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三、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二、象征符与信号

三、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意义的定义

二、意义的类型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象征行为与象征性互动理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二、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定义

二、人内传播的环节和要素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三、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四、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特点与功能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新媒体与传播革命

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新媒体传播特点

第三节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三、新媒介的发展及其冲击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二、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四、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受众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三、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一、“培养”理论

二、“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文化指标研究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一、“知沟”理论

二、“知沟”理论的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第五节“第三人效果”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

二、“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四、全球话语与跨文化传播

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主要参考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赛弗林·坦卡德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 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艺术基础》是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所属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考试内容为艺术的基本原理。本考试的特点是基础性强;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代艺术的热点现象和动态。 二、考试的内容 1.概述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艺术基本理论中常见观点及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时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形式出现。 2.考试范围 ●艺术的构成 艺术活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artist)-艺术品(work)-观赏者(audience)-宇宙(universe)(艾布拉姆斯:四要素) 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 ●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 艺术的本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艺术的功能: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 ●艺术的分类 实用艺术,审美艺术 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综合艺术)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艺术家的修养与能力 ●艺术思维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204048315.html,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 ●艺术的至境形态 艺术意象 艺术意境 艺术典型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内容:主题,题材、情节 艺术的形式:语言,结构、技巧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艺术风格、流派、思潮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艺术的接受 艺术接受性质与社会环节 艺术欣赏的性质、过程及效果 艺术批评的观念及效用 ●艺术的起源 摹仿说 表现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 ●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204048315.html,2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 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 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 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 性因素 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 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 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 能手段 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 2)代表人物: 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 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 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 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 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 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 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 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 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 三.哥伦比亚学派 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在美国旧的社会学中心舞台上,芝加哥学派衰落而哥伦比亚学派兴起了。应用社会研究所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形成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机构。它还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诞生地。 应用社会研究所的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直至60年代中期,在这一期间,拉扎斯菲尔德带领研究者对人们在选举中如何决定投票给谁的问题研究,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等观点。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社会科学家在40年代也开始关注媒介对个人的直接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可能给民主进程带来的得失。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组织的考试。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传播学理论》是新闻传播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 (一)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学科的关系; (三)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当中去; (四)鼓励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主要以西方观点为主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新论点、新论据、新思路及新方法。 二、考试科目 《传播学理论》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否具备传媒文化素养和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通过系统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 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 三,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四,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传播学 一,孕育传播学的社会条件 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三,创立传播学理论的四大先驱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复习如下内容。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教学大纲

《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英语) 教学大纲 Selections from Classic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nglish) 课程编号:06204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0 实验(上机)学时:12 学分:2 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专业英语Ⅰ》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它的开设目的在于满足21世纪全球化对我国传播学教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要求,引导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直接阅读专业原著,在专业学习中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在英语学习中了解和研究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本课程能够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专业领域与相关学科的论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直接阅读并有效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还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一般性的会话或讨论的能力,以及写作和翻译专业学术文章的能力。该课程还将为学生们日后参阅国外新闻传播学专业论著,撰写学术论文,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致涵盖大众传播事业主要部类和新闻传播学的主要领域,点面结合,深浅有致,形成梯次。每个单元由4或5篇选文构成,一般有1-2篇著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经典论述,1-2篇比较具体的个案研究性质的文章,以及1篇综合性的概述。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上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难点。课堂翻译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每个单元后的练习中都设有role play(角色扮演)和presentation(展示)的训练。学生可结成若干小组,选择某一感兴趣的专题,寻找相关英文材料,制作成演示文件,课上用英文进行阐释。教师结合学生未来实际工作需要,酌情补充实用性强的新闻传播领域的英文专业术语,介绍业界和学界的前沿情况。课上所有训练都将提高学生进行口头与笔头专业交流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论文。本课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学习要求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已对大众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有了初步了解和应用。课前,学生预习指定章节或篇目,提出问题。课后,学生还要阅读教师推荐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分组准备课堂演讲。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72学时学分:4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 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 (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 (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 (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 (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了解群体与组织 )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 (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 (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1)了解传播制度 (2)理解媒介控制 (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 (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 (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 (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 (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 (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 (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 (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 (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 (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法 (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 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4.试题类型: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论述题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36695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65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讲课学时:21实验(上机)学时:11 学分:2 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名称)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传播学学生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系列方法,系统介绍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分析、理解当代社会传播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目标如下:?让学生了解社会(传播)研究的基本思维; ?使学生掌握社会(传播)研究的一般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方法课程打下基础; 追求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普及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及一般步骤、研究问题选取、研究方案设计、概念测量与操作化、抽样原理与方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达等传播学研究中一些常用而成熟的方法。课程重点对问卷设计、调查执行、资料

搜集和录入、资料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内容进行讲解,并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 本课程将采用老师专题主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生专题研讨和课外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学生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项目以及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9.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融合新闻课程教学大纲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总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专业基础课;正确理解媒介融合的定义,掌握媒介融合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及发展方向;理解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了解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及如何提高网民素养;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认识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把握媒介融合规律,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主动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人文情怀的温度上去开展工作。 理论授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参考教材:《媒介融合导论》,杨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庄捷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9 第一章:媒介融合概说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

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关于媒介融合认知的几大派别。 理解:关于媒介的定义界定及其发展过程。 掌握: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演变。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关于媒介第二节: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媒介融合的观念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这一观念的变迁,从而能够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为今后从事新闻业打下基础。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这一观念从竞合—整合—融合的变迁。理解:媒介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掌握:媒介融合从观念上的变迁过程。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变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变迁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的竞合第二节:媒介的整合第三节:媒介的融合 第三章: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媒介融合的内涵。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概念界定。理解:三种融合形态2 的发展方向。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 3、本章教学重点: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容融合第二节:网络融合第三节:终端融合 第四章:媒介融合的技术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将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媒介融合是融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被不断推进的。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纸媒、早期电子媒介、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理解:报纸产 生的社会条件、模拟技术的发展。掌握:三网合一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3、本章教学重点: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网络的广播电视反转向。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纸媒和早期电子媒介技术第二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节: 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第五章:媒介融合的形成与发展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产生的原因、形成的一般路径去深入挖掘媒介融合与技术、经济、受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将媒介融合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学习。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状况。理解:媒介融合形成的一般路 径。 掌握:媒介融合的诱因。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技术诱因、经济诱因、受众诱因和文化诱因。 4、本章教学难点:媒介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历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融合的诱因 (一)技术诱因 (二)经济诱因

吉首大学2017年专升本《传播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档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类别 广告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 1、本考核大纲参考郭庆光的教材《传播学概论》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1)库利的传播定义、皮尔士的传播定义、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2)信息定义;(3)传播定义;(4)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5)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6)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2、理解:(1)传播学的任务 3、运用:(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1)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4)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5)托夫勒的三次浪潮 2、理解:(1)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2)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 3、运用:(1)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我国信息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1)符号的定义;(2)三类非语言符号;(3)意义的定义;(4);(5); 2、理解:(1)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2)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 3、运用:(1)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

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1)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2)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3)香农-韦弗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6)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8)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9)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2、理解:(1)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3、运用:(1)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1)人内传播的定义;(2)主我客我的概念;(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4)人际传播的定义;(5)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 2、理解:(1)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2)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3)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 3、运用:(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1)群体的概念;(2)群体的两个特征;(3)群体压力的概念;(4)集合行为的概念;(5)组织的广狭义; 2、理解:(1)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2)群体意识三个方面;(3)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4)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5); 3、运用:(1)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2)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1)大众传播的定义 2、理解:(1)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2)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的概括;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 3、运用:(1)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对两种观点的看法;(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学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b5E2RGbCAP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p1EanqFDPw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DXDiTa9E3d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2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1 / 18 知识。RTCrpUDGiT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5PCzVD7HxA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采用何多媒体训讨主要内讲实学手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问人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传播的符号和义章第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22 四统结构章第22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章第群体传播、集合行为、22六组织传播章44大众传播第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三、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二、象征符与信号 三、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意义的定义 二、意义的类型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象征行为与象征性互动理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二、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定义 二、人内传播的环节和要素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三、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四、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特点与功能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传播学理论知识归纳

《传播学理论》十三章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重点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自然科学的“三论”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 第二章重点 “信息”的概念 关于“传播”的代表性观点 社会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信息系统的特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重点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四章重点 信息在结构上的三要素 符号的定义 象征符的特点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定义 符号意义的分类 构成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三要素 第五章重点 传播过程八要素 传播模式定义 5W模式(定义及模式图) 线性传播模式的不足 不同模式所属类型(线性、双向循环、系统模式)及特点 第六章重点 人内传播的定义 人内传播过程的要素 人内传播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动机 人际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如何影响人际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用“约哈瑞窗口”理论说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第七章重点 群体的定义 所罗门·阿什的“线段实验” 流言的流通量公式 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信息输出的形式 组织的危机传播 第八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十大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拟态环境的定义 第九章重点 大众传播传播者的定义 对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的原因《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定义 关于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我国目前的传播体制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把关人”概念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十章重点 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 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几种理论 麦克卢汉理论评价 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决定媒介选择的因素 第十一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定义 关于大众传播的受众观主要有哪些? 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的受众主要拥有哪些权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的定义 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定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