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第3期NO.3.2008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开发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的生

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

重的生态灾难和后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本文就还就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产业化;生态学视野;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08)0320029205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要有生态学的视野。所以,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案例是湖南著名自然名胜风景区武陵源。该风景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湖南的西北部,面积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分布着池塘和瀑布,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洞和巨大石桥。武陵源自然名胜风景区由3部分组成:张家界森林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除地貌景观奇特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3种之多,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该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内建造了巨大的升降电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更容易到达山峰的顶部去观赏。这个人工工程不仅

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还造成了对生态景观人为的破坏,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激烈的批评,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强令拆除,恢复其自然生态原貌。

另一个案例是广东开平市的碉楼与古村落。刚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10月迎来了首个黄金周,前来参观的游客蜂拥而至。据当地旅游部门的统计,来开平碉楼参观的游客是平时的3倍,很多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都开着私家车,还有不少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平日宁静的小镇充满了喧嚣与热闹。尤其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碉楼农家饭、在路边摆摊叫卖本地产的花生、陈皮、红薯干等土特产品,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都在忙着经商赚钱,使得商业味越来越浓。很多游客感叹道:原来想象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没想到到处都是经商叫卖的,完全没有那种古村落的感觉。如果这里古老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几座碉楼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发生在湖南和广东,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沿袭了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模式,以此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当地的旅游业。由于是在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丽江自然风景区内上演,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

92

3收稿日期:2005212206

作者简介:张胜冰(19572 ),男,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

括当地纳西族学者在内很多人士对这种为了商业利益破坏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的做法提出激烈批评。因为是在户外举行的大型实景演出,很可能由于人多的原因而造成对自然风景区的破坏,引起生态灾难。而且,这种表演性质的演出,往往是一种商业效应,并不利于人们真实地去了解纳西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也不利于纳西族文化的保存。

从这些例子中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一个悖论:要考虑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以及为现实服务等问题,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为现实服务又不利于其更好的保护。这显然是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这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

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既存在于人类的物质领域,又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文化资源,就如同没有自然资源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文化资源的价值正不断被当代社会所认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大力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开发,而文化资源如何开发?通过什么途径开发?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很多地方一说起发展文化产业,就一哄而起地招商引资,对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大搞商业性开发,不顾文化资源保护的需要兴建大量商业性项目,或是以维护所谓文化的名义建造许多漂亮崭新的仿古建筑、街区和文物景点等等,其实这不是在尊重历史,而是滥造出许多没有任何历史价值的东西。也有的地方搞文化产业热衷于大建歌舞厅、娱乐城、开网吧、游戏厅等,把这些当作文化资源开发,而对保护那些真正的历史文物却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投入经费。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城市搞建设实际上也是同商业开发联系在一起的,直接的经济利益驱使使得城市被大拆大建,许多传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而那些廉价的被加以现代化改造的所谓文化景观随处可见,甚至是泛滥成灾,这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现代城市发展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时尚感,于是不惜拆掉老城建新城、拆掉老街建新街、拆掉老建筑建新建筑,使城市文脉中断,传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城市没有了历史感和厚重感;或是建造许多充满商业味的仿古建筑和街道(如开封的宋代一条街、昆明的金马碧鸡坊、很多影视城中的所谓老街、旧城等)。北京的胡同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文化特色的体现,但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楼大厦越盖越多,胡同已经成为一种濒危文化资源,数量在急剧减少。南京的城墙过去也在城市建设中被大规模地拆除,遗留下来的已经不多。我们看到,近年来很多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新,也越来越充满现代气息,但却越来越让人感觉缺少文化内涵,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这是传统文化资源消失的结果。

在南京中山陵,前些年曾发生过这样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地产开发商要在中山陵周边开发商品房,据说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准备动工。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寝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而且周围森林茂密,植被完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为南京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公园。如果在周边地区大规模开发商品住宅区,不仅与整个中山陵的文化气氛极不协调,而且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自然之友”协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得知此事后,不遗余力地加以阻止,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才使得这个事件最终没有酿成生态灾难。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国内还有很多,并非是个例,这说明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这也就使得我国文化资源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在现代社会,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伪文化”的侵蚀,造成很大危害。“伪文化”的泛滥不但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变得廉价和肤浅,而且还对真实的文化失去了一种维护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利于文化资源保护的。我国许多城市中新建的大量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采用现代化的复制手段,把一些世界各国著名文化遗产加以拷贝,浓缩在公园中,满足于人们的一种肤浅的文化心理,这种所谓的文化资源开发,开发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为了商业目的向人们提供了一种虚假的文化幻像而已,这是“伪文化”思潮泛滥的表现。因此,保护文化资源就是要保护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引导人们去体验真实的文化内涵,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去了解历史。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防止被庸俗化。

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

03

义。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是必要的,但文化资源开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要坚决贯彻以保护为主的原则。文化资源属于一种珍贵的资源,有的还属于濒危资源,具有不可修复性,它保留着许多“历史记忆”元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永续利用,造福于子孙后代,必须对文化资源予以有效保护。

“保护是硬道理”[1],这是人们对文化资源的一种基本态度。要做到更好地保护文化资源,不仅需要在认识上树立起明确的保护意识,而且还要制订出如何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例如,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许多西方节日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随着商家对洋节日的炒作在不断消退,这可能使传统文化资源慢慢流失。为此,有学者建议国家应尽快启动我国重要年节———春节的“申遗”工程,把春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通过“申遗”来遏制传统年文化的消失,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的节日。不仅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威胁,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文化传统失传的危险,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周文中教授等主持的中美合作项目“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与当地民族真诚的持续的合作,使各民族增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提高对其文化的进行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的能力。”“民族文化的保护(conservation)必须是基于本民族自觉的内在的意愿,不是‘冻结’,更不能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限制,发展也并非外来的开垦,而应该强调自动的演进(evolution)。”[2]

近年来,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形式与路径,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保护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到生态学视野中,以生态学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工作。诸如“民族文化生态村”或“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传习所”等形式的出现,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供推广应用的模式。例如,“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民族生态博物馆”,它们在构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强调要把民族文化的保护放在一种现实的生态空间中进行,而不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封闭的静态环境中,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不能使之脱离其原生的土壤,原生的社会环境,原生的文化氛围。”[3]

“民族生态博物馆”是把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一种尝试,首先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验的是通过政府资助来推动的一项研究计划。1995年,在知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研究员的倡议下,贵州省文化厅根据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批准了在贵州建立生态博物馆的计划,并成立了课题组。这一计划得到了挪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的支持,被挪威政府列入了《中挪1995~1997文化交流项目》之中。课题组把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确立为“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地点,开创了运用“生态博物馆”形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上近年来采用的保护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对那些生存环境脆弱的濒危文化资源,起到了传承和抢救的作用。“生态博物馆”最早出现在法国,之后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开始流行开来,目前世界上已建立了300多个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一是对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二是保护的对象既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也包括文化遗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山原河流、土壤植被、森林古树、动物植物、地质矿藏、名特物产等;三是强调对文化遗产应整体地、原状地进行保护,并保存在所属社区及相应的环境之中;四是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提倡社区整体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生态博物馆不是一个建筑物,而是一个社区。[4]

保护文化资源除了采用特殊方式和途径外,还应该辅之于必要的法律手段作为外部措施,这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法律手段可以使文化资源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纳入到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尤其是对那些历史遗产资源和涉及知识产权的资源,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以保护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这对促进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工作可以说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府文件,并把这项工作同“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大市”等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使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第二,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开发。文化资源保护不是要把文化资源给“冻结”起来,使它与世隔绝,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和文物,而是要继续延

13

续其生命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产生出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离不开文化资源所发挥出的独特作用。因此,在重视文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发掘出来。这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并行不悖的。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造福于社会和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其意义深远,它是为了使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当代社会发展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欣赏、体验、了解和传承等需要。因此,保护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保护而保护,把文化资源封闭在历史博物馆之中,这种消极的保护是不利于文化资源传承的。以南京为例:南京是我国文化资源大省,各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南京素有“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都定都于此。南京建城的历史长达2476年,其中450余年为首都史,使得南京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其蒙上神秘的古都文化色彩。南京根据文化资源丰厚的特点,提出了“文化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加速南京今后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打造“文化南京”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文化南京”由三个相互关联的体系构成:一是目标体系,即与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全面提高城乡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南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经过5~10年的努力,力争将南京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都风貌与滨江风光融为一体的全国文化示范城市。二是内容体系,即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精神塑造、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形象提升等工程。三是途径体系,即传承历史文脉与创新文化建设之路,包括文化观念、管理体制、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品牌的创新和打造等。

在“文化南京”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等方面。南京市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确立了保护的总体思路,坚持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全方位的保护;二是依法规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确定了具体保护方针、措施。把历史文化资源

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特征,促进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高。[5]近年来由于确立了“文化南京”的发展战略,南京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将翻一番,要把南京建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产业基地、全省文化中心、文化资源大市、文化产业强市,使南京文化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6]

由此可见,文化资源开发一定要同文化资源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应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开发也可以促进保护工作,使人们意识到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这对文化资源保护、改变文化资源的生存状况是有利的。

三是产业化开发要合理、要适度。在文化资源开发中一定要避免过度市场开发和滥开发等不良行为,把文化资源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摇钱树”,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一切向钱看,以牺牲文化资源保护为代价。人们平时总喜欢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并不是一种符合文化保护要求的合理的开发行为,而是着眼于经济利益的商业性开发行为,这会使得文化资源开发变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这种开发利用往往使文化资源保护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合理、适度的开发首先应考虑文化资源的生态恢复与生态需要,按生态要求而不是按经济需要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这就要求在开发利用中一定要有文化保护意识,要以保护的方式来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表面看来,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要强调保护就必然会影响到开发,实际上并非如此。保护与开发也可以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达到矛盾的统一,因为开发是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保护的开发是不可取的,也不是真正需要的。所以,开发利用是一种保护性的开发利用,而不是滥开发。一方面,这种开发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文化资源的生态现状,它包括:(1)文化资源的磨损、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情况;(2)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3)外部因素对文化资源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等。另一方面,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要合理、适度。合理、适度就是要考虑到文化资源的生态现状,按照生态要求和规律去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而不是去满足于人的利益需要。这样的开发利用才是符合生态要求的,才能促使优秀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掘,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提升、弘扬和发展,避免对文化资源的任意篡改、滥用和庸俗化的做法。尤其是对于文化资源中的文化遗迹与“活化石”资源,开发中更要采

23

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历史与文化进行复原,还原其历史面貌;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开发使文化资源所包含的价值被当代社会所认识和了解。有这样一个例子:贵州黔西南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纳孔布依族民俗村,是当地为了拉动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兴建的民俗文化村项目,想把布依族的文化风俗加以集中展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在民俗村中大量兴建了所谓的“徽式民居”建筑,但看上去都非常粗制滥造,很难让人体验到布依族独特的建筑文化内涵,也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不尊重态度。[7]这样的事例在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并没能让人切实感觉到真实的民族文化,只能是对民族文化资源起到破坏作用,最终变成一种庸俗化的东西,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文化价值。所以,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方面一定要保持文化资源本身的纯洁性和真实性,避免因曲解了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产生的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第四,政府要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切实负起责任。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保护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在文化资源开发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打着发展文化的招牌而眼睛却盯在经济上,所谓文化实际上成了一种诱人的幌子,于是,文化资源开发常常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赤裸裸地廉价贩卖和兜售文化资源,很多地方最热衷于谈论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作为一种实现经济利益的工具来看待,而没有意识到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价值产生经济效益。事实上,优秀的文化资源既具有社会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在当代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政府在处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最重要的是应引入绿色GDP的理念,把它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硬性指标来加以贯彻落实,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发展经济而带来的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云南香格里拉县这些年切实制定了对当地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措施,被称之为“香格里拉保护行动”。这是由当地政府出面来推动的一项巨大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香格里拉”一词源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现已改为香格里拉县)藏族土语“心中的日月”,它象征着一种人神共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

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名扬海内外,令国内外游客神往。前往香格里拉的游客与日俱增,喧嚣声打破了雪域高原几千年来的宁静,很多人士来此旅游观光、考察和探险,使香格里拉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世纪难题———如何在保持香格里拉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不遭到破坏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在认真思考着这一问题,于是制定了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香格里拉保护行动”这一计划。它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实施香格里拉环境保护工程;(2)实施香格里拉发展工程;(3)实施香格里拉行为工程。三大工程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奠定了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仅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也使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了当地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8]

虽然我国以绿色GDP作为核算的推广在现实操作层面上还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但引入这一理念对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可以改变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导致经济粗放、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的发生,而且还有利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约束政府行为,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关键时期[A].郑玉歆、

郑易生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A].周楷

模.云南民族音乐论?总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尹绍亭.民族文化生态村———一个生态人类学的课题[J].林超

民主编.民族学通报:第一辑[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尹绍亭.基诺族文化生态的变迁[J].人与自然,2002,(6).

[5]吴心福,赵德兴.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谈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实现[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6]叶晧.南京: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文化产业强市[J].今日中国论

坛,2006(2、3合期).

[7]黄晓.产业化视角下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J].贵州社

会科学,2006,(2).

[8]齐扎拉.“香格里拉”保护与发展的探索及行动[J].思想战线,

2001,(1).

责任编辑:高 雪

33

如何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精)

人类,请把握好历史文化 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历史,都承受着人类带给他们的、、、、、、而事实上他们原本不需要承受这些。 (2007年 11月 14日人民网消息 2007年 10月末, 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三燕故都”龙腾苑遗址近来遭到严重破坏。经推测,可能是不法分子盗掘所致, 可悲的是直至园林被毁, 也没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且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立任何保护标志。 (2007年 06月 28日安徽商报报道巢湖市区半汤街道办事处巨嶂村娄村附近,发现一处包含物丰富的上万平方米大型商周遗址 (本报曾作报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巢湖市公路局办公楼的建设施工,该遗址在之前被修路破坏之后, 再次遭到严重损伤。文物部门几天前对该工地下达了停工通知书, 却至今仍被拒收,施工还在继续。目前初步估算被破坏的遗址面积有近 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金报 2月 16日报道由于江东区福明街道正在开展东部新城拆迁工作, 其辖区内的邵家村古建筑物———安乐遗址,便成为村民关心的话题。有人说, 安乐遗址不会拆;有人说,安乐遗址已经被破坏,即使不拆迁,古建筑物保留下来后,之前的结构肯定受影响。附近的几位拆迁工人说,村里的那古建筑物 (安乐遗址之前着过火,烧毁程度如何,不是很清楚。推开仅有的半扇门,走近院落内,满目狼藉:一些石料被撬,门窗被拆,一块破损的“ 江东区文物遗址” 木质牌匾被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见右图。院里院外,到处都是被丢弃的衣物。眼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 不管是遗址本身的破坏, 还是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那么这种事情为何会屡屡发生呢?一方面是人们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而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者的唯利是图,这实质是一场保护文化与追求利益的较量,而不幸的是, 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和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护并且开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同时实现。

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凝聚了某一群体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泛的内容。如日本与韩国制定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法律,对文化财产的界定就包括以下五类:(1)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3)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5)传统建筑群,如故宫等。范围很广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内。 文化资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于文化产业。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2?27%,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3000亿元,差距可谓巨大。在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各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举行拜祖活动,延续至今。1992年新郑市开始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11年来,每年都有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前来登山朝圣、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贸合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钱”。但是,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应有把文化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转化为市场机制。 文化产业的兴办与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离开文化资源这一基础,文化产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些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蕴含丰富,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这就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总体优势。 首先,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5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发祥地,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幽州古战场。春秋时期的燕国就已经在这里建蓟城为都。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而自辽代开始便成为国都,并一直延续五朝。都城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皇城文化景观,更是一份至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的古代文化遗存共有7309项之多,其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等三项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从国际国内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当前,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甚至还有相当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今天,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状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除了极少数传统村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得到较好保护外,大多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农村规划无序性和土地政策不完善导致拆旧建新“自主性破坏”。一些地区以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土地资源为名,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迁并活动,或整村推倒重建,或整村搬迁合并,使不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被破坏或消失。 三是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和商业化过度开发导致“旅游性破坏”。由于体制弊端,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地方建设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文化资源因保护管理不善遭到损毁。 四是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弊端、产权不清,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带来困难。?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各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地域性。村镇的建设规划、自然遗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管理,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传统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三重属性,应该三部门都该管,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 五是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资源自然性毁损。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二、对策建议 一是制订《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的要求,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规。明确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完善土地置换“一户一基”的政策,加大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用地的保障力度,支持村民通过城镇保障房建设进行异地搬迁或原地修缮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省市级在城市维护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费,逐年加大投入。旗县区级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第3期NO.3.2008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开发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的生 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 重的生态灾难和后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本文就还就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产业化;生态学视野;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08)0320029205 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要有生态学的视野。所以,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案例是湖南著名自然名胜风景区武陵源。该风景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湖南的西北部,面积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分布着池塘和瀑布,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洞和巨大石桥。武陵源自然名胜风景区由3部分组成:张家界森林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除地貌景观奇特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3种之多,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该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内建造了巨大的升降电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更容易到达山峰的顶部去观赏。这个人工工程不仅 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还造成了对生态景观人为的破坏,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激烈的批评,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强令拆除,恢复其自然生态原貌。 另一个案例是广东开平市的碉楼与古村落。刚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10月迎来了首个黄金周,前来参观的游客蜂拥而至。据当地旅游部门的统计,来开平碉楼参观的游客是平时的3倍,很多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都开着私家车,还有不少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平日宁静的小镇充满了喧嚣与热闹。尤其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碉楼农家饭、在路边摆摊叫卖本地产的花生、陈皮、红薯干等土特产品,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都在忙着经商赚钱,使得商业味越来越浓。很多游客感叹道:原来想象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没想到到处都是经商叫卖的,完全没有那种古村落的感觉。如果这里古老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几座碉楼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发生在湖南和广东,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沿袭了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模式,以此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当地的旅游业。由于是在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丽江自然风景区内上演,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 92 3收稿日期:2005212206 作者简介:张胜冰(19572 ),男,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5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张彩凤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正在勃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价值。该文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应关注和解决的 几个问题进行了理性阐述。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作者简介:张彩凤,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编审(邮政编码 25010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5)03-0077-04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从资源到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的转化之路到底有多远?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艰巨课题。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灿烂的文化资源。资源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资源;一是人类社会的劳动创造的各种资源。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遗产,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文化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及文化生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文化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中可用于文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教育、科学、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后天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等等”。[1]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这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文化资源不同于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特殊的性质。文化性、潜在性、流失性、传承性、共享性等是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文化性。文化属性是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功能和属性。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使文化资源具有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资源都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真、善、美的文化特质。 潜在性。文化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如果不被发现、不被认识、不被利用,它就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主体而言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比如有些文化自然资源存在了漫长的岁月,只有当人类发觉了它的价值,它才会成为有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 流失性。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等具有一定的流失性。如历史建筑这类文化资源,如果不被维护,就会被岁月所侵蚀;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如果不被传承弘扬下来,也会断代消失。 传承性。有些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将这种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它就会作为人类文化的永恒财富保留下去;如果不加以保护、传播,就会随岁月而失。 共享性。文化资源具有地域归属性,但从欣赏和享用的消费视角来看,它具有人类的共享性。作为人类文化资源宝库中的一部分,任何文化资源的被认知和被欣赏都不具有排他性。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在2004年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2]中国确实是端午节的根,但是它在世界的影响包括在一些欧美国家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到了今天,端午节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些事实都表明了文化资源具有人类共享性。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历程表明,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有效地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将现有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中国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浅谈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的文化资源可谓数不胜数,中国拥有275红地方剧种,世界遗产45处,位居世界第二位,其它的文化资源更是多如牛毛,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却没有发展的很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里看来,文化资源并不是谁占有谁就有主动权,而是谁先很好的开发利用,谁就占有优势,中国的文化资源是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让人有种“资源诅咒”的意味。另外中国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管理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很大缺点。 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将开发、保护与管理三者相结合。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文化顺利生产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技术措施和活动。现在中国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大致上是招商引资和集体开发的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问题。农家都是农家乐,形式过于单一,项目链条过短;名人故里之争,都争着建设主题公园,然而对于名人的性质也不加分辨,潘金莲故里也有人抢,形式雷同;另外还有地方在没有制定规划之前就进行盲目开发,导致资源破坏,或者效果不好;很多文化资源闲置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开发应该:①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②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③本着统筹性原则,统筹规划、整体协调;④考虑价值和经济效益。⑤政府应该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担负起切实责任。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关系最为密切。目前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在大量拆迁的建筑中很多古建筑也未能幸免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墙拆迁,武汉修建地铁江汉路一部分百年古建筑也即将被拆除,而很多的文化资源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即将遭受重大毁坏。这就是目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现状:在建设中被破坏,由于城市条件的改善而遭到非妥善协调。究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观念,对于很多就得遗迹被遗忘,被破坏;另外还有政策原因、经济原因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够划分很清晰的界限。针对上述问题和现状,我对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和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应该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是开发的前提;2.在开发前应该进行认真规划、从而避免盲目开发、雷同开发;3.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将积极效益与社会效益近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4.政府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法律法规;5.本国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模式和经验。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一)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一) 〔论文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精神遗产,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作出有益贡献。(一)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 全面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站在产业化开发的高度来审视文化资源,并建立一整套国家标准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制度化保护,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第三,强化多样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专项工程保护和强调科学性保护。第四,实行法制化保护,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人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文化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必须在开发中才能得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开发性的保护,是动态的、创造性的保护;所谓开发,实际上是保护性的开发,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开发。对于文化资

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摘要:当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城市迅速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仍然存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筑与街区需要保护、街区历史混淆、城市记忆的丧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实践,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建议。 关键词:文化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呼和浩特 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人民也越来越渴望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文化这个范畴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就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建设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指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重视建筑的分布和设计、整顿历史保护区的环境和防止“破坏性建设”。针对这一点,本文试以呼和浩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若干问题为例进行探讨。 一、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存在的问题 城市作为创造现代文明和集聚财富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创新的策源地、交流与容纳的场所,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于1986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座蒙、满、回、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这座城市的建筑风貌。在呼和浩特市境内,保存至今的有历代古城遗址近百座,较有代表性的有鲜卑民族建立北魏王朝之前的都城盛乐城遗址、辽金元时期的丰州城遗址、明清时期的归化城和绥远城,还有享誉国内外的跨越1日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王昭君墓、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历代古长城遗址,有明清时期的大召、席力图召、金刚座舍利宝塔等藏传佛教建筑,以及清代将军衙署、和硕恪靖公主府以及大量的传统民居、商肆建筑以及清真大寺等民族建筑等。这些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修订稿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 调研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天抱着这一态度,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调研。以便得出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何种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怎样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3、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 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 1、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条件。 2、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论文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

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精神遗产,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作出有益贡献。 (一)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 全面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站在产业化开发的高

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与创意转化

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与创意转化 沧州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用高端创意激活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子。 一、沧州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与优势 (一)文化历史资源丰富 沧州历史文化悠久,是诗经文化发祥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再生地,有着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境内有沧州铁狮子、献县单桥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南皮石金刚等2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资源丰富。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为18项、89项、273项,文化样式齐全。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大鼓、剪纸等一大批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纷呈,闻名中外。全市共有马本斋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址99处,其中历史重要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9处,14处重要历史事件中人物纪念地,红色文化彪炳史册。沧州少数民族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沧州作为全国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多的设区市,回族文化历史悠久,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沧州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旅游资源与京津互补性强。据测算,京津冀加上周边省份,沧州拥有4亿人左右的潜在旅游客源。特别是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收入水平较高,文化旅游需求旺盛,是国内最大、最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 (三)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沧州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9家,星级饭店26家,旅行社98家,持证导游员1200余人。近年来,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如演艺、文化节庆会展、新闻出版等发展较快,比较完备,特别是沧州武术节、杂技节等文化盛会,为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制约沧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统一宣传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筹协调各地营销发展平台 各县市各自为政,宣传策划、营销推介协调对接不够。营销的宣传手段传统化,还处于浅层次、单渠道。京津新世界旅游网络中的地位相对较弱,主动入网意识不够强,文化旅游品牌在省内外影响力不大。专业艺术人才匮乏,致使西路梆子、哈哈腔、木板大鼓以及沧州享誉世界的杂技、武术中的某些技艺,面临失传。 (二)文化产业精品少、优秀品牌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