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点汇总

一、轴对称与旋转

1、图形得变换包括平移、旋转与对称、

2、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得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得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有一条对称轴得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线段、角。有两条对称轴得图形有长方形、菱形、有三条对称轴得图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4、轴对称图形得特征:

(1)、对应点到对称轴得距离相等;

(2)、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5、轴对称图形得画法:

(1)、找出已知图形得关键点。

(2)、在对称轴得另一侧画出关键点得对应点。

(3)、按顺序连接各对应点。

6、旋转:图形或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得现象叫做旋转。图形旋转后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与大小、

一、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认识

会存在3个、4个、5个面就是正方形!

练习:

(1)判断并改正:

1、长方体得六个面一定就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得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 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得三条棱相等得长方体一定就是正方体。 ( )

7、长方体得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

8、有两个面就是正方形得长方体一定就是正方体。( )

9、有三个面就是正方形得长方体一定就是正方体。( )

11、有两个相对得面就是正方形得长方体,另外四个面得面积就是相等得。( )

12、长方体与正方体最多可以瞧到3个面。( )

14、正方体不仅相对得面得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得面得面积也都相等。( )

15、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得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得面相等。

( )

16、一个长方体中最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 (2)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最多有( )个面就是正方形,最多有( )条棱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得底面就是一个正方形,则它得4个侧面就是

( )形。

3、正方体不仅相对得面相等,而且所有相邻得面( ),它得六个面都就是相等得( )形、

4、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瞧到( )个面。最少可以瞧到( )个面、

【知识点2】

棱长与公式:长方体棱长与=(长+宽+高)×4

长+宽+高=棱长与

÷4

长方体棱长与

=下面周长×2+高×4

长方体棱长与=右面周长×2+长×4

长方体棱长与=前面周长×2+宽×4

正方体棱长与=棱长×12棱长=棱长与÷12

棱长与得变形:

例如:有一个礼盒需要用彩带捆扎,捆扎效果如图,打结部分需要10厘米彩带,一共需要多长得彩带?

分析:本题虽然并未直接提出求棱长与,

但由于彩带得捆扎就是与棱相互平行

得,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每部

分彩带与那条棱平行,从而间接去求棱

长与、

前面与后面得彩带长度=高得长度;

左面与右面得彩带长度=高得长度;

上面与下面得彩带长度=长得长度、

需要彩带得长度=高×4+长×2+宽

×2+打结部分长度

20×4+30×2+10=150c m

练习: ?

(1)瞧图2—6,并填空 单位:厘米

这个长方体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由一个顶点引出得三条棱得长度与就是( )厘米。棱长总与就是( )厘米。上下两个面就是( )形。

(2)瞧图2—7并填空单位:厘米

这就是一个( )体,正方体得棱长就是( )厘米,棱长之与就是

( )厘米,每个面得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

(3)有一个长方体得鱼缸,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需要在用铝合金包裹玻璃连接处,需要( )米得铝合金、

(4) 把两个棱长 1厘米得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得棱长总与就是( )厘米。

(7)一个长方体长 12厘米宽 8厘米高 7厘米,把它切成一个尽可能大得正方体,这个正方体得棱长就是( )。

(7)一个长方体得礼堂如图,过节时需要在四周装上成串得彩灯,每串彩灯长2m,一共需要多少串彩灯?

(8

280c m,其中,底面周长为50cm,右面周长为40cm,

长方体一共有( )个面,( )面完全相同,如:前面与( )完全相同,( )与( )完全相同,( )与( )完全相同。

根据习惯我们一般认为在一个平面中水平方向得为长,垂直方向得为高。根据这一习惯我们我们只需找到需要得面并根据习惯确定长与宽即可。

例如:如图下列长方体得后面就是( )形状,长就是( )宽就是

( );它得右面就是( )形状,长就是( )宽就是

( );下面就是( )形状,长就是( )宽就是( )。

练习:

(1)长方体展开后每个面都就是什么形状? 展开后哪俩个面就是相对得面?面积相等吗?

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得长与宽分别就是原长方体得什么?

(2)一个长方体得长就是25厘米,宽就是20厘米,高就是18厘米,最大得面得长就是( )厘米,宽就是

( )厘米,它得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最小得面长就是( )厘米,宽就是( )

厘米,它得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得长、宽、高分别就是8、6、4米,它得前后得面得面积就是( ),左右得面得面积就是( ),上下得面得面积就是( )。

【知识点4】

经过折叠可以组合成正方体:

经过折叠可以组合成长方体:

练习:

下列三个图形中,能拼成正方体得就是( )

①②③

长方体或正方体得切割组合对棱长得影响

(1)切割

将长方体横向切割成两个长方体后,棱长将比原来一个长方体时增加4条长与4条宽;(棱长增加得最长)

将长方体竖向切割成两个长方体后,棱长将比原来一个长方体时增加4条宽与4条高;(棱长增加得最短)

将正方体沿无论沿那个方向切割成两个长方体后,棱长将比原来增加4条棱。

二、组合

将两个完全相同得长方体沿上下面组合后,棱长比原来两个长方体时减少4条长与4条宽;(棱长减少得最多)

将两个完全相同得长方体沿前后面组合后,棱长比原来两个长方体时减少4条长与4条高;

将两个完全相同得长方体沿左右面组合后,棱长比原来两个长方体时减少4条宽与4条高;(棱长减少得最少)

将两个完全相同得正方体沿上下面组合后,棱长比原来两个正方体时减少8条棱;

一次类推将三个完全相同得正方体沿上下面组合后,棱长比原来三个正方体时减少16条棱,四个组合减少24条棱,五个组合减少32条……(公式:8×(N-1)) 例如:将五个完全相同得正方体组合成一个长方体后,棱长与为140厘米,原来每个正方体得棱长与就是多少?

分析:五个正方体棱长共有12×5=60条;

将五个完全相同正方体组合后棱长比原来减少32条,还剩60-32=28条;

即这28条棱得长度与即为新长方体得棱长与,所以正方体一条棱得长度为:140÷28=5cm;

所以一个正方体得棱长与为:5×12=60cm、

【知识点6】

小正方体拼大正方体得规律

由于正方体,每条棱得长度相等,所以要用小得正方体拼出大得正方体每条棱上摆放得小正方得个数应该就是相等得,因此要拼出最小得正方体至少需要2×2×2=23=8个(也就就是说每条棱上放2个小正方体),接着再往大了拼正方体,就就是每条棱上放3个小正方体即3×3×3=33=27个,依次类推接下来就是4×4×4=43=64个;5×5×5=53=125个……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要用小得正方体拼出大得正方体所需要得小正方体得个数应该就是一个数得立方。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熟记一些数得立方:

23=8 33=27 43=6453=12563=216

73=34383=512 93=729 103=1000

小正方体拼大长方体得规律

规律同正方体,首先观察大长方体各棱长分别就是小正方体棱长得几倍,如,长方体长就是小正方体棱长得a倍,宽就是小正方体棱长得b倍,高就是小正方体棱长得c倍,则,大长方体就就是由a×b×c个小正方体组成得。

练习:

(1)用棱长为3厘米得小正方体拼棱长为9厘米得大正方体需要( )个小正方体。

A、8个B、27个C、26个D、64个

(2)一个长方体得长宽高分别就是18、12、9,如果用棱长为3得小正方拼一个这样得长方体,一共需要()块这样得小正方体。

(3)一个长方体得盒子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深3分米,放棱长为5厘米得正方体小木块共可以放( )块。

二、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表面积

【知识点1】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a×b+a×c+b×c)×2

=(前面面积+上面面积+右面面积)×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a×a×6=6a2

=任意一个面得面积×6

前面面积=后面面积;左面面积=右面面积;上面面积=下面面积

两个棱长与相等得长方体或一个长方体与一个正方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

表面积相等得两个长方体或一个长方体与一个正方体,棱长与也不一定相等!

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得面积各就是( )平方厘米,前后两个面得面积各就是( )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得面积各就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

2、判断题:长方体得表面积一定比正方体得表面积大、 ( )

如果一个长方体能锯成四个完全一样得正方体,那么长方体前

面得面积就是底面积得4倍.( )

3、把一个棱长为6米得正方体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得长方体,每个长方体得

表面积就是( )㎡。

4、长方体得长就是6厘米,宽就是4厘米,高就是2厘米,它得棱长总与就是

( )厘米,六个面中最大得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

5、用字母表示正方体(或长方体)得表面积=( );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得体积公式就是( )、

6、下面哪些问题跟长方体表面积有关。 ( )

A:在一个长方体木箱外面刷油漆,刷油漆得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

B:做一个长方体得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

C: 求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需多少平方米得草皮?

7、一个长方体得长就是5分米,宽与高都就是4分米,在这个长方体中,长度为4分米得棱有( )条,面积就是20平方分米得面有( )个。

8、一个长方体得金鱼缸,长就是8分米,宽就是5分米,高就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得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得玻璃得面积就是( )。

9、一个长方体侧面积就是360平方厘米,高就是9厘米,长就是宽得1、5倍,求它得表面积。

【知识点2】

长方体表面求法得变形:

①贴商标类型:只求四周面积。

例如:一个长方体包装盒,长宽高分别为8,4,5,需要在包装盒四周贴上商标,需要商标纸得面积就是多少?

②游泳池类型:只求四周与底面。

例如:一座游泳池,长宽高分别为10m,4m,1、5m,需要在池内贴上边长为1dm得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

③抽纸盒类型:六个面面积减去缺口面积。

例如:一款抽纸盒,长宽高分别就是20cm,12cm,5cm,上面有长14cm,宽3cm得抽纸口,做这款抽纸盒需要多少硬纸片?

④占地面积问题:只求底面面积。

例如:一个长方体蓄水池,长12m,宽8m,深3m,这个水池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练习:

(1)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得四周贴上商标纸,如果商标纸得接头处就是4厘米,这张商标纸得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种长方体硬纸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有2平方米得硬纸板210张,可以做这样得硬纸盒多少个?(不计接口)

(3)一个通风管得横截面就是边长就是0、5米得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得通风管50只,需要多少平方米得铁皮?

(4)一个房间得长6米,宽3。5米,高3米,门窗面积就是8平方米。现在要把这个房间得四壁与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得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水泥4千克,一共要水泥多少千克?

(5)在一节长120厘米,宽与高都就是10厘米得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做12节这样得通风管呢?

(6)做一个正方体无盖纸盒,棱长就是21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得纸板?

(7)一个抽屉,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做这样得2个抽屉,至少需要木板多少平方厘米?

(8)长方体得长为12厘米,高为8厘米,阴影部分得两个面得面积与就是200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只鱼缸,棱长与为280cm,其中,底面周长为50cm,右面周长为40cm,前面周长为50cm,这只鱼缸得占地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10)一块长方形铁皮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图, 从四个角上

剪去边长就是10厘米得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得表面

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11)一个无盖正方体铁桶内外进行涂漆,涂漆得就是( )个

面。

【知识点3】

棱长变化对表面积得影响:

(1)正方体

正方体得棱长扩大2倍,其棱长与也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4倍,体积扩大8倍;

正方体得棱长扩大3倍,其棱长与也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9倍,体积扩大27倍; 正方体得棱长扩大n倍,其棱长与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二、长方体

长方体得长宽高同时扩大2倍,其棱长与也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4倍,体积扩大8倍;?

长方体得长宽高同时扩大3倍,其棱长与也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9倍,体积扩大27倍;?

长方体得长宽高同时扩大n倍,其棱长与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长方体得长扩大a倍,宽扩大b倍,高扩大c倍,棱长与变化无规律,表面积变化也无规律,体积扩大a×b×c倍。

长方体得长扩大a倍,宽扩大b倍,棱长与变化无规律,表面积变化无规律,体积扩大a×b倍。

长方体得宽扩大b倍,高扩大c倍,棱长与变化无规律,表面积变化无规律,体积扩大b×c倍。

长方体得长扩大a倍,高扩大c倍,棱长与变化无规律,表面积变化无规律,体积扩大a×c倍。

练习:

(1)大正方体得棱长就是小正方体得棱长得2倍,那么大正方体得表面积就是小正方体表面积得( )倍。

(2)正方体得棱长缩小5倍,它得体积就缩小( )倍.

(3)一个长方体得长、宽、高都扩大4倍,它得表面积就( )、

(4)正方体得棱长扩大6倍,表面积扩大( )倍、

(5)一个正方体得棱长为4厘米扩大为2倍后,其棱长与为( )厘米,表面积为( )平方厘米比原来扩大了( )、

(6)一个长方体长扩大2倍,高扩大4倍,体积扩大( )倍。

(7)大正方体得表面积就是小正方体得4倍,那么大正方体得棱长就是小正方体得( );大正方体棱长之与就是小正方体得( )

A。2倍B、4倍C。6倍D。8倍

(8)把一个正方体切成大小相等得8个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得表面积之与( )、

A、等于大正方体得表面积

B、等于大正方体表面积得2倍C、等于大正方体表面积得3倍

(9)判断:一个长方体得长扩大2倍,宽扩大3倍,高扩大4倍,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扩大24倍。( )

正方体得棱长扩大1、2倍,它得棱长也扩大1、2倍,它得表面积就扩大14、4倍。( )

有棱长为1厘米得正方体拼成较大得正方体,其表面积比原来一个正方体时扩大了4倍。( )

棱长为16厘米得正方体,将棱长缩小2倍后,其棱长为4厘米,其表面积也缩小了4倍。( )

【知识点4】

5、立体图形得切割:(切割会使表面积增加,因此存在表面积增加最多或最少得

问题)

?长方体

沿与原来长方体最大面平行得方向切割,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得最多。

沿与原来长方体最小面平行得方向切割,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得最少。

而且每切一刀增加两个完全相同得面,切两刀增加四个完全相同得面,依次类推。?正方体

无论沿那个面平行得方向切,都将增加两个正方形得面,增加得面积均为2a2不存在增加最多最少得问题、

例如:两盒磁带有三种不同得包装方式,您说哪一种最省包装纸?

要求最省包装纸,即表面积最小,也就就是表面积比原来单独包装时减少得表面积最多,根据规律应该选择第一种包装方式。

练习:

(1)把一个棱长为6米得正方体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得长方体,每个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 )㎡。

(2)用两个长4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得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最大就是( )平方厘米,最小就是( )平方厘米。

(3)把一根长8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得长方体木料锯成长都就是40厘米得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平方厘米。

(4)用两个长、宽、高分别就是3厘米,2厘米,1厘米得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得表面积最小就是( )平方厘米、

(5)棱长就是a得两个立方体拼成长方体,长方体得表面积比正方体得表面积与减少( )。

(6)一根长方体木料,长1.5米,宽与厚都就是2分米,把它锯成4段,表面积最少增加( )平方分米、

(7)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得长方体,截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得长方体,表面积最多能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8)把一根长2米得方木(底面就是正方形)锯成三段,表面积增加5.76平方分米,原来这根方木得底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9)一根1、8m长得木材,锯成三个完全相同得正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10)一个长方体长为1、5分米,宽为0.5分米,高位1分米,锯三刀之后之后可以锯成6个完全相同得正方体,每个正方体得表面积就是多少?这时表面积之与比原来增加多少?

?从一个长方体中切出一个最大得正方体问题

应该以长方体中最短得棱作为切出正方体得棱长,这样得正方体将就是能切出得最大正方体,否则切出得将不就是正方体、

例如:在一个长就是4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得长方体中切出一个最大得正方体,该正方体得棱长与就是多少?剩余部分得表面积就是多少?

?组合只会使表面积减少,因此存在减少最多或最少得问题) ?长方体

将原来长方体得最大面组合在一起,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得最多、

将原来长方体得最小面组合在一起,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得最少。

而且两个组合将减少两个完全相同得面,三个组合减少四个完全相同得面,依次类推。

?正方体

无论沿那个面组合,都将减少两个正方形得面,减少得面积均为2a2不存在增加最多最少得问题。

练习:

(1)把三个棱长就是1厘米得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 ),比原来3个正方体表面积之与减少了( )。

(2)把三个棱长就是2分米得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就是( ),体积就是( )。

(3)用27个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得小正方体粘合成一个大正方体,粘合后得大正方体得表面积就是( )

(4)把三个完全相等得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350平方米、这个正方形得表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长方体得长8厘米,宽6厘米,高5、5厘米。将两个这样得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表面积最大就是多少?体积就是多少?

(6)一种长方体积木,长3厘米,宽2。5厘米,高2厘米。将两块这样得长方体

拼成一个新得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就是多少?

4、用3个棱长5分米得正方体粘合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分米?表

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8)有三个大小相等得正方体,将她们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减少32平方厘米。求所拼长方体得表面积。

(9)用两个同样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3厘米与2厘米得小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得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10)用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得长方体一起包装,至少需要包装纸多少?

(11)用3个棱长4分米得正方体粘合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得表面积比3个正方体得表面积少多少平方分米?表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12)用两个同样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3厘米与2厘米得小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得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知识点5】

小正方体拼成得大正方体表面涂漆问题 例如:

练习:

图1

图2

小正方体拼成得大正方体在取走一部分后表面积得变化

【知识点6】

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mm 、cm 、dm 、m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 大正方体长、宽、高上有几个小正方体,则将长、宽、高上得正方体数相乘就就是大正方含小正方体得总数; 在顶点位置得小正方体露在外面得面有3个; 在棱上(不包含顶点位置)得小正方体露在外面得面有2个; 在面上(不包含棱上)得小正方体露在外面得面有1个; 用总数—3个面得—2个面得—1个面得=没有露在外面得小正方体得个数。

在该正方体表面涂上漆,有三个面涂上漆得小正方体有几个?

有两个面图上漆得小正方体有几个?

有一个面涂上漆得小正方体有几个?

没有涂上漆得小正方体有几个?

图一中,长方体共有( )个小正方体;其中两个面露在外面得小正方体共有( )个;没有露在外面得小正方体共有( )个。 图二中三个图一次有( )、( )、( )小正方体组成。第二个长方体中有三个面在外面得正方体有( )个两个面在外面得正方体有( )个,一个面在外面得有( )个,没有露在外面得小正方体( )。

挖去得小正方体在顶点位置,则大正方体得表面积不变,因为原来在顶点位置小正方体露在外面得面为3个,挖去后露出来得面也就是3个,所以表面积不变。 挖去得小正方体在棱得位置,则大正方体得表面积增加,因为原来在棱上得小正方体露在外面得面有2个,挖去后会露出4个面,所以表面积会增大。

挖去得小正方体在面上,则大正方体得表面积也会增加,因为原来在面上得小正方体只有1个面露在外面,挖去后会露出5个面,所以表面积会增大。

面积单位:mm 2、cm2、dm 2、m 2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0

体积单位:m m3、cm 3、dm 3、m3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00 容积单位:ml 、l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00

特别得:1m l=cm 3 1l=1dm 3 1方=1m 3

不就是同一类型得单位,数据不能比较大小,同一类型得单位中右边得单位比左边得单位大。

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例如:手指尖约占了1立方厘米得空间,即它得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一个粉笔盒得体积约为1 dm 3。 建一游泳池,约要挖土6000方。

1.36 dm 3 =1360 cm3 4。573m3 =4573 d m3

一个烧杯约能装水500ml 。

520ml=0、52L 5。67L=5.67 dm 3 =5670cm 3

练习:

(1)3。2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9立方米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3。6升=( )毫升=( )立方厘米

17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 640毫升=( )升 2、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8升=( )毫升

7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51000毫升= ( )升

32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2。7立方米=( )升 1200毫升=( )立方厘米 1、24立方米=( )升=( )毫升 3、06升=( )升( )毫升

40立方米=( )立方分米 4立方分米5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30立方分米=( )立方米 0、85升=( )毫升 2100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0.3升=( )毫升=( )立方厘米

(2)一个水池能装水400立方米,这就是指( ),占地2公顷指得就是

( )。

一块橡皮擦得体积约就是8( )。

一本书得封面约就是2( )。

运货集装箱得体积约就是40( )、

一支钢笔长18( )。

一台录音机得体积约就是20( )。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体积

【知识点1】

高级单位 进率×高级单位得数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得数÷进

容积与体积基本概念

体积就是指所占空间得大小;容积就是指所容纳物体得体积;一个物体得容积一般都比它得体积小。

当容器壁厚度忽略不计时体积=容积;否则体积〈容积。

比如说,一个洗发液得瓶子里面所能装下得洗发液得体积就就是它得容积、(容器壁忽略不计)

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得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得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体积=底面积×高

=右面面积×长

=前面面积×宽

体积相等得两个长方体或者一个长方体与一个正方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棱长与也不一定相等、

体积相等得两个正方体,表面积一定相等,棱长与也一定相等、

体积相等得情况下正方体得表面积比长方体得小;表面积相等得情况下正方体得体积比长方体得体积大。

练习:

5.判断:

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

大。( )

正方体与长方体得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

算.( )

表面积相等得两个长方体,它们得体积一定相

等. ( )

长方体得体积就就是长方体得容积. ( )

(2)一个正方体得棱长与就是12分米,它得体积就是( )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得体积就是30立方厘米,长就是5厘米,高就是3厘米,宽就是( )厘米.

(4)表面积就是54平方厘米得正方体,它得体积就是( )立方厘米、

(5)一个长方体框架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做这个框架共要

( )厘米铁丝,就是求长方体( ),在表面贴上塑料板,共要( )塑料板就是求( ),在里面能盛( )升水就是求( ),这个盒子有( )立方米就是求( )、

(6)长方体得长就是6厘米,宽就是4厘米,高就是2厘米,它得棱长总与就是( )厘米,六个面中最大得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就是( )平方厘米,体积就是( )立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棱长2厘米,体积就是( )立方厘米,如果这个正方体得棱长

扩大2倍,它得体积就是( )立方厘米、

(8)一个菜窖能容纳6立方米白菜,这个菜窖得( )就是6立方米. (9)表面积相等得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体积相比,( )、

①正方体体积大②长方体体积大③相等

(10)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 ).

①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②体积与表面积都不相等. ③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1、要制作140个棱长5厘米得正方体木块,至少需要木料多少立方分米?(12)某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40厘米,它得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2、长方体得长为12厘米,高为8厘米,阴影部分得两个面得面积与就是200平

方厘米,这个长方体得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得沙坑装满沙子,这个沙坑长3米,宽1、5米,深2米,每立方米沙

子重1400千克,这个沙坑里共装沙子多少吨?

4、有一块面积为36平方分米得铁皮,将其制作成可以容纳最多物体得形状,其

棱长就是多少?可以容纳多少立方分米得物体?

(15)用一根12分米长得铁丝围成一个最大得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得体积就是( )立方分米、

【知识点2】

体积大小得比较

对于液体可以直接比较体积得大小,如果液体体积小于容器既可以装得下,如果大于容器体积则装不下、

对于固体而言,在体积小于容器体积得前提下,还需要比较物体得长宽高于容器得长宽高,只有物体得长宽高都小于或等于容器得长宽高时才可以将物体装入容器。

例如:有一个长为8分米,高位5分米,体积为240平方分米得硬纸盒,有一件陶瓷长为7、4分米,高位4分米,宽为6.5分米,就是否可以放入该容器?

分析:单纯计算容器与陶瓷得体积我们可以发现:陶瓷体积〈硬纸盒体积。但这并不意味着瓷器就可以装进盒子、

我们还需要观察陶瓷长宽高于容器长宽高得大小。

通过计算硬纸盒得长=8分米宽=240÷(8×5)=6分米高=5分米

陶瓷得长=7.4分米宽=6。5分米高=4分米

我们可以发现陶瓷得宽比盒子得宽大,所以即使在体积小于盒子得前提下,仍然就是装不进去得。

练习:

1.有一个长方形玻璃鱼缸长为5分米,宽为3分米,高为3分米里面装有2、5分米高得水,现在需要将该该鱼缸内得水倒入一个棱长为 3.5分米得正方体鱼缸中,请问就是否可以装得下这么多水?如果装得下正方体鱼缸内得水有多高?

2.有一个长方体得硬纸盒,长为11分米,宽为15分米,高为6分米,现将一个长为12分米,宽为10分米,高为5分米长方体得礼品放入该盒子中,就是否可以装得进去?

【知识点3】

切割组合对体积得影响

练习:

(1)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3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96平方厘米。原来得长方体得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把它得高增加3厘米,它就变成一个正方体,并且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20平方厘米,求原来得体积就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把它得高减少5厘米,它就变成一个正方体,并且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200平方厘米,求原来得体积就是多少?

(4)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分成三个完全一样得正方体,如果切割下一个正方体,剩下得表面积比原来少了8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多少?

(5)一个棱长为1分米得正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就是1厘米得小正方体,把切成得所有正方体紧挨着排成一排,可以排多少米?

(6)把一个棱长为1米得正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就是1分米得小正方体,把切成得所有正方体紧挨着排成一排,可以排多少米?

(7)把一个棱长为1米得正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就是1厘米得小正方体,把切成得所有正方体紧挨着排成一排,可以排多少米?

(8)一个长方体木箱,从里面量长0。6米,宽0、4米,高0、2米,这个长方体木箱内能装( )个棱长2分米得正方体物体。

【知识点4】

砌墙类问题

练习:

(1)一块长1.2米,宽6分米,厚3分米得长方体木块,可以截出多少块棱长为3分米得正方体?

【知识点5】

填土抬高地面类问题

【知识点6】

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得方法

液面上升或下降得问题

练习: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把一块长30厘米,宽24厘米,高16厘米得铁块浸入在水中,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2)在一个长60厘米,宽54厘米,深45厘米得长方体鱼缸里放入一些水,并在水中浸入一块长12厘米,宽18厘米,高15厘米得铁块,把铁块从水中取出,水面将下降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鱼缸,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把一块长30厘米,宽24厘米,铁块浸入在水中,水面上升9厘米,求铁块得高。

(4)在一个长60厘米,宽54厘米,深45厘米得长方体鱼缸里放入一些水,并在水中浸入一块长12厘米,宽18厘米得铁块,把铁块从水中取出,水面下降5厘米,求铁块得高。

(5)一个长方体鱼缸,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把一块底面边长为20厘米,高为120厘米得铁块直立在水中,水面上升多少厘米?

【知识点7】

等体积变形问题

练习:

(1)把一个棱长6分米得正方体钢锭熔铸成一个长方体钢锭,这个长方体长9分米,宽4分米,求这个长方体钢锭高多少分米?

【知识点8】

展开图形拼长方体或正方体

(1)用一张长60厘米,宽40厘米得长方形铁皮,做成一个无盖

长方体盒子,做成盒子得容积就是多少?

思路一:从四个角上分别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得正方形后,

观察思考做成得长方体长就是( ),宽就是( ),高就

是多少?求出它得容积。

思路二:从左边剪下两个边长为10厘米得正方形,然后把这两

个正方形焊接到右边,做成一个无盖得长方体,观察思考做成

得长方体长就是( ),宽就是( ),高就是多少?求出它

得容积、

思路三:从这个长方体上先剪下一个连长为40厘米得正方形

做底面,然后把剩下得长方体平均分成四个长方形做前后左右

面这样做成一个无盖长方体,观察思考做成得长方体长就是

( ),宽就是( ),高就是多少?求出它得容积。

【知识点9】

棱长变化对体积得影响

练习:

(1)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2)长方体得长扩大2倍,宽扩大3倍,高扩大4倍,体积扩大( )倍。5、一个棱长1米得大正方体能分成( )个棱长就是1厘米得小正方体,如果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排能排( )米、

(3)一个表面积为36平方厘米得正方体木块,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4)一个正方体棱长缩小2倍,表面积缩小( )倍,体积缩小( )倍。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观察物体(三) 知识点总结: 1、可以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出原来的图形。 2、想象不出来的时候借助小正方体摆一摆就简单了。 因数和倍数 知识点总结: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为了方便,在研究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①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②一个数各位 ..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③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④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⑤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 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平移 物体或图形平移后本身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会改变。 二、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三、旋转 1、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 ①旋转中心; ②旋转方向; ③旋转角度。 2、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旋转中心位置不会变),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像0、1、 2、 3、 4、 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2、像- 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3、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一、因数和倍数 所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1、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二、因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三、倍数 1、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四、2、5、3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 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偶数与奇数: ①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最小的偶数是0。 ②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 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4、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五、质数和合数 1、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 2、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质数只有两个因数;而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 六、 1 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分为奇数 按因数的个数来分: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 2、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都各有4条,分别平行并且相等) 3、长方体的特征: ① 面: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最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3.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6.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 7.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化有限小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8.小数的分类 (1)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小数。 (2)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 4.33 …… 3.1415926 ……(3)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9. 循环节:如果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把循环小数写成个别项与一个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形式后可以化成一个分数。 10.简易方程:方程ax±b=c(a,b,c是常数)叫做简易方程。 1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12.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必备知识点总归纳

小学数学必备知识点总归纳 常用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4、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 5、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6、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常用数量关系等式 1、份数: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价量: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数据运算:加数+加数=和 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一减数=差 被减数一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常用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多音字分得清 jué咀嚼──jiáo嚼烂xìnɡ高兴──xīnɡ兴奋bànɡ蚌壳──bènɡ蚌埠 jì系鞋带──jì关系 bāo剥莲蓬──bō剥削 huǎnɡ明晃晃──huànɡ晃动 yuè清平乐──lè快乐 zuān钻研──zuàn钻石wú亡赖──wǎnɡ死亡 pū铺路──pù当铺chénɡ澄清──dènɡ澄沙 二、形近字看仔细 蓑(蓑衣)──衰(衰老) 遮(遮挡)──蔗(甘蔗) 醉(醉汉)──醒(觉醒) 媚(妩媚)──眉(眉毛) 锄(锄头)──助(帮助) 毡(毡帽)──沾(沾染) 卸(装卸)──御(抵御) 嚼(咀嚼)──爵(爵位) 妨(妨碍)──访(访问) 漠(沙漠)──寞(寂寞) 袄(夹袄)──妖(妖娆) 袍(长袍)──泡(灯泡) 祸(祸害)──锅(铁锅) 淘(淘气)──陶(陶器) 绞(绞杀)──狡(狡猾) 愧(愧疚)──槐(槐树) 瓢(瓢虫)──飘(飘动) 篷(帐篷)──蓬(莲蓬) 三、词语:注意读写与运用 1.词语会理解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课文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禁:控制。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2.词语会运用 绞尽脑汁──这道数学题太难了,我绞尽脑汁都没有做出来。 随心所欲──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在班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情不自禁──看着中国队夺得了冠军,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一本正经──期中成绩公布后,我问朋友:“你的成绩如何?”他一本正经地说:“对不起!无可奉告!”这家伙,居然还吊我胃口! 四、词语巧辨析 1.近义词是朋友。 侵犯──侵害情趣──情调清脆──悦耳重临──重来

(完整版)最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2015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等于分母。 2、真分数和假分数: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③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2、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分数的基本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的大小比较:①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②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③异分母分数,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再进行比较。(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化)

四、约分(最简分数) 1、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并不是一定要把分数化成与它相等的最简分数才叫约分;但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 注意:分数加减法中,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五、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分数:将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具体是:看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边写几个0做分母,把小数点去掉的部分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如果分母只含有2或5的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含有2或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一般把分数变成小数后比较更简便。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分数加减法 (1)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2)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计算过程,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者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 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除数就是整数:①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②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重点!) ③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④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在被除数的个位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被除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直到除尽为止。 ⑤除得的商的哪一数位上不够商,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2)除数就是小数: ①先瞧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就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置,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数位不够时,用0补足; ②然后按照除数就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 3、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扩大a倍(或缩小),除数也扩大(或缩小)a倍,商不变。简言之,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4、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缩小(或扩大)a倍。 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扩大(或缩小)a倍。 5、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6、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原来的数。(一个数除以1,还等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0不能作除数。 7、 8、近似值相关知识点: (1)求商的近似值:计算时要比保留的小数多一位。 求积的近似值:计算出整个积的值后再去近似值。 (2)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与“去尾法”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与“去尾法” 取商的近似值。 (3)保留商的近似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9、循环小数相关知识点: (1)小数分类:可以分为无限小数与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就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就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2)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五年级数学必背的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必背的知识点 统计知识点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分数的基本性质知识点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类似。 2、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3、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例如:6/12 4、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

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 公倍数作公分母。 5、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1)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 (2)化成小数后再比较。 (3)先通分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4)十字相乘法。 球的反弹实验球的反弹高度实验的结论:(1)用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不变这说明 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2)用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 性是不一样的。 找规律知识点 1、单向平移求不同的和的个数规律:方格的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 2、双向平移:如果平移的方向既有横又有纵我们只要分别探究出两个方向上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和单向平移的规律一样)相乘的积是多少一共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一共有多少种贴 法=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 3、中间的数框出的个数=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注意:有些数字的和是不能框出来的(1)是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2)是虽然框出的每个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 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2.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①找关键点②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应点③连接对应点 3.旋转:在平面内,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4.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明确旋转中心、角度和方向。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全部知识点 第一部分:计算 涉及的单元: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竖式计算 1、乘法计算方法: (1)算:先按整数乘法列式计算。 (2)看:看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3)数:从积的末尾向右数出几位 (4)添:积的位数不够,添0补位。 (5)点: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2、除法计算方法: (1)移: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相同的位数,把除数变成整数。移位时被 除数位数不够,添0补位。 (2)算:先按整数除法计算 (3)点:商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添:除式有余数添0继续除。 二、脱式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括号,先小括号再中括号。 三、简便运算: 连加式:a +b+c+d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连减式:a-b-c=a-(b+c) 减法的性质(连续减去2个数等于减去2个数的和) 连乘式:a ×b×c×d 配对 5×2=10,25×4=100,125×8=1000,24×5=120 乘加减式:a ×(b÷c)=a ×b÷a×c 乘法分配律 第二部分:概念 一、小数的乘除法: 1、积随因数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就乘或除以相 同的数(0除外)。 2、积不变的规律: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数(0除外),积不变。 3、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比较大小: a×0.1, a ,a×1, a ,a×1.1, a ,(a÷0) a÷0.1, a,a÷1, a,a÷1.1, a ,(a÷0) 5、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 叫做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无限小数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6、求近似值的方法是“四舍五入”。保留几位小数(或精确到某分位)要多看一位。 解决实际问题还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二、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一。 3、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二。 三、对称、平移与旋转 1、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 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 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平移图形方法:找关键点,沿着方向,起点不计,逐格数出,连点成图 4、旋转图形90度的方法: 找旋转中心,找关键边,看清旋转方向,水平变竖直,竖直变水平,连边成图。四、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一)多边形的定义: 1、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4、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5、周长: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6、面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小学数学必背知识点

小学数学知识概念公式汇总 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 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小学数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基本性质 ※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单位要相同) ※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一.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总价=单价×数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圆形的周长=直径×(半径×2×)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面积=半径×半径× 扇形面积=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即: 正方体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有12条棱:4条长,4条宽,4条高,六个面; 正方本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有六个面,每个面都相等。 长立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圆柱体体积=半径2××高 圆锥体体积=半径2××高× 当赚钱时 卖价=成本×(1+赚率) 求赚了多少=成本×赚率 成本=卖价÷(1+赚率) 赚率=[(卖价-成本)÷成本]×100% 当赔钱时 卖价=成本×(1-赔率) 求赔了多少=成本×赔率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表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表

数学五年级下册主要知识点 一单元:《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一)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在计算。 分数乘法(二)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理解打折的含义。例如: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 分数乘法(三) 1、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计算结果要求是最简分数。 2、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 真分数相乘积小于任何一个乘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积大于真分数小于假分数。 二单元:《长方体(一)》 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各部分的名称。 2、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点。 3、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能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是长*4+宽*4+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灵活运用公式,能求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是正方体的棱长。 展开与折叠 1、认识并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2、了解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几种形式,并以此来判断。长方体的表面积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是指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计算图形的表面积。 露在外面的面 1、在观察中,通过不同的观察策略进行观察。 如:一种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加到一起;另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梳理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梳理 基本公式: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π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 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n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中考数学必背知识点(考前复习)

中考数学必背知识点 2016.6 一.不为0的量 1.分式 A B 中,分母B ≠0; 2.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 3.一次函数y =kx +b (k ≠0) 4.反比例函数k y x =(k ≠0) 5.二次函数y = ax 2+bx +c =0(a ≠0) 二.非负数 1.│a │≥0 2. ≥0(a ≥0) 3. a 2n ≥0(n 为自然数) 三.绝对值:(0)(0)a a a a a ≥?=?-?< 四.重要概念 1.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如果x 2=a (a ≥0),则称x 为a 的平方根,记作:x=,其中x 的算术平方根. 立方根:如果x 3=a (a ≥0),则称x 为a 的立方根,记作: 2. 负指数:1 p p a a -= (a ≠0) 3. 零指数:a 0=1(a ≠0) 4. 科学计数法:a ×10 n (n 为整数,1≤a <10) 5.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 五.重要公式 (一)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 n m n a a a +?= ( a ≠0,m,n 都是整数) 2.幂的乘方法则:()m n mn a a = (m,n 都是整数) 3.积的乘方法则:()n n n ab a b =(n 为整数)。 4.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m n m n a a a -÷= (a ≠0,m 、n 都是整数),且m >n ). (二)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及其逆用 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及其逆用 (三)二次根式的运算 ) 0,00,0)a b a b =≥≥=≥> (四)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当△=b 2-4ac ≥0时,x ;x 1+x 2= -b a ;x 1x 2=c a (五)二次函数 抛物线的三种表达形式: 一般式:y = ax 2+bx +c =0(a ≠0) 顶点式:2()y a x h k =-+ 交点式:12()()y a x x x x =-- 其中2b h a =-,244ac b k a -=,12x x 、为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且此两交点间距离为 12x x a -= 。 (六)统计 1.平均数:121 ()n x x x x n = ++… 2.加权平均数:11221 ()k k x x f x f x f n =++…,其中12k f f f n +++=L

最新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 第六单元 1、信息传递方式 远古时代:口耳相传、漂流瓶、烽火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邮政系统。 现代:电话(贝尔)、电报(莫尔斯)。先发明了电报,再发明了电话。 当代:多媒体电脑、计算机网络。 2.古代和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比较 A 速度上更快; B 准确度更高; C 信息量更大 3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做什么? 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上网聊天;开设微博;网上购物;看视频、听音乐、阅读小说等等。 4.如何正确的看待互联网? 现在信息传递方式不断改进,造福了人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互联网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里面诸多不健康内容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互联网这把双刃剑,自觉接受健康信息,抵制不良诱惑。 5.如果你的身边有同学沉溺于互联网络,你会如何劝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他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不健康网站、网络游戏等。在上网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些娱乐性强、有害无益的东西吸引,从而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不走出网吧,继续沉迷于网络黑洞,那么我们将会走向无底深渊,到铸成大错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6.或许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调查访问;电话或者短信;报刊或书籍;广播或者电视;网络;其他等 7.调查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重点);结论 8.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利大于弊:网络资源全世界共享,它就像是一个聚宝盆,你可以从中快速的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更多知识;可以用来娱乐放松;时间很自由,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教育,获得相关信息; 弊大于利:小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安全问题,如网络欺诈、黑客入侵等没有得到解决;网络也传播色情暴力和不良信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无法避免,玩游戏时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减法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第七单元统计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 (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平均数的求法: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初中数学必背知识点

初中数学必背知识点(几何部分) 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全套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或说成:最多同时能看到3个面)。 2、给出一个(或两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3、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4、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1、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2、若a,b,c为非0自然数,如果a×b=c,我们就说a和b是c的因数,c是a 和b的倍数,例:3×7=21,3和7是21的因数,21是3和7的倍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只能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倍数,因数只在非0自然数中讨论,此时要排除开小数、分数等。 因为1.4×0.2=0.28,0.2是0.28的因数,这种说法是的. 如果3×7=21,此时,3和7是因数,21是倍数。这种说法是的. 3、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因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10。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5、任意一个非0自然数的因数都小于等于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都大于等于它本身。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 这个数的最大因数=这个数。 1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的因数,也是任一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因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小数乘整数(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 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 3.60“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