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口、城市与环境-专题练习(七)(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人口、城市与环境-专题练习(七)(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人口、城市与环境-专题练习(七)(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七)

人口、城市与环境

一、选择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完成1~2题。

1.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

2.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引进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2016·郑州二模)下图为北京市人口密度对数变化图,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密度越大。读图回答3~4题。

3.从1990~2010年北京市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北京市人口迁移的原因合理的是( )

A.郊区经济较城市中心发达

B.城市中心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且环境污染严重

C.郊区就业机会比城市中心多

D.城市中心就业机会多

4.有关北京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城市中心人口压力

B.阻碍城市中心的发展

C.增加城市中心公共设施负担

D.增强城市中心人口压力

下图为新加坡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该城市及其各功能区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中心地带布局大片绿地,不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B.城市西南部工业区靠近海峡,交通便利

C.因地价便宜,城市中心区位置靠近东南边缘

D.城市交通落后,人们出行不便

6.决定该国公共住房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质量、历史文化B.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C.功能分区、基础设施D.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2016·太原一模)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人口密集省份B.山地丘陵地区

C.水源短缺地区D.经济落后省份

8.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

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为8 041.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0年内共减少287.2万人,减幅为3.45%。

材料二:

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的11.34%,规模最大。

(1)说出10年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减少人口的主要去向及拉力。

(2)简述人口流动对四川省的影响。

(3)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请你给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人口、城市与环境

答案

一、选择题

1~5.BCBAB 6~8.CAC

二、综合题

9.答案:(1)主要原因:到省外务工。

主要去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

拉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

(2)促进了人口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和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造成人才外流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3)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政府政策扶持和帮助等。

人口、城市与环境

解析

1.【解析】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因而指的是人口合理容量。

2.【解析】广州市劳动人口数量较大,应该发展科技,建立公平社会秩序,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3.【解析】由图可知,城市中心和远郊人口密度均减小,而近郊人口密度增大,故北京市人口的迁移特点是由城市中心、远郊向近郊迁移。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市城市中心的人口拥挤、住房紧张、地价高及污染等问题,使人口由市中心向外迁移,而远郊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及更好的卫生、医疗和教育条件等向近郊迁移,B正确。

4.【解析】北京城市中心人口迁往近郊减轻了城市中心人口压力,促进了城市中心经济的合理发展,A正确。

5.【解析】新加坡在城市中心地带布局大片绿地,可以保护城市环境,A错误;城市西南部靠近海峡,交通便利,故布局了工业区,B正确;城市中心区地价较高,C错误;结合图例可知,该城市公共交通发达,人们出行方便,D错误。

6.【解析】结合上题可知,该国公共住房区主要沿公共交通沿线分布,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便捷地区,所以可推断该国公共住房区布局时主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

7.【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中,主要影响因素都有初始人口密度;依据“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可知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初始人口密度大,则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

8.【解析】长江三角洲为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发达的经济促进了人口密度快速增加,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9.【解析】第(1)问,10年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籍民工到省外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四川籍民工主要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对民工有较强的吸引力。第(2)问,注意题目只要求回答对人口流出区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影响分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第(3)问,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人口与城市专题五年高考真题汇编(2014-2018年)

人口与城市专题选择题14-18年真题汇编 (2014全国1卷10-11)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2题。 1.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2014全国1卷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3—4题 3.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0 (2015全国1卷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5~7题。

5.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2018全国1卷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8.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9.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2018全国2卷4-5)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 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4~5题。 10.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 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B.西北部 C.东南部D.西南部 11.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B.曲折 C.坡大D.路面凹凸

2013 高三地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 要点串讲 ②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③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状况 3.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掌握以下四个城市相关要点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一、知识联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C.约8亿一9亿D.约14亿-15亿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3~4 题: 3.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一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 相关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由人口流动产生的人口增长,叫人口的机械增长。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 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呈上升趋势 6.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7~8题:

7.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8.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图5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 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9-10题。 9.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 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10.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 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备受关注。下面 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 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 图。 据此回答11~13题。 11.图甲中P地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依山傍水,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有公路线交会,交通便捷 C.接近文化区,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 第一编 专题七 人口和城市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7 人口和城市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广东百校大联考)2018年1月20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数为1 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较2016年少出生63万人,其中一孩数量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249万人。下图示意我国2013~2020年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期间我国育龄妇女( ) A.每年减少人数持续增加 B.死亡率不断增大 C.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D.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小 答案 C 解析据图计算可知,我国育龄妇女每年减少人数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育龄妇女死亡率无法判断,B项错误;我国总人口上升,育龄妇女人数下降,故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C项正确;育龄妇女人数的变化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D项错误。 2.造成我国一孩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提前②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③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④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据图可知,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是造成一孩数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均是影响一孩数量的因素。故B项正确。 3.我国一孩数量减少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人口老龄化速度降低 B.人口更替周期缩短 C.劳动力长期严重短缺 D.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答案 D 解析一孩数量减少,青少年所占比例降低,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上升;老龄化加剧,社会、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更替周期延长;我国劳动力人口短期内是充足的。 (2019·安徽合肥一模)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上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D.婚姻家庭 答案 C 解析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远比内地发达,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流入,故C项正确。 5.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 ) A.化隆县的人地矛盾 B.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 C.东部城市就业压力 D.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答案 A 解析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化隆县的人地矛盾;由于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该现象可能加重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会加剧东部城市就业压力及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高考地理-人口的变化-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二) 人口的变化 一、选择题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图Ⅰ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预测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Ⅱ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Ⅰ预测符合的是() A.①曲线B.②曲线 C.③曲线D.④曲线 4.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A.2010年~2020年B.2020年~2030年 C.2030年~2040年D.2040年~2050年 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A.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 B.适度延缓退休年龄 C.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D.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读“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资源木桶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承载力 B.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C.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不变的确定值 D.面积相等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相同 11.按图所示,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水资源B.矿产资源 C.水能资源D.耕地资源 二、综合题 12.下图示意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变化(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劳动人口变化的特点。 (2)简析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3)若我国劳动人口持续减少,请分析其弊端。 13.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提升卷(20210210162152)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提升卷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44分) (2017 ?皖东联考)读某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完成 1 ?下列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4岁人口比例1953?1964年递减 B. 0?14岁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较慢 C. 15?64岁人口比例1964?1982年增加较快 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最快 2. 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过快B .劳动力不足 C.文化素质偏低D .人口老龄化 (2017 ?陇西联考)读韩国1980?2005年不同年龄段生育率变化图,完成 每小题4分, 1?2题。 3?4题。 人口尅堆(万人1 人口 人口意截.414岁人.63岁且上人(万人) 口比例(%》口比M(%)

3. 此期间该国()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 影响贵州、湖南 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人口出生率 B .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 .人口密度 展夜均寒 (2017 ?成都二诊)读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 7?9题。 7?卧城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 A. 东部B .东南部 A. 各年龄段生育率均呈下降趋势 B .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 生育高峰年龄段发生明显变化 D .有推迟生育的趋势 4. 该国生育率变化将导致( A. 总人口数量减少 B .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C.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D .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201 7 ?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 图。读图完成5?6题。 ?- 7 6- ' FJrr K 常噸 £末 河 帕和- 江唏M "1O tffl r * -■a ?ir 宁 5. 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 A. 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 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 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届我沟少 昼参夜少 居少夜直

2019年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五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五)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五) 、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人 口容量nn蛭济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 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个 警 戒 值 人口 合理容量4 遨、 利用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 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 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 口) 个 合 理 值 环境 承载力 环 亍 人口規摸 邙济规绘 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一-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个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警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戒 的限制性因素值 历史时期不同,制 约因素也不一定相 同(不确定),故 具有不确定性;但 在具体时期,制约 因素相对不变的情 况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具 有相对确定性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一低一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 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一低一低”型 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一高一低”型T“高一低一高”型T“低一低一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综合题答题技巧10--人口变化和发展类

降龙十八掌10龙战于野---人口变化与发展类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杨开鸿 人口迁移的影响的答题要点: 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③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 1.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性别比失调,部分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3.我国劳动力数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已经趋于缓慢下降,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技术型产业工人比例较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4.人口流动规模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5.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例题1【2020石景山期末】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义乌位于浙江中部山区,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制造中心。“义新欧”国际班列、“义南舟”出海通道、“义乌购”电商平台等举措为义乌发展再添新动力。义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37%,印度人是义乌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 说明义乌吸引大量印度人流入的主要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义乌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好的生活条件;印度人口多,小商品市场广阔,(贸易额大)等。(每点1分) 例题2:近年来,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

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人口和城市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 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 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 (2)B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 (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

(浙江选考)201X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专题整合(五) 一、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 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 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 口)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历史时期不同, 制约因素也不一 定相同(不确定), 故具有不确定 性;但在具体时 期,制约因素相 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 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 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 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 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 人口(最佳人口) 一 个 合 理 值 发 展 环境承载力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 的限制性因素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 关性表现 (1)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 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习题:专题八 人口与城市 (解析版)

专题八人口与城市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1950—205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曲线图(含预测)。回答下面三题。 1.(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已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但80年代后期出生人数仍出现一个次高峰,主要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B.多子多福生育观念 C.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成活率上升 D.6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数多 答案D读图可知,60年代的出生人数高峰期与80年代后期相差20余年。到了80年代后期,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已经到了婚育年龄,带来了出生人数次高峰。 2.(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在开放二孩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近年出现了一次出生人数小高峰。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 A.2010年1月1日 B.2014年1月1日 C.2016年1月1日 D.2018年1月1日 答案C读图可知,自2010年以来,2016年出生的人口数量最多,据此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2016年1月1日。

3.(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由图示信息可知() A.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B.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C.人口死亡率即将持续下降 D.人口总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答案A读图可知,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变化;从图示信息中看不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我国人口总数仍在增加。 下表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前五位省区的排序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甲湖南广西湖北四川江西 乙安徽江苏河南四川湖北 丙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 4.(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甲、乙、丙分别为() A.北京、上海、广州 B.广州、上海、北京 C.上海、广州、北京 D.北京、广州、上海 答案B北京、上海、广州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人们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往往就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据此可判断甲为广州,乙为上海,丙为北京。5.(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近年来,上述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省区() A.产业结构调整 B.生育政策的变化 C.生态环境优良 D.农业专业化发展 答案A随着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加,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就业。

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语文

2019年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 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高考地理-人口(练)-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人口(练) 1.练高考 (2016?上海卷)(十)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 .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20.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图为2013 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A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2016?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图16 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 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分)(3)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 。(4分)(2016?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图4 是2010 年3 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 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高考地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人口的变化

【高考地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人口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2019·北京丰台期末)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年龄。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含预测)。读图,完成3~5题。

3.2018~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 A.中国B.巴西 C.韩国D.俄罗斯 4.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 A.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 B.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上升趋势 C.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 D.到2050年时中国和印度差异最大 5.应对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合理措施有() ①发展人工智能,开发陪护型机器人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④鼓励国内人口迁移⑤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2019·河南郑州一测)读2016年江苏、河南、新疆、黑龙江四省区的人口增长数据对比示意图,完成6~8题。

6.下列序号表示江苏人口增长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近年来③地人口迁出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 A.政策限制B.产业迁入 C.劳动力减少D.交通发展缓慢 8.④地机械增长率较高,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 C.经济发达D.交通便利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检测三)下图为1989~2009年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GDP)重心移动分布图。读图,完成9~11题。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作业手册 专题限时集训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专题限时集训(六)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图Z6-1中的图(a)为我国某地区,图(b)为世界某岛国轮廓图。读图回答1~2题。 (a) (b) 图Z6-1 1.与图(b)中岛国相比,图(a)所示区域( ) A.人口密度小,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慢 B.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C.河流总长度大,水位季节变化大 D.石油加工工业更发达,发展条件更优越 2.水资源紧张是困扰该岛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导致该岛国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 ①年降水量十分稀少②国土面积小,使得河流短小,淡水的储存条件差③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变化很不均匀④人口急增与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 A.③④B.②④C.①④D.①② 图Z6-2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图上方为正北方。读图,回答3~4题。 图Z6-2 3.若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风 D.东北风 4.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下图为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表。据此回答5~6题。 国家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15 87 西班牙15 113 白俄罗斯15 93 匈牙利15 107

5.四国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D.匈牙利 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包括 ①劳动力短缺②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加重③死亡率回升,人口负增长④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读沪宁交通走廊与城市扩展关系图(图Z6-3),回答7~8题。 图Z6-3 7.如图所示,城市扩张的特点主要是( ) A.沿主要交通线扩展 B.垂直于主要交通线扩展 C.以老城区为中心,均衡扩展 D.向郊区航空中心扩展 8.图示城市扩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城市规模过大 B.人口过于密集 C.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恶化 D.城市连接成片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图Z6-4),回答9~10题。 图Z6-4 9.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10.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浙江选考)2019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五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强化练(20210211195509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专题整合强化练 匂中低档不丢分 (2017 ?余杭联考)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 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快 B.人口素质低 C.人口老龄化 D.就业压力大 2. 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 淡水匮乏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大气污染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980年本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就已经超过了7%且呈继续增大的趋势,即出现了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2题,该国1980年就出现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所以该国为发达国家,在亚洲只有日本符合该情况。 与俄罗斯相比,其资源环境问题中能源短缺问题最为突出。 (2018 ?浙江台州教学评估)读“历史上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数据统计表”,完 成3?4题。 3. 甲、乙、丙、丁分别为()

A.亚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

B.亚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C.大洋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D.北美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4. 关于表中四个大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一人口容量先变小后变大 B. 乙一生产力水平先变低后变高 C. 丙一人口数量总体保持增长 D. 丁一环境恶化导致承载力下降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结合图中表格数据可知,甲大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最大,应该为亚洲, 乙次之,应该为非洲;丙大洲所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而且所占比例较小, 应该为北 美洲,丁大洲的世界人口所占比重最小, 而且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应该为大洋洲,故答案选 A 项。第4题,人口容量受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等的影响。甲为亚洲,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口容量逐渐变大, A 错误;乙大洲为非洲,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 B 错误;丙大洲 为北美洲,人口的增长率较低,但是人口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数量总体保持增长, C 正确; 丁为大洋洲,属于发达地区,科技发达,资源丰富,承载力变化不明显, D 错误。 (2017 ?绍兴调研)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放开二孩政策。下图为“四个地区 2013年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0-14^ T 5?与我国目前人口统计情况最相似的是 ( ) A. 甲 B.乙 C.丙 D. 丁 制及tl 上 IHI 0 用34 右J 也皿 I-1_ L 女的知 ± 75-79 -1 硝* S5-59 J 舶-鶴 宅订立 5 ----- 曲 Y4 1 ; ? : I 2肝辭 1 ― 15-I 4? INI4 片 ,| (%) 6 4 2 ( )2 4 6(%) 砧岁及以上 年龄(妁 占总人【I 的口莎 比 乙 0 20 4() 60 i IKK 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