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完整版)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完整版)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创伤中心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助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和规范创伤患者而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和医疗服务。为规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区创伤中心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结合实际,现制定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一、功能定位

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上元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壳诊室,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各级创伤中心应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设置有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

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胸片、骨盆X线、全身快速CT、血管造影等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行。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基层版创伤中心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x7天”服务;

(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张床位的抢救单元;

(4)急诊病房床位26张;

(5)急诊留观室床位>12张;

(6)急诊监护病房>4张;

(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清创缝合手术;

(8)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行分诊急救。

(三)建设要求

1.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应当建立创伤救治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创伤患者。应具备与其级别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畅。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标准流程。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积极发挥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在三无人员或确无支付能力创伤患者救治经费的保障作用。

2.建立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之间的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运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手术室(流程详见附件2附表)。

3.建立针对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院前急救中心(站)、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创伤救治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创伤中心委员会

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任创伤中心委员会主任,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主任任副主任的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创伤中心日常管理。示范版、标准版创伤中心副主任可由急诊外科主任担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条件:高级职称,专业为急诊外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协调能力),基层版创伤中心副主任可由外科专业主任(中级职称以上)担任。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整体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和人员,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做到持续改进。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例会,特殊事件随时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提高运行效率。

(二)建立联动协作机制

1.建立区域120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创伤中心联动协作机制,做到快速转运、救护协同、分级分流、处置及时。

2.示范版创伤中心与当地120建立制度化联动机制,签订协议,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对接;标准版创伤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与其辖区内基层版创伤中心、当地120进行制度化对接。

3.示范版创伤中心同标准版、基层版两级创伤中心组建创伤中心

医联体,能够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远程会诊)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签署培训指导、技术支持和转诊等协议书。标准版创伤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与其辖区内基层版创伤中心完成急救信息联动,并签署转诊等协议书。建立信息共享。示范版创伤中心与标准版、基层版创伤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示范版创伤中心与标准版创伤中心与当地120院前急救建立实时信息传输系统,逐步扩大到基层版创伤中心,以便及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鼓励示范版创伤中心与国内创伤中心建立远程会诊制度及专家现场会诊制度。

(三)开展培训、宣传及科研

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两年以上急诊外科人员应有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 或中国创伤救治培训( 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 CTCT )培训资质。

(四)建立质量控制考核----质量控制指标

(1)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

(2)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CT、胸片和骨盆片的检查时间。

(3)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的时间。

(4)张力性气胸或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间。

(5)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

(6)严重创伤患者(ISS≥16者)抢救成功率。

(7)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

(8)严重创伤患者院内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收入院后转归为死亡人数占所有严重创伤收入院患者的比例。

(9)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

(10)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文件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令狐采学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设计文件资料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创伤中心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助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和规范创伤患者而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和医疗服务。为规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区创伤中心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结合实际,现制定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一、功能定位 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上元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壳诊室,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各级创伤中心应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设置有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

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胸片、骨盆X线、全身快速CT、血管造影等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行。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基层版创伤中心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x7天”服务;

XX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

珠海xx医〔2020〕xx号 关于印发《珠海市xx医院 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xx医院 2020年4月24日

珠海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2020-2022年)》(粤卫〔2020〕2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总务科、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推进:1.外院参观学习 2.网络收集资料)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教部-专科组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创伤中心建设要点2019

区域严重创伤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创伤中心建设要点 急救医学科2019-5-23 一、创伤救治理念: 1、“白金10分钟” 创伤救治点(区域医疗中心/综合型卫生院/120急救站/急救网络医院):现场急救2、“黄金1小时” 创伤救治链条: 120院前急救/移动ICU→急救重症监护室→血库→急诊(创伤)外科→手术室 3、创伤区域一体化救治 4、创伤救治“谁牵头、谁负责”; 急救医学科牵头创伤中心建设与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负责; 多学科会诊建议, 创伤中心领导人员或授权的管理人员、急救医学科管理第一责任人决策。 不属于医疗事故情形: 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②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⑤因患者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⑥因不可抗拒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创伤中心建设目标: 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 2、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 3、省级创伤医学中心、 4、省级区域创伤医疗中心、 5、Ⅰ级创伤中心/三级医院/市级创伤中心 6、Ⅱ级创伤中心/二级医院/县级创伤中心

7、创伤救治点(乡镇) 三、县域创伤救治网络 1、创伤救治点/创伤急救网络医院 ①创伤救治点:村室、卫生院、中心卫生院 ②创伤急救网络医院:区域医疗中心、120急救站 2、120院前急救/移动ICU 3、急救重症监护室 4、血库 5、急诊(创伤)外科 6、手术室、麻醉科 四、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 模式一: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 模式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虚拟创伤救治团队指在严重创伤救治中能快速抽调外科各专科、相关辅助检查科室等,形成多学科抢救小组(即院内MDT团队),以急诊科为平台,为严重创伤患者建立多学科综合救治模式,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诊疗、监护服务。 模式三: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实体化创伤救治团队 五、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 (Ⅰ级创伤中心/三级医院/市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技术服务能力)具备开展: 1、(急诊科)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 2、(普外科、胸外科)开腹探查、开胸探查、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 3、(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急诊手术、 4、(骨科)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 创伤致死三联征: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

XX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XX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和《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结合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落实各级医院功能定位,按照区域协同、分级救治的原则,全面提升全市创伤救治能力,提高创伤救治质量和效率,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应对有序、运作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市人口数量与结构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地域和交通状况,统筹规划全市创伤救治中心布局、规模及数量,到2020年实现目标:创建1个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附件4);依托三级综合医院,建设至少10个市级创伤中心;各区依托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根据服务半径建设至少20个

区级创伤中心,并在远郊区域一级医疗机构建立若干个初级创伤救治点。进一步健全院前医疗急救和血液应急保障机制,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信息互联互通。2020年底前逐步形成覆盖全市、救治高效、运作有序的四级区域创伤救治网络。 二、组织管理 市卫生健康委成立XX市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委医政医管处,办公室主任由刘先夺处长兼任。 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市创伤中心建设规划,组织制定各级创伤中心质控和评估指标,组织开展认证评估和相关培训,成立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专家组。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工作职责:在XX市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落实我市创伤中心建设与业务指导工作;为我市创伤中心综合救治体系建设、政策制定、规划布局等提供专业支持;参与我市各级创伤中心现场评估及动态监管和质控工作;掌握相关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了解相关领域学术前沿,对我市创伤中心建设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规范化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创伤救治并参与

推进创伤中心,提高救治水平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1 创伤危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 3 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 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

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创伤救治涉及院前急救与生命支持、急诊医学、危重症监护和外科各亚专科(创伤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等多学科和部门。由于创伤救治对于时效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非急诊患者,尤其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整合院前急救体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外科各亚专科医师协同工作,需要迅速调动大量资源。因此,一个良好的急救体系是由快速的院前急救(含现场急救)和统一的院内急救两部分组成。尤其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现场急救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整体性与时效性,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缩短院前和院内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现阶段,院前与院内常常没有关联,各自为政;120独立设点而不在医院设点设站(而医院也不是按人口分布来布局);大多数院前急救资料缺失;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院内也因多学科会诊、转科或伤病救治的矛盾而丧失了最佳时机。 3 建立区域性分级创伤中心,提升创伤救治水平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整合创伤救治所需的各种资源,建立综合性创伤中心,打造创伤专业化救治团队,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与救治、急诊手术、术后复苏和监护治疗、二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有利于提高效率,

创伤急救中心平台建设方案

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方案 各科室: 为了推进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建设,提高我院的创伤综合救 治水平,顺利完成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认证工作,建立长久可行 高效的工作机制,根据《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和《江西省创 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赣卫医字〔2018〕107号)的有关 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方案,具体如下: 一、功能定位 根据《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 设指南》)中各级中心的功能定位、条件等,结合我县的救治需求和医疗资源实际,力争在2019年底建成3级创伤急救中心,具备收治本县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伤员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一)基本要求 3级创伤急救中心:建立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设在急诊外科诊室,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江西省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7天”服务; 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张床位的抢救单元; 4、急诊病房床位≥6张; 5、急诊留观室床位≥12张; 6、急诊监护病房≥4张; 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清创缝合手术; 8、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行分诊急救。 (三)建设要求 1.绿色通道 明确绿色通道救治范围,规范绿色通道救治程序,建立绿色通 道管理办法,具备与3级创伤急救中心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 备、药品和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 畅,设置醒目的标识及引导指示标牌,以保障创伤急救工作畅通、 高效、规范开展(创伤急救中心负责,医务科协调)。 2.急救流程 (详见附件2) 3.信息共享 与1级、2级创伤急救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与120院前急救建立适时信息传输系统,以便及时为1、2级创伤急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最新版】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供各地参照执行。 一、基本条件 (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 (二)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三)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 (五)设置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 (六)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 (七)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胸片、骨盆X 线

检查、全身快速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 (八)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伽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禊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 (九)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 (十)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创伤中心的日常管理。 (二)成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团队,并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地市级三级医院创伤中心推进计划方案

XXXXXXX创伤中心推进方案 为了推进xxx 医院创伤中心的建设,提高我院的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及闽北地区的创伤区域协调能力,顺利完成xxx 医院创伤中心的认证工作,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现拟定xxx 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的计划书,具体要求如下: 一、功能定位 xxx 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定位于地区级创伤中心。能够向大多数创伤患者提供全天候急救相关服务的能力,具备收治本地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一般及危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负责对本地其他医疗机构实施创伤救治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与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协同搭建省、市、县三级创伤患者转诊及远程会诊、救治体系;负责本地创伤相关预防宣教工作。 二、我院现有条件 (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二)有与院前急救中心信息网络连接,具备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救,康复治疗和最终预后的信息支持系统,能满足对创伤患者救治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需要。 (三)急诊抢救室具备≥5张床位的抢救单元,其中包括1张床位的复苏单元。 (四)建立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 (五)急诊手术室24小时开放。

(六)介入导管室24小时开放。 (七)医学影像科提供24小时全身X 线及CT检查(含增强造影)。 (八)急诊重症监护室有大于≥5张床位的重症监护单元。 (九)康复治疗科具备接收创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条件。 (十)教学培训室具备创伤基础与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的地点和设施。 三、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 (一)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杭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二)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领面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院内会诊时间应在10分钟之内。 (三)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科。 四、创伤相关设备要求 (一)急诊抢救室: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以及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包括心肺复苏、呼吸循环支持、床旁超声(FAST)、床旁X光机、深静脉臵管、保温、加温快速输液、出凝血功能检测、心电图等设备。 五、院前与院内急救体系建设要求 (一)院前急救:与本地120、省及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制度化

山东省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为进一步提高多发复合伤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形成全省创伤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网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省级创伤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位于区域性中心城市。 2.建立以创伤外科或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由院前急救、急诊和专科救治团队共同组成,人员相对固定,具备24小时实施颅脑、胸腹、头面部及骨盆四肢等创伤外科手术的条件和能力。 3.医院用于创伤救治的床位数≥120张,急诊抢救室具备≥10张床位的创伤专用抢救单元,其中包括≥2张床位的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满足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标准的专用监护单元≥10张。 4.急诊手术室、介入手术室或承担急诊、介入手术功能的综合手术室24小时开放,并设有复合(杂交)手术室。 5.具备收治市、县级创伤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能承担市、县级创伤中心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6.医院纳入本市 120急救网络,与院前急救衔接顺畅。 7.康复医学科具备接收创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条件,能够提供救治早期康复服务,并追踪康复专业发展,引进开展新技术、新方法。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医院负责人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参与的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创伤中心建设规划与工作职责、规章制度,论证设备购置等重大事项,审定工作流程,调动医院资源为创伤中心建设、运行及多发复合伤救治提供保障。 2.成立创伤救治专家库,涵盖急诊医学、创伤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介入医学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小儿外科等,成员应具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库专家实行统一排班,7x24小时值班,确定值班组长,实行值班组长负责制,统筹协调创伤救治工作。 3.根据有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创伤救治流程开展创伤救治工作,包括现场评估、伤情评估、伤者转运与交接、院内急救等环节,努力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 4.基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创伤患者住院及随访登记数据库。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病例管理、数据上传、随访管理等制度。 5.设置专人负责的继续教育、科研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学术

创伤实施方案

成立xxxx创伤中心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健康委《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有关规定,区卫计委制定了《河南省三级医院创伤中心评价细则(试行)》和《河南省二级医院创伤中心评价细则(细则)》,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

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骨科、普通外科、耳鼻喉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彩超室、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血科协助) 1.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科设在急诊科,并加入本市120指挥系统; 2.医院24小时提供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输血服务。 3.院内急救: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科、外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