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过去,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环境改造中,人们所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当时,社会环境状况极差,大量人口死于瘟疫、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人们渐渐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的肆意改造环境。

人们渐渐意识到,自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为自己建造栖息地、建造生活的洞穴开始,到现在摩天楼林立、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甚至是到了社会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的发展、建筑的发展始终是和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的。

在自学完教材第五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之后,我对于园林绿地的规划、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创作手法等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同时,还对于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的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也知道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大概的历史过程。而这也是我在整个章节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思考清楚历史,就没法更好的生活于当下,也就不能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建设,正如李世民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材上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人类依附自然;人类脱离自然;人类破坏自然;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城市建设、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的话,我觉得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人类依附于自然。在这个阶段,人们生活在山洞等自然营造的场所中,每天靠打猎为生,几乎完全被自然所控制着。人们的力量太过渺小,对于周围的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改造能力,也没脱离开自然的食物链。(附图1)

在这个时期,人类智力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人类也在慢慢进步。

2,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时期很长,从一开始聚落的出现,到后来工业革命之前,都大致可以归为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等需要。但是,由于人们的力量还是有限,能改造自然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人们会尽量去思考如何和自然更好的共存,如当时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都会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避风的地段。(附图2)

当时中国还发展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著作,如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管子》中记载的:“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典园林的规划模式,江南园林的兴起;甚至包括法国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改造自然似的建设。都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在这个阶段,都在努力的和自然和谐共存,选择更好的选址、更自然的规划模式,更加的喜爱自然之美。(附图3)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人类与自然对抗。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力量瞬间被提升了很多,于是人类就自认为拥有了可以和大自然相对抗的能力。这一时期,人们随意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用着大型机械,将山推平、将坑填埋等等,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彰显着人类从工业革命中获得的力量。

由于,不顾自然的容量、不管环境的好坏,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生存问题出现。所以,在后期,人们也意识到园林绿地规划的重要性,开始在设计中加入景观、园林的设计。但还是以人类的改造为主。比如在某些方面来说,三峡大坝也可以算是一个这种改造自然的结果,它一开始还好,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现在几乎每年要花2000多亿元进行善后,便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人力真的可以和自然抗衡吗?

慢慢的,自然环境问题等等的产生,促使人类开始更多的反思。

4,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意识到,想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不是光靠我们人类的力量去改造就可以了的,那只会让我们陷入“大跃进”的错误思想。我们必须更多的依靠自然,更好的去尊重自然,然后才能生活得更好。

似乎大家又回到了与自然共存的阶段,开始尽力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地形,更好的“因天时,就地利”。

但是,人类已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追求一种共存的关系,而是追求、探索一条和谐共生的道路。共生不是单纯的共存,而是,一种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微妙关系,它既来源于共存,但又远远高于共存,异常的复杂。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日本的建筑师黑川纪章,他的著作《新共生思想》,探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的社会、建筑、经济、景观、人文等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告诉我们要如何去学会和自然、和环境、和社会的共生。因为只有通过和谐共生,我们才能走向未来,而不是走向毁灭。

5.本教材主要章节摘要有如下精髓: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是以丰富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完备的设施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同时还承担着保护、繁殖、研究珍稀、濒危物种的任务。优美的园林景观和良好的城市环境又是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条件。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园林绿化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和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绿化事业的地位和社会需求将不断提高。分析其内部结构,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比管理。

2.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

3.园林绿比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

4.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为城市园林绿化服务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管理及专用物资供给、保障事业。

5.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内的商业、服务业单位。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服务、生产、科研、教育等几个环节,密切相关,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同时又与城市规划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以及园艺、育种、植保、林业、气象、水利、环保、环卫、文化、文物、旅游、商业、服务等项事业发展密切相关或相包容,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同城市各项建设密切结合,协调发展。从总体上看,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具有为其它产业相人民生活服务的性质,是城市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其中园林树木、花卉和其它绿化材料的培育、养护同于种植业,有第一产业特点。园林绿化施工及专用设备材料制造,与建设业和制造业相似,有第二产业特点。

新中国建立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取得进展,但经历曲折道路,近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得到新的发展。截止1990年底,全国467个城市共有绿地474613公顷。其中建成区园林绿地217601公顷,公共绿地57863公顷。城市绿化苗圃有13941.5公顷,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年植树量约1亿株。平均每城市居民占有公共绿地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平均为19.2%,建成区平均绿地率为16.9%。共有公园1926处,面积39084.2公顷,年游人量达99628万人次。园林绿化系统内职工总数为202315人。1990年园林绿化事业全年的维护、建设、更新改造支出总计88979万元,占城市维护建设总支出4.23%。

我国园林绿化还比较落后,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较低,而且,园林绿地的绿化质量普遍不高,同世界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悬殊。在此情况下,侵占绿地、改变现有规划园林绿地性质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对现有成果的巩固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城市用地标准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财力、物力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加之对园林绿化作用认识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法规、政策不配套,影响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和行业管理的实施。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市园林绿化是国土绿化的组成部分,受国家法律保障,列为政府的职责、公民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和其它法律、法规都作出了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保护绿地、树木的规定,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还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法律上确立了城市园林绿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城市环境矛盾日趋突出,而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促进良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创造优良的生产环境和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方面的作用是其它系统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城市园林绿化是治理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共中?quot;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积极植树造林,提高绿化水平,为人民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积极治理污染,使环境建设同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任务。国务院于1991年颁发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件》中规定"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税率为0%,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重点支持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和国家计委《关于制定<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一)园林绿化是以园林植物为主体,以占有土地为基础的事业。将市区各类绿地同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统筹规划,形成有机的绿地系统,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地貌,文物古迹,保证规定标准的园林绿化用地。努力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创造适宜、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福人民。

(二)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城市建设、改造和各项建设工程,实行同步规划、计划、设计、施工、验收,及时发挥投资的总体效益。园林植物依靠持续的养护管理,不断生长、成熟,增长其功能和效益。不间断的养护、管理是建设的继续,保证养护管理的持续投入是事业维持所必须的。

(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既要高瞻远瞩,根据城市环境治理、改善生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定园林绿地建设的规模和分布规律,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留有余地;又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分期的实施步骤。挖掘土地潜力,提高效率,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间,植树绿化,开辟绿地。

(四) 在目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园林绿化体系下,要加强行业管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园林绿化知识,组织动员公民义务植树,同时依靠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调动各行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搞好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实现绿化地市的目标,使全市人民共同受益。

(五)园林绿化事业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是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是,这些效益不可能为园林部门直接收得,事业的维持和发展主要靠国家、社会的支持和政策上给予的某些照顾。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应利用有利条件,搞好经济管理改革、提高维护保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合理地组织收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组织园林技术和产品出口,努力增加收入。

(六)发展园林绿化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武装全行业。改变目前的以传统方式、体力劳动、手工操作为主的落后面貌,提高全行业的效率。

二、规划目标和发展序列

在"八五"期间,实现入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指标的基础上,规划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将城市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部绿化起来,形成完整有机的绿地系统,搞好城市依托的大自然环境绿化。与此同时,扩大园林绿化职工队伍,提高队伍素质。

为实现上述目际,城市园林绿化应依据下列发展序列,执行产业政策,并作为各项经济政策的导向目标:

--重点发展公园、街道绿化和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绿化。

--利用自然地貌,名胜古迹,搞好环境绿化和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人民游览休息。

--发展植物园、动物园,搞好濒危物种移地保护、繁育、研究,搞好科普宣传教育。

--开发区和新建市区坚持按规划标准建设绿地系统,同时在城镇周围、工业区周围、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按标准建设防护绿地。

--新建住宅区和旧城改造,同步搞好绿化和建设配套公园。改善人民居住环境,为儿童和老年人提供休息和活动条件。

--新建和扩建项目,按各类规划指标,同步建设好附属环境绿地。

--发展园林绿化生产苗圃、花圃,实行科学育苗,培育优良品种、起行业引导作用。

--提倡结合城市近郊自然地貌,搞好绿化,广植树木,营造林地、林带,改善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

控制建筑物、假山等非生物设施比例过大的园林建设。

坚决制止侵占城市绿地或占用规划绿地搞其它建设项目。详见附件。

三、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

(一)每个城市都要制定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土地,要严加控制,不允许随意新建构筑物、建筑物或改作它用。现有地不许任意侵占或改作它用。必须占用的须报上级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提出修改规划,给予加倍补偿。通过行政立法和技术立法规定城市总体和各类用地园林绿化指标,各类功能区域的绿地率,作为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依据,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现。各城市应根据不同的地理、历史、气候、人口条件和政治、经济地位制定具体的指标和实施步骤。

(二)城市园林绿化建社要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对城市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园林绿化项目,特别是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绿化系统工程,经过充分论证后,报请各级计划部门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根据《环境保护法》中"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的要求,在安排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计划时,充分考虑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治理和建设中积极、有效的作用,将其摆在应有的位置。

3.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各地方、各城市在城市建设维护资金计划中按比例安排园林绿化的资金。其具体比例由各地方根据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水平和城市环境建设的需要分别确定。

4.各城市财政预算应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园林绿化养护费用。各城市在安排园林绿化发展计划时,应同时落实园林绿化养护能力和费用,避免盲目发展,无力维护造成的损失。

5.在制定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同时考虑城市风景园林和环境建设。建立旅游受益部门对提高风景园林价值和旅游环境质量给予补偿的机制。

6.增加园林绿化科研、教育的投入,促进行业科学技术和职工素质水平提高,增加发展后劲。

(三)城市建设,公用、自用项目建设和改造都应按标准安排园林绿化资金,进行同步规划、计划、设计、建设、验收,凡未能达到规定绿地标准的均应给城市绿化建设以补偿。

1.道路、桥梁等市政建设项目,要会同园林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安排一定比例的绿地、林带或行道侧。由城市建设部门统--办理征地、动迁。所需建设投资,统一纳入项目的总预算内,交由园林专业部门组织实施。

2.新建居住区和成片改造旧城区时,居住小区的绿地面积一般不应少于占地面积的30%,居住区应另辟建公园。绿地建设投资纳入住宅开发建设投资之内,一般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的一定百分比提取。

3.机关、工厂、医院和学校等一切企、事业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应按标准规划设计绿地,其投资纳入项日建设汁划。

4.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沿线、站区及由水利部门管理的河渠、水库、湖泊等滨水地带的林带及绿地,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技术标准,分别由铁路部门、水利部门进行建没及养护管理。

5.工厂、企业及其它对环境有影响的设施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负责营建防护林带,并做好经常的养护管理工作。

6.在城市区内的解放军营区,除按照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绿化工作规定》进行绿化外,还要从城市的统-规划和园林绿化要求。

7.依法批租给国内、国外、境外租赁者使用的土地,都要遵照有关法规规定的标准,建设绿地。

(四)贯彻执行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各城市人民政府要发动群众,植树绿化,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把绿比城市的群众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各临街道建设单位可以承包单位附近一定范围的公共绿地和道路建设和维护,作为该单位义务植树的任务。

2.城市内没有完成义务植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一定数量的绿化费,专款专用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维护。

(五)加快立法建设进程,完善园林绿化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理顺管理体制,依法强化行业管理。

1.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公园管理条例》的起草、协调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抓紧有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的编制,促进行业法规体系完整配套。

2.根据城市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抓紧专业标准、规范的编制配套。

3.充实加强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或配备专门的人员),依法行使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职能。在管理体制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坚持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适当保留一定的人、财、物制约调控权;中、小城市以相对集中管理为主。

4.各级政府的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编制园林绿化规划,行使行业审核、协调、服务、监督的行政职能,管理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对经营园林绿化设计、施工,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等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行业监督管理。

5、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和管理。城市绿化种植不得随意砍伐和损毁,特别应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职责。

(六)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在财政、税收、物价、物资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1.有条件的公园实行售票游览是现阶段国家给公园的一项优惠政策,同时山是控制游人量的一项管理措施。门票价格体现了公益性质,不足以补偿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成本,经国家税务局同意,暂时免征营业税。

2.国家对城市园林单位公共使用的土地和园林绿地建设给予免征:土地使用税、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照顾。农林特产品等的征税问题,待财政、税务部门调查研究后另行规定。

3.对公园门票和园林部门的其它收费项目的定价,根据设施条件、服务质量和实际成本的变化,适时报请各级物价部门做出调整。

4.园林绿化生产单位如苗圃、花圃、园林机具厂供应的水、电、煤炭、油料等能源,化肥、塑料薄膜、钢材、水泥等物资享受等同于农业、林业的优惠价格。

(七)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发挥行业优势,搞活经营,增强行业发展的活力。

1.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按照维护任务量实行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费用的定额补贴。提高维护管理技术,保证维护管理力量。同时,允许在搞好维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2.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园容和管理水平,方便群众游览休息,丰富游览活动内容。利用园林部门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开展各种经营,提高自我更新、改造的能力。园内的商业、服务业应统一由园林部门规划、经营。非园林单位经营者,利用公园设施和条件,应给予补偿。

3.园林绿化要以当地植物为主。各城市应按规定标准建设苗圃、花圃。园林部门的苗圃、花圃是绿化材料生产的主体单位,在育种、繁育优良品种、优质苗木上行业引导作用,应子重点扶植。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培育自用植物材料;同时,鼓励集体、个体及其它部门经营绿化材料生产。

4.组织我国特产苗木、花卉、盆景和园林技术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园林经济。

(八)实行科学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研的投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1.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吸收应用管理科学的新成果,改变园林绿化事业的落后面貌。

2.加强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的研究。培育具有特性和抗性的园林植物新品种。实行以植物材料为主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政策。

3.加强濒危、珍稀动、植物种的异地保护、繁育、研究,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做出贡献。

4.针对园林设计、施工、植保、养护、管理、测试监控、专用机械等方面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加强园林绿化科技情报工作,开展国内外横向交流,引进先进的园林绿化技术和植物品种。

5.利用自身一切条件和手段加强对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园林绿化成果和各项园林绿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维护生存环境、自然生态,园林绿化的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

6.加强各级园林绿化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岗位技术、职业道德的教育,有计划、多形式、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园林绿化职工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保险福利等应有所改善,园林部门内的育种、植保、环卫、室外高空作业等工种职工的劳保福利应享受专业队伍的同等待遇。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发展序列和重点发展方向

一、园林绿化管理

(一)重点支持的方面

1.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市容的园林绿地维护管理。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的维护管理,提高绿化水平和绿化覆盖率,发挥更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搞好城市规划区内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和强化城市风貌特点,提供人们游览休息的场所。加强防护绿地的管理,提高对环境、卫生、安全、防灾等方面的防护效能,有条件的功;可提供休息和游览。

2.搞好公园的管理,提高造园水平,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搞好各级、各类公园管理;提高公园景观、园容和服务水平,丰富园林游览活动内容,创造各自吸引游人的特色。在提高环境、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搞好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动物园、植物园和其它专类公园搞好饲养动物、栽培植物,游览环境和园容,加强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工作,为移地保护濒危物种和维护物种多样性故出贡献。维护、管理好居住区和单位

附属绿地,为人民创造安静,优美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环境,特别要为儿童和老年人创造优美、丰富的休息、活动园地。搞好自然名胜和文物古迹的保护,特别是历史名园要保持其传统风貌,优美的环境,提供人民群众观赏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场所。

3.园林植物和设施的维护。保护园林植物及时的施肥、浇水、修剪、防治病虫害,维持园林植物长势良好,生机盎然。加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一切古树名木的维护管理,落实责任制,促使其健康、复壮。搞好游览防护、安全、服务和防治自然灾害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4.发展园林生产。园林生产苗圃、花圃、草圃、种子基地要加强引种、育种工作,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园林植物优良品种,保证当地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需要。采用科学研究成果,发展新技术、新手段,在培育具有特性、抗性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方面起示范、引导作用。利用园林优势,发展副业生产;生产适用、特效的培养土、肥料、营养剂、生物防治媒体等。组织特产园林植物、观赏动物繁育,满足国内外园林建设和交换的需要;组织中国特包的园林技术出口。

5.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和教育。

(二)限制和禁止的方面:

1.禁止有损园林生态,自然、文化貌和绿化种植的经营活动。

2.限制影响园林绿化比环境、社会效益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活动。

3.限制高残留化肥、化学农药的施用。

4.限制培育淘汰苗木品种,限制幼小苗木出圃,限制苗木远距离调运。

二、基本建设

(一)重点支持的方面

1.按规划对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城市郊区的大环境绿化系统工程以及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绿化工程项目建设。

2. 规规划确定的标准和特色建设的公园和其它公共绿地。对有价值的自然名胜和文物古迹加以保护、开发、利用、绿化、美化其周围环境,开辟成为游览胜地。

3. 城市规划区内的道路、河流、海湖岸绿化美化工程。

4.按规定标准在城市各功能区、开发区、工矿区和特种设施间营造防护绿地、林网工程。

5. 新建、改扩建居住区按标准建设的中心绿地和绿化工程;各种新建项目按规定标准建设的附属绿地工程。

6.为城市绿化服务的苗圃、花圃、草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建设。

7.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资助、受益单位集资建设的公园、纪念性绿地和其它公共绿地。

8.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园和专类园建设;在展览动物、技术力量和资金落实情况下的动物园、水族官建设。

9.以高新技术、先进设备改造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技术引进项目,设备购置项目。

10.在公共绿地中提倡布置固定式花坛,种植多年生花卉、植物,设置游览指导、科普和康乐设施,实施无障碍设计和为残疾人专设的游憩项目。

(二)限制和禁止的方面

1.禁止侵占城市园林绿地搞其它建设,禁止改变城市规划绿地的性质或者损坏其地形、水体和植被。

2. 禁止在园林绿地的景观精华地区和园林内部游人集中的地方建设大型的非游览设施或旅馆、饭店等。

3.限制在园林绿地超过规定标准建设房屋和其它人工设施。

4.限制在园林建设中过多地搞假山等非生物设施。

5.限制在公园内建设绿地比例小、噪声大的大型游乐设。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

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后期,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如美国麻理兰州的圣查理绿带,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

(二)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且分布不合理

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减少。从全国222个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分析可知,200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 平方米/人的有140个城市,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美国华盛顿为50 平方米/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平方米/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80 平方米/人。据世界49个城市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 平方米/人以上的占70%。可见,我国与国外城市相比,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差距较大。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

2、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

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此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

在城市的绿地类型中,占绿地总面积比例较大的有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虽然这些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不能忽视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前经济绿地如苗圃、花圃、草圃及绿地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健康绿地的匮乏使城市绿化建设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4、绿地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中绿地的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碰到具体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被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任务和城市绿地的类型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任务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应该把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放在突出地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是指导城市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任务有以下几项:

1、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

3、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生产和生活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订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4、提出城市绿地系统的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提出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地用地;

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6、对于重点的公共绿地,还需要提出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提出重点绿地的设计任务书,内同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周围环境、服务对象、估计游人量布局形式、艺术风格、主要设施的项目和规模、建设年限等,作为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二)城市绿地的类型

1、公共绿地:包括市、区级综合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园林、名胜古迹园林、游息林荫带;

2、居住绿地:包括居住区游园、居住小区游园、宅旁绿地、居住区公建庭园、居住区道路绿地;

3、附属绿地:包括工业、仓库绿地、公共事业绿地、公共建筑庭园;

4、交通绿地:包括道路绿地、公路、铁路等防护绿地;

5、风景区绿地:包括风景游览区、休养疗养区;

6、生产防护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

三、城市绿地体统规划的原则与布局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要使城市绿地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明显的作用,就要对城市中的绿地系统进行研究。研究它的用地比重,布局形式及绿地效应。这就是城市的绿地需要规划的原因。其实,我们有许多优越条件,如在所有制方面,土地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建设力量方面依靠群众,开展群众性绿化运动。现在又提出要建立现代化、园林化的奋斗目标。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把城市绿地整顿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为把我国所有城市逐步建成园林化的城市而不懈努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

1、城市绿地体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3、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5、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经营管理,要在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生产,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1、块状绿地布局:这类情况多数出现在旧城改建中,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属此。块状绿地的布局方式,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但对城市整体的艺术面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显著。

2、带状绿地布局:这种布局多数由于利用合乎后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数,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带状绿地的布局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但要考虑的问题是地下管线与建筑物的退让距离。

3、楔形绿地布局:凡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一般都是利用河流、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防护林布置。优点是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

4、混合式绿地布局: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其优点是:可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息,有利于小气的改善,有助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的艺术面貌。

以上四种布局中,当然是混合式最好。但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地定额少,绿地覆盖率低,真正做到绿地组成“有机的系统”的还很少,这是需要今后努力的。

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建设的原则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1、综合整体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

2、有机关联性

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构成城市交合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并且组成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3、动态稳定性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4、多功能性与功能最佳结合

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就其功能之间关系而言,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渗透)。使各种功能尽可能融为一体,使相互排斥的功能分开,达到各种功能的最佳结合。

5、地方特色性

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二)生态建设的原则

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

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

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对策

(一)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

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城市总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等。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

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对过去原始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趋势,并对自然条件和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实际状况、预测结果和所采取的措施三者结合起来。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

(四)以城市中异质性的生境为基础进行植物造景,并体现绿色文化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五)保持城市绿色景观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异质性

全光照环境、荫蔽环境、半日照环境等,需要选配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城市中季节性漫水的湿地与不受水影响的旱地对植物的要求也不同,体现不同空间环境与不同绿色景观的特色。在时间尺度上,城市绿地要具有"春花、夏荫、秋彩、冬绿"的四季变化。城市各功能区的绿化规划要求各不相同,绿化风格各有其特点,如居住区绿地应注意绿地的多样化和较强的使用功能,适当配置活动服务设施,避免交通的干扰;道路绿地侧重减尘降噪;厂矿附近的绿地侧重抗污染、改善环境等。

(六)保持城市绿地系统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极的,从而使城市绿地系统的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水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要把深入到城市聚集区的市区和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组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把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大区绿地与城市中心相连接,通过建立绿色走廊把城市中每一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河流、山地等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确定走廊的最佳路线、最有效的分布,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基本可以自我循环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同一绿地单元,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方向上植物群落

林缘线的分布,植物群落中的组合不单只是简单的乔木、灌木、藤本、地被配置,而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从而增强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绿地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景观生态稳定等综合考虑;绿地廊道、道路廊道、水系廊道相结合;单位专用绿地成为开敞绿地,使之与商业街、街道与人行道、各类广场绿地相联系,构成统一绿化街景。发展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丰富垂直绿化景观,提高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七)增强生态意识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有密切相关。城市建设者和生态学家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六、结语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的光明之路就是科学合理地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管理,这将是发展园林城市的努力方向。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出,一味的相信人类自己的力量是行不通的,想要和自然对抗的思想是幼稚而无用的。只有,我们去探索、去追寻出一条和自然环境,更好的和谐共生的道路,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规划出更好的园林绿地系统,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

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 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 1.1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471509.htm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丽君 来源:《硅谷》2009年第04期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结合自己工作,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规划需要研究的重点以及检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指标绿线管制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092-01 一、确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这项工作体现民心,顺应民意,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都具有牵引和拉动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联系点和结合部,对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现阶段,根据学习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重要。 (一)法规层面 如果把城市总体规划看成是“依法用地”的过程,那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一种“合法用地”的行为。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安徽省人大常委颁布的《安徽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各项专业规划的合法地位。因此,编制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法规的要求。 (二)政策层面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绿化政策,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则完全是城市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其次,对城市绿化的载体(主要是指城市绿化用地)作出了明确规定,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城市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 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 1、绿地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过去,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环境改造中,人们所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当时,社会环境状况极差,大量人口死于瘟疫、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人们渐渐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的肆意改造环境。 人们渐渐意识到,自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为自己建造栖息地、建造生活的洞穴开始,到现在摩天楼林立、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甚至是到了社会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的发展、建筑的发展始终是和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的。 在自学完教材第五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之后,我对于园林绿地的规划、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创作手法等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同时,还对于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的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也知道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大概的历史过程。而这也是我在整个章节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思考清楚历史,就没法更好的生活于当下,也就不能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建设,正如李世民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材上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人类依附自然;人类脱离自然;人类破坏自然;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城市建设、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的话,我觉得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人类依附于自然。在这个阶段,人们生活在山洞等自然营造的场所中,每天靠打猎为生,几乎完全被自然所控制着。人们的力量太过渺小,对于周围的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改造能力,也没脱离开自然的食物链。(附图1) 在这个时期,人类智力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人类也在慢慢进步。 2,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时期很长,从一开始聚落的出现,到后来工业革命之前,都大致可以归为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等需要。但是,由于人们的力量还是有限,能改造自然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人们会尽量去思考如何和自然更好的共存,如当时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都会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避风的地段。(附图2) 当时中国还发展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著作,如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管子》中记载的:“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典园林的规划模式,江南园林的兴起;甚至包括法国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改造自然似的建设。都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在这个阶段,都在努力的和自然和谐共存,选择更好的选址、更自然的规划模式,更加的喜爱自然之美。(附图3)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加粗的是老师划的重点)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②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两部分:(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的土地,如公园绿地绿化(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 城市绿地系统: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1)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3)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4)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2)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3)结合当地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4)城市绿地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和质量。(6)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2)研究城市绿地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形成合理系统。4)提吃各类绿地调整改造意见,进行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及计划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及文件6)对重点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以备详细规划使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1)广度上的拓展,从城市规拓展到区域规划的范畴。2)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和植物拓展到水文、大气、微生物、能源和城市废弃物处理等。3)新技术的运用,红外遥感,GIS。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城市水体、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社会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条件、城市文化。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三大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城市绿的的三大功能: 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2)减灾防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有利备战放空) 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使用功能:1)日常休息娱乐活动2)观光及旅游3)修养基地4)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美化功能: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2)美化城市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用地:1)城乡用地2)城市建设用地3)人均绿地4)人均公园绿地5)绿地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 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对城市绿地是否形成稳固的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合理 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连 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改善 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现状;科学布局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形象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有效载体。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规划中 的重要部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总面积的占地比重,提高人均绿地占有面积,提高 城市绿地的质量,并因地而异的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本文结合大 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分析,主要从生态城市的内涵着手,论述城市绿地系统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讨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合理布局,为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对策及建议。 1 大连绿地系统现状 1.1 大连市绿地概述 由于大连市建成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受气候、水资源、土壤、街道狭窄曲折,建筑密度大等原因影响,造成城市的绿地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虽然经过近几 年来的大规模绿化建设,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连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为10平方米。大连市绿地系统是由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和广场游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和海滨风景区八大 系列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园林绿地体系(如图)。目前大连市建成区规划总用 地11538公顷,其中绿地率42%;公园46处,包括居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 绿地205处;行道树3.75万株,覆盖面积为63.66公顷;居住区绿地包括居住小 区及小区以下的绿地,风景林绿地不包括风景区内风景林,风景区绿地不包括公园、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 大连市中心绿地现状图 1.2大连市城市绿地指标分析 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逐年改善,并向着高标准的绿化、美化方向发展。大连的 园林绿地规划实施的较好,绿地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公园个数、人均公共 绿地等指标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从06年到15年,逐年增加。06年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0公顷,16年达336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6年为9.2平方米,15年达11.18平方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05年以来大连市园林绿地指标与上个十年相比增长较慢,这几年大连市绿化建设进入了平台期,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城区几乎 没有足够的绿地空间可供开发。但情况较好的是,建成的公园数量增长飞快,到16年公园数量达到90个,是05年的二倍,同时环境改造工作全面实施,拆除了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内与园林无关的各类建筑,重新建设了一些绿地,如劳动 公园拆除了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各类建筑共5公顷,新改建绿地26公顷。 从上述中也可看出,大连的绿地覆盖率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一直处于4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发表时间:2010-06-10T19:35:36.450Z 来源:《赤子》2009年第22期供稿作者:吴慧生栾昌海[导读] 简述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概念,探讨现行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方法。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吴慧生栾昌海(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大连 116011)摘要:简述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概念,探讨现行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方法。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在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空间、便利的服务设施和良好的信息沟通的同时,也使人类越来越远离孕育了人类本身的自然环境。因此,如何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城市绿地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降温减噪、美化环境的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建设应当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创造的结果,是通过规划设计而营造出的比自然绿地系统质量更高的绿色空间。目前,不少城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列入议事日程,提出了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的目标,全面加快了城乡绿地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弄清概念、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推进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1、绿地系统的基本概念 1.1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2城市绿地系统的分布方式 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 1.3城市绿地系统的内容和职能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绿化用地,其整体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承担城市的以下职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现在的绿地系统往往与城市开放空间(open space)的概念相结合,将城市的绿化用地、广场、道路系统、文物古迹、娱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因素统一考虑。 1.4从“田园城市”理论到“大地园林化”理论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大地园林化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全面规划,在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城乡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并结合其他措施如修建文化娱乐设施,经营风景旅游事业,结合山川名胜增辟景点,修筑亭、台、楼、阁及其他游憩建筑等,大力而有步骤地改造荒山、荒地,治理沙漠、戈壁,从而减免天灾、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 2、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总规层面的规划不到位 对现有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做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与总体规划同时进行,更谈不上先做环境与绿化规划。因此,这些城市的绿地总是那些城市建设用地难以利用或者不好利用的土地,绿地系统规划实际上就是给城市用地的边“角余料”进行 “填空”。 2.2规划建设盲目攀比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等,还有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基础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只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以免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2.3重视数量指标、轻视布局合理性 绿地分布格局导致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性需要相对直观的指标来反映。合理增加城市绿量是提高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出路,而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度对于城市总体的绿化生态效益也极为重要,不能只重数量而忽略了布局的和理性。 2.4整体的合理性缺失 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 “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5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在土地的租赁、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以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3、域市绿地系统规翘与设计 3.1结合实际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 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城市总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等。 3.2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 “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资料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浅谈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浅谈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咸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樊佳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 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是首要功能,起着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增强城市防灾功能、降低城市噪声等作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企业及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环境日益严峻,为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需要不断加大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规划,提高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比例,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景观功能是在生态功能基础上对城市环境的改造,是为创造宜居环境而作的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中斑块、廊道、边界的设计,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城市中点状的绿地公园、湖泊、广场和线状的绿地廊道、河流以及城市外围边界的农林用地的规划。它是以景观生态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城市河流

水系、城市湿地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具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属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该规划主要涉及总体规划层次,其任务是调查与评价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参与研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布局结构,研究、协调城市绿地、河流水系与其他各项建设用地的关系,确定和部署城市绿地、河流水系,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二种属“专项规划”,它是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绿化景观建设的规划管理而另行独立编制的规划。该“专项规划”的特征是涉及区域、总体、详规多个规划层次,其主要任务是以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深入调查和确定城市绿化景观各项发展指标,详细部署各类城市绿地、河流水系、湿地公园的发展,确定城市绿化树种、容量、特色、功能、设施,城市河流、湖泊、防洪渠道、湿地公园等城市绿地景观发展的具体内容,部署大环境绿化景观,对近期重点项目进行规划深化或直接安排,保障城市绿化景观与大环境绿化景观的协调发展。 由于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目标在于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在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生态、游憩、景观功能的统一,因此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规划原则可以得到很好的借鉴。具体原则有以下几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