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八里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2016年11月21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2月22日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1)

前言 (5)

一、规划背景 (6)

(一)发展现状。 (6)

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提升。 (6)

2.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6)

3.公共管理应用不断推进。 (7)

4.公共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8)

5.产业融合创新逐步加快。 (8)

(二)存在问题。 (9)

1.大数据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 (9)

2.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有待提升。 (9)

3.集约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10)

(三)面临形势。 (10)

1.技术创新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10)

2.宏观政策环境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11)

3.区域经济发展为“智慧九江”建设带来了重要契机。 (11)

4.“五大九江”战略目标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内生驱动。 (11)

二、基本要求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1)统一规划,分步推进。 (13)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13)

(3)整合资源,协作共享。 (13)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13)

(三)发展目标。 (13)

三、主要任务 (16)

(一)建设智慧营商应用体系,树立“开明开放九江”形象。 (16)

1.打造精准招商服务体系。 (16)

2.提升口岸整体通关效率。 (16)

3.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17)

(二)建设智慧产业应用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九江”活力。 (18)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8)

2.促进新兴业态发展。 (20)

3.加快创新创业步伐。 (21)

(三)建设智慧治理应用体系,提升“宜居宜游九江”品质。 (23)

1.完善规划建设管理。 (23)

2.增强社会治理成效。 (24)

3.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25)

4.提高安全管控水平。 (25)

5.强化应急指挥能力。 (26)

6.优化交通出行环境。 (26)

7.提升旅游服务实效。 (27)

8.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8)

(四)建设智慧民生应用体系,提高“共建共享九江”水平。 (30)

1.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1)

2.助推全面小康建设。 (33)

(五)建设智慧政务应用体系,响应“实在实干九江”要求。 (34)

1.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35)

2.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36)

3.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36)

(六)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促进“五大九江”高效建设。 (36)

1.加快建设基础网络。 (37)

2.统筹建设数据中心。 (39)

3.集约建设“三大核心”。 (40)

四、实施路径 (42)

(一)实施策略。 (42)

1.急用先行。 (42)

2.先易后难。 (43)

3.统筹集约。 (43)

4.分类推进。 (43)

(二)实施步骤。 (43)

1.一期建设(2016-2017年)。 (43)

2.二期建设(2018-2019年)。 (44)

3.三期建设(2020年)。 (44)

(三)投融资模式。 (44)

五、保障措施 (45)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45)

(二)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建设模式。 (45)

(三)贯彻标准法规,确保信息安全。 (46)

(四)重视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 (46)

附件 (47)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前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推进经济社会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常态下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九江作为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之一、环鄱阳湖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正面临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普惠供给等重大挑战。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入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以“十三五”期间建设“五大九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智慧九江”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已成为九江打造“全省绿色崛起的双核之一、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胜地”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本规划纲要依据《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指南》(赣信办字〔2015〕9号)、《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

是全面规范“智慧九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2016-2020年推进“智慧九江”建设的实施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提升。

基础宽带网络接入能力稳步提升,城区接入带宽达20M,农村接入带宽超过4M。无线城市发展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3G、4G网络城区全覆盖,城区覆盖率达到98%以上,重点场所WiFi覆盖率达到80%。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60.8%,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接入率80%。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建有电子政务内、外两套网络,横向已基本覆盖全市政务部门(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系统),纵向为双备份线路,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业务传输,其中修水县、都昌县通过VPDN拨号方式将试点村(社区)联入政务外网。

2.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近几年全市电子政务机房建设和整合步伐加快,市县两级电子政务机房集约化建设普遍上了一个台阶。全市电子政务中心机房按国家B级标准建设,并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进行了安全体系规划,提高了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性。除国土、财政、公安、房产、国税、地税、工商、环保、人防、水利、公路等少数部门仍继续使用原自有机房外,全市电子政务中心

机房为全市70多家单位统一提供服务器托管、网络设备部署、数据存储、安全管理等服务。县级电子政务机房普遍升级,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市县联动、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政务云平台已形成一定规模,部署了一批业务系统,有效提高了全市电子政务集约化水平,节省了业务系统的建设及运维费用。

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开展。基于政务外网建设了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用于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目前已实现阳光医药、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的接入。财税综合信息系统已共享国税、地税、工商等77个部门的数据,为税收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3.公共管理应用不断推进。

先后部署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市政府视频会议系统、市本级电子监察系统、市本级综合协同办公系统等跨部门应用系统,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全市重点地区、重点路段、重点街面部署高清、标清摄像头7000多个,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需求。初步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科技手段,建设包括动态监管系统、煤矿瓦斯监控系统、隐患排查系统等子系统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平台,有效提高了安全生产的监管效率。此外,交通管理、环境监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等一批信息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管理应用成效逐步显现。

4.公共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社会保险“多险合一”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实现社保卡就诊“一卡通行、一卡通用”。“数字校园”工程稳步推进,初步构建了2万课时的教育基础资源库,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数字民政”平台试点建设顺利开展,与江西“民政云”平台实现信息联通,提升了民政服务水平。阳光价格网络信息平台建成开通,创新了价格信息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阳光医药”网上监察系统对医院处方实施监管,优化了医疗服务。“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有效促进了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九江”网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逐步扩大,网站群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了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统一网络平台,打造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超市。搭建了九江政务服务网,为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政务服务。民声直通车、各类部门服务热线等诉求平台继续发挥良好作用,为政民互动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

5.产业融合创新逐步加快。

“两化融合”不断推进,九江石化“绿色低碳”及“智能工厂”、永修县智慧园区平台等两化融合应用取得典型示范效应,带动了其他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加速发展,发挥恒盛科技园、共青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星子羽绒电商创业园、九江产业带等一批电子商务基地、平台和企业示范作用,推动传统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信息化在旅游、物流、文化、金融、商贸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化,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大数据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

网络覆盖和感知能力还不足。全市公共场所WiFi覆盖不全,农村4G网络覆盖范围不广,广播电视网络覆盖能力不足,电子政务网络仍需进一步向村(社区)延伸。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传感器尚未整合,地下管网、城市部件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能力还不能满足城市监控管理需要。

数据资源统筹水平还不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尚未建立,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空间、城市资源、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还不健全,政务部门业务系统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纳入政务云计算平台的业务系统比例较低,信息共享的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社会化开放程度不足,制约了大数据应用的发展。

2.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有待提升。

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部门间信息化建设很不平衡,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信息化程度偏低,影响了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制约了各部门业务协同、齐抓共管的合力形成,导致管理上精细化水平不高、工作效率难以提升,服务上渠道分散、手段落后、模式单调,群众办事、出行、就医、上学还多有不便,与“一体化政府、一站式服务”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产业转型支撑能力还不强。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深度不足,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设计创意、生产制造、科技转化、商务营销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智慧旅游、

高效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提质增效。

3.集约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项目和资金管理亟待加强。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专项资金,目前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来源和管理还比较分散,还不能完全做到在统筹规划下的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导致部门分散孤立的信息系统建设甚至重复建设还经常发生,降低了信息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影响了全市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据资源价值的释放。

公共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在分散的资金和项目管理方式下,统一的公共平台建设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政务云平台承载项目的能力还不强,政府网站群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共享共用的应用系统还不够多,数据中心、管理和服务门户等公共平台还有待建设和完善,这些都不利于集约化建设的推进。

(三)面临形势。

1.技术创新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分析优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交叉融合,实现了更全面的感知、更快速的互联互通以及更高效的信息处理,为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海量数据,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支撑。

2.宏观政策环境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物联网、云计算、宽带中国、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两化融合、大数据、“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江西省也先后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指南、“三单一网”等政策文件,加强了新常态下推进“五化”协同、加快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力度。推进“智慧九江”建设,是我市落实国家和江西省系列政策要求,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和现实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为“智慧九江”建设带来了重要契机。

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经济发展中,九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推进“智慧九江”建设,有助于九江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重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放大我市港口、旅游、产业和政策等优势,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

4.“五大九江”战略目标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内生驱动。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推进‘T’型崛起,打造山水名城,率先全面小康,建设五大九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特别是提出了“开明开放九江、创新创业九江、宜居宜游九江、共建共享九江、实在实干九江”等“五大九江”建设。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促进“五化”协同发展,推进“五大九江”

建设,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集约高效地建设“智慧九江”激发了迫切的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

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策应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江西省“昌九一体”等重大发展战略,落实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围绕“推进‘T’型崛起,打造山水名城,率先全面小康,建设五大九江”的战略目标,发挥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融合推进作用,深入挖掘和释放信息资源的生产要素资源价值,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构建“532”“智慧九江”建设框架(五大应用—智慧营商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应用体系、智慧治理应用体系、智慧民生应用体系、智慧政务应用体系,三大核心—“智慧九江”指挥管理中心、“智慧九江”公共管理平台、“智慧九江”公共服务平台,两大基础—“智慧九江”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网络),全面推进基础网络泛在可靠、信息资源统筹共享、公共管理协同高效、公共服务普惠便捷、产业经济升级增效,助力“全省绿色崛起的双核之一、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胜地”的新九江建设。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推进。

“智慧九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科学安排。以“532”建设框架为主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开展智慧应用系统建设。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运营商、开发商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及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吸引金融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

(3)整合资源,协作共享。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整合各部门存量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走集约、高效、安全、规范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从九江实际出发,围绕“推进‘T’型崛起,打造山水名城,率先全面小康,建设五大九江”的发展战略,体现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求,打造具有九江特色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将九江建成“基础网络泛在可靠、信息资源统筹共享、公共管理协同高效、公共服务普惠便捷、产业经济升级增效”的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有

效支撑“开明开放九江、创新创业九江、宜居宜游九江、共建共享九江、实在实干九江”建设。

基础网络泛在可靠。实现全市全光网络的全覆盖,光纤宽带家庭普及率达75%,城市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50M,农村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20M。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转换率达90%。全面建成无线城市,4G及以上用户普及率达90%。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互联网、无线网、广电网、政务网合理布局及互联互通,形成以“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为特征的天地一体化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

信息资源统筹共享。基本建成“智慧九江”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部门共享库,95%以上非涉密业务数据资源在部门间实现统一共享交换,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得以明确。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非涉密政务数据开放比例达到80%,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

公共管理协同高效。基本建成全业务、全流程、集约化的“智慧九江”公共管理平台,提高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和有效性。可全程在线办理的服务事项比例超过90%,行政并联审批事项实现比例达90%,行政审批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全市主要场所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整合率达90%,政府投资的非涉密视频监控资源部门间共享率达100%。建成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重点领域(污染源、饮用水源、森林等)生态监控服务体系覆盖率达100%。

初步建成社会征信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档案覆盖率达100%。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全过程电子化监管系统全覆盖。

公共服务普惠便捷。基本建成“智慧九江”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卡(市民卡)、一线(12345热线)、一网(服务网站)、多终端(手机、电视、电脑等)”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促进教育和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均等化、网络化,实现市直学校高速专网的全面覆盖,达到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形成完善的卫生计生综合服务体系,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产业经济升级增效。强化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和推动作用,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80%,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关键环节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率达85%,工业园区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行率达80%。强化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50%,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90%。促进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紧密结合,实现物流资源信息的整合共享、示范应用。构建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高效发展。发挥信息化对农业提质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初步建成精准设施农业管理体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配套服务支撑,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图1 “智慧九江”规划思路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智慧营商应用体系,树立“开明开放九江”形象。

推进智慧营商应用体系建设,围绕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创新精准招商服务模式、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放大九江港口城市优势,促进市场深度开放、内外一体开放、进出双向开放,打造开明开放的现代九江。

1.打造精准招商服务体系。

以“互联网+招商”的理念,整合全市招商资源,打造“一网三库两平台”的精准招商服务体系,实现招商引资的精准高效。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九江招商网”,开发“九江招商网”APP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增设英文版、日文版和中文繁体版网站。创建客商信息库、招商项目库、存量资源库,促进招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价值挖掘。搭建网上宣传推介、项目包装、洽谈合约、互动诉求、跟踪推进的招商引资综合平台,形成快捷、高效的招商引资信息反应机制。建立招商项目网络监管平台,对招商引资工作进展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实时了解全市招商引资完成情况,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开展项目从签约、开工到投产的成长性考核,促进招商服务效能的提高。

2.提升口岸整体通关效率。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手段,以通关与服务环节产生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口岸快速查验、智能通关等信息化应用,建设通关提速、服务增效、监管严

密的服务型口岸,提高通关效率,保障口岸安全,全面建立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单一窗口”新型通关模式,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3.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带动上下游物流信息化和设施设备、包装、服务标准化水平提升,促进构建标准化的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推动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鼓励发展网订店取、智能取货柜等新型末端配送模式,加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仓储设施、末端网点和配送车辆的互联互通,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建设智慧产业应用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九江”活力。

推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围绕产业提质增效,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和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创新创业步伐,促进发展动能转换,打造创新创业的活力九江。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新工业加速发展。构建新工业发展动态信息平台,实时展示全市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年度指标变化、区域比较、两化融合指数等内容,及时了解全市新工业发展动态信息,为科学决策、分析调度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积极从园区、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开展两化融合示范,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现代轻纺、电力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向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的各领域渗透,突出信息技术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积极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搭建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新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基于产业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云制造和按需制造,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等模式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制造,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资源管理、能耗监控及生产流程优化,推动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打造“全省电子商务核心聚集区、电商专业人才新高地,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目标,支持生产性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集中采购、产品分销和售后服务。重点推进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现代轻纺、装备制造、电力新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中小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利用电子商务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专业化生产制造能力。发展网络定制产品,提升客户消费体验。突出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以纺织服装、节能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旅游为重点,鼓励企业扩大产品线上营销。扶持发展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平台和示范企业,促进优势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加速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利用速卖通、亚马逊、中国制造网等知名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做大交易规模。

构建支农惠农的服务体系。以“智慧农场”、“智慧果园”、“智慧水产”、“智慧林场”、“智慧苗圃”为抓手,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培养壮大现代种养企业、电商化经营企业和专业化服务企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整合全市农业部门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和农业服务信息化,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决策效率及面向三农的服务能力、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以及农民科学种养的生产能力。

构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粮食流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应用,全面推进粮食流通管理和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现代粮油加工、粮食仓储物流、粮食宏观调控、

粮食交易市场、粮食流通监督),支撑粮食宏观调控科学决策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能力提升,重塑“九江米市”形象。

2.促进新兴业态发展。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向研发、设计服务上游扩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工业设计服务、科技支持培育等形式推进行业优化升级。发展故障诊断、维护检修、检测检验、远程咨询、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在线商店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向下游延伸产业服务。鼓励制造业不断变革、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托本地高校的人才技术支撑,加快发展应用软件开发外包、呼叫中心外包、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服务外包和信息系统维护外包。鼓励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大力发展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IC设计、农产品包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行业。与大数据、先进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3D虚拟仿真设计产业,为工程装备、家具、服饰、房产等相关领域提供3D显示,为消费者提供全新、逼真的完美仿真体验。加快设计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工业设计条件平台、平面设计支撑服务平台、数字版权保护平台,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九江毗邻省会南昌,(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九江与周边,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SWOT分析: 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开发潜力大。其中,尤以庐山为最优。庐山周边如秀峰、三叠泉、石门涧等景点开发潜力大,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而市内其他的景点,包括石钟山、星子、浔阳古城、庐山西海等,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从大方向来看,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居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大城市经济圈的交会点,为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具有经济交流中转城市的战略地位。从省内来看,九江毗邻省会南昌,已开通了城际铁路,可以充分利用南昌的交通与经济优势。 (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景点。九江与周边,例如黄山、景德镇、井冈山等景点景区相互联合,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又各有特色,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四)九江各级政府和人民对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九江学院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劣势: (一)九江经济欠发达,无法为旅游业提供过多支持(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且影响九江的招商引资。 (二)九江境内景点数量多,但是主要知名景点分布较分散。例如庐山与庐山西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知识讲解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 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

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规划评价及分析要点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6。方案中的优点应给予肯定,不足之处不仅要指出,还应尽可能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7。避免只分析不评析,也要避免只评析不分析。 8。文字简练,规范规划术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要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的确定为总体规划的首要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庐山旅游业现状调研

庐山旅游业现状调研 alicia wen 一、庐山的概况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自古以来,庐山以其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前来一睹其迤逦的风光,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她是风景名山,“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襟江带湖,刚柔并济,岚影波茫,苍润高逸。庐山,她是文化名山,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垂范千古,宗教文化空灵玄异,建筑文化中西合璧。庐山,她是政治名山,既曾作为国民政府的“夏都”,也是共产党三次重要会议的召开地。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 二、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天时地利,因而旅游业也便成为庐山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近代时庐山旅游业的繁荣 近代江西旅游业开发从庐山开始,庐山是江西近代旅游业的发源地,而避暑地的开辟则是其发展的起点。九江开埠,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以九江为突破口,势力渗透到庐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客观上刺激了庐山近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庐山近代旅游业兴起、发展,并一度繁荣,为庐山现代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庐山旅游业的低迷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庐山还只是一座以会议、避暑而闻名于世的政治文化名山,旅游业一直以接待任务为主,并不存在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兴起,来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经济条件的好转。居民陈先生回忆说:“七八十年代时,生活并不如现在这般富足,大家能保证温饱就不错了,更别提什么去旅游之类的了!” (三)改革开放后庐山旅游业的腾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江市政府加强了对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1980年电影《庐山恋》的推出,使庐山在海内外一炮走红,实现了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跨越。1984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1991年12月,海会镇借鉴沿海城市发展旅游的经验,开发了三叠泉风景区并开始收取门票,成为了历史上庐山区旅游业赚得的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末,庐山区委、区政府提出“旅游兴区”和“打好庐山牌”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思路,大力鼓励发展旅游业,拉开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幕。1996年,庐山区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这为全区旅游市场规范运行、科学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游观光的带动下,全区旅游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吃、住、行、娱”一体的旅游服务网络。 (四)如今的庐山旅游业 如今的庐山已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

总规、控规、修规、镇体系规划方案要点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我们参赛的题目是: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周理园 2. 桂雄飞 3. 敖磊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周明法 日期:2009 年6月9 日

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产业,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需求的正确预测预报对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九江市旅游方面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九江市的旅游资源、环境、交通等因素旅游需求的影响,建立关于旅游需求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模型可以反映出各种因素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权重,同时预测的误差较小,更好地反映了实际。同时,给出为了能够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旅游需求进行预测所要做的工作。最后,向有关旅游部门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需求预测预报多元回归政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一个国际旅游大国。合理规划、正确地预测预报旅游需求对促进我们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京九铁路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会点,号称“新时代的九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是京九、长江两条旅游经济带的著名旅游城市。九江境内,庐山、长江、鄱阳湖以及浔阳古城共同架构成“一山独耸,二水合流”的大尺度旅游空间和“山在城边、城在水边、水在城中”的独特城市风貌,蕴藏着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为九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2005年,九江旅游业既享受了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取“中国魅力城市”殊荣和庐山荣晋“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的喜悦,又承受了“非典”疫情的沉重打击,总体呈现稳健、持续的发展态势。资料显示,从2001到2005年,九江市旅游业发展指数(接待入境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分别以年平均24.23%、38.27%、14.35%、15.18%、15.53%的速度快速递增。因此,准确预测旅游人数对于相关旅游部门作好旅游方面的各项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关于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模型。综合各方面因素,建立恰当准确的数学模型对九江市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二、问题分析 当今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旅游,也已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发展好旅游,成为人们面临的问题。本文是一个对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问题,《中国旅游地理》中将旅游需求定义为:“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按照一定价格购买旅游商品的数量。”查阅相关资料知,衡量旅游需求的指标通常有研究地区的年旅游人数和年旅游总收入,在我们的模型中仅考虑年旅游人数作为旅游需求的指标,对于年旅游总收入的预测预报,其研究方法同旅游人数类似。本文针对九江市“十五”期间(2001-2005年)相关旅游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九江市的旅游资源、环境、交通等因素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由此,向有关旅游部门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江西旅游市场分析(20200708184655)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江西华信旅游社 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小组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1)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3) (一)人次与收入 (3) (二)人均消费额 (3) (三)客源稳定增长 (4) (四)旅游高峰期 (6) (五)旅游核心力 (7) (六)营销关注度:热点事件牵动 (7) (七)景区新气象:呈现多源迸发 (8) (八)旅游信息化:现有水平较低 (9) (九)优惠政策不断推出 (9) (十)出游转方式:散升团降明显 (10) (十一)城市满意度稳中有增,但整体低于全国均值 (10) (十二)景区满意集中于资源,门票价格贵质疑最多 (11) (十三)团队旅游投诉比例大 (12) (十四)江西旅游区未完全开发 (13) 二、竞争者分析 (13) (一)途牛旅游网 (13) (二)江西康辉国际旅行社 (15) 三、消费者分析 (16) (一)儿童群体 (17) (二)少年群体 (17) (三)青年群体 (17) (四)中年群体 (17) (五)老年群体 (17) 四、swot分析 (18) (一)市场机会 (18) (二)市场威胁 (18) (三)自身优势 (18) (四)自身不足 (19)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一)人次与收入 2014年1~6月,江西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 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1%和36.12%,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入境旅游人数92.80万人次,同比增长 3.27%,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2.95亿美元,同比增长 5.55%;相对于全国入境旅游整体下行的大背景,江西逆势而上。 预计今年即将迈入旅游经济“二千亿元俱乐部”。 (二)人均消费额 从人均消费上看, 2013年上半年全省 游客人均消费为 683.40元,下半年为 833.39元,全年为 758.40元,实现了 10.86%的高增长,详 见图1。2014年1~6 月,江西旅游游客人均消费749.64元,同比增长10.35%。预计2014年会延续2013年的高增长趋势,全年游 客人均 消费水 平将达 850元 左右,比 上年净 增100 元。从 消费结

城市规划方案评析

一、居住小区方案评析的要点: 1、出入口的数量、位置及距离交叉口的距离; 2、小区道路交通组织方面: (1)是否存在穿越现象; (2)交通组织是否合理,路面的宽度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尤其是那些已经注明宽度的) (3)是否留有停车场用地(是否存在扰民现象),位置是否合理; (4)人车分流组织的如何; 3、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包括中心绿地的位置,绿化均布,是否有相应的公建及物业管理; 4、是否存在个别楼房的东西朝向,超长(沿街长度超过150米),高层住宅是否单独布置,与小区的空间景观是否协调; 5、小区的幼儿园与小学是否齐全、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穿越主要交通,小学的运动场地,跑道的方向,托幼的南向活动场动是否够用;周围是否存在影其使用的用房(如锅炉房等); 6、公共绿地是否居中,小区的绿地均布如何; 7、如在山地则要注意是否有必要建截洪沟; 8、注意小区的布局手法是否单调、如简单的采用对称、大型公建的布局手法; 9、其它的一些小细节如:小区中部的绿地内布局变电所; 10、滨江地区是否存在高层与多层的防火间距问题,及高层建筑位置是否影响多层住宅用户欣赏江景。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考试方案评析要点: 1、规定性控制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1)用地性质 (2)用地面积 (3)建筑密度 (4)建筑控制高度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 (6)容积率 (7)绿地率 (8)交通出入口方位(车、人) 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一般每个地块应设1—2个出人口。禁止机动车开口地段

(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其它的: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控制指标; 2、注意下色彩、建筑形式、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即可 3、与上一层次规划的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量化,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主要依据,因此规划中应使总体规划的战略意图得以贯彻,处理好用地性质、人口分布、道路系统、交通组织、绿地系统、工程管线等内容的衔接。 4、用地布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将用地分到小类,因此各类用地的合理安排、定性定量是非常重要的。 5.交通组织:地块内外交通应顺畅边捷,机动车、非机动车应有序组织,停车场出入口合理布局,方便生活,促进城市发展,有机联系。 6.地块划分:地块划分是为了开发管理的方便有利,因此划分过程中的用地大小、用地性质、用地价值是考虑的重点。 7、控制指标:包括两个部分: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体现了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范围的控制、土地使用强度的控制、道路交通及其设施的控制、工程管线及其其他设施的控制、城市特点及环境景观的控制和经济估算。 8、配套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等,避免由于开发商不关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9、可操作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得到评审后,具有法律效应,也是直接用于城市规划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和图则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总体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从用地条件及环境来看,采用的是分散式还是紧凑式的城市格局,规划布置成几个组团,结构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由于集中紧凑式的布局便于集中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程设施,只要条件许可,中、小城市大多采取该种形式;分散式布局通常是受地形、自然条件的限制,若处理得当,能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2、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分区是否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否与经济发展方向相协调,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否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是否侵占基本农田。 3、道理网布置是否清晰,功能明确,特别是结合地形布置; 4、城市的绿地景观系统的组织是否有特色,有河流时是否留出了充足的滨河景

2020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九江市2019年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底浊流广泛发生于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大规模向深海输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直达深海盆地。对其系统研究,可以为海洋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支撑。读“海底地形图”. 完成下面小题。 1. 海底浊流搬运沉积物会形成海底沉积扇,推测图1中最可能形成该种地貌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下列关于海底浊流的影响,可能性最小的是 A. 导致海底地震频发 B. 威胁海底生物生存 C. 破坏海底通信电缆 D. 威胁海上油气开采 【答案】1. D 2. A 【解析】 本题考查海底地貌的相关知识,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利用材料解答问题的地理实践力。 【1题详解】 由材料“海底浊流广泛发生于海底峡谷”,海底蚀流发生在海底峡谷,①、②错误,故A、B错误;材料说明“可直达深海盆地”,③位于大陆坡刚入峡谷处,故C错误;④位置为峡谷向海盆过度,故D正确。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海底浊流是陆源物质大规模向深海输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搬运的物质搬运过程中,陆源物质的多少影响海底生物环境和海洋设施,故B、C错误;材料“海洋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支撑”说明海底浊流影响海底地质作用,可能影响海上输油平台的安全性,故D不符合题意;但海底浊流主要是外力

作用,不会引发地震,故A符合题意。 人体的舒适程度受到气温影响,人体感知温度在9℃-26℃之间为“舒适”区间。读我国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空间分布图(图1)和我国冬季人体感知温度空间分布图(图2)。 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分析,我国四季皆宜的居住区域主要位于 A. 西北内陆 B. 西南高原 C. 东南沿海 D. 东北平原 4. 近年来,我国宜居黄金地带的康养旅游业正悄然兴起,其主要消费人群为 A. 低收入中老年群体 B. 中高收入老年群体 C. 中等收入青年群体 D. 中高收入中年群体 【答案】3. B 4. B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的分析和图幅的识读。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人体感知温度在9℃-26℃之间为“舒适”区间,西北内陆夏季温度为32℃左右,冬季温度低于-13℃,故A不符合题意;东南地区夏季的温度高于32℃,故C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低于-13℃,故D不符合题意;西南高原,冬季温度高于9℃,夏季气温低于26摄氏度,故B符合题意。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宜居黄金地带的康养旅游业,不是短时间旅游,所以主要消费人群为收入较高的人群;故A错误;宜居人群主要目的是健康养生,,所以主要人群为老年人,故B正确,A、C、D错误。 2018年12月22日晚,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毫无预警状况下,爪哇岛西部和苏门答腊岛南部沿海地区受灾严重。下图为爪哇岛附近简图。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九江城市发展战略

九江城市发展战略 1,开篇 曾经,我们都经历过相同的事情,那就是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长辈会对这个小孩未来有所期望。例如:甲从小就聪明灵活,将来能做大事;乙从小遇事沉稳冷静,将来是当领导的好料子。。。而被长辈们期望的小孩也不负重望,长大了的确朝那个方向努力发展。同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也会存在着这份特别的感情,希望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尤其是当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发展潜力可观时。一个适当和合乎客观规律的发展目标定位就是实现人们最高期望值的关键。这个定位与城市规划不同,它决定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发展理念和战略思维在城市建设上的应用和实践,并将直接影响城市在较长时间里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2,现状 下面本人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九江将能够发展成什么样的城市? 一直以来,没有人可以正面的充分的回答它,也没有人深入研究过。从为数不多的记载和资料中,我们依稀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九江“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全力推进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战略”。此外,“十一五”规划中还具体设定了一些目标值。所有的这些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我们只能够理解为阶段性的成果和短暂性的定位,因为它只是部分表现和发挥出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潜能,却不是从更深层次的诠释九江的发展潜力,发展方向和发展价值。因此,决策部门仅仅依据每个阶段的规划纲要来评判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走一步算一步”,“今天只想今天事,甚至今天不想今天事,却想昨天事”,那么失去和错过发展机遇的可能性也是倍增的。 抛开规划纲要和历届政府提出的口号来看,人们往往习惯于讲九江的历史,讲九江的文化,讲九江的美丽,讲九江的区位,讲九江的交通,讲九江的资源。这些方面的确是九江能被九江人引以为豪的优势和财产,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九江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突出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优势。以九江的美丽为例,九江集名山,名湖,名江,名城于一身,生态和人文环境在全国都属罕见,然而每年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两个硬性指标却与同为旅游名城的苏州差距甚远。我们不禁要问九江怎么了?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旅游业的九江为何迟迟不见成效? 而我今天给出的答案就是:九江没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长远性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滞后使我们付出了很多的“青春”。 因此,如果九江想要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不出现重蹈覆辙的局面,就必须对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定位。下面通过三方面的事实来进一步论证。宏观方面,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以及新世纪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一前一后对中国未来30——50年的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如今,虽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里,战略细则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是总的方向却没有根本性的动摇。这么多年过去,事实反复在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正确,富有远见的。中观方面,与九江曾经同为四大米市的长沙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当时由于实力较弱,不被大家看好,如今长沙人经过奋斗十多年后,再一次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并正式写入政府层面的发展战略中,通过观察长沙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长沙人对城市国际化的那份渴望,而这份渴望也激发出了长沙人的建设热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新时代的国际化城市将呈现在人们面前。微观方面,以人为例。开头已经举例,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江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江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珏陈世伟邓晓华 [摘要]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而江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而言都具有显著优势,因而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是符合江西省情的最佳选择?本文着重研究了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提出要改变江西旅游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必须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 [关键词] 旅游业;研究分析;展望 一?江西省旅游经过30年发展的现状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西旅游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 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线,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出水平连续登上新的台阶? 截止“十?五”末,江西省旅游产业已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十?五”期间,江西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7%;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年均增长8.1%;接待国内旅游者1.87亿人次,年均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14.9%;实现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年均增长14.7%?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09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0.0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和32.88%,比“九?五”末期增长99.52%和137.76%,分别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12.48%和114.29%;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全省GDP的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旅 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25万人次,比上年增 长29.48%;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接待国内旅游者5057.93万人次,增长23.69%;国内旅游收入311.5亿元人民币,增长33%? 首先,江西省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其次是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 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再次,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江西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 江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较好的省份比,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发展水平 比较落后江西省的旅游业与周围各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入境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地区)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入境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