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波形合成与分解

实验二、 波形合成与分解
实验二、 波形合成与分解

实验二 波形合成与分解

1.实验目的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熟悉信号的合成、分解原理,了解信号频谱的含义,加深对傅里叶变换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2.实验原理

根据傅里叶分析的原理,任何周期信号都可以用一组三角函数)}cos();{sin(00t n t n ωω的组合表示,即:

)2sin()2cos()sin()cos()(020201010t b t a t b t a a t x ωωωω++++=

即可以用一组正弦波和余弦波来合成任意形状的周期信号。

3.实验内容

(1) 方波的合成

图示方波是一个奇谐信号,由傅里叶级数可知,它是由无穷个奇次谐波分量

合成的,本实验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示它的合成。方波信号可以分解为: ,9,7,5,3,1,1)2sin(2)(10=?=∑∞

=n n t nf A t x n ππ 用前5项谐波近似合成50Hz,幅值为3的方波,写出实验步骤。

a.只考察从 0=t s 到10=t s 这段时间内的信号。

b.画出基波分量)sin()(t t y =。

c.将三次谐波加到基波之上,并画出结果,并显示。

3/)*3sin()sin()(t t t y +=

d.再将一次、三次、五次、七次和九次谐波加在一起。

9/)*9sin(7/)*7sin(5/)*5sin(3/)*3sin()sin()(t t t t t t y ++++=

e.合并从基波到十九次谐波的各奇次谐波分量。

f.将上述波形分别画在一幅图中,可以看出它们逼近方波的过程。注意“吉布斯现象”。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在信号的连续点收于该信号,在不连续点收敛于信号左右极限的平均值。如果我们用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的部分和来近似周期信号,在不连续点附近将会出现起伏和超量。在实际中,如果应用这种近似,就应该选择足够大的N ,以保证这些起伏拥有的能量可以忽略。

(2) 设计谐波合成三角波的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

(3)设计分析方波、三角波频谱的分析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并比较二者频谱的特点)。

4.实验报告要求

简述实验目的及原理,按实验步骤附上相应的信号波形曲线,总结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

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实验一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一、实验目的 1.用同时分析法观测50Hz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2.观测基波和其谐波的合成。 二、实验原理 1.一个非正弦周期函数可以用一系列频率成整数倍的正弦函数来表示,其中与非正弦具有相同频率的成分称为基波或一次谐波,其它成分则根据其频率为基波频率的2、3、4、...、n 等倍数分别称二次、三次、四次、...、n 次谐波,其幅度将随谐波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直至无穷小。 2.不同频率的谐波可以合成一个非正弦周期波,反过来,一个非正弦周期波也可以分解为无限个不同频率的谐波成分。 3.一个非正弦周期函数可用傅里叶级数来表示,级数各项系数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各个频谱来表示,不同的非正弦周期函数具有不同的频谱图,各种不同波形及其傅氏级数表达式见表1-1 表1-1 各种不同波形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下) 1.方波

2.三角波 3.半波 4.全波 5.矩形波 三、预习要求 在做实验前必须认真复习教材中关于周期性信号傅利叶级数分解的有关内容。 四、实验内容 1. 50HZ方波信号的频谱。 2. 周期矩形脉冲的频谱;脉冲宽度为1;周期为4;则基波角频率为0.5pi 3. 使用不同频率的谐波合成方波信号;注意观察随着谐波数的增加合成的波形发生的变化。 4. 使用不同频率的谐波合成矩形脉冲信号;注意观察随着谐波数的增加合成的波形。 五、思考题 1.什么样的周期性函数没有直流分量和余弦项?

附: 1. 50HZ方波信号的频谱。 >> w1= ; %基波角频率 >> n=0:1:30; >>bn= ; %三角级数中系数bn,参考书p122 >> stem(n*w1,bn),grid on >> xlabel('\omega(rad/s)'),ylabel('bn') >> title('方波信号频谱分析图') 2. 周期矩形脉冲的频谱;脉冲宽度为1;周期为4;则基波角频率为0.5pi tao= ; w1= ; n=-15:1:15; fn= ; %矩形脉冲级数系数fn,参考书p130,用matlab自带函数sinc stem(n,fn),grid on xlabel('n'); ylabel('Fn'); title('周期矩形脉冲的频谱图'); 3. %使用不同频率的谐波合成方波信号;注意观察随着谐波数的增加合成的波形 %发生的变化。 t=-1:0.001:1; omega=2*pi; y=square(2*pi*t,50); plot(t,y);grid on xlabel('t'); ylabel('周期方波信号'); axis([-1 1 -1.5 1.5]); n_max=[1 3 5 11 47]; N=length(n_max); for k=1:N n=1:2:n_max(k); b=4./(pi*n); x=b*sin(omega*n'*t); figure; plot(t,y) hold on; plot(t,x); hold off; xlabel('t'); ylabel('部分和的波形');

力的合成与分解经典知识总结

北京四中编稿老师:肖伟华审稿老师:肖伟华责编: 郭金娟 力的合成与分解 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1、合力与分力; 2、力的合成、分解; 3、矢量与标量; 4、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5、理解一种物理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并能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力学问题。 一、合力与分力: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合力与分力有等效性与可替代性。求力的合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与几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求力的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几个与这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 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中学阶段,我们主要处理平面力学中的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1、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选定一定正方向,我们用“+”、“-”号代表力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前面加“+”号,与正方向相反的力前面加“-”号。有了这种规定以后,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就可以转化为代数加减了: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相加,方向与分力的方向相同;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上相减,方向与大的那个分力相同。 2、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分解: 实验表明,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即以表示合力的有向线段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与合力作用点共点的两个邻边就表示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合力与分力在效果上是相同的,可以互相替代。在求力的合成时,合力只是分力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同样,在求力的分解时,分力只是合力产生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同时把合力与分力都当作物体所受的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完美版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一个矢量(合矢量)的作用效果和另外几个矢量(分矢量)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这一个矢量代替那几个矢量,也可以用那几个矢量代替这一个矢量,而不改变原来的作用效果。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入.相反的用负号代入,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人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1.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实验二信号分解与合成 --谢格斯110701336 聂楚飞11070132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电信号的分解。 2、掌握带通滤波器的有关特性测试方法。 3、观测基波和其谐波的合成。 二、实验内容 1、观察信号分解的过程及信号中所包含的各次谐波。 2、观察由各次谐波合成的信号。 三、预备知识 1、了解李沙育图相关知识。 2、课前务必认真阅读教材中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的分解以及如何将各次谐波进行叠加等相关内容。 四、实验仪器 1、信号与系统实验箱一台(主板)。 2、电信号分解与合成模块一块。 3、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五、实验原理 任何电信号都是由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初相的正弦波迭加而成的。对周期信号由它的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可知,各次谐波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而非周期信号包含了从零到无穷大的所有频率成份,每一频率成份的幅度均趋向无限小,但其相对大小是不同的。 通过一个选频网络可以将电信号中所包含的某一频率成份提取出来。本实验采用性能较 佳的有源带通滤波器作为选频网络,因此对周期信号波形分解的实验方案如图2-3-1所示。 将被测方波信号加到分别调谐于其基波和各次奇谐波频率的一系列有源带通滤波器电路上。从每一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可以用示波器观察到相应频率的正弦波。本实验所用 的被测信号是 1 53Hz左右的周期信号,而用作选频网络的五种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 频率分别是「2 2、3 3、4 4、5 5,因而能从各有源带通滤波器的两端观察到基波和各 次谐波。其中,在理想情况下,如方波的偶次谐波应该无输出信号,始终为零电平,而奇次谐波则具有很好的幅度收敛性,理想情况下奇次谐波中一、三、五、七、九次谐波的幅度比应为1: (1/3):(1/5):(1/7):(1/9)。但实际上因输入方波的占空比较难控制在50%,且方 波可能有少量失真以及滤波器本身滤波特性的有限性都会使得偶次谐波分量不能达到理想零的情况。 六、实验步骤 1、把系统时域与频域分析模块插在主板上,用导线接通此模块“电源接入”和主板上 的电源(看清标识,防止接错,带保护电路),并打开此模块的电源开关。 2、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53Hz左右(其中在50Hz ~ 56Hz之间进行选择,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 实验项目名称: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 学院:信息工程工程学院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班级: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电位器W01、W02、W03可以将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七次谐波的幅度调节成1:1/3 : 1/5 : 1/7,通过导线将其连接至信号的合成的输入插座IN01、IN02、IN03、IN04J ,通过测试勾可以观察到合成后的波形。 2、验证三次谐波与基波之间的相位差是否为180,五次谐波与基波之间的相位差是否为0.可用李沙育图形法进行测量,其测量方法如下:用导线将函数发生器的方便输出端与带通滤波器输入端连接起来,即把方波信号分先后送入各带通滤波器,如图(1)所示. 具体方法:基波与各高次谐波相位比较(李沙育频率测试法) 把BFP-1ω处的基波送入示波器的X 轴,再分别把BFP-31ω、BFP-51ω处的高次谐波送入Y 轴,示波器采用X —Y 方式显示,观察李沙育图。 当基波与三次谐波相位差为0、90、180时,波形分别如图所示. 以上是三次谐波与基波产生的典型的李沙育图,通过图形上下端及两旁的波峰个数,确定频率比.

五、实验步骤与相应实验结果: 1、把电信号分解与合成模块插在主板上,用导线接通此模块“电源插入”和主板上的电源,并打开此模块的电源开关. 2、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10KHz左右的方波,占空比为50%,峰峰值为6V左右,如图(2)所示。将其接至该实验模块的“输入端",用示波器观察各次谐波的输出即各次谐波,分别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 图(2)输出方波信号 图(3)基次谐波图(4)三次谐波 图(5)五次谐波图(6)七次谐波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等效和替代》教学设计 【课题】力的等效替代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生兴趣:实验操作的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以及力的概念,初步接触了矢量的概念。 (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矢量方向性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面上。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矢量运算并非简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 四边形定则。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对于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大的飞跃,对于习惯于代数运算 的学生来说,矢量运算是相对较困难的,也比较难以接受,如何让学生 在以前学习基础之上接受本节课内容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图示法,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二)过程与方法

典型信号的合成和分解

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名称:典型信号的合成和分解 实验项目性质:普 通 所属课程名称:工程测试技术 实验计划学时:2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熟悉信号的合成、分解原理,了解信号频谱的含义和特点。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周期信号的合成和分解 在有限区间内,凡满足狄里赫利条件的周期信号x(t)都可以展开傅里叶三角函数级数。 001001 ()(cos sin )2 cos()(1,2,3,)2n n n n n n n a x t a n t b n t a A n t n ωωω?∞=∞==++=+-=∑∑ 式中 0a ——常值分量 00/20/202()T T a x t dt T -=? n a ——余弦分量的幅值

00/20/202()cos T n T a x t n tdt T ω-=? n b ——正弦分量的幅值 00/20/202()sin T n T b x t n tdt T ω-=? n A ——n 次谐波的振幅,是n 的偶函数 n A = n ?——n 次谐波的相角,是n 的奇函数 arctan n n n a b ?= 可见,周期信号是由周期信号是由一个或几个、乃至无穷多个不同频率的谐波叠加而成的。也就是说,复杂周期信号是由几个乃至无穷多个简单的周期信号组成的,这些组成的周期信号的频率具有公约数,周期具有公共的周期。 因此,周期信号可以分解成多个乃至无穷多个谐波信号。反过来说,我们可以用一组谐波信号来合 成任意形状的周期信号。 例如对于如右图所示的方 波,其时域描述表达式为 000()()02()02x t x t nT T A t x t T A t =+????<

知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基础)word版本

力的合成与分解 要点一、力的合成 要点诠释: 合力与分力 ①定义: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 要点二、共点力 要点诠释: 1.共点力: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若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一组力就是共点力。 说明: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的合成,对非共点力的合成不适用。 ②今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凡是涉及力的运算的题目,都是关于共点力方向的问题。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由平行四边形可知:F1、F2夹角变化时,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1)合力F的范围:|F1-F2|≤F≤F1+F2。 ①两分力同向时,合力F最大,F=F1+F2。 ②两分力反向时,合力F最小,F=|F1-F2|。 ③两分力有一夹角θ时,如图甲所示,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将F2平移到F1末端,则F1、F2、F围成一个闭合三角形。如图乙所示, 由三角形知识可知;|F1-F2|<F<F1+F2。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知: ①|F1-F2|≤F≤F1+F2。 ②两分力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 ③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分力,也可能小于任一分力. 要点三、力的分解 要点诠释: 力的分解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两个力的合力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即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要点四、实际分解力的方法 要点诠释: 1.按效果进行分解 在实际分解中,常将一个力沿着该力的两个效果方向进行分解,效果分解法的方法步骤: ①画出已知力的示意图; ②根据此力产生的两个效果确定出分力的方向; ③以该力为对角线作出两个分力方向的平行四边形,即作出两个分力. 2.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利用平行四边形作出其分力的图示,按给定的标度求出两分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各分力与已知力间的夹角即分力的方向. ②计算法: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已知力按几何方法求解,作出各力的示意图,再根据解几何知识求出各分力的大小,确定各分力的方向. 由上可知,解决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因此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可表示为 3.实例 分析 地面上物体受斜向上的拉力F ,拉力F 一方面使物体沿水平地 面前进,另一方面向上提物体,因此拉力F 可分解为水平向前 的力F 1和竖直向上的力F 2 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 物体具有沿斜面下滑趋势的分力F 1;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 力F 2,1F mg sin α=,2F mg cos α= 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被竖直挡板挡住而静止于斜面上时.其重 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板的分力F 1;二是使球压紧斜 面的分力F 2,1F mg tan α=,2cos =mg F α 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被悬线挂靠在竖直墙壁上,其重力产生两 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竖直墙壁的分力F 1;二是使球拉紧悬线 的分力F 2,1F mg tan α=,2cos mg F α= A 、 B 两点位于同一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由AO 、BO 两线拉 住,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拉紧AO 线的分力F2; 二是使物体拉紧BO 线的分力质量为m 的物体被支架悬挂而静 止,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拉伸AB 的分力F 1;二是拉伸 BC 的分力F 2,122sin mg F F α==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实验二 信号分解与合成 --谢格斯 110701336 聂楚飞11070132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电信号的分解。 2、掌握带通滤波器的有关特性测试方法。 3、观测基波和其谐波的合成. 二、实验内容 1、观察信号分解的过程及信号中所包含的各次谐波。 2、观察由各次谐波合成的信号。 三、预备知识 1、了解李沙育图相关知识. 2、课前务必认真阅读教材中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的分解以及如何将各次谐波进行叠加等相关内容. 四、实验仪器 1、信号与系统实验箱一台(主板)。 2、电信号分解与合成模块一块。 3、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五、实验原理 任何电信号都是由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初相的正弦波迭加而成的。对周期信号由它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可知,各次谐波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而非周期信号包含了从零到无穷大的所有频率成份,每一频率成份的幅度均趋向无限小,但其相对大小是不同的. 通过一个选频网络可以将电信号中所包含的某一频率成份提取出来。本实验采用性能较佳的有源带通滤波器作为选频网络,因此对周期信号波形分解的实验方案如图2-3—1所示。 将被测方波信号加到分别调谐于其基波和各次奇谐波频率的一系列有源带通滤波器电路上。从每一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可以用示波器观察到相应频率的正弦波。本实验所用的被测信号是Hz 531=ω左右的周期信号,而用作选频网络的五种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频 率分别是543215432ωωωωω、、、、 ,因而能从各有源带通滤波器的两端观察到基波和各次谐波.其中,在理想情况下,如方波的偶次谐波应该无输出信号,始终为零电平,而奇次谐波则具有很好的幅度收敛性,理想情况下奇次谐波中一、三、五、七、九次谐波的幅度比应为1:(1/3):(1/5):(1/7):(1/9)。但实际上因输入方波的占空比较难控制在50%,且方波可能有少量失真以及滤波器本身滤波特性的有限性都会使得偶次谐波分量不能达到理想零的情况。 六、实验步骤 1、把系统时域与频域分析模块插在主板上,用导线接通此模块“电源接入"和主板上的电源(看清标识,防止接错,带保护电路),并打开此模块的电源开关. 2、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Hz 53左右(其中在Hz Hz 56~50之间进行选择,

周期矩形脉冲的分解与合成

周期矩形脉冲的分解与合成

本科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周期矩形脉冲的分解与合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 进一步了解波形分解与合成原理。 ? 进一步掌握用傅里叶级数进行谐波分析的方法。 ? 分析典型的矩形脉冲信号,了解矩形脉冲信号谐波分量的构成。 ? 观察矩形脉冲信号通过多个数字滤波器后,分解出各谐波分量的情况。 ? 观察相位对波形合成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2.1 信号的时域特性与频域特性 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是信号的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一个时域上的周期信号,只要满足荻里赫勒(Dirichlet)条件,就可以将其展开成三角形式或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由于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物理含义比较明确,所以本实验利用三角形式实现对周期信号的分解。 一个周期为T 的时域周期信号()x t ,可以在任意00(,)t t T +区间,精确分解为以下三角形式傅里叶级数,即 0001()(cos sin ) k k k x t a a k t b k t ωω∞ ==++∑ 2.2 矩形脉冲信号的幅度谱 一般利用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计算周期信号的幅度谱。 0()jk t k k x t X e ω∞ =-∞ = ∑ (3) 式中0/2 /2 1()T jk t k T X x t e dt T ω--= ? 。计算出指数形式的复振幅k X 后,再利用单边幅 度谱和双边幅度谱的关系:0 2,0 ,0k k X k C X k ?≠?=?=??,即可求出第k 次谐波对应的振

幅。 内容: (1)方波信号的分解。调整“信号源及频率计模块”各主要器件,通过TP1~TP8观察500Hz方波信号的各次谐波,并记录各次谐波的峰峰值。 (2)矩形波信号的分解。将矩形脉冲信号的占空比变为25%,再通过TP1~TP8观察500Hz矩形脉冲信号的各次谐波,并记录各次谐波的峰峰值。 (3)方波的合成。将矩形脉冲信号的占空比再变为50%,通过调节8位拨码开关,观察不同组合的方波信号各次谐波的合成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相位对矩形波合成的影响。将SW1调节到“0110”,通过调节8位拨码开关,观察不同组合的方波信号各次谐波的合成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实验项目 周期矩形脉冲的分解与合成 四、实验器材 信号与系统实验箱一台 双踪示波器一台 五、实验步骤 5.1 方波信号的分解 ①连接“信号源与频率计模块”的模拟输出端口P2与“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模拟输入端口P9; ②将“信号源及频率计模块”的模式切换开关S2置信号源方式,扫频开关S3置off,利用波形切换按钮S4产生矩形波(默认方波,即占空比为50%),利用频率调节按钮ROL1保证信号频率为500Hz; ③将“数字信号处理模块”模块的8位拨码开关调节为“00000000”; ④打开信号实验箱总电源(右侧边),打开S2、S4 两模块供电开关; ⑤用示波器分别观察测试点“TP1~TP7”输出的一次谐波至七次谐波的波形及TP8处输出的七次以上谐波的波形; ⑥根据表1,记录输入信号参数及测试结果。 5.2 矩形波信号的分解 ①按下“信号源及频率计模块”的频率调节按钮ROL1约1秒钟后,数码

知识讲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础)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学习目标】 1. 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 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解决矢量问题的方法,学会作图,并能把握几种特殊情形 3. 知道共点力,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4. 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5. 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6.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要点梳理】 要点一、力的合成 要点诠释: 1.合力与分力 ①定义: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a.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即分力与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能够相互替代的条件是分力和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不能同时考虑分力的作用与合力的作用。 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替代,进一步想,满足一定条件的多个力的作用效果也可由一个力来替代。 2.力的合成 ①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②说明:力的合成的实质是找一个力去替代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已知的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定则 ①内容: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明: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 ②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三点注意 a.力的标度要适当; b.虚线、实线要分清,表示分力和合力的两条邻边和对角线画实线,并加上箭头,平行四边形的另两条边画虚线; c.求合力时既要求出合力的大小,还要求出合力的方向,不要忘了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某一分力间的夹角。要点二、共点力 要点诠释: 1.共点力: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若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一组力就是共点力。 2.多个力合成的方法: 如果有两个以上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我们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说明: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的合成,对非共点力的合成不适用。 ②今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凡是涉及力的运算的题目,都是关于共点力方向的问题。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由平行四边形可知:F1、F2夹角变化时,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1)合力F的范围:|F1-F2|≤F≤F1+F2。 ①两分力同向时,合力F最大,F=F1+F2。

实验二、 波形合成与分解

实验二 波形合成与分解 1.实验目的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熟悉信号的合成、分解原理,了解信号频谱的含义,加深对傅里叶变换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2.实验原理 根据傅里叶分析的原理,任何周期信号都可以用一组三角函数)}cos();{sin(00t n t n ωω的组合表示,即: )2sin()2cos()sin()cos()(020201010t b t a t b t a a t x ωωωω++++= 即可以用一组正弦波和余弦波来合成任意形状的周期信号。 3.实验内容 (1) 方波的合成 图示方波是一个奇谐信号,由傅里叶级数可知,它是由无穷个奇次谐波分量 合成的,本实验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示它的合成。方波信号可以分解为: ,9,7,5,3,1,1)2sin(2)(10=?=∑∞ =n n t nf A t x n ππ 用前5项谐波近似合成50Hz,幅值为3的方波,写出实验步骤。 a.只考察从 0=t s 到10=t s 这段时间内的信号。 b.画出基波分量)sin()(t t y =。 c.将三次谐波加到基波之上,并画出结果,并显示。 3/)*3sin()sin()(t t t y += d.再将一次、三次、五次、七次和九次谐波加在一起。 9/)*9sin(7/)*7sin(5/)*5sin(3/)*3sin()sin()(t t t t t t y ++++= e.合并从基波到十九次谐波的各奇次谐波分量。 f.将上述波形分别画在一幅图中,可以看出它们逼近方波的过程。注意“吉布斯现象”。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在信号的连续点收于该信号,在不连续点收敛于信号左右极限的平均值。如果我们用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的部分和来近似周期信号,在不连续点附近将会出现起伏和超量。在实际中,如果应用这种近似,就应该选择足够大的N ,以保证这些起伏拥有的能量可以忽略。 (2) 设计谐波合成三角波的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

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及答案汇编

θ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选择题 1. 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2.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再 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 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 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 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4.在机场和海港,常用输送带运送旅客和行李、货物。如图2所示,a 为水平输送带,b 为倾斜输送带。当行李箱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两个力作用 B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三个力作用 C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两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 D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四个力作用 5. 如图3所示,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0N ,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5N 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 A. 5 N ,向右 B. 5N ,向左 C. 35 N ,向右 D. 35 N ,向左 6. 如图4所示,在竖直光滑墙上用细线悬挂一重为G 的小球,悬线与竖直方向成角,将重力G 沿细线方向和垂直于墙的方向分解为和,则它们的大 小应为: ( ) A. B. a b 图2 F v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实验十三 信号分解及合成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和熟悉波形分解与合成原理。 2、 了解和掌握用傅里叶级数进行谐波分析的方法。 二、 实验仪器 1、 双踪示波器 2、 数字万用表 3、 信号源及频率计模块S2 4、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S4 三、 实验原理 (一)信号的频谱与测量 信号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是对信号的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对于一个时域的周期信号 ()f t ,只要满足狄利克菜(Dirichlet)条件,就可以将其展开成三角形式或指数形式的傅里 叶级数。 例如,对于一个周期为T 的时域周期信号()f t ,可以用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求出它的 各次分量,在区间11(,)t t T +内表示为 () 01 ()cos sin 41,3,5,7,n n n f t a a n t b n t A k Tk ω ∞ ==+Ω+Ω=??? ∑ ()01 ()cos sin n n n f t a a n t b n t ∞ ==+Ω+Ω∑ 即将信号分解成直流分量及许多余弦分量和正弦分量,研究其频谱分布情况。 图1 c a

信号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 信号的时域特性与频域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图13-1来形象地表示。其中图(a)是信号在幅度—时间—频率三维坐标系统中的图形;图(b)是信号在幅度一时间坐标系统中的图形即波形图:把周期信号分解得到的各次谐波分量按频率的高低排列,就可以得到频谱图。反映各频率分量幅度的频谱称为振幅频谱。图(c)是信号在幅度—频率坐标系统中的图形即振幅频谱图。反映各分量相位的频谱称为相位频谱。在本实验中只研究信号振幅频谱。周期信号的振幅频谱有三个性质:离散性、谐波性、收敛性。测量时利用了这些性质。从振幅频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各频率分量所占的比重。测量方法有同时分析法和顺序分析法。 同时分析法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多个滤波器,把它们的中心频率分别调到被测信号的各个频率分量上。当被测信号同时加到所有滤波器上,中心频率与信号所包含的某次谐波分景频率-致的滤波器便有输出。在被测信号发生的实际时间内可以同时测得信号所包含的各频率分量。在本实验中采用同时分析法进行频谱分析,如图132所示。 (二)方波的分解 我们以下图的方波为例:占空比为50% 方波在一个周期内的解析式为:0()2 A t T f t T A t T <≤?? =? -<≤?? 故有 () 01 ()cos sin 41,3,5,7,n n n f t a a n t b n t A k Tk ω ∞ ==+Ω+Ω=??? ∑ 于是,所求级数 b

力的合成和分解专题复习

力的合成和分解 一.物体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2.隔离研究对象 3.按顺序分析 4.防止添力和漏力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1.原则:等效替代。 2.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解三角形(主要是直角三角形)、公式法、正交分解法 3、力的合成 ⑴.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 ⑵.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解直角三角形。 ⑶.互成角度的两力的合成(《金版教程》P16 ⑶ ) 4、力的分解 ⑴.斜面上重物的重力的分解: ⑵.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的力的分解: ⑶.正交分解:正交分解法求合力,在解决多个力的合成时,有明显的优点。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常常用到。 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力向两个坐标轴分解,转化为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 5.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①.合力与分力是从力对同一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来定义的,因此,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合成,因为它们的作用效果不会相同。 ②.一个力被合力(或分力)替代后,本身不再参与计算,以免重复。 ③.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合力既可能大于分力,也可能等于或小于分力。 例3、作用于同一质点上的三个力,大小分别是20N、15N和10N,它们的方向可以变化,则该质点所受这三个力的合力 A、最大值是45N; B、可能是20N; C、最小值是5N; D、可能是0. 练习:1、在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合力F与两力夹角θ的关系图线,则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2N≤F≤14N; B、2N≤F≤10N;

C 、两分力大小分别为2N 和8N ; D 、两分力大小分别为6N 和8N. 2、如右图所示,一个物体由绕过定滑轮的绳拉着,分别用图中所示的三种情况拉住,在这三种情况下,若绳的张力分别为T 1、T 2、T 3,轴心对定滑轮的支持力分别为N 1、N 2、N 3。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则: A 、T 1=T 2=T 3,N 1>N 2>N 3; B 、T 1>T 2>T 3,N 1=N 2=N 3; C 、T 1=T 2=T 3,N 1=N 2=N 3; D 、T 1

方波的合成与分解

1 综合性实验报告 题目:方波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课程:信号与系统 学号: 姓名: 班级:12自动化2班指导教师:

方波的分解与合成 一、实验类型 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方波信号的分解。 2.用同时分析法观测方波信号的频谱,并与方波的傅利叶级数各项的频率与系数作比较。 3.掌握带通滤波器的有关特性测试方法。 4.观测基波和其谐波的合成。 三、实验条件 实验仪器 1.20M 双踪示波器一台。 2.信号与系统实验箱。 四、实验原理 1. 信号的频谱与测量 信号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是对信号的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对于一个时域的周期信号)t (f ,只要满足狄利克莱(Dirichlet)条件,就可以将其展开成三角形式或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例如,对于一个周期为T 的时域周期信号)t (f ,可以用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求出它的各次分量,在区间)1,1(T t t +内表示为: ) sin cos 1(0)(t n n b t n n n a a t f Ω+Ω∑∞ =+= 即将信号分解成直流分量及许多余弦分量和正弦分量,研究其频谱分布情况。

A t A n A t (a) (b) Ω (c) ω Ω5Ω 3Ω Ω3Ω 5 图7-1 信号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 信号的时域特性与频域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图7-1来形象地表示。其中图7-1(a)是信号在幅度--时间--频率三维座标系统中的图形;图7-1(b)是信号在幅度--时间座标系统中的图形即波形图;把周期信号分解得到的各次谐波分量按频率的高低排列,就可以得到频谱图。反映各频率分量幅度的频谱称为振幅频谱。图7-1(c)是信号在幅度--频率座标系统中的图形即振幅频谱图。反映各分量相位的频谱称为相位频谱。在本实验中只研究信号振幅频谱。周期信号的振幅频谱有三个性质:离散性、谐波性、收敛性。测量时利用了这些性质。从振幅频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各频率分量所占的比重。测量方法有同时分析法和顺序分析法。 同时分析法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多个滤波器,把它们的中心频率分别调到被测信号的各个频率分量上。当被测信号同时加到所有滤波器上,中心频率与信号所包含的某次谐波分量频率一致的滤波器便有输出。在被测信号发生的实际时间内可以同时测得信号所包含的各频率分量。在本实验中采用同时分析法进行频谱分析,如图7-2所示。 信号分解 信号合成 图7-2 用同时分析法进行频谱分析 其中,P801出来的是基频信号,即基波;P802出来的是二次谐波;P803的是三 TP801TP808TP802 TP809 TP501滤波器1 滤波器滤波器2 n Ω 以上 Ωn Ω 2被测 信号 P801P808P809 P816 P802P810

高中物理实验:力的合成和分解

高中物理实验:力的合成和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平板测力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ˊ的图示,比较Fˊ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生操作: 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

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ˊ,量出它的大小。 比较Fˊ与F的大小与方向。 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 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误差分析: 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ˊ的误差Δ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信号的产生分解与合成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线路实践 第七次实验 实验名称:信号的产生、分解与合成 院(系):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 姓名:姜勖学号:06A11315 实验室:104实验组别:27 同组人员:徐媛媛实验时间:年月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四信号的产生、分解与合成 一、实验内容及要求 设计并安装一个电路使之能够产生方波,并从方波中分离出主要谐波,再将这些谐波合成为原始信号或其他周期信号。 1.基本要求 (1)设计一个方波发生器,要求其频率为1kHz,幅度为5V; (2)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从方波中提取出基波和3次谐波; (3)设计一个加法器电路,将基波和3次谐波信号按一定规律相加,将合成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及原因。 2.提高要求 设计5次谐波滤波器或设计移相电路,调整各次谐波的幅度和相位,将合成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比较,并与基本要求部分作对比,分析它们的区别及原因。 3.创新要求 用类似方式合成其他周期信号,如三角波、锯齿波等。 分析项目的功能与性能指标: 功能:通过振荡电路产生一个方波,并将其通过滤波得到1、3、5次谐波,最后通过加法电路合成新的波形。 性能指标: (1)方波:频率1KHz,幅度5V。 (2)滤波器:基础要求从方波中提取基波和三次谐波,提高要求提取五次谐波。 (3)移相电路:通过移相电路调节滤出来的1、3、5次谐波相位,使得其与原方波相位差近似为0。

(4)加法器电路:将基波和3次谐波和5次谐波信号按一定规律相加。 1、信号的产生 通过震荡电路产生1kHz ,幅度为5V 的方波信号。 2、滤波器的设计 根据方波的傅里叶展开式: 可知原信号分解只包含奇次谐波分量。因此设计不同中心频率的带通滤波器,可将各次谐波滤出。 3、相位校正电路 由于滤波器用到了对不同频率有不同响应的储能元件,对于滤除的波形会产生附加相位。若要让各次谐波叠加出原有信号,必须调节其相位使之同相。用全通滤波器可在不影响相对幅度的前提下改变相位。 4、加法电路 将滤除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相加,得到近似的方波信号。对于滤波器对不同频率分量不成比例的衰减,可在加法电路中选择合适的比例给予响应的补偿。 二、电路设计(预习要求) (1) 电路设计思想(请将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创新要求分别表述): 1、信号发生电路: 利用运放和RC 回路构成振荡电路,通过分别调节正反向RC 回路的时间常数和运放同相输入端的参考电压来调节震荡电路的频率以及占空比。用一对稳压二极管限制输出电压幅度,并对稳压管导通压降进行一定的补偿。 2、有源带通滤波器: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有源带通滤波器,将所需频率的信号以尽量小的衰减输出,同时对其它频率有非常大的衰减。因此需要增加滤波器的阶数。初步选择采用二阶有源带通滤波器,通过理论计算,调节其中一个电阻来改变中心频率。根据实际搭出的电路效果,可尝试使用四阶有源带通滤波器,以求获得更好的滤波效果。 3、相移电路: 由于滤波器难免对滤出的谐波分量产生附加相位,需要在选频电路之后加一全通网络校正相位,抵消相位差。移向电路有两种,分为正向移向和反向移向。 4、加法电路 将所得到的各次谐波分量叠加,得到近似的方波。同时,加法电路可对滤波对原信号分量的衰减进行补偿。 (2) 电路结构框图(请将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创新要求分别画出): 基础要求:因基础要求与提高要求相比,除缺少5次滤波与移相电路外,其余部分均相同,其结构框图已包含在提高要求的框图中,故不单独列出。 提高要求: (3)电路原理图(各单元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参数计算和元器件选择说明): 分工:徐媛媛(滤波电路的设计、搭建和调试);姜勖(方波产生、相移及加法电路设计搭建和调试) 方波振荡及鉴幅电路: 采用迟滞比较及RC 反馈回路以及比较器鉴幅电路,总电路图如下: 设从输出端的对输入端的负反馈电阻分别为1f R 和2f R ,则前部分方波的振荡周期为111222 ln(12)ln(12)f f R R T R C R C R R =+++,通过电位器分别调节1f R 和2f R 的阻值使方波的频率为1kHz ,占空比为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