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消费观


比起生性节俭的英国人来,美国人的信用卡常常透支,美国的大学生常常由于借贷过多而不得不刚刚毕业就宣布’破产’,他们还常常借钱去旅游、美餐甚至赌博。这可能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作怪,也可能是一种出于’务实’的考虑。

英国人在中国

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

英国人的月收入平均在2000英镑左右,大约相当于人民币23000左右,听上去好像和中国的高薪白领月收入相似。但英国的消费之高在全世界却是出了名的,英国人也是欧洲最愿意花钱买东西的民族。

在这个信用至上的国家里,人们大方地花着贷款。大多数英国人家庭最大的一笔贷款是房贷和车贷;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小债务,人们明知还不起,却还要贷,银行甚至还积极怂恿你贷款,并不断地给你打电话,发信说给你的信用卡升级,从而你可以贷到更多的钱。他们并不关心你是否还得起,如果还不起,银行就会立即收房,拍卖。只要房价在上涨,银行就会赚钱。像去年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房价下降,人们突然失业,从而引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这里的物价相对收入来说并不是很高,人们不讲究品牌,平时穿着非常普通。对待名牌,也不像中国人那样挚爱,而且许多人都是在打折的时候才买。同时,英国的商品也考虑到了各个阶层的顾客,像H&M、Primark都属于低档店,衣服款式新颖,价钱便宜,就是质量稍微差一些,但这并不影响爱追逐时髦的人们,明年也许还有新的式样,因此,店内总是挤满了顾客;中档店,例如:Marks&Spencer,Zara,Next,Gap和 Clarks鞋店,都是上班族最好的选择;高档店自然也是多的数不胜数,如伊夫圣罗朗、夏奈尔、保格丽、万宝龙及一些手表、饰品的品牌旗舰店都设在英国。然而,人们好像注重款式更多与品牌,当你穿了件新款衣服,会有人称赞它的样式、质地,但是绝对不会有人问你,是什么牌子、多少钱。

离牛津不远有一个名叫bicestervillage的小镇。这里的BicestvillageOutlets是全球六大Outlets之一,汇集了120多个世界知名设计师的专卖店。有Dior、Bally、Dunhill、Clarks等高级时装及鞋的品牌,也有MissSixty、Puma、 Diesel等休闲品牌和一些名表、化妆品店。这里销售的产品大都不是最新款式,价格则比普通商店里要低很多,因此,吸引了全球的购买者。逛 Outlets最大的感受就是:到处都是中国制造

,从服装、鞋帽到食品、玩具。来这里旅游观光购物的人非常多,中国人尤其喜爱这个地方,有些人甚至成箱成箱的买Clarks的鞋,成打成打的买Burberry风衣,我想这些人没准儿也带回去了许多中国制造的商品。

省钱和节约在英国绝对是非常流行和深入人心的,他们很少会放弃省钱的机会。超市,药店,餐馆等等都会给他们的顾客们邮寄打折通知,折扣券。化妆品经常打折,50%的折扣很正常,只要人们需要那样的物品,不管折扣是多是少,他们都会留着,待用。这里盛行简约,人们热衷简单、质朴的生活,"旧货廉售"非常普遍,市场上二手店到处可见,大型小型皆有,若分门别类,则有寄卖优质旧家具的、旧名家画作的、八九成新名牌服饰等的;若按销售对象,则有给婴幼儿的、妇女的、老人的……真是百花齐放。人们在这里买东西,非常理直气壮,没有一点羞羞答答的样子。各个社区也都有本社区的BargainPage(专登二手商品的报纸),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你可以直接和卖主联系,商谈价格;每到周末,也经常会有CarBoots,像自由市场一样,全是旧货,有些还很新很实用,但价钱却非常便宜。人们量力而行,不屑浪费。

英伦生活面面观

一、生活中的数字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但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可谓"半边天"!

英国家庭的消费额1990年至1997年间增长了75%(含通货膨胀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涨了2.8%。其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费增加了10%。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价上涨了4.4%,但个别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当属香烟。

由此可见,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

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

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三、自己动手做

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也是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四、丰富多彩的假日

每年外出旅游度假对大多数英国百姓来说,无论时间长短,国内或国外,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据英国旅游机构调查,1996年,英国居民度过4夜或4夜以上假期的人共计5,900万,超过了英国人口的总数,而1997年英国居民离家度假超过一夜的人达7,080万。

除旅游外,英国人在周末、银行节、复活节等五花八门的假日中的娱乐和消遣节目更是丰富多采:环境优雅的电影院、音乐厅、歌剧院和夏季露天音乐会更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口味的人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节目。数目众多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更为人们提供了最佳休闲去处。

五、"卡"的世界

现代英国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卡:£信用卡、记帐卡、商店购物卡、汽车加油卡、安全门磁卡、电话卡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英国发行了约3,800万张信用卡,约3,700万张记帐卡并设ATM提款机(到1997年底累计达23,200个)。如此惊人的数字表明支票和现金日趋被"卡"所取代。1998年7月,英国主要大银行宣布,将于1999年开始使用信息更多、功能更齐全且更安全的新卡,并逐步取代现行的信用卡和记帐卡。

除此之外,各大超级自选商场、大百货公司、专卖店还发行"有奖购物卡",即当顾客消费累计到一定金额后,就可得到商家不同形式的奖励:如免费提供度假机票、赠送购物券、定期邮寄商品广告及降价消息。这种有奖促销方式吸引了居民:通常,居民们手持"有奖购物卡"购买日常用品及流行服装。日积月累,这种购物卡还真使消费者得到了一些实惠。

英国社会学家对本国消费观评价是:英国人消费,必需品买最好的,不吝啬钱;非必需品买最少的,不浪费钱。当然有钱人就另当别论了。


美国人的实用消费观

其实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主要是“

务实”。消费品对于美国人来说,够用是第一位,质量是最重要的,至于在哪里买的,什么牌子,多数美国人并不在乎。笔者的教授在第一次到香港旅行的时候,回来也不禁赞叹香港是一个消费的王朝,但是他和他的妻子在香港只买了两件中式服装和一些小商品作为纪念。当笔者问及他为什么不购买亚洲人习惯购买的金银首饰,他笑着说:“对于我来说,金银首饰没有任何价值;对于我妻子来说,只有结婚戒指的价值最高。”

斯特文森告诉我,美国人在西方社会中算比较“奢侈”的了。比起生性节俭的英国人和日本人来,美国人的信用卡常常透支,美国的大学生常常由于借贷过多而不得不刚刚毕业就宣布‘破产’,他们还常常借钱去旅游、美餐甚至赌博。这可能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作怪,也可能是一种出于‘务实’的考虑。“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该怎么花钱,”斯特文森表示,“并不是因为我爸爸有钱,就意味着我有权利花更多的钱。我会计划每一次旅行和购物,不要名牌,而要舒适,还要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情。”斯特文森介绍说,在美国,名牌服装并不意味着穿着者拥有更高的地位和财富,当然名演员除外。他的叔叔,一位来自弗吉尼亚的参议员常年穿着自己家乡的裁缝店缝制的西服,这让许多家乡人感动不已,因此连年当选。

美国社会学家曾经对此有一个评价,美国人消费,“必需品买最好的,不吝啬钱;非必需品买最少的,不浪费钱”。这种消费观念,来源于美国民族的传统本身。从五月花来到北美大陆之后,最早的清教徒们就尊崇不能铺张浪费的教义,他们同时还保留了欧洲人精打细算的传统。尽管北美大陆是一片十分富庶的土地,200多年快速发展的历史让美国成为了“暴发户”。但是这块土地并没有培养出“暴发户”性格的美国人。

圣诞节前是美国商品打折最多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在号称全球最大商场的梅茜百货,从香水到手表,从剃须刀到西服,再从巧克力到饼干,十余层商场的每个角落都贴满了“完美礼物”的标签。这个时候也是与国内朋友之间送礼不同的是,美国人给朋友送礼,一般会保留包装和价格标签,还会附上购物小票。国外购买的商品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礼物朋友如果不喜欢,就完全可以在过完节后拿着小票去换别的商品,或者干脆要求退货。所以每年元旦过后,各大商店退货台前总是排满了等待退换货的顾客。


看表归来-顺便说说美国人的消费观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4-9 2:57:00 [只看该作者]

我几年前在这个论坛潜水了一段时间,最近又有点兴趣来看看,前日翻出一个

老贴说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的消费观,于是以个人经验说顶级品牌(主要指手表,服装)在美国可能只有NY和LA以及网上有,原因在于美国市场细分极专业,这点和中国大不相同。王府井那么密集的名表店在美国不可想象。

接下去发现我说的也不全对,在网上要IWC的catalog的时候被告知可去我们这里一家店取,于是上网一查说这家店是我们州最好的一家珠宝手表店,网上就标示了有PP, Lange这个级别手表卖,今天就去看了,简单说一下。

在那里看到了Lange, Breitling, Cartier, IWC, JL, Panerai, PP, Raymond Weil, Rolex(介绍说还有BM名仕但我没有看到)整个店并不大,大概3/4的面积是卖珠宝的,里面的人除我在看手表,其余都在看珠宝,比我想象的人多点。按各个品牌手表所在面积来分,Rolex最大,其次是Cartier, 再下来是JL和Raymond Weil差不多,PP, Lange, Breitling所占面积差不多小一点但前两者的表要多出Breitling,而且处在现眼的位置,最小的是IWC和Panerai。

一个资深店员出来我说主要是来看看选择一个品牌并要catalog的。 其实我去前心里已经偏向IWC的一款了,价格大概是国内的三分之一,但那里没有。我看了下觉得IWC的size都比较大,他找了块Pilot让我戴上我又觉得太厚,由于我开始就说了有些品牌(暗指PP, Lange)我afford不起,于是他推荐了JL的一块有小三针和power reserve的表,的确非常漂亮,但JL的catalog断货,他说等到手后寄给我。IWC的catalog比起Omega和Longines来说实在是高出很多。

在那里没有看到Omega略有点意外,不过最意外的还是算看到了Raymond Weil, 虽然也和Bretling放在不显眼的位置。这个牌子国内基本不认,但是在美国的名气和受欢迎度至少是和TH(豪雅)一个级别的,虽然定价略低,在这个级别的店里有卖,实在让我吃惊。随便问一下,他的品牌下有Geneva的标记,和PP一样,好像记得有人说过标上这个标记有特殊的要求才行?具体说说。

这个店可以肯定是我们州最好的一家手表店了,这就要说说其他店,一般的珠宝店和百货店卖表,可以从品牌看出他们的定位,最差的是只有Timex和各种杂乱的牌子在较差百货店卖,最差的珠宝店也可以找到Seiko和Citizen,好点的珠宝店和百货店会卖到Rado, Movado, TH, RW,再好一点的到ML艾美,Omega, Rolex。百货店往往还多一个时装表专柜。顺便说一句,Longines在美国难以看到,以前一家好的百货店有,现在完全不卖了,在我们这里,只有一家超大型的食品连锁店里有,同时还卖 TH, RW, Rado, Movado, BM,Omega,另外网上有。

接下去聊聊美国人的消费观,可以说95%的美国人对名牌手表不会有什么概念,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个工具

。但他们对于珠宝还是挺热衷的,和文化有关系,常常80多岁的老太太到别人家做客会打扮得花枝招展,戴不少珠宝。我这么说的理由很简单:一般的珠宝店里看珠宝的很多,看手表的几乎没有,一个不算重要的原因是珠宝打折比较多,稍好一点的手表极少打折, 另外珠宝可以玩的花样也多很多,分级很细,一般老美未必熟悉。再一个最好的例证是美国最有名的两家网上珠宝店,手表只卖到Citizen和Seiko这个级别。高档手表店要靠5%甚至更少的人来养活。(顺便说一句,因为我是学经济学的,经济学里定义的一种垄断的企业,在现实中只可以找到一个企业满足条件,就是垄断钻石的De Beers。实际上钻石的产量非常大,成本很低,但De Beers严格控制数量抬高价格。不过即使如此,供应市场的量也非常大了)

Rolex在美国名气大,最重要的我觉得是舍得打广告,另外也可以在好一点的珠宝店看到。其他更高级别的看都看不到,名气怎么可能在普通人中传播。

不过美国人要专心到一个爱好上来,那也是十分的专业,自然手表玩家也不少,但基本不在我说的95%之内。实际上很多白手起家的富豪,都是年轻的时候专注于一项娱乐或爱好,然后把它变成一个产业,美国人很敬佩这类人,所以很多品牌都是以人名命名。我今天去的这家手表店也是如此。

美国人95%人的生活消费和咱们想象的不一样,百万富翁为省钱自己除草电视杂志常有报道。还有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到美国人家做客,他们开暖气只开吃饭的厅和住房,不开客厅,我在里面冷得都受不了。这种差别我刚来的时候很意外,当然对于收入top 1%的美国人的消费,怎么想象也不为过,问题是国内把这种1%的人想象成了至少占20%以上(典型的一个说法就是,美国人平均收入是中国人的37倍,所以消费上会怎么怎么,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的说法,美国的税高,医疗教育费用极高,而且经济的周期变化十分明显,所以大部分人都十分简洁,拿吃的来说,实在是很差)。在美国按种族分,平均收入最高的是华人和日本人,这个到欧洲去找数据也是一样。最简单地看看中国人的住房和车,就十分明显。不过中国人大多消费观也入乡随俗,和美国人差别不大了,普遍感觉是不如国内的北京上海。日本我不熟,但我国内一个朋友在美国日本都生活过说,中国人的生活和消费观完全是学日本,和美国八竿子唉不着。

很多人对美国的印象来自电影,可为什么美国电影业发达?过去我认为这是反映生活,现在彻底知道了,恰恰因为生活中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一些大片就创造出那种感觉让人爽一下。美

国人搞的那些科幻,动画电影都是这个原因。有些电视剧很真实,比如可以表现不同收入人的生活和友情,反映人性虚伪的一面, 反映一些单身女贵族的生活,十分追求名牌。

当然每个人看到的都是有限的,我们洲算富洲了,举个车的例子来说,在路上还没有看到过加长Hummer(肯定是有的,还不少),但去Chicago玩就看到不少。觉得国内的人吹什么他的加长Hummer全世界只有三辆实在好笑。另外说说纽约,虽然富人很多,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按人均来说,纽约只是一个穷州,十分脏乱差。

美国的商品,商店分级很细,拿服装来说,许多等级不同的品牌同属一家公司,这点和瑞士手表业类似。国人人熟知的许多顶级品牌只会在顶级的百货商店有卖,这类店很多州都没有。主要针对公司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其他领域的富人,大部分普通白领热衷的几个品牌, 如Banana Republic, JCrew, Express等国内还没做什么宣传,而国内卖价很高的一些东西,如Levi’s, Lee的牛仔裤,皮尔卡丹的男装,Espirit的女装只在美国最低挡的百货商店有卖,只略比Walmart好点,夹在两者之间的还有一类店Target,数据显示这类店的销售增长最快,而顶级品牌的销量都在下滑。从这点也可以看得出美国人的消费观,实用为主,不追求品牌。虽然每个人都会备一些好品牌的东西,但会和自己的身份,收入匹配。不匹配出了差错会被人背后笑话。这个可不是我胡说,经常有老美从中国回来写文章说中国人追求时尚,但搭配到一起十分不协调,建议中国政府设立“时尚警察”,对街头出现的错误时尚搭配实行罚款,虽有调侃之意,也算说得在理。(当然,我也很不习惯一些美国年轻人浑身刺青,身上很多吊环这类打扮)

商品分级的一个另外表现是打广告,比如今天我去的这个表店为什么我在这里几年都不知道?因为99%的美国人不需要知道这个店的存在,他们的客户口口相传一下就够了。任何一个州的1%的富人都可以让这个店生存得非常愉快了。那个店的位置也不在什么富人区,周围没有什么别的店,十分普通。反观国内差别很大。同样的例子是很多顶级手表和服装品牌,只在杂志而非电视打广告,因为高收入的人基本不看电视。

再说一个具体的故事,有个美国人毕业去投资银行工作,上网请人推荐服装和鞋,我当时也给他想了一些品牌,算是一级吧,其实找到时机买都不贵(有deal的时候可以按标价的20%甚至更低买到)。但网上美国人给他的推荐,都是去低档的百货店或者好一点百货店的处理区买,我想的那些一线品牌没人提及

,网友还说绝大部分亿万富翁都这样穿,可能是事实但我看了也觉得好笑。

美国人的这种节俭实用的消费观,原因其实也简单,他们18岁出门就基本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养成了习惯。看看我手下的那些学生,身上唯一值钱的也就是一个IPOD了。反过来中国人也一样,虽然平均收入最高,但由于大多是从学生做起,不得不节俭,也养成了习惯了。不过中国人很注重品牌的习惯还是保持得很好。

再说日本,一些朋友对日本消费的描述看来应该很符合实际,拿表为例,本来我也不知道日本的表到底价格如何,最近无意中上了一个网站一看,哈哈,实在是比想象中的低,转手一下利润不错,可惜那个网站不提供国际服务。

欧洲的消费观应该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

以上个人观点,肯定有不全面周到的地方,欢迎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