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生理学(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

三、学分与学时:

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学分为6分。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生理、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生殖等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目的是掌握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断定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机体各组织、器官活动的规律及其功能和功能的调节,为后续课程和医疗卫生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医学生学习生理学,要树立科学的观念,以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客观地认识人体生命现象、规律,运用辩证思维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积累、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把抽象的生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教学重点: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围绕概念、分类和特点、功能和意义、产生机制、调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等为重点。

七、主要先修课程: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等课程。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理学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的任务。

3.熟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

生理学的概念。

【难点】

生理学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主要内容】

1.生理学任务。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重点】

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主要内容】

内环境与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

2.掌握正反馈的概念;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能举例来区别正反馈和负反馈。

3.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

5.熟悉自身调节的特点。

6.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重点】

机体对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正反馈的概念,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典型例子。

【难点】

神经调节的方式;反馈控制系统。

【主要内容】

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单纯扩散与几种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掌握钠泵的概念及其作用。

3.熟悉钠泵的生理意义。

4.了解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特点。

5.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重点】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特点,钠泵的概念及钠泵的作用。

【难点】

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跨膜转运。

【主要内容】

物质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细胞的信号转导

【目的要求】

1.掌握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第二信使的概念。

2.掌握属于第二信使的常见物质。

3.熟悉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几种主要途径传导机制。

4.了解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两种信号转导。

【重点】

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第二信使的概念,第二信使的物质:cAMP、IP3、DG、cGMP和Ca2+。【难点】

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传导机制。

【主要内容】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细胞的电活动

【目的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2.掌握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特点。

3.掌握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

4.掌握兴奋性、阈值(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

5.掌握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

6.掌握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7.熟悉兴奋、刺激的概念。

8.了解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术语: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

【重点】

兴奋性、阈值、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特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阈值与兴奋性关系,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

【主要内容】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3.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

【目的要求】

1.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主要过程。

2.掌握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3.熟悉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

4.熟悉力学分析中的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

5.了解横纹肌收缩的过程。

6.了解前负荷、后负荷对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

【重点】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难点】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前负荷、后负荷对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横纹肌。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

2.掌握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及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

3.掌握血液pH值正常范围及主要缓冲对。

4.血细胞比容的概念,人体正常血量。

5.熟悉血液的主要生理作用。

6.了解血浆蛋白主要生理功能、血液比重和血液的粘度。

【重点】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人体正常血量,血液的组成,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血液pH值正常范围及主要缓冲对。

【难点】

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

【主要内容】

1.血液的组成。

2.血量。

3.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红细胞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3.掌握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4.掌握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5.熟悉红细胞生成所需几种主要物质及其主要作用,熟悉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部位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6.熟悉红细胞、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7.了解红细胞的破坏。

8.了解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重点】

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红细胞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难点】

细胞沉降率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1.红细胞生理。

2.白细胞生理。

3.血小板生理。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3.掌握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掌握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清的概念。

5.掌握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与区别。

6.掌握肝素、枸橼酸钠的主要抗凝机制。

7.熟悉控制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

8.了解血液凝固的全过程。

【重点】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清、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肝素、枸橼酸钠的主要抗凝机制。

【难点】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调控。

【主要内容】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及其调控。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ABO血型分型,并学会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2.掌握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血型、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凝集的概念。

4.掌握交叉配血试验的概念及其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5.熟悉Rh血型的分型及鉴定。

6.熟悉ABO血型的遗传规律。

7.了解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

8.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

【重点】

血型、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凝集的概念;ABO血型分型,ABO血型的鉴定方法;交叉配血试验的概念及其对输血的指导。

【难点】

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主要内容】

1.血型与红细胞的凝集。

2.红细胞血型。

3.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

2.掌握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及特点。

3.掌握心脏泵血功能评定的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4.熟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4.熟悉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的概念,熟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了解心动周期的各个时期与心电图、心音产生的对应关系。

6.了解心脏做功量。

【重点】

心动周期、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

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及特点。

【难点】

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

【主要内容】

1.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3.心泵功能的贮备。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掌握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3.掌握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的概念。

4.掌握心电图概念及各波段代表的生理意义。

5.熟悉窦房结P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及跨膜电位的特点。

6.熟悉心脏传导系统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7.熟悉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

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心电图的概念,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心电图各波段代表的生理意义。

【难点】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主要内容】

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3.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血管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形成条件

2.掌握动脉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4.掌握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5.掌握基本概念: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血压、微循环、中心静脉压。

6.熟悉微循环各血流通路的主要功能。

7.熟悉组织液生成机理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8.了解淋巴液的生成和血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9.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血流量及血流阻力。

【重点】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血压、微循环、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正常值,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难点】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主要内容】

1.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2.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3.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4. 微循环。

5. 组织液的生成。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2.掌握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血管的影响。

3.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对心血管的中枢和外周产生的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生理意义,并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4.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5.熟悉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影响。

6.了解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7.了解血管内皮生成和血浆、组织内的激肽系统、心钠素、前列腺素、组胺等物质。

8.了解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9.了解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重点】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血管的影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生理意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难点】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第五节器官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掌握影响冠脉血流的因素。

3.了解冠状循环的解剖特点。

4.了解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调节。

5.了解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和血流量调节。

6.了解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重点】

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影响冠脉血流的因素。

【难点】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主要内容】

冠状循环。

第五章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基本环节。

2.掌握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原理和生理意义,维持胸内负压存在的必要条件。

3.掌握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4.掌握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5.熟悉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和直接动力,人工呼吸的原理。

6.熟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肺泡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意义。

7.熟悉肺内压、胸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8.熟悉实现肺通气的原理。

9.了解肺、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10.了解非弹性阻力、呼吸功。

【重点】

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基本环节,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原理和生理意义,维持胸内负压存在的必要条件,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与呼吸运动的关系。【难点】

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原理,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主要内容】

1.肺通气的原理。

2.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2.掌握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和其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

3.熟悉人体不同部位气体分压的情况。

4.熟悉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

5.了解肺扩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6.了解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

【重点】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和其比例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

【难点】

通气/血流比值异常时所代表的意义。

【主要内容】

1.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2.肺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目的要求】

1.掌握O2、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2.掌握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Hb氧容量、紫钳的概念。

3.掌握CO2在血液中两种化学结合形式。

4.熟悉Hb与O2结合的特征。

5.熟悉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及功能意义,以及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6.了解Hb的分子结构。

7.了解O2、CO2与Hb结合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波尔效应、何尔登效应。

8.了解CO2解离曲线。

【重点】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Hb氧容量、紫钳的概念,O2、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CO2在血液中两种化学结合形式。

【难点】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主要内容】

1.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2.O2的运输。

3.CO2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吸入CO2、低O2、动脉血[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2.掌握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生理性刺激因素。

3.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和分类,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

4.熟悉低位脑干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5.熟悉产生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的部位。

6.了解呼吸节律形成。

7.了解肺萎缩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重点】

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生理性刺激因素;产生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的部位;吸入CO2、低O2、动脉血[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和分类,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

【难点】

吸入CO2、低O2、动脉血[H+]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主要内容】

1.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食物的消化方式。

2.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3.掌握胃肠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4.熟悉胃肠激素的概念,熟悉促胃液素、缩胆囊素和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5.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6.了解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

【重点】

消化、吸收的概念,食物的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胃肠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难点】

胃肠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3. 消化器官功能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目的要求】

1.熟悉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了解唾液的分泌调节。

3.了解咀嚼、吞咽的作用。

【重点】

唾液的作用。

【难点】

唾液的分泌调节。

【主要内容】

唾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第三节胃内消化

【目的要求】

1.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

2.掌握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胃容受性舒张的概念。

3.掌握胃排空的概念,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特点。

4.熟悉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5.了解消化期胃液在头期、胃期、肠期三个时期的分泌特点。

6.了解胃排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点】

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分泌调节,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胃容受性舒张、胃排空的概念,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特点。

【难点】

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

1.胃液及其分泌。

2.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目的要求】

1.掌握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掌握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3.熟悉消化期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

4.熟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了解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6.了解胰液、胆汁分泌的调节。

7.了解小肠液和小肠运动的分泌调节。

【重点】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难点】

胰液的分泌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

【主要内容】

1.胰液的分泌。

2.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3.小肠的运动。

第五节大肠的功能(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排便反射的调节机制。

2.了解大肠内细菌活动的作用。

3.了解大肠运动的主要形式。

4.了解大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第六节吸收

【目的要求】

1.掌握小肠成为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吸收重要部位的主要原因(有利条件)。

2.掌握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主要部位、特点、途径和机制。

3.熟悉水、钠、铁、钙吸收的主要部位、特点与主要途径。

3.了解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

【重点】

小肠是三大营养物质吸收重要部位的原因,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主要部位、途径和机制。【难点】

三大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主要内容】

1.吸收过程概述。

2.小肠的吸收功能。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掌握能量代谢、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3.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和生理意义。

4.熟悉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

5.了解机体内能量的来源、贮存和去路。

6.了解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7.了解能量代谢和能量代谢率的测算。

8.了解基础代谢率测定的基本条件。

【重点】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和生理意义。

【难点】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内能量的来源、贮存和去路。

【主要内容】

1.食物的能量转化。

2.能量代谢的测定。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基础代谢。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生理变动。

2.掌握机体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

3.掌握通过皮肤散热几种主要方式的概念,并能结合实例来分析、判断。

4.熟悉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

5.熟悉体温的正常值。

6.熟悉体温调定点学说

7.了解机体产热、散热的调节。

8.了解体温维持恒定的基本过程。

【重点】

体温的概念,体温正常生理变动,机体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通过皮肤散热的几种主要方式,。【难点】

体温维持恒定的基本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主要内容】

1.体温。

2.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3.体温调节。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目的要求】

1.掌握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

2.熟悉肾血流量的调节。

3.熟悉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4.了解肾脏的功能。

5.了解肾单位和集合管的解剖结构。

6.了解球旁器的结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重点】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肾血流量的调节。

【难点】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主要内容】

1.肾的功能解剖。

2.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2.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3.掌握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重点】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平衡。

【主要内容】

1.有效滤过压。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近端小管对Na+、H2O的重吸收特点。

2.掌握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重吸收的机制;呋塞米(速尿)的利尿机制。

3.掌握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葡萄糖的重吸收,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4.熟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特点

5.熟悉近端小管对HCO3-、K+的重吸收特点。

6.熟悉NH3的分泌与H+、HCO3-转运关系。

7.了解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8.了解K+的分泌。

【重点】

近端小管对Na+、H2O的重吸收特点;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重吸收的机制;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葡萄糖、Na+、H2O的重吸收。

【难点】

葡萄糖、Na+、H2O的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重吸收的机制,NH3的分泌与H+、HCO3-转运关系。

【主要内容】

1.肾小管和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2.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尿量、异常尿量的概念。

2.熟悉肾髓质高渗透梯度形成的关键部位和重要物质。

3.熟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发生部位及关键物质。

4.了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5.了解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重点】

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关键部位和重要物质,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发生部位及关键物质。

【难点】

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主要内容】

1.尿液的稀释。

2.尿液的浓缩。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2.掌握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3.掌握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4.掌握渗透性利尿、水利尿、球-管平衡的概念。

5.熟悉肾交感神经对尿生成的调节。

6.熟悉血管肾张素Ⅱ的功能。

7.了解心房钠尿肽的主要作用。

【重点】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渗透性利尿、水利尿、球-管平衡的概念;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难点】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主要内容】

1.肾内自身调节。

2.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六节清除率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浆清除率的概念。

2.熟悉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3.了解血浆清除率的计算方法。

【重点】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

【难点】

血浆清除率的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1.清除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第七节尿的排放

【目的要求】

1.掌握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及排尿反射。

2.熟悉排尿异常。

【重点】

排尿反射。

【难点】

排尿反射过程。

【主要内容】

1.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2.排尿反射。

3.排尿异常。

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

3.了解感受器的分类。

【重点】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难点】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编码功能

【主要内容】

1.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躯体感觉(自学)

第三节眼的视觉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眼的调节方式。

2.掌握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区别。

3.掌握瞳孔对光反射、视力、视野的概念。

4.掌握视野的特点。

5.熟悉几种眼折光异常产生原因、特点和矫正。

6.熟悉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概念及其调节机制。

7.了解视杆和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8.了解简化眼光学参数、色觉产生原理。

【重点】

瞳孔对光反射、视力、视野的概念,眼的调节方式,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区别,视野的特点。

【难点】

眼的调节方式。

【主要内容】

1.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2.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3.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第四节耳的听觉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声波通过听骨链传导时的增压效应。

2.掌握声波传向内耳的途径。

3.熟悉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5.了解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6.了解耳蜗的感音换能功能,听神经动作电位。

7.了解咽鼓管的功能。

8.听神经动作电位。

【重点】

声波通过听骨链传导时的增压效应,声波传向内耳的途径。

【难点】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主要内容】

1.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2.内耳(耳蜗)的功能。

3.听神经动作电位。

第五节前庭器官的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主要生理功能。

2.熟悉眼震颤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3.了解前庭姿势调节反射、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重点】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主要生理功能。

【难点】

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主要内容】

1.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

2.前庭反应。

第五节嗅觉和味觉(自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掌握突触的传递过程。

3.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4.掌握胆碱能受体的分类、阻断剂及其与乙酰胆碱结合后的效应。

5.掌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阻断剂及其与儿茶酚胺结合后的效应。

6.掌握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7.掌握基本概念: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受体。

8.熟悉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9.了解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10.了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1.了解突触前抑制的分类,了解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机制。

12.了解非定向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13.了解突触结构、分类、神经调质的概念。

【重点】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受体的概念,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胆碱能受体的分类、阻断剂及其与乙酰胆碱结合后的效应,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阻断剂及其与儿茶酚胺结合后的效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难点】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主要内容】

1.神经元。

2.突触传递。

3.神经递质和受体。

4.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功能。

2.掌握内脏痛的特点。

3.掌握牵涉痛的概念。

4.熟悉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和脊髓半横切后引起的功能障碍。

5.熟悉第一体表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

6.了解体表痛的特点。

7.了解视觉和听觉传导通路。

8.了解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

【重点】

牵涉痛、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内脏痛的特点。

【难点】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和脊髓半横切后引起的功能障碍。

【主要内容】

1.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2.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

第三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小脑的分部、各部的功能及各部受损后的表现。

2.掌握牵张反射的分类、特点和意义。

3.掌握去大脑僵直的主要表现及产生机制。

4.掌握基本概念: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

5.熟悉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

6.熟悉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7.熟悉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张力和姿势的调节。

8.熟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其损害后的主要表现。

9.了解运动传导系统的功能及其受损后的临床表现(硬瘫和软瘫)。

10.了解肌梭和腱器官、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重点】

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小脑的分部、各部的功能及各部受损后的表现,牵张反射的分类、特点和意义,去大脑僵直的主要表现及产生机制,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

【难点】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脊休克的产生机制。

【主要内容】

1.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2.姿势的中枢调节。

3.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特征。

2.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熟悉低位脑干对内脏的调节。

4.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边缘系统的功能。

5.了解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6.了解情绪生理反应、激发行为的动机。

【重点】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难点】

下丘脑和低位脑干对内脏的调节。

【主要内容】

1.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2.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第五节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

【目的要求】

1.掌握脑电图的概念。

2.掌握正常脑电图的波形的特征、常见部位和出现条件。

3.熟悉皮层诱发电位。

4.了解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两种时相的特点及其意义。

【重点】

脑电图的概念,正常脑电图的波形的特征、常见部位和出现条件。

【难点】

正常脑电图的波形的特征、常见部位和出现条件。

【主要内容】

1.脑电活动。

2.觉醒与睡眠。

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条件反射产生的基本条件。

2.熟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

3.熟悉大脑皮层的语言活动功能。

4.了解两种信号系统,优势半球。

5.了解学习和记忆及其产生机制。

【重点】

条件反射产生的基本条件。

【难点】

条件反射的建立。

【主要内容】

学习和记忆。

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一节内分泌与激素

【目的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激素,激素的允许作用。

2.掌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3.掌握第二信使物质的种类。

4.了解激素作用的两种机制。

5.了解激素的分类。

6.了解激素的分泌调控。

【重点】

激素,激素的允许作用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第二信使物质的种类。【难点】

激素作用的两种机制。

【主要内容】

1.激素及其分类。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3.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

【目的要求】

1.掌握下丘脑调节肽,生长激素介质概念。

2.掌握生长素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3.掌握生长素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4.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5.熟悉生长素的分泌调节。

6.了解催乳素、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重点】

下丘脑调节肽,生长激素介质概念,生长素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分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难点】

生长素的分泌调节。

【主要内容】

1.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

3.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甲状腺内分泌

【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学作用及分泌调节。

2.熟悉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关系。

3.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重点】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学作用及分泌调节,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关系。

【难点】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主要内容】

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2.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

第四节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与维生素D3

【目的要求】

1.熟悉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

2.了解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分泌调节。

【重点】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

【难点】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分泌调节。

【主要内容】

1.甲状旁腺激素。

2.降钙素。

3.1,25-二羟维生素D3。

第五节胰岛素内分泌

【目的要求】

1.掌握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熟悉胰岛细胞分泌激素。

3.了解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重点】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难点】

胰岛素的分泌调节。

【主要内容】

1.胰岛素。

2.胰高血糖素。

第六节肾上腺内分泌

【目的要求】

1.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调节。

2.掌握基本概念:向心性肥胖。

3.了解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重点】

向心性肥胖的概念,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调节。

【难点】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主要内容】

1.肾上腺皮质激素。

2.肾上腺髓质激素。

第七节组织激素和功能器官内分泌(自学)【目的要求】

1.了解前列腺素的生理学作用。

2.了解褪黑素、瘦素的生理作用及合成。

第十二章生殖

第一节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睾酮(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2.了解睾丸的生精功能和睾丸功能调节。

【重点】

睾酮的生理作用。

【难点】

睾丸功能调节。

【主要内容】

1.睾丸的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人体解剖生理学》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课程号(代码):300072020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通过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为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研发服务的目的。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 (1)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6; (2)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4; (3)毕业要求12,分指标点12.3;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的解剖面。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研究方法。 要点: 掌握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的概念。 掌握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与激素、靶细胞、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概念及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神经调节

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在生物材料教育中所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熟悉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2学时)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增值、衰老与死亡(凋亡)。 组织的概念和种类,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要点: 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膜的结构;细胞的液体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 熟悉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质膜的概念及特性。 熟悉细胞增殖周期概念、分期和主要特点;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生理功能。 了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学时)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和兴奋。神经-肌接头的结构及兴奋传递过程。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要点: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种类。易化扩散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掌握与生物电相关的基本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后电位。 掌握肌节的概念,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过程。 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特点。 掌握兴奋性、兴奋、阈值的概念,刺激量的三个要素。神经-肌接头的组成、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征。 熟悉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方式,影响因素。 了解出胞和入胞过程;了解影响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因素;骨骼肌的超微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2学时) 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接与骨骼肌);骨的形态,结构;骨连接的方式与结构;全身各部的主要肌群。 要点:

《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解剖生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学时) 《解剖生理学基础》是中专药剂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与主要功能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由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一、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面向药剂专业(中专)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并在学习《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药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疾病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及药剂专业临床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运动系统 (一)骨与骨连结 (二)骨骼肌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 (一)兴奋性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四章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三)周围神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六)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七)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八)脑的高级功能 第五章血液 (一)概述 (二)血浆生理 (三)血细胞生理 (四)生理性止血 (五)血型与输血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概述 (二)循环系统的结构 (三)心脏生理 (四)血管生理 (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章呼吸系统 (一)概述 (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肺通气 (四)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五)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概述 (二)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095023B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扩展选修课 课程总学时:16 课程周学时:3 课程总学分:0.5 开设实验项目数:5 适用专业:生物检测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和生化实验中心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一)实验目的 《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本科专业拓展课程《动物生理学》的实验部分,是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理现象或效应,可加深对动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任务 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与意识,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三)实验要求 主要以活体动物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采取急性离体和在体实验的实验方法,主要利用急性分离、离体灌流等实验技术设计动物生理学的实验内容,用以验证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大部分实验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计算机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统计以

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方 法。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一、目的要求 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观察并了解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并联系机能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比较观察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肌纤维的结构特点;观察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尼氏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有髓神经纤维的的形态结构;识别并比较观察各种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 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各种血涂片; 三、观察内容 1.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的切片 2.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切片 3. 变移上皮切片 4. 复层扁平上皮切片 5.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的切片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Experimentation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编码:1313011224-5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数:64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性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专业课,主要学习在人体及动物体上进行实际实验的方法技术。包括解剖和生理二方面的内容,组织、解剖是基础,生理是重点。 课程的目的是和任务是通过对动物或者人体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学习一些经典实验和利用现代先进仪器所进行的新实验方法技术,熟悉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观察记录生理学现象,验证经典和基本的生理学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动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为学好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打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人体基本组织 观察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的基本结构[3];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分类[1];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特征[1];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2];观察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的基本结构[2];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分类和特征[1];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与结构特点[2]; 实验二、人体骨与骨连结的观察 人体骨骼的形态结构[1];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3];重要的骨连接[3];观察颅骨的组成[1];结构特征[2]; 实验三、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方法[3];肌肉单收缩描记[1]; 实验四、骨骼肌的观察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 (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二局部胸部 (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三局部腹部 (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病毒性肝炎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霍乱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259 2.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 3.学时/学分:75学时/ 4.5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5.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6.面向对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对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牢固掌握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自觉运用所学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生物科学不断发展要求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掌握内环境及 自稳态的概念及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理解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具体内容 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0.25学时) 1.1研究的对象、任务 1.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生理学研究方法(0.25学时) 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研究方法 3.1解剖学研究方法 3.2组织学研究方法

2.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发展趋势(0.25学时) 2.1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2现代生理学的迅猛发展 2.3近代中国生理学的发展 2.4生理学展望 3. 人体解剖的方位和常用术语(0.5学时) 3.1解剖学姿势 3.2方位 3.3轴和切面 3.4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4. 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0.5学时) 4.1新陈代谢 4.2兴奋性 4.3适应性 4.4生长与生殖 5. 人体及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0.25学时) 5.1神经调节 5.2体液调节 5.3自身调节 附:人体自动控制系统 6.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命的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 2.难点:可兴奋组织与兴奋性;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与前馈。 (四)思考题 1. 生命有哪些基本特征。 2. 兴奋性与兴奋有什么不同。 3. 机体功能活动调节有哪些方式。 4.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各自有什么特点? 5. 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102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 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 股前内侧区深层 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臀部 下肢后部和足底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及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则。理解机体的工作原理,即生命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机体适应于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控过程,涉及从分子到整体的多水平研究的整合。充分认识到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以及生命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并通过对人体功能的了解,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内环境及稳态。 3. 生命活动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反馈系统:负反馈,正反馈。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体内控制系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和负反馈的概念。 重点、难点: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系统。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学时 主要内容: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等离子泵),继发主动转运。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转运各种方式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细胞膜的电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不应期,不衰减传导。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重点和难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6学时 主要内容: 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终板电位,量子释放(微终板电位)。

2.神经元突触: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递质。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区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理解突触抑制的作用方式。了解中枢递质种类。 重点: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抑制。 第五章骨骼肌生理——肌肉细胞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学说,横桥周期。 3.骨胳肌收缩的机械特性:单收缩和强直收缩,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理解和掌握骨骼肌收缩原理。重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难点:横桥周期,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第六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学时 主要内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器官反射,脊休克。 2.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去大脑僵直。 3.脑的高级功能:脑电图,学习和记忆。 教学要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掌握脊髓及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重点:牵张反射。 难点:去大脑僵直。 第七章感觉器官 4学时 主要内容: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和感受器电位,适应。 2.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和调节,视网膜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3.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基底膜的频率分析,毛细胞的换能,微音器电位。 教学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感受器的功能和换能机制。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杆和视锥系统的特点,暗适应,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难点:视色素的感光机制,听毛细胞的感音机制。 第八章血液 2学时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 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 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牙体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二)熟悉乳、恒牙牙式公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一)牙的组成 外部观察 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Crown) (1)定义 (2)形态与功能关系 2.牙根(Rot) (1)定义形态功能关系 (2)根尖与根尖孔 3.牙颈(Cervical line)(颈线、颈缘、颈曲线) 剖面观察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Enamel ) 2.牙骨质(Cementum) 3.牙本质(Dentin) (二)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1.切牙(Incisor) 2.尖牙(Canine, Cuspid) 3.双尖牙(前磨牙)(Premolar, Bicuspid) 4.磨牙(Molar) 各类牙的数目、形态特点、牙根及功能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 2.恒牙(Permanent teeth) 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heeth) 2.后牙(Posterior teeth) (三)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预习要求 认识牙的组成,分类,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牙由哪几部分组成? 2.牙体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牙体形态及功能、牙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牙的特点? 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萌出的特点,常用牙位记录方法 (二)熟悉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教学内容 (一)牙的萌出 1.定义 2.牙萌出的生理意义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的顺序 (2)恒牙萌出的顺序 (3)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二)临床牙位记录方法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预习要求 认识牙萌出的时间、特点,及牙位记录方法,了解乳、恒牙萌出顺序。 复习思考题 1.写出乳牙和恒牙牙位记录方法 2.写出最早萌出的恒、乳牙名称,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名称。 3.牙萌出的生理意义特点是什么?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及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 (一)应用术语 1.中线(Medianline) 2.牙体长轴(Long axis) 3.轴面(Axial surface) 4.接触区(Contact area) 5.线角(Line angle) 6.点角(Point angle) 7.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 2.颊面(Buccal surface) 3.舌面(Lingu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

动物普通病教学大纲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普通病》课程教学大纲 前言部分 一、课程代码:110331121 二、课程类别:专业课 三、课程性质: 《动物普通病》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四、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畜牧业及其疾病防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动物普通病诊治的理论、观点,系统掌握动物普通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技术,具备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诊治的实际技能,从而胜任畜牧兽医工作。 五、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学生应掌握临床常用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常见内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动物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常见手术的施行方法和动物常见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临床表现,培养学生分析临床病例和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的能力,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能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动物内、外科疾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学时分配参考表: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通过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考核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中技能考核占20% ,课堂提问、出勤、作业和平时测验占20% 。 八、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以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以及养殖学、营养饲料等先行课程为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中兽医等课程的衔接与协调。 九、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李国江.动物普通病.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 1、郭定宗.兽医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倪有煌,李毓义.家畜内科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威廉.雷布汉.奶牛疾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主体部分 理论教学: 第一章治疗技术 一、学习目的 了解动物的输液及特殊疗法。掌握几种常用的治疗技术,如投药法、注射法、穿刺法、冲洗法、物理疗法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投药法 (一)灌角及药瓶投药法:包括应用范围、用具、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片剂、丸剂、舔剂投药法:包括应用、用具和方法。 (三)胃管投药法:包括应用用具、方法、胃管插入食道的判断、注意事项及药物误投入肺的表现与抢救措施。 (四)饲料饮水及气雾给药法:包括拌料给药、饮水及气雾给药。 第二节注射法 (一)皮下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肌肉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静脉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腹腔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瓣胃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皱胃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乳房注入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穿刺法 (一)瘤胃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马骡盲肠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腹腔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生理学(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 三、学分与学时: 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学分为6分。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生理、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生殖等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目的是掌握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断定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机体各组织、器官活动的规律及其功能和功能的调节,为后续课程和医疗卫生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医学生学习生理学,要树立科学的观念,以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客观地认识人体生命现象、规律,运用辩证思维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积累、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把抽象的生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教学重点: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围绕概念、分类和特点、功能和意义、产生机制、调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等为重点。 七、主要先修课程: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等课程。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理学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的任务。 3.熟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 生理学的概念。 【难点】 生理学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主要内容】 1.生理学任务。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目的要求】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汇总讲解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6607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适应专业:生物技术/科学 总学时数:32(实验课32学时单独开设)学分:2(不含实验课) 选用教材:左明雪主编.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参考书:杨秀平主编. 动物生理学. 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科学本科生专业的一门限选课,是学习生物学其他课程的最重要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学习要求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高等动物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发生机制、调节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牢固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现象。 三、成绩考核办法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由上课表现、出勤、其中考试成绩组成,占20%,期末考试占80%。 四、教授大纲及课时安排 绪论(2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动物机能调节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熟悉《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4个水平和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概念。了解《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方法。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动物机能调节方式;4个不同研究水平;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 (二)、组织器官水平 (三)、系统水平 (四)、整体水平 二内环境稳定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内环境和稳态 (二)、细胞内自稳态是细胞实现功能的基本条件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二)、机体稳态的反馈调节 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6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胞兴奋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在同一神经细胞上传导和如何在细胞之间传递的,最终是如何引起肌肉收缩的。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第一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的兴奋性和兴奋的产生条件 二、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第二节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一、突触传递 二、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体系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四、突触后电位和突触的活动 五、突触传递的特征 第三节兴奋在神经肌接头的传递 一、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技能课》 英文名称:《Clinical skill train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200学时 学分:1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 选修课程: 临床技能课五年制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临床技能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技能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依据“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按照“昆明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人文技能教学模块,临床技能教学模块和OSCE 考试模块。临床技能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其中专题讲座30学时,170学时均为实验课教学。 临床技能课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动物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人文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一医患沟通 目的要求: 熟悉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会运用沟通技巧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及其亲属交流和同行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2.医患沟通的方法。 实验二医疗纠纷防范 目的要求: 掌握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 2.医学伦理、卫生法律; 3.医疗纠纷防范。 第二单元临床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三病历书写规范 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病历及其他常用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

《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原芸、李臣鸿、黄瑛、陈祖建 一. 课程名称解剖生理学Anatomy and Physiology 二. 课程编码0702761 三. 学时与学分64学时 / 4学分 四.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五. 课程教学目标 1.解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人类及实验动物大体解剖构造,掌握基本组织、器官组织的基本特点,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2.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尤其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适用学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七.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解剖学理论课部分(24学时) ●绪论(2学时) 分类、历史、学习的必要性、生物工程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切面术语、变异和畸形定义; 解剖学的未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运动系统(2学时) 骨学 骨连结 肌学 ●呼吸系统(1学时) 呼吸道 肺 胸膜 纵隔 ●循环系统(8学时) 心血管系统(心脏2学时;动脉2学时;静脉2学时;微循环1学时) 淋巴系(1学时) ●泌尿系统(2学时) 肾 输尿管道 ●神经系统(8学时) 脊髓和脊神经(2学时) 脑和脑神经(2学时) 神经传导路(2学时) 内脏神经(2学时)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脑和脊髓的血管

●内分泌系统(1学时) 内分泌腺的特点、组成及主要功能;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胸腺、松果体和垂体的形态、位置及主要功能,组织结构。 生理学理论课部分(40学时) ●绪论(2学时) 人体的基本功能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细胞的基本功能(4学时)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2学时)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传播 (2学时) 神经纤维的功能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神经系统(10学时)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学时)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中枢抑制(2学时)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学时)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学时)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2学时) ●血液(2学时) 体液与内环境概念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型 ●血液循环(10学时) 心脏生理(心肌生物电2学时;心脏射血2学时) 血管生理(动脉血压2学时;微循环2学时)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学时) ●呼吸(6学时) 肺通气 (2学时)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2学时)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2学时) ●肾脏生理(6学时) 肾的结构与肾血液循环的特征(2学时)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2学时)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2学时) 肾脏对机体水盐代谢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