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马超自101 100815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和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其作用主要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调适作用、辐射作用等。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都是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因此,建塑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国有企业的时代课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为什么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为什么一些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沟通障碍等?事实证明,一个先进的企业有必要也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否则即便在短期取得不错的效益,但最终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趋于劣势,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新世纪以来,燕山石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安康杯”示范企业、中华环境友好企业、全国节能减排十大功勋企业、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华宝钢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燕山石化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道路,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持续提高的情况下,建立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环保管理体系,使节能减排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领域中去,并率先开展了环保数据自行监测及发布工作。

燕山石化从建成初期至今共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筹建初创时期(1967年--1973年)。早在1965年,为解决首都燃料用油的问题,石油工业部就想在北京附近建设一座燃料型炼油厂。由于当时正处于备战时期,按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靠山、分散、隐蔽” 的选址方针,国务院确定选择炼油厂的厂址必须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1966年,经由石油工业部北京设计院会同市规划局、地质局等单位组成的选址工作组实地踏勘和选择,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的彭真同志决定,将炼油厂厂址确定在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坟山村

一个狭长的山坳里,并将厂名定为东方红炼油厂。1967年3月14日,石油工业部东方红炼油厂筹建处成立。1969年9月,炼油厂一期工程的三套主要炼油装置——常减压、催化裂化、减粘装置及其配套工程全部建成投产。炼油能力达到250万吨/年。1970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决定成立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燕山石化的前身),一批综合利用炼油厂中副产品的化工厂陆续建成投产。

发展壮大时期(1973年--1978年)。1973年,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燕山石化公司开始建设从国外引进的我国第一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及其配套工程。30万吨/年乙烯装置及其配套工程工艺管线长达1307公里,供排水管线长达642公里。就这样,从1973年至1976年,燕山石化用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建起了我国第一套30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并一次开车成功,创造出我国建设大型引进装置的成功范例,树起了中国现代石化工业的重要里程碑,使燕山石化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燕山石化建设者们在乙烯建设工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至今仍被燕山石化广为传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朵金花的故事》。

完善配套时期(1978年--1990年)。四个方面的重大转移。一、在发展战略上,实现了由外延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的重大转移;二、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的重大转移;三、在企业改革上,实现了由单项浅层次的改革向配套的较深层次改革的重大转移;四、在技术进步上,实现了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主向改造、创新以至出口技术的重大转移。1986年,SBS成套技术成功地向发达国家输出,结束了我国成套石化技术只引进不输出的历史。1989年,在全国国有大企业中率先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变多级法人并存的体制为一级法人,实现了资源的统一调配。1985年至1990年,在不增加投资,连续6年实现利税18亿元以上。1990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党组做出决定,在全国石化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燕山石化的活动,燕山石化成为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树立的第一个先进典型。

重组改制时期(1990年--2000年)。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燕山石化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硬件:乙烯装置第一轮改造、乙烯装置第二轮改造、炼油系统改造。连续两轮的乙烯改扩建,乙烯生产能力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71万吨,不仅提升了燕山石化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而且为我国其他石化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软件:公司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为目的的改革改组。公司先后对生活后勤系统、建筑修造系统和多种经营企业进行了专业化重组,减轻了基层负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主营业务进行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科学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2000年至今是燕山石化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燕山石化保持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燕山石化认识到不能再走依靠投资驱动、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道路,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深化改革、提高职工素质,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继承石油石化行业的优良传统,公司持续加强“三基”工作;坚持“管好掌权者、激励劳动者、嘉奖有功者”,严格要求,建立了具有燕山石化特色的量化考核闭环管理体系,把考核指标量化到全体员工,用数据说话、靠指标奖惩,企业技术经济指标逐年提升。公司累计拥有325项国内外专利,其中国内专利317项。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从2004年

生产欧Ⅱ标准汽柴油、2005年欧Ⅲ到2008年欧Ⅳ,用5年时间达到了世界油品质量的先进水平。与2004年北京实施欧Ⅱ标准比,欧Ⅳ标准汽柴油的硫含量,由500ppm降到50ppm,北京市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900吨,为“绿色奥运”、“绿色北京”作出了贡献。2008年,燕山石化顺利完成奥运体育场馆座椅聚丙烯专用料的开发;攻克太空舱外服连接管、航空软水箱的技术难关,为奥运成功和“神七”飞天作出了贡献。2008年,燕山石化成为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唯一正常运转的大型工业企业,被评为“奥运能源运行保障突出贡献单位”,获“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特别贡献奖”。推行清洁生产,实施锅炉烟气除尘,污染物排放指标优于北京市标准,燕山地区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多于北京市区。中华环保联合会授予燕山石化公司“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坚持每年按工资总额比例 2.5%计提教育经费,培训职工。被评为全国企业职工培训先进单位。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职工总数由改制前的48000人精简到16000以内。我们提出“职工代表不举手,重大方案不出台”,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积极组织集资建房,让职工安居乐业;建立近亿元的“爱心互助金”,形成帮困救助长效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2006年荣获“全国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加强企业文化建设,2007年被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总之,成功企业的共同点是他们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等作用,如企业的主导思想,价值观,信念等。通过企业文化途径使我们能够找到树立和培育企业所期望的品格、创新精神、服务意识、灵活应变等品质及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