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教育史课程简介

中外音乐教育史课程简介
中外音乐教育史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属于专项研究。虽然能够开设本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但是在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本课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历史之所以能经常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各种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乃至教训。在文化教育的历史研究中,追溯往古的目的,是为了事今、图今。自本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在与世界音乐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中,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着自我调整。本课程从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讲起,再到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历史的回顾,首先使学生对我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音乐教育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有所认识,继而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历史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这些宝贵经验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服务。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中国音乐教育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脉络有

所了解。在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下,试图引起学生对我国音乐教育及其思想、体制的反思;使学生在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中汲取经验的同时,更清楚的看到我们自己的位置,以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来面对今后所遇到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中国音乐教育史、国外音乐教育史。在中国音乐教育史部分,又分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两个部分;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太多,其各个音乐教育的体系又各不相同,仅仅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不可能全部都仔细的分析,因此,在国外音乐教育史中,本课只选取世界音乐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俄罗斯)作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对这几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历史将详细讲解,其余国家则点到为止。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课堂讲解和师生现场讨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占10%)、期中(占30%)、期末(占60%),平时

成绩以该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方面)作为评分标准;期中考试包括学生对某一命题的讨论或写专题性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根据卷面评分。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首先应修过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课程。

辽宁师范大学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纲

辽宁师范大学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 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75分) 使用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着,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次修订版、第三次修订版。 考试大纲及考试提示(以第二次修订版为例): 考查重点:第二、四、五、七、八、九、十、十三章内容 第二章《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主要把握学堂乐歌传入、发展的历史脉络、代表人物以及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上)》和第五章《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下)》这两章,重点把握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初期建设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创作特色。 第七章《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及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重点把握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创作现象、代表人物及其创作特点、意义及影响。 第八章《“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第九章《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等》和第十章《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这三章,主要考查“左翼”音乐运动中的重要领军人物聂耳、贺绿汀、吕骥、张曙、任光以及冼星海等人的音乐创作思想、风格特征以及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六章《工农革命歌曲和根据地的音乐》,第十一章《沦陷区的音乐生活及江文也的音乐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的音乐生活、音乐创作》这两章,可进行比较阅读,重点把握作曲家的创作。 第十三章《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的音乐生活及其各类音乐创作》,重点把握新歌剧的兴起与发展;有关民族新歌剧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运动中的生成与发展,还可参阅郭建民、赵世兰、赵燕等合着的《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一书中的有关章节。 西方音乐史(75分) 使用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考查重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考试大纲: 一、古代希腊、古罗马音乐 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的特点 2、常用乐器 3、音乐理论 二、中世纪音乐 1、格里高利圣咏概念及分类 2、复调的兴起 从奥尔加农到经文歌 3、世俗音乐 法国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及其音乐特征 三、十四世纪“新艺术” 1、“新艺术”概念、特征 2、马肖的创作 四、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1、概述 1)勃艮第地区的音乐及迪费的创作概述 2)法-佛兰德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等人的创作风格特点 2、世俗音乐的发展 1)意大利牧歌、尚松的概念、特征 2)宗教改革及众赞歌 3)帕莱斯特利那的创作风格及历史贡献 五、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1、巴罗克音乐的特点概述 1)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佛罗伦萨歌剧、威尼斯歌剧、那不勒斯歌剧及英法德的早期歌剧 2)器乐的发展及分类 (1)弦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2)键盘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3)亨德尔、巴赫及其创作要点 五、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1、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历史地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措施,代表作 2、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德奥歌唱剧,英国民谣剧 3、海顿和莫扎特及其创作要点 4、贝多芬的创作分期(三个时期的特征及代表作),创作要点,历史贡献

最新西方音乐史考试题合集

西方音乐史习题库 (第一学期) 一、填空题 1、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织体是(单声部);采用(托洛斯体系(调式))调式;用(希腊字母、符号两种方式)记谱。 2、古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称(荷马史诗),当时弹唱史诗的人称(行吟诗人)。 3、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4、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中)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 5、中世纪兴起的复调音乐形式主要有(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 6、公元9—11世纪,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兴起,一些骑士们经常饮酒唱歌,歌曲内容多反映战争、爱情,这些人在法国称为(游吟诗人),在德国称为(恋诗歌手)。 7、人们习惯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当时意大利兴起的世俗音乐体裁主要有(牧歌)、(巴拉塔)、(狩猎歌)。 8、文艺复兴时期声乐的主要体裁有(牧歌)、(尚松)、(利德)、(比良西科)等。 9、文艺复兴发源于北方的(勃艮第地区),即今日的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等地。音乐史上称为(勃艮第)乐派。10、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由(马丁.路德)发起。 11、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帕莱斯特里纳)、(托马斯.路易斯.维托利亚)、(加布里埃利叔侄),其中威尼斯乐派成功培育出(宏伟壮观)的音乐风格。 12、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代表人物有(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 1、(数字低音)是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沿用整个巴罗克时期。 2、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歌剧(《尤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 3、巴罗克时期的组曲是由不同国家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的,分别是(德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比较与借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0948872.html,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比较与借鉴 作者:朱淑萍王备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8年第03期 【摘要】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魅力,在当下的音乐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试图简要分析、比较三大体系的特点,并提出今后在音乐课堂借鉴三大体系进行融合的行动设想,从而更好地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三大音乐教学法;比较;借鉴;融合 20世纪以来,由于教育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外音乐教育领域涌现了许多崭 新的理念和方法,其中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教学体系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借鉴的空间。 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音乐能力,塑造出更为完善、更为全面的高素质公民。 1.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以音乐教育的本源为基础,其中“即兴”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最为核心关键的部分。音乐教学不是纯粹的你唱我听或者我弹你听的僵硬式学习,而是需要把教学者和学习者通过音乐融合起来的教学。音乐的本源是将各种动作、言语、动作结合起来的源于生活的自然产物。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儿童来说,这将会是十分重要的体验。由于其开放、互动又即兴的教学方式,因此更加适合儿童的学习。 2.柯达伊教学法 柯达伊从事音乐教育多年,在他看来,音乐不是一味地灌输和聆听,而是需要自身去唱,去表达出音乐的魅力。他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歌唱为主线进行教学,将音乐教学中所涉及的节奏、韵律等各种音乐知识融合在一起。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听唱读写能力,不是一味地折磨式的学习,而要让学习者乐在其中,享受音乐。对于教学材料和教学理念,要从学习者,特别是儿童的根本角度考虑。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无伴奏的歌唱,像民谣一样进行传授。柯伊达音乐教学的核心是人声,如何将音乐收放自如,那么人声比起伴奏各种乐器而言,将会是最适合人们的教学工具。 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西方音乐史考研复习笔记22

西方音乐: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督文明)基础上的艺术音乐(专业音乐)创作体系。(名解\填空) 第一部分西方音乐史古代史 第一章古希腊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400年) 一历史地位:(填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西方艺术音乐精神的源头(音乐史)二音乐文化 一、音乐内容 1神话传说music=muse(谬斯) 2荷马史诗(1)《伊里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 (2)《奥德赛》思索人生 3 抒情诗(lyric),源于民歌,最早是歌唱,用里拉伴奏。 写抒情诗的诗人: (1)(最早的)特尔潘德 (2)擅长写战歌的:提尔泰俄斯 (3)擅长写爱情诗歌的:萨福(女) (4)擅长写合唱的:品达罗斯 (他被后人推崇为“崇高颂歌的典范”) 4 古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祀 古希腊悲剧:(tragedy) (1)源于酒神节的祭祀 (2)由合唱、独唱、对话交替组合,造成音乐的戏剧性 (3)用乐器伴奏 (4)内容大多是家族之间的复仇与惨杀 (5)在公元前5世纪发展到高峰 (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①埃斯库罗斯(Aischulos) ②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③欧里庇德斯 (Euripides) 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二、音乐特征 1 单音音乐形式 2 音乐与诗、舞相连,三位一体 3 声乐占主导地位 4 节奏第一,旋律第二 5 形成音乐理论体系(1)字母记谱法 (2)古希腊调式①多利亚调式 ②弗里几亚调式 ③利底亚调式 ④混合利底亚调式 6乐器(名解):(1)弹拨:①里拉(又叫里尔琴)(Lyre) 里拉琴与日神阿波罗崇拜有关 ②基萨拉(Kithara)

(2)吹管:①阿夫洛斯管(Avlos) 阿夫洛斯管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 ②西林克斯(又叫潘神排箫)(Syrinx) 三、形成西方艺术音乐的精神要素 科学性超越性矛盾性(理性和感性“二元性”)科学的创作基础超越的创作主题矛盾的创作特征 四、古罗马文明时期(约公元前800年-公元476年) 基督教的诞生(公元1世纪) 答题方法:乐器=时代+类型+特征+原文 例:阿夫洛斯管:古希腊吹管乐器,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Avlos)。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约476-1300年) 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开端(填空),出现第一批西方艺术音乐作品,音乐史上由单 声向多声(复调)音乐过渡时期。音乐分两类:宗教(艺术音乐)、世俗(民 间音乐) 二、音乐文化: 一、格雷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1 形成经过:约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雷高利一世为了规范各地区的音乐礼 仪形式而编写的宗教歌曲集,约公元9世纪末,在查里曼大帝的 力推广下,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发展。 2 历史意义:(1)西方艺术音乐的第一批作品 (2)唯一的单音音乐形式 (3)西方近代音乐创作的基础 (4)随着圣咏的推广,形成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的发展 3 基本特征:(1)单声部(2)无伴奏(3)无固定节奏(4)纯男声演唱 (5)内容选自《圣经》(6)拉丁文歌词(7)9世纪后用纽姆谱 和四线谱来记(8)采用教会调式(9)风格冷静、超脱、肃穆 4 用途:(1)日课经文(office)或(Daily office) (2)弥撒仪式①特定弥撒(prape) ②常规弥撒Ⅰ慈悲经 (常规弥撒五部分)Ⅱ荣耀经 Ⅲ信经 Ⅳ圣哉经 Ⅴ羔羊经 5圣咏的发展 横向(1)附加段(trope)p23 在原有雷高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 形成圣咏的扩展。 (2)继续咏(sequence)p23 在弥撒礼拜中,继续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 歌词,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也被称为 “哈利路亚附加段”。 纵向复调 综合宗教剧(latin drama)p24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3. 扎利诺 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6. 蒙特威尔第 7. 通奏低音 8. 单声歌曲 9. 利托奈罗 10.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2.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附: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16世纪一种“分开的合唱队”,即复合唱风格。唱诗班和乐队被分成几组,安排在教堂里相对的两侧长廊,两侧还各有一个管风琴。作曲家的复合唱风格的作品,以分开的合唱队的交替演唱与一同合唱等各种对比手法开拓了独特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第一个在总谱上标注乐器的人,威尼斯乐派复合唱创始人,最早整合人声和器乐的作曲家,配器法之父。代表作:经文歌《在教堂里》。 3. 扎利诺

16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首要着作有《和声基本原理》、《和声论证》等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蒙特威尔第在他1605年的第五券《牧歌集》的前言中做了解释。他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作曲家采用前者时主要关注对位写作的优美;采用后者时,对歌词的有效表现使一些偏离对位法规则的做法成为正当合理的手段。 6. 蒙特威尔第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划时代作曲家。牧歌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提出了“两种常规”,他充分利用音乐和戏剧的表现手段,对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7. 通奏低音 数字低音,即兴的器乐伴奏织体,这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织体。它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的。 8. 单声歌曲 在声乐领域中,最突出的新发展包括单声歌曲(意为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风格的歌曲),它是17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带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世俗歌曲的总称。9. 歌词有二至三段诗节组成,每节三行,用同样的音乐。每节后有两行尾奏,叫做利托奈罗,用不同的音乐,节拍也不同。上方声部的旋律比较有装饰性,尤其是在开始和结尾处。10.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是建立在对位、模仿、旋律进行、协和与不协和等一系列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背景及成果 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分节歌的形式,有的是以新创作的德文诗谱曲的,有的是以世俗歌曲填入宗教的歌词。 路德亲自写了许多众赞歌的歌词,其中《(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他还发明了换词歌,这是众赞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世纪后期以来,一

(完整版)中国近代音乐史汇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西方音乐史机考题库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西方音乐的历史通常从哪一个时期讲起?B A 古罗马 B 古希腊 C 古埃及 D 古印度 2.西方音乐的历史痕迹可见于:D A 考古挖掘的乐器与乐谱残片 B 陶器、浮雕上的音乐图像 C 古代文献记载 D 以上三点均可 3.“音乐”一词的来源与什么神灵有关?B A 宙斯 B 阿波罗 C 缪斯 D 雅典娜 4.德尔斐赞美诗常用的伴奏乐器是:C A 阿夫洛斯管 B 潘笛 C 里拉琴 D 竖琴 5.酒神颂歌常用的伴奏乐器是:A A 阿夫洛斯管 B 管风琴 C 基萨拉琴 D 鼓和钹 6.词意为“和着里拉琴而唱的诗歌”指的是:D A 颂歌 B 抒情诗 C 史诗 D 赞美诗 7.悲剧《俄瑞斯特斯》的创作者是:D A 荷马 B 萨福 C 埃斯库罗斯 D 欧里庇得斯 8.提出以四音音列为音乐体系基础的古希腊音乐理论家是:B A 毕达哥拉斯 B 亚里斯多塞诺斯 C 柏拉图 D 苏格拉底 10、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是:D A 军乐较发达 B 追求气势和排场 C 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D 以上三点均是 11.“中世纪”的开端通常以西罗马帝国的陷落为标志,其年代是:B A 公元313年 B 公元476年

C 公元800年 D 公元1054年 12.中世纪音乐的盛期是指:B A 5-10世纪 B 11-13世纪 C 14世纪 D 16世纪 13.西方教会初期,米兰教区使用的圣咏是:A A 安布罗斯圣咏 B 高卢圣咏 C 贝内文托圣咏 D 老罗马圣咏 14.莫扎拉比圣咏主要指哪个地区的圣咏?D A 不列颠 B 法国 C 意大利 D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按照词乐关系,歌词的一个音节配四到五个音符的形式称为:D A 吟诵式 B 花唱式 C 纽姆式 D 音节式 16.在圣咏的演唱方式中,将唱诗班分成两组轮流演唱的形式属于:B A 应答歌唱 B 交替歌唱 C 齐唱 D 独唱 20.常规弥撒配乐的第一首经文是:D A 荣耀经 B 信经 C 圣哉经 D 慈悲经 21.最初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后来独立出来的体裁是:B A 附加段 B 继叙咏 C 教仪剧 22.以下哪些乐曲曾引用《末日经》做为旋律素材?D A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B 李斯特《死之舞》 C 圣桑《骷髅之舞》 D 以上三部均是 23.以耶稣诞生、复活等故事编创的小型戏剧属于:C A 道德剧 B 奇迹剧 C 神秘剧 24.《美德的戏剧》出自哪位作曲家?A A 希德嘉 B 萨福 C 莱奥南 25.西方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叫做;C A 迪斯康特 B 附加段 C 奥尔加农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 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的框架,凸显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作品分析与人文内涵相联系,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相融合的特点。 二、教学目的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需要重点讲述的理论内容,包括了解包括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世界各地域各历史时期的歌曲、器乐等的世界音乐文化部分。第二,通过对中外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内容的掌握,通过相关经典作品的赏析,提高对中外音乐鉴赏风格演唱的能力;从理论层面进行作品曲式及音乐美学角度的分析,进而达到具备写作思辨性文章的能力。第三,通过以上两层面的学习,在熟练掌握中外音乐史基础知识、经典作品鉴赏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在未来从事音乐教学及音乐鉴赏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加强音乐审美感受,多唱、多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作理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注意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世界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讲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对中外各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分析中,贯穿“文化中的

音乐专业中外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音乐专业中外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五年制)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外音乐史是高职音乐专业必修的音乐基础课程。它是一门概要的学习、了解中国外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传统和遗产的音乐史论课程。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开阔艺术视野,使之对中外音乐文化传统具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为专业学习、艺术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把原来传统教学中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内容加以整合,使学生对音乐史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尤其是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理解的更为深入。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二、课程内容、目的、要求 (一)中国音乐简史部分 1、教学内容:原始社会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的起源和远古音乐的状况。 (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教学内容:先秦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对先秦音乐的主要内容作以了解。 (2)、先秦历史作以简介。 3、教学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了解何承天的<<声无哀乐论>>。 (2)、理清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延续和创新。 4、教学内容:隋、唐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隋、唐音乐及历史的辉煌,并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对唐代大曲重点介绍。 5、教学内容:宋、元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对中国戏曲音乐作重点掌握。 (2)、各个戏曲门派代表人物着重介绍。 6、教学内容:明、清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明、清音乐概况。 7、教学内容:中国近代、现代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堂乐歌。 (2)、了解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同。 8、教学内容:中国现代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是对器乐创作和音乐社团的了解。 9、教学内容:五、六十年代的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五、六年代的代表作曲家、作品。 10、教学内容:七、八十年代前后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七十年代社会现状从而理解当时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对歌剧、合唱作重点介绍。 (二)外国音乐简史部分 11、教学内容:古希腊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产生和特点。 (2)、与中国同期音乐相比较。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3)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 ?春官?。 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 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短箫铙歌?四类。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15.南北朝时期,着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着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19.唐代最着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22.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7.西周时期已出现了转调的理论。(√)8.“六代乐舞”在周代各类乐舞中地位最高。(√)9.《诗经》中涉及到的我国古代乐器有 28种。(×)10.《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11.先秦道家的音乐主张表现为提倡音乐。(×)2.相和大曲还没有具备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13.“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14.卧箜篌是从西域传来的乐器。(×)15.“阮”这一乐器名称是因阮籍善弹此乐器而得名。(×)6.汉代律学家何承天推算出了“六十律”的乐律理论。(×)17.琴曲《广陵散》又被称为《聂政刺韩王曲》。(√)18.北方音乐是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19.蔡琰创作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一部佳作。(√)20.京房找到了“管口校正”的规律。(×)21.曲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

西方音乐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1分) 1.德国歌剧和浪漫主义的歌剧诞生的标志是___. A.《自由射手》 B.《魔弹射手》 C.《欧利安特》 D.《魔笛》 2.主导动机是___首创的. A.柏辽兹 B.帕格尼尼 C.李斯特 D.韦伯 3.固定乐思是__首创的。 A.门德尔松 B.李斯特 C.莫扎特 D.柏辽兹 4.标题性序曲是__首创,标题交响曲是__首创 A.贝多芬 B.梅耶贝尔 C.唐尼采蒂 D.威尔第 E.拉威尔 F.门德尔松 G.柏辽兹 H.奥芬巴赫 I.瓦格纳 5.交响诗体裁是__首创 A.莫扎特 B.舒曼 C.海顿 D.李斯特 6.主题变奏手法是由___首创。 A.李斯特 B.贝多芬 C.肖邦 D.莫扎特 7.被誉为意大利第一步赋于战斗性的正歌剧是____? A.《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B.《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C.《威廉退尔》D《唐克雷蒂》. 8.1829年罗西尼创作最后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歌剧 A.《塞尔维尔的理发师》 B.《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C.《灰姑娘》 D.《威廉.退尔》 9.1816年罗西尼仅用2个半星期完成了____,这也是其喜歌剧创作的高峰 A.《塞尔维尔的理发师》 B.《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C.《灰姑娘》 D.《威廉.退尔》 10.《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送葬与凯旋交响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奠定了__在法国以及欧洲的巨大声誉 A.兰迪尼 B.唐尼采蒂 C.贝里尼 D.柏辽兹 11.____被世人誉为“意大利的夜莺”

A.兰迪尼 B.罗西尼 C.贝里尼 D.唐尼采蒂 12.代表作有《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____. A.兰迪尼 B.罗西尼 C.贝里尼 D.唐尼采蒂 13.一生就一部歌剧《费得里奥》的作曲家是___。 A.海顿 B.舒曼 C.贝多芬 D.莫扎特 14.___的代表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将俄罗斯专业音乐提升到欧洲强国水准 A.格里格 B.格林卡 C.斯特拉文斯基 D.柴可夫斯基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其特点是追求感官印象的___. A.美感 B.体验 C.描绘 D.抽象 16.____前奏曲基本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A.《海》 B.《欢乐岛》 C.《牧神午后》 D.《水中倒影》 17.第一部真是主义的意大利歌剧是______. A.普契尼《图兰朵》 B.莱翁卡瓦罗《丑角》 C.威尔第《奥赛罗》 D.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18.(匈牙利)20世纪最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是____. A.艾凯尔 B.格林卡C莫纽什科. D.贝拉.巴托克 19.格林卡第一部歌剧《____》 A.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B.《伊凡.苏萨林》 C.卡玛林斯卡亚 D.《为沙皇献身》 20.___为话剧《彼尔.金特》配乐。 A.格林卡 B.瓦格纳 C.格里格 D.德沃夏克 21.___的歌剧创作是戏剧、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并坚持“音乐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 A.拉威尔 B.瓦格纳 C.威尔第 D.罗西尼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 ●鼓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说唱形式。 ●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并有语言密切结合的有说有唱的音乐特征。说唱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两部分。唱腔的结构基本上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大类:民歌、曲艺、戏曲、民间乐器、民族歌舞。 ●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发展。 ●中国戏曲经历了:元杂剧——昆曲——京剧三大高峰。元杂剧是第一个戏曲高峰,昆曲是第二个戏曲高峰,京剧是第三个戏曲高峰。 ●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开始形成,尔后产

西方音乐史题库试题试卷填空题图文稿

西方音乐史题库试题试 卷填空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填空题 1、古典主义盛期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们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地,共同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2、海顿共创作了交响曲108部,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的声乐作品中最 突出的是清唱剧和弥撒曲《创世纪》和《四季》。 3、莫扎特创作的优秀的歌剧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 笛》。 4、18世纪,规范的交响套曲结构,经曼亥姆乐派和柏林乐派在前人创作 基础上的实践,最后完全确立。典型的古典交响曲包括四个乐章,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表情内容分别为: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充满活力,第二乐章三步曲式或变奏曲式旋律优美,第三乐章三步曲式诙谐的舞曲,第四乐章回旋曲式情绪高涨。 5、贝多芬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最着名的是《第三交响曲“英 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从他的第三交响曲开始,第三乐章用谐谑曲取代了宫廷气质的小步舞曲。 6、贝多芬共创作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较着名的有《悲怆》、《月 光》、《暴风雨》、《黎明》、《热情》。 7、古典主义音乐常用的音乐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歌剧等。 二、名词解释 喜歌剧:喜歌剧又称“谐歌剧”,是与传统正歌剧相对而言的一种新风格的声乐形式,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特点主要是: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 交响曲: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

中外音乐教育史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属于专项研究。虽然能够开设本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但是在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本课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历史之所以能经常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各种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乃至教训。在文化教育的历史研究中,追溯往古的目的,是为了事今、图今。自本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在与世界音乐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中,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着自我调整。本课程从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讲起,再到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历史的回顾,首先使学生对我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音乐教育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有所认识,继而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历史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这些宝贵经验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服务。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中国音乐教育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脉络有 所了解。在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下,试图引起学生对我国音乐教育及其思想、体制的反思;使学生在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中汲取经验的同时,更清楚的看到我们自己的位置,以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来面对今后所遇到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中国音乐教育史、国外音乐教育史。在中国音乐教育史部分,又分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两个部分;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太多,其各个音乐教育的体系又各不相同,仅仅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不可能全部都仔细的分析,因此,在国外音乐教育史中,本课只选取世界音乐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俄罗斯)作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对这几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历史将详细讲解,其余国家则点到为止。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课堂讲解和师生现场讨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占10%)、期中(占30%)、期末(占60%),平时 成绩以该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方面)作为评分标准;期中考试包括学生对某一命题的讨论或写专题性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根据卷面评分。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首先应修过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课程。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 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 1、格里歌利圣咏 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 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12世纪中叶,游吟诗人的风气传到法国北部和德国,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乐为“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依语(法国中、北部方言)来演唱,体裁与南部大致相同。到13世纪多演唱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udeau)和维勒莱(vierlai)体裁,所唱的诗歌不下于4000首。 4、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 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但世俗音乐仍然不断发展。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相比,有以下区别: 1、就声乐而言,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其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声乐。 2、世俗音乐的歌词采用押韵的诗,且多用地方语言;而宗教音乐的词则是散文式的,多采用拉丁文。 3、世俗音乐多采用分节歌或主副歌的形式;宗教音乐形式则多样一些。 4、世俗音乐在调式上多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种教会调式。 5、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声乐。13世纪以后,除了管风琴以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 第一页

西方音乐史试卷之3

文艺复兴时期 一、填空题 1、15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文艺复兴音乐发源于_________地区,作曲家_______被认为是该乐派的代表作曲家。 2、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音乐往往不用器乐伴奏,在某些声乐与器乐结合的复调音乐中,器乐也总是重复声乐声部,专为器乐而写的独立声部很少。文艺复兴时期常被称为______________的时期。 3、文艺复兴时期,用音乐描绘特定的歌词形象的表达手法________非常流行,作曲家努力用音乐的各种要素表现音乐的意义,使音乐更富感染力。 4、15世纪中叶,_________乐派继勃艮第乐派之后兴起,绵延100多年,产生了大量杰出的音乐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乐派。 5、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作曲家主要的创作领域,在宗教音乐领域集中于两大声乐体裁________和_________,世俗声乐体裁具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的_______、法国的________和德国的________。 6、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曲,有引用素歌旋律作为固定旋律的________弥撒曲,也有大段借用现成曲调的________弥撒曲。 7、牧歌取名自意大利民间的牧人歌曲,14世纪时为二至三个声部的抒情歌曲,最后有结束段“利都奈罗”,“新艺术”作曲家_______写作了14世纪牧歌。16世纪牧歌根据知名诗人诗歌谱写的歌曲,是在贵族社交场合演唱的室内声乐曲,其直接前身是弗洛托拉。作曲家马伦齐奥、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意大利牧歌发展到后期的杰出代表。 8、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端于16世纪的_____国,由宗教改革领袖_________发起,他们在音乐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________的新教圣歌体裁,17世纪以后,这种新教圣歌的旋律被.巴赫大量运用在__________和管风琴前奏曲的创作中。 9、16世纪“罗马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意大利的_____________和西班牙的___________。 10、16世纪末“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弗兰德作曲家________和_________叔侄。 11、文艺复兴时期使用的弦乐器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管乐器主要有_______。 12、16世纪主要的即兴风格键盘音乐体裁有前奏曲、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 A.单声部音乐 B.复调音乐 C.主调音乐 D.无调性音乐 2、14-15世纪,英国作曲家【】开创了文艺复兴音乐的新风格。 A.塔利斯 B.伯德 C.邓斯泰布尔 D.普赛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