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培养方案

长顺县中等职业学校

护理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长顺县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理念

1.坚持中职教育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学校“提升内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以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中职改革示范学校”为奋斗目标。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中职教育办学方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医疗卫生系统参与、学校承办”的专业办学模式,适应周边医疗卫生系统科学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形成“校企融合、工学结合、政府买单”人才培养模式。

4.推行“校企共建、产学一体”,探索模块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紧贴市场需求。

5.实行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同步提高。

二、专业人才需求

(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2002-2003年,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组,基于1985-2001年我国医护人力17年的资料,经过专家论证提出,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应基本接近国际的平均水平达到1:1。按照这个比例进行预测和规划,医护人数均将达到232.3万人,医护比例均为1.5,其中护士数量在2001年128.7万人的基础上,净增加103.6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加上自然减员和人

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因素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我国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应比预测的数量更多一些(专家建议应为预测数量的1.25倍)。因此,2003-2010年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量应大于15万人。

2004年,教育部与卫生部等六部委首先确定在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并在全国组织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旨在使护理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二)政策导向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对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由长顺县政府带头、长顺县多家医院相结合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并加大了对我校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的规划与投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完善,预计到明年崭新的长顺职校将屹立在人们的眼前。

(三)职业面向

1.职业岗位

护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包括了临床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临终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岗位:

(1)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在老人院从事护工工作;

(3)社区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4)在疗养院从事康复护理工作;

(5)在相关临终护理机构从事临终护理工作。

2.职业能力

护理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素养、操作维护能力和协作能力等方面。

其中职业素养包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敬岗爱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奉献精神、文化底蕴、职业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基础能力;

操作能力主要针对一般操作岗位,要求熟知护理专业的相关技能知识;具有对实训物品的管理能力;具有对突发疾病的分析、判断、处理能力等。

协作能力包括护理人员与医生、护理人员之间、医技人员的团结协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能力要求

(1)具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2)具有规范而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常用护理操作技能。

(3)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能力及对急、危重患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

(4)具有对常用药物疗效和反应的观察监护能力。

(5)具有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

(6)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获得信息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8)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9)具有初步的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能力。

(10)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1)具有良好的在伦理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护理实践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1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

发展能力。

4、职业素质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

(4)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热爱护理专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慎独的工作作风及医疗安全意识;

(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6)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1.学习年限: 3年

2.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员。 3.培养目标: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

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4.本专业培养培训临床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以下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

(1)掌握相关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

(2)掌握相关的临床护理技能;

(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4)具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5.专业基本能力

(1)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2)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病情的观察能力和身心整体护理能力;

(3)具有对常用药物疗效和药物反应的观察能力;

(4)具有对急、危重病人的初步应急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

(5)具有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能力;

(6)具有初步的病房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7)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语书刊,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6.职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医疗卫生系统,及医疗卫生相关的产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形成了“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政府买单”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努力实践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办学新机制,先后与长顺县县人民医院、长顺县仁康医院、长顺县罗湖妇幼保健医院签订了工学结合培养协议,从2012级学生开始已经全面启动工学交替、贴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室、校内实训室、医院之间的轮换实习,不论是专业理论和技能都有很大的提升,全面推动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政府、医院、学校三方联动,校企合作办学,通过“政府买单”,“订单培养”成效明显。

五、教学条件

1.教学资源

1)教学团队

护理专业2014年到2016年专业理论教师从16人加到19人大专以上学历,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库,使师资力量大量提升。

2)实验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条件

护理专业拥有实训操作室2间,治疗床7张,输液架20个,基础护理操作用假人5个,心肺复苏用假人5个,自动洗胃机5个,自动负压吸引器5个,血压计20个,听诊器50个等。

(2)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先后与长顺县人民医院、长顺县仁康医院、长顺县罗湖妇幼保健医院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作为我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充分合作,青年教师下医院实践,行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制订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共同评价学生实习效果,顶岗实习中医院满意的学生转聘为正式员工,直接在实习基地就业。

2.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护理专业按照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相互融合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1)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课内、课外教学环节、相对固定的素质教育课程等多种形式,达到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共同提升的功能与作用。

(2)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遵循“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建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阶梯式教学体系,一方面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校内实习、贴岗见习、顶岗实习等模式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帮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3)拓展能力以“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能

力及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竞赛、讲座、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形式,使学生通过在校三年时间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实现教学目标。

公共课理论教学

坚持以德育教育为根本,牢固树立学生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指导原则,秉承校训“学做人之道,修立业之本”,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

突出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基础护理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进程

6

3.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

1)专业教学方法

根据岗位作业流程,选择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按照项目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方法实施,在实践教学环境和氛围上营造工学结合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工作情境。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满足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依据。

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课程实习,教、学、做合一,实现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在指定的校内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上,本专业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中职教学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从2014年的两三种方法增加现在的五六种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并经过体验学习,进一步促进职业能力和团结

协作精神的培养。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引导法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自主学习,然后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针对问题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启发提问法

为激发同学思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同学思考的空间和学会思考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发同学思考,在同学思考时又以现有基础为启发点给予引导和提示,是一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挖掘潜力很好的教学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3)激励法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鼓励学生好的方面,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鼓励可通过口头鼓励,也可通过考核分数的鼓励。使用“激励教学法”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4)案例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将实际案例引入教材、教学体系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说明、分析和认知、了解,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充分了解某项具体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流程、设计思路等,从而对案例的理论和相关技能得以大力培养,达到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

联系的教学目的。

(5)讲练结合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进行现场示范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6)“情景体验”教学法

在技能实践教学中,尽量模拟医院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校就感受到医院的真实情况,体验到医院的氛围,更好地学以致用。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7)“以考促学”教学法

开发实操题库,考核时让每个学生题库中随机抽取,独立完成,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评分。

(8)项目教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的教学,以实际项目为目标,在技术实践教学中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加强了学生训练的目的性,也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

2)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课件、白板板书、多媒体教学软件、物演示、教师示范等。每位主讲教师均有自己制作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均灵活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眼、耳、手,教学不枯燥,教学效果直观,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各种技能和兴趣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4. 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

(1)对常规教学管理常抓不懈,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修订并形成一系列制度,如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监控制度、教学反馈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努力使教学常规管理有质、有序、有章可循。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行学校与专业两级督导制度,建立专兼结合、校内与校外专家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督导组织体系,运用调查问卷、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的良好监控。

(3)以专业化、复合型为目标,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通过培训、实践、进修、老带新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优化职称和年龄结构,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数量,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人才培养条件的完善

(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建立、发展和壮大护理专业的有力保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师队伍,以“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突出重点、提高水平”为方针,以工学结合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依据,以“双师”素质要求为标准,不断加大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水平高、

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创新团队,使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优秀、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协调。通过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开展教研科研课题研究、参加学术活动等多种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实力,保证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力争三年内,拥有双师型教师23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00%,全部教师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以上职业资格。

(二)完善实训实习条件

1.进一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1)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管理制度建设。实现职业训练真实化、指导人员职业化、设备医院化、管理医院化。使项目达标率、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设备完好率95%以上。

(2)完善已有实训室的功能,按“教学做合一”原则护理实训操作室1和护理实训操作室2,形成能完全满足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仿真实训条件。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扩大

(1)在原有3家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到2016年为止,校外实训基地增多到6家,使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到9家。

(2)校企双方充分合作:专业教师下医院实践,医院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教师科研团队与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合作,开展技术服务和课题研究。

(3)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建设: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和任务书,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企业对

学生实习进行评价,把在实习中满意的学生招聘为企业员工,加强学生顶岗、综合实训及就业一体化基地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1.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专业技能培养标准等制订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相关标准进行教学和考核。在进行实习和实训时,先制订实训指导书、实训计划,提前下达实训任务,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相关标准进行操作,使学生在集中实训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训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写出实训总结。

2.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行学校与专业两级督导制度,建立专兼结合、校内与校外专家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督导组织体系,运用报表、座谈、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网上评教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质量的良好监控。

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提出,未来10年,职业教育需要加速与产业的对接,实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和专业设置将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习理解上级文件精神;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带头人会同学校领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及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了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执行

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电工技术基础 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高职数学 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上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部分要求。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通过高职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学习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能力。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如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等打下基础,以及对学生今后从事电气操作等提供知识、技能支持。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和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改革课程内容,结合企业电工操作实际案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课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计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核心能力提炼、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设计的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

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对课程内容高度归纳,以电工操作所需知识和技能为中心,概括电路分析、电工安全生产知识、基本元器件和材料选用及运维、识图与设计等相关知识,包含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点和技能,内容的组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知识到提高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应具备的电工方面的职业技能以及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 五、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方面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具备安全操作技术技能。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1)掌握电路分析相关知识; (2)掌握电工安全生产知识; (3)了解常用电工工具和测量仪表使用知识; (4)了解常用电工元器件和材料选用方面知识; (5)了解电气原理图识读知识; (6)了解低压配电设计基础知识。 2、能力 (1)能按照安全规程进行电工操作; (2)能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和测量仪表; (3)能选用电工元器件和材料; (4)能进行电气控制原理图分析; (5)能进行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 (6)能进行控制继电控制电路基本故障诊断。 3、素质 (1)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 (2)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 程标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完整word版)《素描》课程标准

《素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广告、动漫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它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参照执行。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基础的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基础审美能力、构图能力、观察能力、空间表现能力、结构塑造能力、透视关系表现能力、画面综合控制与处理能力,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素描写生的一般步骤、方法和造型语言,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提高素描应用基础理论的水平,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设计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本课程的后续课程:《Photoshop平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材质与灯光制作》、《三维动画制作》、《二维动画制作》、《摄影与摄像》、《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数字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网页设计》、《建筑后期表现项目制作》、《视频音频制作》等。 1.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开发遵循“学中做、做中学”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分院“三双四走,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按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教学发展模式。课程的目标是职业应用能力开发,充分把“教、学、做、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等。在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以临摹或静物写生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兴趣为引导,轻松愉快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任课教师在进行素描临摹本或静物写生选择时,要求突出知识点,明确难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要贯穿旧知识点。在实践过程中,难度要适中,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避免临摹或静物写生过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通过演示、示范、启发、引导等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个知识点。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学习领域以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为后续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相关课程和领域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认识和艺术修养。本课程主要选取石膏几何体形体结构练习、静物结构练习、线描3个基本任务作为学习载体,以任务的实施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的讲解贯穿于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随着任务的进展来推动知识点的扩展。根据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规划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确定学生实训任务。 2、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构图能力、色彩处理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做到眼睛、手、心相互统一起来,主动去发现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美,创造美、表现美、享受美。通过本客课程的前期学习,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奠定扎实的美术理论与实践基础。树立正确的绘画与造型、艺术审美能力,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鉴别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按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描述: 知识目标 ?了解素描基本概念、表现特点、表现形式、为什么学习素描 ?了解绘画铅笔、橡皮差、美工刀、画板、画架、素描纸等的作用 ?了解素描绘画的基本姿势和要求 ?了解素描绘画过程 ?了解素描临摹与静物写生练习的区别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0138 适用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编制单位:电气工程系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013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 6.0 ] 参考学时[96 ] 课程归口单位[电气工程系] 制定人[谭银朝] 审核人[] 批准人[] 一、适用对象 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依据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等数学》(130024),后续课程有《单片机与接口技术》(120117)《船舶电站组建与调试》(120129)。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应该具备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研究电工与电子技术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知识目标 1、能进行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 2、能熟练使用万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示波器等常用仪器仪表。 3、能进行能进行一般电路的识别、绘制、交直流电路的搭建与测试。 4、能进行常用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常用元件的检测与识别。 (二)技能目标 1、会识别与检测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并较熟练地正确选用电子仪器测试其基本参数,判定元器件的质量。 2、能阅读常用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并且具有分析排除电路中简单故障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的电子产品装配岗位。 3、具有熟练查阅手册等工具书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能力。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 在电子与信息专业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胡峥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通过在电子与信息专业试点实施,得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 合作的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要求,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都是一种学徒制加学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

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要走出

(完整版)PLC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主要研究PLC的结构原理及在逻辑量、模拟量控制方面等的应用,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主要研究PLC的使用,因此没有实物、不亲自动手操作,很难将其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其灵活使用。大量的指令应用唯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其功能、作用。这是一门离不开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课程从原理上讲,需要有一些电气控制技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数字电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从应用角度讲,涉及的范围更宽更广,基本的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高速的位置控制、脉冲控制以及联网通信控制等。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课程内容涉及到的每一条指令都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面对任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指令编写程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一种基本机型,掌握PLC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增强现代意识,培养专门人才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LC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现代化的各种装备中,已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培养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熟悉PLC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用PLC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是本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围绕核心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PLC技术应用于工业企业的各个领域,面对市场上的各类型PLC的各种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围绕PLC的核心技术,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宗旨。 (三)关注全体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学习活动,创设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新型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专门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具有功能强、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好、编程简单、使用方便以及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一系列有点,因此在工业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通过三菱Fx2N型PLC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与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本课程从实际工程应用和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制定时间:2020年 1月

目录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3)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4) 五、考核标准及成绩评定办法 (7) 六、实施建议 (9) 七、其他必要说明 (10)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电工和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对电路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提高学生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与前导、后续课程关系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电学知识,能认识和理解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的功能作用,能分析理解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和简单的系统电路功能作用,会正确地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简单的对元器件和电路进行简单检测和判别操作。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和识读常用电子元器的标称值,掌握常用元器件的功能及电气特性; (2)能识别直流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主要的电气符号,掌握分析直流电路的方法; (3)能够识别交流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主要的电气符号,掌握交析直流电路的方法; (4)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5)能进行简单的电子电路的焊接及简单电子电路故障的排除,能根据电路图对电路进行故障分析。 2、知识目标 (1)掌握电工与电子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2)掌握直流和交流电路的基本分析和测试方法,熟悉基本电路图的识读方法,能对简单电路进行分析; (3)熟悉常见的电子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参数与检测方法; (4)理解数字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素质目标 (1)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2)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3)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4)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培养编写规划设计文档和阅读技术资料、查找技术规范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胜任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也可以从事一些电工相关的行业。分析岗位群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本课程设计主要分模块以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施教,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本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电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各项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结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课程标准模版

注1:此格式为参考格式,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注2:蓝色字体部分为填写样式或建议 ***********学院 《**************》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注:对于岗位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只能填写一个专业,不含方向;职业素质类课程,可填大类,如全院所有专业、工科类专业等)编者:××教研室(××课程组) 课程负责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学院****系(部) 合作单位:(注:请填写单位全称,如无,则将此项删除) 编制日期:年月日

《********》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书写要求:表格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 (二)课程详细信息(书写要求:标题为黑体四号;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1.适用对象 高中后三年制学生/初中毕业五年一贯制学生。 2.适用专业 *******专业 3. 参考课时 *** 学分 *** 4. 课程简介 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课程的主要信息,让同行教师很直观了解到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开发特色、教学特色、组织特色等信息。

②语言凝练,一般不超过200字。 5. 课程性质与定位 ①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如果是专业核心课程,请表述为“***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②课程定位: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该课程预期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6. 课程设计思路 ①课程设计依据:包括相关文件、制度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等。 ②具体设计思路: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设计思路 ③建议采取“主题句+详细阐述”的方式进行阐述。注意思路清晰,语言凝练。 7. 课程目标 ①应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 ②总体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③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证书目标四部分(如无证书目标,可删除)。归纳具体目标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细致区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对目标的描述建议采用“(能够)+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 切勿照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规格。 8.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列表。包括结构模块、课题(学习情境或实训项目或任务及子学习情境或子项目或子任务等,若非学习领域和项目化教学课程,可将2、3列合并,只保留学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王凌波

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11No.6 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王凌波(1981-),女,湖北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16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王凌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4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具体合作 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阻碍。本文对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的和企业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使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实处。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效果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06-0033-02“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与企业的合作是热情高涨、 充满期待,纷纷进行着与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在近三年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多门 “工学结合”课程,如下表1。表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情况 序号名称 合作企业 1.光学零件的镀膜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光学零件的加工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激光实训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工程光学实训 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金属与非金属的激光加工楚天激光、华工激光6.激光电源的装配与维护楚天激光7.激光加工机集成与维护楚天激光8.激光器装配与调试华工激光 9.光有源无源器件的制造武汉福地科技有限公司10.光电探测器及应用武汉光驰科技有限公司11.光纤光缆制备武汉长飞 12.光纤光缆实验实训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13. 光纤传感器及应用 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 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不断地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 1.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阻力 (1)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2)企业专家对学校和学校制度与管理不了解;(3)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4)难以资源共享。 2.高职院校主导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障碍(1)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2)高职课程开发进程缓慢;(3)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 二、促进课程开发合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合作过程中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配备课程开发的专职团队课程开发人员,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项目课程开发理论和丰富的开发经验,这个团队应该由落实开发工作的企业工程师和待开发课程的校方课程负责人共同组成。这样的团队的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不能由企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的任意一方来承担,需要共同协商与管理。 3.明确开发实施过程的分工 (1)企业专家应该承担教学任务内容的选择和主要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与实践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企业两种紧密联系 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采取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在校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育人模式。这必然要求考试评价方式多样 化,以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此,笔者结合我院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也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1.1课程考试改革前的情况课程考试改革前,《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考核仅仅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根据学生卷面情况,教师给出卷面成绩,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最后根据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使用闭卷考试方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公平 性。但此种考试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①目前高职专业课程考试仅仅被看成是评价“教”与“学”的工具,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是将学生成绩进行简单汇总后上报教学管理部门,成绩出来后就将教学环节视为结束,不对学生的考试答题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②传统的考试目的与实际相脱节。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传统考试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对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和检查,只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了多少,或者学生能背下来多少,这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不相符的。 这种考试方法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未能重视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考核,教学效果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其导向使学生朝着脱离实践的方向发展。 ③命题方式单一。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标准化考试虽然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由学校统一组织,任课教师命题,给出标准答案,但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④鼓励死记硬背。记忆内容占的比重大,使得善于记忆的学生能获得较好成绩,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公平。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多忘记”的现象普遍,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只能够考查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1.2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1.2.1确定教学目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是为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机、电、液等设备进行控制以提高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而开设的,它首先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液压传动与气 动技术》 课程考试方式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液压与气动元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方法,熟悉各基本回路的功用与组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具备系统组装、调试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能达到设计简单系统和分析较为系统的要求。 1.2.2改革考试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为了实现《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由多种考试方式构成的课程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 1.2.2.1重视学生参与,引导个性发展。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需要使学生全程参与“以自己为主”的考核中,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如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把每周五的下午设定为“固定开放日”,感兴趣 —————————————————————— —基金项目: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2012KSGG09)。作者简介:葛晓忠(1977-),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葛晓忠①GE Xiao-zhong ;项芳②XIANG Fang (①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104;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215104) (①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215104,China ;②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215104,China )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指出了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工学结合”课程 考试的评价方式,并结合《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对考试改革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Abstract:Combined with objectives of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by analyzing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course examination,and proposed the evaluation way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and made a research on practical effect of examination reform combining with Hydraulic Drive and Pneumatic Technology .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考试改革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examin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59-02 ·259·

课程标准模板定稿

附件:课程标准模板 X X X X 课程标准 XXXX系(部) 二○一年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2) 1.课程定位 (2) 2.课程描述 (2) 3.设计思路 (2)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3) 三、培养目标 (4) 1.知识目标 (4) 2.能力目标 (4) 3.素质目标 (4) 四、与先后课程的联系 (4) 1.与先修课程的联系 (4)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4)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4) 1.学习单元划分及项目载体 (5) 2.课程学习内容与目标 (5) 3.课程学时分配 (6) 六、教学实施建议 (7) 1.教材教参选取 (7) 2.教学组织 (8) 3.考核方式与标准 (9)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3) 5.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4) 6.实践教学条件 (14) 七、其它说明 (14)

XXXX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XXXXXX 课程名称:XXXXXX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职业能力核心课(或基本素质课、专业拓展能力课、综合实训课) 适用专业:XXXX专业 开设学期:学分:考核形式: 总学时数:讲授学时:实训(实验)学时: 执笔人:审定人:编写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参考模版:XXXX课程是XXXX专业的XXXX课程、是XXXX岗位证书课程。 编写说明:用简短的语言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功能、课程类型等内容。 参考实例:《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是数控技术及相关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数控机床操作员及相关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重在培养学生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力求取得特种加工行业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该课程学习形成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操作、维护及加工零件等综合职业能力。 2.课程描述 参考模版:本课程讲授XXXX,培养XXXX技能,主要对应XXXX企业XXXX岗位。 编写说明:简要说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职业岗位及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 参考实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含数控机床常用的电气控制、plc控制、电液控制三个模块,以电动机或其他执行电器为控制对象,介绍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线路及设计方法。培养对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维修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对应生产企业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工岗位。 3.设计思路 参考模版:本课程依据XXXX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按照XXXX理念,参照XXXX职业资格标准,(与XXXX企业合作),以从事XXXX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根据(XXXX企业)XXXX岗位真实工作过程与任务,设计X个学习单元

1.电工电子课程标准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 课程学时:162学时 适用专业:汽车维修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一门限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汽车修理工作的素质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电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设计思路是以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分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汽车相关工种考证紧密结合,根据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相关汽车电气设备等课程所涉及到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为目标,整个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并适当加以拓展,从而设定本课程的标准。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 2.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 3.掌握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方法; 4.理解汽车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 5.学习万用表原理,掌握使用万用表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万用表进行相关检测的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选学模块是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要,以及汽修行业、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建议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教学,供参考。 (一)直流电路 1.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2.掌握欧姆定律 3.会计算电阻的串联、并联和简单混联电路 4.会计算电功和电功率 5.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并会简单的计算 6.了解电容器的种类及选用 (二)电磁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1.了解磁的基本知识 2.了解电磁铁和继电器 3.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4.理解电磁感应、直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了解自感、互感和涡流。 (三)交流电路与安全用电 1.掌握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了解单相交流电路基本概念和公式; 3.了解三相交流电路基本概念和公式; 4.了解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触电对人体的伤害、触电的原因和方式; 5.掌握用电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四)电机基础 1.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