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史复习资料(二)

外国新闻史复习资料(二)
外国新闻史复习资料(二)

人类传播历程

依次出现互相补充互相叠加

第三节口头传播时期:从口头到文字

一、语言与社会:

口头传播阶段开始与语言的产生

语言何时出现

屏蔽思维的误区:

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某个人或某些人开口说话吗?

屏蔽思维的误区

亚里士多德的思考

加达默尔的“普遍性”论

希罗多德的故事

语言与社会同时出现:

语言的需要来源于交流的需要交流的需要是群体互助的需要社会群体组成的需要语言(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像影子与实体一样不可分割

社会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原因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传播)的起点,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起点

思考:

由于交流的需要,语言产生于人类。社会化的进程中,而后便成为人类社会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复杂与扩大化的催化剂。

语言传播

口头传播覆盖了整个人类传播史,是人类社会产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传播方式。

手写阶段以及印刷与电子阶段在时间上都是人类近代发展史中出现的传播方式。

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传播手段的发明

——弥补口语传播的不足之处:记录性差和传播距离短。

?非语言传播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1、结绳、原始绘画、象征符号。

2、篝火、鼓声、口哨、驿马及驿使。

手抄与印刷新闻的共同繁荣

尽管新闻信再度流行之前印刷术已经开始普及,但这种古老的传播手段依然延续了二百年,即从16世纪一直到18世纪。

“在整个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手抄新闻日趋盛行,它们的编写者也与早期小报的编辑并驾齐驱,是当时最主要的新闻提供者。至少迟至1789年,手抄新闻编写者构成的新闻网,仍然有效地弥补着印刷报业的空白点。”

返回课程纲目

第三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第一节印刷与印刷新闻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萌芽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返回课程纲目

第一节印刷与印刷新闻

人类的传播之河从口头传播、手写传播流淌到印刷传播阶段,印刷媒介的诞生使新闻传播活动产生意义重大的飞跃,从此人类的新闻传播便开始从无序走上有序,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新闻事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

纸张和印刷机

?莎草纸(papyrus),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水生植物,古埃及人用它的茎杆制成光滑平展、易于书写的“纸”,这种纸一直沿用到中世纪初。其制作工艺是:把新鲜的草杆切成需要的长度,剥去绿皮,然后把其消成片,平展开,互相略微交叠,摊在吸水布上,吸水布上再铺一层莎草片,上面又盖一张吸水布,如此等等。然后捶击大约两个小时,使莎草片凝成一张薄纸,最后是把纸压平、晾干。这些纸可以连在一起做成纸卷,纸卷可以很长。?公元4世纪,羊皮纸取代莎草纸

?“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埃及出口的莎草纸锐减。此前,莎草纸出口到波尔多和马赛,供学校和官僚行政使用。然而,公元659年至679年的墨洛温王朝时期,莎草纸却被羊皮纸取代。公元716年之后,莎草纸已经荡然无存。”

?其制作工艺是:牛羊生皮放进石灰水泡,浸透,去毛,在架子上凉干。然后用水和浮石打磨,直至平滑。最后,成品按照标准的薄木版切割成块,上面打蜡,用苇管笔书写。希腊和罗马都通用这种笔。羊皮纸对折,毛面对毛面,制订成册。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解放宣言》都是写在羊皮纸上的。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造纸术的西传

隋唐时期造纸术的传播途径:中国-阿拉伯帝国-西班牙-欧洲各地。至14、15世纪取代羊皮纸

纸张普及的意义

为印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约翰·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是德国美因兹的一位工匠,1428年离开家乡,到斯特拉斯堡度过近20年。其间,大约在1440至1450年间,他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明了一套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等工艺的金属活字印刷法。

?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印刷术被称为德国对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它发明的初期曾以德国技艺(the German Art)而著称。它在由美因兹的一位金匠约翰·古登堡于1440—1450年之间发明后,便伴随着传教热情以及精明的商业意识传播开来,其间主要是由德国人并且主要是沿德国商人的贸易路线传播。古登堡本人则以其印行的四十二行版《圣经》(1456)、三十六行版《圣经》以及一部畅销的百科全书而享有盛名。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明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世人的知识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和远为活泼有力的时期。它不再是从一个头脑到另一个头脑的涓涓细流;它变成了一股滔滔洪流,不久就有数以千万计的头脑加入了这一洪流。”

?它不仅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而且还导致了新的文化传统的出现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时代背景

文艺复兴:各种创造朝气蓬勃,对书籍的浓厚兴趣成为时代的需要

宗教改革:把宗教的权威从罗马教廷转向《圣经》,印刷圣经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圣经》的印刷

?早期印刷物的3/4都是圣经

?宗教改革旨在破除罗马教廷对人精神的专制统治

?马丁·路德:每个基督徒都有同上帝直接对话的权利

?由德国拓展至整个西方世界

印刷术的影响

推动世俗化进程

?拉丁语不再是唯一的国际用语

?欧洲各国方言日趋规范,形成标准的民族语言

?“母语”的观念是排版的产物

?人们对国家的爱取代了对上帝的爱

凭借印刷,上帝变成了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这样的是加强了国家民族主义,同时削弱了经文的神圣权威。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闻事业原始形态的产生

?最早的新闻传单:

1482《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等

?最早的记者:

皮特罗·阿伦提诺(Pietro Arentino)

?最早的期刊:

《法比信使》(Mercurius Gello-Belgicus)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萌芽

时间:十七世纪地点:北大西洋背景:现代文明

?地理大发现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要求

?宗教改革文化逐渐脱离开宗教英国清教徒革命标准英语的传播读者扩大

?市场经济兴起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商品(包括信息)流通相对自由

定期报刊的兴起

与早期新闻媒介比较

?公开发行代表资产阶级公共域出现

?内容博杂现代社会信息骤增的趋势

?定期出版定期性是现代报刊的一大

基本要素与基本特征

只有当信息定期公开发送,也就是说能为大众所知晓的情况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可言——哈贝马斯

荷兰

?出版自由

“十七世纪时荷兰是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国度,它的重要性不可胜述。霍布士(名著《利维坦》的作者——引者注)只好拿他的书在荷兰刊印;洛克在1688年前英国最险恶的五年反动时期到荷兰避难;贝勒(《辞典》著者)也迫于必要在荷兰居住;斯宾诺莎假若在任何旁的国家,恐怕早不许他从事著述了。” ——罗素

?文化名人

国际法奠基人格老秀斯、哲学家斯宾诺莎等、荷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

?“17世纪对荷兰来说,将是‘黄金世纪’”

荷兰早期报业成就

?定期刊物首先在荷兰产生

?被当作第一批真正的报纸(the first true newspapers)而看待的出版物,出现于1605—1610年间。它把博杂的报道内容同有规律地定期出版这二者结合起来。其中最早的一份或许是荷兰的《新闻报》(Nieuwe Tijdinghen)。该报由亚伯拉罕?费尔赫芬(Abraham Verhoeven)于1605年在安特卫普出版,尽管目前所见的最早一份《新闻报》的时间是162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

?最早的英文报纸、1620年出版的一份“科兰特”(coranto),就是由荷兰印刷商Pieter Van Den Keere在阿姆斯特丹创办的。

德国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印刷媒介的发生

到16世纪中叶,天主教徒开始打退堂鼓,不再鼓励人们识字,感到阅读是一个分裂的动原,最后甚至禁止阅读各种方言版的《圣经》,包括像伊拉斯谟这样的作家的作品。阅读跟异端邪说画上了等号,后来出现禁书目录也是很自然的事。新教徒显然偏爱离经叛道,此外,还寄托希望于识字阅读有助于破除迷信。因此,他们继续发掘印刷的各种资源,并把这种态度带到了新世界。······

天主教背离印刷而新教与之形成联盟的一个结果,是欧洲的文化知识版图出现了惊人的颠

倒。在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文化修养和情感修养方面要远远高于北欧各国。可是,到了17世纪末,这种局面完全反了过来,天主教保持了一种形象上的宗教。它继续偶像崇拜且变本加厉,过分注意经营教堂和仪式服务的各种细节。基督教新教则发展成了一种书籍的宗教,结果是阻止偶像崇拜,走向了一个禁欲的符号体系。

——尼尔?波兹曼

“三十年战争”

?1618年—1648年

?三十年代战争最直接、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确立了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而民族国家的纵横捭阖、此消彼长,几乎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另外,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德国的新闻事业影响尤为显著,因为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就在德国。

吕岑战役报道

1632年11月18日来自杜克斯的消息

前天梅克伦堡公爵阁下(瓦伦斯坦)与瑞典国王之间的大战发生于一年前在来比锡附近冲突过的那些壁垒所在处。战争从上午10时进行到黑夜以后。双方死在战场的足有一万五千人,国王也战死。陆军中将霍尔卡大人获得他的印章指环和一对踢马刺,而且一名枪兵获得他的指挥刀。我方军官多人负伤。伯爵哈本海姆大人死于初次猛攻时。敌人夺得我方军旗五或六面,但我们夺得他们的军旗约三十面。所以敌人的损失比我们重得多,并已向瑙姆堡方向退却,而(瓦伦斯坦)阁下则向来比锡前进。详情待续。

德国早期报业成就

?世界上最早的周刊《观察周刊》(Avisa.后来改为Aviso)创办于1590年,1609年改为每周发行一次。一期只报道一条新闻。

?到1615年,“德国报业之父”艾莫尔(Egenolph Emmel)创办周刊《法兰克福新闻》,开始在—期报纸上同时刊登数条新闻。

?1626年德国出版的周刊《马格德堡新闻》,是世界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到1955年停刊,前后总计329年。

英国

?“科兰特”(coranto):最早的英文报纸,“荷兰制作”

?英国最早的报纸,1621 托马斯·阿切尔

?《科兰特,或意德匈西法新闻》,1625 纳撤尼尔·巴特

?《英国信使》,1625,巴特英国第一份有正式刊名的报纸

?三大报业先驱:

托马斯阿切尔,纳彻尼尔巴特,尼古拉斯伯恩

法国

《法国公报》,1631,雷诺多特

法国第一份报纸

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

杂志的出现

?学人杂志:

《教诲月刊》,1633,约翰·里斯特(德)

《学者杂志》,1665,德尼·德-萨洛(法)

《哲学学报》,1665,英国皇家学会

?消遣娱乐杂志:

《法国信使》:关于各种有趣有益之书籍和事物的轻松而又严肃、深刻而又易懂的观点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革命背景之一:“统治者的极端行为”

统治者的管制

许可制(License)

检查制(Censorship)

惩处制(Punishment)

?“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T·卡莱尔)

?

如火如荼的报业

?星法院废除

“各式各样的小册子享受充分的自由,可以随便流通”(基佐)

1642年出版了2000多份小册子

1645年发行了700多份报纸

在1640年到1660年之间,小册子和报纸加起来一共是2.2万份”。

?报刊中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

《国会纪闻》

?第一份正式刊登国内新闻的报刊(the first weekly public news sheet)

1641年11月

印刷商约翰·托马斯

《宫廷信史》

?保王党的第一份报刊

1643年创刊于牛津

“the only royalist periodical for some year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8 Volumes (1907–21), Volume VII. Cavalier and Puritan)

?影响:使报刊逐渐从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The Public Advertiser公共广告人

?1657年英国第一个巧克力广告

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约翰·弥尔顿生于1608年,死于1647年

作为诗人,名望仅次于莎士比亚。他对古代文化、文艺复兴和民间传统给予很大的热爱。他的代表作包括《得乐园》、《失乐园》、《力士参孙》等。

作为政论家,他写下了《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等名篇。

弥尔顿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

——《苏联大百科全书》

《论出版自由》的背景

历史背景:思维活跃的世纪,各国思想家大量成功作品的问世。如: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霍布斯《利维坦》、洛克《政府论》、笛卡尔《谈谈方法》等。

现实背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长老会,为巩固已到手的权力,下令实行书刊的预先检查制度,剥夺了人们刚刚赢得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弥尔顿作为先知和革命的斗士,痛心疾首、倍感愤懑。

导火索:发表论离婚的小册子,被国会招去质询,恼怒之际,慷慨陈词。

《论出版自由》的观点

一个核心:一言以蔽之“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

两大前提:其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自己的理性能够辨别真假正误;其二,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己见,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和特权”,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

《牛津公报》——第一张“新闻纸”

可称其为报纸的评判标准:

1、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

2、机械手段生产(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等);

3、不论什么人,只要付钱既能得到;

4、刊登公众所感兴趣的事情(有别于专业的出版物);

5、对普通文化水平的读者有吸引力;

6、具有稳定性。

——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

创刊原因: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宫廷仓皇前往牛津。牛津地处偏僻,消息闭塞,政府决定创办一份官方报纸。出版24期后,随宫廷迁回伦敦,改名《伦敦公报》

特点:单张散页形式,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两栏。一改“书”、“刊”的形式。重时效性、真实性。

评价:历史上第一张真正的报纸。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余波,其与革命一起把英国新闻事业推进一大步,更为别国新闻事业树立样板,注入生机。

在新闻事业五百余年的发展里程上,17世纪是个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法在德国问世之际,新闻事业即开始孕育,后来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17世纪终于破土而出,长出嫩芽。尽管这株幼芽起初还貌不惊人,弱不禁风,但此后那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却由此生成。换言之,17世纪之前新闻事业犹如胎儿,到17世纪它从母体中呱呱坠地,此后便栉风沐雨,发育成长,如今终于长成一个虎虎有生气的健儿。所以,在现代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中,17世纪可谓一个开启鸿蒙的“创世纪”。

返回课程纲目

第四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第一节英国的日报与杂志

第二节美国报业: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法国大革命年代的报业(1789~1794)

第四节18世纪的“高级报纸”

返回课程纲目

18世纪新闻传播的时代背景

启蒙运动:在“科学革命”的影响下,高张理性与进步,为整个世界“祛魅”。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理性为标准衡量一切事物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颠覆

人们照个人认为是“真、善、美”的

计划或蓝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划观念变迁,新兴的新闻事

和构想,然后付诸实施天地鼎革的时代,业越来越显示

出现了频繁的各种革命出巨大的传播

能量,越来越

发挥着突出的

舆论功能

浪漫主义:标举感性、推崇精神。“用审美的标准主观主义的判断方式

代替功利的标准”(罗素)

第一节英国的日报与杂志

18世纪英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情况

君主立宪政体制度下的王国政府

对新闻事业实行的管制措施

实行印花税法案、津贴制、法律制裁等;

使报刊成为政党间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不英国报刊种数少、报价高、销量

具有现代西方报纸的大众化和商业性; 低、新闻事业发展缓慢

在经济上依靠政府的政党报刊杂

志占统治地位

英国的政党报刊

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代表工商业资产者利益的辉格党相互论战攻击,形成最早的政党报刊。

所谓政党报刊,就是受党派意见左右、为党派利益服务的报刊。其主要特点是:鲜明的党派色彩,强烈的论战气味,呼朋引类,党同伐异,而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几乎荡然无存。

这样互相竞争的宣传在一个由民选的国民大会、政党制度和允许公共讨论的混合型政府制度中特别有用;在绝对君主制下,新闻人必须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行。但是,二者都有审查制度,都是用法庭作为压制的手段,因此,新闻工作只能是坚强的人的冒险活动。这可能是他之所以未能变成一个职业的原因。他的政治意见越强烈,就越兴旺发达,道德上的要求也越严格。——《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日报的发展

“光荣革命”后,由于封建王国政府与议会相互妥协和制约,使得英国报业重又焕发了革命年代的勃勃生机。

1711年全国发行2250000份,1753年,增至7000000份;1724年日报仅有3家,而至1776年增至53家。

内容也开始涉及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

三大有利因素:

政局动荡,工商业日趋繁荣提供了技术与信息基础

《许可证法》的废除印刷出版业有了进一步的自由日报的发展“咖啡馆”的兴盛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讨论时事,从杂志的勃兴

而扩大报业的读者群

《许可证法》的废除

1679年,国会批准1662年制定的《许可证法》失效,之后虽不是又有恢复,但是随着王室与国会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双方都力图保护自己的代言人。1694年,所谓的《印刷管理法》(Regulation of Printing Act)或称《许可证法》(Licensing Act)停止生效。这当然不是当局确信许可证制度不对,而是由于它在政治上行不通。

随着两党制在威廉和玛丽统治时期的形成,继续保持许可证制度难以为继,因为没有以前君主那种果断行动而要继续维持这种古老制度是不可能的。下议院对《许可证法》的抨击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垄断制度造成的不公平贸易、对印刷业的限制、违法嫌疑者行贿的倾向以及新闻检查制度的不完善等。但是,正如麦考利[即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1800~1859),英国历史学家,辉格党政治家]在他的《英格兰史》一书中说的那样:“在至关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在未经许可而自由出版从整体上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的问题上,则只字未提。”

——《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

“咖啡馆”的兴盛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

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领域,市民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在

这种不受政府侵扰的自由空间,哈贝马斯强调,市民间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的公共交往.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咖啡馆”的兴盛

18世纪初,仅伦敦就有2000家咖啡馆

众人会集之地,莫不留下鄙人踪迹。有时,我在威尔咖啡店(注:作家、名流长往之地),置身于政界人士行列之内,侧耳倾听他们在自己小圈子里的叙谈。有时,我抽着烟斗,坐在柴尔德咖啡店里,仿佛一心一意看《信使报》(注:当时教士、医生、律师、科学家长去的一个咖啡店),却把屋子里每个茶座里的谈话都偷偷听在耳。星期天晚上,我在圣詹姆士咖啡店(注:辉格党人聚会场所)出现,有时参加他们密室里的政治会议,不过我在那里只是聆听高论,以广见闻。此外,在希腊人咖啡店(注:文人学士长往)、可可树咖啡店(注:托利党人活动中心),以及祝来巷和干草市场两家戏院里,我也都不是生客。

——摘自《旁观者报》第一期文章《旁观者自述》

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

1702年3月11日由E·马利特创刊,又译《每日科兰特》。半张,单面印刷,每页两栏。新闻无标题。内容以荷文、法文消息为主,无本国消息。类似于新闻书。

坚持客观报道。创刊号:本报创办的目的,在于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登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会有正确判断。

马利特曾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有读者来做。”

——《外国新闻传播史》

比较八十年以前的新闻书,并无多大进步。第一期计有新闻10段,2段告白,104行。新闻都标明了出处,告白说明创刊目的。

——李瞻《世界新闻史》

第九期停刊,马利特接掌《伦敦公报》,由塞缪尔·巴克利复刊,使《每日新闻》崭露头角。

改版:改为双面印刷,一页半新闻,半页分类广告和车船消息。“这些广告都带有欺骗性,但是巴克利从这些广告中赚了钱。毫无疑问,正是这笔广告收入使巴克利有可能对国外新闻进行精彩的报道。”(《美国新闻史》)已经有了商业报纸的萌芽

用地图、表格、数据以使报道内容更加明确易懂更加形象化

几年后又扩版四至六页,为当时权威报纸。(扩版有印花税的原因)

1735年6月,因为政府津贴原因,与《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后成为保守党报纸,所以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报纸。

杂志的勃兴

英国财政部1711年的统计,当时英国杂志的每周销量为44,000份,全年则达2,250,000份,差不多平均每十人一份杂志。

规模及影响远远超过报纸,不妨说这一时期英国报业的主流是杂志。原因:由于当时的政治干预(宣传、检查)和技术手段等原因使得报纸对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等受到很大影响。无法发挥其优越性吸引读者。

当时的杂志刊期很短,一般杂志通常8页,前1、2页为论文、社论。后1、2页为广告,中间为消息。

当时杂志分为两类:以《评论》和《检查者》为代表的新闻时政类杂志;以《闲谈者》和《旁观者》为代表的文化生活类杂志。

笛福与《评论》

丹尼尔·笛福:“英国报业之父”;“杂志之父”。

曾经商,并以各种方式谋生。因为政治原因多次被捕。仅1713年以后的14年里,就先后四次被捕。属于当时英国的第三等级阶层。一生编辑或为之馔过稿的报刊大约有25家。

作为杰出小说家的笛福独创了一种经典的小说体裁。他把真实的事件写得像历史小说。如《大疫年日记》、《大风之年》、当然还有《鲁滨逊飘流记》。(《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719年他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每日邮报》上连载,广受好评,流传至今。被誉为“世界性的书”。

笛福与《评论》

1703年,因发表了一本反对宗教迫害的小册子《消灭不同教派的途径》(the Shortest way With Dissenters),结果锒铛入狱,还被戴枷示众三天。但却受到百姓们的献花、祝酒。还写出了《枷锁颂》(Hymn to the Pillory),并有了创办《评论》的打算。

笛福文风:

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对五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说话。二是每个人都能听懂。——笛福

笛福的天才在于它能做到呈现而不是讲述故事。事实就直截了当地摆在读者面前,其间的道德评论则像是邻居的指指点点。作者巧妙地隐藏起来,这种效果是通过一种平铺直叙和高超的朴实无华的文体所达到的。

——雅克·巴尔赞

笛福与《评论》

《评论》:1704年2月创刊。原名《法国每周评论》(The weekly Review of the Affairs of France),不久改为《英国评论》(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English Nation),几经易名后最终定为《评论》。

创刊时每周发行2次,每期8页,第二年改为三日刊。还经常发放副刊。

《评论》可以看作是辉格党(自由党)的喉舌。另外,从1704年《评论》创刊到1714年停刊,

笛福每年都从辉格党那里接受400镑的津贴。(也就是政党利用津贴制度来控制言论)。

评论虽非报纸,但写作优美,且刊有许多有趣而极有建设性的论文。笛福为满足读者,又增加小评和商业社会性论文。这些特点,是以前任何刊物没有的。所以研究现代杂志的历史,《评论》应占最重要的地位。——李瞻《世界新闻史》

斯威夫特的《检查者》

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国教的神职人员,后来做到。属于当时英国的第一等级阶层。

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善于反讽。文章幽默风趣,常使用口语。本有望做高官,但由于其生性孤傲,鄙视权贵,以及他的宗教观点受到质疑,因此1713年被派到北爱尔兰担任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副教长。并因为同情北爱尔兰人民而投入他们的反压迫斗争,直至1745年去世。其间写了著名的《格列佛游记》、《书本大战》、《育婴刍议》等。以及一些具有“作为政治理论家和经济学家的远见卓识的”时文。

《检查者》:是执政党托利党的舆论台柱,也是政党报刊,与《评论》对立。1710年创刊,斯威夫特为第一任主编,直到1714年。其间他经常以尖刻泼辣的文章批判辉格党。

艾迪生与斯梯尔

两人为好朋友,同一年出生,同一年进入同一所中学,后来又一同在牛津大学求学。政治活动中也同属于辉格党。不过,斯蒂尔虽做过官报主编,但沉浮官场,很不得志;而艾迪生则春风得意,历任高官。

二人首创了“随笔报纸”的形式,使18世纪的很多杂志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被称为“文艺杂志的鼻祖”

在文学史上,艾迪生的成就大于斯蒂尔,他的文章优雅、洗练、幽默,至今仍是研习英美文学的范文。

他那流畅、优美的散文,像潮水一般,那光滑的表面潜伏着小小的洄流、携带着小小的瀑布,具有千变万化之趣。——维吉尼亚·吴尔夫

在新闻史上,斯蒂尔的功绩则大于艾迪生,他具有现代报人的眼光,在新闻事业的处女地上,开垦出一片生机勃勃、清新宜人的绿洲。

约瑟夫·艾迪生

《闲谈者》与《旁观者》

《闲谈者》:英国第一家文学性期刊。斯梯尔于1709年创刊。这个刊物每周三期,内容分为社交娱乐、诗歌、学术、新闻、随感录五项,把时事、闲谈、随笔文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富有文学趣味,面向伦敦的中、上层市民。

本报的目的在于揭穿生活中的骗术,扯下狡诈、虚荣和矫情的伪装,在我们的衣着、谈话和行为中提倡一种质朴无华的作风。——斯梯尔

到第18期时,艾迪生开始参与编辑与写作。以致人们争相传阅,成为俱乐部和咖啡馆里不可缺少的读物。

1710年,英国托利党上台,辉格党失势,艾迪生丢了官,斯梯尔的官报主编也被免掉。《闲谈者》于1711年停刊。

《旁观者》:由两人合办。每天出刊,每期一篇文章。从1711年3月1日创刊,到1712年12月6日因印花税的颁布停刊,一共是555期,其中有274期为艾迪生所写。其后艾迪生又于1714年单独创刊半年,每周三期。

《旁观者报》比《闲话报》办得更精彩。刊物号称是由一位“旁观者先生”和他的俱乐部主办的。第一期(阿狄生执笔)登出旁观者的自我介绍······第二期(斯梯尔执笔)介绍了‘旁观者俱乐部’的六位成员,其中包括一个爱好戏剧的见习律师、一个牧师、一个军人、一个城市交际场老手,另有一个老乡绅罗杰·德·考福来爵士——代表旧贵族,还有一个伦敦富商——

代表新兴的资产者。······它那五六百篇文章中,有很大篇幅是描写旁观者俱乐部这六七个成员的日常活动,从伦敦各界写到乡绅田庄,形成了一组以考福来爵士为中心的人物特写、散记,反映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各种代表人物的生活、思想、风貌。——刘炳善

创造发行量记录。仅仅是其常年订户一般都在3000左右,最高时曾经达到20000。(当时报刊的发行量都在千份以内)

117

《闲谈者》与《旁观者》

《旁观者》宗旨:有人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我不自量力,愿意让人说我把哲学从私室、书库、课堂、学府带进了俱乐部、会议厅、茶桌、咖啡馆之中。——《旁观者》第十期,“《旁观者》的宗旨”

《旁观者》的影响及贡献:

它居于18世纪英国文学期刊之首,应用随笔散文写人、叙事、抒情、议论,大大发展了随笔这种文学形式,开创“随笔报纸”之先河。

它将人生的问题,以轻松、乐观、趣味化的笔调,表现出来,并加强读者的道德感,可说是现代小品文艺的起源。并影响了其后的一大批文人。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等。

然而,比起其它各界来说,本报对于妇女界要算最有用处了。我常常觉得,我们没有尽力量、想办法让我们的女同胞有些正当事业和消遣。虽然为他们似乎也安排了一些娱乐活动,但多半只是把他们当作妇人女子,而没有把他们看作万物之灵的人类。梳妆台就是她们的用武之地,把头发梳理成某种样式就是她们生活中的大事业;用一个上午挑拣出一幅缎带就是了不起的工作;到绸缎店、杂货铺走那么一趟就累得她们一整天再也干不了别的什么事了。缝纫和刺绣是她们的正业,做果酱和甜食是她们的苦活儿。这自然是指一般妇女而言。据我所知,另有不少妇女,生活方式高雅,见客谈吐不俗,活动在知识与美德的高尚领域之中,不仅衣饰华贵,而且还有心灵之美,须眉之辈见之,不唯爱慕不止,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我希望通过出版这份日报来扩充这一类妇女的人数;尽力把本报办成一种即使无益、至少无害的消遣之物,把妇女读者的心思从那些极无聊的琐事中吸引过来。同时,即使对于那些最美好的人性典范,我也愿再加琢磨,使之更臻完美;因此我除了指出在妇女身上那些足为女性之光的美德,也要指出在她们身上构成女性之累得瑕疵。

——《旁观者》第十期,“旁观者的宗旨”,1711年3月12日

《绅士杂志》

?《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创刊于1731年,一直发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历时约两个世纪。

?《绅士杂志》是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月刊,由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创办于伦敦。是英国杂志史上发行最久、最负盛名的权威月刊。

该刊以“合众为一”为信条,每月选登各类图书和小册子的优秀文章,惹得不少刊物仿效.该刊还是第一份以“杂志(Magazine)”为刊名的刊物,“杂志”(magazine)一词泛指期刊,就是由于此刊的名望所致。

约翰逊博士

约翰逊博士和笛福、斯威夫特、艾迪生、斯梯尔一样,都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英国19世纪思想家托马斯·卡莱尔,称他是“全英格兰最伟大的灵魂”。约翰逊博士是位奇才,也是位怪人。

约翰逊博士最杰出的贡献,是编纂了第一部英文字典。这部字典对现代英语的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编写了《阿比西尼国拉赛拉斯王子传》、《诗人传》、《艾琳》以及其它许多被众人赞赏的名著。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印刷传入英国初期,并没有受到国王与国会的重视,但当开始印刷传单、书籍,成为宗教与政治斗争的武器时,国王便注意如何加以有效管理了。

亨利第八(1509-1547)是开始管理出版的第一位皇帝。

1、禁止国外出版商,保护本国出版商利益;

2、任命皇家出版官员,负责监督出版;

3、授予特权,保护及管制出版事业;

4、授予独占权利,防止任何反对的出版品生产。

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需事先经过特许。

马利女皇时代1553-1558,是英国宗教思想最纷争的时代。女皇为管制异教邪说,在1557年成了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组合,根据女皇特许状设立。

公司特许状中规定:在国王内,除公司会员及女皇特许者外,印刷一律禁止。公司会员取得出版独占的权利。

会员资格的取得:经女皇特许;印刷厂的自由人;会员资格也可以购买、世袭,若娶道印刷老板的寡妇,也可以成为会员,所以当时印刷老板的寡妇,有三任丈夫都不稀奇。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设立,在国王方面,借此有效管制诽谤、恶意及异教言论的出版。在出版商方面,借此取得独占出版及管理非法出版的特权。

新闻自由的呼声

1640,清教徒革命发生。国王的权力转移至国会。特许出版公司大受影响。1641年6月5日,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正式撤销,这是英国报业第一次得到新闻自由。

出版突然自由,英国出现混乱。起先出版言论攻击教诲、政府,而后又转向国会;在混乱期中,因版权无法维持,出版商也受到重大损失。

1643年6月13日,国会应出版商请求,恢复特许制度。

经济学家罗宾生(Henry Robinson):“无人能独占真理,所以真理越辨越明”

约翰·弥尔顿

“出版自由”是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提出的。他于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中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如果不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杀人只是杀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想,而今只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同仁中的上帝形象。”

在书中,他起先虽然猛烈抨击出版特许制度,但立刻转入行令自由的范畴。他认为出版自由应属庄重、高上及有教养人们的特权,而那些生命短暂的“新闻书”不配谈出版自由。

他的自由请愿书,只能算是思想自由的文学经典,与现代新闻自由的原则未尽相同。(李瞻《外国新闻史》)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和出版法案的废止

1677年,废除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1694年,废除出版法案

原因:1、毁减了作家的心血,损害了出版业的正常发展

2、对政府也有莫大威胁

新的商业势力的兴起,以及两党政治逐渐形成,致使出版法案的实施日趋困难。两党政治有相互制衡的作用,他们都不愿将管制出版的权利操纵于对方之手。政党已经明白,报纸可以帮助得到权力和支持,他们更不愿管制出版。

知识税

18世纪初,英国政府向报纸、广告及纸张征税,这是管制出版的特有形式,历史家名为“知识税”tax on knowledge

自1694年出版法案失效后,国王政府及宗教当局,不断受到攻击,1702年自由党攻击女王的外交政策,因此女王再度要求国会管制出版。出版商也不满意出版的放任制度,要求秩序,保护版权。

1695—1697年,出版商三次要求国会恢复出版法案。1698年和1703年,两度又向国会提出请愿。他们称,放任制度,使英国出版商倾家荡产,而使荷兰人从中渔利。

印花法案的产生

1712年的印花税法案,内容由四个要点:

1、所有报刊,自1712年8月1日起,一律征收印花税。税率:半张或小于半张者,每份赋税半便士,超过一张[4页]而不及六张者,每期每张赋税两先令,超过六章之书籍税单报表均免税。

2、广告每项赋税12便士,官办伦敦公报一同。但书籍及单独发行之广告免税。

3、纸张税:进口纸每令征税1先令到16先令,本国纸4便士到1先令六便士。

4、所有报纸,均需向印花税局注册。出版报刊,每张均注明发行人的姓名住址,如有不符,罚款20磅。如不赋税,吊销出版权。

印花税的影响

印花税的实行对报业是一个沉重打击,实行后,许多报刊停刊。不到半年,报纸停刊一半。艾迪逊在旁观者第445期中预言“印花税实行的日子,将是作家发表作品的末日。”旁观者涨加一倍,印花的价格达到半便士。

由于印花税自身的漏洞,它逐渐失去了效力。1714年,可以在伦敦街上随意买到没有赋税的报纸。1724年,国家弥补了印花税的漏洞。1757年,为支持七年战争,加重印花税率。1850年,印花税废除,这是一项政治自由。

印花税法案,形成政府对于报业的津贴制度,同时促进地方报纸的发展。反对党报刊设法逃税,结果重税大部分由支持政府的报刊负担。政府为补救,形成津贴及贿赂制度。

关于印花税

1、七年战争内,印花税率用于美洲殖民地,促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

2、英国逐渐进入开明时代,政治领袖们逐渐明白,压制报业,并非明智之举。

3、1850年,财政大臣伍德说:“印花税每年的收入有1,329,000磅,废除改税,无疑是政治自杀。”

4、报价降低,可以获得更多消费者,更多达到政治着的目的。供求曲线,贸易使双方都受益(政府、民众)。

津贴制度

贿赂记者及津贴报纸,是政府控制报刊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情形,是由于官方报纸衰落所至。如果政府拥有有效的宣传的官方报纸,这种制度就不会产生。伦敦公报是纯官方报纸,但是销售量日下,不能满足政府的需求。政府曾尝试扶持,但几次努力均告失败,认识到政府的宣传工作,不能依赖官方报纸。

在安女皇与乔治第一时代,以津贴报人为政府宣传,是最流行的观念。

当时闻名的报人,迪福Defoe,斯威夫特Swift,艾迪逊Addison, 斯梯尔Steele,约翰逊博士Dr.Johnson都接受政府津贴。

华尔波与津贴制度

华尔波任英国首相时,1676-1745,以津贴控制报业最成功,发展到顶峰。每年达到5、6千磅。华尔波两次执政,达23年之久,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与他成功的管制报业有很大的关系,可见报纸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重要性。

在他之后,报纸、广告的发行不断增加,使报纸经济逐渐自足,所以独立报业随之崛起。

煽动诽谤罪

英国控制出版有两大武器,16、17世纪应用特许法案,18、19世纪应用煽动诽谤罪。特许法案废除后,煽动诽谤罪成为骨干。知识税、津贴制度成为辅助手段。

18世纪,英国对于出版事务有四项处罚规定:

1、叛逆罪

2、侵犯国会特权

3、总逮捕状

4、煽动诽谤罪

以煽动诽谤罪应用最广

光荣革命后,人们的基本自由如生命财产安全都已经得到法律的承认,但意见表示自由没有明文规定。

18世纪,是开明时代,尊重理性和自然权利。认为人民批评政府,讨论政治,是与生具有的权利。而政府和国会仍留有神权思想的残余。最低限度是认为自己的固有特权不得侵犯。因此,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煽动诽谤罪的案件很多。

总逮捕状是执行煽动诽谤罪的主要手段,政府或国会,发现可以非法出版品及可疑非法人物,得到国王授意,由国务大臣发出总逮捕状,对可疑出版品可以搜查、扣押、没收、焚毁,对一切可疑人物可进行逮捕、搜查、扣押、审讯。这是自1557年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特许状及1586、1637年两次出版法庭诏令的沿袭。

此项权力,成为英国报业直接枷锁,也成为英国报人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

直到18世纪后期才废除。

新闻自由

英国报业争取新闻自由的历程充分证明新闻自由是现代报业的灵魂,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在泛美新闻协会的会章中规定:没有新闻自由的地方,就没有民主政治。

英国新闻自由的演进:

1、要求出版自由

2、要求意见自由

3、要求新闻自由

美国报业:殖民地时期

起源条件适应艰苦的环境

起源的核心地带:新英格兰地区

挑战、应战工商阶层支持广告、信息

工商阶层催化新闻

殖民地新闻传播之源

《海内外公共事件报》

《波士顿新闻信》

詹姆斯·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

《海内外公共事件报》

时间:1690.9.25

地点:波士顿

报人:本杰明·哈里斯(Benjamin·Harris)

特点:a.共四版、但只印三版,留空白页页边读者在传阅中将自己知道的独家新闻写在上面

b.创刊号即停刊号——英国殖民当局对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出版业的严格管制

评价:“与其他印刷品相区别的特征是,它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读起来像一份报纸……”

《波士顿新闻信》

时间:1704

地点:波士顿

创办人:约翰·坎贝尔(John·Campbell)

特点:a.将坎贝尔手抄新闻信印刷出版,成为其手抄新闻信的延续

b. 不受官方检查而几乎无人阅读

c. 没有时效性

d.有谣传的专栏

e.第一次出现付费广告

《新英格兰报》v.s.《波士顿新闻信》

1、生动有趣、活泼可爱为读者提供喜闻乐见的新闻的市民报纸

深受读者的欢迎

清新的随笔小品

未经官方许可而发行、常抨击殖民地当局

内容沉闷、形式呆板

2、乏人阅读

迂腐的道德说教和干瘪的宗教信条

拥有官方许可

富兰克林兄弟

詹姆斯·富兰克林

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

一个粗暴的哥哥

一个不无才气的作者

一个用行为破除陈规、为殖民地报业发展注入活力的出色报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

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一个被“蹂躏”的弟弟

一个深孚众望的全知全能人物

一个使美国新闻行业变为受人尊重行业的业界领袖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新闻工作经历

?波士顿

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

16岁模仿艾迪生等人文笔,写随笔小品用假名发表在《新英格兰报》

?费城

接办《宾夕法尼亚公报》获取巨大成功。

作为北美杂志业的先驱之一,创办《万有杂志》(General Magazine)

《宾夕法尼亚公报》

“蛇的漫画”

用简洁凝炼、触目惊心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绪,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曾格事件:

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创办《纽约周报》,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总

督的文章而被捕。

安德鲁·汉密顿为其辩护。汉密顿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最后陪审轩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

意义:树北美殖民地争新闻自由之丰碑。

独立战争时期的报业(1765-1783)

1765年,英国为解决财政危机,在美洲殖民地颁布《印花税条例》,对出版报纸所用纸张和法律公文开征印花税。

用语言左右人民的律师和用文字影响人民的新闻工作者联合起来

印花税风潮之后,殖民地的独立意识便开始萌发了

这种独立意识通过爱国派报刊的启蒙、摧发、激扬,通过爱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激烈论战而蔓延滋长,最后终于蔚为席卷新大陆的燎原之火!

1776年独立战争前夕,美国共有37种报纸,其中2/3属于“爱国派”,1/3属于“保皇派”。

《保皇公报》

《保皇公报》充斥着“对爱国派领袖凭空捏造的谎言和肆无忌惮的诽谤”

原因:战争时期,新闻自由受到限制,早期宽松的环境不复存在。新闻自由以政治宣传为前提

“通信委员会”(Committees of Correspondence)

后来通讯社的前身

亚当斯经常派出人员去各地了解情况,采访新闻。这些人能很快把重要情况发到各地的通信委员会。在那里,重要新闻经过编辑加工后,又迅速传往各地。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先采集新闻,再集中到通信委员会进行选择、甄别、加工、处理,最后由通信委员会向各地传播。显而易见,这一过程与现代通讯社采集新闻、供应新闻的流程十分相似。所以,我们把通信委员会视为通讯社的雏形。

艾赛亚·托马斯的《马萨诸塞侦探报》

《列星克敦的战斗》文字描绘准确,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

“一名快马通讯员被一名军官紧追不舍有两英里,当该军官追

上他时,拔枪大呼曰,再不停下,即格杀勿论。但通讯员仍

催马急驰,直到一所房舍前,突然勒马骤停,马扬前蹄,把他摔了下来,但他头脑清醒,向房里人大喊:‘快来啊,快来啊,我捉住他们一个。’那军官立即后退,象他追赶时一样快。”

托马斯·潘恩(Thomae Paine)

?《常识》

背景:保皇分子势力猖獗

内容:批判英国的殖民暴行,主张北美独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拿起武器

影响:“独立”二字深入人心,革命浪潮势不可挡

?《危机》

背景:大陆军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使人民情绪低落

内容:激励人民奋起作战

影响:军心大振,取得“特伦顿之战”的胜利,扭转了时局

没有《常识》,就不可能有美利坚合众国;没有《危机》,我们就不可能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第三节法国大革命年代的报业(1789~1794)

一、基本情况

1、革命前

2、革命后

二、马拉及其《人民之友报》(1789)

三、《人权宣言》第十一条

派别一个比一个激进,一个比一个革命:

君主立宪派(君主立宪政体)——吉伦特派(工商业资产阶级)——雅各宾派(建立雅各宾专政)

革命前

在专制王朝的严厉管制下,法国的书刊出版不仅事先必须经过许可,而且出版物的内容都得受到检查。大革命前法国的封建专制王朝管制新闻出版的严厉程度,法国的报业要么噤若寒蝉,战战兢兢,要么替专制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什么是一份期刊?期刊就是昙花一现,没有价值,没有用处的作品,有文化的人不屑理睬它,蔑视它,只能给没有文化的女人和笨蛋一种虚荣,早晨放在梳妆台上,晚上就扔进衣柜里去了。”——卢梭

大革命前夕法国才诞生第一张日报,这就是1777年在巴黎创刊的《巴黎新闻》(Journal de

Paris)。它比英国的第一张日报晚了75年,比世界的第一张日报则晚了117年。其创办人是大革命中吉伦特派(通常又称布里索派)的领袖布里索(Jacques-Pierre Brissot)。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布里索将《巴黎新闻》改名为《法兰西爱国者》(Le Patriote Francais),使之成为吉伦特派的主要喉舌。

革命后

1789年风狂雨骤的大革命爆发后,专制王朝钳制报业的一切桎梏土崩瓦解。

大革命就好比“施法术一样把全部封建遗迹从法国地面上一扫而光”。——马克思

(大革命前的1788年,仅有4家报纸在巴黎登记出版;1790年,报纸的数目增加到355家!而1800年,法国新创办的报刊更是达到1350多种)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机构。由国王召集,参加者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三个等级代表,三个等级分别开会。

路易十四死后,第三等级开始壮大起来。

——《世界新闻简史》

在《什么是第三等级》中,著名政治活动家西哀士(Emmanuel Joseph Sieyès)解释道:所谓“第三等级”,是指农民、小商人、手工业者、城市平民以及资产阶级等,总之属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而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则是指享受封建特权的上层僧侣与贵族,他们只占总人口的2%,却拥有35%的耕地。

德穆兰

(Cammille Desmoulins),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新闻记者”(《不列颠百科全书》)。德穆兰认为法国革命不仅是法国一国的革命,而且是整个欧洲革命的一部分,法国的革命烈火必将燃遍欧洲大陆,焚毁一切封建王朝。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做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 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 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完整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谢春兰 一、指导思想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班级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13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外国新闻史 概论: 《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罗马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恺撒时期,用于对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屋大维时期用于传达政令,沟通情况。 威尼斯手抄小报:发源于15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近代报刊的雏形,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规模和范围。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等等。手抄小报不定期,全是自己编写的新闻,沿街兜售,面向社会发行。 最早的通讯社:1925年,哈瓦斯组织新闻社,提供新闻和翻译外国报纸的服务。1835年,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 三社四边协定: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社1870年签定“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但处于劣势地位,采集和发布新闻不能越出美国,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19世纪欧美各国廉价报纸的性质和特点: 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对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之后贝内特主编《纽约先驱报》、格里利主编《纽约论坛报》而《每日电讯报》是英国廉价报纸的先驱,法国的《新闻报》和《世纪报》等。标志着报纸从政论报过渡到大众报纸。 廉价报纸表现出明显的商业目的和性质,但是,其本质仍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工业革命后期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特点: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者政府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降低售价,扩大发行。 英国 英国最早的日报: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1735年政府为缩减津贴费将其与《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后成为保守党的报纸,所以它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日报。 北岩勋爵: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报人,1905被皇家封为北岩勋爵。1888年创办《回答读者投书》周刊,是一份以通俗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周刊。19世纪末创办了《每日邮报》。1907年买下《泰晤士报》,他还以该报为基础组建了英国最早的报团,开始了英国报业垄断化的进程,被人称为“舰队街上的拿破仑”。 每日邮报:英国现代报纸的早期代表,1896年,北岩在伦敦创办。它的成功,标志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其第七版的“每日杂志”被认为是英国报纸副刊的先河。 《每》是在廉价报纸基础上产生的,但又有新的发展。 ○1内容上,报道范围广泛。迅速报道重大事件的全貌,开阔读者视野。 ○2业务上,制定了“解释、简洁、清晰”的新闻原则。标题鲜明、版面新颖。 ○3健全的报业管理。○4北岩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 ★路透社,业务: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路透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1.直接写得数。18分 2×5= 6×3= 6×5= 4×6= 1×1= 2×2= 3×4= 5×4= 3+20= 4×2= 1×6= 3×3= 5×6= 6×4= 6×6= 3- 3= 5× 4= 25-5=

2.小燕子送信。4分 3.笔算。15分 27+35= 71-37 = 34-27= 32+48-59= 65-43+19= 45+37-20= 先想一想,再填空。32分 1. 看图列算式()×()=(),表 示(),还表示 ()。 2. 填口诀:()四得八六()三十六 3. 图形中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4.在○里填上“>”、“<”或“=”。

100厘米○2米 3米○20厘米2×3○2+3 6×3○12 5.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汽车长4()铅笔盒长20()小明的身高135()床长2() 6、角有()个顶点,()条边。 7、6 + 6 + 6 + 6写成乘法是()×()。 8、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五六三十()() 9、在○填上“+”“-”或“×” 1 ○ 1 = 1 6 ○ 6 = 36 5 ○ 3 = 8 1 ○ 1 = 0 6 ○ 6 = 1 2 5 ○ 3 = 15 10、一个因数是3,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 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 2个4相加,和是()。 2个4相乘,积是()。 5分 1、四六二十六。()

外国新闻史试题A卷试题答案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 分) 1.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下令公布议事纪录,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采用的传播形式是( C ) A.口头传播 B.新闻信 C.公告牌 D.印刷新闻 2.英国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621年出版的( B ) A.《各地见闻》 B.《每周新闻》 C.《报纸》 D.《新闻报道》 3.通常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日报是1650年在莱比锡创办的( A ) A.《新到新闻》 B.《每日新闻》 C.《法兰克福邮报》 D.《莱比锡新闻》 4. 依据形式上的演进,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 A .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 B .手写传播、口头传播、印刷传播

C.印刷传播、口头传播、手写传播 D.口头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 5.1450年前后,进行印刷技术的革新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的德国人是( B ) A.富格尔B.谷登堡 C.里兹赫D.福斯 6.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创办于( A ) A.1833年B.1834年 C.1835年D.1836年 7.法国大革命中,马拉创办的报纸是(B ) A.《杜歇老爹报》B.《人民之友报》 C.《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D.《箴言报》 8.被人称为“黄色新闻鼻祖”的美国报人是(A) A.普利策B.默多克 C.北岩D.赫斯特 9.目前,《泰晤士报》的拥有者是(D) A.镜报报业公司B.快报报业公司 C.汤姆森集团公司D.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 10.1954年,世界上最早播出彩色电视的机构是(A) A.美国全国广播公司B.英国广播公司 C.德国公共广播联盟D.苏联中央电视台 二、名词解释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谷登堡德国发明家,他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制造了机械印刷机,大 大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政治学概论各章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一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是亚里士多德。P1 2、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代表着一种最高的“善”,这种“善”是指伦理道德。 3、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道德政治的典型代表。 4、《君主论》的作者是马基雅维里。 5、《政治体系》一书的作者是戴维·伊斯顿。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实质是阶级斗争。 7、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8、政治学基本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权。 9、现代西方政治理论提出的分权、法治等原则,它的 二、名词解释 1、政治 2、阶级分析 三、主观题 1、自政治诞生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有哪些? 2、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评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详细、科学的论证了国家起源问题的著作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P32 2、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P34 3、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P34 4、原始公社制度的核心是氏族。P35 5、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P35 6、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P36 7、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P36 8、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P37 9、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P37 10、耕地成为私有财产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P39 11、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P38 12、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个“第三种力量”是指国家。P40 13、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P45 14、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是卢梭。P46 15、暴力论国家起源说的要害是把国家看作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P48 16、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国家的本质问题。P49 17、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P53 18、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是主权性。P56 19、划分国度的依据是政治地理位置。P57 20、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P57 21、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P59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 剧】) 1、填空 明初 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 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 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 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完美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小蚂蚱一次跳4格,2次跳8格,3次跳(____)格,乘法算式是(_____),4次跳(____)格,乘法算式是(______)。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_________)计算简便。 3、2个8相加得(_______),2个8相乘得(_______)。 4、认一认,填一填。 过10分是(___)过一刻是(___)过半小时是(___)过25分是(___) 5、在一个乘法算式中,积是其中一个因数的12倍,另一个因数是(______)。 6、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_____)和(_____),1米=(_____)厘米。 7、一个角有(____)个顶点,(____)条边。 8、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一块橡皮长4(__________)一张桌子高60(__________) 一棵大树高8(__________)一座桥长30 (___________) 9、一个三角板中有(_____)个角,其中直角有(_____)个。 10、钟面上一共有(_______)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________)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________)个小格。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里)(10分)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A.梯形的高 B.梯形的上底 C.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 2、平行四边形的()相等. A.4个角B.4条边C.对边D.邻边 3、比较下面三个角的大小,最大的是() A.B.C. 4、小文从窗外看到的情景是( ) A. B. C. 5、如果两个因数末尾都有2个0,那么积的末尾()。 A.一定有4个0 B.至少有4个0 C.最多有2个0 三、判断题:对的在()里画“√”,错的画“×”。(10

外国新闻史 考试重点

列举: 1、近代报史各国诞生的第一份日报: 德国1650年,在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 英国1702年《每日新闻》 法国1777年《巴黎新闻》《巴黎日报》 美国1775年创办1783年改为日报《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日本1871年《横滨每日新闻》 2、新闻自由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文献 英国1644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 美国1776 杰弗逊《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法国1789 《人权宣言》 英国1859 约翰密尔《论自由》 德国1919 皮思迈《魏玛宪法》 3各国初期阶段廉价报纸 英国1855 《每日电讯报》 美国1833 《太阳报》本杰明‘戴 1841 《论坛报》霍勒斯格里历 法国1836 《新闻报》《世纪报》 4、过程中各国形成的高级报纸 英国《泰晤士报》《每日邮报》《曼切斯特工报》 美国《纽约时报》 法国《费加罗报》《时报》 德国《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 日本《朝日新闻》 欧洲初期几大通讯社:德国沃尔夫通讯社,法国哈瓦斯社,英国路透社,苏联塔斯社,丹麦通讯社现在的: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新华社,俄塔社 新闻自由思想的思想家 约翰弥尔顿(英)杰弗逊(美)约翰密尔(英)约翰洛克(美)马克思(德)

名词解释: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办报特色: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辅以轻松或有刺激的新闻以吸引读者;2,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扩大影响;3、重视社论,以支持新闻报道;4、篇幅多,报价低;5、广泛运用新闻图片;6、重视报纸发行,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爱德华.默罗:1908,1935年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被誉为“现场报道的鼻祖”,美国广播新闻界的一代宗师。1938年在德军占领维也纳时进行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1951年默罗开始登上电视荧幕,开创了电视新闻时代。主持电视人物专访《面对面》。 亨利·卢斯:一个达到了财富和影响力顶峰的新闻人、和传教士,一个拥有了一切的悲剧人物。1923年美国人卢斯与哈登在纽约共同创办《时代周刊》;卢斯任发行人,哈登任总编辑,《时代》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他开创了周刊概念媒体形式的先河。这种新形式的杂志,因内容的丰富性、和及时的新闻性受到大众的好评。 沃尔特·克朗凯特:1916年11月4日,克朗凯特曾报导过肯尼迪刺杀案、阿波罗登月计划与越战等,这成就了他“全美最受信任的人”。他经历大新闻,报道大新闻,拿出自己独到的立场和见解,客观,真实,负责。观众认为他诚实,他也全力维护诚实的形象。他每天节目的结束语“事实就是如此”成为美国流行语。克朗凯特为美国新闻行业制订了真实性的标准。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根源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人权宣言: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廉价报纸:属于商业报纸的一种,工业革命后期,各国先后出现了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报刊,因售价较低,通常称为廉价报纸,又因读者均为平民大众,也称为"大众化报纸"。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举例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星期日泰晤士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

1柳开的文章主要收集在《柳河东先生集》2代表丙昆体的杨、刘、钱等人,其共同创座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3被欧阳修称之为“穷塞主之同”的宋初诗人是范仲淹其作品是《渔家傲》 4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的人是欧阳修 5北宋中叶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苏轼6提出“词穷而后工”的古淡奇峭的人是欧阳修 7宋代最平把向己笔记式的诗评命名为诗话的是欧阳修《六一诗话》 8上承晚唐五代十国的诗风,影响到秦少游和苏东坡的词人是欧m修 9《宋史》称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的是苏辙 10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苏轼 11引出“乌台诗案”的人是苏东坡 12从根本上改变词的婉约风气,并指出向上一路的文学家是苏轼 13陈与义的诗歌称为简斋体 14北宋时期称为“富贵词人”的是晏殊 15称为“奉旨填词”的词人是柳永 16宋代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是柳永 17 “以赋为词”的人是柳永 18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是秦观 19北宋后期善写柔情、相思,并以华丽著称的词人是贺铸 20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是周邦彦 21 “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是谁所写张先 22陆游和辛弃疾作品的内容的共同点:忠贞爱国23南宋中期集大成的诗人陆游 24辽代初期最出色的契丹诗人是耶律倍

25收录金源一代的史料近百万言编成的著作是元好问《中州集》 26元好问的论诗绝句的写作特点是以诗论诗 27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28高文秀被时人称作“小汉卿” 29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的是马致远 30元杂剧中的多本杂剧《丙厢记》 31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李逵负荆》 32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关汉卿 33在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里,声望最高、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是郑光祖 34周德清的《屮原音韵》主要是研宄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屮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同时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 35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力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剧史著作是钟嗣成的《录鬼簿》 36元代后期专门致力散曲创作而产量最多的作家是张可久 37倡导“一祖(杜甫)三宗(黄、二陈)之说的由宋入元的南方文人是方回 37南戏成就最高的是施惠创作的《拜月亭记》,是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 38《琵琶记》的问世,标志着南戏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所以《琵琶记》乂有“南戏之祖的说法 39明代初期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刘基 4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高启为“一代巨擎”的明初诗人 41茶陵诗派的代表是李东阳 42被朱元璋誉为“幵M文臣之首”的作家是宋濂43公安派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44《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45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水浒传》 46明末清初对水浒进行重大评改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是金圣叹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4、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外国新闻史笔记 (2)

外国新闻史笔记 试题:简述 5*8分=40分 分析 3*10分=30分 论述 2*15分=30分 重点复习题36 总6+欧12+美4+亚5+非2+大2+拉3+终3 总论篇(6道) 1.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三个阶段:口语、文字、电子。 7.西方各国报业为什么都经历了政党报刊时期?政党报刊有何特点?P15 原因:不同党派都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经济上只好依赖政党。 特点:政治倾向性;内容侧重时政;以政界和上层为对象。 8.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何?它们有何共同特点?P15-P16 背景: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进程加快,扫盲率,政治环境改善,高速印刷机产生,广告收入。 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欧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 特点:1)政治上标榜独立;2)经济上自主经营;3)读者为平民大众;4)内容贴近生活; 5)形式活泼可读性强;7)经营上完全商业化。 11.何谓报团?美、英、法、德等国的报团大体出现于何时?P19 报团是一个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 美:斯克里普斯报团 19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英:北岩报团 1908(英国第一个现代报团) 法:一战以后德:一战期间 26.当前世界上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有哪些?并加以分析比较。P36 体制: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均属公共广播电视),私有私营、公私合营(属 商业广播电视) 比较:公共广播电视重视社会效益,品位高,但经济困难;商业广播电视谋求效益,品位 不高。 管理:并存并加强法律和管理。 30.Internet对于新闻传播领域有何影响?P44 全面影响全过程。 在线信息采集;把关权分散;多媒体与超链接的信息产品;全天候新闻发布;多渠道的反 馈。 欧洲篇(12道)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题汇总

单选: 1 柳开的文章主要收集在《柳河东先生集》,代表西昆体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其共同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之所以称西昆体,因三人的《西昆酬唱集》。晏殊宋初影响最大的诗人——《珠玉词》 2、背诵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影响诗歌创作,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为文坛盟主。欧阳修,散文领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欧阳修赋的特点:骈散相同、奇偶错杂,赋体铺陈,文气舒缓。散文特点:平易近人,入情入理,婉转曲折,富有情感,流畅自然 3、“苏梅”——苏舜钦、梅尧臣,是杜甫与江西诗派重要的传承者。题材:一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二是日常生活、琐碎事务 4王安石政论文:谨严,语言朴素简洁,说理透彻,概括性强。诗歌进入老境之后,成为“半山诗、王荆公体’ 5、曾巩,文章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 6、苏轼,因作诗被弹劾,酿成乌台诗案,险丧命,他是宋代最重视’文的一位,他的散文作品,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广阔道路。 苏轼诗歌的创作特征及其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以文为诗,以才气获得成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以才学为诗,好议论,使事用典。苏诗在宋代被称为东坡体,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苏诗也接受李白、杜甫和其它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其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显著特色,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园地,造就了宋诗的新生命。 苏轼词的创作特征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超旷高远襟怀,对题材扩展,扩展到全部生活内容,豪放旷达。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7、黄庭坚山谷体诗的基本特征:求生避熟、求雅脱俗。艺术特点有三:以学杜为宗旨,垂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 = 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好奇尚硬,造语洗尽铅华,风格新颖,浏量芊绵。 8、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诗被称为后山体,与黄庭坚山谷体并称),陈与义。 9、柳永词体特征及贡献:柳永在词体上以创作慢词著称,完善了慢词体制和手法。 柳词叙事写清直观浅陋,不求含蓄。语言通俗。通过音韵声律表现个性,收到欢迎。 10、周邦彦词特征及清真词:知音律、备法度,风格醇雅,布局新颖,匠心独运,相互衬托,以景结尾,语言典雅,音律精严。 11、李清照的词——易安体——语言清新淡雅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清新宜人,善用口语,情感表现达到极致。 12、朱敦儒——樵歌体——淡而静,风格潇洒飘逸,语言浅白如话,词坛自成一格。 13、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爱国情豪,以及穷达之处,儿女情,田园感受,。辛词(稼轩体)的艺术特征:柔中有刚、喜议论善用典,典源广泛,性情豪放,沉郁痛快。 14、中兴四大诗人——陆游(爱国)、杨万里(活法)、范大成、尤袤(田园)——南宋四大家。 15、杨万里的诚斋体以日常生活小情趣为题,活泼自然,风趣诙谐,以绝句最出色 16、范成大的田园诗:融合了田园牧歌和田家词、悯农诗,将两类诗的内容融汇一体。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