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

1

经济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最基本的)

②安全需要

③社会需要

④尊敬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

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需要的差别:

①需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②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界限是模糊的

③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

4、需要的无限性:

①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对物质的需要是无限的。

②欲望的增长速率远远高于物品的生产增长率。

5、资源可分为:①自由取用资源;②经济资源

6、经济资源可分为:①时间和信息;②土地;③资本;④劳动力;⑤企业家才能

7、企业家才能的四项功能:

①企业家是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的原动力。

②企业家是制定商业决策的核心。

③企业家是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的创新者。

④承担风险。

8、生产要素: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分类:

①地租:提供土地或原材料所得的报酬。

②利息:资本的报酬。

③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④工资或拥金、奖金:劳动力的报酬。

9、需求既有互补性,也有替代性。

10、稀缺规律: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11、供给有限性具有两重意义:

①这种稀缺是相对的。(是针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

②这种稀缺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

12、经济运行的四个基本问题:

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②怎样生产

③为谁生产

④谁作出上述决策

13、不同国家如何决定生产什么:①资源和要素禀赋;②价格体系的作用(收入是产品销售价格的函数;成本是

所消耗的要素价格的函数)

14、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①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

②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的说明

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③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说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

15、消费品生产与资本品生产的现实选择:资本品生产是消费品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生产又是资本品生产的保证。

16、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

①在不同行业间如何分配资源。

②在每一个行业中由什么样的企业从事生产。

③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17、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①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②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

18、效率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①所采用的技术能够生产出所需的产量。

②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合理。

19、生产的问题是由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和市场价格机制所共同决定的。

20、价格体系从两方面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①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支付能力。

②购买意愿。

第二章价格机制与市场

1、决定价格的市场力量首先是需求。

2、需求:在某一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和有购买

的能力。

3、一种商品具有效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有用;②必须稀缺

4、决定和影响需求变化的各因素:

①价格

价格和需求量间有一种反向变动关系,但也有一些商品违背此规律:⑴价格越下降,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上升,需求量越增加(珠宝、字画);⑵价格小幅度的升降,需求量按正常情况变动(股票、外汇)。

②消费者收入

③相关商品价格(相关品分为:互补品、替代品)

④消费者偏好

⑤价格和供求的未来预期

⑥消费者的数量

⑦民族、制度、风俗习惯、地理区域的影响

⑧政府政策

⑨时间

5、为什么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①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总量的增

加而减少。而消费者愿意为满足效用而对某商品付出货币——需求价格,是由其获得的边际效用决定的。

②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消费者在商品价格下降时,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同时减少对其他商品的购买。

2)收入效应:商品价格下降产生了使消费者收入增加的效果,消费者用“增加”的收入去增加购买商品,因

此使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6、需求与需求量变动及其后果:

①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变动。

②需求的变动: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或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动,引起需求曲线向左

或向右平行移动。

③ 需求变化的后果:消费者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增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反之,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7

:在某一时间内,生产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商品数量。

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供应的能力。

8、 为什么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当产品价格较高时,厂商有盈利就会扩大产量;当产品价格很低时,厂商就会停止生产,不再供给,所以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曲线高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曲线部分,此部分中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9、 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

①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② 供给的变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10、 引致需求:由于生产商品所引致的需求。

11、 影响供给变化的因素:

① 价格(一些违背了供给规律:劳动力、古玩、字画、证券等)

② 相关商品的价格

③ 生产成本

④ 生产的技术水平。

⑤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⑥ 生产者的数量 12、 什么是市场均衡及市场均衡是怎么形成的:

㈠市场均衡: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垢时候。

①局部均衡: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

②一般均衡:对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

㈡市场均衡的形成:①商品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②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

逐步消失,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13、 市场均衡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

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14、 政府价格管制包括: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支持价格)

15、 政府干预价格的负面效果:

① 价格管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及资源闲置浪费。

② 产品分配不合理

③ 抑制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 成本与收益

1、成本:生产费用-为获得一定产出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价值。包括:固定成本(FC )和可变成本(VC )。 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3) 机会成本: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须放弃的该要素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

4) 会计成本:用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企业在购买和租用资本要素和雇佣劳动要素时实际发生的支出。会计

成本是一种显成本,也是一种历史成本。

5) 边际成本: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先减少后增加)

产量的增量

变动成本的增量=??=Q VC MC (边际成本实际上是总成本曲线TC 和变动曲线VC 和斜率) 6)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7) 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

8) 总成本:会计成本、隐成本和正常利润的和。

9)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

增的,达到最大值后再递减。

边际成本是增量之比,平均成本是总量之比。

2、收益: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包括:成本和利润。

1) 边际收益:厂商每增加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Q TR MR ??=

2)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P MR AR ==(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价格)

3)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效、需求曲线是一条重合的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4) 在完全部分条件下,厂商的总收益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呈上升趋势的直线。

3、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TC TR TP -=

1)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C MR =

2) 总收益=总成本+目标利润

3) 企业最大利润产量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产量。MC MR =

第四章 国民经济收入循环

1、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不能达到该国潜在生产水平(充分就业水平),根源在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2、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必须用货币加以衡量。

2) 它测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在同一计算期内可作为原料工半成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

3) 它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 它是流量,不是存量。

5) 它一般指市场活动创造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计入其中。

3、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① 支出法:消费支出、私人总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如政府对企业的补助和支付给居民的失业救济、退休金等福利支出及国债的利息支出等,都不计入)、净出口。

② 收入法:生产要素收入、非生产要素收入。

③ 增值法。

4、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Y C

MPC ??= (即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

5、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Y S MPS ??=

6、平均消费倾向:某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其中占的比例。

平均储蓄倾向:某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其中占的比例。

7、货币扩张机制:当一家银行接受一笔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将其余部分全部贷出去,持款人将这笔款付给别人,收款人又将这笔款存入银行,银行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再贷出去,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8、投资:是构成总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国民收入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1) 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①投资的未来收益率。

②可贷资金规模。

③实际利率水平。

④投资风险。

2) 投资的可行性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之间的比较。

9、两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

10、储蓄: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品支出的部分,我们叫它“漏损”。

9、均衡国民收入的简单决定:是否能实现总量的的均衡,关键在于社会储蓄是否能完全转化为投资。

(投资=储蓄)

1) 乘数:总支出的变动量所能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量的关系。

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1-11 MPS 1MPC 11

)=(-=k 10、我国货币供给量包括:M 0=流通中的现金;M 1=M 0 + 活期存款;M 2=M 1 + 城乡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11、派生存款总额=原始存款/法定准备率

12、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三类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13、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

14、财政政策乘数: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收入产生的乘数作用。

15、经济萧条的根源: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

16、达到充分就业的途径: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货币供给等

措施,从而增加均衡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IS 、LM 曲线向右移)

第五章 经济体系

1、帕累托最优:市场最终能自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任何改进都不能使某人的利益增加

的同时不使其他人利益受损。

2、“市场失灵”是如何影响市场机制的:

1) 经济不稳定——周期性的波动和高水平失业。

2) 竞争的缺乏。

3) 许多市场行为存在负的外部性。

4) 公共物品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品的标准例子是国防)

5) 财产再分配方面的欠缺。

3、“政府失灵”表现:⑴不完全信息。⑵激励。⑶政府的浪费。⑷社会对公共项目的反应难以预料。

4、政府怎样做能够最有效的对市场进行干预:①政府直接采取行动。

②提供激励让私人部门做

③强令私人部门做。

④将前三种方法进行某种组合。

4、传统经济:泛指在现代工业产生的经济起飞前,家庭、宗族和宗教在社会经济组织和运行中发挥极大作用的经

济形态。

5、计划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核心是:投入产出分析。

6、市场经济:(以私有财产为基础)以经济自由为原则,个人与企业在产权私有制基础上,拥有自由的经营决策

权和选择权。

市场经济的特征:⑴私有制为基础,生产要素由个人或私人部门所有。

⑵经济自由为原则,拥有自由经营决策权和选择权。

⑶以利已为动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⑷自由竞争是基本特性。

⑸沟通和协调体系——价格体系。

⑹政府的有限作用。

混合经济的特征:⑴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中起作用。

⑵市场在资源配置或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中起作用。

⑶政府补充市场机制而非取代它。

7、市场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竞争和价格机制。

8、消费者主权: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9、政府怎样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①加强和协助价格体系运行,维护市场秩序:

1)政府要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制度,以明确私有财产,规范各市场主体行为和相互关系,保证市场交易

和市场竞争的公开、公正、公平。

2)政府要运用其权威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违反者进行处罚。

3)对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来说,政府还要运用政策力量培育和完善统一和市场体系。

4)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创造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

②补充和修正价格体系的运行:

①参与资源配置。②调控宏观经济。③收入与财产的再分配。

11、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要注意强度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两个经济学概念:

1)帕累托最优:如果一个公共项目在不使任何人的福利受损的同时,至少增加了某一个人的福利,这个项

目就可以实施。

2)希克斯准则:如果某个项目的受益者的收益大于受损者的损失,这个项目也可以实施。

12、不同所有制可以和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结合形成四种经济体系:

①市场资本主义(美国);②计划资本主义(日本、法国);

③市场社会主义(匈牙利、南斯拉夫);④计划社会主义(前苏联)

第二篇国内经济与政治背景

第一章分工与产业进步

1、专业化: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2、分工包括:就业的分工、生产的分工。

①就业的分工:从事不同劳动的劳动力间的分工。(教师、医生、工人等)

②生产的分工:不同企业从事不同种类的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3、分工按范围可分为: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地区间分工、国际分工、

4、产生分工的原因:

①生产活动可以被分为不同的操作。

②分工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

5、经济性可分为:直接的经济性、间接的经济性。

①直接的经济性表现在五方面: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节约了生产的人力资源。

3)节约生产资料。

4)减少工业的学习和培训时间。

5)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②间接的经济性表现在三方面:

1)技术进步。

2)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

6、

①具有比较优势。

②共享社会生产条件。

③形成高效率的劳动力市场。

④共享专门服务。

⑤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7、

①劳动的异化。

②专业化与分工使相互依赖程度和范围越来越广。

8、分工受市场范围(交换距离)的限制,市场范围的扩大是分工发展的必要条件。

9、交易费用:人们进行交换活动要消耗体力和智力甚至其他资源,因而存在交易费用。(是市场范围-交换距离

的函数)

10、交易方式最重要的变革:货币的出现。

11、现代经济中货币体系的作用:

①交易费用能提高生产效率。

②完成资本积累。

③形成货币扩张机制。

④便利交换的润滑剂。

12、技术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发明。

13、工业革命最显著的表现——工厂制的产生。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农业革命

14、英国经济衰落的原因:

①技术设备陈旧过时,经济增长一般只是通过单纯扩大生产规模,而很少进行技术变革,生产的增长速度

逐渐趋缓。

②没有敏感的抓住机遇改造旧的产业部门。

③坐失利用新科技革命促进现代化发展的良机。

15、美国、德国等国的工业化比英国有后发优势的原因:

①表面上看: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大量的移民。

②根本上看:独立的,市场的大统一。

1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1825年。

17、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新技术革命。

18、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19、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

20、后工业社会的划分:

①前工业社会: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的社会。

②工业社会:围绕生产这个轴心并为了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社会。

③后工业化社会: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社会。其特征:

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

2)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3)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21、当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突出的结构矛盾:

①产业结构矛盾。

1)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不适应大市场的需要;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素质不高,低水平重复

多;第三产业发展慢、水平低,不适应整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2)各类产业内部整体素质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缺乏成长型支柱产业、龙头企业。

3)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结构雷同,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不足。

4)生产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相对分散,行业间、企业间和产品间生产协作差、依存度

不高,缺乏规模经济。

②区域结构矛盾。

③城乡结构矛盾。

④所有制结构矛盾。

⑤需求和消费结构矛盾。

22、规模经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23、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⑴劳动分工与专业化。⑵技术因素。

①内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源泉都是企业内部的因素。

②外部规模经济:节省流通费用、大量购入生产资料、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24、规模不经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因不适当的扩大企业规模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

25、交易费用:交易的成本,包括市场交换活动的市场交易费用。、管理交易费用。

26、斯科指出,企业是市场制度的的一种替代。

27、一个企业的规模边界——当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企业内管理交易的边际费用时。

28、管理学证明,一个管理人员可以直接管辖的人数是4-11人。

29、企业的四个基本弱点:

①上下级间沟通信息的交易费用不对称。

②前道工序由于知道后道工序必然接受其产品而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而产生的风险费用。

③企业内部门化,分散了资源集中带来的好处。

④同级关系的不明朗。

30、为什么政府存在可使企业内的交易费下降:

①通过公司法的法律形式把企业组织形态确定下来。

②还可通过其司法体系调整解决劳资纠纷或股东与公司法人间的纠纷。

第二章经济机构

1、国内经济划分为三大部门:公众、企业、政府。

2、现代企业的三种法定形态: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①独资企业:一个人出资兴办,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折营利性组织。

特点:个人出资、个人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⑴法律上为自然人企业;⑵企业承担连带责任;⑶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②合伙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出资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

特点:⑴以合伙协议为法律基础。

⑵由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⑶合伙人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⑷不是法人,出资人是民事主体。

任一合伙人死亡或退出,都会导致企业解散。

③公司: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事组织。

3、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科学、规范、有效性:

①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②公司能大规模吸收社会资金。

③公司制组织结构更规范科学。

4、公司的基本类型:

①无限公司:两个以上股东组成,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

②两合公司: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与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1个无限+1个有限)

③股份两合公司: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和若干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一个无限+若干有限)

④有限责任公司:两个以上出资组成,全体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出资额度)

⑤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有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等额

股份)

5、公共机构存在的缺陷:

①没有效率。②没有对服务的选择权。③公共机构内部缺乏激励机制。④公共机构缺乏预算约束。

6、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

①非国有化。②自由化。③压缩式管理。④公共服务社会化。

7、商会:由独立的经营单位、事业单位或自由商人、企业职员等自愿组成,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既定利益的非

营利组织。(商会没有“公权力”,有“公信力”)

①商会的种类:一种是行业协会、另一种是地域性的。

②第一次使用商会:1601年巴黎——检查工商业问题的临时性委员会。

③我国最早商会产生于:隋唐时期。完善时期:清朝

8、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行业协会的意义:(同一行业和企业法人、相关事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依

法自愿组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

①政府职能的转变。

②有利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

③国家的宏观调控可通过行业协会来完成,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信号传递到

企业中去。

④能引导企业走向市场。

9、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会在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①降低就业水平。②损失长期就业机会。③可能损害其他非工会工人的利益。④阻止技术创新,损失经济效

率。

10、金融机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众多商业分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机构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为: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基金组织、消费信贷机构、租赁公司、证券交易所等。

11、中央银行的职能:①发行的银行。②银行的银行。③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①银行的银行的具体职能:⑴集中银行存款准备金。

⑵是银行的最后贷款者。

⑶是金融业票据结算中心。

⑷是银行的监督与管理者。

②国家的银行的具体职能:⑴政府的财政顾问。

⑵代理国库。

⑶国家证券的发行。

⑷给国家信贷支持。

⑸保管外汇、黄金储备,代理国家进行外汇、黄金买卖和管理。

⑹制定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进行金融行政管理。

⑺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国际会议,从事金融活动,代表政府签订

国际金融协议。

③中央银行三大职能与有关项目的对应关系:

1)发行的银行——通货(发行的货币)

2)国家的银行——财政部及公共机构存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黄金外汇储备

3)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贴现及放款

④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1)独立型——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之外,直接对国会负责(德国、美国)

2)准独立型——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但它保持有较大的独立性(日本、英国)

3)附属型——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直接指令(意大利)

12

13、商业银行的业务:①负债业务:存款、借入款

②资产业务:外汇买卖、汇兑、信用证、托收、承兑、信托、代理融通、银行卡

③中间业务及其他业务。

商业银行作用:⑴信用中介。⑵支付中介。⑶变社会储蓄为资本。⑷创造信用。

14、保险公司按险种分为:人寿保险、财产及灾害保险

保险公司的作用:⑴为投保的个人、企业、组织分散经营、财产、行为风险,提供一定生活保障。

⑵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中介。

第三章政府框架

1、亚当·斯密观点——国家起“守业人”的作用。

2、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承担哪些责任:

⑴公共物品的提供。⑵宏观经济调控者。⑶外在效应的消除者。⑷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⑸市场秩序的维

护者。(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

3、西方国家按三权分立原则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我国,国家权力居于主导地位)

4、设置地方政府的原因:⑴为管理方便。⑵提供有效服务。⑶地方政府是民主政治体制的突出特征。

⑷增进人们对自由政治制度的理解。

5、从国家结构形式看,现代世界各国主要分为:

1)联邦制国家有限分权模式:代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

2)单一制国家有限集权模式:代表——英国、法国、日本;英国最为典型。

6、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划分依据:职责、事权。

7、中央与地方财权按几方面划分职能:⑴公平分配职能。⑵稳定和发展经济职能(由中央财政承担的主要职责)。

⑶进行资源配置的职能。

8、财政体制分为三种——⑴统收统支型。⑵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型。⑶分税分级型。

9、我国政权体系从政权组织形式讲——人民代表大会制。从国家结构形式讲——单一制形式。

10、我国政权单一制的特点:⑴解决民族问题——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同党中央对国家的领导并不矛盾?

⑴二者性质不同。⑵党对国家机关是政治领导,不是行政领导。

13、各级人民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14、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⑴要坚决服从“全国一盘棋”。⑵中央要充分照顾地方的多样性。

15、民主合作型体制(我国现在体制)特征:⑴是双重负责制,既有压力,也有动力。⑵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

⑶合作收益体制。

16、1994年我国进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17、中央与地方税收的划分:

1)中央的税收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等等及出口退税。

2)地方的税收包括:营业税、地主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等。

3)中央与地方共共享包括: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大部分资源税——地方(海洋石油——中央)、

证券交易税(各50%)

第四章公共决策的制定

1、安德森理论——政治体系论、团体理论、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化理论。

2、决策主体:⑴立法机关——决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⑵行政机关——重要组成部分

⑶政党——决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⑷利益集团

⑸公民(选民)——最广泛的非官方要素

3、政治家的利益最大化表现为——当选或再次当选。

4、政党在决策中的作用:⑴目标制定。⑵利益表达与聚合。⑶动员和社会化功能。⑷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5、行政机构在决策中的作用:⑴政策执行的主导作用。⑵参与政策制定。

6、利益集团影响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与政治上层人物的个人联系、培植代理人、竞选捐款、抗议、参加

议会听证会、帮助拟定法案

7、政治经济周期——执政党采取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率,以获得更多的选票,而选举后采取紧缩

性政策,由此而引发的波动。

8、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途径:

1)直接行使主权——投票

2)间接方式——选代表

3)威胁性方式——示威、罢工

4)利益集团

5)合作或不合作

9、脑库——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咨询组织。

10、脑库在决策中的作用:⑴为政策研究提供资金,建立基金。

⑵基金将政策意图和政策目标与经费一起投向政策研究组织。

⑶对政策目标进行科学论证,成为可操作方案。

⑷方案出来后发往公众媒体、提交立法机构。

⑸政府及参众院评估、选择,产生正式的法律和政策。

11、利益聚合通过什么的渠道纳入政策议程:

1)执政党和领导人对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研究报告。

2)立法机关的代表提出提案,列入立法议程或组织委员会研究讨论。

3)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将反映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

4)其他党派提出自己的意见,执政党和政府将其纳入政策议程。

5)利益集团迫使政府将其主张列入政策议程。

6)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

1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⑴按最高决策者的人数——首长制、委员制。

⑵按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集权制、分权制。

13、当代议会民主制下的决策体制:⑴总统议会制——美国。⑵内阁议会制——英、德、日、澳等。

⑶委员会议会制——瑞士联邦

14、阿罗不可能定理——真正的“民主”体制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

15、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的总称。

包括三方面内容:决策主体、决策体制、决策过程。

16、决策过程包括——⑴利益表达。⑵利益聚合。⑶决策与其合法化。

17、我国议案审议程序的四个阶段——⑴提出议案。⑵审议议案。⑶表决通过议案。⑷公布法律、决议。

18、现代民主制国家最根本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19、决策民主化——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化。

20、我国当前人大制度的重大突破——县级以下人大全面实现了直接选举。

21、政府的组成——政治家和公务员。

第五章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1、衡量失业最常用的指标——失业率。

2、失业的类型:⑴摩擦性失业——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产生的原因:⑴劳动流动与需求变化的不吻合。

⑵退休和新劳动者的加入交替过程不同步。

⑶工人不满目前的工作,想找更理想的工作。

⑵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求不一致所产生的失业。

⑶周期性失业——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

3、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4、加速数——收入的增减引起投资数倍的增减,这一倍数叫加速数。

5、失业分为:⑴自愿失业——当存在着就业机会,而失业者在现行的工资条件下不愿意接受它而产生的失业。

⑵非自愿失业——工资的刚性。

(存在刚性的原因:⑴合同的存在。⑵减少不确定的风险。⑶工资调整的时滞。⑷市场形成和经济权力的影响)

6、奥肯定律——失业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失业的增加将会导致实际产出水平的下降,其比为1:2.

7、自然失业率——经济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包括: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暂时失业。)

⑴自然失业率并非等于零。⑵自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8、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措施:⑴改善劳动力市场服务。

⑵扩大政府就业计划。

⑶排除政府障碍。

⑷提供培训。

9、通货膨胀分类:⑴按价格上升速度——温和的、奔腾的、恶性的。

⑵按人们的预料程度——未预期到的、预期到的。

⑶按对不同商品价格的影响——平衡的、非平衡的。

10、产生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

2)成本推进

3)供求混合推进

4)结构性通货膨胀

5)预期通货膨胀

6)惯性通货膨胀

7)现代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

8)国际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

11、能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上拉作用的两个方面——实际因素、货币因素。

1)实际因素——投资、利率。

2)货币因素——货币供给过多。

12、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还应视供给情况而定:⑴总供给弹性很大——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⑵爬行的通货膨胀。

⑶供给没有弹性——真正的通货膨胀。

13、造成持续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货币的过渡发行。

14、国际贸易的传递机制——在开放的经济中,单个国家国民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该国的进口、出口必然也会

发生周期性波动,而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需求和供给的收缩或扩张,他国经济也会随之波动,经济周期就是这样扩散开来。

15、通货膨胀会使——⑴雇主得到好处。⑵债权人受到损失。⑶政府税收增加,公众留给自己的收入份额减少。

16、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两种观点:

有利于促进经济成长:

1)政府采用扩张财政政策,增加投资,促进增长。

2)增加国民收入中利润份额,提高了平均储蓄倾向,增加了投资比例。

3)物价上涨,名义工资增加,刺激私人投资。

损害经济成长:

1)人们不愿持金额固定的资产,减少储蓄,抵制投资。

2)增加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资金注入生产部门比重下降。

3)政府可能实施紧缩财政政策,价格管制。

17、我们可采用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⑴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⑵紧缩性收入政策。⑶人力政策。⑷汇率及

贸易政策。

18、菲利浦斯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凸向原点的曲线)

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二者是反向变动关系。

19、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市场的不完全性。

20、人力政策——政府为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内容——⑴劳动力再培训。⑵移民。⑶提供就业信息。

21、滞胀——经济停滞的同时物价上涨。解决滞胀的最主要政策——减税。

观点——⑴华尔特·海勒“微观部门供给的异常”

⑵萨缪而森“微观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22、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三个阶段:⑴数量增长型。

⑵发展型。(20世纪60年代)

⑶可持续发展型。(20世纪80年代)

23、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生产要素生产率。

24、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

25、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⑴高资源的消耗。⑵工业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⑶心理和生理上的、社会治安。

26、经济增长:一段时间内一国经济中总产出的增加。

27、经济增长的评价方法:⑴国民生产总值——最好的综合尺度。⑵成本效益评价法。⑶生活质量。

28、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

29、我们制定经济增长政策就注意的几个问题:

1)集约化道路——克服粗放型经济。

2)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可能使该资源的使用小于或近似等于该时期的再生量。

3)对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严格禁止任意和无节制的开采。

4)对经济活动的废弃物要循环利用。

第六章政府调控经济的方法——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的类型——行政命令政策、市场控制政策。

1)长期内的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相应的政策措施称为增长政策)。

2)短期内的政策目标——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相应的政策措施称为稳定政策)。

2、国家财政由两部分组成——政府收入和支出。

1)政府支出分为:⑴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计入GNP)

⑵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不计入GNP)

2)政府收入包括:⑴税收(最主要部分)——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

⑵公债——中央政府的债券称为国债。

3、调整支出和收入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1)政府购买支出——⑴发生经济衰退时,政府提高支出水平。

⑵引起通货膨胀时,政府减少购买支出,降低社会总体需求。

2)政府转移支付——⑴总支出不足时,政府增加社会社会福利费用。

⑵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总需求。

3)税收。

4)公债。

4、

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不用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通过本项制度得到发挥:⑴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⑵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⑶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5、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刺激总需求。

2)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开支,抑制总需求。

6、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

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

7、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8、

9、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1)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会使汇率上升,引起净出口下降,赤字预算引发的利率提高会防碍私人支出和净

出口。

2)挤入效应: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会挤入私人支出。

3)其他因素影响:①时滞。

②不确定性。

③财政政策效果受行政执行部门及其变机的影响。(政治周期:政治家在选举中,有些政

策会加剧经济波动,这种波动。)

④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10、货币传导机制:通过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影响总需求的机制。

分为几个阶段:⑴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⑵利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的成本。

⑶投资水平的上升促使整个意愿的总支出增加。

⑷总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

11、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信用控制:

1)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影响货币供给的最重要工具。

2)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必须保持最低准备金的制度。

3)贴现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贷款的利率。

贴现率的变动通过两种途径发生作用:⑴调整商业银行的融资资本。⑵起告示作用。

(二)选择性信用控制:⑴道义上的劝告。⑵垫头规定。⑶利息率的上限。⑷控制分期付款和抵制贷款的条件。

12、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经济萧条时,货币当局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购买债券、调低法定准备率、调低再贴现率、增加货币

供给、降低利息率。

2)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售债券、调高法定准备率和再贴现率、紧缩

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

13、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1)在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比经济衰退时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显著。

货币传导机制在两种情况下失灵:⑴当投资对利率的变化缺乏敏感度时。

⑵流动陷阱存在时。

2)受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3)受不确定性影响。

4)货币政策实施也面临“时滞”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整个过程要经历几个时滞才能完成,时滞包括:

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影响时滞)

14、其他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

(一)收入政策:通过工资率和利润率来控制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1)收入政策分类:⑴中央集权性收入政策(直接措施——法规、道德劝说、强烈呼吁)

⑵市场性收入政策(两种——奖惩、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2)实现收入政策目标的措施:⑴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⑵税收调节。

⑶工资——物价“指导线”。

⑷实行工资——物价管制。

⑸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福利措施。

(二)产业政策:一个国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及需要,确定支持、鼓励产业和限制、

控制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

1)产业政策分类: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地区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障政策。

15、财政政策——通过影响货币的需求来影响利率。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的供给来影响利率。

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效应

16、不同经济形式下,分体使用不同政策组合的选择:

1)经济萧条不严重时——扩张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

2)经济严重通货膨胀时——双紧缩的政策组合

3)出现通货膨胀不严重时——紧缩财政政策与扩张货币政策

4)经济严重萧条时——双扩张政策组合。

第三篇国际背景

第一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

1、国际贸易的原因:

1)各国生产条件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

2)规模经济(正溢出效应)

3)偏好的不同

2、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贸易与进行贸易之前相比对每个国家来说仍是有利可图的。

3、国际分工:国与国之间在广义生产中所形成的产业分工和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超越国界的社会分工。

(一)产生国际分工的根本原因:有利于世界范围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利用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各国的资源配

置,提高了各自的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了各国乃至全球的生产力。

(二)国际分工是不断深化的:⑴分工深化的必要性。⑵分工深化的可能性。⑶持续的动力。⑷提供新的空间。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1)按分工的深度划分:⑴由自然差异形成的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

⑵由发展差异形成的不同要素密集度制成品间的分工。

⑶产业内分工。

2)按生产关联性划分:⑴垂直分工:表现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间的分工,生产的各个阶段存在前向与后向的密切联系。

⑵水平型分工

4、垂直分工对发达国家的消极影响:

1)第一产业和轻工产品的自给率低,且随分工发展进一步降低,因而形成对外依赖。

2)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大会引起一定社会问题。

5、垂直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优点:节约社会劳动力

2)缺点:利益不均等、不利于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低工资。

6、后进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原则:利用国际分工逐步摆脱历史造成的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实行多方位的合

作与分工。

7、汇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时使用的比率。

8、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经常项目:贸易收支的影响(本币汇率上升,刺激进口,限制出口)、非贸易收支(本币汇率下降,增加

非贸易收支——外国旅游者)。

2)资本项目:本币贬值,吸引外国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增加了外商生产成本,使其用外币表示的利润下降。

3)平衡项目:本币汇率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资本输入增加,输出减少——资本顺差,

从而增加了外汇储备。债务汇率上升加大用债务国本币表示的债务金额。

9、汇率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一国开放程度、一国商品生产是否多元化、一国与金融市场的联系程度、一国

货币兑换性。

10、决定汇率的基础:各自货币所具有或代表的实际价值。

11、固定汇率制包括:⑴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⑵布雷森体系可调整钉住制度(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12、浮动汇率包括: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

13、汇率低估:本币对外币定值偏低。

14、短期资金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最敏感。

15、汇率的作用:

1)外汇买卖的折算标准。

2)能体现货币的相对价值。

3)充当国际间价格的转换手段。

4)调节经济。

5)经济状况的指示器

16、国际货币体系:各国政府共同遵守的、为有效地进行国际间各种交易支付所作的一系列规定、做法和制度等

安排。

1)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三个问题:⑴国际支付原则。⑵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⑶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确定和供应。

2)从几方面评价国际货币体系:从调整性、清偿能力、信心

3)国际货币体系类型:⑴按汇率弹性划分:绝对固定汇率制、完全浮动汇率制

⑵按本位货币划分:国际储备分为两类——商品储备、信用储备

按储备性质分:纯粹商品本位制(黄金本位制)

纯粹信用本位制(不兑换纸币本位制)

混合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美元黄金储备制度、多元储备制度)

4)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劣币出现于流通时,人们会把更值钱的货币收存起来。

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主要国家实行金铸币本位制度——黄金是国际结算的最后支付手段。

6)牙买加体系:1976年“牙买加协定”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⑴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黄金是最后的清偿手段和保值手段)

⑵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得到发展。

⑶国际收支的调节是通过各政策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的。

7)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世界新经济秩序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17、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与世界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居民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

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

18、国际收支表:按复式帐薄原理,运用货币记量单位,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贸易有系统的记录、分类、

整理的表式。

包括:经常项目(贸易收支、劳动收支、单方面转移)

资本项目(长期资本、短期资本)

平衡项目(官方储备变动、错误与遗漏)

19、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基准——自主交易的收支是否平衡。

20、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⑴季节性的和偶然性的不平衡。

⑵周期性不平衡。

⑶国民收入性不平衡。

⑷货币(价值)性不平衡。

⑸结构性不平衡。

21、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通过影响四大因素来实现——利率、物价、国民收入、汇率

22、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

1)货币政策——当国际收支呈现逆差状态时,该国政府可采用紧缩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运用

4)外汇政策(调整汇率、外汇管制、设立外汇基金的外汇缓冲政策)

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常采用本币法定贬值(调低本币汇率)

5)外贸政策

6)加强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

7)如何选择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措施

23、关税:海关对进口商品在经过关境时所征收的一种税。

1)关税壁垒:⑴进口税。⑵出口税。⑶过境税。⑷附加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⑸特惠关税。⑹普遍优

惠制。

2)非关税壁垒:⑴进口配额制、⑵出口自动配额制、⑶进口许可证制、⑷外汇管制、⑸进出口国家垄断、

⑹歧视性政府购买、⑺海关估价制、⑻各种国内税、⑼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⑽进口押金制、⑾复杂的

海关手续和规定进口通道、⑿严格技术安全、卫生检疫、商品包装、标签规定

3)鼓励出口:⑴出口信贷。⑵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⑶出口补贴。⑷商品倾销。⑸外汇倾销。⑹促进出口

的组织措施。⑺其他(奖励出口、复汇率制)

24、垄断主要集中在三种商品上:烟酒、农产品、武器

25、外汇倾销具备两个条件才能真正起到扩大出口的作用:

1)货币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2)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或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26、最早的贸易政策是重商主义的保护主义政策。

27、几种贸易保护政策:⑴保护“新生产业”的观点——穆勒、李斯特。⑵改善贸易条件。⑶针对廉价劳动力和

社会倾销采取保护。⑷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保护贸易。

第三章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

最初出现于经济领域——1815年欧洲产生第一个常设性国际组织(莱茵河委员会)

2、国际组织的作用:⑴论坛功能。⑵协调功能。⑶沟通功能。⑷规范和管理功能。⑸资源配置功能。

3、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1995年,它的建立标志着全球贸易协调机制的确立。

4、WTO原则:无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互惠原则、一般取消数量

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优惠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正平等处理贸

易争端原则。

宗旨:

5、联合国的产生——1946年6月26日旧金山

原则: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6年3月,原始国成员30个,到1986年151个。

1)IMF资金来源:⑴成员国出资缴纳的份额。⑵SDR S——特别提款权。⑶借款。⑷捐款。⑸经营收入。

2)设立IMF目的最初是维护布雷森体系的运行。

7、世界银行集团有: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DA)、国际金融公司(IFC)

1)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1945年12月,初期的主要活动——帮助欧洲发达国家

2)国际开发协会(IDA):1960年11月,职能——对欠发达成员国的公共工程和发展项目提供比世界银行

的贷款条件更为优惠的长期信贷。

3)国际金融公司(IFC):1956年7月,主要对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加工业及采矿业。

8、欧盟:1951年4月18日,比得时、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1973年1月1日,英国、爱

尔兰、丹麦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

9、欧盟的发展阶段:

1)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

2)从共同市场到经济与货币联盟。

3)欧洲政治联盟三个支柱——欧洲共同体、共同对外和安全政策、司法和国内事务方面的合作

10、干扰中欧贸易关系的因素:反倾销、数量限制、普惠制、市场准入

1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93年美国西雅图举行第五次部长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开始。

第四篇结论——政府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一章政府经济政策遇到的问题

1、各流派经济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基本政策目标:增长、效率、稳定、公平

2、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对应关系:

1)某种政策手段对两种以上政策目标都有积极作用:

2)某种政策手段对一种政策目标有利,对另一种不利:如为实现公平的目标实行超额累进所得税,负作用

是伤害了追求高收入的积极性。

3)某种政策手段对多种政策目标都不利:

第二章协调经济政策的途径

1、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原理——为了同时达到多个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至少必须与政策目标的数量相

同。

2、最正式、常见的国际协调——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的国际协调机制。

3、如何选择政策目标:固定规则、相机抉择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第一章绪论 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 (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 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 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 (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7、帕累托改善(改进):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坏的资源配置。 8、帕累托最优(有效):在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当不能进一步变化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也不会使其中任何一人处境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 9、混合经济:是指一种以社会目标、政府政策、政府调节补足个人目标、个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互补合作实现公平、效率和经济稳定最大化的过程。 10、混合经济的特点: (1)目标满足上:个人生活的和社会公共需求。 (2)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和公共选择。 (3)处理方式上:市场机制形式+政治制度形式。 (4)职能分工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分工合作。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

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

政府经济学试题与答案

政府经济学期末试题 1、单选题第11 题 ( )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A. 垄断竞争 B. 自由竞争 C. 寡头垄断 D. 完全垄断 正确答案:C 2、判断题第16 题 征收税费、实施财政补贴是政府矫正外部效应的方法。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3、判断题第6 题 为满足社会公共物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公共定价法。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4、多选题第9 题 政府通过资源配置,组织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A. 生产

B. 供给 C. 分配 D. 再分配 正确答案:A B 5、判断题第4 题 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原则指参加政府采购投标的人都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6、判断题第6 题 学习政府经济要坚持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方法。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7、判断题第6 题 公共事业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活动。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8、单选题第7 题

()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A. 政府经济职能 B.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 C. 政府救济职能 D. 政府分配职能 正确答案:B 9、多选题第6 题 政府组织收入的数量,在决定资源在()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A. 公共部门 B. 私人部门 C. 非营利组织 D. 对外投资 正确答案:A B 10、多选题第10 题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 A. 生产 B. 再生产 C. 初次分配 D. 再分配 正确答案:C D 11、判断题第11 题 按照发行地域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 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统一性、预测性和年度性等特征可以理解为技术方面,法律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政治内涵。3、应对措施(附送)我国要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性,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预算分权和制衡,另一方面要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首先是预算分权与制衡。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并形成三套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还可以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其次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对程序的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对政治决策程序的参与,是程序内在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显著标志。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与政府沟通,这本身就有其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2008年1月全国自学考试试题政府、政策与经济学试卷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9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经济领域中,人们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是() A.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 B.完善社会生产关系 C.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 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以下四个选项中不属于 ...生产要素的是() A.土地 B.资本 C.企业家才能 D.生活必需品 3.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称为 ()A.选择成本 B.机会成本 C.选择利益 D.机会利益 4.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是() A.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B.生产的选择和生产的过程 C.生产的选择和生产的成本 D.生产的选择和生产的目的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决定厂商如何生产的问题是() A.现有资源条件和企业生产成本 B.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企业生产成本 C.现有资源条件和市场价格机制 D.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市场价格机制 6.商品的需求量同它本身价格之间的关系,使正常的需求曲线表现为一种()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C.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与纵轴平行的直线 7.会计成本、隐成本和正常利润之和,被称为() A.边际成本 B.总成本 C.机会成本 D.总固定成本 8.企业的经济利润,等同于() A.正常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边际利润 9.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时,该商品的价格被称为() A.一般价格 B.市场价格 C.平衡价格 D.均衡价格 10.市场与计划结合在一起配置资源的经济体系被称为() A.整体经济 B.灵活经济 第 1 页

电大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排序版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判断题 A 按照预算作用的时间,政府预算可以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度预算。(√)按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从总量调控的角度,可将财政政策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均衡性财政政策。(√) B 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基层预算单位是部门预算的基础。(√)C 偿债率是从还债的角度考察政府究竟有多大的还本付息能力,主要看政府财政收入的多少。√ 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全体社会公民人人都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成本一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里根总统在1981年还签发了一项命令,要求美国全部新的规则都必须受成本一收益分析的检验。(√) 从价计征税收的计税依据,是课税对象的重量、容积、数量等。(×)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不动产课征的税种。(×) 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登记的车船,具体分为车辆和船舶两大类。(√)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从各国编制多年度预算的实践看,主要为长期预算,编制2-5年的中期预算的国家很少。(×) 从各国政策实践来看,征收环境保护类税收是矫正负外部效,应常用的手段.(√ ) 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国家往往采取公共投资占主导的投资策略√ D 多峰偏好是指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如在偏离了最理想的结果后其效用出现先降后升,则具有多峰偏好。(√) 短期公债通常是指偿还期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公债。(√) 对部分公共物品合理定价,进行收费,构成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 1 经济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最基本的) ②安全需要 ③社会需要 ④尊敬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 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需要的差别: ①需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②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界限是模糊的 ③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 4、需要的无限性: ①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对物质的需要是无限的。 ②欲望的增长速率远远高于物品的生产增长率。 5、资源可分为:①自由取用资源;②经济资源 6、经济资源可分为:①时间和信息;②土地;③资本;④劳动力;⑤企业家才能 7、企业家才能的四项功能: ①企业家是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的原动力。 ②企业家是制定商业决策的核心。 ③企业家是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的创新者。 ④承担风险。 8、生产要素: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分类: ①地租:提供土地或原材料所得的报酬。 ②利息:资本的报酬。 ③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④工资或拥金、奖金:劳动力的报酬。 9、需求既有互补性,也有替代性。 10、稀缺规律: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11、供给有限性具有两重意义: ①这种稀缺是相对的。(是针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 ②这种稀缺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 12、经济运行的四个基本问题: 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②怎样生产 ③为谁生产 ④谁作出上述决策 13、不同国家如何决定生产什么:①资源和要素禀赋;②价格体系的作用(收入是产品销售价格的函数;成本是 所消耗的要素价格的函数) 14、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①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 ②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的说明 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国民经济政策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国民经政策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 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408 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 (12)020201 学(12) 01国民经政策 辜胜阻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邹东涛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李连仲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曾培炎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崔民选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杨建龙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②2001经济学原理③3191国民 经济发展与政策 文学国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赵芮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马建堂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②2001经济学原理③3191国民 经济发展与政策 谢伏瞻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张承惠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经济学基本知识作业任务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附答案解析)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一、名词解释(参照课本注释) 1、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2、价格下限(price floor)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3、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二、选择题 1、为了使价格上限成为一种对市场的约束性限制,政府应该使它(B ) A.高于均衡价格 B.低于均衡价格 C.正好在均衡价格上 D.在任何一种价格时,因为所有价格上限都是限制性约束。 2、假设公寓的均衡价格时每月500美元,而政府规定租金控制是250美元。由于租金控制,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D )A.住房短缺。 B.房东可以对公寓租赁者进行歧视。 C.为了租到公寓要向房东行贿 D.公寓的质量将提高。 E.等待租房的买者会排长队 3、下面哪一种关于约束性价格上限的表述是正确的?(D )

A.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过剩在短期中大于长期中。 B.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过剩在长期中大于短期中。 C.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短缺在短期中大于长期中。 D.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短缺在长期中大于短期中。 4、对一种消费者必需的物品征收税收,很可能使税收负担(A )A.更多地落在买者身上。 B.更多地落在卖者身上。 C.买者与卖者平等地分摊。 D.完全落在卖者身上。 5、以下哪一种关于税收负担的表述是正确的?(D ) A.对一种消费者感到必需的物品征税所引起的税收负担主要落在这种物品的卖者深身上。 B.税收负担主要落在当价格变得不利于自己时最愿意离开市场的一方(买者或卖者)身上。 C.税收负担落在纳税的市场一方(买者或卖者)身上。 D.税收负担的分摊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而不由立法决定。6、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C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政府、 专题 1 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1 稀缺性与选择一、欲望与需要物质需要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需要的差别需要无限性的原因二、资源稀缺性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三、选择欲望的无限与资源的稀缺间的矛盾引发的经济问题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四、生产什么不同的国家是如何决定生产什么的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概念消费品与服务生产和资本品生产之间的现实选择五、如何生产市场经济中生产时如何组织的六、分配商品与服务的不同分配方法识记需要与物质需要;需要的不同层次;资源的类别;生产要素的种类;土地、劳动力、资本与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对生产的作用及其报酬;资源的稀缺规律的含义;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基本问题;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概念;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商品与服务分配的不同方法;支付能力与购买意愿领会第 1 页共 22 页价格体系如何决定产品分配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与企业家才能等 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要的差别需求无限性和供给的有限性的原因消费者无限的欲望与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经济问题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为何凹向原地;为什么不同国家对于生产什么会有不同的决策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经济组合在市场经济中,总产品的分配是由价格体系决定的。应用在特定情景中,如何在消费品与服务的生产和资本品德生产之间取得平衡;不同国家占有不同的资源,在特定经济环境中,如何选择建立资本密集型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支付能力与购买意愿平衡的收入分配原理应用于不同情景中。关键名词:关键名词:买意愿思考题:思考题:1.什么是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为什么说经济学的所有问题都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上? 2.什么是机会成本?使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一国经济如何平衡消费品生产和资本品的生产。 3.为什么有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而另一些国家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多? 1.2 价格机制与市场一、需求需求的定义及其与消费者的关系决定和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需求表与需求曲线的定义如何建立与解释需求表如何画出并解释需求曲线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及其后果第 2 页共 22 页需要物质需要生产要素资源经济资源选择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分配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支付能力购 二、供给供给的定义及其与生产者的关系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供给表与供给曲线的定义如何建立与解释供给表如何画出并解释供给曲线供给和供给量的变动及其后果三、市场市场均衡的含义以及市场是如何达到均衡的市场均衡的变化及其对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市场非均衡:需求或供给过剩政府的价格管制识记需求与供给的含义及其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关系;效用的概念;需要与需求的区别;需求表与需求曲线、供给表和供给曲线的含义;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的区别;均衡、非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概念。领会需求曲线为何向下倾斜;为何供给曲线向上倾斜;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及其后果的不同;市场均衡过程中供求的变化;市场均衡的变化;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应用分析不同情景下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供与求、价格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情景下市场均衡的过程;市场非均衡的原因与后果。关键名词:关键名词: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效用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供给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第 3 页共 22 页 思考题:思考题: 1.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试分析它们各自的重要性。 2.试解释是造成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各自形状的原因。 3.试述市场的均衡过程。 1.3 一、成本各种成本的定义短期成本的函数关系、变动规律及其曲线长期成本的函数关系、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 2.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 4.个人主义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 ·2.自然垄断 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 4.平均主义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 2.布坎南 3.尼斯坎南

·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 3.自然垄断 4.科技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 ·2.平均主义分配 3.按需分配 4.按阶级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 2.瑞典 ·3.美国 4.挪威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 ·2.进入障碍 3.供给意愿不足 4.资源短缺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 3.瑞典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2004年1月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真题和答案1

全国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9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生产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没有影响 B.水是一种经济资源,进入生产过程后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C.职业经理人年薪中按企业效益分配的奖金是其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D.资本要素就是指厂商用于投资的货币资本金 2.当我们得出某市对某品牌汽车的需求曲线时,需假定除哪种因素外其余均为常数()A.该市消费者对该品牌汽车的偏好程度 B.该品牌汽车的价格 C.该地区车辆使用费用的高低 D.该市人均收入水平 3.关于短期成本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均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是相同的 B.边际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比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大 C.边际成本曲线分别与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后二者的最低点 D.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分别与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后二者的最低点 4.在一定时期内,当社会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造成投资规模过少时,可能引起()A.经济紧缩B.通货膨胀 C.利率上升D.可支配收入增加 5.假设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为5%,某居民将出售国债的1万元存入银行,则银行系统可据此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为() A.5万B.10万 C.20万D.40万 6.根据IS-LM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正确的是() A.投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B.消费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D.货币需求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7.“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哪位经济学家的思想?() A.亚当·斯密B.马歇尔 C.凯恩斯D.科斯 8.政府制定最低工资线的政策是由于哪种组织的影响?() A.金融机构B.工会 C.国有公司D.商会 9.我国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不拥有的权力是() A.立法权B.终审权 C.行政管理权D.防务权 10.我国的村民委员会与乡政府的关系是() A.前者隶属于后者,是后者的派驻机构 B.前者是自治组织,但接受后者业务指导 C.前者完全自治,与后者无关系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单选题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10-1-5 14:17 1.当社会资源有限而人类需要无限时,人们必须() A.作出选择 B.选择放弃 C.降低期望 D.自给自足 2.劳动力占企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被称为() A.资本密集型企业 B.劳动密集型企业 C.技术密集型企业 D.劳动集约型企业 3.成本是指() A.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B.厂商为生产新产品而投入的生产要素 C.为获得一定产出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价值 D.厂商生产所有产品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数量 4.由于商品的数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所形成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是() A.生产曲线 B.需求曲线 C.供给曲线 D.供求曲线 5.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的时候,形成() A.均衡价格 B.资本价格 C.机会价格 D.成本价格 6.政府为扶植某一行业而规定该行业产品的最低限价,称为() A.福利价格 B.支持价格 C.均衡价格 D.补贴价格 7.当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是指() A.增量成本 B.显成本 C.边际成本 D.隐成本 8.在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上,储蓄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被称为() A.平均储蓄倾向 B.平均收入倾向 C.边际储蓄倾向 D.边际收入倾向 9.现代社会中最善于进行利益聚合的组织是() A.公司 B.智库 C.政党 D.议会 10.按照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经济体系划分为() A.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 B.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政府经济 C.传统经济、计划经济、工业经济和混合经济 D.传统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11.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其特征是() A.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B.生产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生产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D.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2.提出市场机制是“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家是() A.帕累托 B.亚当?斯密 C.凯恩斯 D.大卫?李嘉图 13.银行因客户要求买进未到期的票据,扣除一定的利息支付余额的业务是() A.放款 B.贴现

政府经济学

第一章政府与市场 一、什么是市场机制?它具有什么功能? 答:(1)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练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市场机制功能主要有:交换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调节功能、约束功能、检验功能、促进技术进步功能。 三、什么是市场经济?如何理解我国的市场主义经济? 答:(1)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中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由中央政府总调控、地方政府具协调的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中心、各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是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进行分配的、既平等竞争又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 四、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类型是什么? 答:(1)原因: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既有内在性因素,也有外在性因素。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 (2)类型:宏观性失灵、信息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外在性失灵、分配性失灵。 五、为什么说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需要政府管理?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1.市场失灵的情况决定了政府介入、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弥补市场缺陷或不足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2.作用: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有两大调控作用: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第二章政府经济职能与管理效能 二、简述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与内容。 答:(1)含义:管理的主题是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而不是任何其他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管理的经济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全局性的宏观管理,不同于不问经济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管理的目的既有阶级性意义,也有公共性意义。管理的方法、方式和手段带有综合性。(2)内容: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再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市场管制职能。 三、简述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内容。 答: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直接控制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模式,建立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将政府职能转化为实现宏观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障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调节社会收入差距。 四、简述政府经济管理有限性和有效性的内涵。 答:(1)有限性:1.在政府目地方面,有限政府是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经济自由的政府。2.在政府职能方面,有限政府是职能限制在公共领域的政府。3.在政府过程方面,有限政府是实现透明行政的政府。4.在政府约束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法制的政府。(2)有效性:是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前提,是政府能力的表现,同时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理性要求与客观结果。 五、试述政府失败的表现。 答:表现:政府的政策偏差、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政府的寻租活动。 六、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效能。 答:构建有限政府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的边界。转变经济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果。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建立工作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立公开行政制度。 第三章经济体制与政府经济管理机构 三、简述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机构。经济运行的调节控制机构。经济运行的监督检查机构。信息和咨询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问答题

问答题 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 1、什么是经济资源稀缺规律?2说明生产要素的内容及企业家才能的功能。 3、为谁生产包括哪些内容? 4说明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决定生产什么是价格体系起作用。 5、说明消费品生产和资本品生产的关系 6、什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每个国家如何选择这两种方式的生产? 7、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产品的分配为什么是由价格体系决定的。 第二章价格机制与市场 1、需求、需求量和供给及供给量的涵义是什么? 2、除价格外决定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3、区别需求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 4、分别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理论解释商品的需求曲线。 5、说明下列概念: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并作图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 6、说明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 7、为什么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的非均衡是常态? 8、简述最高价格政策和最低价格政策,并分析它们各自的利与弊。 第三章成本与收益 1、定义下列概念:机会成本、总成本、不变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增量成本边际成本,并作图说明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1、说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并举例说明它在现时中的表现。 2、定义总收益、平均收益及边际收益和利润,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的特征。4、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型,解释它们形成U型的原因? 3、为什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厂商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6、什么是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7、为什么利润最大化原则 MC = MR 在完全竞争下可表达为 MC = P ? 4、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在实现长期均衡时超额利润为零? 9、完全竞争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10、说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和行业二者的需求曲线有什么不同? 11、为什么完全竞争单个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12、用简单图形表示完全竞争市场下长期行业供给曲线:A 成本不变行业B 成本递增行业C 成本递减行业 13、作图说明价格不变条件下企业的盈亏平衡点。14、作图说明单价趋于下降条件下企业的盈亏平衡点。 第四章国民经济收入循环 1、说明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2、说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3、说明影响意愿投资的主要因素。 4、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定义。 5、说明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意愿投资等于意愿储蓄。 4、说明两部门条件下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变动的因素。 7、作图说明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8、作图说明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程模型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