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

2、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 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③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④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

原因应是 (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 .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

.土地的所用权 D .土地的规模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和设想 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11、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 )

A .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 .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 .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 .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12、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 A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 A .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B .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D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14、哪次会议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 )

A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大 15、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1)分别指出对联中①②③④所指事件。(4分)

土地改革、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分) (2)分析指出对联③④反映的事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4分)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分)

② ③

江苏省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1.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含答案及解析】

江苏省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1.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评论的是()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________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________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1984年电视荧屏上曾出现过盐城燕舞电器厂“燕舞”牌收录机的广告画面,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怀抱吉他,以一句“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使“燕舞”收录机的名声响遍大江南北。材料反映出() A. 中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D. 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3. 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到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此阶段的具体表现是 ①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 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 开发开放浦东以带动长江流域发展④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和平周边环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评价:“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材料中的“完全不同的历史”是指中国() A.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_______ B.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九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九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一、总体概述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各民族更加团结、富裕,“一国两制”成功的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国防力量日益强大,与世界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水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的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7)、简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8)、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知道“八六三计划”;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10)、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为,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结合对外开放的过程,分析对外开放与旧中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区别。 (2)、能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情感目标 (1)、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2)、通过大量的史实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果卓著,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学习科学家和体育健儿的优秀品质和拼搏精神。 (3)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说明了“一国两制”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的必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7)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的各种考验面前,不但能够励精图治,战胜困难,而且能够使新中国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破坏旧世界,还能够领导人民建设新世界。从而使学生坚定对党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一、政治 (一)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加强法制建设 (1)颁布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3)通过《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4)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 (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 (3)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 (4)方针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2.实践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实现停火。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交流增多。 (3)1992年,“九二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的八项主张。 (5)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6)目前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三)新时期的外交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按照四项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3)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2)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3)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001年与俄罗斯等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二、经济 (一)方针确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

2、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 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③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④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 原因应是 (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 .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 .土地的所用权 D .土地的规模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和设想 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11、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 ) A .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 .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 .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 .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12、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 A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 A .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B .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D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14、哪次会议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 ) A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大 15、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1)分别指出对联中①②③④所指事件。(4分) 土地改革、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分) (2)分析指出对联③④反映的事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4分)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分) ① ② ③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in the new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示例 1.导入的过程 提问: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损失?设想一下当时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师小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导入新课。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教师首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之后教师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政治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 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通过文革的危害,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我党我国人民来说是多么的及时与必要,理解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历史性转折的的伟大历史意义。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 一、世界历史背景 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等国还出现了“滞胀”现象。随后,各国进行了改革,并向国际联合方向发展,90年代兴起了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主义苏联改革陷入困境;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使亚洲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 政治: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美苏争霸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且随着经济的多极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体化:苏联的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政治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外国势力的影响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在哪一时期,争霸的优劣状况如何?(P87)何时出现苏东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P101-106)此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如何?(P106-11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一)政治 ①阶段划分、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何事为开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根本任务是什么?(P126、P133)? ②民主建设:在何时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P126)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 (P134)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何时在哪次会议上怎样对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P127)但平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思潮?(P134)其出现的国际、国内原因有哪些?(P101-106)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斗争的?(P134) ③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何时的什么文件上?(P137)首次阐明统一后对台湾基本政策是何时的什么文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并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获得通过?(P138)在此指导下,首先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经过了哪三个阶段?意义如何(P139)?然后解决了澳门问题: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在台湾问题上,是哪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进程?(P141)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复习知识点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9、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983年4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结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一、总体概述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各民族更加团结、富裕,“一国两制”成功的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国防力量日益强大,与世界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水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的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7)、简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8)、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知道“八六三计划”;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10)、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为,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结合对外开放的过程,分析对外开放与旧中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区别。 (2)、能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1)、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 提升卷

A.经济特区实际是租界的翻版 B.世界局势变动影响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8.[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99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4.7%,比上年增长速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 )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9.[2018·河南省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从1979年开始,中央多次推动公房出售工作,1982年更是在27个省推行“三三制”试点,居民只需承担房价的三分之一,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说明( ) A.住房市场机制缺乏方略 B.房屋居住属性遭到破坏 C.体制革新缺乏社会基础 D.市场经济具备社会基础 10.[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举措( ) A.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B.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C.改变了歧视教育人才现象 D.解决了我国社会落后局面 11.[2018·福州高三期末]从下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了( ) 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 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 12.[2018·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模拟]2017年热映的国产影片《战狼2》,国内票房创纪录的突破56亿元人民币,远超《敢死队》《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2018年,与《战狼2》同题材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也受到热捧,截至3月21日,国内票房突破35亿元人民币。这两部影片的热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国内电影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新时代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技术手段推动电影业进步 二、非选择题 13.[2018·四川成都高三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12分)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1956)演讲稿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1956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期间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历史。 这是我今天演讲所涉及到的大概内容,主要是讲新中国成立的辉煌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序幕。 【图片】这是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以下五点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其一,是毛泽东在1949年12月2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的一句话,他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其二,是毛泽东在1949年6月15日开幕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讲的一段话:“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又是怎样克服所面临的严峻困难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追剿残余敌人。基本完成祖国大陆统一任务。开各级各届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2.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关于 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B."两个凡是"的问题 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3、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6、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 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7.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8、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①集体经济②个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外资经济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要求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4.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教材分析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 重难点及突破 1、改革开放的概况及其意义,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难点。 2、一国两制(实施的原因及意义),此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办法。 4、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成就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建议:本课涉及到的一些重点概念比较抽象,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等等,不易于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建议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教师准备几张反映深圳和浦东改革开放前的面貌的图片,通过展示这些对比鲜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并提问“深圳的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导入新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起步于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年代 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们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原因可以从这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进行说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 内容:①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表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过程: 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内容:1979年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之后城市改革也全面展开。内容:经济体制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内容: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内容或作用)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之后开放的地区扩大,逐渐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意义更大——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意义(作用)理论角度:1、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科技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