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容与适用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 2.1.1 以耳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检查见鼓膜混浊、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检查见鼓膜陷,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耳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3.1 诊断依据 3.1. 1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听力下降,急性期可有发热及耳深部痛。 3.1.2 急性脓耳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或治疗不彻底者迁延成漫性脓耳,病程长。慢性脓耳在感冒、疲劳、耳进水时常有急性发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

2009-08-12 13:3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 设备名称医疗器械批号企业名称新型中药煎药设备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中医药膏剂提取包装机组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腿浴治疗器京药监械(准)字2009第2260341号北京天人信医疗保健科技有限公司 腰椎间盘复位机吉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2260243号吉林省福民椎间盘脱出复位技术研究所 足疗仪吉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70070号通化海恩达高科技有限公司多功能艾灸仪黑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70043号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型中药 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浙药管械(准)字2004第2260129(换证中)上海三洲巨星节能电气有限公司 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2260473号上海西贝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沪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60384号上海松奇康保健器械有限公司电脑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苏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60089号上海紫骝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射频肿瘤治疗仪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25455号江苏天马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苏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2260328号江苏天马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络导平治疗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06第2260342号南京久益电脑控制仪器有限公司 光电治疗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250112号南京小松医疗仪器研究所多频率微波治疗仪国食药监械(准)字2004第3250030号(换证中)南京小松医疗仪器研究所针刺手法针疗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70177号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特定电磁波治疗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2260105号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肛肠综合治疗仪国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325086号杭州大力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超声雾化熏洗仪浙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540001号杭州大力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熏蒸床浙食药监(准)字2008第2260155号杭州立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浙食药监(准)字2005第2260425号杭州立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用多能吸注套扎器鲁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060057号济南戎翔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振动式药物超微粉碎机济南松岳机器有限责任公司智能通络治疗仪 (原名:辨证治疗仪)豫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2260058号郑州爱博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电脑骨伤愈合仪湘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60126号长沙海凭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智能肛周熏洗仪粤食药监械(准)字2006第2540557号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结肠透析机粤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540305号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用智能汽疗仪粤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60014号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电脑骨伤治疗仪粤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2260294号广州龙之杰科技有限公司磁振热治疗仪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外科).doc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一94 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rgica1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外科38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相当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2.1诊断依据 2.1.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1.2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 1. 3. 1石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 1. 3. 2软疖(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公分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2. 1. 3.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2. 1. 4“疖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2证候分类 2. 2. 1热毒蕴结: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2. 2. 2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腻,脉滑数。 2. 2. 3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2.3疗效评定 2.3.1治愈:疖肿消散或渍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3.2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减轻。 2.3.3未愈:疖肿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3 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痰毒是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包括颈痈、腋痈、胯腹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3.1诊断依据 3. 1. 1在颈、腋、腹股沟等处,起核状肿块。初起皮色不变掀热疼痛;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内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 2.1.1 以耳内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内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检查见鼓膜混浊、内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检查见鼓膜内陷,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耳内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内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3.1 诊断依据 3.1. 1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听力下降,急性期可有发热及耳深部痛。 3.1.2 急性脓耳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或治疗不彻底者迁延成漫性脓耳,病程长。慢性脓耳在感冒、疲劳、耳内进水时常有急性发作。

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附件7 三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队伍建设 一、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

培训。 第三章专科建设 一、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亚专科设置合理,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及业务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专科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科常用中医诊疗技术。 四、专科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专科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独立开展专科常见临床技术,具有专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技术应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 七、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八、有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并能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 第四章临床科室建设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痔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完整版)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骨伤科11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疗效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锁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1诊断依据 2.1.1有外伤史。 2.1.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2.1.3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2.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2证候分类 2.2.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2.2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2.2.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2.3疗效评定 2.3,1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2.3.2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2.3.3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诊断依据 3.1.1有外伤史。 3.1.2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常见肩胛体部骨折。 3.1.3肩胛部常有皮下瘀斑,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充分外展。3.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部位。 3.2证候分类 3.2.1肩胛体骨折:肩胛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压痛,活动受限,充分外展受限。3.2.2肩胛冈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或可触及折端异常活动。 3.2.3肩胛颈骨折:多由间接外力所致。 无移位型:肩活动疼痛,肩部、腋窝有压痛。 移位型:肩外型变平,肩峰突出,锁骨下窝处饱满,呈固定畸形,从外向内顶压肱骨头可使疼痛加重。 3.2.4肩胛盂骨折:肩部肿胀,活动受限。 3.2.5肩峰骨折:肿胀,肩峰端压痛,外展上臂时疼痛加剧。 3.2.6喙突骨折:抗阻力内收肩及屈肘时疼痛加剧。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骨折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3.3.2好转:对位尚可,或骨折对位欠佳,功能恢复尚可。 3.3.3未愈:骨折对位差,功能障碍。 4肱骨大结节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1诊断依据 4.1.1有外伤史。 4.1.2多发于成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届领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届领导 2018.03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党组成员于文明(副局长)马建中王志勇闫树江人事动态·闫树江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不再担任·王志勇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图/简历)曾任领导吴刚李大宁局领导介绍编辑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于文明、李大宁、马建中、王志勇。王国强,男,汉族,籍贯安徽,1955年3月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2000年获吉林大学人口学专业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工作,1983年调到国家计生委,历任秘书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主任、政策法规司司长、计划财务司司长。曾在日本厚生省国立公共卫生学院留学做客座研究员,到河南省焦作市挂职担任市委副书记。2000年12月任国家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2003年3月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2003年9月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机关党校校长,2002年6月起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2007年1月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中共党员。1976年12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1985年7月,调任到卫生部中医司,后到国家中

医管理局工作。1989年5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干部处副处长、处长。1994年9月,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劳动与政策法规司副司长,1998年2月任司长。2002年7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2002年10月,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2004年4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分管医政工作。于文明,男,汉族,1963年6月生,山东单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随后入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部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8年6月,任中国中医药报社记者、编辑、部门主任。1997年12月,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2004年4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分管中医药科研工作。李大宁,男,汉族,1953年1月生,吉林永吉人,中共党员。1982年12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到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工作。1986年,任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副院长。1987年7月,调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历任科技司交流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计划财务司副司长、计划财务司司长、办公室主任、人事与政策法规司司长等。2000年10月起,任局党组成员。2001年11月到2003年10月,被选派至四川省人民政府挂职,任省政府副秘书长。2005年3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分管国际合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内科十个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咳嗽得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就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得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师承的认定和新规定范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师承的认定和新规定222.54.177.* 1楼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蒋健: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诸位能够参加今天由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有关医政工作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的议题主要系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中医师资格准入管理方面、中医诊疗设备调查工作。主要是围绕这三个议题来进行发布。 蒋健:为此,今天我们请来了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张宗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我们请他们两位给大家介绍和通报有关情况,并且回答各位记者的问题。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蒋健。 现在,发布会正式开始。首先,我们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介绍今天三个议题的有关内容。 许志仁: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情况。 许志仁:为了充分发挥中医坐堂医的作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日前发布通知,决定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试点地区为:河北省石家庄市、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福建省漳平市、江西省南昌市、河南省洛阳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深圳市、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凤翔县。 许志仁:通知明确了试点内容:一是试点地区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对药品零售企业申请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进行审批。在试点工作期间,中医坐堂医诊所作为医疗机构类别第六部分进行注册。二是对审批合格后设置的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执业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许志仁:试点工作重点解决下面三个重要问题:一是通过试点对申请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药品零售企业条件进行探索。申办的药品零售企业中药饮片数量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必须有独立的中药饮片营业区,饮片区面积不得少于50平方米,饮片数量不得少于400种;必须设有独立隔开的诊室,诊室数量最多不超过2个,每个诊所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5平方米;聘请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是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年以上。 许志仁:二是中医坐堂医诊所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的范围和执业手段,只能开中药饮片,不许开成药、西药、保健品。三是如何加强对中医坐堂医诊所执业行为的监管。由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中医坐堂医诊所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制度。发现有出于经济利益驱动的“大处方”和误导、诱骗就诊者购买药品等现象的,一经查实,将情节向社会公示,并按照规定给予罚款。情节恶劣或经警告仍未改正的,吊销其中医坐堂医诊所许可证。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容与适用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 2.1.1 以耳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检查见鼓膜混浊、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检查见鼓膜陷,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耳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3.1 诊断依据 3.1. 1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听力下降,急性期可有发热及耳深部痛。 3.1.2 急性脓耳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或治疗不彻底者迁延成漫性脓耳,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8年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8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卫基层发[2018]18号 【发布部门】60321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8.06.13 【实施日期】2018.06.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8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国卫基层发〔2018〕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财政厅局、中医药管理局: 现就做好2018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抓好工作落实 (一)明确工作任务目标。2018年,各地要继续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12类项目(以下简称12类

项目),在完成2017年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着力提高工作质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弄虚作假,合理确定农村地区乡村两级任务分工,把各项任务抓实抓好。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健康素养促进两个项目具体工作部署另行通知。 (二)做好年度重点工作。 1.稳妥推进基层高血压医防融合试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在贵州、云南2省开展基层高血压医防融合试点,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培训。今年将选取积极性高、工作基础好的省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遴选工作基础好、信息化水平高的1-2个县(市、区)开展基层高血压医防融合试点工作,重点在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激励机制、健康教育方式、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请各地于6月30日前将本省(区、市)确定的试点县(市、区)名单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备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组织人员加强对试点地区的指导,并在年末遴选一批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积极开展基层糖尿病医防融合管理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组织人员研究制订《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于近期印发,请各地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指南》的重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

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施烙后扁桃体表面形成一片烙痂,3天后烙痂脱落可行第二次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烙治过程应注意烙铁须在压舌板的上面进出口腔,以免烧伤其他部位。一旦发生口腔黏膜烫伤,局部可以喷喉风散。 2.啄治法:适用于各种证型。用镰状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动作,每刀深度约2~4毫米,每侧扁桃体3~5下,啄治后扁桃体表面会少量出血,每次治疗以吐2~3口血为适度。每周1~2次,5次为1疗程。啄治过程应注意进刀不要太深,避免损伤扁桃体血管。一旦出血较多应及时进行局部止血。 3.含漱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等中药煎水含漱。 4.吹药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的中药粉剂吹入患处。 5.含服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用滋阴清热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含服。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推荐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推荐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精编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 范的通知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我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现予印发,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遵照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中成药处方举例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