题。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1 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不确定性,需要增加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性。2.另一种不确定性是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地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变现形式各不相同。 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便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以外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运输延迟等等。 生产者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生产计划是一种根据当前的生产系统的状态和未来情况做出的对生产过程的模拟,用计划的形式表达模拟的结果,用计划来驱动生产的管理方法。但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顾客不确定性愿意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预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假设条件,假设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变现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需求预测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家具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本质上讲,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不管其来源出自哪方面,根本上讲师3个方面原因造成的:1 需求预测水平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测水平与预测时间的长度有关,预测时间长,预测精度则差,另外还有预测的方法对预测的影响。2 决策信息的可获得新、透明性、可靠性。信息的准确性对预测同样造成影响。下游企业与顾客接触的机会多,可获的有用信息多;远离顾客需求,信息可获性和准确性差,因而预测的可靠性差。3 决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决策人心理的影响,需求机会的取舍与修订,对信息的要求与共享,无不反映个人的心理偏好。 2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与库存的关系 1 传统的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普遍存在,集中表现在企业之间的独立信息体系(信息孤岛)现象。为了竞争,企业总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资源的自我封闭(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是贸易上的短时性合作,认为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库存的存在实际就是信息的堵塞与封闭的结果。虽然企业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都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但这远远不够。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多的事在企业内部而非非企业之间进行交流。信息共享程度差事传统的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传统的供应链中信息是逐级传递的,即上游供应链企业依据下游供应链企业的需

无线传感器网络复习题-cumt-信科10-1班.

一、填空题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模块分为:通信模块、、计算模块、存储模块和电源模块。 2. 在开阔空间无线信号的发散形状成 3. 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包括:、数据融合、能量管理、 (7安全机制。 4. 传感器节点通信模块的工作模式有、和空闲。 5. 传感器节点的能耗主要集中在模块。 6. TDOA测距方法通常采用的信号为:(11 射频信号、 (12超声波信号。 7. 当前传感器网络应用最广的两种通信协议是 zigbee IEEE802.15.4。 8. 主动反击能力是指网络安全系统能够主动地限制甚至消灭入侵者, 为此需要至少具备的能力有:入侵检测能力、 (15隔离入侵者能力、 (16消灭入侵者能力。对传感器网络物理层的攻击主要有:(15隔离入侵者能力、 (16消灭入侵者能力。 9. ZigBee 主要界定了网络、安全和应用框架层,通常它的网络层支持三种拓扑结构:星型 (Star结构、 (17网状(Mesh 结构、 (18簇树型(Cluster Tree结构。 10. 无线通信的能量消耗与通信距离的关系符合公式: E=k*dn 。 11. 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测距方法有:到达时间 /到达时间差 (ToA/TDoA、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RSSI、到达角 (AoA 12. 根据对传感器数据的操作级别, 可将数据融合技术分为以下三类:特征级融合、数据级融合、决策级融合 13.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原件、转换原件和基本转换电路组成。

二、将下列英文的含义写出,并解释其含义 1. 信标:anchor/beacon 2. 传感器灵敏度:sensitive of sensors 3. 邻居节点:neighbor nodes 4.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5. 非视线关系:non line of sight 6. 测距:rang measurement 7. 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 8. 定位精度:accuracy of localization 9. 信标节点:锚点通过其它方式预先获得位置坐标的节点 10. 网络连接度:网络连接度是所有节点的邻居数目的平均值,它反映了传感器配置的密集程度。 11. 基础设施:协助传感器节点定位的已知自身位置的固定设备,如卫星、基站等。 12.zigbee :ZigBee 技术是一种面向自动化和无线控制的低速率、低功耗、低价格的无线网络方案。 13. 跳数:两个节点之间间隔的跳段总数,称为这两个节点间的跳数。 14. 到达角度:指两个相互通信的节点通过测量方式来估计出彼此之间的距离或角度。 15. 视线关系 (Line of Sight, LoS:如果传感器网络的两个节点之间没有障碍物,能够实现直接通信,则这两个节点间存在视线关系。 16. 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应目标辐射的红外线, 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

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对策研究

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对策研究 一、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竞争又有了新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协同的方式,将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讨论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然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如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第二种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第三种概念采用增值链的方法,是一种范围更广的观点,如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分析供应链的定义,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 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客户; 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 同样供应链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在这里我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6R为目标对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应将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该集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初始阶段、职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外部集成阶段。在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企业结构,从而实现对企业内外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

中国矿业大学英文介绍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is one of the key nation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dire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is also one of the universities which host a graduate school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ne of that in the national “211 project”, a government program designed to support and improve top-leve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CUMT grew out of Jiaozuo School of Railroad and Mines,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09 and was later expanded and renamed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50,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oved to Tianjin and was renamed the China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IMT). It became the first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in the field of mining in China. In 1952, during a national readjustment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the min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now-defunct Beiyang and Tangshan Railroad Universities were merged into CIMT. In 1953, the Institute moved to Beijing and was renamed Beijing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IMT), where it became one of the eight most renowned institutes in Beijing. In 1960, BIMT was rated a key university in the n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moved to Sichuan Province and was renamed the Sichu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In 1978,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a new campus was established in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e school name restored to CIMT, and was rated by the government as one of China’s 88 key state universities. In 1988, the institution was formally renamed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and in 1997, a second campus in Beijing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the oldest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with a focus on mining engineering in the country, CUMT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receive much attention and support from leader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n May 11, 1988, Deng Xiaoping inscribed in his own handwriting the name of CUMT (it appears on the cover of this brochure) which is a mark of great distinction in Chinese culture. On January 19, 1996, then President Jiang Zemin and vice-premier Wu Bangguo personally inspected the facilities for coal water mixtur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n the Beijing campus. On May 18, 1999, Jiang Zemin wrote the inscription for CUMT’s 90th anniversary as “Be enterprising and innovative in exploration, be rigorous and meticulous in academic pursuits, and build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into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nergy resources.” On June 16, 1999, former premier Li Peng wrote a second inscription entitled “Develop the cause of energy resource science and education. Train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the new century.” Former vice-premier Li Lanqing visited the school on October 8, 1999, followed by Mrs. Chen Zhili, the State Councilor and former Minister of Education, who paid a visit in May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