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食品的加工概念

一、食物与食品

1 食物——供人类食用的物质称为食物。

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量来源。

除少数物质如盐类外,几乎全部来自动植物和微生物。

2 食品——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

食品的种类

对食品不同的人关心的侧面不同;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情况

食品分类的方法:

按加工工艺分;按原料种类分;按产品特点分;按使用对象分:老年、儿童、婴儿、妇女、运动员、航空、军用。

二. 食品的功能

食品对人类所发挥的作用;

人类吃食品的目的;

人类对食品的要求;

1.营养功能(第一功能)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

提供营养和能量,为了生存——营养功能(吃饱)。

2.感观功能(第二功能)

为了满足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的需要,使多吃吃好。

外观:大小、形状、色泽、光泽、稠度;

质构:硬度、粘性、韧性、弹性、酥脆;

风味:气味、香臭。

味道酸、甜、苦、辣、咸、鲜、麻。

3.保健功能(第三功能新发展的功能)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起到增进健康、恢复疾病、延缓衰老、美容等作用。

三、食品的特性

1.安全性无毒无害卫生;

2.方便性食用使用运输;

3.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

四、加工工艺

1.1.食品加工概念

将食物(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食品)的过程。

原料——产品

加工

加工

预处理:清洗分离粉碎;

单元操作:加热冷却干燥;

关键工序:杀菌消毒;

食品添加剂:调味保存;

包装:维持由于加工操作带来的产品的特征。

2.食品加工的目的

满足消费者要求;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增加多样性;提高附加值。

食品加工过程或多或少都含有这些目的,但要加工一个特定产品其目的性可能各不相同。比如冷冻食品的目的主要是保藏或延长货架寿命;糖果工业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多样性。

但是要达到各个产品的目的却并不简单,并不是买来设备就可以生产,或达到生产出食品并赢利的目的

3.食品工艺

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第二节食品加工原料的特性和要求

一、食品原料主要组成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有机酸、维生素、色素、矿物质等

二、影响原料加工的因素

1.原料采收运输基本原则:

原料应该在其品质最佳的时候进行采收、屠宰或用其他方法进行采集;

原料在搬运中要避免损伤;

将原料保藏在尽量减少变质的条件下;

蔬菜、水果、粮食、坚果等植物性原料在采收或离开植物母体之后仍然是活的;

家畜、家禽和鱼类在屠宰后,组织即死亡,但污染这些产品的微生物是活的,同时,细胞中的生化反应在继续。

原料品质决不会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好,产品一经采收或屠宰后即进入变质过程。加工过程本身不能改善原料的品质,也许使有的制品变得可口一些,但不能改善最初的品质。

2.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

(1)微生物的影响;

(2)酶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

(3)呼吸;

(4)蒸腾和失水;

(5)成熟与后熟;

成熟的定义是水果或蔬菜的器官连接在植株上时所发生的变化现象。一般随着成熟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注意适度,否则会迅速后熟,迅速出现严重品质降低)。

后熟定义是水果脱离果树或植株后于消费或加工前所发生的变化。最后的后熟程度是在采收后形成的最佳食品品质。

要理解适当的后熟虽然可以改善水果的口味,但不能改善它的基本品质。水果的基本品质是由于水果在果树上达到最佳成熟度的时间来决定的。

大多数蔬菜不发生后熟过程。

(6)动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其组织品质的关系

组织的龄期指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是植物器官或动物在其采收或屠宰时的生理龄期;第二是采收或屠宰后原料存放的时间。

与采收前的品质有关的植物组织龄期往往是决定性的。例芦笋、青豆荚。

3.原料的贮藏和保鲜

温度;气调贮藏;包装。

第三节食品的质量因素及其控制

一、一、食品的质量因素

质量的定义:食品好的程度,包括口感、外观、营养价值等。或者将质量看成是构成食品特征及可接受性的要素。

外观

感观特性质构

风味

食品质量营养质量

卫生质量

耐储藏性

二、变质的影响因素

变质的概念:包括品质下降、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审美感觉的下降。

影响因素:

1. 微生物;

2. 天然食品酶;

3. 热、冷;

4. 水分;

5. 氧气;

6. 光;

7. 时

间。

质量因素:

(一)物理因素

1.外观因素:(1)大小形状;(2)颜色、色泽;(3)一致性。

2.质构因素:包括新鲜状态、加工过程、加工以后的一些因素。

3.风味因素:(1)味觉和香味;(2)色泽与质构对风味也有影响。

(二)、营养因素

(三)、卫生因素

(四)、耐储藏性

第四节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其前景

由于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因此,食品工业现代化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食品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中占有最大比重,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1999年全世界食品工业的销售额为万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

我国200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利税的%和%;年出口创汇亿美元。2003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400亿元。

食品工业企业达19316个,就业人数达万,占全国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

食品工业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

食品工业是一个永不衰竭的行业;是一个充满变化、有活力的行业;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或支柱产业。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很快,成绩巨大,但差距也大,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发展我国食品工业还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

第五节食品工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

一、食品工艺学的定义

食品工艺学是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和营养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的加工保藏;研究加工、包装、运输等因素对食品质量、营养价值、货架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开发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利用;实现食品工业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研究内容和范围

(一)根据食物原料特性,研究食品的加工和保藏

1.原料特性

食物化学成分多、体系复杂;

除营养成分外还有其他几十种到上百千种的化合物;

胶体,固体,液体。

大多数食物原料都是活体

蔬菜、水果、坚果等植物性原料在采收或离开植物母体之后仍然是活的;

家畜、家禽和鱼类在屠宰后,组织即死亡,但污染这些产品的微生物是活的,同时,细胞中的生化反应仍在继续。

原料一经采收或屠宰后即进入变质过程,品质决不会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好

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

微生物的影响;酶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物理化学因素热、冷、水分、氧气、光、时间。

2.按照变质可能性将原料分类

(1)极易腐败原料(1天~2周)

如肉类和大多数水果和部分蔬菜;

采收(屠宰、切割)、搬运、包装、贮藏条件可能强烈影响其品质;

冷藏温度应该合理(某些果蔬会冻害)。

(2)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月)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冷害问题。

(3)稳定的原料(2~8月)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淀粉和盐等。

3.食品保藏原理

(1)维持食物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2)抑制食物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3)应用发酵原理的食品保藏方法;

(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①控制微生物

加热(杀灭微生物巴氏杀菌灭菌);冷冻保藏(抑制微生物);干藏(抑制微生物);高渗透;烟熏;气调;化学保藏;辐射;生物方法。

②控制酶和其它因素

控制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也能控制酶反应及生化反应,但不一定能完全覆盖。

比如:冷藏可以抑制微生物但不能抑制酶。加热、辐射、干藏也类似

③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昆虫、水分、氧、光可以通过包装来解决。

(二)研究影响食品质量因素、加工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良好的生产方法、工艺设备和生产组织

1 食品的质量因素

质量的定义:食品好的程度,包括口感、外观、营养价值等。或者将质量看成是构成食品特征及可接受性的要素。

外观

感观特性质构

风味

食品质量营养质量

卫生质量

耐储藏性

2 加工对质量的影响

如:加工因素中热加工对水果制品质量的影响、相应的改进(工艺设备和保藏工艺两方面的改进);肉制品中的腌制工艺;奶粉的速溶性;废弃物的处理:乳清、黄浆水。

(三)创造新型、方便和特需的食品

如一大批具有功能性质、保健性质的食品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被开发;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以适应特定人群需要;添加营养素到特定食品;改善质量提高品质;应用功能改善,包括包装方便性、食用方便性、成本降低等。

(四)研究充分利用现有食品资源和开辟食品资源的途径

1.以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

2.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五)研究食品的安全性、良好的生产操作和卫生操作(GMP HACCP)

第六节本课程的地位

一、食品工艺学课程的重要性

食品工艺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可以为本科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食品加工保藏,今后从事本专业的研究、管理、营销工作打下基础。

二、关于食品科学

借用Food Science (Norman)的定义:

食品科学可以定义为应用基础科学及工程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性质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

五个基础框架

1. 食品的基础研究领域(或者称之为狭义食品科学):包括食品化学,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物化生化特点及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

2. 食品微生物领域:环境对食品腐败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食品本身及食品制造过程的影响、微生物的检验、公共健康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3. 食品加工领域:即研究食品原材料特点、食品保藏原理、影响食品质量、包装及污染的加工因素、良好生产操作及卫生操作的一门科学——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4.食品工程领域:即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及单元操作的科学,工程原理包括物料与能量平衡、热力学、流体;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等等。

5.食品分析领域:分析食品产品及组分的质量特点、化学的原理。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

概述

一、食品的脱水加工(dehydration)

从食品中去除水分,在该条件下不导致或几乎不导致食品性质的其它变化(除水分外),是一种用于长期保藏食品的极其重要的食品加工操作。

浓缩(concentration)——留下液体,其中水分含量高。

干燥(drying)——产品是固体,最终水分含量低。

二、食品脱水加工的特点

(1)食品经脱水加工后,重量减轻、体积缩小,可节省包装、储藏和运输费用;带来了方便性;

(2)干燥食品可延长保藏期;

三、食品脱水加工的方法

在常温下或真空下加热让水分蒸发,依据食品组分的蒸汽压不同而分离;

依据分子大小不同,用膜来分离水分,如渗透、反渗透、超滤;

本章中讨论的是通过热脱水的方法。

四、食品干燥保藏

指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使食品中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并始终保持低水分的保藏方法。

是一种最古老的食品保藏方法。

五、食品干藏的历史

我国北魏在齐民要术书中记载用阴干加工肉脯;

在本草纲目中,晒干制桃干;

大批量生产的干制方法是在1875年,将片状蔬菜堆放在室内,通入40度热空气进行干燥,这就是早期的干燥保藏方法,差不多与罐头食品生产技术同时出现。

六、食品干藏的特点

设备简单生产费用低,因陋就简;

食品可增香、变脆;

食品的色泽、复水性有一定的差异。

七、脱水加工技术的进展

除热空气干燥目前还在应用外,还发展了红外线、微波及真空升华干燥、真空油炸等新技术。

提高干燥速度;

提高干制品的质量;

发展成食品加工中的一种重要保藏方法。

第一节食品干藏原理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知道食品的腐败变质与食品中水分含量(M)具有一定的关系M 表示以干基计,也有用湿基计m,但仅仅知道食品中的水分含量还不能足以预言食品的稳定性。有一些食品具有相同水分含量,但腐败变质的情况是明显不同的,如鲜肉与咸肉,水分含量相差不多,但保藏却不同,这就存在一个水能否被微生物酶或化学反应所利用的问题;这与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有关。

一、食品中水分存在的形式

(1)自由水或游离水

(2)结合水或被束缚水

①化学结合水;

②物理化学结合水。

③机械结合水。

二、水分活度

游离水和结合水可用水分子的逃逸趋势(逸度)来反映,我们把食品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称为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 Aw。

f ——食品中水的逸度

Aw = ——

f0 ——纯水的逸度

我们把食品中水的逸度和纯水的逸度之比称为水分活度。

水分逃逸的趋势通常可以近似地用水的蒸汽压来表示,在低压或室温时,f/f0 和P/P0之差非常小(<1%),故用P/P0来定义Aw是合理的。

(1)定义

Aw = P/P0

其中 P: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

P0:纯水的蒸汽压(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

(2)水分活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取决于水存在的量;

②温度;

③水中溶质的浓度;

④食品成分;

⑤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

表2-1 常见食品中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的关系。

(3)测量

①利用平衡相对湿度的概念;

②数值上 Aw=相对湿度/100 ,但两者的含义不同;

③水分活度仪。

对单一溶质,可测定溶液的冰点来计算溶质的mol数;

具体方法参考 Foo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

三、水分活度对食品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食品的稳定性(腐败、酶解、化学反应等)与水分活度是紧密相关的。

(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

食品的腐败变质通常是由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反应造成的,任何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以及多数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以水作为溶剂或介质。

干藏就是通过对食品中水分的脱除,进而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从而限制微生物活动、酶的活力以及化学反应的进行,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

(2)干制对微生物的影响;

干制后食品和微生物同时脱水,微生物所处环境水分活度不适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就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环境条件一旦适宜,,又会重新吸湿恢复活动。

干制并不能将微生物全部杀死,只能抑制其活动,但保藏过程中微生物总数会稳步下降。

由于病原菌能忍受不良环境,应在干制前设法将其杀灭。

(3)干制对酶的影响;

水分减少时,酶的活性也就下降,然而酶和底物同时增浓。在低水分干制品中酶仍会缓慢活动,只有在水分降低到1%以下时,酶的活性才会完全消失。

酶在湿热条件下易钝化,为了控制干制品中酶的活动,就有必要在干制前对食品进行湿热或化学钝化处理,以达到酶失去活性为度。

(4)对食品干制的基本要求。

干制的食品原料应微生物污染少,品质高。

应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加工处理,并防止灰尘以及虫、鼠等侵袭。

干制前通常需热处理灭酶或化学处理破坏酶活并降低微生物污染量。有时需巴氏杀菌以杀死病原菌或寄生虫。

四、食品中水分含量(M)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

食品中水分含量(M )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该食品的吸附等温线;

水分吸附等温线的认识;

温度对水分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水分吸附等温线的应用。

思考题

1. 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简述干藏原理。

2. 在北方生产的紫菜片,运到南方,出现霉变,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第二节 食品干制的基本原理

一、干燥机制

干燥过程是湿热传递过程:表面水分扩散到空气中,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而热则从表面传递到食品内部。

①水分梯度:干制过程中潮湿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首先有液态转化为气态,即水分蒸发,而后,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扩散,此时表面湿含量比物料中心的湿含量低,出现水分含量的差异,即存在水分梯度。水分扩散一般总是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亦即是从内部不断向表面方向移动。这种水分迁移现象称为导湿性。

②温度梯度:食品在热空气中,食品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因而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差,即温度梯度。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从高温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一)导湿性

(1) 水分梯度

若用M 表示等湿面湿含量或水分含量(kg/kg 干物质),则沿法线方向相距Δn 的另一等湿面上的湿含量为M+Δ M ,那么物体内的水分梯度grad M 则为:

())//(lim lim 00m kg kg n M n M n M M M gradM n n ??=??=???????-?-=→?→? M —— 物体内的湿含量,即每千克干物质内的水分含量(千克);

Δn —— 物料内等湿面间的垂直距离(米)。

导湿性引起的水分转移量可按照下述公式求得:

(千克/米2·小时)

其中: i 水—— 物料内水分转移量,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

上的水分转移量(kg 干物质/ 米2·小时)。

K —— 导湿系数(米·小时)。

γ0 —— 单位潮湿物料容积内绝对干物质重量(kg 干物质/米3 )。

M —— 物料水分(kg/kg 干物质)

水分转移的方向与水分梯度的方向相反,所以式中带负号。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导湿系数在干燥过程中并非稳定不变的,它随着物料温度和水分而异。

(2)物料水分与导湿系数间的关系

①K 值的变化比较复杂。

当物料处于恒率干燥阶段时,排除的水分基本上为渗透水分,以液体状态转移,导时系数稳定不变(DE 段);再进一步排除毛细管水分时,水分以蒸汽状态或以液体状态转移,导湿系数下降(CD 段);再进一步为吸附水分,基本上以蒸汽状态扩散转移,先为多分子层水分,后为单分子层水分。

②导湿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若将导湿性小的物料在干制前加以预热,就能显著地加速干制过程。

因此可以将物料在饱和湿空气中加热,以免水分蒸发,同时可以增大导湿系数,以加速水分转移。

(二)导湿温性

在对流干燥中,物料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因而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不论液态或气态)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导湿温性是在许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复杂现象。

高温将促使液体粘度和它的表面张力下降,但将促使蒸汽压上升,而且毛细管内水分还将受到挤压空气扩张的影响。结果是毛细管内水分将顺着热流方向转移。

(1)温度梯度

导湿温性引起水分转移的流量将和温度梯度成正比,它的流量可通过下式计算求得:其中: i温——物料内水分转移量,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

上的水分转移量(kg干物质/ 米2·小时)。

K——导湿系数(米·小时)

γ0 ——单位潮湿物料容积内绝对干物质重量(kg干物质/米3 )。

δ——湿物料的导湿温系数(1/℃,或kg/kg干物质×℃)

(2)导湿温系数

就是温度梯度为1℃/米时物料内部能建立的水分梯度,即

导湿温性和导湿性一样,会因物料水分的差异(即物料和水分结合状态)而异。(三)干制过程中,湿物料内部同时会有水分梯度和温度梯度存在,因此,水分流动的方向将由导湿性和导湿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i总=i湿+i温

两者方向相反时: i总=i湿— i温

当i湿﹥ i温

水分将按照物料水分减少方向转移,以导湿性为主,而导湿温性成为阻碍因素,水分扩散则受阻。

当i湿﹤ i温

水分随热流方向转移,并向物料水分增加方向发展,而导湿性成为阻碍因素。

如:烤面包的初期

二、干制过程的特性

食品在干制过程中,食品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干燥速率逐渐变低,食品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①水分含量的变化(干燥曲线)

②干燥速率曲线

③食品温度曲线

(1)干燥曲线

干制过程中食品绝对水分和干制时间的关系曲线。干燥时,食品水分在短暂的平衡后,出现快速下降,几乎是直线下降,当达到较低水分含量时(第一临界水分),干燥速率减慢,随后达到平衡水分。平衡水分取决于干燥时的空气状态。

(2)干燥速率曲线

随着热量的传递,干燥速率很快达到最高值,然后稳定不变,此时为恒率干燥阶段,此时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足够快,从而可以维持表面水分含量恒定,也就是说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的速率大于或等于水分从表面扩散到空气中的速率

(3)食品温度曲线

初期食品温度上升,直到最高值——湿球温度,整个恒率干燥阶段温度不变,即加热转化为水分蒸发所吸收的潜热(热量全部用于水分蒸发)。

在降率干燥阶段,温度上升直到干球温度,说明水分的转移来不及供水分蒸发,则食品温度逐渐上升。

曲线特征的变化主要是内部水分扩散与表面水分蒸发或外部水分扩散所决定。

食品干制过程特性总结:干制过程中食品内部水分扩散大于食品表面水分蒸发或外部水分扩散,则恒率阶段可以延长,若内部水分扩散速率低于表面水分扩散,就不存在恒率干燥阶段。

外部扩散速率,很容易理解,取决于温度、空气、湿度、流速以及表面蒸发面积、形状等。

那么内部水分扩散速率的影响因素或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由导湿性和导湿温性解释干燥过程曲线特征。

以上我们讲的都是热空气为加热介质。

若是采用其它加热方式,则干燥速率曲线将会变化。

三、影响干制的因素

干制过程就是水分的转移和热量的传递,即湿热传递,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干制条件(由干燥设备类型和操作状况决定)以及干燥物料的性质。

(一)干制条件的影响

(1)温度

对于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提高空气温度,干燥加快。

由于温度提高,传热介质与食品间温差越大,热量向食品传递的速率越大,水分外逸速率因而加速。

对于一定相对湿度的空气,随着温度提高,空气相对饱和湿度下降,这会使水分从食品表面扩散的动力更大。

另外,温度高水分扩散速率也加快,使内部干燥加速。

注意:若以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温度并非主要因素,因为食品内水分以水蒸汽的形式外逸时,将在其表面形成饱和水蒸汽层,若不及时排除掉,将阻碍食品内水分进一步外逸,从而降低了水分的蒸发速度.故温度的影响也将因此而下降。

(2)空气流速

空气流速加快,食品干燥速率也加速。

不仅因为热空气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将高于冷空气而吸收较多的水分;

还能及时将聚集在食品表面附近的饱和湿空气带走,以免阻止食品内水分进一步蒸发;

同时还因和食品表面接触的空气量增加,而显著加速食品中水分的蒸发。

(3)空气相对湿度

脱水干制时,如果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空气相对湿度越低,食品干燥速率也越快。近于饱和的湿空气进一步吸收水分的能力远比干燥空气差。饱和的湿空气不能在进一步吸收来自食品的蒸发水分。

脱水干制时,食品的水分能下降的程度也是由空气湿度所决定。食品的水分始终要和周围空气的湿度处于平衡状态。

干制时最有效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可以从各种食品的吸湿等温线上寻找。

(4)大气压力和真空度

气压影响水的平衡,因而能够影响干燥,当真空下干燥时,空气的蒸汽压减少,在恒速阶段干燥更快。

气压下降,水沸点相应下降,气压愈低,沸点也愈低,温度不变,气压降低则沸腾愈加速。

但是,若干制由内部水分转移限制,则真空干燥对干燥速率影响不大。

(5)蒸发和温度

干燥空气温度不论多高,只要由水分迅速蒸发,物料温度一般不会高于湿球温度。

若物料水分下降,蒸发速率减慢,食品的温度将随之而上升。

脱水食品并非无菌。

(二)食品性质的影响

(1)表面积

水分子从食品内部行走的距离决定了食品被干燥的快慢。

小颗粒,薄片易干燥,快。

(2)组分定向

水分在食品内的转移在不同方向上差别很大,这取决于食品组分的定向。

例如:芹菜的细胞结构,沿着长度方向比横穿细胞结构的方向干燥要快得多。在肉类蛋白质纤维结构中,也存在类似行为。

(3)细胞结构:细胞结构间的水分比细胞内的水更容易除去。

(4)溶质的类型和浓度:溶质与水相互作用,抑制水分子迁移,降低水分转移速率,干燥慢。

思考题

①简述干燥机制。

②简述干制过程特性。

③如果想要缩短干燥时间,该如何控制干燥过程?

四、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

食品干制工艺条件主要由干制过程中控制干燥速率、物料临界水分和干制食品品质的主要参变数组成。比如: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时,其温度、相对湿度和食品的温度时它的主要工艺条件。

最适宜的干制工艺条件为:使干制时间最短、热能和电能的消耗量最低、干制品的质量最高。它随食品种类而不同。

如何选用合理的工艺条件:

(1)使食品表面的蒸发速率尽可能等于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同时力求避免在食品内部建立起和湿度梯度方向相反的温度梯度,以免降低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

在导热性较小的食品中,若水分蒸发速率大于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则表面会迅速干燥,表层温度升高到介质温度,建立温度梯度,更不利于内部水分向外扩散,而形成干硬膜。

办法需降低空气温度和流速,提高空气相对湿度。

(2)恒率干燥阶段,为了加速蒸发,在保证食品表面的蒸发速率不超过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的原则下,允许尽可能提高空气温度。

此时,所提供的热量主要用于水分的蒸发,物料表面温度是湿球温度。

(3)降率干燥阶段时,应设法降低表面蒸发速率,使它能和逐步降低了的内部水分扩散率一致,以免食品表面过度受热,导致不良后果。

要降低干燥介质的温度,务使食品温度上升到干球温度时不致超出导致品质变化(如糖分焦化)的极限温度(一般为90℃)。

(4)干燥末期干燥介质的相对湿度应根据预期干制品水分加以选用。

一般达到与当时介质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相适应的平衡水分

第三节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一、干制过程中食品的主要变化

(一)物理变化

(1)干缩、干裂;

(2)表面硬化;

(3)多孔性;

(4)热塑性加热时会软化的物料如糖浆或果浆。

(二)化学变化

(1)营养成分

①蛋白质;

②碳水化合物;

③脂肪;高温脱水时脂肪氧化比低温时严重

④维生素;

(2)色素;

①色泽随物料本身的物化性质改变(反射、散射、吸收传递可见光的能力);

②天然色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叶绿素。

③褐变:糖胺反应(Maillard)、酶促褐变、焦糖化、其他。

(3)风味

①引起水分除去的物理力,也会引起一些挥发物质的去处;

②热会带来一些异味、煮熟味。

防止风味损失方法:芳香物质回收、低温干燥、加包埋物质,使风味固定

二、干制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

干制品复水后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是衡量干制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干制品的复原性就是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干制品的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复水比:R复=G复/G干。

G复:干制品复水后沥干重, G干:干制品试样重。

复重系数:K复= G复/ G原。

G原:干制前相应原料重。

干燥比:R干=G原/G干。

三、食品的干制方法的选择:

①干制时间最短;

②费用最低;

③品质最高。

选择方法时要考虑:

①不同的物料物理状态不同:液态、浆状、固体、颗粒;

②性质不同:对热敏感性、受热损害程度、对湿热传递的感受性;

③最终干制品的用途;

④消费者的要求不同。

第四节食品的干制方法

干制方法可以区分为自然和人工干燥两大类。

自然干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干制食品的方法:晒干、风干、阴干。

人工干制:在常压或减压环境重用人工控制的工艺条件进行干制食品,有专用的干燥设备。常见设备有空气对流干燥设备、真空干燥设备、滚筒干燥设备。

一、空气对流干燥

空气对流干燥时最常见的食品干燥方法,这类干燥在常压下进行,食品也分批或连续地干制,而空气则自然或强制地对流循环。

流动的热空气不断和食品密切接触并向它提供蒸发水分所需的热量,有时还要为载料盘或输送带增添补充加热装置。

采用这种干燥方法时,在许多食品干制时都会出现恒率干燥阶段和降率干燥阶段。因此干制过程中控制好空气的干球温度就可以改善食品品质。

(一)柜式干燥设备

(1)特点:间歇型,小批量、设备容量小、操作费用高。

(2)操作条件:

空气温度<94℃,空气流速2-4m/s。

(3)适用对象

①果蔬或价格较高的食品。

②作为中试设备,摸索物料干制特性,为确定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二)隧道式干燥设备

一些定义:

①高温低湿空气进入的一端——热端

②低温高湿空气离开的一端——冷端

③湿物料进入的一端——湿端

④干制品离开的一端——干端

⑤热空气气流与物料移动方向一致——顺流

⑥热空气气流与物料移动方向相反——逆流

(1)逆流式隧道干燥设备

湿端即冷端,干端即热端。

湿物料遇到的是低温高湿空气,虽然物料含有高水分,尚能大量蒸发,但蒸发速率较慢,这样不易出现表面硬化或收缩现象,而中心有能保持湿润状态,因此物料能全面均匀收缩,不易发生干裂——适合于干制水果。

干端处食品物料已接近干燥,水分蒸发已缓慢,虽然遇到的是高温低湿空气,但干燥仍然比较缓慢,因此物料温度容易上升到与高温热空气相近的程度。此时,若干物料的停留时间过长,容易焦化,为了避免焦化,干端处的空气温度不易过高,一般不宜超过66-77℃。

由于在干端处空气条件高温低湿,干制品的平衡水分将相应降低,最终水分可低于5%。

注意问题:

逆流干燥,湿物料载量不宜过多,因为低温高湿的空气中,湿物料水分蒸发相对慢,若物料易腐败或菌污染程度过大,有腐败的可能。

载量过大,低温高湿空气接近饱和,物料增湿的可能。

(2)顺流隧道式干燥

湿端即热端,冷端即干端。

湿物料与干热空气相遇,水分蒸发快,湿球温度下降比较大,可允许使用更高一些的空气温度如80-90℃,进一步加速水分蒸干而不至于焦化。

干端处则与低温高湿空气相遇,水分蒸发缓慢,干制品平衡水分相应增加,干制品水分难以降到10%以下,因此吸湿性较强的食品不宜选用顺流干燥方式。

顺流干燥,国外报道只用于干制葡萄。

(3)双阶段干燥

顺流干燥:湿端水分蒸发率高;

逆流干燥:后期干燥能力强;

双阶段干燥:取长补短。

①特点:干燥比较均匀,生产能力高,品质较好

②用途:苹果片、蔬菜(胡萝卜、洋葱、马铃薯等)

现在还有多段式干燥设备,有3,4,5段等,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输送带式干燥

特点:操作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能力大。

(1)多层输送带

特点:

物料有翻动;物流方向有顺流和逆流;操作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能力大、占地少。

(2)双带式干燥

(四)气流干燥

用气流来输送物料使粉状或颗粒食品在热空气中干燥。

特点:

干燥强度大,悬浮状态,物料最大限度地与热空气接触;

干燥时间短,~5秒,并流操作;

散热面积小,热效高,小设备大生产;

适用范围广,物料(晶体)有磨损,动力消耗大。

适用对象:水分低于35%~40%的物料。

(五)流化床干燥

使颗粒食品在干燥床上呈流化状态或缓慢沸腾状态(与液态相似)。

适用对象:粉态食品(固体饮料,造粒后二段干燥)。

单层流化床干燥器;多层流化床干燥器;卧式多室流化床干燥器;喷动流化床干燥器;振动流化床干燥器。

(六)仓贮干燥

适用于干制那些已经用其他干燥方法去除大部分水分而尚有部分残余水分需要继续清除的未干透的制品。

优点:比较经济而且不会对制品造成热损害。

(七)泡沫干燥

①工作原理:将液态或浆质态物料首先制成稳定的泡沫料,然后在常压下用热空气干燥。

②造泡的方法:机械搅拌,加泡沫稳定剂,加发泡剂。

③特点:接触面大,干燥初期水分蒸发快,可选用温度较低的干燥工艺条件。

④适用对象:水果粉,易发泡的食品。

(八)喷雾干燥

喷雾干燥就是将液态或浆质态的食品喷成雾状液滴,悬浮在热空气气流中进行脱水干燥过程。

设备主要由雾化系统、空气加热系统、干燥室、空气粉末分离系统、鼓风机等主要部分

组成。

(1)常用的喷雾系统有两种类型

①压力喷雾:液体在高压下(700-1000kPa)下送入喷雾头内以旋转运动方式经喷嘴孔向外喷成雾状,一般这种液滴颗粒大小约100-300μm,其生产能力和液滴大小通过食品流体的压力来控制。

②离心喷雾:液体被泵入高速旋转的盘中(5000-20000rpm),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经圆盘周围的孔眼外逸并被分散成雾状液滴,大小10-500μm。

(2)空气加热系统

蒸汽加热;电加热。温度150~300℃,食品体系一般在200 ℃左右。

(3)干燥室

液滴和热空气接触的地方,可水平也可垂直,为立式或卧式,室长几米到几十米,液滴在雾化器出口处速度达50m/s, 滞留时间5~100秒,根据空气和液滴运动方向可分为顺流和逆流。

干燥时的温度变化

空气200℃,产品湿球温度80℃。

(4)旋风分离器

将空气和粉末分离,大粒子粉末由于重力而将到干燥室底部,细粉末靠旋风分离器来完成。

(5)喷雾干燥的特点

蒸发面积大;干燥过程液滴的温度低;过程简单、操作方便、适合于连续化生产;耗能大、热效低。

(6)喷雾干燥的典型产品

奶粉;速溶咖啡和茶粉;蛋粉;酵母提取物;干酪粉;豆奶粉;酶制剂。

(7)喷雾干燥的发展

与流化床干燥结合的两阶段干燥法;

再湿法和直通法。

二、接触干燥

被干燥物与加热面处于密切接触状态,蒸发水分的能量来自传导方式进行干燥,间壁传热,干燥介质可为蒸汽、热油。

①特点:可实现快速干燥,采用高压蒸汽,可使物料固形物从3-30%增加到90-98%,表面湿度可达100-145℃,接触时间2秒-几分钟,干燥费用低,带有煮熟风味。

②适用对象:浆状、泥状、液态,一些受热影响不大的食品,如麦片、米粉

(一)滚筒干燥

基本结构:

金属圆筒在浆料中滚动,物料为薄膜状,受热蒸发,热由里向外。

设备类型:

(1)单滚筒,示意图;

(2)双滚筒,示意图;

(3)真空滚筒干燥,示意图。

三、真空干燥

①基本结构:干燥箱、真空系统、供热系统、冷凝水收集装置。

②特点:物料呈疏松多孔状,能速溶。有时可使被干燥物料膨化。

③设备类型:间歇式真空干燥和连续式真空干燥(带式输送)。

适用于:水果片、颗粒、粉末,如麦乳精。

四、冷冻干燥

将食品在冷冻状态下,食品中的水变成冰,再在高真空度下,冰直接从固态变成水蒸汽(升华)而脱水,故又称为升华干燥。

要使物料中的水变成冰,同时由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汽,则必须要使物料的水溶液保持在三相点以下。

(1)冷冻干燥的条件:

1)真空室内的绝对压力至少<×1000Pa,高真空一般达到。

2)冷冻温度<-4℃

(2)冻结方法:自冻法,预冻法

自冻法:就是利用物料表面水分蒸发时从它本身吸收汽化潜热,促使物料温度下降,直至它达到冻结点时物料水分自行冻结,如能将真空干燥室迅速抽成高真空状态即压力迅速下降,物料水分就会因水分瞬间大量蒸发而迅速降温冻结。

但这种方法因为有液→气的过程会使食品的形状变形或发泡,沸腾等.适合于一些有一定体形的如芋头\碎肉块\鸡蛋等。

预冻法:用一般的冻结方法如高速冷空气循环法、低温盐水浸渍法、液氮或氟利昂等制冷剂使物料预先冻结,一般食品在-4℃以下开始形成冰晶体,此法较为适宜。主要将液态食品干燥。

(3)冷冻干燥设备基本结构

冷冻干燥设备组成见示意图。

和真空干燥设备相同,但要多一个制冷系统,主要是将物料冻结成冰块状。

设备类型:间歇式冷冻干燥设备(P202):隧道式连续式冷冻干燥设备(P203):间歇式冷冻干燥设备:隧道式连续式冷冻干燥设备。

(4)冷冻干燥的过程

①初级干燥阶段

冰晶体形成后,通过控制冷冻室中的真空度,则冰晶升华,因升华相变是一个吸热过程,需要提供相变潜热或升华热。

在冷冻干燥的初级阶段,随着干燥的进行,食品中的冰逐渐减少,在食品中的冻结层和干燥层之间的界面被称为升华界面( sublimation front),确切地说是在食品的冻结层和干燥层之间存在一个扩散过渡区(见图P91)。

在干燥层中由于冰升华后水分子外逸留下了原冰晶体大小的孔隙,形成了海绵状多孔性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产品的复水性,但这种结构使传热速度和水分外逸的速度减慢,特别是传热的限制。因此,若采用一些穿透力强的热能如辐射热、红外线、微波等使之直接穿透到(冰层面)升华面上,就能有效地加速干燥速率。

②二级干燥阶段

当食品中的冰全部升华光,升华界面消失时,食品中的水分作为冰被除去后水分含量在15-20%时,干燥就进入另一个阶段称为二级干燥。

剩余的水分即是未结冰的水分必须补加热量使之加快运动而克服束缚来外逸出来。但在二级干燥阶段需要注意热量补加不能太快,以避免食品温度上升快而使原先形成的固态状框架结构变为易流动的液态状,而使食品的固态框架结构发生瘪塌(collapse),此时的温度称为瘪塌温度。在瘪塌中冰晶体升华后的空穴随着食品流动而使这些区域消失,食品密度减少,复水性差(疏松多孔结构消失)。食品的瘪塌温度实际上就是玻璃态转化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4)冷冻干燥特点

1)保持新鲜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适合于热敏食品以及易氧化食品的干燥。

2)冰晶体升华留下空间,使固体框架结构不变,食品干燥后成为疏松多孔状物质,复水性好。

3)由于操作在高真空和低温下进行,需要高真空设备和制冷设备,投资费用大,且操作费用也高,故产品成本高。

4)一般用在高附加值功能食品成分、生物制品(医药),还有生物制品如酶制剂等。五、干燥方法的发展

在前述的干燥方法中,如空气对流干燥或热传导的干燥中都存在着一个温度梯度或传热界面,要使物料升高温度,必然使物料表面受到一个过度热量(高温),若物料的损失和传导慢,必然需要提高物料温度(提高热源温度),使物料受到高温影响而妨碍质量。近年来为了消灭这个影响,减少这个缺陷,则发展了红外线干燥技术和微波干燥技术。

1、红外干燥

把电磁波谱中波长在1-1000μm区域称为红外区。

在食品中有很多物料对红外区波长在3-15μm(μm)范围的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

(1) 原理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即使处于基态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振动或转动,这些运动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当这些质点遇到某个频率与它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则会发生与振动、转动的共振运动,使运动进一步激化,微观结构质点运动加剧的宏观反映就是物体温度升高,即物质吸收红外线后,便产生自发的热效应,由于这种热效应直接产生于物体内部,所以能快速有效地对物质加热,这就是红外线加热的原理。

在食品中很多成分都能对红外线3~15μm波长有强烈的吸收。

(2) 特点

热吸收率高;

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物体内部直接加热,食品受热比较均匀,不会局部过热;

加热速度快,传热效率高,在保证物料不过热的情况下使物料被加热,因没有传热界面,故速度比传导和对流快得多,热损失也小,物料受热时间短;

产品质量好,通过控制红外线辐射,避免过度受热,则食品干燥时可使色、香、味、营养成分受到保留。

如红外干燥比传统对流干燥方法象叶绿素、维生素等易分解成分损失小得多。

(3)设备类型

作为热源同样可在上述的对流干燥设备,真空干燥、冷冻干燥等中被应用。

最早使用红外干燥是用红外灯泡对汽车的油漆涂层进行干燥。

目前食品工业中在谷物干燥、焙烤制品等得到应用。

2.微波干燥

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00cm范围的电磁波。(频率在300~300000MHz)

①原理

水分子是一个偶极分子,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在没有电场下,这些偶极分子在介质中作杂乱无规则的运动。

在电场作用下,偶极分子定向排列,有规则的取向排列。

若改变电场方向,则偶极分子取向也随之改变。若电场迅速交替改变方向,则偶极分子亦随之作迅速的摆动,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和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摩擦作用,使得分子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介质温度升高。

工业上采用高频交替变换电场,如915MHz和2450MHz,即意味着在1秒钟内有╳108次或╳109次的电场变化,分子如此频繁的运动,其摩擦产生的热量则相当大,故能瞬间升高温度。

②特点

加热速度快,仅及常规方法的1/10~1/100时间;

均匀性好,内部加热,避免表面硬化。微波穿透深度大致在几十厘米到几厘米的厚度;

加热效率高,由于微波加热主要是食品中水分子吸收而使物料本身被加热,避免了环境的高温和热损耗,所以热效率高,可达80%;

选择性吸收,某些成分非常容易吸收微波,另一些成分则不易吸收微波,如食品中水分吸收微波能比其他成分多,温度升高得大,有利于水分蒸发,干物质吸收微波能少,温度低,不过热,能够保持色香味等。

③应用

上述空气对流干燥的各种设备中将热源换成微波,或箱式、隧道式、带式;

微波真空干燥,微波冷冻干燥;

微波焙烤。

第五节干制品的包装和贮藏

食品经干燥脱水处理后,其本身的一些物理特性发生了很大改变,如密度、体积、吸湿性等。为了保持干制品的特性以及便于储藏运输,通常对于干制品的而言包括三部分:干制品的预处理;干制品的包装;干制品的贮藏。

一、包装前干制品的预处理

1、筛选分级:

剔除块片和颗粒大小不合标准产品或其他碎屑杂质等物,有时在输送带上进行人工筛选。

2、均湿处理:

有时晒干或烘干的干制品由于翻动或厚薄不均会造成制品中水分含量不均匀一致(内部亦不均匀),这时需要将它们放在密闭室内或容器内短暂贮藏,使水分在干制品内部重新扩散和分布,从而达到均匀一致的要求,这称为均湿处理。特别是水果干制品。均湿处理还常称为回软和发汗

3、灭虫处理:

干制品,尤其是果疏干制品常有虫卵混杂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会生长造成损失。故常用烟熏剂用甲基溴作为有效的烟熏剂,可使害虫中毒死亡。因残留溴会残留,一般允许残溴量应小于150ppm,有些水果干制品甚至在100ppm以下,如李干为20ppm。此外还有氯化乙烯和氯化丙烯。

4、速化复水处理(instantization process)即为了加快干制品的复水速度,常采用

①压片法即将颗粒状果干经过相距为一定距离()间隙转辊,进行轧制压扁,薄果片复水比颗粒状迅速得多;

②刺孔法将半干制品水分含量16-30%的干苹果片进行刺孔,然后再干制到5%水分,不仅可加热干燥速度,还可使干制品复水加快;

③刺孔压片法:在转辊上装有刺孔用针,同时压片和刺孔,复水速度可达最快。

5、压块(片):将干制品压缩成密度较高的块状或片状,如紫菜。减小体积。但应对有韧性的果蔬产品。

二.干制品的包装

1.干制品包装的要求

(1)能防止干制品吸湿回潮以免结块和长线包装材料在90%相对湿度中,每年水分增加量不超过2%;

(2)能防止外界空气、灰尘、虫、鼠和微生物以及气味等入侵;

(3)能不透外界光线;

(4)贮藏、搬运和销售过程中具有耐久牢固的特点,能维护容器原有特性,包装容器在30~100厘米高处落下120~200次而不会破损,在高温、高湿或浸水和雨淋的情况也不会破烂;

(5)包装的大小、形状和外观应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6)和食品相接触的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并且不会导致食品变性、变质;

(7)包装费用应做到低廉或合理。

注意点:

①要耐久牢固;

②防湿;不吸湿密封,或加干燥剂;

③防氧化,充氮气,抽真空。

2.干制品的包装容器

①纸箱和盒

纸箱和纸盒是干制品常用的包装容器。大多数干制品用纸箱或纸盒包装时还衬有防潮包装材料如涂蜡纸、羊皮纸以及具有热封性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以后者较为理想。纸盒还常用能紧密贴盒的彩印纸、蜡纸、纤维膜或铝箔作为外包装。

②塑料袋

多年来,供零售用的干制品常用玻璃纸包装,现在开始用涂料玻璃纸袋以及塑料薄膜袋和复合薄膜袋包装。简单的塑料袋如聚乙烯袋和聚丙烯袋包装使用最为普遍。也常采用玻璃纸一聚乙烯一铝箔一聚乙烯组合的复合薄膜,也可采用纸一聚乙烯一铝箔一聚乙烯组合的复合薄膜材料。用薄膜材料作包装所占的体积要比铁罐小,它可供真空或充隋性气体包装之用。

③金属罐

金属罐是包装干制品较为理想的容器。它具有密封、防潮和防虫以及牢固耐久的特点,并能避免在真空状态下发生破裂。

④玻璃瓶

玻璃罐也是防虫和防湿的容器。有的可真空包装。

许多干制品特别是粉末状干制品包装时还常附装干燥剂。干燥剂一般包装在透湿的纸质包装容器内以免污染干制品,同时能吸收密封容器内水蒸气,逐渐降低干制品中的水分。3.干制品包装实例

按食品本身的吸湿性可将干制品分为高吸湿性食品、易吸湿性食品、低吸湿性食品和中吸湿性食品,他们对包装的要求也不同。

(1)高吸湿性食品的包装

典型食品:速溶咖啡、奶粉,水分1%一3%,通常平衡相对湿度低于20%,有一些产品低10%。

包装要求:包装环境有较低的相对湿度(RH),包装材料隔绝水、汽、气、光性能高,包装密封性好。

包装形式:金属罐、玻璃瓶、复合铝塑纸罐、铝箔袋及铝塑复合袋;真空或充气;软包装:组合包装(大套小),外袋内加干燥剂、吸氧剂。

(2)易吸湿性食品的包装

典型食品:茶叶、脱水汤料、烘烤早餐谷物、饼干等。水分2%~8%,平衡相对湿度10%-30%。

包装要求:隔绝水、气、汽、光。

包装形式:茶:铁罐、瓷罐、复合铝箔袋,袋泡茶用纸、外加收缩膜。

调味包:隔绝性好的玻璃瓶或塑料瓶

饼干:BOPP、玻璃纸、MSAT型赛璐玢(PVDC涂敷赛璐玢)和各种复合材料,如以BOPP (20μm)/Al(~μm)/LDPE(20~25μm)或BOPP(20μm)/LDPE(20~25μm)、镀铝聚酯膜/PE(50μm)/PVDC 。

(3)低吸湿性食品的包装

典型食品:坚果、面包等,含水量 6%~30%。

包装要求:中等的防潮性能

包装形式:

软包装材料,如蜡纸、玻璃纸及塑料薄膜常用于面包的包装;

目前多采用PEIP以及PEIPP/PE共挤薄膜包装袋,并用热封或涂塑的金属丝扎住袋口。高级面包采用铝箔/纸或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

(4)中吸湿性食品的包装

典型食品:蜜饯类食品,25%-40%,平衡湿度 60%-90%。

包装要求:该类食品也易受酵母与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袭,为了延长其保质期,在加工过程中常辅以合适的包装,如个体单包装、多层包装,用热充填(80~85℃)的方法或采用真空充氮包装。因此要求包装材料有一定的耐热性和低水、汽、气透过性。

三.干制品的贮藏

良好的贮藏环境是保证干制品耐藏性的重要因素。环境相对湿度是水分的主要决定因素。

①避光;

②干燥地方,相对湿度<65%;

③温度低温,0-2℃,但不易超过10-14℃。

第三章食品的热加工

第一节热处理的目的

第二节热处理原理

食品的杀菌方法有多种,物理的如热处理、微波、辐射、过滤等,化学的如各种防腐剂和抑菌剂,生物的如各种微生物或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虽然杀菌方法有多种多样,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但热处理杀菌是食品工业最有效、最经济、最简便、因而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杀菌方法,同时也成为用其它杀菌方法时评价杀菌效果的基本参照。

热杀菌的主要目的是杀灭在食品正常的保质期内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一般认为,达到杀菌要求的热处理强度足以钝化食品中的酶活性。同时,热处理当然也造成食品的色香味、质构及营养成分等质量因素的不良变化。因此,热杀菌处理的最高境界是既达到杀菌及钝化酶活性的要求,又尽可能使食品的质量因素少发生变化。

要制定出既达到杀菌的要求,又可以使食品的质量因素变化最少的合理的杀菌工艺参数(温度和时间),就必须研究微生物的耐热性,以及热量在食品中的传递情况。

一、微生物的耐热性

(一)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1、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种类。各种微生物的耐热性各有不同,一般而言,霉菌和酵母的耐热性都比较低,在50-60℃条件下就可以杀灭;而有一部分的细菌却很耐热,尤其是有些细菌可以在不适宜生长的条件下形成非常耐热的芽孢。显然,食品在杀菌前,其中可能污染有各种各类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取决于原料的状况(来源及储运过程)、工厂的环境卫生、车间卫生、机器设备和工器具的卫生、生产操作工艺条件、操作人员个人卫生等因素。

(2)污染量。微生物的耐热性,与一定容积中所存在的微生物的数量有关。微生物量越多,全部杀灭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2、热处理温度。

在微生物生长温度以上的温度,就可以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显然,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其最低热致死温度也不同。对于规定种类、规定数量的微生物,选择了某一个温度后,微生物的死亡就取决于在这个温度下维持的时间。

3、罐内食品成分。

(1)pH值。研究证明,许多高耐热性的微生物,在中性时的耐热性最强,随着pH 值偏离中性的程度越大,耐热性越低,也就意味着死亡率越大。

(2)脂肪。脂肪含量高则细菌的耐热性会增强。

(3)糖。糖的浓度越高,越难以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

(4)蛋白质。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在5%左右时,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

(5)盐。低浓度食盐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而高浓度食盐则对微生物的抵抗力有削弱作用。

(6)植物杀菌素。有些植物(如葱、姜、蒜、辣椒、萝卜、胡萝卜、番茄、芥末、丁香和胡椒等)的汁液以及它们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这类物质就被称为植物杀菌素。

(二)对热杀菌食品的pH 值分类

大量试验证明,较高的酸度可以抑制乃至杀灭许多种类的嗜热菌或嗜温微生物;而在较酸的环境中还能存活或生长的微生物往往不耐热。这样,就可以对不同pH 值的食品物料采用不同强度的热杀菌处理,既可达到热杀菌的要求,又不致因过度加热而影响食品的质量。

各种书籍资料中对热处理食品按pH 值分类的方法有多种不尽相同的方式,如分为高酸性(≤)、酸性(>)、中酸性(>)和低酸性(>)这四类,也有分为高酸性(<)、酸性()和低酸性(>)这三类的,还有其它一些划分法。

但从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角度,只要分成酸性(≤)和低酸性(>)两类即可。这是根据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习性来决定的。在包装容器中密封的低酸性食品给肉毒杆菌提供了一个生长和产毒的理想环境。肉毒杆菌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致命的肉毒素。因为肉毒杆菌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所以罐头生产者一定要保证杀灭该菌。试验证明,肉毒杆菌在pH ≤时就不会生长(也就不会产生毒素),在pH ≤时,其芽孢受到强烈的抑制,所以,被确定为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分界线。另外,科学研究还证明,肉毒杆菌在干燥的环境中也无法生长。所以,以肉毒杆菌为对象菌的低酸性食品被划定为pH >、a w >。因而所有pH 值大于的食品都必须接受基于肉毒杆菌耐热性所要求的最低热处理量。

在pH ≤的酸性条件下,肉毒杆菌不能生长,其它多种产芽孢细菌、酵母及霉菌则可能造成食品的败坏。一般而言,这些微生物的耐热性远低于肉毒杆菌,因次不需要如此高强度的热处理过程。

有些低酸性食品物料因为感官品质的需要,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加热,这时可以采取加入酸或酸性食品的办法使整罐产品的最终平衡pH 值在以下,这类产品称为“酸化食品”。酸化食品就可以按照酸性食品的杀菌要求来进行处理。

(三)微生物耐热性参数

1、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对于特定种类的微生物进行杀菌达到某一个温度时,微生物已全部死亡,该温度即热力致死温度。

2、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hermal death time curve ,简称TDT 曲线):用以表示将在一定环境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微生物恰好全部杀灭所采用的杀菌温度和时间组合。

(图:TDT 曲线)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方程:

Z T T t t 1221lg

-=

TDT 曲线与环境条件有关,与微生物数量有关,与微生物的种类有关。

3、F 0值:单位为min ,即,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F 0值与菌种、菌量及环境条件有关。显然,F 0值越大,菌的耐热性越强。利用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可将各种杀菌温度-时间组合换算成121.1℃时的杀菌时间:

F 0 = t lg -1[(T -/Z]

4、Z 值:单位为℃,是杀菌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在计算杀菌强度时,对于低酸性食品中的微生物,如肉毒杆菌等,一般取Z=10℃;在酸性食品中的微生物,采取100℃或以下杀菌的,通常取Z=8℃。

5、热力致死速率曲线:表示某一种特定的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温度下,其总的数量随杀菌时间的延续所发生的变化。以热处理(恒温)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微生物数量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条对数曲线,即微生物的残存数量按对数规律变化。

(图: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方程:

t = D ( lg a -lg b )

在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上,若杀菌时间t 足够大,残存菌数可出现负数(10-1乃至10-n ),

这是一种概率的表示。

6、D值:单位为min,表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特定的温度下,杀灭90%特定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D值越大,表示杀灭同样百分数微生物所需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7、F0=nD:将杀菌终点的确定与实际的原始菌数和要求的成品合格率相联系,用适当的残存率值代替“彻底杀灭”的概念,这使得杀菌终点(或程度)的选择更科学、更方便,同时强调了环境和管理对杀菌操作的重要性。通过F0= n D,还将热力致死速率曲线和热力致死时间曲线联系在一起,建立了D值、Z值和F0值之间的联系。

在实际杀菌操作中,若n足够大,则残存菌数b足够小,达到某种可被社会(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的安全“杀菌程度”,就可以认为达到了杀菌的目标。这种程度的杀菌操作,称为“商业灭菌”;接受过商业灭菌的产品,即处于“商业无菌”状态。商业无菌要求产品中的所有致病菌都已被杀灭,耐热性非致病菌的存活概率达到规定要求,并且在密封完好的条件下在正常的销售期内不生长繁殖。

二、食品的传热

在实际生产中,必须考虑食品的传热问题。

(一)传热方式

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对于罐藏食品的内容物来说,只有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根据罐内容物的特性,其传热型式有如下几种。

(1)完全对流型——液体物料如果汁、蔬菜汁,和汁液很多而固形物很少且块形很小的物料如汤类罐头;

(2)完全传导型——固体物料如午餐肉、烤鹅等;

(3)(先)传导(后)对流型——受热熔化的物料,如果酱等;

(4)(先)对流(后)传导型——受热后会吸水膨胀的物料,如甜玉米等,含有丰富的淀粉质;

(5)诱发对流型——借助机械力量产生对流,如对于八宝粥等粘稠性产品使用回转式杀菌器,在杀菌过程中产生强制性对流。

(二)影响传热的因素

1、罐内食品的物理性质。主要指食品的状态、块形大小、浓度、粘度等。

2、初温(IT,initial temperature)。指杀菌操作开始时,罐内食品物料的温度。

3、容器。对于杀菌操作中的传热,主要考虑容器的材料、容积和几何尺寸。

4、杀菌锅。静置式杀菌锅与回转式杀菌锅的区别。

(三)传热测定

指对罐头中心温度(或称冷点温度)的测定,冷点指罐头在杀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最缓慢的点。传导型食品罐头的冷点在罐的几何中心;对流型食品罐头的冷点在罐中心轴上离罐底2-4cm处。

传热测定的目的,(1)了解不同性质内容物罐头的传热情况,即杀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为正确制定杀菌工艺条件奠定基础;(2)比较杀菌锅内不同位置的升温情况,为改进、维修设备和改进操作水平提供技术依据;(3)得出罐内食品所接受的杀菌值(F p),判断罐头食品的杀菌效果。

罐头中心温度测定仪主要由热电偶和电位差计组成。

(四)传热曲线

1、传热曲线的表现形式

T m~t自然数坐标传热曲线:表示罐头食品冷点处的温度T m值随杀菌时间t的变化;

(T s-T m)~t半对数坐标传热曲线:因杀菌锅操作温度T s与罐头冷点温度T m间差值的对数值与杀菌时间值t呈直线关系,故以杀菌温度与冷点温度的差值T s-T m为纵坐标,且纵坐标按对数规律安排。

食品工艺学导论A卷

《食品工艺学》试卷 考试单位:轻化工程学院 命题教师(或单位):王雪波 学年学期: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试卷编号:A 卷 考试对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2011年级1班 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分院院长审核意见: 答卷说明:本试卷共四页,七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 )1.超高温瞬时杀菌适应于所有食品的杀菌。 ( )2.无论对于哪类食品物料的冷藏,只要控制温度在食品物料冻结点以上,温度越低,冷藏的效果越好。 ( )3.辐射保藏技术属于一种冷杀菌技术。 ( )4. 化学防腐剂包括能杀灭微生物的杀菌剂。 ( )5. 食品包装的首要任务是保护食品的品质,使其在运输、贮藏中品质不变或减少损失。 ( )6. 食品冻藏过程中发生的“重结晶”现象是指食品中产生比重大于冰的结晶。 ( )7. 进行辐射处理时,射线剂量越大,微生物的死亡速率越快,因此,食品辐射时应采用大剂量辐射。 ( )8. 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没有发酵作用。 ( )9. 化学保藏这种方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状态,它属于一种暂时性的或辅助性的保藏方法。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 ………………………………………………(密)………………………………(封)………………………………(线)…………………………………………

1. 腌制时,当盐浓度达到 时,所有微生物都会受到抑制或被杀死。 A 、1%-3% B 、5%-10% C 、10%-15% D 、20%-25% 2. 在相同的冻结条件下,__________食品可能冻结的速度最快。 A 、低水分、低脂食品 B 、含气量高的食品 C 、高脂食品 D 、高水分食品 3. 对流形式的食品干燥过程中,空气起______作用。 A 、加热 B 、排除汽化水分 C 、散热 D 、辐射 4. 下列物质中不可能是食品发酵过程中发酵菌代谢产物的是_______。 A 、CO 2 B 、H 2O C 、C 2H 5OH D 、O 2 5. 下列物质中,有可能是朊解菌的代谢产物的是_________。 A 、胺类 B 、乳酸 C 、乙醇 D 、二氧化碳 6. 下述气体中只有______不是果蔬的气调贮藏中主要控制的气体。 A 、O 2 B 、CO C 、CO 2 D 、N 2 7. 食品物料冻结时,冻结的速率愈快,食品物料内形成的冰结晶愈____,分布也愈_______。 A 、小、不均匀 B 、大、不均匀 C 、小、均匀 D 、大、均匀 8. 应用于食品上的辐射类型有 。 A 、辐射阿氏杀菌 B 、辐射巴氏杀菌 C 、辐射耐贮杀菌 D 、辐射高压杀菌 9. 加工速冻蔬菜时,必须先进行_______预处理。 A 、热烫 B 、调味 C 、包装 D 、杀菌 10.下列几种食品冷藏时,______的冷藏温度最高。 A 、苹果 B 、鱼 C 、鸡肉 D 、香蕉 1. 液态食品冻结时,其无机盐、糖、酸及其他溶于水的溶质浓度愈高,其冻结点愈 。 2. 衡量微生物耐热性时,Z 值愈___表示此微生物对处理温度愈不敏感。 3. 食品在干燥时发生的物理变化包括干缩、__________ 、表面硬化、多孔性形成、出现热塑性。 4. 半干半潮食品的制作包括了 和新鲜或预煮后原料经过连续浸渍两种。 5. 食品辐射保藏的辐射效应包括化学效应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 6. 食品热处理常用的加热介质有:______、热水和热空气等。 7. 化学防腐剂包括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抑菌剂和______________两类。 8. 腌制方法包括了干腌法、湿腌法、混合腌制法以及 。 9.食品辐射保藏中作为辐射源的电子加速器所产生的束能允许使用的只有两种:束能不超过______________的加速电子、束能不超过5M 电子伏特的X -射线源。 烟熏的目的包括_________ 、加工新颖产品、发色、抗氧化和防腐。 2. 过冷温度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三、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5分)

食品工艺学习题分章及答案模板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食品腐败变质常常由微生物、酶的作用、 物理化学因素引起。 2、食品的质量因素包括感官特性、营养质量、 卫生质量和耐储藏性。 第二章食品的低温保藏 一、名词解释 1.冷害——在冷藏时, 果蔬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 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 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 2.冷藏干耗( 缩) : 食品在冷藏时, 由于温湿度差而发生表面水分蒸发。 3.最大冰晶生成带: 指-1~-4℃的温度范围内, 大部分的食品在此温度范围内约80%的水分形成冰晶。 二、填空题 1.影响冻结食品储藏期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储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 2.食品冷藏温度一般是-1~8℃, 冻藏温度一般是-12~-23℃, -18℃最佳。 三、判断题 1.最大冰晶生成带指-1~-4℃的温度范围。( √ )

2.冷却率因素主要是用来校正由于各种食品的冷耗量不同而引起设备热负荷分布不匀的一个系数。( ×) 3.在-18℃, 食品中的水分全部冻结, 因此食品的保存期长( ×) 原理: 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的活性, 因此食品的保存期长。 4.相同温湿度下, 氧气含量低, 果蔬的呼吸强度小, 因此果蔬气调保藏时, 氧气含量控制的越低越好。( ×) 原理: 水果种类或品种不同, 其对温度、相对湿度和气体成分要求不同。如氧气过少, 会产生厌氧呼吸; 二氧化碳过多, 会使原料中毒。 5.冷库中空气流动速度越大, 库内温度越均匀, 越有利于产品质量的保持。( ×) 原理: 空气的流速越大, 食品和空气间的蒸汽压差就随之而增大, 食品水分的蒸发率也就相应增大, 从而可能引起食品干缩。 四、问答题 1.试问食品冷冻保藏的基本原理。 答: 微生物( 细菌、酵母和霉菌) 的生长繁殖和食品内固有酶的活动常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食品冷冻保藏就是利用低温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酶的活动, 以便阻止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 2.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有哪些? 答: ( 1) 温度的高低 ( 2) 降温速度

食品工艺学历年全真试题集16页

本文由rkksdjya 贡献doc 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历年全真试题集一、填空1. 食品的变质包括品质下降、营养价值下降和安全性下降、审美感觉下降。2. 在干燥操作中要提高干燥速率可对食品作如下处理:升温、加快空气流速、降低空气相对湿度。3. 辐射类型主要有电离辐射低频辐射线和非电离辐射高频辐射线两类。食品保藏主要应用电离60 辐射在商业上经常采用人工制备放射性同位素Co 作为辐射源。4. 烟熏成分中酚类物质和羰基化合物是与烟熏风味最相关的两类化合物。5. 在腌渍保藏中要使腌制速率加快可选用下列方法选择合适腌制剂、降低体系的粘度、提高温度、提高溶质浓度和降低被腌制物的厚度。醇类和烃类是与风味无关的物质。在烟熏成分烃类中苯并、二苯并蒽是致癌物质。6. 表示金属罐封口质量的三个50 分别是指叠接率、紧密度和接缝盖钩完整率。7. 决定罐藏食品是否需要高压杀菌的两个基本因素是PH、Aw原因是低酸性食品的抑菌能力差需高温高压杀菌而酸性食品的抑菌 能力强所以可以常温常压杀菌。8. 食品冷藏温度一般是 -2℃15℃冻藏温度一般是-18℃。9. 目前食品工业中有哪三类浓缩方法:膜浓缩、蒸发浓缩及冷冻浓缩。10. 影响冻藏食品中冰晶体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冻结时间和冻结速率。11. 罐藏食品的排气方法:加热、真空、热罐袋。12. 食品保藏

的实质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控制和抑制微生物和 酶的活性并尽量减少营养成分损失使食品的贮藏期提高。 13. 当食品处在某一空气相对湿度ψ 下达到平衡时某食品的水分活度aw 是食品有效水分含量且在数值上与用百 分率表示的相对湿度相等若awgtψ 则食品将会有水分蒸 发当aw食品会吸湿。14. 新鲜的果蔬的冷藏温度围常控制在05℃原因是抑制酶的活动和呼吸作用延缓储备物 质的分解任何冰点相近的食品当以不同冻结速度降至冻藏温度时它们的冷耗量应相同食品冻结过程中冻结层分解 面速度和溶质扩散速度决定了冻结食品溶质几何分布的程度。冻肉的食用品质常受着冷冻条件贮藏和解冻等条件的影响。15.区分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的界线是PH4.6 和aw0.85原因是在PH食品的杀菌对象菌为P.A.3Q9 生芽孢梭状芽孢杆菌商业灭菌的灭菌的要求酸性食品中平酸菌 为嗜热凝结芽孢杆菌商业灭菌的杀菌值应为。值应达到16. 为了保证回热过程中食品表面不致有冷凝水现象最关 键要求同食品表面接触的空气的露点必须始终低于食品表面温度。17. 检查焊锡三片罐二重卷边的三个主要指标是卷边紧密度、卷边重合率、卷边外部是否光滑。18. 在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发酵类型有乳酸发酵、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丁酸发酵、产气发酵不受欢迎的发酵类型有丁酸发酵、产气发酵在蔬菜腌制时必须压紧严密封口这是因为乳酸菌在

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技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食品开发、食品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工程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相关企事业部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高级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大学品牌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江苏省农产品生物加工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无损检测系统、食品农产品分析检测大型仪器、天然产物有效成份萃取分离设备和多条中试实习生产线等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与设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掌握食品、生物、化工和机电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拥有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等方面技能,具有食品加工、储藏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食品工艺学概论、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原理、发酵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加工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物理学、机械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深造机会:本专业所在学科设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食品营养与安全等5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70多人。 就业状况及趋势: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97%以上,毕业生中多人考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考研录取率达30%左右。毕业生可在各类食品企业以及有关公司、科研单位、管理部门或高等院校从事管理、研究、开发、设计、营销和教学等工作。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01教学提纲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01 2008-12-16 00:24 一:填空题 1、食品按照其加工处理的方法可分为低温包藏食品、罐藏食品、干藏食品、腌渍食品、烟熏食品和辐照食品。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果蔬制品、粮油制品、肉禽制品、乳制品等。 2、食品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作为商品的食品需符合以下六项要求:卫生和安全性、营养和易消化性、外观、风味、方便性、储运耐藏性。其中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是营养和易消化性。 3、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4、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数量的控制、加工过程的除菌和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控制。 5、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有PH值、氧气、水分、营养成分和温度等。 6、在食品的加工与储藏中,与食品变质有关的主要酶类有氧化酶类、脂酶和果胶酶。 7、目前已知参与酶促褐变的氧化酶主要是酚酶或多酚氧化酶,底物是食品中的一些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单宁物质。 8、葡萄糖、果糖等还原性糖与氨基酸引起的褐变反应称为美拉德反应,也称为羰氨反应。 9、脂肪自动氧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既诱发期、增值期和终止期,三者之间并无明显分界线。 10、食品的保藏原理有无生机原理、假死原理、不完全生机原理和完全生机原理等原理。 11、食品加工过程中热杀菌的方法主要有巴氏杀菌法、常压杀菌法、高压杀菌法。 12、化学药剂的杀菌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即抑菌和杀菌。 13、根据辐射剂量及目的的不同,食品辐照有三种类型,即辐照阿氏杀菌、辐照巴氏杀菌、辐照耐贮杀菌。 14、在食品的加工与包藏过程中,食品将可能发生四种褐变反应,它们分别是美拉德反应、焦糖化、抗坏血酸氧化和酶促褐变。 15、针对酶促褐变引起的食品败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控制,亦即钝化酶活性和减少氧气的供应。 16、食品加工中酶活性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加热处理、控制PH值、控制水分活度。 17、在食品烫漂过程中,一般以过氧化物酶(酶)是否失活作为食品中酶活性钝化的指标酶。 18、在食品加热过程中,通常用来钝化酶的方法有热水烫漂或蒸汽热烫等处理。 19、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 20、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耐受程度,可将微生物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三种类型。 21、在食品的冷却与冷藏过程中,冷却速度及其最终冷却温度是抑制食品本身生化变化和微生物繁殖活动的决定因素。 22、在食品的冷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真空冷却法。

(工艺技术)食品工艺学实验

食品工艺学实验 实验一糖水桔子罐头的制作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水果类酸性食品的罐藏原理,同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各种不同的去囊衣方法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糖液浓度对成品固形物重量及制品形态的影响,同时观察杀菌时间长短不同与罐头品质的关系。 2 实验仪器设备及原辅材料 2.1 实验仪器设备 不锈钢盘及锅、夹层锅、酸碱处理池、排气箱、封罐机、高压杀菌锅、空气压缩机、电锅炉、阿贝折光仪、电子秤、四旋盖玻璃瓶 2.2 原辅材料 桔子、白砂糖、盐酸、氢氧化钠、羧甲基纤维素(CMC)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 基本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原料验收→选果分级→热烫→去皮、去络分瓣→去囊衣→漂洗→整理→配汤装罐→ 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成品 原料要求:要求桔子形态完整,色泽均一,成熟度在8~9成左右,桔子无畸形无虫斑,不腐烂。 选果分级:按果实横径每隔10mm分成一级 热烫:95℃—100℃水中浸烫25—45s 去皮、去络分瓣:趁热剥去橘皮、橘络,并按大小瓣分放 去囊衣:分全去囊衣及半去囊衣两种,采用酸碱处理法。全去囊衣用0.15~0.2%HCL溶液常温浸泡40—50分钟,再用0.05%的NaOH30℃—58℃浸泡5分钟以后以清水漂洗2小时。全去囊衣用0.09%—0.12%HCL溶液常温浸泡20分钟,再用0.07%~0.09%NaOH 45℃浸泡5分钟以后以清水漂洗30分钟。 整理:全去囊衣:橘片装于带水盒中逐瓣去除残余囊衣、橘络及橘核,并洗涤一次。半去囊衣:橘片用弧形剪心刀去心并去核,按片形分大中小径灯光检核后以流动水洗涤一次。 配汤罐装:四旋盖玻璃瓶净重260克,加桔子160克,加糖水190克;汤汁配比:糖水浓度30%,将水煮沸后加白砂糖过滤,温度不低于75℃。 排气密封:热排气采用罐中心温度65—75℃(全),30—70℃,真空排气对真空度控制在300—400毫米汞柱,封罐后检查封罐质量。 杀菌:采用5—14~15min/100℃(水)冷却。 3.2 去囊衣实验要求: (1)取适量原料按上述工艺流程,加工至去皮这一步,采用酸法去囊衣,以10%的HCL 溶液80℃浸泡40~50min后取出漂洗再转入碳酸钠溶液中和再漂洗后作至成品。 (2)取适量原料按上述工艺流程,加工至去皮这一步,采用家碱法去囊衣,以1%的NaOH之沸腾液中放入橘片浸泡30—40s,至橘瓣凹入部变为白色取出放入流动水漂洗,可先用1%柠檬酸中和,而后以原流程做制成成品。 (3)取适量原料按上述工艺流程加工,但工艺参数用下面所述: ①0.2%HCL45℃溶液浸泡10分钟再用0.14%NaOH45℃处理3min。 ②0.09%—0.12%HCL溶液45℃浸泡20分钟再用0.07%—0.09%NaOH45℃浸泡5min 以上基本工艺流程及(1)(2)(3)分别作成全去及半去囊衣,每种至少三罐,标上记号。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附详细答案)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罐藏部分 (1)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干制部分 (16)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冷藏部分 (21)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气调贮藏部分 (27)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辐射与化学保藏 (32)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腌渍题库部分 (41)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一 (47)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二 (50)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三 (54)

《食品工艺学》复试试题库-罐藏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 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 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铁溶出值(ISV): 指一定面积的镀锡薄板在一定温度的酸液中保持一定时间浸出的铁的数量。 4.酸浸时滞值:指镀锡板的钢基在保持一定温度的酸液中达到一定的溶解速度时为止所需要的时 间。 5.真空膨胀:食品放在真空环境中,食品组织间隙内的空气膨胀导致的食品体积膨胀现象。 6.真空吸收:真空密封好的罐头静置20-30min后,其真空度下降(比刚封好时的真空度低)的现象。 7.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 现象。 8.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9.D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10.Z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11.TDT值:(Thermal Death Time,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 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12.TRT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 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13.顶隙:罐头食品上表面表与罐盖之间的垂直距离。 14.叠接率:指卷边内身钩与盖钩重叠的程度。 15.二重卷边:用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槽沟的卷边滚轮依次将罐身翻边和罐盖沟边同时弯曲、相互 卷合,最后构成两者紧密重叠的卷边,达到密封的目的。 16.临界压力差:杀菌时开始形成铁罐变形或玻璃罐跳盖时罐内和杀菌锅间的压力差。 17.假封:是指盖钩自行折迭并紧压在折迭的身钩上,但两者并没有相互钩合起来形成二重卷边。 18.暴溢:是采用高速真空封罐机进行罐头食品的排气密封时,因罐内顶隙的空气压力瞬间降低, 罐内汤汁突然沸腾,汁液外溢的现象。 19.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 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20.硫臭腐败:是由致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nigrificans)分解含硫蛋白质并产生唯一的H2S气 体,H2S与罐内壁铁质反应生成黑色的FeS,沉积于罐内壁或食品上,使食品发黑并呈有臭味,此现象称黒变或硫臭腐败。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分) 1.根据原料类型,可将罐头食品分为肉类、禽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五种主要类型。 2.对罐藏容器的要求有对人体无害、良好的密封性、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适合工业化生产。 3.镀锡薄钢板的抗腐蚀性能包括:铁溶出值、酸浸时滞值、合金-锡电偶值、锡层晶粒度、锡层与合金层厚度等五项指标。 4.罐头内壁涂料中最重要的组分是树脂和溶剂。 5.杀菌锅上排气阀的作用主要是排除空气,它应在升温灭菌时关闭;泄气阀的作用是促进蒸汽对流,它可在降温时关闭。

食品工艺学导论—马长伟(复习题精华)

一、 1、什么是栅栏技术? 就是利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如温度、水分活度、pH和防腐剂等,用多个障碍因子来抵抗腐败变质,使保藏处理更加温和,避免用单个和强烈的条件。(3分)还可以利用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等非热因素与传统障碍因子结合,将有利于提高保藏效果和食品质量。(2分) 其原理可归结为:高温处理(F)、低温冷藏(t)、降低水分活度(Aw)、酸化(pH)、降低氧化还原电势(Eh)、添加防腐剂(Pres)、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的作用。 2、商品保质期和保存期有何区别? 答:商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期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商品保存期长于保质期。(1分)保质期指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保质期前商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均未改变,消费者可放心购买。(2分)保存期是指产品的最长保存期限。超过保存日期的产品失去了原产品的特征和特性,丧失了产品原有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不能购买食用。(2分) 3、说出食品保藏的四大基本原理。(每点1分,共4分) 答:①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如冷藏法、气调法。②假死原理—抑制变质因素活动的保藏食品的方法,如冷冻、干藏腌制等。③不完全生机原理—运用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保藏方法。④无生机原理—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如罐藏、辐照保藏、无菌包装。 4、在食品工艺学中,食物和食品的区别? 答:食物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者具有可食性的物质。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这样一个食品的概念包含了食物和食品。 二、关于干制与脱水: 1、为什么干酪中会有很多孔? 答案:快速干燥时奶酪时其表面硬化,内部蒸汽压的迅速建立会促使奶酪变得多孔。 2、什么是干制食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 答: 干制品的复原性就是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干制品的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3、自由水的概念:是指食品或原料组织细胞中易流动(1分)、容易结冰(1分)也能溶解溶质(1分)的之部分水,又称为体相水,可以把这部分水和食品非水组分的结合力视为零。(1分) 4、去除水分有浓缩和干燥两种操作,它们的区别是什么?P23 答: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食品中水的最终含量和产品的性质不同。(2分)浓缩得到的产品是液态,其中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1分)干燥产品是固体,具有固体特征,最终水分含量低。(1分) 5、为什么高浓度食盐溶液会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 答案:1%食盐溶液就可以产生0.830Mpa的渗透压,而通常大多数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只有 0.3-0.6Mpa,因此食盐高浓度溶液(如10%以上)就会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导致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3分)P193 6、什么是食品干燥保藏,食品干藏的优点 答:食品干燥保藏就是脱水干制品在其水分被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后,并始终保持低水分可进行长期保藏食品的方法。(2分) 食品干藏具有产品容易保藏,既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又可进行自然干燥,设备简单、可因陋就简,生产费用低,为得不到新鲜食物或不适合其他方式保藏的食品提供了一定的便利。(2分) 7、影响食品干制的因素?应写出具体因素 P40 答:(一)干制条件的影响 1.温度 2.空气流速 3.空气相对湿度 4.大气压力和真空度 (二)食品性质的影响 1.表面积 2.组分定向 3.细胞结构 4.溶质的类型和浓度 8、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 答案: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如下:

食品工艺学 加工原理

食品工艺学1(加工原理) 绪论 食品加工的简单定义:是把原材料或成分转变成可供消费的食品。 食品加工的完整定义:即“商业食品加工”是制造业的一个分支,从动物、蔬菜或海产品的原料开始,利用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这一定义更清楚地表明了食品工业的起点和终点及获得理想结果需要的投入。 1.1食品加工工业 食品加工业是世界各国最大的工业之一。食品加工业规模已近乎石油精炼工业的2倍,为造纸工业的3倍。在美国,食品加工业的受雇人数超过150万,仅仅比整个制造部门所有雇员人数少10%。最后,食品加工业和其他相关的制造工业相比,是最大的价值增值的工业之一。 食品加工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工业,在1963年至1985年期间运输产值增加了4成,这些运输产值的大量增加是在相同时期内雇用人员略有减少的情况下出现的。显然,产值的附加值组分在持续增长,在1963年至1985年期间,总体增长了7.4%,在这期间,美国消费者用于食品开支的比例从1963年的23.6%下降到1985年的18%。 食品加工业的种类或范围很广,许多资料把食品中最重要的原材料作为食品工业,而另一些资料中,通常是提及超市或杂货店食品种类。食品工业的分类主要是参考标准工业分类(SCl)手册,汇编了47个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和相关产品归类包括食品和饮料加工或制造企业以及一些相关产品如人造冰、口香糖、植物和动物油脂、畜禽饲料。食品和相关产品的主要大类有肉制品、乳制品、罐藏果蔬、谷物制品、焙烤制品、糖和糖果、脂肪和油、软饮料和各种预制食品及相关产品。

在所有的食品加工工业中其共性就是将原材料转变成高价值的产品,在某些情况下,从原材料到消费品的加工是一步转变。这类情况现在已不多见,因转变步骤数量在增加。事实上,把原材料转变成应用广泛的配料这样一个完全的工业部门是十分常见的。同样地,整个工业部门取决于将配料转变成最终消费品所需要的加工步骤。这种复杂性大多是由消费者更加老练和工业市场部迎合消费者期望所造成的。尽管一直在利用加工步骤来迎合消费者爱好,但所有产品中要保持的共性就是在产品达到最终消费者时要建立和维持产品的安全性。 1.2食品加工的历史 下面简述食品加工的历史,特别强调建立和维持食品微生物安全性的作用,以及期望建立和维持食品经济货架期。 食品加工的一些最早形式是干制食品,提及各种类型的商品可追溯到很早以前,利用太阳能将产品中的水蒸发掉,得到一种稳定和安全的干制品。第一个用热空气干燥食品的例子似乎是1795年出现在法国。冷却或冷冻食品的历史也可追溯到很早以前。最初是利用天然冰来延长食品的保藏期。1842年注册了鱼的商业化冷冻专利。20世纪20年代,Birdseye研制了使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之下的冷冻技术。 利用高温生产安全食品可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拿破仑·波拿巴给科学家提供了一笔资金,为法国军队研制可保藏的食品。这些资金促使尼可拉·阿培尔发明了食品的商业化灭菌技术。在19世纪60年代,路易斯·巴斯德在研究啤酒和葡萄酒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食品加工的所有进展都具有类似或共同的起因。一个共同的方面是要获得或维护产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性。从历史上来看,如果食物没有一些保藏处理,则食用后就会引起疾病。正是这些长期的现象观察后,才建立了食品质量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与食品加工历史有关的第二个共同的因素是延长食品货架寿命,在大多数情况下,部分消费者都希望有机会在全年获得许多季节性商品。长期以来已经知道,如果不改变食品的一些属性,延长货架寿命是不可能的。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 ①食物资源利用②食品科学原理③食品工艺生产④食品安全 ⑤废弃物利用、“三废”处理 食品按原料来源分类:植物性、动物性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填空/简答) ①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原料变质的第一因素 食品中的高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各种低分子物质,使食品品质下降,进而发生变质和腐败; 有些微生物会产生气体.使食品呈泡沫状; 有些会形成颜色,使食品变色; 有少数还会产生毒素而导致食物中毒。 ②酶会引起食品品质的严重下降 酶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食品工业上具有两重性:利用和抑制 使食品中大分子物质发生分解,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果蔬类等蛋白含量少的食品,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其呼吸作用,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化学反应 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后发生氧化酸收。 维生素C易被氧化脱氢,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二酮基古洛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类胡萝卜素因其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易被氧化脱色并失去生理功能。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 1、脂肪酸败 2、褐变(酶促褐变、非酶褐变) 3、淀粉老化 4、食品新鲜度下降 5、维生素的降解 食品的保藏方法/途径(填空/简答) 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此方法在冷库的高温库中进行) 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3、利用生物发酵保藏的方法 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食品干藏:脱水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干燥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变化(填空/简答)P43 物理变化:干缩与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溶质的迁移 化学变化:营养成分损失(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焦化,油脂的氧化与酸败,蛋白质的凝固、分解,维生素的损失),风味与色泽(褐变)

食品工艺学重点详细

食品工艺学重点 1绪论 1.1食品:可供人类食用或具有可食性的物质。 食物: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1.2食品的分类:按原料来源分;按加工工艺分;按产品特点分;按食用对象分。 1.3食品的功能: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 ?营养功能: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一种食品的最终营养价值取决于营养素全面和均衡;体现在食品原料的获得、加工、贮藏和生产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保持率方面;体现在营养成分是否以一种能在代谢中被利用的形式存在,即营养成分的生物利用率方面。 ?感官功能:外观、质构、风味 ?保健功能:对疾病的预防作用、益智、美容、提神、助消化、清火等。功能性食品——指含有功能因子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作用的食品。 1.4食品的特性:安全性、保藏性、方便性 ?安全性:指食品必须是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应当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危险性,不会因食用食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或中毒和产生任何危害作用。 ?保藏性:指在一定时期内食品应该保持原有的品质或加工时的品质或质量。一般食品的货架寿命取决于加工方法、包装、贮藏条件等。 ?方便性:便于食用、携带、运输和保藏。 1.5食品管理的三个层次:普通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保健食品 ?普通食品:指具有营养或感官功能或兼有营养和感官两者功能的食品。 ?特殊膳食用食品:为了满足某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营养需要,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的食品。 ?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1.6食品加工:就是将食物或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他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 的过程。 1.7食品加的有关重要概念有增加热能或提高温度(最公认的是商业灭菌),减少热能或降低温度,脱水或降 低水分含量,利用包装来维持通过加工操作建立的理想的产品特性。 1.8商业灭菌:就是利用既定的温度/时间关系选择性地消除食品中的致病菌芽孢。 1.9食品加工的目的:满足消费者要求、延长食品的保藏期、增加食品的安全性、提高附加值。 1.10食品工艺:就是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的过程和方法,它包括从原料到成品 或将配料转变成最终消费品所需要的加工步骤或全部过程。

食品工艺学问答题解答版

食品工艺学问答题解答版 第二章食品的干制保藏技术 水分活度概念? 食品在密闭容器内测得的蒸汽压(p)与同温下测得的纯水蒸汽压(p0)之比。Aw值的范围在0~1之间。 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 1、对微生物的影响。 Aw值反映了水分与食品结合的强弱及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效性。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其最适的Aw值,Aw值下降,它们的生长率也下降,最后,Aw可以下降到微生物停止生长的水平。 Aw能改变微生物对热、光和化学试剂的敏感性。一般情况下,在高Aw时微生物最敏感,在中等Aw下最不敏感。 微生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的Aw值也不一样。细菌形成芽孢时比繁殖生长时要高。 2、对酶的影响 酶活性随Aw的提高而增大,通常在Aw为0.75~0.95的范围内酶活性达到最大。在Aw<0.65时,酶活性降低或减弱,但要抑制酶活性,Aw应在0.15以下。 3、对其它反应的影响 1脂肪氧化作用:Aw不能抑制氧化反应,即使水分活性很低,含有不饱和脂○ 肪酸的食品放在空气中也极容易氧化酸败,甚至水分活度低于单分子层水分下也很容易氧化酸败。 2非酶褐变:Aw也不能完全抑制该反应。不同的食品,非酶褐变的最是水分○ 活度有差异,由于食品成分的差异,即使同一种食品,加工工艺不同,引起褐变 的最是水分活度也有差异。 3Aw对淀粉老化的影响:Aw较高时,淀粉容易老化,若Aw低,淀粉的老○ 化则不容易进行。 4Aw的增大会加速蛋白质的氧化作用:当水分含量达4%时,蛋白质的变型○ 仍能缓慢进行,若水分含量在2%一下,则不容易发生变性。 在北方生产的紫菜片,运到南方,出现霉变,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精)

第一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1. 腐败变质 概念: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 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如鱼肉的腐败、油 脂的酸败、果蔬腐烂、粮食的霉变等。 原因: 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被污染的微生物分解代谢的过程, 或自身的酶进行生化过程。 2. 腐败: 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o.的微生物 AA + 胺 + 硫化氢等 3. 酸败: 是脂肪食品发生的变质,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哈喇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 酸败的原因:微生物产生的酶解作用;或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水解过程和脂 肪酸的自身氧化,使油脂分解成脂肪酸、醛类和酮类等,食品的色、香、味 发生改变,酸败产物醛、酮具毒性,危害健康。 4. 发酵: 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

5.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1) 感官鉴定:以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的色泽、气味、口味,简单 灵敏。 2) 物理鉴定:食品变形、软化。鱼肉类肌肉松弛、弹性差,组织体表发粘等。液 态食品出现浑浊、沉淀,表面有浮膜、变稠等。 3) 化学鉴定:测定微生物代谢的腐败产物,如鱼、虾、肉类常以挥发性氮的含量 作评定的化学指标。糖类食品缺氧时常以有机酸含量或pH 值变化作为指标。 4) 微生物鉴定:一般以检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作为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 第一节 引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 ? 现代食品加工的三个目标: ①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③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 (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 一 生物学因素 非细胞结构 : 病毒、亚病毒、噬菌体 ◆ 微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支原体 细胞结构 :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及病原真菌)、 澡类植物和原生动物 食品腐败 变质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 化学因素:酶的作用、非酶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学因素:微生物、昆虫、寄生虫、 其他因素:机械损伤、乙烯、外源污染物

食品工艺学导论试卷答案

《食品工艺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栅栏效应:影响食品保藏的各个栅栏因子单独或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防止食品腐烂变质的“栅栏”使食品中的微生物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被杀灭或抑制,这就是所谓的栅栏效应。2.干耗:冻结食品冻藏过程中因温度的变化造成水蒸气压差,出现冰结晶的升华作用引起的食品表面干燥,质量减少的现象称为干耗。 3.热力致死时间:是指在特定热力致死温度下,将食品中的某种微生物恰好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时间。 4.胀罐:正常情况下罐头底盖平坦或呈内凹状,由于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因素致使罐头出现凸状,这种现象称为胀罐或胖听。 5.复水比:是复水后沥干质量与干制品质量的比值。 6.渗透:溶剂从浓度较低的溶液一侧经过半透膜向浓度较高的一侧扩散的过程。 7.发酵:是指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果汁或麦芽谷物进行酒精发酵产生CO2并引起翻动的现象。 8.固态发酵:是指微生物在固态培养基上的发酵过程。 9.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地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利用。 10.食品辐射保藏:是利用原子能射线的辐射能量照射食品或原材料,进行杀菌、杀虫、消毒、防霉等加工处理,抑制根类食品的发芽和延迟新鲜食物生理过程,以达到延长食品保藏期的方法和技术。 二、填空 1.食品按其加工处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低温保藏食品、罐藏食品、干藏食品、腌制食品、烟熏食品和辐射食品。根据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果蔬制品、粮油制品、肉禽制品、乳制品等。 2.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3.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由pH值、氧气、水分、营养成分和温度等。 4.脂肪自动氧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诱发期、增殖期和终止期。 5.食品的保藏原理有无生机原理、假死原理、生机原理和完全生机原理。 6.化学药剂的杀菌作用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即抑菌和杀菌。 7.在食品的加工和保藏过程中,食品将可能发生四中褐变反应,分别是美拉德反应、焦糖化、抗坏血酸氧化和酶促褐变。 8.食品加工中抑制酶活性的方法主要有加热处理、控制pH值、控制水分活度。 9.在食品的冷却与冷藏过程中,冷却速度及其最终冷却温度是抑制食品本身升华变化和微生物繁殖活动的决定因素。 10.在食品的冷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真空冷却法。 11.食品在冻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包括冰晶的成长和重结晶、干耗、冻结烧、化学变化和汁液流失。 12.食品罐藏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原料的预处理、装罐、排气、密封、杀菌与冷却。 13.食品的干制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热量交换和质量交换,因而也称作湿热传递过程。14.辐射干燥法是利用电磁波作为热源使食品脱水的方法。根据使用的电磁波的频率、辐射干燥法可以分为红外线干燥和微波干燥两种方法。 15.油脂中常用的抗氧化剂有:BHA、BHT、VE、TBHQ。 16.食品冷却常用的方法有:冷风冷却、冷水冷却、接触冰冷却、真空冷却。 17.食品常用的腌制方法有:干腌、湿腌、动脉或肌肉注射法、混合腌制法。 三、判断题 (√)1.肉被烹饪后产生的风味主要来源于脂肪,而水果的风味主要来源于糖水化合物。(√)2.根据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发育程度和pH值得关系,对于耐酸性而言,霉菌>酵母菌>细菌,酸性越强,抑制细菌生长发育的作用越显著。 (×)3.糖在低浓度时不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故传统的糖制品要达到较长的储藏期,一般要求糖的浓度在50%以上。 (√)4.两种食品的绝对水分可以相同,水分与食品结合的程度或游离的程度不一定相同,水分活度也就不同。 (×)5.一般在水分活度高时,酶的稳定性较高,这也说明,酶在干热条件下比在湿热条件下更容易失活。 (√)6.酶失活涉及到酶活力的损失,取决于酶活性部位的本质,有的酶失活需要完全变性,而有的在很少变性的情况下就导致酶失活。 (×)7.物化因素引起的变质会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感官质量下降,包括外观和口感。(×)8.如果超过保质期,在一定时间内食品仍然具有食用价值,只是质量有所下降,但是超过保存期时间过长,食品可能严重变质而丧失商业价值。 (√)9.视频的储藏期是食品储藏温度的函数,在保证食品不至于冻结的情况下,冷藏温度越接近冻结温度则储藏期越长。 (√)10.肉类在冷却时如发生寒冷收缩,其肉质变硬、嫩度差,如果再经冻结,在解冻后会出现大量的汁液流失。 (×)11.要达到同样的杀菌效果,含蛋白质少的食品要比含蛋白质多的食品进行更大程度的热处理才行。 (×)12.干制食品复水性下降,有些是胶体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结果,但更多的还是细胞核毛细管萎缩和变形等物理变化的结果。 (×)13.在食品加热过程中,时常根据多酚氧化镁是否失活来判断巴氏杀菌和热烫是否充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大纲

d高纲114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3280食品工艺原理 江南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食品工艺原理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和学位课程。食品工艺原理是研究食品加工和保藏的一门科学,主要任务是探讨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材料选择、保藏、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保藏与加工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国内外食品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各类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食品工艺原理是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原理)是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药学以及食品工程原理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的加工与保藏,研究加工对食品质量方面的影响以及保证食品在包装、运输好销售中保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应用新技术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利用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食品工业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选用由夏文水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教材,全书共分8章,教材体系完整、知识新颖、理论先进。为便于自学考生学习,首先说明考生不要求掌握的章节,具体为:教材第八章《典型食品的加工工艺》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涉及的保藏原理结合在相应章节中掌握。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了解食品加工工艺、以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要求应考者对食品工艺原理总体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食品分类方法、食品加工的目的,掌握食品的质量因素及其控制;。 2.了解食品中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掌握食品干藏原理和干燥机制以及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3.了解食品pH值与腐败菌的关系,掌握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和热加工原理,及热烫、巴氏杀菌、商业杀菌技术;掌握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热力致死速率曲线、Z值、F值、D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掌握罐头食品的主要腐败变质现象及原因。 4.了解冷藏与冻藏、冷链、冷害及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概念;掌握低温对微生物、酶活性、非酶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掌握低温保藏延长食品货架期的原理与技术。重点:常用的食品冷却和冻结方法及其优缺点;影响冻制食品的品质及其耐藏性的因素。 5.了解腌渍、发酵和烟熏的类型,掌握腌渍、发酵和烟熏的保藏原理;以及腌渍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重点:腌制剂、熏烟的作用;控制食品发酵的因素。 6.了解化学保藏的概念,在学习食品常用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及其应用特性的基础上,掌握以防腐和抗氧化为主的食品化学保藏原理。 7.在了解食品辐射保藏的概念、辐射源、辐射用单位的基础上,掌握辐射的化学效应及生物学效应、食品辐射的应用类型及对应剂量、辐射食品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其的依据。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