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一自然数与整数1《自然数》习题浙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一自然数与整数1《自然数》习题浙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一自然数与整数1《自然数》习题浙教版

《认识负数》习题

一、填空

1.一个数由10个万、7个千、4个百和6个十组成,这个数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86=______×1000+_______×100+_______×10+_______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3.7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_,一位小数是_______。

4.789.564按四舍五入凑整到整百数是________。

5.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60,这三个自然数中,最小的是__________。

6.最小的自然数是(),接在它后面的第五个自然数是()。

7.有三个连续自然数,已知中间一个是d,那么其它两个自然数分别是()和()。

8.比6小的自然数有()个,它们的积是(),它们的和是()。

二、判断

1.自然数都比1大。()

2.比98多15的自然数是113。()

三、选择

1.10和19之间有()个自然数。

A.0个

B.8个

C.100个

D.无数个

2.下列各组数中,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是()。

A.1234,1324,3214,4321

B. 1324,1234,4321,3214

C. 4321,1324,3214,1234

D. 3214,1234,4321,1324.

四、下面哪些数是自然数?

0.9 101 0 40.1 8.9 7.666 1800 -2.57 0.10

五、知道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吗?用线把左右连接起来

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2×9=18

序数5+5+5+5=5×4

量数小红得了第2名

编码5千克

表示计算结果我家的邮政编码是162897

答案

一、填空

1.107460

2.2;7;8;6

3.3.700;3.7

4.790

5.19;20;21

6.0;5

7.d-1;d+1 8.0,1,2,3,4,5;0;15

二、判断

1.×

2.√

三、选择

1.B

2.A

四、下面哪些数是自然数?

101,0,1800

五、知道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吗?用线把左右连接起来

2×9=18

序数5+5+5+5=5×4

量数小红得了第2名

编码5千克

表示计算结果我家的邮政编码是162897

浙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理资料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目录 教材特点: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教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目录 1.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2.数的产生 3.十进制计数法 4.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5.计算工具的认识 6.用计算器计算 7.亿以上数的认识综合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亿以内、亿以上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会正确地读写大数。 3.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4.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四年级上册疑难解答2--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重点难点 1、掌握技术单位的关系,突出规律性,理解“位值”的概念。(四年级上册疑难解解答1--0是自然数); 2、掌握两级数的读法,特别是数位上出现“0”的时候; 3、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4、数位、数级、计数单位综合整理,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5、学习用计算器运算一般的四则计算(四年级上册疑难解答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对学生强调计算器的使用是与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和谐统一、互相促进的。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精品)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填空.(30分) 1、20以内的素数有( ); 2、把2米长的丝带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 )米,是整根丝带长度的( )。 3、51, 91,57,97,73,1,49,。这几个数中合数是( )。 4、97×( ),积的范围是2000---2100。 5、36与54中公有的素因数是( )。 6、1分=( )时 3cm=( )m 25米=( )千米 7、写出2个比4小比3大的带分数( )。 8、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假分数。 261和3 34 3和1 9、水果公司有甲、乙两家分店,甲店年利润4万元,乙店年利润5万元。乙店的年利润是甲店的( )。 10、△ABC 是等边三角形,∠A=( )o;△OBM 是等腰三角形,∠O=∠M=35 o,那么∠B=( )o。 11、由3个十,5个0.1,7个0.001组成的小数是( ),它是个( )位小数。 12、写出下面涂色部分表示的数。 ( ) ( ) ( ) 13、在○里填上“>”、“<”或“=”。

0.5○0.50 1 21○25 66○1 1213○1 514○35 4 二、 判断。(5分) 1、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3、等腰梯形有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 4、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是个锐角三角形。( ) 5、直线ab 与cd 垂直,就说ab 是垂线,cd 是垂线。( ) 三、 计算。(28分) 1、 把下面各数分解素因数。(6分) 24 195 77 2、 口算(4分) 0.67+04.3= 1.6+0.45= 4.57-3.15= 12-10.6= 1-0.02= 0.6-0.06= 5÷7= 13÷8= 3、列竖式计算(8分) 5.9+7.84 8.03- 6.95= 8.86+3.9= 19.2-15.57= 4、用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0分) 532×29= 25×148 = 608×32=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课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个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等。 4、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高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四、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五、数的产生 1、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 2、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 3、 4、 5、 6、 7、 8、 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六、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 2)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 3)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1亿有多大 要知道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可以测量100张纸的厚度,计算得到1亿张纸摞起来有1万多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七、计算工具 1、计算工具 算筹(中国)、算盘(中国)、计算尺(英国)、机械计算器(欧洲)、电子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计算器 2、算盘:算盘的1颗上珠代表5,一颗下珠代表1。 3、计算器: 1)计算器各部分名称 2)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M+存数据,MR提取,MC清除,MRC代表按第一下提取、按第二下清除数据。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全集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3.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2.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二、解决新知: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2).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举例说明);二是 “”. 一个前提:对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 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 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 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 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5.平行公理: 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C .B m 回忆垂线性质: 平行公 理: . 上图中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和前面过点B画出的直线平行吗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如果b∥a,c∥a,那 么. c

b a 三.拓展应用 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 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点E ;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对,内错角有对,同旁内角有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浙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浙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 A.a一定是0 B.b一定是0 C.a和b至少有一个是0 D.a 和b都是0 2.用简便方法计算76×99是根据()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得数是0的算式是() A.7+0 B.7﹣0 C.7×0 4.(2012春?盱眙县校级期中)下列各算式中,最后一步计算除法的算式是() 48+32)÷2×3 C.(48+32)÷(2×3) 二、填空题 2分钟,烧开水要12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拿茶叶要 1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分钟就能沏茶了。 6.一张饼两面都要烙,需要6分钟,一只平底锅每次可以烙3张,烙熟5张饼至少需要 ()分钟。 7.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使得结果不变,并后面写出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1)45×32=32× (2)69+53+47= +( + ) (3)43+55+57+45=(43+ )+(55+ ) (4)103×42=×42+×42 (5)61×43+57×61=61×( + ). 8.比26的6倍少5的数是. 9.估算98×4时,把看做计算,估算结果是. 10.在横线上里填上“>”“<”或“=”. 42+8×2(42+8)×2600÷(4×5)600÷4×5 ﹣(118+82) 155﹣25÷5(155﹣25)÷5. 三、计算题 14×6×17 1012-38×25(232-198)×54 12.简算题. ⑴563+296⑵1001×78⑶4500÷25⑷125×24 ⑸1846﹣620﹣380⑹8×125﹣25×6×4⑺32×46+32×54⑻408×(3080﹣1980)+712 13.脱式计算. 224÷56+256203×(86﹣16) 960﹣84÷7. 14.简算: . 四、解答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第四单元测试卷 浙教版 (无答案)

浙教版数学四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37分) 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和()。 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一个三角形有()个角。自行车的三角架做成三角形,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性。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锐角,最少有()个锐角。一个三角形有()个顶点,最多可以画()条高。 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条边之差()第三边。 5、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6、在一个三角形中,其中两个内角的和是89°,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7、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和小于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是()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是()三角形。 8、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48厘米,那么它的每条边长是()厘米,每个角是()°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8厘米,另一条边长10厘米,它的周 长可能是()厘米,或()厘米。 10、右图中∠1=50°,则∠2=(),∠3=()。 11、一个等式逻辑腰三角形,如果它的一个底角是50°,顶角是 ();如果它的顶角是 50°,它的一个底角是()。 12、△AOB是直角三角形,∠O是最大的角,若OA是三角形的底,它的高是()。 13、把一个钝角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另一个是()角。 14、从10:00到10:15,分针旋转了()°;从1:30到1:50,分针旋转了()。 15、看右图填空。 (1)指针从“12”绕点A顺时针旋转600到“2”; (2)指针从“12”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3”; (3)指针从“1”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6”; A (4)指针从“3”绕点A顺时针旋转300到“()”; (5)指针从“5”绕点A顺时针旋转600到“()”; (6)指针从“7”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12”。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上册) 1. 二次函数 1.1. 二次函数 把形如()0a ,,y 2≠++=是常数,其中c b a c bx ax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称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1.2. 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y=ax 2 (a ≠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关于y 轴对称,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函数y=a(x-m)2+k(a ≠0)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 2的图象先向右(当m>0时)或向左(当m<0时)平移|m|个单位,再向上(当k>0时)或向下(当k<0时)平移|k|个单位得到,顶点是(m,k),对称轴是直线x=m 。 函数y=a(x-m)2+k(a ≠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直线a b 2x -=,顶点坐标是???? ??--a b ac a 44,2b 2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1.3. 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y=ax 2 (a ≠0)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 1.4. 二次函数的应用 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首先应当求出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通过配方变形,或利用公式求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注意:由此求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对应的自变量的必须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2. 简单事件的概率 2.1. 事件的可能性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2.2.简单事件的概率 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用P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00%,即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0; 随机事件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即0r d ? 点在圆上; < 点在圆外;? = ?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这个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 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3.2.图形的旋转 一个图形变成另一个图形,在运动的过程中,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固定的点叫做旋转中心。 图形的旋转具有以下性质: 图形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相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何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 3.3.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分一条弦成相等的两条弧的点,叫做这条弧的中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C B A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___ 一、选一选(每小题有4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请把正确选项的编码填入答题卷 的相应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组数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A)3,4,5 (B)7,6,6 (C)7,6,13 (D)175,176,177 2.已知某种植物花粉的直径为0.00035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种花粉的直径是()(A)3.5×104米(B)3.5×104-米(C)3.5×105-米(D)3.5×106-米3.如图,由ABC ?平移得到的三角形有几个……() (A)3 (B)5 (C)7 (D)15 4.小马虎在下面的计算中只做对了一道题,他做对的题目 是…………………………………………………() (A)7613 a a a +=(B)42 6 7a a a= ?(C)42 6 7) (a a=(D) 6 7 6 7= ÷a a 5.4张扑克牌如图(1)所示放在桌子上,小敏把其中一张旋转180o后得到如图(2)所示,那么她所旋转的牌从左数起是………………………………………()(A)第一张(B)第二张(C)第三张(D)第四张 6.从1、2、3、4四个数中任意取两个求和,其结果最有可能是…………………()(A)3 (B)4 (C)5 (D)6 7.王老师的一块三角形教学用玻璃不小心打破了(如图), 他想再到玻璃店划一块,为了方便他只要带哪一块就可以 了……………………………………………………() (A)①(B)② (C)③(D)④ 8.方程组 ? ? ? = + = - 1 3 4 3 2 y x y x的解是………………………………………………………() (A) ? ? ? - = = 1 1 y x(B) ? ? ? - = - = 1 1 y x(C) ? ? ? = = 1 2 y x(D) ? ? ? - = - = 7 2 y x 9.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驴子和骡子一同走,它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是一样重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嘛,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那么驴子原来所驮货物的袋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4、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5、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数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6、有时为了读写方便,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7、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的数是小于5还是大于或等于5。 8、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为题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9、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1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1、先分级,再从最高级读起;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 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级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12、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3、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为1公顷。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14、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常用“平方千米”(K㎡)作单位。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1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四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

四年级上册浙教版数学 10.23 姓名得分 一、填空:(25分) 1.74[]38,( );当商是一 ( )。 2.180÷24=60÷()=()÷6=()÷12=()÷() 48÷()=8÷4 360÷18=()÷2 ()÷12=()÷4 3.口算(12分) 62-39= 30×68= 4200÷700= 24×90= 850÷170= 610+190= 100-36= 96×40= 58×9= 72÷3= 600÷40= 450÷50= 900×42= 34×50= 8600÷200= 25×60= 12+48×2-0= 20-16÷4×2= 15×6÷9+10= 3×8÷8×3= 1000-125×8+32= (325-225)×18= 30+30×5-180= 25×4-600÷6= 二、计算:(15分) 792÷99 1360÷64 36200÷400 三、解答题:(24分) 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1536千米的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8小时相遇。 乙车的速度是108千米/时,甲车的速度是多少? 2.师徒两人共同加工720个零件,合作6天正好全部完成。师傅的工作效率是 徒弟的2倍,师徒两人每天分别加工零件多少个? 3.小明从家骑车到学校要16分钟,每分钟骑250米。如果他改为以80米/分的 步行速度,要用多少时间?

四、根据下面算式之间的关系,求出各图形所代表的数。(20分) 1、★+▲+▲+★=160 ★+▲+●+●+●=200 ●+▲+▲=150 ●=();★=();▲=() 2、☆×3-◇=△ ☆+◇+△=160 △-◇+☆=60 △=();◇=();☆=()3、求○、□表示的数,要求列出过程 ○÷□=24……6 ○-□=834 求○、□。 4、把竖式填完整 1 □□ □6)□□□ 6□)□□ 1 □ 6 □□□ □□ 0 □□ 五、挑战题(10分) 1、把一批梨装入箱中,原来每箱装的质量相等,能装48箱。现在每箱多装5千克,正好装36箱。现在每箱装多少千克? 2(两位数)和商(一位数),你有哪些填法? 108÷□□=□ 108÷□□=□ 108÷□□=□ 108÷□□=□ 108÷□□=□

浙教版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

浙教版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共15题;共34分) 1. (2分) (2018四下·贵州期中) 如果甲×0.42=乙×1.75(甲、乙都不等于0),那么()。 A . 甲<乙 B . 甲=乙 C . 甲>乙 D . 无法确定 2. (2分)下面的4个式子中,第()个是方程. A . 0.4x B . 5+8=13 C . x÷5=0 D . 7x>12 3. (2分)小数加、减法要把()对齐才能相加、减。 A . 左边第一位 B . 相同数位 C . 右边第一位 4. (2分)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A . 钝角

B . 锐角 C . 直角 5. (6分) (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 A . B . C . (2)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A . B . C . (3)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A . B . C . 6. (2分) (2018六上·始兴期末) 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的水: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最适合选用()统计图表示。 A . 条形 B . 折线 C . 扇形 7. (2分) (2019五上·汉川期中) 甲数×1.1=乙数×0.9(甲数、乙数都不为0),那么()。 A . 甲数>乙数 B . 甲数=乙数 C . 甲数<乙数 D . 无法确定 8. (2分)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一些指定度数的角.下面的角中,()不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 A . 15° B . 75° C . 85° D . 105° 9. (2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与一个顶角的和是130°,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 A . 5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 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 2. 亿以内数的读法: (1)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 万级的数都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例:780|6009读作:七百八十万|六千零九 3. 亿以内数的写法: (1)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 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例:三百零二万|六千写作:302|6000 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 止。例:50|6012 >5|0601 50|6012 V50|6022 5. 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去掉末尾的4个0,再加上一个万”字;

例:32|0000=32万(目的是为了读写方便) 6. 不是整万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要将千位”上的数四舍五人,然后再加上万”字。例:5|3850?5|0000=5 万5|7220 ?6|0000=6 万 7. 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先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如果小于5就把它和后面的尾数全部舍去,改写成0;如果等于或大于5就先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后面的尾数全部舍去,改写成0。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8. 数的产生: 数是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后出现了记数符号,即数字。阿拉伯数字是现今世界通用的数字,它是印度人发明的。 9. 自然数: (1)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 的0,1,2,3,4,5,6,7,8,9,10,11 …都是自然数。 (2)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 十进制计数法 (1)计数单位:个(一)、十、百、千、万 ...... 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二.亿以上数的认识 11. 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 10 个一万; 一百万: 10 个十万; 一千万: 10 个一百万; 一亿: 10 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 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 )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 4 个 0)、亿(数字后面8 个 0 )、兆(数字后面12 个 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 )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 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 3 个 0 、百万,数字后面 6 个 0 、十亿,数字后面 9 个 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 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 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 到了公元 7 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 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 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 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 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 13 到 14 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 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 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 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 ,2 ,3,4 ,??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 开始 (包括 0)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四年级数学上册 自然数教案 冀教版

自然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两个儿童在夜晚数星星的情景,同时配了一首优美的、活泼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数星星情景的真实再现和兔博士的话来介绍自然数的概念。教材把学生感受到的“星星真多”与“自然数是无限的”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数的初步体验。教材又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然数的特征。然后教材呈现了丫丫和聪聪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场景,通过他们找座位号的对话,由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单数、双数很自然地引出奇数、偶数的概念。在试一试中设计了在1~30之间写连续奇数、偶数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写数、观察讨论中,了解奇数、偶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思想: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感受到星星有无数个的同时,认识到自然数是无限的。把自然科学知识与数学整合在一起,把学生数星星的感受与“自然数是无限的”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自然数的初步体验。并通过一个星星也看不见,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学习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感受自然数的特征。使学生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都是1等自然数的基本特征。 通过电影院座位排列的录象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了解电影院座位排列特点,讨论两个小朋友能否坐在一起,来认识单数、双数,并说明单数又叫奇数,双数又叫偶数。0也是偶数。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了解奇数和偶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教材83页试一试的写数要求,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1~30之间的连续奇数(偶数)各有15个,两个数列的规律都是相邻两个奇数(偶数)相差2等连续奇数、偶数数列的特征。给学生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及发现事物规律的机会,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心角2》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圆心角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圆心角定理的逆定理的过程; 2.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 两个圆心距中有一对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对量都相等”这个圆的性质; 3.会运用关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相互关系的定理解决简 单的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难点: 关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例2(1)题,例3涉及四边形,圆等较多知识点,且思路不易形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景: 1.圆具有什么性质? 2.如图,已知:⊙O上有两点A、B,连结OA、OB,作∠AOB的角平 分线交⊙O于点C,连结AC、BC.图中有哪些量是相等的? C B A O

B E D A F C O 复习圆心角定理的内容. 3. 请写出圆心角定理的逆命题,并证明它们的正确性. (1).逆命题 :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2) 逆命题 :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弦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弧相等,弦的弦心距相等。 (3)逆命题 :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弦心距对应弦相等,弦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 弧相等。 结合图形说出已知和求证并给出简要的证明过程 由此引出新课. 二. 新课讲解

1、运用上面的结论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已知: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OE、OF为AB、CD 的弦心距,根据本节定理及推论填空: (1)如果AB=CD,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OE=OF,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弧AB=弧CD 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OB=∠COD,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的练习说明: 以下的四个量中只要有一个量相等,就可以得到 其余的量相等: ⑴∠AOB=∠COD⑵AB=CD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则运算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提前算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无意义) 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 (a-b)×c = a×c+b×c= a×c-b×c ②类型二:a×c+b×c a×c-b×c =(a+b)×c =(a-b)×c ②类型三:a×99+a a×b-a = a×(99+1) = a×(b-1) ③类型四:a×99 a×102 = a×(100-1)= a×(100+2) = a×100-a×1 = a×100+a×2 简便计算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 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 例如: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 25与4; 125与8 ;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自然数教案 冀教版

认识自然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详尽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谜面。 青石板,板xx, 青石板上挂银灯。 不知银灯有多少, 数来数去数不清。 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 2.学生猜中后揭示谜底,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信息。 师: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1颗、2颗、3颗、4颗、5颗……3000颗……

师:板书:1、2、3、4、5、……3000…… 二、认识自然数。 1.介绍自然数的概念,并通过一个星星也看不见,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师:阴天时,一颗星星都看不到,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可以用0表示。 老师在板书中添上“0” 0、1、2、3、4、5、6、7、8、9、……这样一个一个的数,都是自然数。 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数?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教师说明: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接着画出数轴,边画边介绍用数轴表示数的方法。 3.自然数特征。让学生观察画出的数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了解直线上的箭头表示的意思,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都是1等自然数的基本特征。 师: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生:最小的自然数是0。 生:这些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相邻两个数之间都差1。 问:直线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经过交流学生明白自然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认识奇数、偶数。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如何把小学各门基础学科学好大概是很多学生都发愁的问题,查 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希望同学们多 多积累,不断进步! 一、选择题。(5分) 1,129+32÷(11×13)计算时第一步应算( )。 A加法B除法C乘法 2,56×8×5=56×(8×5)()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率D,加法结合律 3、与97×25相等的算式是( ) A、(97+3)×25 B、(100-3)×25 C、100×25-3 4、下面各数,读数时只读一个零的是( ) A、2.0500 B、 1.005 C、100.07 D、2019.30 5、把0.0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得( )。 A、2 B、0.2 C、20 D、200 二、填空题。(27分、每空1.5分)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 )相乘, 再( ),这叫做( )律。用字母表示:( )。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 )律。用 字母表示( )。 3、计算(340+321)÷(300-299)时,应先同时计算( )法和( )法,再算( )法。 4、一个数加上0,还得( );被加数等于减数,差得( );0除以 一个非0的数,还得(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 )。 5、小汽车6小时跑4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填写下表: 时间/时 1 ? 4 ? 12 路程/千米? ? ?? 240 ? ? ?? ?400 三、计算题。(33分) 1、口算题(8分) 12×25=32×125=120×25×4=

20+80÷2×3= 0÷43=52-0+300= 43÷43= 6+15×10= 630÷9÷7=45+8-25= 67-(23+17)= 40×(2+3)= 60÷(2×3)=50+100÷2=900÷(10×9)=5+2- 5+2= 2、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16分) 7826-(826-1300)= 87×99+87=125×88= 54×102=125×(4+8)= 36×111+888×8= 65×34+34×34+34=25×13×4= 3、列式计算(9分) 1、甲数是6,乙数是8,它们的和的25倍是多少? 2、303个201减去303,差是多少? 3、25与30的商加上30与75的积,和是多少? 四、应用题。(35分) 1、某工厂原计划一年生产农具4800部,实际用10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实际平均每月比原计划每月多生产多少部农具?(5分) 2、一列火车上午6小时行了366千米,下午4小时行了276千米.下 午比上午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5分) 3、学校买来5盒羽毛球,每盒12个,共用240元,平均每个羽毛球 多少元钱?(5分) 4、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5分) 5、学校买了530套桌椅,一张桌子168元,一把椅子32元,共花了 多少元?(5分) 6、比一比,算一算。(10分) 星期天,8名学生去参观科技展览,共付门票80元,每人乘车用4元。 (1)、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